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学》考试题

《传染病学》考试题

《传染病学》考试题
《传染病学》考试题

成都医学院2009-2010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试 本科2006级《传染病学》考试题 (适用于临床专业) 试卷代码: A 卷

试卷说明: 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计? 分) 1、血清转换: 2、再燃: 3、里急后重: 4、潜伏性感染: 5、科普利克斑: 6、潜伏期: 7、传播途径: 8、隐性感染: 9、母婴传播: 10、传染源: 11、高血容量综合征: 12、同时感染: 13、感染后免疫: 14、卡波氏肉瘤:

15、隐性感染:

16、感染后免疫:

17、霍乱:

18、伤寒细胞:

19、窗口期:

20、伤寒细胞:

21、稽留热:

线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22、复发:

23、Dane颗粒:

24、粘液脓血便:

25、重叠感染:

26、肥达反应:

27、玫瑰疹

28、肝肾综合征:

29、干性霍乱:

30、流行:

31、肝性脑病:

32、散发:

二、论述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试述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2、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3、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4、试述普通型菌痢的诊断依据:

5、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6、试述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经过:

7、试述流脑暴发型的治疗要点:

8、试述常见的间日疟的主要临床特点:

9、试述急性典型菌痢的治疗方法:

10、试述伤寒肠出血的治疗要点:

11、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2、试述伤寒的诊断依据:

13、试述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14、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15、试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16、试述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原则:

17、试述乙脑的诊断:

18、试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三、问答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

2、试述乙脑的诊断

3、流脑暴发型有哪些治疗措施?

4、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5、在治疗钩体病时如何避免赫氏反应发生?

6、麻疹皮疹的特点有哪些?

7、如何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8、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9、被狂犬咬伤后如何进行处理措施?

10、简述血吸虫病的临庆表现。

11、简述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要点。

12、试述急性典型菌痢的治疗方法。

13、HBV-DNA定量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14、简述溶血尿毒综合征,它常发生于什么情况?

15、简述流行性出血热出现意识障碍的原因

16、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是什么?

17、简述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18、如何进行抗疟原虫治疗?

19、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20、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21、试述传染病的诊断。

22、慢性细菌性痢疾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3、钩体病肺弥漫出血型的常见诱因有哪些?此型的治疗要点?

四、病例分析(每题1分,共计? 分)

1、患者,男,29岁,因腹泻12小时于2004年8月5日人院。患者在12小时前开始出现腹泻,大便10余次,为黄色水样便,曾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痛及里急后重感,起病后曾自服氟哌酸4片,但效果欠佳。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病史。病前一天曾进食过海鲜。体杳:体温36.8℃,脉搏96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87/60mmlHg,神志清,皮肤弹性差,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心肺听诊未闻异常,腹

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膝、跟腱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自细胞9.8×109/L,嗜中性粒细胞79%,血色素165g/L。大便常规:白细胞0~3个/HP,红细胞0~2/HP。

(1) 试述本病例的诊断和诊断依据。

(2) 试述本病例要进行的进一步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

(3) 试述本病例具体治疗措施。

2、男,52岁,江西余干人,农民,反复腹泻20余年,消瘦、腹胀3个月入院。

20年前发现慢性血吸虫病,当时用锑剂治疗1疗程,5年前又用过1疗程吡喹酮。以后仍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近20年来患者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泻时大便3一5次/天,稀,有粘液。近3个月来出现腹胀,腹部呈进行性胀大,伴尿量减少,体重减轻5kg。

查体:慢性病容,可见肝掌。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显露。肝在剑突下3cm,脾在肋下3cm,腹水征阳性。血象:HB100g/L,白细胞3.5 X109/L,中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35%,

血小板50X109/L,肝功能ALT 50U, ALB 30g/L, GLB 38g/L, TBIL 22ummol/L, HBsAg(+)。问题:

(1)本例正确的诊断是什么?

(2)诊断依据是什么?

(3)判断是否重复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是什么?

(4)治疗厦则是什么?

3、女,60岁,城区办公室职员,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7天,尿色变黄2天,体检:体温36.8℃,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中度黄染,肝平软,无压痛,肝肋下1.5cm可扪及,质软。周围血液WBC 8.3×109/L, N 0.74, L 0.21, E 0.05 ,RBC 4.0×1012/L,Hb 138g/L,血清谷丙转氨酶740u/L,总胆红素84μmol/L。直接胆红素40μmol/L。

⑴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⑵试述本例的鉴别诊断。

4、罗某,男性,38岁,患者于某年7月18日前往海南省乐东县某林场探亲,在该林场山上住有10余天,于8月15日发病,急起畏寒、寒战,加盖厚棉被后仍感极为寒冷,哆嗦不止,20分钟后体温开始升高,达40℃,2小时后热退发汗,感头痛、疲乏。以上症状隔日发作一次。查体发现口唇较苍白,脾右肋缘下2cm。自服感冒药无效。于8月19日再次发作时在当地医院做外周静脉血厚血涂片检查,发现红细胞中有环状体。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数显著减少。试述诊断及其依据;如何治疗?

5、患者孙xx,男,28岁,湖南浏阳人,因发热6d,少尿3d入院。病人1月3日起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2℃~39.8℃,明显乏力,当地疑为"感冒"给予退热药处理,患者症状未见好转,3d前尿量减少,昨日仅300mL。入院查体:体温36.7℃,颜面及结膜充血明显,前臂注射部位皮肤可见4×lOcm瘀斑。实验室检查:wBc 13×109/L,N 83%,血小板41×109/L.血BUN 38.7mmol/L,血钾6.8mmol/L,心电图

示心率45次/分,高尖T波。请问:

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为明确诊断应进行哪些检查?

3.请制定该病人目前的治疗方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

HBeAg消失而抗HBe产生称为e系统血清转换。HBsAg消失而抗HBs产生称为s系统血清转换。

2、部分患者在病后2一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来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一7天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发热期可为阳性:再燃时症状加剧,可能与菌血症仍来完全控制有关。

3、答案:是指病人在患急性菌痢等时出现的急于去排便,但排不畅,似乎总排不净,频繁进出厕所的情形。

4、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5、科普利克斑:麻疹病人在发热的第2-3 天口腔双侧颊粘膜近第一臼齿处为针尖大小白色的斑点,周围绕有红晕,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2-3日消退.

6、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7、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8、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母婴传播(Mother-children transmission):

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10、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11、高血容量综合征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少尿期水钠潴留而致血容量增加,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博洪大、脉压差增大和心率增快。

12、同时感染(co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如HBV 的感染与HDV感染同时发生。

13、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14、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15、隐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16、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17、霍乱(cholera)

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典型病人由于剧烈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18、伤寒细胞(typhoid cell)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19、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Ag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20、伤寒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21、稽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22、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23、Dane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包膜含有HBsAg,核内含有环状双股DNA ,DNA-P,HBcAg .

24、参考答案:是指粪便中含有较多粘液与脓血,与粪质不相混,血色鲜红,是急性菌痢的典型粪便。

25、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如HBV 的感染基础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HCV、HDV 、HEV 或HAV的感染。重叠感染常可使病情加重。

26、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使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

27、玫瑰疹为伤寒杆菌栓塞毛细血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褪色的小出血点。

28、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29、干性霍乱(cholera sicca)

又称暴发型霍乱,起病急骤,病人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而导致死亡。

30、是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31、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的临床表现。

32、是指某些传染病散在发生,其发病率是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二、论述题

1、答案要点: 钩体病的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资料:钩体疫水接触史,夏秋季发病,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②临床表现:具备钩体病的基本特征如急性起病,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腿痛,腓肠肌和压痛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黄疸出血型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有黄疸、出血、肾功能损害表现。肺出血型在基本特征基础上有肺出血表现。脑膜脑炎型则有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神经精神异常等表现。③实验室资料:WBC 数增多,ESR增快,钩体显凝试验>1/400阳性,或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可确定诊断。钩体DNA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2、答案要点: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非特异性免疫和/或特异性免疫所清除;(3分)

②隐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3分)

③显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3分)

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时间不同分为健康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急性与慢性携带者;(3分)

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临床表现。(3分)

3、答案要点:

典型流行性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分为三期:

⑴初期 1~3天。急起发病,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嗜睡等。可有颈硬。(5分)

⑵极期 4~10天。主要包括:①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②意识障碍。可有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阻碍等;③惊厥或抽搐。可为手、足、面部局部抽搐或肢体阵挛性或全身强直性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④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特点是呼吸节律的不规则及幅度不均;有时也可出现外周性呼吸衰竭。严重时,可出现脑疝的表现;⑤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5分)

⑶恢复期可有恢复期症状,如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的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5分)

4、答案要点:

⑴流行病学资料:有不洁食物进食史,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夏秋季发病,儿童、青年多见。(5分)

⑵临床表现:突然起病,发高热,腹痛腹泻,呕吐,食欲减退,粪便量少,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5分)

⑶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镜检发现较多白细胞、脓细胞与红细胞,粪便致病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5分)

5、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5分)

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5分)

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5分)

6、答案要点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二个阶段。

⑴红细胞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成熟的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肝细胞胀破,散出裂殖子,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

⑵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先形成环状体,然后摄取营养,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余部分裂殖子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7、流脑暴发型的治疗要点: 暴发休克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静脉滴注,疗程5~7d;②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等;③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抗DIC治疗;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用法同前;②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防止呼吸衰竭: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⑤对症治疗:降温、镇静。

8、答案要点间日疟典型发作常呈隔日的发作,可分为:

⑴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绀,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min至2h;

⑵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谵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

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

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症状缓解,可有乏力。

9、答案要点:

⑴一般及对症治疗:包括隔离、消毒、护理、休息、心理治疗、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5分)

⑵对症治疗:对高热、呕吐、腹泻、失水、腹痛等的处理。(5分)

⑶病原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如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不应少于5~7天。(5分)

10、伤寒肠出血的治疗要点:

①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和血便量的变化;②暂时禁食,或仅进食少量流质;③如果患者烦躁不安,应给西地泮(安定),10mg/次,肌内注射,必要时6~8小时可重复1次;或者苯巴比妥,0.1g/次,肌内注射,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一次;④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⑤止血药:维生素K1,10mg/次,静脉滴注,每日2次。安络血,10mg/次,肌内注射,每日2次。止血敏,0.5g/次,静脉滴注,每日2次;⑥按照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输血。⑦经过积极的内科止血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11、答案要点:

①有病原体: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染,有些则不能甚至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

12、伤寒的诊断依据的答案要点:

①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以及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均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②临床依据: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③实验室依据: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

13、鉴别要点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菌痢

1、病原及流行病学痢疾杆菌,散发阿米巴原虫,散发性

可引起流行性

2、全身症状有发烧及毒血症状不发烧,少有毒血症

胃肠道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腹痛轻,无里急后重

腹泻每日数十次腹泻每日数次

3、腹部压痛左下腹压痛多见右下腹压痛多见

4、大便检查脓血便量多,果酱样,腥臭,

镜下白红细胞,溶组织滋养体

红细胞多

培养痢疾杆菌。

5、结肠镜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溃疡。肠黏膜正常,散在溃疡

每个要点(3分)

14、答案要点: 型脑炎患者的治疗重点是处理好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⑴一般治疗隔离,支持疗法,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等。危重病例的护理也非常重要。

⑵对症治疗要是针对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对症治疗。①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酒精擦浴等。药物降温为辅,如安乃静滴鼻,高热伴有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

②惊厥或抽搐应针对高热、缺氧、脑水肿、脑实质炎症等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③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脑水肿应脱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还可使用血管扩张剂,以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机械辅助呼吸。

⑶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进行功能训练,可采用包括理疗、中医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

15、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流脑的诊断要点: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有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若从患者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未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若只能从其未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病例;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者,为可能病例。

鉴别诊断要点:

其他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多见于成年人,无明显的季节性和流行性,常有脑外感染病灶如中耳炎、肺炎、皮肤感染及颅脑外伤等,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病史或结核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中毒症状,无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涂片抗酸染色可检查到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16、答案要点:

中毒型菌痢病势凶险,应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抢救。

⑴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2分)

⑵病原治疗:静脉滴注杀菌类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曲松等。

⑶高热、惊厥的治疗:采用物理与药物降温措施,如体温不降、躁动及反复惊厥用亚冬眠疗法。(3分)

⑷循环衰竭的治疗:包括解除微血管痉挛,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纠正酸中毒,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5分)

⑸脑水肿的治疗:使用脱水剂及皮质激素。(3分)

⑹呼吸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及人工辅助呼吸等。(2分)

17、答案要点: 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①根据夏秋季发病,病人为10岁以下儿童等流行病学资料;②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③实验检查:见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乙脑IgM抗体阳性可助确诊。

18、答案要点:①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②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如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饮食、血制品、水电解质等支持治疗);病原或特效疗法(如抗生素、化学制剂、血清免疫制剂等)、对症疗法、康复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

三、问答题

1、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

答案要点

①性接触传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传播途径;(1分)

②注射途径传播,这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Ⅷ因子和注射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1分)

③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1分)

④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受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感染。(1分)

2、试述乙脑的诊断

答案要点

乙脑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进行:

①根据夏秋季发病。病人为10岁以下儿童等流行病学资料;(1分)

②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1.5分)

③实验检查: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可作出临床诊断。血清学检查乙脑IgM抗体阳性可助确诊。(1.5分)

3、答题要点

1、暴发休克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静脉滴注,疗程5~7d;②迅速纠正休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剂等;③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抗DIC治疗;⑤保护重要器官功能。(2分)

2、脑膜脑炎型的治疗包括:①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用法同前;②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③肾上腺皮质激素;④防止吁吸衰竭: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

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⑤对症治疗:降温、镇静。(2分)

4、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答案要点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以下措施:

1、加强产程和产后的卫生保护,在分娩过程中尽量避免血液和阴道分泌物污染新生儿的消化道、皮肤和粘膜。(1分)

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1分)

3、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一次疫苗.(2分)5、在治疗钩体病时如何避免赫氏反应发生?

答案要点

1、为减少和防止赫氏反应的发生,主张以小剂量青霉素开始,(1分)

2、首剂5万U,4小时后10万单位,渐过度到每次40万单位,(2分)

3、或在用青霉素的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1分)

6、麻疹皮疹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要点

1、于发病3-4日后出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处,自上而下,渐及躯干四肢,最后波及手心足底。(1分)

2、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压之褐色。(1分)

3、疹间皮肤正常。(1分)

4、消退时有糠肤样脱屑,留浅褐色色素,1-2周消失。(1分)

7、如何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答案要点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体环节,缺一不可,若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1分)

1、管理传染源(1分)

2、切断传播途径(1分)

3、保护易感人群(1分)

8、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答案要点①严格隔离:病人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1分)

②及时补液:包括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静脉补液适用于重度脱水、不能口服的中度脱水及极少数轻度脱水病人。补液原则为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对老人、婴幼儿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补液不可过快,边补边观察治疗反应。口腹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病人及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后的重度脱水病人;(1分)

③抗菌治疗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的使用:常用抗菌药物有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诺氟

沙星等,可选择其中一种连服三日。抗分泌药可选用氯丙嗪、黄连素、消炎痛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1分)

④对症治疗:血压低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急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时应暂停补液,给予镇静、利尿及强心药物治疗。低向钾时补钾,肾功能衰竭时应纠正酸中毒及电介质紊乱,必要时可采用透析治疗。(1分)

9、被狂犬咬伤后如何进行处理措施?

答案要点

1、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30分钟以上。(1分)

2、冲洗后用50%-70%酒精或3%-5%碘酒涂擦消毒。(1分)

3、伤口一般不作缝合包扎。(1分)

4、伤口周围及底部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1分)

5、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血清。

10、简述血吸虫病的临庆表现。

答案要点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可分为四型:

(1)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于夏秋季、有明确疫水接触史、患者有发热、以间歇型,弛张型多见,早晚波动很大,有过敏反应,如蚤咬样红色皮损、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患者可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腹泻、口区吐等、多数患者出现肝脾肿大、重症病人可出现神志淡漠、等严重毒血症表现。

2、慢性性血吸虫病。轻重感染者大多无症状、有症状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粘液便、随病情延长可出现肝硬化症状。

(3)晚期血吸虫病。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和侏儒型。

(4)异位血吸虫病。常见的为肺型血吸虫病、脑型血吸虫病、肺型血吸虫病表现为咳嗽、胸痛、痰少、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以位于中下肺野为多。脑型血吸虫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瘫痪、健反射亢进等。CSF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有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

11、简述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要点。

答案要点

①中毒性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乙脑病情进展相对缓慢;(1分)

②中毒性菌痢常伴有循环衰竭(中毒性休克),而乙脑休克极少见,而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明显;(1分)

③中毒性菌痢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多正常,而乙脑脑脊液检查有异常变化(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1分)

④中毒性菌痢患者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检查,可见多数白细胞及/或脓细胞及红细胞,而乙脑患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1分)

12、试述急性典型菌痢的治疗方法。

答案要点

(1)一般及对症治疗:包括隔离、消毒、护理、休息、心理治疗、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1分)

(2)对症治疗:对高热、口区吐、腹泻、失水、腹痛等的处理。(1分)

(3)病因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如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不应少于5一7买。(2分)

13、HBV-DNA定量检测有何临床意义?

答案要点

HBV-DNA定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1、诊断方面:①HBV DNA是HBV存在最直接的依据;②HBV DNA是HBV复制的标忐;

③HBV- DNA是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2分)

2、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是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

②用于疗效预测,一般情况下,HBV DNA低滴度(载量)的患者,抗病毒药的疗效较好;

③用于疗效评估,HBV DNA是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2分)

14、简述溶血尿毒综合征,它常发生于什么情况?

答案要点

1、疟疾发作时,如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直接微血管病变,引起寒战、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血症状,(2分)

2、严重者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疽,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尿毒综合征,并称黑尿热,(1分)

3、此种情况常为抗疟药物(如奎宁伯氨口奎)所诱发。(1分)

15、简述流行性出血热出现意识障碍的原因

答案要点

造成流行性出血热意识障碍的原因有汉坦病毒所致的脑炎和脑膜炎(1分)、

脑水肿、高血压脑病(1分)、颅内出血(1分)、尿毒症等。(1分)

16、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最常见的严重机会性感染为肺孢子虫肺炎。(1分)

2、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及发热,呼吸急促和发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1分)

3、肺部X线征为间质性肺炎。(1分)

4、诊断须依靠痰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抹片染色找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1分)

17、简述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答案要点

①流行病学资料:钩体病流行季节中在发病前2周内有接触钩体疫水史;(2分)

②临床表现:钩体败血症发热中毒症状及特殊的器官损害表现;(1分)

③血清学检查:钩体显凝试验1:400以上或早期及恢复期成分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1分)

18、如何进行抗疟原虫治疗?

答案要点

抗疟原虫治疗包括控制症状发作、防止复发和传播及预防三部分。(2分)

控制症状发作及防止复发的用药原则:

⑴一般疟疾的治疗磷酸氯喹+伯氨喹。

⑵耐药性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甲氟喹、磷酸咯萘啶、青蒿素类,同时加服伯氨喹。

⑶凶险型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磷酸氯喹注射剂、盐酸奎宁注射剂、磷酸咯萘啶或青蒿琥酯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喹。预防性服药可选用氯喹、甲氟喹或乙胺嘧啶。(2分)

19、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要点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2分)

主要表现有:

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2分)

20、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答案要点

急性:普通型、轻型、重型-脑型、休克型、混合型。(2分)

慢性: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2分)

21、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时间、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核酸检查等。

22、慢性细菌性痢疾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要点

1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或为耐药菌株感染;(2分)

2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1分)

3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或肠寄生虫病。(1分)

23、钩体病肺弥漫出血型的常见诱因有哪些?此型的治疗要点?

答案要点: 钩体病弥漫肺出血型的常见诱因有:

①病后未及时休息;②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如已有肺出血后使用升压药而加重肺出血;③病后不适当搬动或长途运送;④抗生素治疗引起赫克斯海默尔反应;⑤病人过度紧张或烦躁不安等。(2分)

治疗要点:

①度冷丁镇静;②吸氧;③大剂量氢化可的松静脉推注,再静脉滴注维持;④酌情使用强心剂;⑤抗生素治疗,首剂应小剂量,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⑥止血;⑦对症治疗:高热者物理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分)

四、病例分析

1、答案要点

(1) 本病例的诊断为霍乱:诊断依据为:①流行病学资料:夏天发病,病前有外出进食海鲜史;②临床表现:起病急,为无痛性腹泻,无发热、无里急后重;大便为黄色水样,无粘液脓血便;查体血压偏低,有脱水表现;③外周血象细胞偏高,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血色素升高,有血液浓缩现象;大便常规基本正常。(5分)

(2) 为明确诊断,本病例除做大便悬滴检查外,应做大便培养,先用PH8.4~8.6的1%碱性蛋白胨水增菌6~8小时,后转种到霍乱弧菌能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再挑选典型菌落做玻片凝集试验确定致病菌。(5分)

(3) 本病例具体治疗措施如下:①按霍乱疑似病例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隔日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②及时补液:按中度脱水补充液体,可选用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原则为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同时注意纠止电介质紊乱或酸中毒;③适当使用抗菌及抑制肠粘膜分泌药物,抗菌药物可选用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连服三日;抗分泌药可选用氯丙嗪、黄连素等;④对症治疗:本病例血压偏低,如在补足液体后血压仍较低,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5分)

2、

答案要点

(1)诊断:本例最合适的诊断是:①晚期血吸虫,腹水型,脾功能亢进;②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2分)

(2)诊断依据:①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资料:有长期反复的血吸虫疫水接触史,2o年前已确诊有血吸虫病,曾驱虫治疗过;临床表现:复发性慢性腹泻,左叶肝肿大、脾大,血小板减少,腹水;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受损,但损害程度与病情(腹水)不相符,血象: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②慢性乙型肝炎:HBsAg阳性,无急性肝炎起病过程。(5分)

(3)进一步检查:是否需抗病原治疗取决于机体是否存在活的成虫和虫卵;乙肝病毒是否复制。需检查项目:

①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找血吸虫卵或粪便浓缩孵化:阳性说明有成虫产卵,卵是活着。需要驱虫治疗。②HBV抗原抗体和HBV-DNA检查:了解有无病毒复制,有复制须抗病毒。

③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功能状况,看是否能承受驱虫治疗和抗病毒治疗。④肝、脾B 超:了解肝脏有无纤维化或硬化,有无门脉增宽等。(5分)

(4)治疗原则:护肝(多种维生素等)、支持(高蛋白饮食等)、利尿。①驱虫:吡喹酮(腹水消失、肝功能正常后),疗程延长,总量偏小。②抗乙肝病毒治疗:本例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目前不适合抗病毒治疗。(3分)

3、

答案要点:

1、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症状、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5分)

2、本例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如伤寒、钩体病等。(5分)

3、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性黄疸的可能。但无皮肤瘙庠、无白陶土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5分

4、答案要点:

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疟疾发作,因此应诊断疟疾,依据是:

⑴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时处在疟疾的高发区(海南山区),时间也是疟疾高发的夏季。(5分)

⑵隔日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热退大汗的典型疟疾临床经过;贫血貌,脾大体征。(5分)

⑶实验室检查依据发现红细胞中的疟原虫(环状体可能就是疟原虫的小滋养体),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治疗可选择磷酸氯喹或青蒿素控制发作,继以伯氨喹防止复发。发热、头痛等予对症处理。(5分)

5、

答案要点

1.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依据有:①青年男性,来源于流行区,

冬季起病;②起病急,有发热和少尿,查体有颜面和结合膜充血,注射部位皮肤有片状瘀斑;③实验室检查血象WBC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血小板降低,血BuN明显升高。(6分)

2.明确诊断还应作下列检查①肾综合征出血热V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或IgG 抗体呈4倍增高;②RT-PcR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RNA。(4分)

3.该病人的治疗方案①维持内环境稳定:严格控制入水量,纠止高血钾及酸中毒;

②促进利尿:给予大剂量速尿静脉注刺;③透析治疗:此病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均可,有明显的透析治疗指征;④其他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纠正心动过缓等。(5分)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商洛函授站第四学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 授课年级 专业 班级 姓名

《传染病学》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症状不明显或缺如,病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脑膜炎球菌病: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的学名是脑膜炎奈瑟氏球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潜伏期: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可短至数小时,而麻风病可长达数年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可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判定传染源,了解流行特性,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 5、传染: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6、AIDS: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 7.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8.医源性感染:指感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9、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抗疟治疗不彻底,或由于机体产生免疫力,消灭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而停止发作,在一定条件下,由残存在红细胞内的少数疟原虫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在无再感染情况下,再次引起发作称为再燃。四种人疟原虫都可以引起再燃。 10.钩体病后发症: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 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 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 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 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 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 氏阴性杆菌相似。 二、选择题 1.关于传染病病原体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C)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然引起发病 C.每种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生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是不同的表现之一 E.病原体必定引起炎症过程和病理改变 2.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 A.艾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培训讲义汇编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儿童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可能导致:1、男生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

传染病学临床作业

(一)选择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 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 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6.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 特异性免疫,被称为(C)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7.在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C)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8.甲类传染病是指(D) A、SARS,狂犬病 B、黑热病,炭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天花 D、鼠疫,霍乱 E、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 9.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0.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传染病学作业

第1章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 2.感染 3.病原携带 4.隐性感染 5.复发 6.再燃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2.简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有哪些表现。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窗口期 2.胆酶分离 3.血清转换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简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2.简述HBV感染后主要的复制指标有哪些。 3.典型乙脑患者极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简述乙脑治疗的“抢三关” 5.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如何对高危人群预防措施? 6.试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第3章 一、简答题 1.简述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2.试述恙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休克 2.脑膜炎球菌病 3.第二次菌血症 4.伤寒复发与再燃 5.干性霍乱 6.Pastia线 二、简答题 1.何种征象提示存在感染性休克的可能?2.简述感染性休克扩容治疗的要求。3.普通型流脑的临床表现特点是什么?4.典型伤寒的极期临床表现有哪些?5.简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黑尿热 二、简答题 1.细菌性肝脓肿与阿米巴肝脓肿如何鉴别? 2.疟疾引起黑尿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第1章至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染源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简答题 1.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受损的病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第3章至第5章 一、名词解释 1.伤寒复发与再燃 2.霍乱肠毒素 二、简答题 1.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如何鉴别。 三、论述题 1.试述肠阿米巴病的治疗原则 2.间日疟典型的临床经过包括哪几期?各期表现是什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題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分)得分:20 1.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甲类1种、乙类23种、丙类11种 2.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3.甲类3种、乙类28种、丙类9种 4.甲类3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5.甲类3种、乙类30种、丙类10种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2.在感染过程的5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3.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1是正确的 4.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1.前驱期

2.潜伏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5.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2是正确的 5.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最短潜伏期 2.平均潜伏期 3.最长潜伏期 4.传染期 5.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6.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隔离治疗病人 2.隔离治疗带菌者 3.切断传播途径 4.疫苗预防接种 5.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7.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3.医护办公室是半污染区 4.更衣室是清洁区 5.医护值班室为污染区 你所选的答案:5是正确的

8.疾病已进入恢复期,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 1.再感染 2.重复感染 3.复发 4.再燃 5.重叠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3是正确的 9.关于消化道隔离,错误的描述是 1.最好同一病种病人收住同一病室 2.接触病人时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及口罩,穿隔离鞋 3.病室应有防蝇、灭蝇设施 4.病人出院后不必进行终末消毒 5.病人的用品、食具、便器等应专用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0.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输血传播 2.唾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粪-口传播 5.飞沫传播 你所选的答案:4是正确的 11.乙肝病人血清中检出抗-HBs,说明 1.免疫耐受,病情迁延不愈 2.获得免疫,疾病已治愈 3.仍有传染性,需继续隔离

传染病护理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操作或病理损害轻微, 临床上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检验才发现已被感染。 2、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在传染过程中,人体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 的平衡状态,不出现临床表现,一旦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3、显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机体变 态反应而产生一系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4、重型肝炎:黄疸迅速加深,肝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肝功能异常,多数患者出现酶 -胆分离现象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起病两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表现。5、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病史、体征和 肝功能损害,预后较差,病死率高。 6、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水 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和垂直传播-母婴。 7、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 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骤、剧烈泻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脱水、肌痉挛少尿和无尿为特征。严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在医疗水平低下和治疗措施不力的情况下,病死率甚高。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 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9、黑尿热: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红蛋白血症,出现腰 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毒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亦称黑尿热。9、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0、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1、D 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 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12、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 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1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 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14、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5、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 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病。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 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 16、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 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17、主动免疫:将特异性抗原,如菌苗、疫苗、类毒素等接种于人体,使人体在接种后l~ 2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主动免疫。 18、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艾 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1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 器系统的特殊肺炎,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性呼吸综合征。 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疾病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国开-04299-流行病学-形考作业2--学习资料

流行病学-形考作业2-学习资料 特别提醒:本课程每道题的出题顺序可能会被打乱,请仔细逐一搜索每道题在作答,请确保 本材料是您需要的资料在下载!! 第1题 1. 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 A. 引起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 B. 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C. 只要疾病发生,必然有病因存在 D. 引起病理变化的因素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病因存在,必然引起疾病 第2题 2. 下面关于病因三角模式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 它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C. 它是目前最科学的病因观 D. 它强调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它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第3题 3.当前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是() A. 轮状模式 B. 三角模式 C. 疾病因素模式 D. 生态学模式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轮状模式

第4题 4.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整群抽样调查对于总体是抽查 B. 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 C. 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是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足够大 D. 当样本量接近总体时宜用普查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 第5题 5.为了解某校近视的现患率,调查者计划从全校50个班中,随机抽取5个班,然后调查这些班的所有学生。这种抽样方法称为() A. 分层抽样 B. 单纯随机 C. 整群抽样 D. 系统抽样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单纯随机 第6题 6.在糖尿病筛检方案中,甲试验血糖筛检标准定为160mg/ml,乙试验定为130mg/ml,比较甲乙试验时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甲试验的假阴性率比乙试验高 B. 甲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试验低 C. 乙试验的特异度低于甲试验 D. 甲试验的灵敏度低于乙试验 提示:题目难度适中,请复习国开课程知识,完成相应作答 【参考答案】:甲试验的阳性预测值比乙试验低 第7题 1.流行病学中的“病因”是指() A. 外围的远因 B. 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 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 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 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 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 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 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 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 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 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 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 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 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 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 例或新感染的范围。每个传染源 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是 在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 个以上的传染源。 12.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 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 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 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13.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 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 般发病率水平。 14.大流行:是指某些疾病有时在 短期内迅速超过省界波及全国 甚至跨越国界、洲界而形成世界 性流行。15.暴发:指在一个局部 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 种传染病病人。 16.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 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 17.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 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 间,一般1至2天,可呈现乏力、 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 18.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 上,且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 过1℃. 20.HBV感染的“窗口期”:从艾 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 毒抗体转阳这一段时间称为窗 口期 2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痛”与 “三红”: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痛)颜面、颈部及上胸部 皮肤充血潮红(三红) 2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感示引起被感示者免 疫功能的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 发生机会性感示、肿瘤等具有一 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23.伤寒细胞:在伤寒中,巨噬细 胞吞噬伤寒沙门菌、红细胞、淋 巴细胞及坏死组织碎片后称伤 寒细胞,是本病的相对特征性病 变。 24.伤寒玫瑰疹:见于伤寒病人, 在病程的7-13天出现,胸腹、 背部多见,分批出现的淡红色斑 丘疹,直径为2-4mm,压之褪色, 多在10个以下,2-4天消失。它 是由于伤寒沙门菌栓塞毛细血 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 值。25.伤寒的再燃:临床症状已 缓解,但体温绱未正常而又复上 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 寒。 26.干性霍乱:病人以休克为首发 症状,而泻吐不明显或缺如,病 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9.黑尿热:疟疾病人如大量红细 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 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 直接微血管病变,可引起酣战、 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 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 贫血、黄疸,甚至急性肾衰竭, 称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又称~。 27.疟疾的近期复发: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 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 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

中农大2013兽医传染病学作业1及答案

欢迎您:W329901121051 | 退出系统 ?在线作业 ?成绩管理 您的目前成绩为:85.0 查看详情 详细信息 兽医传染病学-在线作业_A 用户名:W329901121051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__________________叫感染。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动物发病和死亡的现象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动物对某病原微生物无免疫力称为感染 能够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病理反应的叫感染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 知识点: 2. 流行过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跨越省界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在动物中的直接传播 传染病在动物中的流行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动物个体感染发病到动物群体发病的过程 知识点: 3. 病死率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动物群体死亡总数与该群体动物平均数之比 死亡数与动物总数之比。 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某病死亡数占动物平均数的百分比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某时期内该病死亡动物总数与同期患该病动物数的百分比 知识点: 4. 检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为防止疫病发生和传播,对家畜家禽进行疫病检查 对烈性传染病或危害大或防治困难的疫病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我国没有发生而国外常发生的疫病进行检查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各种兽医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 知识点: 5. 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指消灭被消毒对象上的所有微生物 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用化学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用药物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用生物热使粪便无害化、通过阳光,紫外线,高温等杀灭环境和物体上的微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是指消灭被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 知识点: 6. 疑为炭疽动物的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 在剖检过程中,可取肝、脾、心血等进行涂片和培养,进而再做鉴定 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生前采取耳静脉血或取尸体的耳朵(双结扎,断端消毒),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学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剖检变化综合判断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教师评语: 用户解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环状沉淀反应进行快速诊断 知识点: 7. 口蹄疫病毒的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欧洲1共7型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传染病护理学作业题 第一套:单选题(分数:20 分)得分:20 1. 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 1. 甲类1 种、乙类23 种、丙类11 种 2. 甲类2 种、乙类25 种、丙类10 种 3. 甲类3 种、乙类28种、丙类9 种 4. 甲类3 种、乙类24种、丙类9 种 5. 甲类3 种、乙类30 种、丙类10 种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2. 在感染过程的5 种不同表现中,最常见的是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 3. 显性感染 4. 病原携带状态 5. 潜伏性感染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3. 传染病的临床病程发生、发展规律是 1.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2. 发热、皮疹、毒血症、败血症 3.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后遗症期 4. 病原体入侵、生长、繁殖、排出、消灭 5. 有病原体并能产生感染后免疫 你所选的答案: 1 是正确的

4.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 1. 前驱期 2. 潜伏期 3. 症状明显期 4. 恢复期 5. 复发期 你所选的答案: 2 是正确的 5. 确定一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 1. 最短潜伏期 2. 平均潜伏期 3. 最长潜伏期 4. 传染期 5. 前驱期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6.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综合措施中,最主要的环节是 1. 隔离治疗病人 2. 隔离治疗带菌者 3. 切断传播途径 4. 疫苗预防接种 5. 接触者预防服药 你所选的答案: 3 是正确的 7. 关于传染病的区域划分错误的是 1. 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 病室、厕所、浴室是污染区

传染病学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 一、名词解释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9、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2、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13、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14、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2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26、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 29、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不显著或缺如,病情急骤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患者可表现为极度不安,面色青灰,皮肤、肌肉枯萎,昏迷、高热、病情重,病死率高。 41、黑尿热: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亦称黑尿热。此种情况亦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 45、伤寒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d后退热,称为再燃。 散发:某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的一般水平 暴发: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的现象 伤寒细胞: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二简答题 1传染病感染过程有哪些表现? 答: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感染过程可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即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上述五种表现形式中,一般来说,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显性感染最容易识别。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01. 第一单兀传染病概论 02. 第二单兀病毒感染 03. 第三单兀细菌感染 04. 第四单元螺旋体病 05. 第五单元原虫感染 06. 第六单兀蠕虫感染 第一单兀传染病概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一)感染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 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 、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 (二)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 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 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体内持续 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5 ?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B

【真题库】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lgG(+)。 其12岁女儿体检时 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2003) 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答案:A (2003) 【真题库】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 称为(2003)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答案:C (2003) 【真题库】&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 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答案:C (三)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 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固的免疫力,如伤寒。然而,有些传染 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 ,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 .在感染过程的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 A. 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考试题

成都医学院2009-2010学年度第1学期期末考试 本科2006级《传染病学》考试题 (适用于临床专业) 试卷代码: A 卷 试卷说明: 本试卷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题1分,共计? 分) 1、血清转换: 2、再燃: 3、里急后重: 4、潜伏性感染: 5、科普利克斑: 6、潜伏期: 7、传播途径: 8、隐性感染: 9、母婴传播: 10、传染源: 11、高血容量综合征: 12、同时感染: 13、感染后免疫: 14、卡波氏肉瘤: 15、隐性感染: 16、感染后免疫: 17、霍乱: 18、伤寒细胞: 装 订 线 院 系 专业 班级 姓 名 学 号

19、窗口期: 20、伤寒细胞: 21、稽留热: 22、复发: 23、Dane颗粒: 24、粘液脓血便: 25、重叠感染: 26、肥达反应: 27、玫瑰疹 28、肝肾综合征: 29、干性霍乱: 30、流行: 31、肝性脑病: 32、散发: 二、论述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试述钩体病的诊断依据: 2、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3、试述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4、试述普通型菌痢的诊断依据: 5、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6、试述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经过: 7、试述流脑暴发型的治疗要点: 8、试述常见的间日疟的主要临床特点: 9、试述急性典型菌痢的治疗方法: 10、试述伤寒肠出血的治疗要点: 11、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2、试述伤寒的诊断依据: 13、试述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14、试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15、试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16、试述中毒型菌痢的治疗原则: 17、试述乙脑的诊断: 18、试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三、问答题(每题1分,共计?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