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第一稿

“平均数”创新教学设计

邢台市育红小学赵春波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

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受其在生活中中的作用。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整体性、虚拟性、敏感性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情境:红精灵体育节大型体操表演。

教师告知学生:学校男女体操队各有四位队员,要举行“中国范”韵律操比赛,为了公平起见,邀请五位教师担任评委,每个动作满分为

10分。

(预设:选择学校大型体操表演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产生),整理、分析的过程,从中感受平均数的产生,体验平均数作为统计量的意义及价值。)

二、新知探究

1、男生队比赛一一引出概念。

(1)课件展示小华动作。评委亮分:9,9,9,9,9

问:小华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

有学生认为应该为45分(用总分表示),也有学生认为应该为9分(每个评委都打了9分,这反映了这个动作的真实水平一离10分差一点)。让学生认识到可用9分表示。

(2)课件展示小刚动作。评委亮分:9,7,9,6,9

问:小刚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

①展现学生的观点。教师请学生说理由。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得分为9分:因为有三位评委打了9分

得分为6分:最低分是6分,这可能反映了这个学生的水平。

得分为7分:因为7分不高不低,是中间数。

得分为8分:因为五个分数加起来是40,40÷5=8分,8分是平均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完整的算式)

②组织学生讨论:哪个分数更合理?

③反馈分析

讨论后,很多学生选8分,教师质疑,引发思考。

师:很多学生都认为要选8分,那么,选其他儿个分数为什么就不合理?

生1:9分是最高分,选最高分不合适,太高了。

生2:虽然有三位评委打9分,但这不代表所有评委的意见。

生3:如果只听这三位评委的意见,那另两位评委不是白来了吗? 师:有道理,选9分不合理。选6分肯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是最低分,太低了。

生4:而且打6分的只有一位评委,如果选6分,那另四位评委都白来了。

课件呈现条形统计图,一条代表分数的线依次停留在9分、6分上,引导学生感受选这两个分数是不合理的。

师:看来合理的分数应该在最高分最低分之间、7分和8分都是符合要求的,为什么选8分而不是7分呢?(教师把课件中的分数线移到7分那里,再引导学生观察)

生1:7分离6分只差1分,但离9分却差2分,而且有3个9分,所以,用7分作代表,浪费了5分,还是太低了。

生2:只有位评委打7分,用7分作代表,其他评委会有意见。

师:难道选8分就好了?我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评委打8分呀 (数师将课件中的分数线移到8分那里,引导学生再观察)

生:从第一个9分那里拿出1分来给7分,这样两个都变成了8分;还有两个9分,各拿出1分来给6分,这样三个都变成了8分。所以,用8分作代表正好。

教师再请其他学生复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板书,同时得出“移多补少”的说法。

师:用8分作代表,不多不少,正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生:8分跟每位评委的评分都有关系。(教师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尽管没人打8分,但8分来自每一位评委的评分,用8分作代表,尊重了每一位评委的意见)

④引出概念。

师:8分跟每位评委的评分都有关系,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出,反映的是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像这样的数,就叫作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揭题,板书课题)

③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根据图示和前面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均分,并对求和均分的原理做简单说明。

(预设:此情景设置不再是知识铺垫(准备)性质的,而是融平均数的价值、意义、求法于一身的主要例题,并把解决这个例题作为教学的关键,以此影响乃至统率本课后续内容。重难点前置的策略,利用学生课始思维灵活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力量,有效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瞄准“小刚最终得分应该为几分”这个认知冲突点,让学生暴露认知,理性思辨,形式灵活多样,层层推进学生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思维逐步清晰。)

(3)尝试练习。

呈现另两位男生的得分,要求学生求最终得分。(反馈时引导学生

理解小杰的最终得分7分与评委五给的7分数值相同,意义不同)

2、女生队比赛一一现固认知。

呈现女生队参赛信息。小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因此女生队只有三名选手参赛。

呈现打分表,请学生通过观察口答最终得分(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3、男女队成绩比较一强化理解。

总结比赛情况,呈现男女队成绩单,引发思考:哪个队水平更高?

生1:男生队水平高,他们的总分是32分,女生队才得了24分。

生2:女生队厉害,最高分是10分,男生队最高分才9分。

生3:那女生队有个6分,你怎么不讲了。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大家又都不认可,关键在于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要求,我们要比的是一一男生队、女生队。要比整个队的水平,而不是比一两位同学的水平。到底怎么比才合理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认识到应该比平均数,因为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师请学生口算平均数,学生得出男女队的平均分都是8分,所以男女队的水平一样。

三、知识运用

1、模拟现实,让学生真实经历统计过程,再次体验平均数的应用。

师:男女队的平均分都是8分,难以分出胜负。小虹知道了,她说

要不我再跳一次,如果得分能超过8分,就算我们女生队获胜,如果不到8分,就算男生队获胜。”

男女同学都赞成,教师邀请男女同学各5位(共10人)担任评委,发放打分表。播放小虹体操动作,现场打分。

回收打分表,引导学生仅通过观察判断平均分比8分高还是低。再用计算器精确计算,宣布比赛结果(根据教学生成可择机滲透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敏感性等特点)。

(预设:“哪一队水平更高”的提法,指向于对一组数据进行整体分析;体现了向数据集中心值的聚焦;“可以通过移多补少得出”,“跟每位评委的评分都有关系”,就是在努力地传达“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层含义。)

2、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呈现一些平均数应用的例子,如“平均分数”“平均工资”“平均体重”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求和均分”的计算方法。

3、再以“全国九岁儿童的平均身高”资料为例,告知平均身高约137cm,让学4生思考这个平均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引导学生用抽样计算的方法来得出这个平均数。现场随机抽取同学,统计身高,并计算,对照数据,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推断功能。

(预设:练习不多,但衔接巧妙,意蕴丰富。尤其是小虹的补赛,顺顺应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完全真实地经历了一次统计的过程,进一步现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包括估算),还深化了本课知识的内涵一一直观地感受平均数的一些特征,如易受极端数据

的影响、敏感性,等等。后续的问题,无论是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是对“全国九岁儿童的平均身高”的研究,既巧妙地衔接上一环节,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巩固所学知识,又将知识的价值无痕展现,如应用价值、统计推断功能等。如此,学生就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四、课堂总结(略)

平均数教学案例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学习资料公开课找老师逛论坛“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联系了生活实际,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马红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平均数教案.doc

平均数 【案例背景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三点: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足球!”“篮球!”“乒乓球!”…… “呦,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有!”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课伊始,趣已生。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吴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21、23。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我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平均数教学案例--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案例 ----袁小林 一.教学内容及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P111—113 20.1.1平均数 2.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的基础上,学习利用数据的数字特征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对于数字的分布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反应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应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应数据分布的形状。 本节课是章起始课,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背景”、“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研究平均数的权”等产生疑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权的意义和作用,又体现“权”产生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经历建构研究平均数的权内容,体会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教学难点:理解权的意义 四.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以观察分析,独立完成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 六.教学过程 片段一 展示情景问题:遵义会议纪念馆打算招一名英文翻译。甲、乙两名应试者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平均数优秀教案

平均数的复习 【教学内容】 复习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复习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磁铁卡丁,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用熊猫和刺猬进行的两次定点投篮比赛的动画导入。 1. 第一次两队参赛动物只数相同,出示第一次比赛成绩,让学生比较哪一队获胜。 2.第二次两队参赛动物只数不同,出示第二次比赛成绩和熊猫、刺猬的对话,它们谁说得有道理?你认为怎么比较才公平、公正呢?引出课题:平均数的复习。 二、复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及意义 1.学生动手移动圆片使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再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汇报。(用课件展示

出学生回答的方法)总结出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求总平分。根据求总平分的方法写出算式,得出数量关系: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学生小组内分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刺猬队的平均成绩。然后说说你的求法。(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教师: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现在你们知道第二次比赛怎么比较才公平、公正了吗?哪一队获胜?为什么? 3.让学生把平均数和原来那一组数比较,发现平均数的特征: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 三、生活中的平均数。 1.平均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 均数)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平均数的算法和特征。 2.这不,有一个同学就遇到了关于生活中平均数的难题,我们 一起来解决吧。(课件出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题。(课件出示) 五、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

4.3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的折射》第三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三、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五、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教案-《就业指导与实训》(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启人生职业旅程)-1.docx

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学校: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撰写人:郑玲 模块名称 课时一、学习目标就业指导与实训 1课时 题目 教学对象 人为什么要工作 18幼教 2班 知识目标: 1、了解就业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2、能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能力目标:能实事求是地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素质目标: 1 具备对就业的认知以及了解;2、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就业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能够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相关视频感受工作态度,转变观念。 突破方法: 1. 教师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轻松阅读小故事方法让学生了解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对于人们的意义。 2. 教师使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并请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上台进行故事简述并发表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先进人物对工作的态度。 三、学习内容 本课是《就业指导与实训》第一单元第一课开启人生职业旅程第一知识点“人为什么要 工作”,这是本书的开篇内容,学生只有理解工作的意义,转变态度,了解规划职业之路,才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 四、学习资源 1、教学平台:对分易 2、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一体机、手机 3、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视频 4、教具:大白纸、马克笔 五、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翻转课堂) 课中 师生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 1、教师在“对分易”教学平台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国家评选出的《改革先锋》先进事迹视 频,选出一位让你感受深刻的故事,并 利用电脑、手机、网络进自主学在留言区发表你的感受。 2、发布分组任务,每组 7 人,分为 5 组, 习 每组先通过组内选拔,选出一名同学代 表小组简述故事并发表感受 , 感受先进 人物对工作的态度。 1、教师总结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利用课本学习案例,进行自主学 2、阅读 P4 案例 , 提出问题:稻盛和夫的习分析 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3、教师随机提问学生回答。(5 分钟) 4、让学生自己算算你的一生需要多少钱利用教学一体机、 PPT 课件进行才够用?讲授 5、教师通过轻松阅读“人的一生要赚多 少钱才够用”引出人为什么要工作。(5 分钟) 6、学习马斯洛需求理论,引导学生用手利用电脑、手机、网络进自主学机查找另外三项需求层次的主要内容,习 提炼关键词,填入对应空格( P5)(5 分 钟) 7、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工作还能给我们利用彩色卡纸分发给每位学生进带来什么?”行头脑风暴法 8、教师将学生写出的纸条张贴在黑板, 并对照马斯洛需求理论进行分类,小结 工作能带给我们什么。( 10 分钟)

“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 —“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 与反思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七中学 一、 [案例背景] 《平均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到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能利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前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起点都不是零,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在设计教学预习学案时,我认为本课时内容编者设计理念是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但实际教学难度相当大,特不容易变成有形式无实质,有活动无内容、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 二、[案例描述] (一)、感受移多补少。 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撂方块,哎,我们如何移动使三撂都同样高呢?。 学生: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了。 老师:象如此把多的匀给少的使三撂一样高,我们能够称之为“移多补少法。”(老师板书:移多补少法) 老师:什么缘故要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呢? 学生一交流:我观察到第三撂有5个方块,从第三撂移2个方块给第二撂,每撂就一样高了、 学生二交流:我数出一共有9个方块,因为要分成三撂,因此我用9除以3求出每一撂是3个方块。 (这个教学片段是整节课的开始,前后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我用移方块这一设计,渗透了一种教学思想:移多补少、目的是唤起对平均数的初步认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二)、平均数的产生: 老师:(出示情境图)红队与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依照赛场情况决定增强得分能力,场外只有 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依照她们在分组赛中得分情况选一人上场。(出示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看,这是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看着这个统计表,您有不明白的地方不? 学生问:斜线是什么意思? 老师:您们如何认为? 学生:我认为斜线指的是这位同学在这一场得了零分。 另一学生反驳:我不是如此认为的。假如是得0分,就该直截了当写上0分。因此我认为斜线是表示这一场她没有上场。 老师:您们同意哪一种讲法? 学生异口同声地讲:第二个学生、 (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而我始终站在旁边,面带微笑,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用爱与鼓舞,放飞每一个小孩的心灵,让思维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飞扬!) 老师:到底该选7号,依然8号呢? 2、小组讨论: 小组在一起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老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讨论问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交流,同时还能倾听不人的意见,这真好、那您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一:我选8号运动员,因为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高、 老师:哦,8号总分高,选她! 学生二:我认为不能依照总分来决定派谁上场、因为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而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 老师:是呀,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如何比?这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能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设置问题: 1. 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平均数. 2.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 多少?你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 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设置问题: 问题 : 计算意大利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小A 求得意大利队员的平均年龄为 你认为小A 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 问题:“权”的意义是什么?“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课本中寻求答案,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 己的思考结果。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权的意义在于反应各个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推进新课 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 的权 分别是 ,我们把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5.28431262928=+++=x n x x x ,...,,21n ωωω...,21,,n n n x x x ωωωωωω++++++ (212211)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贵阳市第五届优质课比赛 初中物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学校:贵阳二十八中 姓名:于茜 第四章第三节光的折射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在之前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有“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等学习内容,在本章的学习中确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深入学习和了解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的必然知识准备。同时“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三级主题内容之一,对于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光的世界已有一定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如:“反光”、“水池变浅”等,通过“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的学习,已逐步建构一定的理性知识基础以及科学探究自然规律的初步能力。 2.学习任务:通过对常见折射现象的介绍及认识,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已有能力和方法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最新三级第一单元电子教案

1、燕子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通过对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时的情形的描写,体会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一步步描写燕子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观察图画,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特点: 2、通过美的语言,体会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课前准备 1.挂图、投影片。2.生字词卡片。3.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燕子(看图学文) 2、出示放大的燕子彩图。提问:谁能介绍一下有关燕子的情况?(燕子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我们这儿来。燕子的特点:翅膀很长,尾巴象张开的剪子,背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肚皮上的羽毛是白色的。常在屋檐下衔泥做巢居住,捕捉昆虫。)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仔细观察这幅图,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山、湖、稻田、桃花、柳树、燕子。) 2、请你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说说燕子的外形和燕子飞行、停歇的情形。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 ⑴图画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有远山、小湖、稻田、粉红色的桃花、黄色柳丝、各种

色彩鲜艳的花。 ⑵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燕子。近处的一只燕子横掠湖面,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另一对燕子正越过湖面飞向柳树。有一只燕子已飞到高柳之下。远处有几对燕子停在电线上,远远看上去有几个小黑点。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机,使春天更加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有了它们,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⑴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燕子的?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主要写燕子的外形特点; 第二段主要写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了; 第三段主要写飞行的燕子; 第四段主要写停歇的燕子。 板书:外形、赶来、飞行、停歇。 四、看图对照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先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观察到燕子出现时的春光美景,再观察燕子飞行时的动态,最后观察燕子停歇时的静态。)板书: 燕子外形燕子来时春光美燕子飞行时动态美燕子停歇时静态美 五、指导朗读全文。 六、随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简述各段主要内容。 二、看图学文 1、看图学习第一段。 ⑴看图,口述燕子的外形特点。 ⑵指名读第一段后回答:课文从哪几方面描述了燕子的形象?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

平均数教案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可编辑)

4.3 光的折射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章《光的折射》第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目标? (1)知识: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

电子教案-《自我管理》(第一单元第一课认识真实自我)-3.docx

课题 课程类型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说明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认识自我教案设计 认识自我教案 理论课授课时间90 分钟 【相关材料】任务书、自评互评表、多媒体、PPT、课本 【网络平台】百度提前了解关于自我的知识。 【知识目标】 了解认识自我的意义,认识自我的前提;认识自我过程中的误区;熟练掌握认识自 我的技巧,能够理性对待别人的各种评论,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技能目标】 能够熟知掌握认识自我的技巧;能成功进行自我反思与成长。 【职业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的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认识自我的前提。 【教学难点】认识自我过程中的几个误区。 1、由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书; 2、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大胆表现,积极参与,全力解决本次课堂任务; 3、注重学生情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树立强大的自信心,能够正确的认识 自己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情商教育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团队合作法反思学习法【教材分析】《认识自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自我管理能力训练》中 第一章节的内容。本节课是继上次课认识外在的身高、容貌等生理自我之后的又一次对 自我的深入探索,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倾听内心、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过程,因 此,了解认识自我过程中的误区,了解认识自我技巧,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必备的技能之 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设置学习情景,以“任务驱动”为中心,“情商 教育”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任务展开分析与知识讲解的 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转换角色完成任务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抓重 点,破难点,在任务探究中不断提升情商,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自主能力较差,课堂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很难激起 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用故事、声音、模拟表演、团队竞赛、课后实 战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热烈讨论,从而达到 本门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分析】在导入课程过程中讲一个故事:一只狐狸早晨起来欣赏自己在晨曦中 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头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但是正午的

八年级平均数教案一

20.1.1平均数(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从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当所要考察的总体的个数很多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我们常常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了解总体,看下面的问题: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实验田进行试验,得到了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此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提出怎样的建议呢? 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选择种子时所关心的问题。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呢?这要用到本章将要学习的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的方差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对数据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 以前我们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它们都可以作为数据的代表,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从本节开始,我们将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活动1 这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师生行为:学生分组讨论,发生疑问后,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活动2 问题:【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读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