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

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

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

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

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美的花,却只开一个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谢了,多令人伤感啊。当然,诗人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历代咏昙花的诗作不多,饶宗颐为何赋予昙花这么高的品格,这是因为饶宗颐自小谙熟佛典,《法华经》上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优昙花是佛家圣洁之花。饶宗颐少年时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并且高声赞美,正是其中的原因。

《优昙花诗》第一首主要是咏物;第二首则重在述怀。诗人在这里提出“人世衰荣,变幻难测”之理。他认为,即使“千载”也不足以言修身,转瞬就逼在眼前。“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是诗的结句。对此,他的“太夫子”温丹铭

老先生给予爱护和勉励:

彼苍夫如何,洁气弥四极。

托命于其中,生物理可测。

栽培意非厚,倾覆情岂逼;

蒙庄虽达人,大道亦几息。

君子蹈其常,愿言矢朝夕。

“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

饶诗借“昙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而寄托遥深,达到“情韵绝胜”境界,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到一个国学大师的文化底蕴。正如他的友人夏书枚先生所说:“选堂既宿学,诗词绘画鼓琴,莫不称著于时,骈文倚声尤精善。尝自言以余力为诗,然观其所为,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险峭森秀,清旷超迈,面目綦多,非琴瑟专壹者可同年而语。”

然而,真正让饶宗颐先生在诗坛上发出惊天之吼的,却是《瑶山集》。此时的饶宗颐正当青春盛年,虽然历经八年战乱,并四方辗转奔波,备尝艰辛,但他在学术研究中意气风发,并初步形成了规模,正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诗人在战乱年间,多出奔波,且行且吟,一直到抗战胜利。其所历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当时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和他深沉博大的思想感情。

《白山集〃雪意》是绕老中老年佳作之一,“园林粲皓然,贞白明吾志。”诗人的雪意,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远离世俗的冰雪情怀,也即饶先生一直强调生命的独立精神。这个时期的中国大陆尚未改革开放,思想束缚严重,政治气息浓厚,许多国学大师或明哲保身,或横遭迫害。学术一旦沾上了功利,就不可能纯粹;学术一旦成为做官的台阶,就会沦为奴婢。所以选堂宣称:“只有我不走这条路,始终不粘政治。”此话既充分表现出现代学统之超政治的高贵理性,也充分传达出选堂峻洁、坚毅的独立人格。正当我们沉迷在为一族一国尽忠而争得不可开交时,绕老先生已经脱离这个樊笼,站在了人类的的高度上来看待问题。绕老先生学贯中西,但这个学习的过程却是十分艰难。不说研究西学所下的努力,就连研究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困难重重。清朝末年,中国很多古物国宝被外国列强掠取一空,其中以敦煌为甚。饶先生不远万里前往一个个当年侵略者,如今的收藏家家中,积极钻研,终于作出一部部巨著:《巴黎所见甲骨录》、《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殷代贞卜人物通考》、《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敦煌曲》等。绕先生曾经说过,他不会强求列强把从中国掠夺过去的宝物归还中国,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单单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当初中国落后的文物保护条件而言,不被掠夺的话,这些文物很可能到如今一件也保留不下来,这对于人类文化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如今外国人有这个保护技术,就让他们保护好了。

五十多年以来,绕老先生以香港为中心,周游列国,学贯中西,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尤其填补了敦煌学的空白,其超然物外,自在自由的独立人格,成为了后人的典范。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 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 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 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 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美的花,却只开一个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谢了,多令人伤感啊。当然,诗人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历代咏昙花的诗作不多,饶宗颐为何赋予昙花这么高的品格,这是因为饶宗颐自小谙熟佛典,《法华经》上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优昙花是佛家圣洁之花。饶宗颐少年时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并且高声赞美,正是其中的原因。 《优昙花诗》第一首主要是咏物;第二首则重在述怀。诗人在这里提出“人世衰荣,变幻难测”之理。他认为,即使“千载”也不足以言修身,转瞬就逼在眼前。“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是诗的结句。对此,他的“太夫子”温丹铭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林伦伦)

对潮学和潮汕文化的再认识 ——潮学札记 林伦伦 2008-11-20 饶宗颐先生1989年11月18日在澳门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上大声疾呼:?我们如果真的有诚意去发扬潮人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行动,例如设臵某种有计划有意义的学术性基金和奖金,来鼓励人们去寻求新的智识,继承唐代常、韩两位地方刺史‘兴学’的精神,与海外培植一些人才,发展某些学术研究,这样才能使潮人传统文化有更加灿烂的成果。我想各位必会同意我的建议而努力去促其实现的。?经过四年的筹划,?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终于在1993年12月20日至23日于香港中文大学召开。饶公在研讨会上作了《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的重要报告。从此,?潮州学?或?潮学?大旗才被真正竖起。前此,虽有许多探讨潮汕文化之作面世,但都以微观研究为主,资料收集、分析为多,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潮人素性较为务实,在理论研究方面历来不擅胜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题研究的支撑,勉强作出‘甲、乙、丙、丁’的概括,表面上顺理成章,其实无异‘蜃楼海市’,是未必于事有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关于潮汕文化专题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要搞宏观研究也是很难的。或者说出来也是大而空、缺乏实证的东西。因而,潮汕文化的研究者们也就像蔡鸿生教授希望的那样,?多一点实学,少一点游词?了。 然而,从90年代初开始,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由于有潮汕历史文化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

海内外热心于潮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实业家们的共同努力,潮学国际研讨会已开过三届,著作出了几十种,《潮学研究》已出版了8辑,各地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潮学研究的论文也有数百篇。应该说,专题研究的成果是有了不少,尤其是在潮剧、人口、碑刻、考古、方言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海内外同仁的瞩目。然而,当我们想为一册普及本的《潮汕文化大观》写篇绪论,说明潮汕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潮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时,才发觉这十年来,作宏观研究的文章,还是少而又少。笔者不得不找来这十年来的种种著作文章,再从头拜读,并做了几番认真的思考。于是,有了以下的札记。 一、关于?潮州学?和?潮学? 把研究潮汕文化的学问称作?潮学?,并非最早的术语。 1993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饶宗颐先生作的报告叫《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杜经国教授的论文题目叫《潮州学建设刍论》、隗芾教授的题目叫《潮州学发凡》,是?首次召开‘国际潮州学研讨会’,正式推出潮州学的名称。?杜文还对?潮州学?这个概念作了界定:?潮州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潮州文化即广义的潮汕文化的学问。?但是,几乎是在同时的1993年底,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筹划出版由饶宗颐先生主编的潮汕文化研究集刊时,究竟是用?潮州学?还是?潮学?,却费了饶公和常务副主任杜经国教授及诸位编委们的一番斟酌,最后大多数人认为,还是简称?潮学?好。—个?潮?字,可以是?潮州?、?潮汕?、?潮人?,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避免了?潮州?作为小范围地域名称的缺陷。于是,饶公亲自题签,把集刊定名为《潮学研究》。但?潮州学?之称,还同时使用,杜经国教授在《潮学研究》的《发刊词》中尚称:?我们期望,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潮学研究》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潮州学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潮州学?一词之弃用,是从1997年年底被确认的。当时,会议筹委

国学大师饶宗颐

国学大师饶宗颐 饶宗颐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他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硕果累累。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饶老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在学术和艺术等领域中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潮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饶老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地进行“潮学”的研究和探索,使潮汕文化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饶宗颐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州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只上过一年中学,从幼年开始,饶宗颐就沉浸于父亲数以万计的藏书海洋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其编撰的《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领域,此书在上海的出版使29岁的饶宗颐一举成名,从此他便专攻文史而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又从乡邦文化拾级而上,最终成为汉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饶宗颐教授后来成为海内外著名的经、史、考古和文学家,并且对诗、书、画造诣极深,治学的领域更加广泛,遍及10大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楚辞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各种学科,著书立说不胜枚举。仅其中的《20世纪饶宗颐学术集》便有12卷,内容超过1000多万字;专著六十多部;各种论文四百多篇;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印度语、伊拉克语等6国语言文字;他对中古梵文和巴比伦古象形文字颇有研究,有些文字连其本国人亦少有精通,作为一个潮籍的中国人,能通晓异国的“天书”,其天才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国际著名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饶宗颐先生的足迹踏遍五大洲,从事讲学、研究和文化交流。66年来,教授、研究员及院士之类的头衔有几十个,他任教、受聘的都是国际上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除香港和内地大学之外,他还在新加坡大学、法国科研中心、法国远东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从事讲学或研究,先后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授予人文科学博士学位,并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由于饶宗颐先生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1962年便荣获号称“西方汉学之诺贝尔奖”的“儒莲奖”;自此之后荣誉更是接踵而来;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勋章,香港外文学院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和国学大师的荣衔,2000年中秋节前夕,被香港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 为表彰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上的独树一帜,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纪念敦煌藏经洞文物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的活动中,颁授其“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1996年8月,在潮州市举行的“饶宗颐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法、日、荷兰、新加坡

2018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文本--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素材回放】 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 饶”。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 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 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 真的结束了。 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 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 “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季羡林与饶宗颐)

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 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但总是有人忍不住“造大师”的冲动,比如网友曾有这样的提问,某既能搞音乐、拍电影、又能录制脱口秀、担当综艺节目导师的人,算不算“大儒”?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把一名杂家称为“大儒”,表明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已经浅薄到了令人齿冷的地步。真正的大儒时代早就结束了。如果饶宗颐先生还活着,勉强还能说大儒潜于世,现在这最后一位大儒也走了,我们也就只能在故纸堆里怀念大儒、想象大儒了。 【适用话题】 淳厚博雅泽被后世回忆和怅惘向一代大师致敬 大师已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在后世长久流传 终其一生,从求学问道到处世为人,都没有背弃文人应有的风骨与修养 在探讨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时,正透露出我们自身的一种文化焦虑 “大师”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是否将这样的标签给予他们,或许并不重要。在他们看来,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读书文化国学香港饶宗颐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

饶宗颐深度素材

人物概述 饶宗颐(Jao tsung-i),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学、敦煌 饶宗颐(10张)学、古文字学、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中外关系史、音乐、词学、经学、潮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目录学、简帛学等,均有专著,已出版著作100多种(其中专著逾60种),发表论文1000多篇,诗文集十余种,书画集45种。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专家叹服:“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 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 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 《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 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饶宗颐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作者:聂薇 做学问,是学习古人的智慧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阿里山神木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对于各种光环,九旬饶老淡然一笑,“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

不敢当。” 吃茶去 白发白眉,颜容清癯,却如老顽童般“有趣”。无论身处何种场合,说到动情处,他总是眉发伸张,笑声抒怀,意味深长,“我不带徒弟,我干嘛要让人辛苦?我自己折磨自己就够了,不想让别人辛苦,做学问真的很辛苦。”尽管辛苦,他依然坚持做学问,一做就是八十多年。饶宗颐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神力相助”。从小,饶宗颐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是当地首富,但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隶书汉人吉语二品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饶宗颐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敦煌初唐荷花

饶宗颐

循古得清气洒脱见性情 ──略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 张琼芬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州潮州521041) 摘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因其高迈独立的生命精神,其诗词也总洋溢着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逸之气,本文试图从《雪意》《念奴娇》等诗词入手,浅析其诗词的特点。 关键词:饶宗颐;诗词;清逸脱俗;高迈独立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饶宗颐教授在学术方面成就很大,或许就是因此,诗名却被掩盖了。其实,他虽然不以诗词名世,诗词也是写得很好的。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可见他的诗词所获评价之高。当代诗论家钱仲联称饶宗颐的诗词,即使是黄遵宪、康有为、沈曾植皆有所不及,更非王国维、陈寅恪二家所能比。刘梦芙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仿《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将饶宗颐点为“智多星吴用”,可见饶宗颐诗词在近百年诗坛的地位之高。 饶宗颐诗词创作数量颇大,加上五洲历其四、九州历其七的学

术与创作经历,其行踪之广,阅历之富,无论在题材内容之开拓还是在艺术创造之新变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古今诗人之所仅有。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基本囊括了选堂于1993年以前创作的诗词作品,共1337首,其中诗共1056首,词共281首。[1]这些作品,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唱和,均源自生活,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切合时代主旋律,且清新自然,形式活泼,读来饶有兴味。古人云:“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有道是:“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饶宗颐的《选堂诗词集》,正是散发着一股乾坤清气!吟其诗,赏其词,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是难得的艺术享受。饶公有两句传诵甚广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2](《偶作示诸生》其二),这两句充分表明他已从人生观、宇宙观上处理好了如何安顿自己的问题,充分表明他人格的自在、自足、充盈、独立。诗品出于人品。这种人格境界,赋予了选堂诗歌一种高远不凡的气象。 选堂尝言:“诗、书、画,是我生命的自然流露。”[3]饶宗颐自述,他六七岁时,想法非常多,思维非常活跃。“我的这种气质小时候就很明显。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人家的事情,只做自己的事,而且全神贯注地做好。”“我那时书读得很杂。道家的书、医书、都看,也涉猎了不少佛书。我非常向往一个清净的世界。”[4]可见,饶宗颐在少年时期就学养与诗心并具,养成了清高、虚静、独

点面结合的写法

点面结合的写法 【概念】 “点”指是的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概括的描绘。“点面结合”:既要描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主要人物。 【语段欣赏】 走进车站,人潮涌动,沉闷的空气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将近容纳了几百人。我坐在车站的一个角落里,看到无数的人头在攒动,目光最终落到了一个老人身上。她衣衫褴褛,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过来了,箭步如飞,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头也没回匆匆地走了。一个年轻人过来了,看着老人脏兮兮的衣服,捂着口鼻,快速地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过来了,瞟了一眼老人凌乱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冷笑了一声,扭着那婀娜的身躯走了。一位农民工过来了,他将老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将她扶到最近的座位上,把手里的矿泉水也递给了她,似乎又说了什么,然后带着最朴实的微笑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为老人受到了无尽的委屈;喜,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承。 下课了,老师扯着嗓子布置今天的作业,满座学生仅十余人听着,其余人早已开始成就自己的大业了。一时间教室百态尽收眼底:二分之一者问老师留了哪些作业,四分之一者冲向WC。其余人在关注着任君杰开办的小型演唱会。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片沸腾。哎呀,还真有点派头,偶像小天王任君杰大显身手,拿着扫帚当吉它,一只荧光笔当麦克风,开始表演了。他清了清嗓子,暗示为他伴奏的铁哥们准备出场。老韩像鬼魂一样悠然飘来接过“吉他”。“在你的心上,自由的飞翔……”呵,还真是神气十足,任君杰的个子比较矮,在人群中像个跳蚤,他越唱越起劲,自我陶醉得把眼睛都闭上了,像获胜的将军走过凯旋门一样。“谢谢大家……”,自恋使他的声音十分响亮。他把头一甩,摆出一个沉思者的造型。他的“铁杆粉丝”十分兴奋,“再来一个!”“偶像!签名!”喝彩声、起哄声把课间十分钟推向了高潮。叮铃铃!上课了,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像澎湃的潮水开始退潮了。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由于课间十分钟使大家紧张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缓冲,同学们又聚精会神地去迎接新的课堂。

饶宗颐

饶宗颐 饶宗颐_360百科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40030.html,/doc/948235-1002357.html###饶宗颐,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中国 广东潮州人,祖籍广东潮州。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 >>> 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官方账号艺评网以上内容由饶宗颐官方提供 官方大事记大事记内容由饶宗颐官方提供 2011-12-13 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1-07-17 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批准南京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2013-03-23 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3-04 饶宗颐向四川雅安地震灾 区捐款50万元港币2014-09 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 终身成就奖" 简介饶宗颐,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中国广东潮州人,祖籍广东潮州。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

显著成就,并且精通梵文。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饶宗颐捐款50万元港币,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基本信息外文名Jaotsung-i 别名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国籍中国香港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潮安县出生日期1917年8月9日毕业院校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中文名饶宗颐其他成就2000年获大紫荆勋章, 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 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教授其他作品《敦煌书法丛刊》、《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逝世日期- 目录1人物简介2成就贡献3学术研究4大事年表5参展记录6个人作品7人物评价8获得荣誉9著作列表10社会公益11相关新闻12作品欣赏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阅读答案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王辛(香港) 饶教授也是诗人,他的名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有学者认为体现了一种对“超越性大智慧”的追寻。我想,这种追寻应是饶宗颐先生一个重要的精神特质。每个与之近距离接触的人,都会感到他有一种超凡脱尘的“单纯”和“自在”。 而且,惟其具有大智慧,才深知人之渺小和脆弱。他对我说,“我这个地方(指《饶宗颐学术馆》)叫小学”,因为,“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他也说自己“不敢写自传,没有可传之处,一切还在追求中”……总之,“饶宗颐”是一个太丰富的话题,以下访谈,只是不揣浅陋,探其万一而已。 中国人讲“德”“德”很重要 王辛(以下简称“王”):您的诗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意味深长,令人深思,您能解释一下这句诗的含义吗? 饶宗颐(以下简称“饶”):我是弹古琴的,(饶擅弹古琴,对中国古典音乐也深有研究--王注)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这)两句诗,就是这样来的。“万古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强调地:)中国人讲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德”很重要,“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比如你写几句诗,大家都传诵,这个也是“立言”啊。 “中流自在心”?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王:那么“中流自在心”呢? 饶:这个很有意思。今天讲“很自在”,这是很浅的讲法,(“中流自在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林”,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观世音是怎么来的呢?观世音是印度的舞神Siva变来的,她有千手千眼,就是千手观音。“自在”,就是佛的状态,像观世音的心态;“中流”,在水的一半,说明那种状态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法门--王注)就是“我”同别人不一样“我”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啊! 王:这好像很难做到。 饶:我自我体会、自我想像地去做。 王:那您认为您做到了吗? 饶:(不假思索、很单纯地)我,做到万分之一都没有。 做学问要从“四面看” 王:您曾说,自己不论治学与创作,都可用顾恺之“迁想妙得”四个字概括。我想这是一种学问融会贯通的结果吧?您还说,“我一向喜欢用哲学的心态深入考察,而从上向下来看问题”。我对这句话很感兴趣,怎麽“从上向下”呢? 饶:我不单是从上面看,我是从四面看。为甚麽呢?我的方法论和别人有点不太一样。今天做学问的人--我不讲谁啊,有个毛病,往往抓到一点,就把它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

现代文阅读答题:点面结合 遵循原则:1、答案在文章中; 2、观点是作者的; 3、“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出发,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这样组织的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 一、“点面结合”之修辞篇 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借代、反问、设问等与诗歌一样,不再详叙,另外补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反语: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就是反语。肯定性反语,即贬词褒用、反话正说,其修辞意义是:高度赞扬,感情真挚、深厚。否定性反语,即褒词贬用、正话反说,其修辞意义是:表达强烈不满、嘲弄、讽刺或调侃之情。运用反语,可以使语言含蓄幽默,或者幽默辛辣。 二、“点面结合”之技巧篇 1、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艺术技巧: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也可理解为“侧面描写”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

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 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阅读答案 国学大师饶宗颐 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 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 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 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 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 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 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 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 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

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 五类。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 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 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 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 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 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 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 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 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 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

论饶宗颐的生命精神

论饶宗颐的生命精神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潮州人,在此前,我对饶宗颐先生的认识仅限于知道这个名字。而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先生的学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随着了解的加深,我内心的敬仰之情也愈发澎湃。一开始,使我震撼的是饶宗颐纵横古今中外的治学规模,但后来,更令我回味的是这位吞吐大荒的大师的生命精神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正如“全球华人国学奖”的组委会给先生的颁奖词所说的——“他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先生的成就足以震撼每个知道他的人,与饶宗颐并称为“北钱南饶”的钱钟书曾对人感叹道:饶宗颐乃“旷世奇才”。须知钱钟书平生于同辈少见称许,其誉赏直至“旷世奇才”者,也唯有饶宗颐一人而已,由此足见饶先生学养之深! 作为一个学者,能够在一项学问中获得精深的造诣已属难得,而能在多门学术中来去自如、且皆取得突出成就的则更加难能可贵。相信许多人都会在心里发问: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大师”是如何炼成的?与我们常人又有何不同之处?可以肯定的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绝不仅仅在于他的独特际遇,更在于际遇之间的那一份心态和精神。 保持好奇,不负使命 饶宗颐的成就与其自身极高的天赋分不开,而先生也没有浪费他的天赋,而是正如他说的:“我的求知欲太强了,这种求知欲征服了我整个人,吞没了我自己。”他始终怀着一颗不知疲倦的童心去探索世界,改变世界。试问有多少人能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知疲倦?一直以来填鸭式的教育似乎使得知识丧失了它原本的魅力,在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竟是如此不同,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对知识,对世界的态度。此外,先生对国学的研究的投入和热忱,也与先生对中国文化的使命感息息相关。2001年,84岁高龄的饶宗颐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讲坛发表了题为《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的演讲,呼吁中华民族要重建经学,复兴传统。 敢为人先,勇当第一 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先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是凭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很多在学术界具有领先地位的见解,在许多陌生的领域开荒播种,为后人开路。胡晓明就总结出了饶宗颐在学术上的50项第一,如:他率先编著词学目录、楚辞目录;率先研究楚辞新资料唐勒赋,率先把印度河谷图文字介绍到中国。他是治楚帛书之第一人;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之第一人,提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