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封面

封面

论西安城内外环艺设计 --大明宫遗址公园

姓名:高雨妍、刘颖、董二乐

教师:王娜

班级:环艺1411

学校: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日期:2014/11/27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

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

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

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

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灞河、浐河、泾河、渭河、皂河、橘河、镐河、沣河俗称“八水绕长安”、“八百里秦川”。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

民族的摇篮.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

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

安被列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标志性建筑:大雁塔、钟楼、鼓楼、明城墙、大明宫、大唐芙蓉园、小雁塔等。今天我们先了解

一下大明宫遗址公园。

大明宫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

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

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大。

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

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并成为世

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举世闻名的

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

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

积约3.2平方公里。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有40余处。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丹凤门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考古发现为五个门道,是隋唐城门中等级最高的;“天子五门”是最高等级的城门,唐末迁都洛阳以后,长安城缩建,大明宫沦

为一片废墟,丹凤门遗址长期暴露郊野。宋元丰三年(1080),吕大防亲临唐

长安城各处遗址踏察测量,绘出都城与三宫分图共四幅并刻于碑石,现只有残

石存世,其中《长安城图》的大明宫部分损失了北边约三分之一,而大明宫分

图仅残存南城垣及附近部分,庆幸的是在这些现存最早的大明宫图刻上,可以

看到标识的丹凤门。清嘉庆十一年(1806),王森文调查长安城迹并绘制《汉

唐都城图》时,记述丹凤门遗址近旁有午(五)门村,此村落就是今天的新城

区自强村的前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通到西安和花园口黄泛区难民

的到来,使丹凤门遗址一带居住人口大量增加,逐渐变成市区,形成自强路、

二马路、革新街、童家巷等街巷,大明宫南城垣地面以上的部分则随着市民生

活和生产活动的加剧而逐渐损毁消失,仅有残存的丹凤门遗址南北20多米、东西100余米范围仍高出周围地面2米多,四周布满现代民居,形同孤岛,高台

上建有一所平房,属一家私人诊所,周围生长不少树木,因被称为花园。1949

年西安解放后,此诊所被收归国有,逐渐发展成西安市第六医院,在医院和文

物部门的共同管理下,这处重要遗址得以保存下来。

考古发掘查明:一,丹凤门的门基座用黄土夯筑而成,外表砌砖壁,东西

长74.5米,南北宽33米,占地约2460平方米;二,丹凤门共开五个门道,门道各宽8.5米,门道之间的隔墙厚3.8米,门道中部横设门限,门限由固定的

门枕石和可移动木槛组合而成,木槛仅存灰烬,门道两壁架构壁柱,柱下置石础,壁柱间见包砖;三,门基座东西两边各与城墙相接,实测此处城墙的城基

宽10.3米,城墙根部宽9.8米,未砌砖壁;四,门基座两边的城墙内侧各筑有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达城楼,马道外侧立面砌砖壁,内侧与城墙连成一体;五,门基座西南的城墙外侧,仍保存一段宽约7米、东西长约

40米的唐地面,此处门基座的包砖和散水尚有残留,由于门基座的南边、北边、东边均损失较多,外延关系已无法查明,因此,此处的唐地面、散水、砌砖等

遗迹尤显珍贵。丹凤门的地位与太极宫的承天门相同,都属宫城正门,门道同

宽8.5米,但承天门设置三个门道,等格稍低。都城的正南门明德门虽然也是

五门道制式,但门道仅宽5米,且门基座东西长52.5米,南北进深16.5米,

占地面积仅有约870平方米,制度和规模远不及丹凤门崇高厚重。可见丹凤门

地位之尊、等格之高、规模之大,均居都城门阙之首。历史上的丹凤门始建于

唐高宗龙朔二年,是大明宫的正门,由五个门洞组成,门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

凤楼。北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了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

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其规格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同时也是唐代皇帝

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场所,是大唐王朝的国家

象征,有“盛唐第一门”之称。

含元殿

含元

殿是大明

宫的前朝

第一正殿,

也是唐长

安城的标

志建筑,

建成于龙

朔三年

(663年),

毁于僖宗

光启二年

(886年),

存在了

220余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现

建有陈列馆展出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麟德殿是皇帝举行宫廷宴会、乐

舞表演以及会见宾客的场所,长安三年(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

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遗址保存完整,现已实施遗址保护复原工程。

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

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

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

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

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

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新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

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400余米。从部分试掘区看,渠道在唐代时南北宽约4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

砌砖护岸现象。在渠道遗址上,考古人员还清理出3座唐代木桥遗存,其中中

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东西两桥则与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的东、西朝堂南北相对,其作

用犹如后世皇帝宫殿建筑中的“金水桥”。发现的三座桥梁,皆位于上述含元

殿南部唐代水渠道之上。相对位置分别在含元殿正南、含元殿西朝堂正南、含

元殿东朝堂正南。暂命名为中央桥梁基础、西侧桥梁基础、东侧桥梁基础。中

央桥梁基础位于含元殿遗址中央正南130米处的唐代水渠道上。叠压于渠道淤

土和唐末五代文化层下。该桥梁基础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西侧桥梁基础位于西朝堂南侧的渠道上,东距中央桥梁基础约128米。桥梁基础南北

长4.65、东西宽6.85米。成排的木桩洞遗迹依南北两岸而设,均为单排木桩洞。东侧桥梁基础位于东朝堂南侧的渠道上,西距中央桥梁基础约129米。位

置基本与西侧桥梁基础东西对称。该桥梁未进行全面发掘,桥梁基础的形制、

大小等推测与西侧桥梁基础相仿。

玄武门

改变唐代历史

的“玄武门之变”无

人不晓,可是1000

多年后其遗址却不见

了踪影。一般的西安

地图都会标注玄武门

的位置,大概位于明

清城墙北门外,未央

路西侧的青门村附近。

大家千万不要按着他

的指引去寻找,因为

那里什么都没有,我

也不知道地图上的玄

武门遗址是怎么确定

的。

不过这座玄武门找不到也无所谓,因为在其东北面的大明宫北侧还有一座

保存较为完好的玄武门遗址,根据他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见当年太极宫玄武门的

风采。在这座玄武门处也成为几次内变的舞台,如玄宗平韦皇后和代宗除张皇后,皆赖玄武门禁军的力量才成功。

从大明宫宫墙东北角的骆驼岭向西沿着北宫行走,与北面夹城的这一段被

改造成了儿童游乐场,正值周末热闹非凡。不一会儿眼前就出现了一座高大的

由青砖包裹的建筑,此乃玄武门遗址。在其北面有一座由黄色材料半包裹的建筑,就是重玄门。两门之间东西有廊,似一瓮城。《长安志》记载:“德宗造

门(玄武门)楼,外设两廊,持兵宿卫,谓之北衙”。其描述与今天的考古发

现基本一致。从玄武门门洞穿过,门洞南面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处门址,周围有

铺砖和散水,被暂称作“内重门”。傅斯年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对玄武门和重

玄门进行了复原。

太液池

太液池始凿于贞观八年

(公元634年),龙朔二年(公

元662年)时正式使用,直到

唐末被废,后因历史变迁,终

被淤塞和填埋为平地。太液

池位于唐城内庭中心地区,

是大唐王朝最重要的池苑。

大明宫分为前宫和后宫,后

宫是以太液池为中心而布局

的,是宫廷的皇家园林景区。整个太液池有东池和西池两部分,西池为主池,其平面呈,面积约有14万平方米。根据池岸和池底最低处落差判断,池水当时应有2~3米深。文献中记载太

液池中有三座岛屿,即蓬莱岛多年前已经得到确定,而其他两座岛屿的位置未

能得知。太液池的池岸是由黄土与淤泥混合夯筑起来的,考古者称之为“淤泥夯”,夯筑面积不等,大小应是根据岸边建筑的需要确定的,在池西边表现出

宽达100余米的遗迹。在太液池岸边发现了大量柱洞,都是沿着池岸密集分布的,判断是骑岸跨水的水榭建筑。

太液池遗址发现出土的遗物丰富精美、数量众多,有砖瓦石构件、陶瓷器、铜铁器饰、骨器、玻璃串珠、贝雕残片、封泥残块,以及“”和“”等。其中

砖瓦等建筑材料为数众多,有莲花瓦当、莲花纹方砖等,部分筒瓦是“青辊瓦”,少数为。有些砖瓦上还模印有工匠、、窑名、等,如“匠杨氏”、“昭

七年”、“左策戊寅”、“天下太平”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

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

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

“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大明宫的池底发掘中表明近岸的部分池底,宽3~15.7m距岸面深1.5~2.2m,底岸较平等,略向池内倾斜。池内淤泥呈灰黑色,夹杂少量唐代残砖、石块和

蚌等鱼类骨壳等。近底部泥粘而硬,杂有紫红色水锈。岸坡的发掘中,太液池

西岸的迎水面呈斜坡状,南北陡缓不一,宽3~6m坡顶高出东侧池底2.2m。土

色灰黑,较粘而硬,未发现砌砖石的现象。岸池结构以及顶面的遗迹现象。东

段为临水池岸,宽约25m,由纯净黄土与少量池内淤泥混合夯打而成,现存厚

度为1.8~2.2m,夯层极为明显。这一段池岸面上,清理出顺池岸方向的池边大

道一条(L1).中段位于东段以西,宽约25m,是用黄土褐色土夹杂少量碎瓦稍加

夯打而成,厚约1.8~2.5m,夯层不明显。这一段的夯土面上清理出房屋建筑遗迹。西段位于中段以西,距离池岸边约50~75m、宽约15m。多有纯净黄土夯打

而成,厚达2.5m。质地较坚硬,夯层明显,厚5~8cm。

以后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未来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

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

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

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在空间形态上形式“一心两翼三圈六区”的基本格局。

一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两翼:以火车站北广场为轴心,沿陇海线形成东西两大城市改造板块;

三圈:形成未央路、太华路、北二环三个商业圈;

六区: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商务核心区、改造示范区、中

央居住区、集中安置区等六个功能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