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浙江绍兴人。1903年赴南京求学,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被指责为汉奸文人。抗战后被捕。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1927年提出“闭门读书论”批判左翼文学的“投机趋时”;1937年后,沦为汉奸)

2、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及其“闲话体”风格言志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北京

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蓬船》等,很能代表周作人言志小品的风格。

周作人的现代散文理论独树一帜,而且他散文创作也和他的理论相呼应。周作人的言志散文理论和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理论: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以记叙和抒情为主的艺术散文创作,将叙事、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散文不但应是记叙的,而又是艺术性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这是周作人发表于1921年的《美文》中重点强调的观点。这给现代散文文体和标准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自此,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言志派”这一散文流派。(1920年之前,文坛上多流行议论性散文。)

(2)“闲话体”艺术散文的风格。以生活见闻和日常生活体验为载体,抒发情绪,寻觅交流者,从而形成了周作人的独特风格。

①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尽管那种情趣可能未免落寞、颓废,适合所谓中年心态。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②“冲淡平和”的抒情特色。

周作人的人生观之一就是顺从自然,天人合一。他说过:“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都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子。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里去,反正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二十年来我不曾看电影。”

他的散文作品混杂着寂寞的痛苦和淡淡的喜悦,可以说是苦中作乐,忧患中的洒脱,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凡人的悲哀”。

如:《乌篷船》,作者似是在漫不经心地指点朋友如何游览他的故乡,实际要表达的是自我的处世态度:闲适和隐逸,一种消闲的人生观。周作人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这种淡淡的惆怅或落寞,这一方面是一种“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心态,另一方面是思想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涩。

③文词的涩与简单。周作人认为文词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一,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在他的散文中,随外可见这种文白杂揉,简单又自然的文词。文章以文言入文,似“涩”,但读起来,并没有艰涩、生硬之感。全文才100多字,几乎是一句就产生一个转折,简洁通达的文词,却形成一种古雅、“低徊趣味”的审美效果。

四、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彻底地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和冰心一样,朱自清也擅长从古典语词中吸收营养,但是他驾驭白话的能力更为高超。他的《荷塘月色》、《背影》和《给亡妇》等名篇已经与中国古典散文名篇并驾齐驱。他的散文语言和文体之完美,在现当代作家中罕有人比肩。

1、朱自清散文突出的美学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擅长写景和抒情的“工笔美文”。其抒情散文的特点:“文中有画,画中有情”。

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等,都体现出他对景物的细致刻画和对声音色彩的敏感,以千姿百态的鲜明形象、巧妙地比喻和通感等手法,营造出至情至美的意境。但是这类散文有些地方过于雕琢,给人一种厌烦感。

(2)从人格到文风都继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从而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例如《背影》以平实的口吻和朴素的文字写出家道的不幸,父亲那矮而胖的“背影”在朱自清压抑的情感中体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给亡妇》叙述日常生活琐事,但是生死离别的悲恸却醒目地留在字里行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到卖唱游女和自我道德质疑的时候,那种微微的痛楚,也使桨声灯影变得虚幻起来;《荷塘月色》中,那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感直达人的心灵深处。这种情感收放有度的散文美学保持了情与景的统一,是别人难以模仿的。因此,朱自清的散文美学也是独树一帜的。

2、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

(1)感情真挚醇朴。

(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

(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

(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教学小结:

周作人与朱自清来两人同时提倡艺术性的“美文”与议论性的说理性散文;他们二人在性格、禀趣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一方面积极关注时事与国计民生;另一方面有深受传统文人的之志趣与艺术的影响,因而其创作呈现出两面性。

第二节:《野草》(2课时)

教学重点:《野草》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简介:《野草》(散文诗集,独语体散文)

1、关于“独语体散文”就是“自言自语”式散文,不需要听众和读者,甚至直接排斥读者或者和读者之间形成紧张关系。只有这样,独语的内容才能直接逼视自我和灵魂,才能捕捉到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和哲学思考。因此,当1919年鲁迅发表一组类似于《野草》的7篇散文时,就是直接将其命名为《自言自语》。

独语体散文的问题价值:1、具有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强烈的内省精神。 2、借鉴了来自异域的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2、关于《野草》该作品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共23篇,1927年劫机出版,最初发表于《语丝》。这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新青年》的解体、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北洋军阀的的腐败、兄弟的失和——时代苦闷与个人苦闷的结晶。)

《野草》在思想上已抒写个人内心的苦闷、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正视现实之作。他认为当时的社会为一个“黑色的大染缸”,惟“黑暗与虚无”是“实有”,作者在这的环境之中探索着人生之路。作品正是反映了鲁迅的这种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

二、作品的内容与特色:

1、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①寄托自己的苦闷、求索和进取情怀的作品。

(这类作品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寂寞的情绪,但着重表现的下在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和牺牲精神。)

《秋夜》、《雪》、《过客》、《这样的战士》是诗人自我的精神写照,反映了鲁迅清醒执着,在苦闷当中确又永不停息的战斗的坚韧意志。

“枣树”任性的战斗精神;(默默地铁似的直刺奇怪而冷的天空);“朔方的雪”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战斗;

“过客”不只前方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依然不停地跋涉,坚定地向前走去;“这样的战士”:一个孤独而坚强的人,“但他举起了投枪”(反复)勇猛战斗永不歇息。

《影的告别》中“影子”面临着黑暗与光明的两重威胁。“彷徨于无地,彷徨于明于暗之间”《颓败线的颤动》所表现的是爱人者的悲剧。“老母亲”鲁迅的写照;

《死火》自己一心救国的热情到冷冽的社会面前成了“死火”。

②对社会丑恶世态和病态心理的揭露与鞭挞。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复仇》、《立论》等对国民的愚昧、麻木、圆滑、势利、无聊、中庸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③对封建专制势力、反动军阀的批判。《淡淡的血痕》《一觉》《失掉的好地狱》对军阀的残暴、军阀混战的危害、政客的争权夺利讽刺与控诉。

2、艺术特色

①熔散文的形散神聚合诗歌的诗情画意与一炉,形成独创性的体裁特色。

②艺术上多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自然景物中的天空、小青虫、枣树、江南的雪;人物中,过客、战士、全身赤裸而颤动的老女人;

③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三、品读《题辞》(过程略)

小结: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最早创造者。《野草》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成熟优美的语言艺术发射异彩,是中国散文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练习布置:

1、评周作人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2、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3、分析《野草》中的“过客”与“这样的战士”的形象。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浙江绍兴人。1903年赴南京求学,1906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1921年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执留北平,出任伪职,被指责为汉奸文人。抗战后被捕。1949年出狱,定居北京。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1927年提出“闭门读书论”批判左翼文学的“投机趋时”;1937年后,沦为汉奸) 2、周作人的散文理论及其“闲话体”风格言志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意义显然更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确是后者。周作人的散文多做闲谈体,所追求的是自然而隽永,是富有艺术意味的闲谈。周作人有名士派的夙缘,有叛徒与隐士的二重性格。《北京

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1]

中考现代文阅读指导训练:散文阅读专题 散文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来说,散文可以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考点搜索】 1.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概括。 2.考查对文章脉络、顺序的梳理。 3.考查对文章语言的品味。 4.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5.考查对关键性句子的理解, 6.拓展性、开放式考查,如“‘冬天在雪花的凝结中蔓延,秋天在树叶的秋千中摇摆,夏天在香樟的绿中膨胀,而春天在花开的声音中苏醒。’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你呢?你喜欢哪个季节,请简要说明理由”。 【方法指津】 1.在“形散”的外套下把握“神”。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要会从“象征”中把握作者所寄托的“志”。

2.抓住线索,理清顺序。 抒情散文总是以景或借托物为材料,作者通过写对物或景的认识过程来表现自己的情趣,这种物象和情态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所以抒情散文的线索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从作者与借托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去寻找。这条线索可以是景、物、人、情;也可以是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移步换景,从而在此基础上理清顺序。 3.紧扣修辞,品味语言。 抒情散文侧重于描写。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在品味语言时,要更多的关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将内容与形式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4.感受语境,依葫画瓢。 仿写这一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时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1)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你做什么,怎么做;(2)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3)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同时,所写的句子要符合语境,做到语意连贯。 5.推敲揣摩,重点突破。 一般来说,抒情散文中的重点句(关键句),或从微细之处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寄托作者的感情;或从哲理的高度将描写与议论结合起来,深化中心;或从结构上起着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等作用。答题时,就需要紧密联系上下文,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特点,再从局部推敲揣摩,使自己对重点句的感悟与全文协调起来。 6.感悟形象,拓展思维。 抒情散文的拓展题,或者要求写出从文中的景物上所获得的人生启迪,或者要求模仿文中写作方法一一个类似的片段。回答这样的题应该感悟出形象,运用联想、想象,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注意以下几点:(1)读懂形象,把握其象征意义,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坚强”“高尚”等;(2)学习托物言志等手法,在描写中突出景物所蕴藏的精神内涵。

完整版七年级散文阅读训练一

散文阅读训练(一)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4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解其含义,过渡句、关键句,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 解题思路: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 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让我看着你(13分)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

20年代散文流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20年代散文流派 篇一: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 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

初一散文阅读训练

初一散文阅读训练 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解题思路: 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一)一顿午餐(11分)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进城来,你若能陪我去某处吃午饭就太好了。 你的姨妈:诺拉诺拉姨妈是我母亲的姐姐,母亲生病时,她就把我当做子女照顾。她对我们要求很严,但从不做愚蠢的限制,只要我们不影响他人,对自己也没有危险,我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相信她相当富有,可是她却居住在乡村的农舍里,只有一个女佣照顾她,帮助她料理家务。一年中她进城一两次,买衣服或者是看表演。这次是在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我父亲

(完整版)散文阅读练习一及答案

散文阅读练习一 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刻画人物的句子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感情,而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⑤修辞句。为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贯穿文章结构的东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 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 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 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 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 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 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 一、新诗的诞生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浪漫主义诗歌 四、湖畔诗派 五、小诗 六、诗的“规化”———新月派 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 一、早期白话诗 1、胡适与《尝试集》 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 理论主: 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 白话诗歌 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 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 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 创造社——浪漫诗派 1、问题意识: 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 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 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作家群形成了共有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被称作“语丝文体”。 语丝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周作人是语丝社重要的散文家。

初三散文阅读训练一

散文训练指导 练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5、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 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 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

完善。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 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 “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们的范围是不同的。但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只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在读者心中形成想象的画面——意境。散文诗与散文的不同在于,散文诗没有完整的叙述或线索,具有弹跳、波动、动荡性,而散文反之。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存在互生的关系。如何其芳的《黄昏》,题目本身意象暗示,这是一篇孤独、落寞、惆怅的写意。 马蹄声被演绎成小花,是作者借助外来的美好,抒发自己的渴望。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成文。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把“小山巅的亭子”比喻为希望,却又在忧郁中徘徊不前。表现出文人在历史的坐标上,历史流程中内心的丰富与现实的矛盾性。这种立体的描述,注重生命感悟、人生哲思,是对生命底蕴的情感化和境界化的思考。这种靠向散文的叙述,在意境中潜意识的流动,引发了散文等文体的出现。那个“小山巅亭子”的叙述,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在回忆中用象征的方法,朝向内心的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第七章20年代的散文 一、20年代散文创作总貌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除了诗歌以外的作品几乎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界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举凡杂感、短评、随笔、速写、游记、书信、日记、报告、通讯、特写等等,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散文所具有的议论、抒情和叙事的因素往往融为一体,却也总有所侧重,根据不同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区分为议论性、抒情性和叙事性散文三种类型。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最早发端和得到发展的是议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今天人们已经将杂文视为散文体裁之一种,而在当时,人们却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文体意识,先驱者们只是为了战斗的需要,为了易于发挥和读者喜闻乐见,便采取了这种文体。这一点只要从随感录栏目设立之初,这类文章还是用文言所写就明白了。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才开始的;而从散文的品种上说,则是从抒情和记叙为主的“美文”(也就是狭义的散文)开始的。这样散文就从发生进入文体自觉了。1919年8月起有了李大钊的《五峰游记》、鲁迅的《自言自语》等。我国文学史上记事性为主的散文有着深厚的传统,但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出现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新青年》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通讯报告类的文章,尤其是1920年底瞿秋白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前往苏联采访,不断发回国内报刊发表《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两本集子,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开拓性的作品。 造成“五四”散文发达的因素是: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散文既适合五四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文体自由,相对容易掌握,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过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显露过身手。 二、鲁迅的散文 (一)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后来统称为杂文。最初见诸《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稍后,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也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其它进步刊物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与之相近,都以发表杂文为主,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是《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作者大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而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鲁迅在随感录上发表的杂感多收在第一本杂文集《热风》中。后来又参与支持《京副》《晨副》《莽原》《语丝》直至三十年代的《萌芽》《太白》《中流》《文学》《自由谈》等刊物,领起一个重要的散文(杂文)流派。 杂文属散文类,却不同于抒情、叙事类散文,其本质属性是文艺性的评论(诗的政论)。它的“杂”,在于它是社科领域的论文与艺术领域的文学散文的交叉、融合,兼有评论性和文学性,思维方式上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鲁迅杂文是匕首、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同时“也能给人以愉悦和休息”,“能移人性情”。 杂文非鲁迅首创,但由于他的写作实践,将杂文这一文学形式的战斗性和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以至“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了。在鲁迅一生的文学事业中,杂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随感录时期开始写作,更早可追溯到留日时期的几篇文言论文,直到逝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 ——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 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 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 (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散文阅读

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本含义 例句 (汉)司马迁《史记》 :用太白守之天下学校散文儒失业兵戈大兴荧惑守。(所引不见于《史记》,亦不详出处,依文义,似当读作:用太白守之,天下学校散,文儒失业,兵戈大兴,荧惑守[后当有缺字,文义不足]。)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卷第十三 :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引文见《越绝书》卷十三《枕中》: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这里"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其后之"桀纣"相对,前"散"字与"文"字义无涉。) 引证解释 1.文采焕发。晋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木华,字玄虚,广川人。《海赋》见《昭明文选》卷十二。所此句下注曰:"言沙汭之际,文若云锦;螺蚌之节,光若绫罗。毛苌《诗传》曰:"芮,涯也。"芮与汭通。曹植《齐瑟行》:'蚌蛤被滨涯,光采如锦红。'" 2.犹行文。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此所引为见《文心雕龙》病卷二《明诗》第六,为评论《古诗十九首》之句子。此与上句《海赋》中引文,俱解释为散布、铺陈的意思。) 3.文体名。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

20年代散文

1、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众体兼备: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实践,曾对各种各样的散文体式做过尝试。政沦、随感、游记、速写、书信、序跋等,都进行过探索并获得广泛的成功。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2)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至社会人生的重要问题,小至酿酒品茗的身边琐事,真是"无意不可入,无辜不可言"。而在取材广泛,体式多样的作品中,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一以贯之。 3)广泛的知识性。海阔天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不仅内容充实丰富,也以广泛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眼界。特别是大量的外国民主主义思想与文学艺术的知识,对于唤起个人的与国民的自觉",是有进步意义的。 4)丰富的幽默性。他善于以庄谐杂出之笔,自然质朴的抒情方式,创造含蓄隽永的意境,因而形成了冲淡清涩的风格特征,从而把广泛的知识性和丰富的幽默性统一起来。 5)独特的语言风格:常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与简单味,很耐人咀嚼。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 2、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

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 2、恬淡从容,真率亲切。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含蓄耐读的“简单味”,有一种寓庄于谐、寓谐于庄。 4、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 3、简答朱自清散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的思想和艺术。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朱自清反映现实、富有社会意义的散文,表现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这类散文在艺术上善于以小见大,从一个生活断片、一件小事深入开掘出重大深刻的主题。如《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从电车上一个小西洋人对作者的怒视,感受到“这是袭击,也是侮蔑”,“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感受到连西洋孩子也被这种对华人“骄傲与践踏”的“传统所埋葬”。最后以“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 谁也是上帝

散文阅读练习一及答案

语文提高班辅导资料散文阅读练习 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刻画人物的句子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感情,而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⑤修辞句。为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贯穿文章结构的东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七年级散文阅读训练一

散文阅读训练(一)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 解题思路: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 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让我看着你(13分)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