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

亲友书讲记

《亲友书》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乐行国王传讲的教言。《亲友书》篇幅不多,但已经包含了佛教最基本的坚信因果、诚信三宝以及为人处世等诸多窍诀。由于是作者对乐行王的教言,故尤其适合在家居士学习。汉文大藏经中有义净三藏等译师译本。《亲友书》的作者龙猛菩萨,号称“第二大佛陀”,是释迦佛在诸多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的登地菩萨。在印度,他被喻为“二圣六庄严”之一;在藏地,众所周知他开创了甚深见派;在汉地,他被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因而,此论金刚语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有缘值遇并学习者,会为今生来世种下殊胜无比的解脱善根。

《亲友书讲记》第三节课

摘要:本课主要由龙树菩萨向乐行国王讲述六度孝道八关斋戒修行中的十三种烦恼等内容的重要意义,行持,戒断的功德利益。

关键词:六度孝道八关斋戒烦恼

思考题:

1,什么叫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2,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3,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他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4,受持净戒的违品,有哪些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

一,六度:P32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此颂归纳六度的法相:

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要求凡是学道者行持六度万行。

六度的果报:

六度涵摄一切大乘菩萨道。依靠六度可以获得佛果。

《善戒经》说:“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进感寿,五禅感安,六智感辩。”其中智慧度最为重要,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获菩提果,《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严经》中还以比喻来形容六度,在菩提道中成长、成熟,最后圆满利益众生的事业,所有环节都要靠这六度来成就。

我们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需要明白六度的重要性。平时持戒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哪怕布施一块钱给可怜的乞丐,前面也要有发心,中间有个好心好意的心态,不要侮辱他或蔑视他,最后以大乘回向来摄持,这样一来,依靠六度之因,将来可成就二身(色身和法身)之果。

六度的圆满:

作为凡夫人,真正圆满六度不太可能。

就像《十地经》和《入中论》中所说,布施度圆满是一地菩萨,以此类推,直至智慧度圆满的六地菩萨,才算是圆满六度。

虽然我们很难领悟那种境界,尽管如此,在因地时也可以尽力效仿,随行修学。

行持六度时,皆要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回向给一切众生,否则,就成了世间善根或者小乘善根。

1,、布施度:所谓布施,是指将拥有的一切给众生,以斩断对我所的贪执。它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

大布施三种。自己的身体、受用、财产甚至家人,都应该布施给众生,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有些人认为布施很简单,但实际上,你对财富有我所执,对家人也特别执著,不要说布施,别人看一眼也不高兴,像佛陀因地时那样割舍一切,我们凡夫人是望尘莫及的。

,2、持戒度:指制止恶行、行持善法的一种心,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持一切善法,制止一切恶行,尤其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还要加上“利益一切众生”。真正的持戒度,是通过守持净戒来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不扰乱任何一个众生。

3、安忍度:在各种违缘面前,心不脆弱,不容易畏缩。

它分为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

1),安受苦忍:为了成就正法,不顾一切艰难困苦。比如在修行过程中,不管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听法天气不好,面对种种违缘时,内心坚强不屈,一点也不退缩。

2),耐怨害忍:怨敌当面或暗中伤害你,你不会对他们满怀嗔怒,随忿恨的心态所转。包括有些道友在发心过程中,他人经常无理取闹、无端挑衅,你也能完全接受。

3),谛察法忍:听闻甚深的空性实相或者广大的大乘行为时,自己不生丝毫邪见。

这几种安忍,若没有殊胜的善根和缘分,自己很容易退失。

按照有关经典和论典的说法,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者,可以摄于有缘福德资粮中。

4、精进度:对行持善法极其欢喜,即精进的本体。它可分为盔甲精进、

加行精进、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无论积累有缘福德资粮还是无缘智慧资粮,都离不开精进,否则一切功德无法增上。月称论师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佛说八大人觉经》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且不说成就菩提,仅仅是世间的事情,没有精进也办不成。有些人浑浑噩噩、懒惰昏沉,一天到晚消磨时光,连自己的吃住都难解决,什么实义都没有。因此,大家不要懒惰,早上起早一点,晚上睡晚一点,平时不要特别散乱,一定要做对自他解脱有意义的事情。

5、禅定度:心一直专注于善法,就是禅定的本体。

它分为世间静虑、出世间静虑两种。

1),世间静虑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禅定是轮回之因;

四禅定是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

四无色定是佛教专有名词。禅定之一种。指四种无色界之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乃思惟空无边处等四无色界所得之定。故又称四空处定、四空定。

一.欲界天,因共有六层,故称“六欲天”。

1.第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腰.

2.第二忉利天意译“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居须弥上顶巅.

3.第三夜摩天,意译“善分、时分、妙善”,在忉利天之上十六万由旬的虚空中.

4.第四兜率天亦译“睹史多、兜率陀”等,意译“妙足、知足”,在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

(此天宫殿分内、外两院,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所居净土,现由弥勒菩萨住持)

5.第五化乐天,亦译“乐变化天、化自乐天、妙变化天”,在兜率天之上十六亿四万由旬处。

6.第六他化自在天,略称“他化天”,在化乐天之上十二亿八千由旬处。魔王(波旬)为六欲天之主。所居。

二.色界天,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

1.初禅三天,为成就初禅者所生。第一梵众天。第二梵辅天。第三大梵天。

2.二禅三天,为成就二禅者所生。第一少光天。第二无量光天。第三光音天。

3.三禅三天,为成就三禅者所生。第一少净天。第二无量净天。第三遍净天。

4.四禅九天,分凡、圣二级,皆为成就四禅者所生。

其中凡夫天有四:一无云天;二福生天,第三层并列二天,一广果天,

二名无想天。

广果天以上五重,其名目为: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又名魔醯首罗天,意译“大自在天”,其天王摩醯首罗),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诸神中最尊者。

三.无色界天,此界四天。

第一空处,住“空无边处定”。

第二识处,住“识无边处定”。

第三无所有处,住“无所有处定”。

第四非想非非想处,住“非想非非想定”。

-------------------------------------------------------------------------------------------

2),出世间静虑,指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禅定,这些禅定是解脱之因。

禅定是增长善根的根本因,如果心不静下来,一切善法不可能成就。大家有时间的话,也应该将心安住下来,无始以来一直随分别妄念而流转轮回,饱受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停止,何时才能脱离生死大海呢?六、智慧度:能辨别万法的真相,就是智慧的本体。它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或者胜义与世俗两大智慧。

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发现,只行持这六度已经足够了,多则不必,缺则不可。作为修行人,这六度必须要圆满,如此方能离开三有大海,到达解

脱彼岸。因此,我们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若能如此,终有一天会抵达彼岸,获得如来如海圆满的妙相和功德。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每一个众生将来都会圆满色身和法身,但二身之因,现在就要准备,就像学生必须经过读书才能进入大学校门一样。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要认为:“六度只不过是一种说法,与我无关!”前辈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如何行持六度万行,我们也应该尽心尽力去做,这样一来,心力才会逐渐提升,烦恼障碍才会慢慢消除,最后现前如来身相,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

这里只象征性地讲了一些布施,至于具体内容,可从其他论典中了知。P36

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

此处布施的主要对境,是恩重如山的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要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但是首先,应该对今生的父母孝顺恭敬,否则,想把其他众生视为父母是不现实的。

大小乘的佛经中,非常强调对双亲的孝敬。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在他的家族中、在他的命运中,会得到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为主的白法天尊之护佑和加持。同时,诸佛菩萨化现的善知识也非常喜欢这种人,对他进行加持之后,他的家族中会有堪为世间应供的阿阇黎。

不管在佛教中,还是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都是最重要的,依此可看出一个人的人格和德行。无论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父母如果仍健在,自己应尽心尽力地照顾,倘若实在照顾不上,也要经常安慰他们、问候他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是这样。若没有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我们根本不会懂文化知识、取舍智慧。

善事父母为孝。

让父母衣食无忧是孝父母之身。

让父母精神快乐是孝父母之心。

让父母愿望实现是孝父母之志。

让父母智慧增长是孝父母之慧。

孝身是小孝,孝心是中孝,孝志是大孝,孝慧是大大孝。

我们要学习大孝地藏王菩萨,度父母成佛。

《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学习大乘佛教应当有这样的知见。

不过,现在社会变得比较可怕,古人对父母尊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今这个社会,孩子只学习文化知识,从来不懂孝养父母,这也跟教育脱不了干系。其实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意谓儿女把父母顶戴在头上。可是现在的人若孝顺父母,大家都觉得特别稀有,纷纷歌功颂德,这是极其颠倒的。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

报恩德。”莲池大师也在教言中说:“大孝之中的大孝,就是引导父母念佛,最终往生净土。

然而现在有些父母,子女如果出家了,就觉得一切都完了,让他永远不要回来,不然,附近的人会指指点点,自己也抬不起头来。但我们藏地有些地方恰恰相反,一家如果没有出家人,就觉得这家跟屠夫家一样,特别不光彩,所以到了一定的时候,父母会千方百计让孩子出家,并且把这作为炫耀的资本,到处去宣传。

你们如果有出家的缘分,当然非常好,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不管怎么样,父母健在时,自己也应该供养承侍。

《大集经》中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世间上若无佛出世,善于承侍父母,即是承侍佛陀。纵然父母已离开人间,我们在开法会、朝圣地时,提一提他们的名字,或者交钱请僧众加持,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若依靠僧众的威力念经超度,他们也有摆脱的机会。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六祖坛经》也说:“恩则孝养父母。”因此,我们应当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实在不能报恩,也不要天天让他们生气,子女对父母孝顺,就会得到护法神的帮助,很多上师也喜欢他。

由台湾知名音乐家李子恒创作的《跪羊图》,词曲感人至深。教化世人知恩感恩行孝道。

人间孝道及时莫迟疑一朝羽丰反哺莫遗弃父身病,是为子劳成疾母心忧,是忧儿未成器多少浮云游子梦奔波前程

远乡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风霜的累积双亲容颜已渐老莫到忏悔时未能报答父母恩

------------------------------------------------------

二:八关斋戒:P41

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所守的居士戒有长期与短期两种,八关斋戒是短期的,即一日之戒。作为守八关斋戒的人,首先应该把戒条搞清楚,否则到底守什么戒也不懂。当然,小乘八关斋戒,出家人没有必要受,但是大乘八关斋戒,在家人、出家人均可受持。

1,八关斋戒的内容:

损害盗夺与淫行,妄语贪酒非时餐,

喜高广床与歌唱,舞蹈花鬘皆当断。

随行罗汉之戒律,若具此等八斋戒,

持长净转欲天身,当赐善男善女人。

一、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二、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三、断除一切不净行;

四、不说妄语;

五、不喝酒;

六、不非时食,要过午不食;

七、不喜爱高广大床;

八、不唱歌,不跳舞,不佩带装饰、打扮化妆(这三者合为一戒)。

(一般来讲,斋戒应由出家人传授,倘若条件不具足,也特殊开许由具别解脱戒的居士传授,)

别解脱戒:简单的说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五戒。

都是以五戒为基础。

五戒是: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受持别解脱戒也就是从初皈依为佛弟子必要学修的基本学处

《遗教经》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佛临涅槃教弟子以戒为师。佛灭度后别解脱戒即是大师,既是法宝,亦是佛宝。别解脱戒住世,佛法即住世。三藏中处处广说别解脱戒为佛法根本,极为重要。

作为在家人,能长期守持三皈五戒是最好的,若不能这样坚持,在吉祥的日子里、特殊的节日中受八关斋戒,功德也非常大。

----------------------------------------------------------------------

汉地的居士经常守八关斋戒,这种现象很普遍。首先,最好在一个上师那里接受戒律,后于一年不同的日子里,早上天还没有亮时,可以在佛像面前自己受。这对不能长期守戒的在家人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毕竟有家庭的人持戒有一定困难,有时候需要喝酒,很多行为也不方便,甚至不能睡高广大床,(很多人买了大房子之后,可能要犯戒律吧,第一个就买特别大的床,但现在人连受八关斋戒的条件也难以具足。)唱歌跳舞不允许,包括看电视也属于犯戒,但守一天应该可以。

-----------------------------------------------

2,八关斋戒的功德:

《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离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

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普达王经》云:“先王在世时,有持善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

《护净经》云:“一日持戒斋,得六十万世余粮。”

法王如意宝曾在光明定中亲见宗喀巴大师时,宗大师为法王传了《三主要道论》,并对法王如意宝亲切教诲:真正的修行人在皈依三宝以后,能守持一次清净的八关斋戒,就可以往生到兜率天的弥勒净土。故出家僧人给在家初机业障深重之人传授八关斋戒,能使他们消除业障,增长善业,是非常有益的,还可以使他们逐渐往生净土。

人生很短暂,自己一定要护持清净戒律,积累道业资粮,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

-----------------------------------------------------

三,破坏净戒的十三种烦恼:P43

悭吝谄诳贪懈怠,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

此处十三种烦恼,持戒的违缘,这在修行中很容易出现,我们一定要断除。

一、悭吝:“爱财如命”。拥有的财物不愿意布施给众生,不愿意上供下施,连自己享用也舍不得,一直紧抓不放,这种烦恼是菩提道的大障,我们拥有财富时,要尽量用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否则,死后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留给亲友或者怨敌享用。因此,应该断除吝啬之心。

二、谄,骄傲自满,将自己的过失覆藏起来,不肯直面自己的过错,更不肯忏悔自己的过失。《法华经》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自己的过失理应在诸佛菩萨或圣者道友面前发露忏悔,但他不愿意表露出来,心不实在。

三、诳:本来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却装模作样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样,说自己见到本尊、梦中得到授记,在众人面前虚伪诳行。(妄语)

四、贪:有关讲义中说,指对受用财物十分耽著。《瑜伽师地论》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贪心不容易断除,若能做到这一点,行持有意义的事情轻而易举。

五、懈怠:是精进的违品。《瑜伽师地论》中说:“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有些人把睡觉当作一种快乐,不看书也不背书,整天吃饱就睡,把宝贵时光都荒废了,这是非常可惜的。对欲界众生来讲,每天稍微休息一下是有必要,但有些人可能烦恼现前,睡一天都没有问题,如此懒惰是不行的,对众生和佛法有利益的事情,该做的一定要做。我们有时候看别人特别精进,自己就不敢懈怠了。但有些人表面上很能干,实际上特别懈怠,

六、贪欲:对与异性淫行的欲乐非常贪著。

七、嗔恨:忿怒为体,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华严经》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可以摧毁无量善根。

八、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但自以为具有,以至于目中无人、傲气冲天。

除了这八种烦恼,还要加上五种骄傲:

种姓骄、相貌骄、广闻骄、韶华骄、权势骄。

其实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

一、种姓骄: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

二、相貌骄: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

三、广闻骄: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

四、韶华骄: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

五、权势骄: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我们不要有这些骄傲,其实地位也好、相貌也好、种姓也好,只不过是一个假象。在轮回的漫长岁月里,如今特别低劣的人,前世也曾当过一国之君;现在相貌端严的人,往昔也沦为丑陋之人,倘若今世傲慢,来世会变得特别卑贱。

所以,无论你有财富、种姓、智慧哪方面的功德,都不要生起傲慢心。

我们应效仿前辈大德的谦虚,不要骄傲自满。衰老无常是自然规律,任何人皆无法阻挡。所以,大家要经常忆念无常,拥有幻化般、水泡般的钱财、相貌、青春时,应该依靠它来利益众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上述这十三种烦恼,我们要视如怨敌尽力断除,就算不能完全断除,也要了知它的过患,毕竟烦恼是有为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之后,它就会销声匿迹。

对此,还要经常祈祷三世诸佛、传承上师,使他们的加持融入自心。最终修行定可善始善终!

-----------------------------------------------------

思考题:

5,什么叫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6,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7,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他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8,受持净戒的违品,有哪些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

一年级《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年级《弟子规》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南航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一年级语文组 目录 第一课弟子规子总序 (3) 第二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一段 (4) 第三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二段 (6) 第四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三段 (8) 第五课《弟子规》入则孝第四段 (12) 第六课《弟子规》入则孝第五段 (16) 第七课《弟子规》入则孝第六段 (18) 第八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一段 (20) 第九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二段 (23) 第十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三段 (25) 第十一课《弟子规》出则弟第四段 (27) 第十二课《弟子规》出则弟第五段 (29) 第十三课《弟子规》谨第一段 (32) 第十四课《弟子规》谨第二段 (35) 第十五课《弟子规》谨第三段 (37) 第十六课《弟子规》谨第四段 (39) 第十七课《弟子规》谨第五段 (41) 第十八课《弟子规》谨第六段 (43) 第十九课《弟子规》谨第七段 (45) 第二十课《弟子规》信第一段 (47) 第二十一课《弟子规》信第二段 (49) 第二十二课《弟子规》信第三段 (51) 第二十三课《弟子规》信第四段 (53) 第二十四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一段 (55) 第二十五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二段 (57) 第二十六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三段 (60) 第二十七课《弟子规》泛爱众第四段 (62) 第二十八课《弟子规》泛爱众第五段 (64)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2、弟子规的内容是什么? 3、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讲解题目: 1、《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 3、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4、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读 二、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亲友书讲记第十五课教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 亲友书讲记 《亲友书》是龙树菩萨为他的亲友——乐行国王传讲的教言。《亲友书》篇幅不多,但已经包含了佛教最基本的坚信因果、诚信三宝以及为人处世等诸多窍诀。由于是作者对乐行王的教言,故尤其适合在家居士学习。汉文大藏经中有义净三藏等译师译本。《亲友书》的作者龙猛菩萨,号称“第二大佛陀”,是释迦佛在诸多大乘经典中亲自授记的登地菩萨。在印度,他被喻为“二圣六庄严”之一;在藏地,众所周知他开创了甚深见派;在汉地,他被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等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因而,此论金刚语的加持力不可思议,有缘值遇并学习者,会为今生来世种下殊胜无比的解脱善根。

《亲友书讲记》第三节课 摘要:本课主要由龙树菩萨向乐行国王讲述六度孝道八关斋戒修行中的十三种烦恼等内容的重要意义,行持,戒断的功德利益。 关键词:六度孝道八关斋戒烦恼 思考题: 1,什么叫六度?请分别解释各自法相及其果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圆满六度? 2,宣讲布施度时,为何布施的对境只提到了父母?孝顺父母有什么必要?会获得哪些功德?你是一个孝子吗?平时如何对待父母? 3,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他具备什么特点?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的戒律? 4,受持净戒的违品,有哪些十三种烦恼?请一一说明。你相续中有什么烦恼?打算如何断除? 一,六度:P32 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 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此颂归纳六度的法相: 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要求凡是学道者行持六度万行。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标签:传统文化分类:东魁著作 上堂课讲到“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说的是我们不该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就代表造福社会,帮助大众的责任越多,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而轻视别人。 有一位高官的夫人,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做很多慈善,她的这种心性就非常好。她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让这些孩子真正有书念。不少偏远山区的孩子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走四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比较困难。我们最近以博爱书馆的名义资助了一百多位特困生,有很多家庭都是在山区。有的孩子,为了问父母要两块钱都会挨打,很可怜。 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跟他的朋友讲,他明天就不能来读书了。别人就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家里父亲去世了,母亲供我们上学不起。其实,他一年学费也就两百多块钱,这两百多块钱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就花掉了,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无比珍贵。 还有一个孩子,父母去世,就剩下一个残疾的伯伯还拄着拐杖,我和这个孩子说话的时候真的很感触,他在学校里面为了省下生活费,经常捡别人扔的东西吃,没办法。他没有生活费,他伯伯残疾还靠别人救济呢。孩子自己也怕别人笑话,捡别人扔的东西后就悄悄地藏起来去没人的角落吃。 我们还看到很多孩子家里真的是土房、土墙,大雨要来了,很容易垮塌,有的孩子父母两个人都是傻瓜,见到我们“哈哈哈,哈哈哈”,只会笑,什么都不会说。 所以我们今年后半年,又增加了特困学生资助人数。有时候我们节省一点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帮助很多人。现在很多人地位很高,钱财很多,家庭也特别富有,却骄奢淫逸,不懂得帮助别人,其实很可怜。 就像我跟朋友聊天常说,仁德之人以财发身,无德之人却是以身发财。 你看现在很多人无德,开药店卖假药,卖菜短斤少两,做生意不诚信,都是在以身发财呢。放弃了良心、慈悲、博爱的精神,也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不爱惜身体,也是一种以身发财,为了挣点钱天天应酬去吃肉、喝酒,把自己吃成三高人,你看,是不是以身发财。 我就遇到很多老板很有意思。我说:你别喝酒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说:没办法呀,我不喝这个酒生意做不下来呀。我一听,又是个以身发财的,不懂得这是得不偿失。 你挣十万不算多,你要真睡到病床上得个癌症,就麻烦了,一百万都救不了你的命。你要得个半身不遂,麻烦了,永远挣不了钱了,身体也会报废。 有很多人以身发财把自己发进医院、发进监狱了,甚至为陪人喝酒,开车出车祸把自己发到阎王爷那儿去了,不划算呀。

最新弟子规1-10课时教案

《弟子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是(古代)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学生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课后小结:我們現在學習弟子規的五項綱領後,每天都要省思自己是否有做到弟子規,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学生的心田。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初二上册15课教案

课 题 第15课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主备人 目标知识与水平: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升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水平,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实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重难点教学重点: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充分理解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导入框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2、南昌起义的过程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4、南昌起义的教训。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井冈山会师。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 3、长征的意义。 本课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课堂作业:完成课后自测题和练习。 教学反思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_教案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_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课标 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二)知识线索: 一、造纸术的发明 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 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 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 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 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 职业:医学家 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 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 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 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东汉末年 职业:医学家 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 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作者:司马迁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 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职业:史学家 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 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 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 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

1《亲友书讲记》第七节课之辛二之壬一之癸二: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1《亲友书讲记》第七节课之辛二之壬一之癸二: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顶礼上师三宝 我是2014年预科班学员张云峰 我讲考的内容是《亲友书讲记》第七节课之辛二之壬一之癸二:宣说具对治之功德与不具对治之过患 族貌闻虽具全士,然离慧戒非受敬, 何者具此二功德,彼无他德亦应供。 一、词释: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就算门第高贵、富可敌国、相貌端严、广闻博学等功德样样俱全,但若不具足通达万法真理的无垢智慧与断恶行善的清净戒律,则不能堪为应敬处,不应受到人天的恭敬礼拜。一个人若具足这两种功德,即使其他功德不具足,人天众生也会供养你。 1、对治:佛教中,对治是指以道断除烦恼等。其中,‘道’为‘能对治’,‘烦恼’等为‘所对治’。 据俱舍论卷二十一载,欲断除 ‘修所断’之烦恼,有四种对治之道,可顺次配于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等四道。即: (1) 厌患对治。又作厌坏对治,首先深厌欲界生死之苦与烦恼惑业之集。 (2) 断对治。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断除烦恼。 (3) 持对治。保持择灭(以真智之拣择力来断灭烦恼)之得,令其不失。 (4) 远分对治。观四谛之理,以更远离前所断之烦恼。

《大智度论》卷一所载四悉檀之第三对治悉檀,详述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思惟慈心对治嗔恚,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之法。 诸经论所说略有出入,大小乘亦各有异说,然大抵不外以‘以无漏智对治烦恼’为其要义。 本颂词重点阐述以“智慧”和“清净戒”为对治之法 2、族:门第 3、貌:相貌 4、闻:广闻博学 5、全士:德才齐备的人 6、慧戒:通达万法真理的无垢智慧与断恶行善的清净戒律。 7、何者:某个人 8、彼:与“何者”意义相同 9、应供:这个是从字面上来讲,是应受人天的供养。但具体的则根据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解释。比如说,佛十号具足,其中就有应供。这里的应供是指佛究竟圆满,能指引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苦海,解脱一切烦恼痛苦生死纠缠,故应受人天供养。 在其他一些经典中,阿罗汉示现离世修道,寂灭无为,永脱烦恼,故应受人天供养。所以许多经典中,所说的应供也意指阿罗汉!这个要根据经典的整体意思来理解,不然容易断间取义! 二、论述 1、族貌闻俱全:已过往的功德积累,今世可以生在名门望族,有端正庄严的容貌和广闻博学的知识。 2、慧戒具足:以前世闻修佛法的特殊姻缘拥有通达万法真理的无垢智慧与断恶行善的清净戒律。 【教证】: 《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般若经》云:“布施之前行乃为智慧。” 麦彭仁波切:“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说明:“族貌闻”不及“慧戒”具足 三、上师开示 1、重视戒律和智慧: 不仅是佛法,世间法也很重视戒律和智慧。一个人如果没读过书,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一个人如果学历很高,但不守规矩,即使是硕士生或博士生,到任何团体中也不受欢迎;一个人既有智慧、也守规矩,就算相貌丑陋、种姓低劣,身上没有一分钱,很多人也会对他恭敬有加。 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戒律和智慧非常重要。当然,不仅仅是出家人,作为在家人,如果三皈五戒也不受,对佛教基本道理都不懂,那不算是什么佛教徒,大乘修行人更算不上了。 2、通达教言,守持法规: 龙猛菩萨赐予的教言非常非常珍贵。我讲课时经常想:对佛理不太懂的很多居士,这次应该会有一些收获,毕竟龙猛菩萨教诫的乐行王是在家居士,故此教言对在家人尤为适合,只要通达这样的教言,守持这样的法规,基本上可以变成一个佛教徒 3、选择上师: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说:一个人的种姓、相貌、学问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

秦东魁老师宣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2012-08-14 13:01:04) 转载▼ 分类:东魁著作 标签: 杂谈 这节课我们讲“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还是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生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拐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害。 咱们古代的家里呀,有很多帘子。当我们进家门的时候,不论是揭帘子还是开我们现在的这种门,都要轻一点慢一些。为什么呢?第一是让我们从生活上养成一种“慢”的习惯,可以去除我们的急躁;第二当家中有人的时候,避免因为我们粗鲁的动作,打扰到他人的休息;第三,家中要是有小孩子,如果您的动静太大的话,有可能把小孩子给惊吓到。 现在都不用帘子了,但是希望我们大家在开关门的时候,尤其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形象和生活习惯。 另外,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出门在外骑自行车或者开车,也一定要宽转弯,把前面的这种距离拉大一点是最好的。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苏嘉是西汉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曾经负责给皇帝驾车。有一次皇帝外出,苏嘉给皇帝驾车,从都城长安来到郊外的行宫。当皇帝正要下车时,苏嘉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把车辕撞到了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撞断了,皇帝也受了惊吓。结果苏嘉被判为大不敬的罪责,只好自杀。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一件小事情有时也会酿成大祸。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细节上面出了错,导致终生痛苦。所以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的是要步步小心,处处要学会替他人着想,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中,树敌越来越少,波折越来越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礼节,比如我们在回家关单元楼门、自己家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关,如果声音太大就会扰到四邻;还要注意上楼的脚步也要轻;在家中拉窗帘时也要轻轻地拉。 一是对物品的一种爱护;二是如果家里有人还没起床,这样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另外在餐厅里吃饭前后或清理卫生时,移动桌椅板凳时一定要将它们提离地面再移动,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使它们本身的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二是对家人特别是在楼下居住的邻居比较尊重,不会使他们因为听到噪音而产生烦恼。 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搬东西,都为了省事在地上那么直接推拉。既损害了自己的家具,又影响到了别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关心周围每一个人。这样无论对自己的身心和德行都有所提升。

第一课弟子规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总叙》、第一课《弟子规》 课堂导入:1、老师自我介绍:我是你们新来的刘老师。大家先认真的看一看我,记住我的样貌。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在一起上课,共同学习《弟子规》这本非常有趣的书啦。首先我要告诉小朋友们几件事: *老师想做你们的好朋友。但上课的时候,你们要做一个好学生。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玩游戏讲故事,老师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呀。上课的时候,各位小朋友可以找一个自己比较舒服的姿势,端坐好上课。上课时间,不允许到处走动,吃东西,喝水,上厕所。每30分钟,小朋友们可以休息15分钟,你们可以做想做的事情。 *老师非常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能够多问问题的小朋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家一定要及时提问。但提问前,需要举手示意老师。不可以随意插话,打断老师的授课,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大家来上课,一定要遵守时间观念,不要迟到。 *老师不喜欢说谎的小朋友,犯了错知道错在那里老师不会批评但是撒谎老师就会批评还会讨厌的。 2、学生自我介绍: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 3、《弟子规》是一本怎么样的书?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呢?学了这本书,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变化? 授课内容: 1、《弟子规》总叙。作者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弟子规》最初名为《训蒙文》。

所谓“弟子”,狭义上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但广义上说,所有人都可以称作弟子。我们从出生开始要学习,学习如何吃奶,吃饭,走路。。然后上学,学习知识,文化。除此之外,如何做个优秀的人,如何做个爱妈妈爸爸的好孩子,好学生。如何和朋友融洽的相处等等。这些都需要学习。所以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是弟子。弟子日常的行为规范叫做“规”。总之,不论年龄大小,想做个合格的弟子,就要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共360句,1080个字。具体列举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具备的礼仪规范。 我们第一步呢,先学习这本书,做到读的正确、流利。然后一点点的把这些规范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相信各位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做的到。 2、第一课《弟子规》 课文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规:规范,准则。训:教诲。弟:通悌,意思是敬爱兄长。谨:慎重、 译文:学生要有学生的规矩,是古代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言行谨慎,讲究信用。对大家要有爱心,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学习。 3、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规矩?有规矩好还是不好?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习题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造纸术的发明 __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________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知识点2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______________》,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_______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________”,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________”,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知识点3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________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__到________时约3000年的史事。 知识点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______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______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________。创始人是__________,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____传入中国。东汉________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造纸术的发明 1.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用竹简或木简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用了三千片竹简,由两个人抬进宫殿。竹简(木简)作为书写材料,其主要缺点是() A.笨重,不便搬运阅读 B.质劣,不能长久保存 C.稀少,不易找到原料 D.昂贵,不能广泛采用 2.“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A.春秋B.战国 C.秦D.东汉 知识点2张仲景和华佗 3.右图是河南省南阳市区的一著名景点——医圣祠,导游向你介绍时,肯定会介绍到下列哪一部作品() A.《本草纲目》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第一课《弟子规》总叙教学教案(小学1—2年级教案)

《弟子规》总序第一课教案(小学1——2年级教案) 教师:王梅强主讲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教学目的:了解《弟子规》的大概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背诵总序。教学重点:1、孝,2、泛爱众 教学过程: 一、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 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 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 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二、老师念一句,学生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学生念 下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三、讲解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总序就是弟子规的总纲领,也是弟子规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有六方面的必修内容:孝、弟、谨、信、爱众、亲仁,最后

还有一个辅修内容:学文。 【弟子规圣人训】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 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 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后 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 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首孝悌】 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从父母来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身 体,父母是我们的根,所以“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首”。 父母对待儿女愿做一切牺牲和奉献,知恩要报,。 不与恶人交朋友,不孝敬父母的就是恶人。” 不孝敬父母的人自己良心上不舒服。 ,应该读成“悌”(ti四声),弟的意思就是友爱。 “弟” 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 一样,父母就像树。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 【次谨信】 前面的孝悌是做人的根基,有了根基之后,接下来就是做事

新实用汉语15课教案

第十五课她去上海了 一、复习巩固 1-100 、1-1000 的称数法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换过人民币?在哪换的?为什么去那里换? 三、讲解新课 1.本课生词 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 吃得很好,穿得很漂亮,玩得很好。 早:早晨:清早 ,从早到晚;很久以前:这件事我们早商量好了。 银行:办理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 少:数量小(跟‘多’相对):少量 ,少见多怪。人少,银行很少,不少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帐算错了,少一块钱。 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暂时;稍微:少候, 少待。 刚:副词。恰好:不大不小,刚合适。 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刚回北京,刚去银行 从:介词,起于,‘从…’表示‘拿…做起点’:从上海到北京|从少到多。 (介词,表示经过,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面:从窗缝里往外望副词,从来,用在否定词前面:从没有听说过) 非常:很;极。特别:非常早,非常漂亮,非常喜欢中国音乐 次:次序;等第:名次,座次,车次,这次,那次,一次,多次 数:数一数,数数,数钱,数人民币 好久不见(打招呼) 快:速度——说得很快,念得不快,走路很快 普通话:学习普通话,说普通话 年轻:年轻人,非常年轻 流利:很流畅,没有阻碍。说得很流利,流利的汉语,流利的普通话 懂:知道;了解。他的话我听懂了,懂上海话,不懂英语,懂不懂. 2. 语句理解

3. 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并练习情景会话。 ①示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教师纠音。教师范读课文。让 学生整体感知,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部分 ②教师根据课文框架请同学复述,或提问后请同学回答问题。 ③教师逐段讲解,特别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部分。请大家根据课文内 容互相提问,进一步理解课文。 ④教师就课文内容提问,学生讨论并回答。 ⑤将课文框架还原为课文,让学生再练习。 4.讲练语法 ①介词“从”的用法——从+NP 教师领读并讲解:我从学院去邮局他从英国来中国 ②“这儿”or “那儿”:他从立波那儿来陈老师从这儿去银行 ③看,该你了“该+NP+(V)+了” ④动词的重叠 AA 看看说说 A一A 等一等数一数 ABAB 介绍介绍 ⑤情态补语: V + 得 + Adv + A 来得很早 住得不好 V + 得 + A + 不A 玩儿得好不好 5.阅读和复述 讲解重点词语。显示例句,并讲解 根据课文框架请同学复述,将课文框架还原为课文 6. 汉字的构字法 象形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象形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总叙》 一、活动内容: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二、教材分析: 总叙《弟子规》就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得教诲而编成得学生得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得六门课与辅修得一门课,教导学生弟子得本分。 三、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理解总叙含义。 2、学习诵读弟子规。 四、活动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理解孝道得重要性。 五、活动准备: 本段大范例《弟子规》教材,《弟子规》音视频。 六、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百孝善为先”,引出《弟子规》总叙内容。(二)教师出示大范例,讲述《弟子规》总叙内容,让幼儿初步理解总叙含义。 (三)提问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就是怎样做得,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1、教育幼儿懂得:首先在家里,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2、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说话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朋友相 处要有爱心,并且要亲近品德好得人,向她学习,这些都就是非做不可得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得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其它有益得知识本领得道理。 (四)幼儿在古典音乐得伴奏下诵读《弟子规》P1,感受经典美好得韵律感。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得总叙,知道了首先在家要孝顺父 母,回家之后,每一位小朋友都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得事情 好吗? 弟子规《入则孝》(一) 一、活动内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教材分析: 入则孝这节通过圣贤得教诲,启发培养孩子得孝心,让她们懂得感恩之心。 三、活动目标: 1、把孝心得观念引入到小朋友得心田。 2、培养小朋友得感恩之心。 四、活动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让小朋友理解孝道得重要性。

(完整版)15课景阳冈第一课时教案.doc

鲁村镇集体备课课时教学设计年级五学科语文主备人王琦审核人王琦序号29 课题《景阳冈》课型 教学目标(三维目 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新授课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 教具、学 具 景阳冈 事情发展 板书设计进店饮酒 --- 不听劝告 ---- 执意过冈 ---- 继续上冈 ---- 打死老虎 ---- 挨下山冈 豪放、倔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把课文中着重认读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读课文思考: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 么前置预习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五环节(引入 - 合作 - 运用 - 提升 - 拓展)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目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 自名著的文章。(板书: 20. 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 们是怎么知道的?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 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如,“这酒真有气力” ──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 ──倒一碗酒; “吃酒” ──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精读领悟,反馈点拨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 8~13 自然段写“武松打虎” ,除此之外, 1~4 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 5~ 7 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 进行比较体会。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初一上册历史第15课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上册历史第15课测试题及答案 进入到初一,刚开始要如何去学好历史这门功课呢?平时要怎样做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一起来做份初一上册历史第15课测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初一上册历史第15课测试题一、选择题 1.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x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2013年9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最初开通于唐朝 B、起点在洛阳 C、转站是大秦 D、张骞是功臣

4.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张骞通西域 5.2014年3月1日晚,8名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x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x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6.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丝绸之路开通②日本倭奴国与东汉王朝通好 ③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④东汉时代中国与欧洲已有直接交往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②③④① 7. 我们x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各族人民大团结,歌颂领袖毛泽东 这首《我们x疆好地方》既唱出了x疆人民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也唱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意。历史上标志着x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A.台湾府的设置 B.伊犁将军的设置 C.驻藏大臣的设置 D.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非选择题

亲友书讲记

《亲友书》思考题 第1节课 1、《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 《亲友书》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又称龙猛菩萨。 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意即南方碑达国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 2、按照古大德的要求,听法者、传法者分别应具备什么条件?你欠缺什么?今后会怎么做? 真正的求法者,应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 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 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这三条是闻法者的基本素质。 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 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 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闻法者理应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如来的教言虽然很殊胜,可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再殊胜的教言也不能接受。

对于传法者,同样也有一些要求。古大德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传法者若对佛经望文生义、依文错解,实则冤枉了三世诸佛,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很多大德对传法者有几点要求: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 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 第三、不错乱法义; 第四、不求名闻利养; 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 3、有些法师讲法时诙谐幽默,而有些法师则词句拙劣,假如你是听法者,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有些大德要求穿法者:“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词句拙劣便不能表达恰当。便不具备传法者的条件。 (这个问题需要一分为二的看,不应该以诙谐幽默或词句拙劣来判断听哪位的传讲,应该以哪位传讲的是真正的佛法义理能真正带来我们的对佛法生起正知正见。其他师兄的答案) 第2节课 4、佛陀的教诲具备初、中、后哪三善?你对此有什么体会? 佛陀的教诲具备初善、中善、后善,就像《随念三宝经》中所说:不管是哪一个众生,最初如理听闻佛法,就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种下殊胜善根,这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此为“初善”(闻);对所听闻的法义抉择思维,将自心的染污和烦恼予以遣除,并直接享受法乐,此为“中善”(思);最后依靠修慧来行持,彻底远离三有,获得殊胜果位,此为“后善”(修)。 5、名词解释:四魔六随念十善业道

弟子规一学年备课教案

弟子规一年级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学方法: 熟读成诵、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二、练习读文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理解字句意思

[注释]:睦:和睦。 [译文]: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四、分组比赛背诵 五、写本文3遍 六、总结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并尝试背诵

教学方法: 熟读成诵、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 二、练习读文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三、理解字句意思 [注释]:泯:尽、消失。 [译文]: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四、分组比赛背诵 五、写本文3遍 六、总结

15课猫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继续了解猫的特点和性格。 2、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 3、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体会拟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继续了解猫的特点,体会对猫的情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拟人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猫(生齐读课题)。 (1)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上节课认识的生字。老师把这一课的生字藏到了一首诗里,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地读准它们。(开火车每组读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怪,贪玩尽职又很乖; 蹭腿伸脖要抓痒,任凭呼唤不回来; 稿纸踩印小梅花,胆小勇猛与生来; 跌倒撞疼它不哭,花草遭殃人不怪; 宽容怜爱如小孩,生气勃勃真可爱。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将课文中的生字编成一段话或是一首小诗一首儿歌说给大家听。 (2)看看课文中的词语你们能读准没有,开火车领读。) 1、齐读生字词。无忧无虑任凭抓痒稿纸丰富多腔玩耍摔跤跌倒胆子开辟遭殃 2、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课件出示)小时候的猫很(),它是那样()、(),我非常()它。(边板书边复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可爱的小猫长大了,它又怎么样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

习长大了的猫。(板书:长大)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用笔画出来。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板书:古怪 2、作者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它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画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板书:既老实又(既)贪玩又老实 3、哪些句子描写猫的老实(指名回答)(出示课件6)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过渡:这真是一只老实的猫呀,它很乖,半步也不出门,只是无忧无虑地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4、猫贪玩的时候又表现得怎么样呢再找出句子来体会。(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7)句子: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再问: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什么(指名回答) 从这几句话我体会到:猫很老实,可是又很贪玩,所以说猫的性格有些古怪。(齐读句子7) 5、师: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又很尽职,让我们快快找出作者描写它尽职的句子来体会。(指名回答) 生:(课件出示8)句子: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师: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师:b、好,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这只猫多么的尽职。 师: c、从句子中“非……不可”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从这个句子更能突出猫的尽职。)请你们同桌交流一下,用“非……不可”说话。谁来说 6、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出示课件9) 7、过渡:(出示课件10 )猫是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那么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请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