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周礼

周礼

周礼
周礼

《周礼》导读

《周礼》,初名《周官》、《周官经》,是古文经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在儒家“十三经”中,它是唯一一部阐述儒家理想官制的典籍,对中国古代官制的置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礼》涉及范围广泛,举凡城乡建置、礼乐兵刑、天文历法、宫室车服、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几乎无所不包,它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政治史、文化史的一把钥匙。

一、《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是学术界争论不休,迄今未有定论的一桩历史悬案。

在正式介绍古往今来学术界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的争议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周礼》的发现经过。因为《周礼》的发现经过同样充满了争议,并且影响到对《周礼》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的认识。

在“三礼”中,《周礼》的出现最晚。关于《周礼》的发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周礼》为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所献。《汉书?景十三王传》云:“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汉书》第8册,中华书局1975年4月版2410页。唐代陆德明、《隋书?经籍志》、杜佑等赞同此说。

其二,《周礼》为汉武帝时民间所献,出于山岩屋壁,其后便“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到东汉孝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诏进入秘府校理群书,发现了《周礼》,将《周礼》列入所编的书目《七略》,并用《考工记》替补《周礼》所缺的一章《冬官》。汉代马融在其《周官传序》中首倡其说。贾公彦在《序周礼废兴》中引用了马融的这一说法:

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35-636页。

以上两种说法虽然有些小误,但基本上是可信的。现当代的《周礼》研究者比较认可的看法是:《周礼》在秦始皇焚书之后便不知所踪,文帝时,出现了《周礼》的某些残

篇。据《汉书?艺文志》:“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汉书》第6册,中华书局1975年4月版1712页。到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好古,在民间访得《周礼》,将其奉献朝廷,被收入汉朝的皇家藏书馆——秘府。自此,很长一段时间,《周礼》未在社会上流传,时人多不知《周礼》。至孝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进入秘府校理群书,意外发现了《周礼》,才将其著于《七略》,公诸于世。

《周礼》被列入经书的时间,据《汉书?艺文志》载:“《周官经》六篇。王莽时刘歆置博士。”荀悦《汉纪?成帝篇》云:“刘歆奏请《周官》六篇,列之于经,为《周礼》。”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曰:“王莽时,刘歆为国师,始建立《周官经》为《周礼》。”可见,此书西汉时称《周官》、《周官经》,王莽时,将其奉为经典,立为官学,更名为《周礼》,从此《周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东汉初年,刘歆的学生杜子春继承师业而大兴《周礼》之学,一时注家蜂起,郑兴、郑众父子,卫宏、贾逵、马融等经学家纷纷为《周礼》作解诂。至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而注“三礼”,给《周礼》作了第一次认真的总结。此时,《周礼》才与《仪礼》、《礼记》并列合称“三礼”。由于郑玄特别推崇《周礼》,而后人又十分推崇郑玄,遂使《周礼》位居“三礼”之首。

然而,由于《周礼》不像其他经书,是传自经师的口耳相授而后写成的汉隶定本,而是民间所献的古文经,又受有篡汉劣迹的王莽的大力支持,因而不仅《周礼》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聚讼纷纭,甚至《周礼》一书的真实性也备受怀疑。

归纳历史上诸家关于《周礼》作者及成书年代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1.《周礼》为周公手作,成书于西周

周公亲自撰作《周礼》,《周礼》是周公对西周以前经世大法的总结。这一说法在《周礼》作者及成书年代的诸多争议中影响最大,信从者最多。将《周礼》从秘府众书中发掘出来的刘歆就持此看法,“周公致太平之迹,迹具在斯”。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36页。其后郑玄大力倡导此说,影响了后来一大批学者,贾公彦、王安石、张载、李觏、曾巩、司马光、朱熹、魏源、汪中、惠士奇、江永、孙诒让等都倡此说。如郑玄坚定地认为:“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39页。朱熹也肯定:“《周礼》是周公遗典也。”《朱子语类》卷八十六。其他诸大儒之说就不一一具列。

2.《周礼》作于西周

当代学者蒙文通曾撰《从社会制度及政治制度论周官成书年代》一文。他认为,《周礼》“虽未必即周公之书,然必为西周主要制度,而非东迁以下之治”。载《图书集刊》第一期。日本学者林泰辅在《周公と其时代》一书里,对《周礼》中的天神、地示、人鬼以及伦理思想、政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周礼》作于西周末的厉王、宣王、幽王时代。

3.《周礼》作于春秋

当代学者刘起釪在《洪范成书时代考》中说:“《周礼》一书所载官制材料,都不出春秋之世周、鲁、卫、郑四国官制范围,没有受战国官制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3期。

4.《周礼》作于周室东迁之后,战国之前

训诂学家洪诚从语法角度探讨《周礼》的成书年代,认为《周礼》“成书最晚不在东周惠王后”。他的具体理由是: 从语法看,文献中,凡春秋以前之文,十数与零数之间,皆用“有”字连之,战国中期之文即不用。《尚书》、《春秋经》、《论语》、《仪礼》经文、《易?系辞传》皆必用。……《周礼》之经记全部用,此种语法与《尚书》、《春秋经》同,故非战国时人之作。《读〈周礼正义〉》,《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版。

金景芳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我认为《周礼》一书是东迁以后某氏所作。作者得见西周王室档案,故讲古制极为纤悉具体,但其中也增入作者自己的设想。例如封国之制、畿服之制一类的东西,就是作者自己设想所制定的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时代特点,不但西周不能为此方案,即春秋战国时人也不会作此方案。《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版。

金景芳非常明确地肯定《周礼》既非成于西周,也非出自春秋战国时人之手,而是出自周室东迁之后,一位不知名姓但却熟悉周室典制又冀图振兴周室的人之手。所以在《周礼》中,既有周室典制的遗迹,又有作者自己的设想,由于这些设想从未付诸周朝政治实践,所以与古籍中描述的周朝实际典制不相吻合。

5.《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写定者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

谢祥皓、刘宗贤在《中国儒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提出他们的意见,认为《周礼》是周代典章制度的集结与规划,是周公经国治政的产物,“即使不是周公亲自制定,也必然是在周公的主持或指导之下完成的”。他们进一步说:“不论今存《周礼》究竟写定于何时,在周公时代必定已经具有了它的雏形。”他们的结论是:“今存《周礼》乃形成于周公,写定于孔门,传世于刘氏父子。”即《周礼》的最终写定年代当在

春秋战国之际,最终的写定者则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刘歆是使《周礼》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的决定性人物。

6.《周礼》成书于战国

东汉何休首倡此说。何休认为《周礼》是“六国阴谋之书”,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36页。汉儒张禹、包咸,清儒崔述、皮锡瑞,近人钱穆、郭沫若、顾颉刚、范文澜,今人杨向奎等都持此说。《周礼》成书于战国,是近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

7.《周礼》成书于汉初,由专人完成

这是今人彭林提出的观点。他在《〈周礼〉的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一书中,详细剖析了《周礼》一书的治民思想、治官思想、理财思想、阴阳五行思想及其国家政权模式,认为《周礼》主体思想的基本特征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主体思想是由儒、法、阴阳五行复合而成。他指出,在《周礼》中,儒、法、阴阳五行虽已交融、凝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但三家思想有主有从,互为补充。儒家思想为主,是万民的纲纪;法家思想为用,是儒家手中的武器;阴阳五行思想则是国家政权的装璜,目的是装点出神圣的气象来。彭林认为,《周礼》体现出的儒、法、阴阳五行思想紧密融合的总体特点吻合汉初追求思想多功能的时代需求,因为追求思想多功能必定带来思想的大融合。因此,他断定《周礼》不可能成于西周、春秋,也不可能成于战国,而是成书于汉初。而《周礼》一书体大思精、结构缜密,绝非简单的拼凑,因此该书不可能是众人杂糅之作,而是成于专人之手。但是《周礼》的作者在书中描述的是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体验和对未来的憧憬,寄托了作者治国平天下的韬略和抱负”,是“理想国的蓝图”。彭林《周礼的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233页。由于作者借用了不少往昔的材料,在加工改造之后,植入自己设计的新体系,因此在《周礼》中就出现了一些官名与当时的史实相同,却又不全然符合其实际制度的情况。

由此彭林推定:“《周礼》的成书年代当在汉初的高祖至文帝之间,至迟不得晚于景、武之际,因为此时《周礼》已为河间献王所得。”《周礼》

的确切作者虽已不可知,但出于一人之手则是确定无疑的。

8.《周礼》成书于西汉末年,系刘歆伪造之作

宋人首倡此说,胡安国、胡宏父子是其代表人物。胡宏认为,刘歆伪造《周礼》是为“附会王莽,变乱旧章,残贼本宗,以趋荣利”,故“假托《周官》之名,剿入私说,希合贼莽之所为”。《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259-260页。宋代的洪迈,清末的廖平,近代的康有为、钱玄同,今人杜国庠均持此说。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

就说:《周官》经六篇,自西汉前未之见,《史记?儒林传》、《河间献王传》无之,其说与《公》、《穀》、《孟子》、《王制》、今文博士皆相反。《王莽传》所谓“发得《周礼》以明因监”,故与莽所更法立制相同,盖刘歆所伪撰也。歆欲附成莽业而为此书,其伪群经乃以证《周官》者,故歆之伪学此书为首。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康有为认为刘歆为了替王莽篡汉改立新朝寻找理论依据,就伪造了一批古文经,《周礼》就是刘歆伪造的古文经中的一种。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在港台比较流行,如徐复观、侯家驹就赞同此说。

以上诸种说法,前后相差一千余年,到底孰是孰非,至今难下定论。

而在我们看来,无论《周礼》是周公手定,还是周公之后的春秋、战国、汉初之人所定,甚或为刘歆伪造,我们都应该承认以下两点客观事实:其一,《周礼》是一部以官吏制度体系与政治思想体系相结合的有机的理想政治典章。在其官制体系里,汇集了周秦以来实存和虚拟的官名与职掌;在其思想体系里,融合了儒、法、阴阳等思想。其二,自刘歆大力推举《周礼》以来,《周礼》不仅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而且作为传世的政治经典、一种理想官制,在此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力认为隋唐六部就是仿《周礼》六官而设,他曾列出了一份对照表:

六部尚书《周礼》六官

吏部尚书天官大宰(冢宰)

户部尚书地官大司徒

礼部尚书春官大宗伯

兵部尚书夏官大司马

刑部尚书秋官大司寇

工部尚书冬官大司空

从这份对照表,我们确实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隋唐六部官制与《周礼》六官的密切联系。除此而外,历史上的王莽改制、西魏苏绰定制、唐玄宗制《开元六典》、宋代王安石变法、洪秀全为太平天国确定官制,也几乎都是仿《周礼》而进行制度的变更、革新、构建。而《周礼》中所蕴含的理想精神、人文精神、道德精神同样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灵魂塑造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周礼》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容置疑的。诚如金景芳先生所言:“我们今日而欲考求中国古代的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诸大端,固舍是书莫属了。”《经书浅谈》,中华书局1984年版。所以《周礼》仍是我们今天研究先秦乃至汉初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

二、《周礼》的结构

《周礼》全书约45000多字。原为六篇,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因第六篇《冬官》亡佚,后补入《考工记》以代之。《周礼》结构的特点是体例完整、结构严密。《周礼》全书除《考工记》外,其余五篇都有着整齐的布局和统一的体例。五篇的每篇开头都有一段序官。每篇序官开始的文词,是完全相同的五句话,即: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意思是:王者建立都城,要辨别方向,选择和确立国都与宫室的方位,划定国都与郊野的界限和疆域,设官分职,治理天下的人民,使他们都能成为善良高尚的人。这是全书的总纲,也是每篇的总纲,开宗明义,强调了王在政治权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五句相同的文词之后,分别是四个格式相同、对称整齐、文字略异的句子:

乃立×官××,使帅其属而掌邦×,以佐王×邦国。×官之属……

其中“×”是其文字相异之处。所异之字,见下列各句:

……天官冢宰,……邦治,……均邦国。治官之属……

……地官司徒,……邦教,……安扰邦国。教官之属……

……春官宗伯,……邦礼,……和邦国。礼官之属……

……夏官司马,……邦政,……平邦国。政官之属……

……秋官司寇,……邦禁,……刑邦国。刑官之属……

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五大官的职掌及其职责。在“×官之属”后,分述各官的编制,即五大官其下官员的名称、爵等、人数。如天官属治官,其下官员有大宰、小宰、宰夫、宫正、宫伯、膳夫、庖人等63种;地官属教官,其下官员有大司徒、小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等79种;春官属礼官,其下官员有大宗伯、小宗伯、肆师、郁人、鬯人、鸡人等70种;夏官属政官,其下官员有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70种;秋官属刑官,其下官员有大司寇、小司寇、士师、乡士、遂士、县士、方士、讶士等66种。

在开头一段序官之后,再分述各大官的属官的职权范围,篇篇如此,无一例外。所以,《周礼》从这五篇而言,其结构可称得上体例完整、结构严密,恰如朱熹所称赞的:“《周礼》一书也是做得缜密,真个盛水不漏。”

补冬官之缺的《考工记》,体例与上述五官不相同。《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的汇编。其作者佚名,文字简古,非一时一地一人所作。《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亦

有多种说法。其中,郭沫若的“春秋末年成书说”郭沫若《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沫若文集》第十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曾在海内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不过相当一部分专业工作者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今人闻人军根据“《考工记》采用齐国的度量衡制度,引用不少齐国方言,大部分记载能和战国初期的出土文物资料相印证”的特点,进一步推定《考工记》为“战国初期齐国的官书。”闻人军《考工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版1-2页。

《考工记》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总论,论述百工的重要,把百工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同列为国家六职之一。后一部分记载了轮人、舆人、輈人、筑人、冶人、桃人等当时官营手工业的30种工匠之职,其中包括“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并且详细记载了各种器物名称的尺寸大小及制作过程。《考工记》说:“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车为多。”意思是说,古人所崇尚的工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所推崇的工艺,有虞氏崇尚制陶的工官,夏后氏崇尚负责水利的工官,殷人崇尚制作乐器的工官,周人崇尚制作车舆的工官。而车以一物而集具各种工匠之艺,所以《考工记》对车的制作工艺记述详细全面。

另外,从总的外在形式来看,《周礼》以天地四时命名六官,把天、地、春、夏、秋、冬与六大官相联系,构筑国家行政机构体系,蕴含有囊括一切,无所不包的意思。彭林则认为:“《周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外在形式象征阴阳五行,由此确定了全书谋篇的总格局,构筑起一个宏大而完备的理论框架。”彭林《周礼的成书年代与主体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230页。他又强调,六官的职能与阴阳五行思想并无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说法不失为一家之言。

三、《周礼》的基本内容及思想

(一)《周礼》六官的基本职能及治官思想

1.六官的基本职能

《周礼》的作者在书中构置了一个庞大的官制体系,六官是整个官制体系的中枢。六官之外,书中列出的官职有360多个。这360多个官职既有六官的属官,也有地方官和职事官。六官与360多个属官及地方职事官,构成了由中央到地方基层组织以及各个行政机构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层层相因、井然有序的一整套国家政权模式。

由于六官在整个官制体系中居于中枢地位,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六官的基本职能:

(1)天官冢宰:治典

冢宰,即太宰,为六官之首,尊为百官之长。天官为治官,其主要职掌治典,所谓“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周礼?天官冢宰》)。郑玄云:“邦治,谓总六官之职也。故《大宰》职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六官皆总属于冢宰。”《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39页。即统领百官,掌理天下政务,辅佐王者治理天下。其具体职掌: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以九职任万民;以九赋敛财贿;以九式均节财用;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太宰实际上的职权相当于后来设立的宰相或总理大臣。

太宰的副职是小宰,除辅助太宰处理政务外,还分管宫廷的刑法、政令和禁令。

(2)地官司徒:教典

地官司徒为教官,其主要职掌教典,所谓“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周礼?地官司徒》)。还主管土地和户口,负责分配土地,收取赋税。 地官之长为大司徒,大司徒总的职责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其具体职掌是:遍知九州地域大小之数,掌握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不同土地所产之物;分别诸侯邦国多少之数,划分各国的疆域,设立社稷;根据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施行“十二教”,教民礼义、督促百姓努力生产;实行“十二荒政”以赈济百姓,免使其背井离乡,流落失散;实行“十二职”,引导百姓努力从事各种职业,各专其业;根据不同土地出产的物品制定赋税;以六德〖ZW(〗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万民,等等。

由此可见,地官司徒的主要职掌是“教典”,而土地、户口、赋税、赈济等则是它具体、实际的职能。相当后世的大司农、户部。

大司徒的副职,也即“大司徒之贰”为小司徒。小司徒的主要职责是掌建国家的教法,稽查王城及王城四郊的户口,根据贵贱、老幼、病残等不同情况,免除一部分人的力役,此外还掌管祭祀、饮食、丧礼的禁令,向六乡大夫颁布校计户口、财物的法则,等等。 (3)春官宗伯:礼典

春官宗伯为礼官,其主要职掌礼典,所谓“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周礼?春官宗伯》)。具体掌管吉、凶、宾、军、嘉五礼。吉礼为祭祀之礼,凶礼为丧、忧之礼,宾礼为礼宾之礼,军礼为师旅与征役之礼,嘉礼为喜庆之礼。教育、历史文献也是春官的职责所在。

春官之长为大宗伯。大宗伯的职务是掌建王邦祭祀天神、人鬼及地示之礼,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用吉礼享祭王邦的天神、人鬼、地示,用凶礼振救邦国的忧患,用丧礼哀弔死者,用恤礼慰问遭遇寇乱的邻国,用宾礼和睦邦交,用军礼和同诸侯邦国,用嘉礼亲善万民。大宗伯还掌“九仪之命”指受职、受服、受位、受器、赐则、赐官、赐国、作牧、作伯九种仪式。统一邦国的爵位;掌“六瑞”王及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分别所执的六种玉制信符,即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齐一邦国的大小尊卑;掌“六挚”孤、卿、大夫、士、庶人、工商相见分别馈赠的六种礼物,即皮帛、羔、雁、雉、鹜、鸡。齐一臣子的尊卑;掌“六器”玉制的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祭祀天地四方之神,等等。大宗伯相当于后来的太常、礼部。

《周礼》“春官”的设置,强化了礼的行政作用,反映了作者对传统礼乐文化的继承。 大宗伯的副职是小宗伯。小宗伯的主要职务是掌建国中祭祀的神位,掌管吉、凶、宾、军、嘉五礼的禁令与所用牲器的差等,选择与辨别六牲毛色、种类,辨别六齍、六彝、六尊的种类、形态以供祭祀之用,等等。

(4)夏官司马:政典

夏官司马为政官,其主要职掌政典。所谓“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周礼?夏官司马》)。夏官司马所主持的政典,实际是军政。主要包括:编制军队、出师征伐、训练民兵、校阅部队、征收军赋、管理军需军械,以及掌理国王戎事和田猎等事务。

夏官之长为大司马。大司马的主要职务是:掌建邦国的“九法”,辅佐王者治理邦国;建立军队,严格执行禁令,纠正诸侯的不正之行;执行“九伐”之法,以规正诸侯;正月朔日,向各邦国宣布政教,把政象之法的图文悬挂于闾巷之门,以便百姓观览、知晓;负责仲春、仲夏、仲秋的军事训练和演习,掌理仲冬时节的军事大检阅;凡遇战事,负责调集六军,执行禁令,深入前线,巡视战事,查明功过,加以赏罚;主持四季之田猎;还参与建筑城邑的工程策划,等等。

夏官的副职为小司马,辅佐大司马处理政务。由于《周礼》“小司马”一处的文字脱灭、烂阙,因此“小司马”的具体职掌不详。

(5)秋官司寇:刑典

秋官司寇为刑官,其主要职掌刑典。所谓“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周礼?秋官司寇》)。具体掌管刑法、司法、治安等。不过司寇属官中的“大行人”以下数职则主要从事外交与礼宾工作。

秋官之长为大司寇。大司寇的主要职责是: 其一,掌建邦国之“三典”,以施行于不同的国家。三典指轻典、中典、重典。新建之国用轻典,承平之国用中典,叛乱篡弑之国用重典。

其二,施行“五刑”纠察万民。五刑指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野刑是施行于野地的刑罚,意在惩治疏懒,鼓励农功;军刑是施行于军中的刑罚,意在纠治不守军令,维护军纪;乡刑是施行于乡中的刑罚,意在惩治不孝,褒扬德贤;官刑是施行于官府中的刑罚,意在纠举失职,鼓励贤能;国刑是施行于国中的刑罚,意在纠举不恭,鼓励谨慎。

其三,管理狱讼,宣传刑法。凡有诉讼,用“六典”审理诸侯之间的诉讼,用“八法”审理卿大夫之间的诉讼,用“八成”审理庶民之间的诉讼。正月初一,向各诸侯国、大小城市宣布刑法,在官门外悬挂刑法的文本,让百姓观看。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亲临军社监刑,处决违法的将士。在王国有大祭祀、大宾客、大军旅等重大活动时,负责交通管制,禁止闲人通行,等等。

秋官司寇的副职是小司寇。小司寇的主要职务是:掌理外朝的政法。在出现“国危”、“国迁”(迁都)、“立君”(选立嗣君)时,负责召集民众,垂询他们的意见,帮助君王做出决断。参与刑法诉讼案件的审理:用“五刑”审理百姓的诉讼;用“五声”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听取狱讼,以求民情;用“八辟”附于国法,减免刑罚;用”三刺”判决百姓的诉讼,以决定罪的轻重;每年年终,命令属官统计已经审理判决的诉讼案件,将判决书上交天府。此外,小司寇还在小祭祀、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中承担一些具体事务;在每三年一次的人口财物普查核对中,负责登记人数,等等。

《周礼》“夏官”的设置,体现了对以刑法治国的重视。虽然也强调定罪量刑要重证据,区分过失与故意,宽赦老幼痴傻,加强教育,但其刑法是等级制的,其主要针对的仍是平民百姓。刑与礼是统治者统治百姓的两种不同手段。

(6)冬官司空:相当于后世的工部

由于《周礼?冬官》原文早已亡佚,所以冬官的具体职掌不甚清楚。相传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六官缺《冬官》篇,遂以《考工记》补入。《考工记》的内容是叙述百工及土木建筑之事的,因此以《考工记》替补的冬官相当于后世的工部。

2.治官思想

《周礼》在六官职能的设计中,有其明确的治官思想及治官措施。孔子之前的政治家及学者很少专门探讨国家机构管理的问题,在涉及到国家机构管理问题时,大多强调以道德的力量治国安邦。周公治国的总纲领就是“明德慎罚”,孔子继承周公,提出“为

政以德”、“为国以礼”的主张,但是他很少论及国家机构的设置及管理的具体措施。《周礼》弥补了这一不足。

《周礼》提出了用“八法”、“八柄”治官的方针。其中,“八法”尤为集中完整地反映出《周礼》的治官思想及模式。所谓“八法”,《周礼?大宰》云:

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孙诒让对“八法”的作用曾作如下断语:“此八法为治百官之通法。全经六篇,文成数万,总其大要,盖不出此八科。”孙诒让《周礼正义》第2册,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63页。根据“八法”,结合《周礼》对六官及其属官的设置和具体职能的规定,可以看出《周礼》的治官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条:

(1)定分

定分,即明确规定各类官员的领属关系及职责权限。“八法”中的“官属”、“官职”、“官常”就体现出了《周礼》以定分治官的思想。

所谓官属,就是通过官员的归属来明确职权范围。《周礼》六官各有其属官,属官各有自己的属员,有的还有自己次一级的属官和属员。如春官的属官大祝,大祝不仅有自己的直属属员6人,还有小祝、丧祝、甸祝、诅祝等属官。即使政府正式编制之外的冗散人员,其隶属关系也是明确的。如秋官中相犬、牵犬者均属于犬人。

不同的职位由不同爵秩身份的人担任,高的职位由爵秩高的人来担任,反亦同之。六官之长由卿担任,六官的副职由中大夫担任,其他次一级的属官及属员则由下大夫或众士、府、史、胥、徒等人充任。爵秩越高,其职位越高,则其权限越大,但其事越约;爵秩越低,其职位越低,则其权限越小,但其事越繁,体现了法家“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的思想。《申子?大体》。

所谓“官职”,即指官员的职名。每官都有职名,官员的职名往往表示出其职责所在。“官常”即官之常职,也就是各官明确的工作职责。《周礼》官员的分工极其细密,互不相越。

《周礼》的作者通过官员之间层层相因的领属关系,既确定了众官在尊卑分明的等级制中的位置,也明确规定了他们的职守和权限。尊卑不相踰,职责不相越。

(2)官联

“官联”即会同众官联合处理。郑注:“谓国有大事,一官不能独共,则六官共举之。”《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645页。

《周礼》百官严格的定分固然可以明确其职责,但也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独自为政,缺乏沟通。同时由于每官独掌一职,其他官员无权过问,这也为贪官污吏营私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鉴于此,《周礼》提出“官联”以解决可能产生的弊端。据《周礼?天官?小宰》:官联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联事;二曰宾客之联事;三曰丧荒之联事;四曰军旅之联事;五曰田役之联事;六曰敛弛之联事。

以上六个方面均为大事。事实上,《周礼》中事无大小,都有联事。

“官联”的形式错综复杂,有同官之联事、异官之联事、一官分别与数官联事等等。同官之联事,即为同属官员共举一事,如凶荒施惠,就由同属地官的乡师、遗人、司救等相与联事,共同办理:乡师在每年的凶荒之时,巡视全国,救济百姓,以王的名义分发财物;遗人主掌王国粮食和柴草的储备,以备王施惠;司救则在天灾或疾疫流行时,按照王的命令施惠于百姓。异官之联事,即为异属官员共举一事,如大祭祀时,天官大宰赞玉币爵;地官司徒奉牛牲;春官宗伯视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粢;夏官司马进鱼牲;秋官司寇奉犬牲等。此为六官之长相与联事。

“官联”的作用有二,一是使六官互相贯通,融为一体;二是相互牵制,防止营私舞弊。如《周礼》的人口查计就有两套查计制度。据近人潘光旦先生考察,这两套查计制度分别为:潘光旦《〈周官〉中的人口查计制度》,《社会科学》(国立清华大学)第五卷第二期。

〔1〕乡大夫→闾师→乡师、遂人 遂大夫→县师、遂师→小司徒大司徒

〔2〕乡士— 遂士— 县士—司民→小司寇

第一套是地官系统的查计,第二套为秋官系统的查计。两套查计系统都要将各自的查计情况造册呈报,正本分别由天官司书与春官天府掌握,副本分别由大宰、天官司会、春官内史掌握。两套人马共举一事,除了确保人口查计正确无误之外,还有着明显的相互制约的作用。

《周礼》以“官联”制衡官员,可以称之为一种高超的驭官之术。

(3)百官依“法”行事

《周礼》很重视“法”,书中涉及到的法的种类很多,除了与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有关的治象之法、教象之法、政象之法、刑象之法之外,还有宰夫的治朝之法、大司马的战法、司刑的五刑之法、司盟的盟载之法、典妇之功所掌之妇式之法等,举不胜举。凡邦之大事皆有专法,法出自王。

但法的上传下达是通过“授法”、“观法”来实现的。官法由爵秩较高的官员掌控,并授予其下属官员,这就是“授法”。“授法”的方法是层层下授,《地官?大司徒》记载:正月之吉“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又《周礼?地官?乡大夫》:“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大司徒授予乡大夫教法,乡大夫又将教法授予所属的乡吏,逐层下授。

所谓“观法”,《周礼》规定,每年的正月之吉,大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寇都必须悬法于象魏,即把各自掌管的法典条文悬挂在宫门外,晓谕天下,让万民观看,使民明法;小宰、小司徒、小司寇则要率领属官阅读在宫门悬挂的法令文告,此亦称读法。通过“读法”,使官员牢记自己职位相应的法规,依法行事,违法失职,以“官刑”惩治。“法”是百官行事的依据,也是考查其合格与否的标准。

(4)上计与刑赏

上计,即对官员政绩的考核。刑赏,即根据对官员考核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奖赏、惩处。 《周礼》制定了极其严密的考核官员的制度。官员必须在旬末、月末和岁末的法定时间呈报治绩。十天要作一次工作小结,称为日成或日计;每月要作一次工作小结,称为月成或月要;年底则有全年情况的总结,称为岁成或岁计,《宰夫》:“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此外每隔三年还有一次大计,《大宰》云:“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对官员的考核,除了官员自己呈报功状之外,还要派人实地巡视考察、了解官员的治绩,以获得更为确切的信息。

刑赏官员的制度是与岁终和三年大计群吏的制度相配套的。《周礼》以“八柄”赏罚群臣。《大宰》职云: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日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通过爵、禄、予、置、生、夺、废、诛奖惩官员的功与过,其顺序是先庆赏,后刑威,庆赏由重至轻,刑威由轻至重。王安石认为《周礼》如此排列,具有“劝赏畏刑”之意。“八柄”是《周礼》治官的重要手段之一。

综上所述,《周礼》治官,不仅依靠儒家仁义忠信等伦理道德的约束,更主要的是它设置了一套极为严密、详赡的治官制度和措施,它的治官思想体系严密并具有一定的理性,含有浓烈的法家思想的气息。

(二)《周礼》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在《周礼》中,经济制度是其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作为一部全面阐述官制的政治经典,没有专章论述其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但是在其设官分职的构划中,处处流露出了作者关于经济制度的设想及其经济思想。《周礼》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非常丰富,择其要者,有关于人口及劳动力的管理、土地的划分、赋税的收纳、市场的管理等方面。

1.人口及劳动力的管理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因此,《周礼》非常重视人口的管理。统计和核准户籍是其管理人口的主要手段,上自天子、冢宰,下至地方基层官员,统计户口和核准户籍是他们必须经常进行的重要工作。地官司徒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统计人口数字。《周礼》设计了一套统计户口和核准户籍的方法,称为“比法”,由小司徒掌管。《小司徒》职云:

乃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物,以岁时入其数,以施政教,行征令。

小司徒负责将统计人口的法令——“比法”向乡大夫颁布,让他们统计和登记各自所在乡的人口、牲畜、车辆的数量。各乡大夫又将“比法”向下层机关州、党、族、闾逐级下达,逐级落实,逐级完成,再逐级上报。所以户口的统计工作是从乡之下的基层组织闾开始的,统计的时间在每年岁末。

《周礼》规定了户口统计的具体细目,据《秋官?司民》载:

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生齿,男孩八月生齿,女孩七月生齿。也就是说,凡是长出牙齿的婴儿以上的人口都必须统计在册,并注明其性别、居住地,每年还要统计出生、死亡的人数,并将其名单呈报主管部门,这样,官府就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人口变化的情况。户籍每隔三年,要进行总考核和复查。在三年总考核时,小司寇把百姓的总数上报大司寇,大司寇在冬季祭祀司民之神时,把百姓的总数隆重呈献给王,王藏进天府。

《周礼》制定如此严格、频繁的核定户籍的措施和制度,一方面是便于分田授土,同时也是出于征兵、征役、征赋的需要,而更主要的是将天下百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己所用,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土地的分配与管理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根本生产资料,正因为如此,《周礼》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土地分配方案。 首先,《周礼》明确地强调王是土地的所有者,土地分配、授予的决定权在于王。王将土地授予公卿、士大夫,授予天下普通百姓,由于人们有爵秩尊卑的区别,因此所分得的土地的数量、位置就不同。《周礼》中的土地可分为王田、采地、封国、农田、场圃、宅田、士田、贾田、牛田、赏田、牧田等等。在此,我们着重介绍王田、采地、封国、农田四种基本的土地分配方案。

(1)王田

依据《周礼》的设计,将天下划分为畿内与畿外两大部分。畿内的中心为王畿,面积方千里。千里王畿之内,王直接占有的土地称为王田。王田分为乡地、遂地、公邑三类。 王城百里之内为乡,三百步为一里。百里之外为遂。乡、遂内的土地按照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人数进行分配。根据《周礼》的规划,每乡有一万二千五百家,每遂也有一万二千五百家,每夫受田一百亩,每家平均以二夫计,则每家平均受田二百亩,那么一乡的土地就为二百五十万亩,遂的土地同样也为二百五十万亩。遂内未分的土地称为公邑,由王直接指派大夫经营管理。

(2)采地

采地指分封给公卿士大夫的土地,可以世袭。直属于王的公卿士大夫在王畿内受封,诸侯的卿大夫则在诸侯国内受封。直属于王的公卿士大夫在王畿内的封地的位置和面积因其爵秩高低而不同,其排列顺序是:以方九里的王城为中心,然后由近至远,依次为大夫的采地、卿的采地、公的采地。其中,大夫的采地方二十五里,封地距离王城三百里;大夫的采地之外为卿的采地,方五十里,位于距离王城三百里至四百里之处;卿的采地之外为公的采地,方一百里,位于距离王城四百里至五百里之处。《周礼?地官?载师》贾公彦疏:“谓天子大夫各受采地二十五里,在三百里之内也。……谓天子之卿各受五十里采地,在四百里县地之内也。……谓三公及亲王子母弟各受百里采地,在五百里畺地之中也。”公卿士大夫只是采地的享用者,而非所有者,所以他们只具有享用权,即收取租税以保证和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且租税的四分之一,还要向王上缴。如果犯罪或绝嗣无人承袭时,那么他们的封地将被收回作为公邑。

(3)封国

封国指分封给诸侯国的土地。《周礼》规定,诸侯国的封地都在千里王畿之外。各诸侯国面积的大小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高低来决定,具有严格的等级。《周礼?地官?大司徒》: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公爵国的封地方五百里,侯爵国的封地方四百里,伯爵国的封地方三百里,子爵国的封地方二百里,男爵国的封地方一百里。每等爵位与其相邻的爵位的封国面积之差为方一百里。在《周礼》的作者看来,这些居于千里王畿之外的等级不同、大小不一的众多诸侯国,无异于一座座坚固的堡垒拱卫着王畿的安全。不过,各诸侯对于自己的封国的土地也只具有享用权,而不具有所有权,必须按期将所收租税中的一部分向王上缴,一旦犯罪或者绝嗣时,王有权将土地收回。

(4)农田

王、公卿士大夫、诸侯等是社会的统治者,王是土地的所有者和支配者,公卿士大夫、诸侯从王那里获得封地,享用封地上出产的物产,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但是无论是王、还是公卿士大夫、各位诸侯,他们都不会亲自下地扶犂耕种,而是要再将土地分给他们的统治对象——农民,让农民在土地上耕耘种植,春种秋收,以供给他们的物质需求。因而如何给农民分配土地,颇让《周礼》的作者费了一番心思。

《周礼》的设计者显然非常清楚土地是有贫瘠之别的,农田土壤肥力的差异必然影响到粮食产量的不同,所以安排遂人专门负责辨别土质差异的工作。《周礼?地官?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在《周礼》中,农田被分为上、中、下三等。土质肥沃,可年年耕种的土地为上地;土质稍差,种一年需休耕一年的土地为中地;土质最差,种一年需休耕三年的土地为下地。

根据土质的差异、家庭人口以及劳动力的多寡等诸种因素,《周礼》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向农民分配土地的方案:

其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配。《地官?大司徒》云:

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易”指轮耕。“不易之地”指每年可耕种的土地,即上地;“一易之地”指休耕一年,二年一轮耕的土地,即中地;“再易之地”指休耕二年,三年一轮耕的土地,即下地。也就是说,如果是上等土地,则每家分一百亩;中等土地,则每家二百亩;下等土地,则每家三百亩。

其二,井田式的分配方法。《地官?小司徒》云: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

郑注:“九夫为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一夫分田一百亩,九夫为井,井九百亩。

其三,以劳动力为单位的分配方案。《地官?小司徒》云:

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七口之家有三个壮劳力的,分给上地;六口之家有两个半壮劳力的,分给中地;五口之家有两个壮劳力的,分给下地。具体的田数,《遂人》有详细的介绍:

上等地,家中每个男劳力授予宅地一处,田一百亩,休耕地五十亩;中等地,家中每个男劳力授予宅地一处,田一百亩,休耕地一百亩;下等地,家中每个男劳力授予宅地一处,田一百亩,休耕地二百亩。

相比之下,第三种方案更为详细、具体。

作者不厌其烦地设计出多种土地分配方案,一方面,显示出设计者的细心和审慎;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作者对土地的强烈关注和重视。正因为如此,作者还强调要爱惜土地,合理使用土地。据《夏官?大司马》记载,一百亩的上等肥沃土地,每年只耕种三分二,另外三分之一休耕;二百亩的中等土地,每年只耕一半,另一半休耕;三百亩的下等土地,每年只耕种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休耕。土地休耕,就可以保护地力,而不致耗尽地力,使土地沦为荒地。同时,还注意改良土地,草人的职责就是掌管改造土壤,使土地变得肥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根据不同的土质种植不同的作物,使地尽其用,大司徒的职责之一就是“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分辨不同土质的土地,教育百姓根据不同的土地种植不同的作物。《周礼》提出的保护土地、改良土地、因地制宜等等措施,即使从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实践来看,也不乏其合理性,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周礼》设计者对土地的规划以及土地使用的主张,并非完全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

3.赋税的征收与力役的管理

赋税是国家聚敛财富的直接有效的手段,而国家的军事活动及贵族田猎等则必须依靠征发力役来实现。《周礼》以精确的人口统计和详密的土地分配为基础,制定了征收赋税和征发劳役的方案。

(1)土地税

《周礼》规定的赋税共有九种,即“九赋”。而土地税占有六种,根据行政区域它们分别为邦中之赋、四郊之赋、邦甸之赋、家削之赋、邦县之赋和邦都之赋。其余三种为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弊余之赋。

“邦中之赋”,指国都中的土地税,包括住宅、果园、菜园等的地税。由六乡之吏、闾师、场人征收。“四郊之赋”,指距国都百里的四郊六乡的地税,包括近郊的宅田、士田、贾田和远郊的官田、牛田、赏田、牧田。“四郊之赋”由六乡四郊之吏和闾师征收。

“邦甸之赋”,指距国二百里的六遂公邑的地税,由六遂之吏和县师征收。“家削之赋”、“邦县之赋”、“邦都之赋”分别指距国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的地税,均由县师征收。

以上六类地区,地税的税率根据其离国都的远近,有轻重之别,近者轻,远者重。据《地官?载师》记载:

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公家分给官吏的住处与办公处所免征地税,果园、菜园的税率为二十分之一,近郊田税为十分之一,远郊为二十分之三,远郊之外的甸稍县都不超过十分之二,但漆林的税率是二十分之五。另据《地官?均人》云,如果是荒年或疾病流行的年头,就免除贡赋,不收山泽、田园的地税。

土地税大多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完成,因此职业不同,交纳的实物就不相同。据《地官?闾师》记载:农民缴纳谷物粮食,种植树木的圃人贡纳草木,工匠贡纳器物,商人贡纳财货,牧人贡纳鸟兽,妇女贡纳布帛。

由上可见,《周礼》的税收,可谓遍及土地上的所有物产,囊括了所有的受田者。

征收上来的赋税都有其明确的用途。据《天官?大府》载:邦中之赋供招待宾客之用;四郊之赋供作牲畜的饲料;邦甸之赋供工匠制造器物之用;家削之赋供王赏赐群臣之用;邦县之赋供出使诸侯致送礼物之用;邦都之赋供祭祀之用。

此外,“关市之赋”是对商人征收的各种赋税,以供王膳食、衣服之用。“山泽之赋”是对山泽之民征收的财物,以供丧事之用。“弊余之赋”是对官府法用所余之财征收的赋税,以供王平时赏赐或搜集玩物之用。

从《周礼》设计的赋税使用情况来看,体现出了量入为出的理财观。

(2)劳役

劳役,指无偿劳动。《地官》中的乡大夫具体负责征用劳役。劳役共有徭役、师役、田役三大类。徭役,指征发民工为国家或贵族从事无偿劳动。师役,指征发民工无偿修筑军事设施等。田(猎)役,指国王和贵族进行田猎时无偿征发民工。

《周礼》规定,征发民工服役,必须从年龄、身高两方面来考虑,同时,都城与郊野的人服役的年龄还应有所区别。《地官?乡大夫》中具体规定为:“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野,指郊野。贾疏:“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即城郭中身高七尺以上,二十岁到六十岁之间,郊野中身高六尺以上,十五岁到六十五岁之间的人都应为国服役。只有都城里那些贵者、贤者、能者、在官府任职者、老者以及失去劳动力的病人可以免除劳役。为防止有人逃脱劳役,乡大夫必须定时向大司徒呈报免除劳役者的名单。

征发劳役的时间根据年成好坏来决定,丰年时间长,歉年时间稍短。据《地官?均人》记载:“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均人均平劳役的原则是:丰年,每个劳力征用三日;普通年成,每个劳力征用两天;年成不好,每个劳力征用一日;如果是荒年或疾病流行的年头,就免除劳役和征赋。

(3)兵役和军赋

《周礼》规定,每家须出一人服兵役,“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地官?小司徒》),贾疏:“乃其出军,家出一人,五人为伍。”家中其他劳力作为“羡卒”,也即作为士卒的后备力量以供临时之用,“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周礼?地官?小司徒》)

军赋,指每逢军事行动,每家所出的牛、马、车等。

由上可见,《周礼》赋税、劳役所征,囊括了统治者辖区内的各个方面,“从地域方面来看,是从国中直到县都;从土地种类方面来看,是从廛里到场圃、漆林;从征税类别看,则从官府余财到关门之征,等等,巨覆无遗。为了最大限度地聚财富,山林川泽,物物厉禁之,角人、羽人、掌葛、掌炭等职更是纤介无不取之”。〖ZW(〗彭林《〈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149页。〖ZW)〗百姓承担着相当沉重的赋税。当然,《周礼》的设计者也注意到了百姓的承载能力,所以也有一些在荒年减轻或免征劳役、地税和军赋的措施,显然是为了防止滥收、横征暴敛,这是《周礼》中具有合理性的思想成分。

(三)《周礼》的政权模式

《周礼》既设计了详细的经济制度的诸种方案,也构划了理想化的政权模式。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层建筑反过来又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周礼》中的政权模式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从政体上来看,《周礼》的政权模式既不同于夏商周的贵族政治,也不同于秦汉的君主专制,而是兼具两者的特色。

1.王

在《周礼》六官的设置中,没有专门为王设置位置,但是《周礼》的设计者并不是有意虚化王的地位和权力,而恰恰是在着力凸出王的地位和权力。因为如果《周礼》六官列入王,则王的地位降至与其他各官等同,就突显不出王的最高位势。从《周礼》来看,王高居六官之上,地位最尊。如前所述,《周礼》现存五篇,每篇序文开头都是相同的五个分句:“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强调了王在政权机构中的中枢作用。分田授土、封建诸侯、授官任职、设立制度等决定权一归于王,六官都是为王服务,执行王命的。

具体而言,《周礼》中的王有效地掌握如下重要权力:任免权、立法权、治朝权、终裁权、主祭权、统军权等。

任免权,指王对百官握有任命,罢黜的权力。不仅六官为王所立,六官各自属官的任免权也掌握在王之手中。大宰的具体职责是“以八柄诏王治驭群臣”。八柄即爵、禄、予、置、生、夺、废、诛,此八者均操于王之手中,大宰只能“诏王”,“佐王治邦国”。王根据官员的治绩作出对官员的任免,或者爵、禄、生、夺、废、诛等。

立法权,指王设立国家各项法规的权力。《周礼》大宰、大司徒、大司寇等官员在每年正月之吉都要悬法于象魏(宫殿之门),使万民观之;正岁又悬之,使百官观之。这些所悬之法都出自王命,而非各官自己擅定。

治朝权,指王通过“治朝”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的权力。大宰虽有助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只处理邦国和四方宾客的“小治”,“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周礼?天官?大宰》)。而“大治”之权仍在王。

终裁权,指王对天下重大狱讼案件的最终裁决权。对死刑犯、重案犯的赦免,只能由王定夺,大司寇等主管官员无权决定。

主祭权,指王主持国家重大祀典的权力。在宗法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主祭权与政治权力成正比,只有在国家重大祀典中享有主祭权的人,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周礼》中,祀五帝、礼大神、享献先王等重大祀典的主祭者都是王,大宰只充当王的助祭者,负责戒百官、准备祭器等具体事务。“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周礼?天官?大宰》)。

统军权:指王统帅六军的权力。王在军事活动中处于主帅地位。

王虽然拥有以上诸种重要权力,但在某些重大事件上,并不能一人独断专行,而要征询“百官和万民”的意见。《秋官?小司寇》记有“三询”之制,即在国家遭兵寇之难、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及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的礼仪观形成 教学难点:礼仪的发展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无礼是无知的私生 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二、新 授: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的崇拜。在崇拜中人们创造了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等。有了神话,便创造了祭神仪式,于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形成人类礼会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历史学材料证明,原始礼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间在共同的聚集、狩猎、饮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语言、表情、动作,是构成礼仪的萌芽。而不同氏族、部落间为沟通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看成是礼仪的最初形态。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一些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应该

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观念,一些反映等级权威的礼制和协调礼会关系的礼俗逐渐产生、这些礼制和礼俗虽然是粗糙而且极不完善的,但是这种小成文的礼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人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的相对完整的形态逐渐成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结晶.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这一时期我目的原始民旗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衅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 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均有雏形,尤以敬神礼仪更为突出。《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奠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丁祭。”可见,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2、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周家礼仪与制度。最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名典有==部:《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 3、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 “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 “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从这些思

周礼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B 、集合{}1|2-=x y y 与集合(){}1|,2-=x y y x 是同一个集合。 C 、自然数集N 中最小的数是1。 D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如果集合{}8,7,6,5,4,3,2,1=U ,{}8,5,2=A ,{}7,5,3,1=B ,那么( A U ) B 等于( ) A 、{}5 B 、{}8,7,6,5,4,3,1 C 、{}8,2 D 、{}7,3,1 3若集合{},,M a b c =中的元素是△ABC 的三边长,则△ABC 一定不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4、右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 、)]([C A C B U ?? B 、)()( C B B A ??? C 、)()(B C B A U ?? D 、)]([C A C B U ?? 5、函数=y x x ++-1912是( ) A 、奇函数 B 、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非奇非偶数 6、设函数x x x f =+-)11(,则)(x f 的表达式( ) A 、x x -+11 B 、 11-+x x C 、x x +-11 D 、1 2+x x 7.函数y = ) A .(]2,∞- B .(]2,0 C .[) +∞,2 D .[)+∞,0 8、下列四个命题:(1)函数f x ()在0x >时是增函数,在0x <时也是增函数,所以) (x f 是增函数;(2)若函数2()2f x ax bx =++与x 轴没有交点,则280b a -<且0a >;(3) 223y x x =--的递增区间为[)1,+∞;(4) 1y x =+和y =表示同一个函数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 、 2 B 、 1 C 、0 D 、3 9、若函数432--=x x y 的定义域为],0[m ,值域为?? ????--4,425,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4] B 、[23 ,4] C 、[23 ,3] D 、?? ????+∞,23 10、已知2)(35++-=bx ax x x f ,且17)5(=-f ,则)5(f 的值为( )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烈的继承性、民族性和历史性,并且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 A、60岁 B、100岁以上C 80---100岁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 A、西湖龙井B太湖碧螺春C庐山云雾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 A、吴 B、贾 C、王 D、史 16、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

清朝末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426279.html, 清朝末年的中学国文教科书 作者:李斌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1期 清末引进新式教育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新兴的学堂按照终点排定课程。课程中既有西方的自然科学,也有传统的文化知识。 1902年《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的12门中学课程中,修身、读经、词章三门直接授以传统文化。修身“当本《论语》、《孝经》之旨趣,授以人伦道德之要领”,读经教材为《书经》、《周礼》、《仪礼》、《周易》。两年后出台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对此三门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时数虽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词章”改名“中国文学”。读经以《左传》、《周礼》为教材,除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外,坊间几乎没有新编经学教科书。修身∕伦理要求“摘讲陈宏谋《五种遗规》,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教科书出过不少,都本儒家思想立言。刘师培《伦理教科书》“集前儒之说,萃为一编”[1]。林纾于清末曾在京师大学堂预科及师范班讲修身一课,成《修身讲义》一书,“多摭取《理学宗传》,及周程张朱陆薛诸子有益身心性命伦常之语,逐条诠说阐发”[2]。可见,修身∕伦理、读经、词章∕中国文学三门课程分工较为明确,跟传统知识谱系三分为义理、制数∕考据、词章接近。[3]朝野对此的认识较为一致。但对于词章(后来命名为国文)一门如何教学,却多有分歧。 清末教育主管部门对国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902年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及大学堂拟定的《大学堂编书处章程》,1910年《学部第一次审 定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暂用书目凡例》等四份文件中。由于这些文件出自不同部门,加之新政初立,难免推敲不周,所以它们在某些说法上并不统一。 前两份文件以作文为目标,提出了作文顺序和在文体、用字、文法上需讲究之处,体现了对“文”本身的重视。《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词章一门的教学任务,应顺次“作记事文”,“作说理文”,“学章奏传记诸体文”“学词赋诗歌诸体文”。《奏定中学堂章程》将“词章”改名为“中国文学”,在此目下认为:“入中学堂者年已渐长,文理略已明通,作文自不可缓”,学作文应按“文义”“文法”“作文”的顺序,“要求用字必有来历,下字必求的解”,读“经史子集中平易雅驯之文”,“并为讲解其义法”,还提出了“忌用怪癖字”“忌用涩口句”“忌发狂妄议论”等作文五忌。在张之洞主持制定的《奏定中学堂章程》颁布的同年,负责学务的大学堂拟定了《大学堂编书处章程》。如果说前两份文件强调了“文”,那后者则明确要求“理胜于词”,选读“关系于 政治学术”之文,强调文中之“道”。而第四份文件《学部第一次审定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暂用书目凡例》则并列《御选古文渊鉴》、《古文雅正》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等古文选本作为中学国文教科书。这几类选文有的强调文所载之“道”,有的强调“文”本身,其选文标准并不一致。[4]这给当时民间书局编辑中学语文教科书留下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着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周礼中学初二暑期辅导八《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

1 / 4 周礼中学初二暑期辅导八《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 一、单选题 1. 下列事例中的举、推、提、蹬各个力中,做功的是( ) A .高举着哑铃不动 B .推铅球,球离手后运动了一段距离 C .塔吊提着重物水平移动 D .不拿任何东西轻松地蹬上楼梯 2. 如图的剪刀剪纸机械效率为80% ,这表示( ) A.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是1N ,则阻力是0.8N B. 若作用在剪刀的阻力是1N ,则动力是0.8N C.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J ,则有0.2J 的功用于剪纸 D. 若作用在剪刀的动力做功1J ,则有0.8J 的功用于剪纸 3. 在铁架台上固定一个由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在绳子末端用竖直方向0.8N 的拉力使2N 重的物体匀速上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3.3%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6.7% C.绳端移动速度与物体上升速度相同 D.绳端移动速度是物体上升速度的两倍 4. 在我国古代书籍《墨经》中,对杠杆原理有精辟论述,并有许多巧妙的应用。如图所示 是在井上汲水的桔槔,下列对桔槔在使用中错误的解释是 ( ) A.向井内放送水桶时,人对配重(石块)做功,使配重的重力势能增大 B.向井内放送水桶时,人用的力气一定小于水桶的重力,所以省力 C.往上提水时,配重(石块)帮助人对水桶做功,配重的重力势能减小 D.往上提水时,人用的力气一定小于桶与水的总重,所以省力 5. 如图所示,下列工具的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6. 2011年4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八号导航卫星发射到预定椭圆轨道,该椭圆软道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3599千米,如图是北斗八号一导航卫星的轨道示意图.已知该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关于该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过程中势能、动能、速度的变化是( ) A .势能增加、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B .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增加 C .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速度不变 D .势能不变、动能不变、速度不 变 7.如图,小球上下运动的过程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小球上下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 .小球向下运动过程中,小球所受的重力对小球做功 C .小球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对小球也施加拉力 D .小球上下运动过程中,动能与势能不断相互转化 8.如图所示的是常用指甲刀的实物及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杠杆ABC 是一个省力杠杆 B .杠杆D 处刀刃较薄,是为了增大压强 C .杠杆ABC 上有粗糙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 .指甲刀只有两个杠杆,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 (答案在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 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14、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15、《红楼梦》的四大家族中没有下列哪个姓氏?() A、吴 B、贾 C、王 D、史 16、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8、四大书院中位于江西的是:() A、白鹿书院 B、石鼓书院 C、应天俯书院 D、岳麓书院 19、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 A、西施 B、杨贵妃 C、貂禅 D、王昭君 20、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 )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21、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完整版)4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首页)(代号A-3)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 教学方法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父、夫死从子 ??四德?:也就是指?妇德?,妇女的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指?妇方?,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指?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指?妇功?,即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来做。 当时封建统治的设想:人人在家尽孝;在社会尽忠;妇女对丈夫尽节。 3.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 (1)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 礼节仪式具体两个方面: 一是生长于中国原始崇拜礼仪以及来逐渐发展而成 例如:祭祀、完婚、宾客、军旅,丧葬的?吉?、?嘉?、?宾?、?军?、? 凶?等五种礼仪。 二是传入中国并扎根于中国的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礼仪。 小结:在封建社会发展中这些礼仪、礼制通过不同的,固定的礼仪形式表现出 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祭祀、婚、丧、嫁娶等礼节仪式,已构 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沿用至今。 (2)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 1)范围广泛 ?中国古代礼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制度,下至百姓生活, 甚至个人的一举一动。 例:古代女子以笑不露齿为美,否则被视为有失风范,不合礼仪。 2)强调尊君 ?秦朝统建之前,孟子曾提出?君末民本?的君民关系,至高无上的皇权后西汉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将?君?视步?天子?。 3)重视男权 ?在封建等级制度为中心,重视男权思想,歧视妇女。 例:西汉时期的?三纲五常? 宋代时期的?三从四德?无疑把妇女推进吃人礼教的火坑,嫁鸡随鸡,嫁 狗随狗,不知道葬送了多少女子原本应该幸福的生活。 4)压制民主,扼杀个性,实行强权统治。

周礼中学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

周礼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物理) (全卷满分:100分 完成时间:90分钟)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 合题意,请将它选出来填在答题纸对应位置。) 1.下列物理量属于矢量的是( ) A .质量 B .重力 C .速度 D .位移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体积小就可以视为质点 B .力具有独立性,可以离开物体独立存在 C .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也可能不在其几何中心 D .加速度越大,则物体的速度也越大 3.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发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时取的参考系是( ) A .月亮 B .云 C .地面 D .观察者 4. 一根轻弹簧原长10cm ,当挂上重2N 的砝码时,伸长1cm ;当这根弹簧挂上重8N 的砝码时,弹簧的长度应为(弹簧的形变仍是弹性形变) ( ) A .4cm B .14cm C .15cm D .44cm 5 秤的示数为3N ,则关于两接触面的材料可能是(取g =10m/s 2 )( ) A .钢—钢 B .木—冰 C .木—金属 D .木—木 6.如图所示,物体用轻绳通过轻小且不计摩擦力的滑轮悬挂起来,物体静止。 现将B 点稍向右移一点,物体仍静止,则此时与原来相比较( ) A .绳子拉力变大 B .绳子拉力变小 C .两侧绳子对滑轮的合力变大 D .两侧绳子对滑轮的合力变小 7. 一辆汽车停在路面上,下列关于汽车和路面受力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C.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形变 D.汽车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8.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前3 s 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x 1∶x 2∶x 3=1∶4∶9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C .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的连续三个2 s 内的位移之比是12∶22∶32 D .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的连续三段位移所用时间分别为1 s 、2s 、3 s , 这三段位移之比是13∶23∶33 。 9. 水平地面上两个质点甲和乙,同时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线如图所示,在0-4s 内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城市规划1001班 张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

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今日北京的前身就是清代封建帝国的首都。明北京宫廷区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清北京城规划结构的要点是:1.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2.宫城内前为治朝,后为寝宫,3.以五门三朝为主而组成的南北中轴线,是全城规划的主轴线,祖社里坊乃至郊坛等,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安排,4。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这种规划结构是否为明营北京所首创? 不是,它是吸收金中都、元大部及明洪武营建明中都(凤阳)和南京的经验,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北京是五朝名都,除辽为陪都外,金、元,明、清均以此为都城。 我们再上溯至金,试看金中都又是怎样设计的.据文献和一些遗迹,金中都城呈近似正方形,东西较南北稍长。四面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宫城在城的中部微偏西南处。外筑皇城,皇城周长九里

安岳县周礼中学高2011级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1.集合{ }0{},2 ≥+===x x x B x x x A ,则B A 等于 A.[1-,0] B.[0,∞+) C.[1,∞+) D.]1,(--∞ 2. 若()sin ,0618,0 x x f x x x π?≤?=??->?,则()1f f ??=?? A. 12 B. C. 1 2 - D. 3.在等差数列 1,4,7,??????中 , 6028是它的 ( ) (A )第2008项 (B )第2009项 (C )第2010项 (D )第2011项 4. 若││=2sin150 ,││=4cos150 , 与的夹角为0 30,则?的值是( ) (A ) 2 3 (B)3 (C)23 (D)21 5.在数列{}n a 中,23n a n =+,前n 项和2*n S an bn c n N =++∈(),其中a 、b 、c 为常数,则a b c -+=( ) A .3- B .4- C .5- D .6- 6. 把函数)3 4cos(π + =x y 的图象向右平移θ(θ>0)个单位,所得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则θ的最小值为( ) (A) 6π (B) 3 π (C) 32π (D) 34π 7.下列函数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 ) 8、若函数21 (log ),()f x x f x x =+ 则的解析式为( ) A 、()22()x x f x x R -=+∈ B 、2 2 1 ()(0)f x x x x =+ > C 、2 2 1 ()()f x x x R x =+ ∈ D 、()22(0)x x f x x -=+> 9、ABC ?中,点D 在边AB 上,CD 平分ACB ∠,若,,1,2C B a C A b a b ====,则C D = ( )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200道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道题) .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龙门石窟位于下列哪个省:() 河南甘肃陕西山东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出自()。 赵普王安石房玄龄魏征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仁者爱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大一统 .“一门三文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是指() 曹操、曹植、曹丕苏洵、苏轼、苏澈 班彪、班固。班超杜甫、杜牧、杜苟鹤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 《礼记》《中庸》《周易》《春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育思想是由提出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和两大类。() 官学私学正学私学 国学民学国学家学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论语春秋诗经史记 .我国最古老的字典是() 诗经尔雅说文解字七录 .截止民国,我国规模最大,数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是? ()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在于,而道家学说思想核心在于() 道仁博爱思辨仁空仁道 .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包括 () 地动仪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 孙叔敖郑国李斯李冰父子 .《史记》是 () 编年体史书纪传体通史 纪事本末体史书纪传体国别史 .《窦娥冤》的作者是 ()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 古筝琵琶古琴箫笛 .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周礼考工记

姓名:XXX 班级:XXX班学号:XXXX 《周礼·考工记》 原文: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维,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翻译: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经涂为车轨的九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约18米)。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一本著作,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型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从课堂老师的讲解和课外相关的资料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完整版)古代学校的称谓朝代版

一、我国古代学校的发展演变历史 (一)传说时代的学校 1、成均之学 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成均的教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教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虞庠之学 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而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 “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的学校 1、夏序、商瞽宗之学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是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更加丰富,教育已明显进步。商朝人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 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3、西周的国学与乡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影响,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这种“学在官府”的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大学的年限为九年,教学服从统治者的需求,学大艺履大节,大学实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内容以德、行、艺为主。据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名称也各不相同,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据《学记》记载:“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战乱,统治阶级

2020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60题)

2020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共60题) 1、《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笃公刘”)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2、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生民》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3、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绵》)中。 4、《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经》(《豳风·七月》)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乡土气息。 6、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属于_旧___石器时代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7.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__金___文,

也叫钟鼎文。 8.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___《礼记》____。 9.古代一些帝王曾专程赴_泰______山祭拜天地,并把这一隆重典礼称为封禅。 10.“民为贵,社稷为重,___君为轻___ ”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14、《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跋山涉水,九九八十一难后修得正果,他被加封。沙僧和孙悟空分别被封为金身罗汉和斗战胜佛 15、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阴阳的转化 16、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17、肝火犯肺, 属于木侮金 18、武术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作用。 19、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健身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 20、传统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礼、智、信。 21、“饮中八仙”指(贺知章)、(汝阳王)、( 李适之 )、(崔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左祖”就是左边的太庙,“右社”就是右边的社稷坛。“旁三门”就是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后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 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 “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市”就是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京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