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3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3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3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科:七年语文李金义

一、预习导学

1、作者如何从描写“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

2、“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4、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

A、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

C、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D、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

过去。

3、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鲁迅描写了教书先生哪些方面?

4、“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私塾先生在文中并非反面角色,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先生的恶感,也没有把主题放在批判旧教育制度上。尽管先生有些古板迂腐,但不失为一位教学认真、心地善良、值得尊敬的老人。在鲁迅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是值得留恋和回忆的。

6、百草园中有许多趣事,如拔何首乌等,作者在三味书屋有没有?分别是哪些趣事?

三、训练巩固

请访照文中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一个句子,来表现拟童年生活的乐趣。

四、拓展延伸

课后习题

五、反思感悟: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2.4 免疫调节(Ⅱ)

第4节免疫调节(Ⅱ)

三、根据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四、免疫学应用有哪些?(阅读教材P38-39以及39页资料分析,进行归纳)。 反馈练习 1.科学家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该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后的抗原,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的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下页表为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通过下表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幼儿 年龄 应接种的疫苗接种方式预防疾病出生时卡介苗皮内注射结核病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1个月时乙肝疫苗第二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2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一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3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二次 口服脊髓灰质炎 3个月时 百白破混合 制剂第一次肌肉注射 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 A.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科学研究表明: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下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下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可为HIV的增殖提供原料、酶和场所等条件 B.HIV通过攻击红细胞可使人的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和成分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在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5.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最新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时代趣事的散文。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供大家参考! 摘要:鲁迅的文章素来不好理解,越是这样,才越是多读,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读的越多,越能更深地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是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些看法见解。 一、叙述的角度:儿时的“我” 成年的鲁迅回忆起儿时充满了趣味,如果以成年后的“我”为叙述角度,那乐趣便被大打折扣,总会带着成人的口吻和态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叙述者选用童年的鲁迅,便一下子把读者也带进了儿时的趣园。这对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达是有益的,也符合作者本意,如: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些语言读来都是亲切而真实的,且充满了童趣,尤其是从儿童的角度看为何送“我”去书塾这件事,带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猜想,让人读着不觉便笑出声,而且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儿时记忆的共鸣。但文中还隐含着成年鲁迅的深邃的洞察,这便是更内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结构特点:清晰明了 百草园——→三味书屋 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在作者的眼里乐园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要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物必修三步步高导学案第1章第1节(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2.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结合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方式一观察下图,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血细胞生活在生物体内的血浆中。 导入多细胞生物与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不同,我们将血浆等多细胞生物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方式二联系实际导入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始了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生活。航天员的航天服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具有防止微流星体撞击,保暖隔热,保压供氧等多种功能,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那么,你知道人体细胞需要怎样的环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吗?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 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3)适用范畴: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a.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b.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c.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d.组织液 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e.血浆 答案①—d②—a③—b④—e⑤—c 归纳总结内环境各组分的不同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三、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并写得有条理。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分析法、比较练习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三、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 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描写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显得作者思路清晰,描写生动。 二、 1、鲁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征来写的? 光滑、肥胖、直窜向、低唱、弹琴 2、作者从哪些感官上来描写百草园的“乐”? 形、色、味 视、听、味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必说”为了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合理地把这么多的景物写在一起的? 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 从整体到局部;整体中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中是从动物到植物。 5、描写得如此详细的目的是什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知识点梳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1.课文问答 1. 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集《二心 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小说集《彷徨》、《呐 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诗歌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 字词:确凿( záo)菜畦( 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油蛉 (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 )宿儒(rú )敛(liǎn)脑髓( suǐ ) 陌生( mò)觅食( mì )竹筛(shāi )秕谷( bǐ )窦(dòu )蝉蜕(tuì )书塾(shú )渊博(yuān)倜傥(tì tǎng)人声鼎沸(dǐng)豁(huō )人迹罕至( hǎn) 3. 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以空间的转换位顺序,从……到……;(2)提供了本文划分段落的依据:“百草园”、“三味书屋”。 4.主题思想: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课内语段阅读 (1)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 这段文字作为温州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的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 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漠,所以用“似乎”;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 用“确凿”一词。 3.从本段文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对百草园的感情。( “乐园”。) 4.这段的中心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6:2.4 免疫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4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预习、研习案】 活动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任务】阅读课本P35概念图,完成下题。 【训练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活动二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任务1】阅读P36第2、3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训练2】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面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B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任务2】阅读P37第2段,回答下列问题。【书中标注】 1.特异性免疫在发挥作用时分成和两种类型,主要“作战部队”是。 2.特异性免疫中的抗体具有什么特点?它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3.举例说明免疫反应中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它具有什么特点? 【任务3】阅读P37第4段及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训练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 【任务4】阅读P37-38最后一段及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填写下面流程图。 思考: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寄生到宿主细胞内,该怎样消灭这些病原体?【书中标注】 【任务5】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细胞参与,都可发生二次免疫。 2.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除浆细胞外,、、、 等免疫细胞都能识别抗原,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此外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训练4】(多选)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B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及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面黑体字注音、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hǎn稀少)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起)高枕而卧(ɡāo垫高) C.敛在盒里(lǎn放)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D.无处觅食(mì寻找)总而言之(yán说) 2.结合语境解释黑体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秘密) B.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把枕头垫高睡) C.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正派) D.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人声喧闹) 3.下面句中加黑词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4.先选词填空,再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_______(A.现 B.晾 C.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_______(A.架 B.支 C.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A.洒 B.放 C.撒)些秕谷,棒上_______(A.栓 B.系 C.扎)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A.牵 B.拉 C.拽)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A.收 B.拉 C.抽),便

_______(A.捉 B.逮 C.罩)住了。 5.仿照例句,用一组排比句向朋友们简介百草园的快乐生活。 朋友,百草园真是我童年的“乐园”呀!春天,你看那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草长莺飞,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6.根据文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7.文段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下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

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提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 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2:3.3 其他植物激素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学海导航】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预习探究】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赤霉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_______和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验证赤霉菌产生赤霉素的实验步骤 ①用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②用___________________感染水稻;结果:恶苗病。 ③从____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物质,称为赤霉素。 2.细胞分裂素 (1)合成部位: 主要是_____________。 (2)主要作用: 促进_______________。 3.脱落酸 (1)合成部位:_____、______的叶片等。 (2)分布: 将要_______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3)主要作用: 抑制___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乙烯 (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2)主要作用: 促进果实______________。 5.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多种激素___________共同调节,如_______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______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_________,反过来又________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的伸长作用。 6.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概念: _________的对植物的__________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2.优点: 容易____、_____广泛、________稳定。 3.具体应用 (1)用______催熟。 (2)用________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 (3)用_________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4.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________、药物效果、药物毒性、_________、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_________、施用方式、_________和施用次数等问题。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 D.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 2.恶苗病是由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 3.为使休眠状态的马铃薯块茎早发芽,以便早栽种早收获,用以处理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脱落酸C.赤霉素D.细胞分裂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理解题(带答案)1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似乎”与“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矛盾。用“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指我对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有趣生活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又用肯定的语气。所以不矛盾。 2、为什么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却是“我的乐园”呢? 答:因为园子里的事物丰富多彩,景色迷人,幼年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3、本文段对百草园做了初步介绍,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各句介绍的内容: 答:位置、名称、下落、景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6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3、请用//在选文上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1、从整体来写春夏秋百草园的乐趣。2、具体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的乐趣。 4、阅读本段请写出我在百草园里的趣事? 答: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5、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6、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 [答]指代泥墙根一带。 7、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那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答]“单是”是本段的强调重点。 8、黄蜂“伏”在菜花上能不能改为“停”在菜花上?为什么? 答: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了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9、“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一句中的“窜”能否改为“飞”?为什么? 答:不能。“窜”字显示叫天子飞得速度很快,而且很突然。“飞”字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10、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答: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也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1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答: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共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超级资源(共19套287页)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 精品学案汇总(打包下载)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如下图) (1)作用的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生理效应不同, 低浓度促进生长(图中A→C, 不包括C点), 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C→D, 不包括C点)。“低浓度”与“高浓度”的分界点是C点, “低浓度”“高浓度”不是具体值, 而是浓度范围。 (2)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 B点促进作用最强, C点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3)曲线含义:AB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增强;BC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促进作用减弱;CD段(不包括C点)表示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 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 抑制作用增强。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如下图)

(1)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 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 例如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1时, 对根是抑制作用, 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茎则是起促进作用。 (2)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 说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 (3)图中A′、B′、C′三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 也不抑制。 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如下图) (1)图示说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 (2)应用:农田中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5篇最新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5篇最新范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范文一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述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 描述“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 仅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 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窜向云霄里去了。可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 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经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 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之后作者又用“我不明 白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 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贴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 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欢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此刻 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当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范文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故乡》里其中一篇散文。此篇散文写于1953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先生回忆起少年往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 主要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在记叙百草园的趣味生活过程中,还插 叙了美女蛇的故事,用于映衬百草园那些讲神话般的色彩。鲁迅先 生经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他自我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经过对旧 有私垫教育,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描绘景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自静而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内的景色写得清晰,生动,富有 感情的色彩,不由得让人对百草园心声向往之情。 我读着读着,好像被带进了散文里面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范文三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 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趣味的画面。 “油蛉在那里低唱,蟋蟀们在那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 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 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 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可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 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所以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 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预习导航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概念: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曲线: 3.模型假设:在__________充裕、气候适宜、没有__________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数量的________倍。 4.建立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模型中各个参数的意义:N 0代表____________;Nt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λ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2. 曲线: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_数量,称为环 【学习目标】 1.说明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1

作文 题目:《童年趣事》或《金色童年》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内容生动活泼的记事文章,不少于600 字。 辅导:“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请阅读下面两篇范文《哦,那童年的??》、《怀念》。两位小作者满怀激情,回忆了令人留恋、想往的童年生活。这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促进了他们健康成长。 文章写得真实、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童年生活的无限情趣。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热爱生活,写了亲身经历的事情,不是为写作文而去编造一些事情,因此没有做作之笔。相信这两篇范文会唤起同学们的许多美好回忆,希望你们能在模仿中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文章来。 回忆的文章要注意结构完整,以回忆开头,当回忆结束后,还应有一小段全文的结尾。第一篇范文由于篇幅较长,删去了一个材料。 【例文1】 哦,那童年的??傍晚,我漫步田间。阵阵蛙鸣飘入耳际,将我带回到童年时代我曾经流连忘返的半亩方塘边,引出了一串串童年趣事,一串串关于小生灵的回忆?? 钓到了一条蛇 夏日,太阳回到山那边的家,看着表哥得心应手地提起一只只青蛙,我也想自己动手钓几只试试,就央求奶奶给我做一根钓杆,可奶

奶只许我尽情大嚼喷香的青蛙肉! 终于有一天黄昏时分,我瞒着奶奶,扛起表哥的钓杆,偷偷地溜出家门。在一条干涸的渠道边,我放下钓饵后,微微地抖动杆子。表哥对我说过,青蛙只吃动食。“要是青蛙能乖乖地跳入我的口袋??”我幻想着,看着手中空空如也的布袋。 呀!钓杆突然一沉,钓饵被拖进一个洞穴。我兴奋地使劲往外拽。终于拉出来了。哈,一个花红的小脑袋,妈呀,是蛇! “啪!”钓杆断了,我也结结实实地摔了个四脚朝天。身边和草间,小虫在得意地鸣叫,似乎在嘲弄我的无知,烦死人了,我顺手将断成两截的钓杆甩进草丛中。 以后,表哥也不再给我钓青蛙了,他说:“青蛙是益虫,是农作物的卫士。”可我怎舍得和这可口的美味告别呢?我哭,我闹。我就要吃青蛙肉,偏要!偏要! 哦,那童年的无知和任性哟! 想起了知了 夏天的正午,头顶上的骄阳喷着火,小树林里寂静无人,只有树梢上的知了在不知厌烦地自吹自擂:“知了,知了??” 顶着烈日,我追随着表哥的身影在稀疏的小树林里转悠。我们循着知了的鸣叫声去粘知了。表哥蹑手蹑脚地走到树边,轻轻地将粘杆接近树上正在高歌的知了。他猛一抖杆子,粘胶准确粘到了蝉翼上。这时候,任它怎样扑腾挣扎也难以逃脱了。 当炎炎赤日偏离树梢时,我手中的袋子已是鼓鼓囊囊的了,小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背景: 1.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 课时:第一课时 3. 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读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4)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 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结构、主题。 3. 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 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结构、主题。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长期以来,它都是初中学生完整接触、学习的第一篇鲁迅作品。鲁迅先生的文章需要慢慢品读,多读才能有理解,因此本课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已经解决了本课生字词。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百度搜索)鲁迅简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537938.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 fr=&sf=1&fmq=984436820921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 =0&istype=2&word=%C2%B3%D1%B8&s=0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二、初读课文,探讨问题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 共188页 附答案)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共188页附答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目标导航 学习要求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知识网络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获得 ,排出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大多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是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体液包括和 ,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4.细胞外液的成分:⑴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⑵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较少。 ⑶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

于。 5.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值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 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破疑解难 一、细胞外液的内涵 l.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 细胞内液(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淋巴 2.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因为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 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0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