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课稿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课稿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课稿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课稿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

1四周内接种动物血清注射

注解:与最后一次接种相隔四周。

原因:

动物血清注入人体后,很快会被排泄掉,预防时间短(1~3周)。动物血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输注含有动物血清的血液易至受血者出现过敏性反应,同时献血可能会减低疫苗的效价。

相关知识: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是抗毒、抗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凡用细菌类毒素或毒素免疫马或其它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叫抗毒素(抗毒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气性坏疽抗毒素、肉毒抗毒素等。凡用细菌或病毒本身免疫马或其它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叫抗菌或抗病毒血清,如炭疽血清、狂犬病血清、腺病毒血清等。这类血清中含有大量抗体,注入人体后,人体不用自身制造抗体,就可以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方法叫“人工被动免疫法”,这类制品叫“被动免疫制剂”。用产妇胎盘血液或健康人血液所提取的丙种球蛋白,也属于这类制剂。

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抗毒素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虽然也能用于预防,但一般只限于受伤而又未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过的人,或和白喉患者密切接触又未经白喉类毒素免疫的人,只能作为一种临时应急措施,因为这类制品注入人体后,很快会被排泄掉,预防时间短(1~3周)。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制品多是动物血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注射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2 四周内接受过风疹、狂犬疫苗注射

注解:与最后一次接种相隔四周。

原因:

目前使用的风疹疫苗为冻干风疹减毒活疫苗。狂犬疫苗多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

接受风疹活疫苗、狂犬疫苗一般要十几天之后其血清保护性抗体近100%阳转,同时减毒活疫苗在体内灭活需要一段时间。(已知风疹疫苗接种后7-28天出现咽分泌的风疹疫苗病毒,高峰期为11天前后)

相关知识:风疹、狂犬疫苗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幼儿发病,成人亦可感染。临床特征为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性斑丘疹,耳后、颈部和枕部淋巴结肿大。目前使用

的风疹疫苗为冻干风疹活疫苗。

狂犬疫苗:我国现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全程5针,在30天内注完。按程序分别在0、3、7、14、30日。注后14日血清保护性抗体阳转率可达100%。

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是接种狂犬病疫苗,有两种方法:(1)暴露前预防接种,即健康人被狂犬咬伤、抓伤之前,进行狂犬疫苗接种。对于常在野外工作人员、走村串户的乡村邮差、到疫区旅游者以及生活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群众,犬类繁养场的工作人员,都是合适的接种对象。按0天、7天、21天接种3针狂犬疫苗,每针 1.0ml,可获1年以上的免疫力。接种一次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后产生的效力能维持多久?接种疫苗后10日左右,部分被接种者血清可测出抗体,5-6周抗体阳转率可达100%,抗体量高峰时间可维持3-4个月,其后逐年下降,一年后降至可检测水平以下

3 一年内被狂犬咬伤后经狂犬病疫苗注射

注释:最后一次免疫接种间隔满一年。

解释:

相关知识:狂犬病

狂犬病:在我国95%以上是由于被狂犬咬伤引起的,其余为猫或别的家养和野生动物咬伤、抓伤所致。狂犬病毒大量存在于狂犬的唾液中,研究发现当人被狂犬咬伤以后,狂犬病毒首先在伤口周围繁殖,并侵入周围神经组织,然后每天以8~22mm的速度沿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进犯。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以后,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便逐渐表现出来。狂犬病的潜伏期,相差悬殊,短的10天半月,长的可达数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强弱、进入人体内病毒的数量多少和病毒的毒力大小,以及咬伤部位、伤口深浅等因素。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人体血液中可出现抗狂犬病毒抗体阻断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发作的目的。

4 一年内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

注释:最后一次接种间隔满一年。

解释: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100%起到预防作用,该项主要是为了预防乙肝病毒血液传播。

相关知识: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献血员中筛选出来的,其血浆含有滴度较高的乙肝表面

抗体,经过浓缩工艺,最后制成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适应症: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的婴儿;

预防意外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受血者、血友病患者、肾透析病人、医护人员或皮肤破损接触了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及分泌物污染的人员等;与乙型肝炎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服务性行业工作人员、去流行区域出差及旅游人员、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配偶等;免疫功能低下者:因年龄增长和免疫缺陷而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者。

五、其他类疫苗接种或血液制品注射

1、丙球:用产妇胎盘血液或健康人血液提取所得丙种球蛋白。

注射后间隔期参照乙肝免疫球蛋白以一年为期。

2、流感疫苗:分两种

流感灭活疫苗:主要是老年、婴幼儿、孕妇和患有较严重的慢性基础疾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流感减毒活疫苗:对象为接种成人与少年儿童。

间隔期:4周。

2二暂不能献血

1 妇女月经期及前后三天或妊期。

注释:

A、月经期间及经后三天内者,该期间不宜献血。

B、经期规则者:可确定在经前三天内者,该期间不宜献血。

C、经期不规则者:不能确定是否在经前三天者,若当天状态良好,可献

血。

D、若已有一些经前不适等状,则建议经后三天后献血。妊期不宜献血。

解释:

经前综合症或月经过多、痛经等会改变机体对血管、神经的正常调节,易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发射而造成献血反应。妊娠期特别是头三月献血易致流产。

2 流产后未满六个月,产后或断奶未满一年

注解:流产后满六个月,产后或断奶满一年,并现机体恢复良好者方可献血。

原因:流产、分娩后体质较弱,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产后或断奶后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包括激素水平要恢复到产前状态需要一段时间。

相关知识:

正常妇女月经量平均约为:10-55ml,35-58ml,个别>100ml。多数学者认为每月失血量>80ml即为病理状态。

3 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注解: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史;自接触日起到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过后若无任何相关症状出现方可献血。(详见附录)

原因: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属于患上同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且大部分传染病都有一个潜伏期,在潜伏期內无症状,不易使人警觉,而此期却有产毒或排菌。

若此期献血:可能出现几种危险:A:菌血症或毒血症,易致输血反应。

B:使受血者感染上传染病。

相关知识:

A:乙肝:潜伏期:平均70天(30—180天)

B:丙肝:潜伏期:平均50天(15—150天)

C:痢疾:潜伏期:1—2天(数小时到7日)

D:伤寒:潜伏期:平均10—14日(7—23日)

E:疟疾:潜伏期:间日疟:短者13—15日,长者6个月以上

三日疟:24—30日

恶性疟:7—12日

卵形疟:13—15日

D: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等传染病有很大一部分感染后成为无症状的携带者,故且可以通过输血直接传播,故与这类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史者不宜献血。

4 一周内感冒、急性胃肠炎

注释:从病愈起算满一周者,方可献血。

原因:A :感冒、急性胃肠炎期间都会经历一个菌血症、毒血症阶段。输入该期的血液易出现过敏反应。

B:经积极的干预和治疗,感冒、急性胃肠炎痊愈后机体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相关知识:

感冒: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日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病后7天。

5 一周内患皮肤局限性炎症

注解:单处或小范围的皮肤炎症。病愈后间隔一周。

解释:菌血症或毒血症,易致输血反应。

6 二周内患广泛性皮肤炎症

注解:多处或大范围的皮肤炎症。病愈后间隔二周。

解释:菌血症或毒血症易致输血反应。

7二周内拔牙或做其它小手术

注解:拔牙或小纤维瘤、脂肪瘤等割除小手术,若有用药预防感染或抗感染,待停药后间隔两周方可献血。但若为洁牙或带牙套等只要过程中没有创口不影响献血。

解释:为有创手术,菌血症易致输血反应。

8 一月内患急性泌尿道感染:

注解:病愈满一个月。

解释:菌血症或毒血症易致输血反应。

相关知识:

急性泌尿道感染治疗:选用一种合适的抗菌药治疗,持续到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后2周。一般3天疗法或14天疗法。

治愈:完成抗菌药物疗程后,细菌尿阴转,在停药后1周或1月再追踪复查1次,如没有细菌尿,即可认为治愈。

急性泌尿道感染易复发,常在停药1个月内发生。

9 三个月内患肺炎

注释:病愈满三个月

解释:菌血症或毒血症易致输血反应。病后机体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相关知识:

肺炎自然病程大致1—2周,肺部渗出逐渐吸收,多数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吸收。机体恢复也需一段时间。

10 三个月内做过阑尾、疝修补、扁桃体手术

注释:术后恢复、愈合良好,间隔满三个月。

解释:术后机体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11 半年内做过胃、肾、脾等器官手术

注释:胃、肾、脾等重要器官的局部性手术,术后愈合、恢复良好,间隔满半年。

若为胃、肾、脾等重要脏器的切除手术,则不能献血。

解释:术后机体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12 半年内患痢疾

注解:病愈满半年

解释:痢疾发病率高,是夏秋季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全身毒血症状等。故病愈机体体质恢复需要一段时间。

本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故也需一段时间观察期。

相关知识:

菌痢:指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但有交叉抗药性,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13 一年内患伤寒、甲型肝炎

注解:病愈满一年

解释:伤寒为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程较长,易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常需一个月左右开始康复,机体恢复时间较长。伤寒有复发和再燃现象,需一段较长的观察期。

相关知识: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记性肠道传染病。病理住址改变主要是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并发症。

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4期:

一: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多数缓慢,发热是最早症状。

二:极期: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症状如高热、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等。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较多出现在此期。

三: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食欲渐好,并发症在本期仍有可能出现。

四: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体弱、原有慢性疾病、或出现并发症者,病程往往较长。

复发: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复发病情一般叫初发轻,病程短,并发症较少。

再燃: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又未恢复正常是,体温有再上升,持续5—7天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期间可为阳性。再燃是症状加剧,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

甲肝:

发病机制: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约过1周才到达肝。随即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于粪便之中。HAV在肝内复制的同时,亦进入血循环引起低浓度的病毒血症。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大主要传播方式。

临床表现:潜伏期:均30日(15—45日)

1、黄疸前期:持续1—21日,平均5—7日

2、黄疸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持续2周—4月,平均1个月。

14 一年内施行纹身手术:

注解:大面积的纹身手术,需间隔满一年后才能献血。

如果献血者能确定是用一次性的针具,并有作好消毒工作,则可不推迟献血。

解释:为了预防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15 三年内患疟疾

注解:病愈满三年

解释:疟疾为疟原虫经蚊子叮咬后经血流近入体内,在红细胞内繁殖,初发病后半年以后仍有复发即远期复发,故需有足够的观察期。

该病特征:疟原虫的发育过程:

16 五年内输注全血或成分血

注解:有输血史者需满五年后方可献血。

解释:预防传播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三永久延期献血:

1 药物过敏史

注解:药物使用时出现过敏反应或皮试阳性(青霉素类过敏者均不能献血),其它类非常用类药物过敏可考虑。

解释:药物过敏反应属于一种抗原—抗体反应,药物多数属于半抗原如青霉素。药物过敏史者体内有该类抗体,如此类血液输入病人体内,若病人此时体内正好有药物—抗原或之后接触该类药物—抗原,就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相关知识:

(1)过敏反应一般只在用药者中的少数人身上出现,往往与用药剂量大小无关。

(2)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但是可能病人过去用过而无记载,病人自己不知道或者用过类似的、有交叉过敏性的药物;

(3)机体从接受抗原到形成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过敏反应或长或短有一个潜伏期;

(4)某些药物的过敏反应可以用皮肤试验的方法来测知,但有时皮肤试验也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可能是剂量太小不足以诱发抗原抗体反应,也可能是皮试前服用了抗过敏药物。

(5)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容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6)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例如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者服用布洛芬的过敏反应增加。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解释:经血液传播是感染乙肝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关知识:

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 ,HBeAg HBeAb HBcAb

HBsAg阳性存在现症HBV感染HBsAg阴性无HBV感染或感染乙肝S基因突变株存在

HBsAb阳性通过预防接种或过去感染产生对HBV的免疫力 HbsAb阴性对HBV易感

HBeAg阳性持续阳性表明存在HBV活动性复制,提示传染性大较大,

容易转为慢性。 HBeAg阴性

HBeAb阳性持续阳性提示复制处于低水平,HBVDNA可能已和宿主DNA 整合,并长期潜伏下来。 HBeAb阴性

HBcAg阳性意义同HBeAg HBcAg阴性

HbcAb阳性低滴度提示过去感染,高滴度提示HBV有活动性复制,可能是低水平。 HbcAb阴性

3 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

解释:感染丙肝病毒的主要途径是经血液传播。

相关知识:

抗HCV是有传染性的标记而不是保护性抗体。

抗HCV于丙型肝炎恢复或治愈后仍持续存在。

抗HCV—IgM则仅存在于急性期,治愈后可消失。

4 较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胃炎

注解:较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指:伴有并发症的溃疡如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

慢性肠胃炎指: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解释:机体营养状况很差,多为消瘦、贫血,且长期为病痛所困扰,精神状态不佳。不宜献血。

消化道溃疡多数有Hp感染,慢性胃肠炎或由于微生物感染或由于免疫反应异常,体内存在特殊抗体和循环免疫复合物,该类血液输入病人体内,易因菌血症或异体蛋白而发生输血反应。

5 慢性胰腺炎

解释:慢性胰腺炎:胰实质的反复性或持续性炎症,胰腺体有部分或广泛纤维化或钙化,腺泡萎缩,胰导管内结石形成,假囊肿形成,有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内分泌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腹痛、腹部包块、腹泻、消瘦、黄疸、糖尿病等。

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不易根治。晚期多死于并发症。

机体营养不良、消瘦,可能伴有糖尿病,故不宜献血。

6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各种心脏病

注解:高血压:≥140/90mmHg,

低血压:<90/60mmHg,若女性平时无特殊症状,血压<85/50mmHg亦可献血。(脉

压差<30 mmHg)

部分心律异常:窦速(>100bpm),窦缓(<60bpm,部分运动心率可<60,>50),窦停,病窦,频发性早搏,房扑,房颤,室扑,室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无症状型冠心病(无症状,静息时或负荷试验后有ST段压低,T波减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心绞痛型的冠心病,心梗型冠心病。

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

各种心脏瓣膜病:瓣膜狭窄、关闭不全,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心,亚急心,人工瓣膜心内膜炎,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特异性心肌病:酒精性、围生期、药物性、克山病

心肌炎,心包炎,血栓性静脉炎。

各种心脏介入手术后或心脏术后

解释: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调节能力比正常人低,一时性的失血易导致一过性全身各脏器供血不足,诱发献血反应。包括心脏一过性缺血若原有基础病变易导致心绞痛甚至心梗。

7 哮喘和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注解:哮喘、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呼吸功能衰竭不宜献血。

解释:A 哮喘患者体内多数含有对某种变应原的特殊抗体,若受血者正好体内含有这种变应原或输血后接触该变应原易致过敏反应。

B 哮喘患者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会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即气道高反应性。献血时若紧张、激动,易诱发哮喘发作。

C 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常也伴有心功能不同程度障碍,调节能力差,献血时的失血影响肺部血供影响氧交换,加重缺氧现象,甚至诱发急性呼衰。

9 严重神经衰弱

解释:一般状态极差,可能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判断能力。

相关知识:

神经衰弱:人脑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从而产生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

其主要特征是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等,及睡眠障碍、头痛、多种躯体不适等症状。

10 角膜炎、视神经炎、高度近视

注解:角膜炎、视神经炎、伴有眼底病变的高度近视。

低度近视:小于300度

中度近视:300度—600度

高度近视:大于600度

解释:在视神经炎的基础上的失血易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而引起视神经萎缩甚至失眠。

相关知识:

角膜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炎症反应通称为角膜炎。角膜炎时患者伴有明显的视力减退和较强的刺激症状,眼科检查可见角膜光泽消失、透明度减低、溃疡形成、睫状充血

视神经炎:可分为视乳头炎、后球视神经炎。

视乳头炎:常为单眼也可侵及双眼,临床以发病急剧、视力急剧下降、甚或短期内完全失明为特点;

后球视神经炎:经常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以后者较为多见,临床以眼球转动时的牵引性疼痛,暗适应能力降低及视力显著下降为主要表现。

在视神经炎的基础上的失血易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而引起视神经萎缩甚至失眠。

高度近视会引起眼内一些影响,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有三种:

⒈飞蚊症:有这种病的人,随着眼球的转动,常在眼前出现黑影飘动,就像蚊蝇在飞舞,这是由于玻璃体正常的胶体状结构发生液化的缘故。

⒉黄斑出血:高度近视的人,由于眼球变大造成对眼球壁的不断牵拉,就会引起眼底视网膜和脉络组织正常的关系出现代谢失调,特别是黄斑区的小血管因牵拉等因素而出现破裂时,就会造成黄斑出血,使中心视力受到很大损害。此时病人自觉眼前有一块固定的黑影挡住视线。尽管出血经治疗可以吸收,但总会或多或少留下血痕,影响视力。

⒊视网膜脱离: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从内因来说,主要是高度近视病人的视网膜组织因变性萎缩而变得脆弱,极易使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外因主要是外力的突然冲击,通过玻璃体的传导,促使视网膜破裂,

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失明。

再者,当患有高度近视的人突然出现视力减退,眼前有黑影飘动,特别是发生像雷电样的闪光感觉,或自觉眼前有固定黑影遮盖时,应尽早到医院找专科眼科医生检查,这可能是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出血等病变的先兆症状。

11 贫血、凝血性疾病

解释: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数值,是一种症状,可使全身组织器官出现一系列的缺氧症状,如:皮肤苍白、疲倦、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

献血会对自身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血液功能较差,故不宜献血。

凝血性疾病: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功能、数量异常,易引起出血、凝血障碍,故不宜献血。

12 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解释:白血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数量、功能异常,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免疫功能不良,易感染)。不论从血液质量来讲还是从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着想都不能献血。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以红系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増生性疾病,有皮肤粘膜红紫、脾肿大和血管神经系统症状,而且红细胞和全血容量绝对增多,血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增多,可引起血管栓塞,以静脉血栓较多见。由于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易引起出血。故不宜献血。

13 经常性荨麻疹、慢性皮肤病

注解:经常性荨麻疹(单纯性荨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解释:经常性荨麻疹:多数为过敏反应,体内存在对某种变应原的特殊抗体,受血者一旦接触到这种变应原,也会引起同样的过敏反应。

慢性皮肤病者:皮肤上菌类易随采血针进入血袋血中,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

相关知识: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表现为时隐时现的瘙痒性风团,俗称“风疹块”。

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特殊类型荨麻疹(人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压迫性荨

麻疹、血清病型荨麻疹、接触性荨麻疹)。

14 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胶原性疾病

注解: SLE,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等

解释:此类为慢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性疾病,多危害到肾、心血管、肺、消化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多系统损害及功能障碍。故不宜献血。

15 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

解释:

甲亢:是指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全身多系统症状或病变、功能障碍,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生殖、内分泌、造血系统等。故发病期不宜献血。虽然药物或手术有一定的治愈率,但多年后复发的比例仍很高。

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过多在骨骺闭合之后导致。该病进展缓慢,累及心血管、代谢、和骨骼关节肌肉的疾病,常伴有其它垂体激素异常,并发症多,预后较差,病残和死亡率高。

尿崩症:抗利尿激素严重缺乏或部分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致肾小管吸收水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多尿、烦渴、多饮与低比重尿和低渗尿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本身就处于一种脱水状态,不宜献血。

DM: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16 各种结核病

注解: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解释:结核病是有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人感染结核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时,结核菌可被细胞吞噬,经淋巴管带至肺门淋巴结,少量结核菌可经血循环播散至全身,但可能并无显著临床症状(隐性菌血症)。若坏死病灶侵蚀血管,结核菌可通过血循环,引起包括肺在内的全身粟粒型结核,如脑、骨、肾结核等。

故结核病即使没有表现明显临床症状,结核菌也有可能少量分批通过血循环进行扩散。

受血者若输入此期血液则会感染上结核。

相关知识:肺结核的临床治愈与痊愈有不同的含义。肺结核的愈合方式有

(1):吸收消散。(2):纤维化(3):钙化(4)纤维干酪灶(5)空洞愈合

临床治愈:上述各种形式大愈合而使病灶稳定,并停止排菌、结核毒性症状完全消失,但病灶内仍可能有结核菌存活,尤其是纤维干酪灶及支气管阻塞形成的空洞闭合,常有静止状态的结核菌潜伏生存,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结核菌有再次活跃的可能,并繁殖而造成复燃与播散,此种情况并非真正的痊愈,仅能称为临床治愈。

痊愈:病灶彻底消除,包括完全吸收或手术切除,或在上述的种种形式的愈合后确证病灶内已无结核菌存活,亦即病理学上的真正治愈,才能称为痊愈。

17 严重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

解释:这类疾病由于地方长期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引起体内重要脏器或组织严重病变及功能障碍。

相关知识:

克山病:低硒引起,心脏实质的变性。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及潜在性。主要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骨节病:四肢软骨的变性和坏死,继之出现邻近骨组织的破坏、増生、变形,最后形成典型的骨性关节炎。常见的部位:手、踝、足、肘、腕、膝、肩、髋等。如肘关节不能伸直、活动困难。

早期认为是锶、钡中毒,但尚未证实。近年研究认为病因是大量谷物镰刀菌产生的T—2毒素引起。

18 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

解释:这几种疾病都有经血液传播的可能性。

相关知识:

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肝脾进行性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

传染源:病人及病犬等

传播途径:中华白蛉为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传播。少数情况下亦可经输血、皮肤或口腔粘膜破损或经胎盘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潜伏期:平均3----5个月,(10日至9年)

血吸虫病:为血吸虫(日本)寄生在门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有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肠壁粘膜下层,顺静脉血流至肝分支。

丝虫病:在我国是有班氏和马来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通过蚊虫传播。

不出现明显症状而血内有微丝蚴的丝虫感染者在流行区多见。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

钩虫病:钩虫吸附在小肠粘膜绒毛上,以摄取粘膜上皮与血液为食。钩虫每日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物质,引起粘膜伤口渗血。从粘膜山口的渗血量远较钩虫吸血量多,慢性失血是钩虫病贫血的原因。

19 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

解释:恶性肿瘤患者一般情况极差,包括消瘦、贫血等,且恶性肿瘤多有经血液扩散的途径,故不能献血。

影响身体健康的良性肿瘤

浅析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

浅析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01-06T10:23:27.6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盖福亮马雪芹董晓霞[导读] 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盖福亮马雪芹董晓霞(潍坊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261041)【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3-0042-02 【摘要】目的探讨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针对献血者心理、身体、休息、饮食等方面进行教育,制定出规范的模式,由接待人员亲自进行指导,采血、体检者再补充,把健康教育切实落到实处。结果献血者能够自觉地配合查采人员的各项操作,顺利完成献血。并提高了自信心,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结论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提高献血服务,提高血站人在献血者心中的地位及信任度,改变血站形象的重要举措。【关键词】无偿献血者献血健康教育 血液关系到人的生命。自《献血法》实施以来,为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1]。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更需要懂得献血知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2]。献血不仅是奉献他人,而且还要自己身体健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规范对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使献血者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顺利完成献血,减少了献血反应发生率。2009年9月,我们对210例到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献血者210例,男102例,女108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48岁,平均年龄32岁,有85%的初次献血,15%的再次献血,51%的有陪同者。 2 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目标使献血者能够了解献血的一般知识,需要配合的内容及方法,达到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献血过程,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树立自信心。 2.2 健康教育的方法从献血者一上车即开始健康教育,并在献血前反复教育,进行现场指导,根据献血的起始过程,随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人员安排由接待者负责,体检者、采血者检查把关,不足之处再补充,切实落到实处。根据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的不同,可采用口头、书面、现场讲解等各种形式相结合,各有侧重点。 2.3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2.3.1 献血前健康教育向献血者详细介绍采血人员、体检者、采血环境及所用耗材,告知他们都是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用耗材都是一次性的且符合国家标准的。献血者最怕献血后影响身体健康,传染上输血传播性疾病,可以向他们介绍多次献血的例子,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适龄公民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适量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定期献血不但可以挽救亟待输血病人的生命,而且可起到定期检查身体,提高生存质量作用。献血不但帮助他人,而且还可帮助自己和家人[3]。讲解献血前查体的注意事项,各项检查结果是否符合献血标准。 2.3.2 献血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保证穿刺一次成功,嘱献血者握拳、松拳交替进行,头靠沙发,尽量保持情绪稳定、放松。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占体重的比例,顺便讲些献血者感兴趣、轻松的话题。献血者献血时,始终需要保持心情愉快和充满荣誉感。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双臂肘部的卫生清洗,入座采血时,需配合采血护士核问回答姓名、年龄、血型。将肘部血管暴露比较好的手臂放好,被采血的手臂放置位置尽量与心脏呈一水平线,以保持血流通畅。在采血进程中,全身放松,避免造成皮肤或肌肉收缩而影响进针所产生的过度痛感,同时可主动向护士咨询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对献血知识的了解。此外,在献血中须保持适度的安静,以减少不必要的烦躁感。倘若出现心慌、气闷、出冷汗、口渴或坐不住等感觉时,应立即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采取处理措施。因血管较细或血流不畅时,需按护士要求予以积极配合,在整个采血过程中,手臂不可随便运动[4]。 2.3.3 献血后的健康教育交待注意事项,按压针眼10分钟,24小时内避免针眼处沾水,保持针眼处清洁,以防感染。注意饮食搭配,适当补充营养,吃些瘦肉、蛋、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献血后当天不要参加剧烈运动或通宵娱乐活动[1]。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心目中的地位及信任度,改变工作人员形象的重要举措。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工作人员主动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对献血者的心理保健,满足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消除献血者不良心理反应,对献血事业的发展起到增效作用,同时对周围陪同人员起到健康教育的作用,使他们对献血有正确的认识,完善献血健康教育,有利于采供血医护人员的培养。面对献血健康教育新课题,血站医护人员要不断学习多学科综合知识,使献血健康教育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无偿献血工作的需要。参考文献 [1]王文秋,刘作功,王勤友.献血输血500问[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20. [2]包家明,霍杰主编.护理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2. [3]姚丽英.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北京: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4):182. [4]献血进程中注意哪些问题.新华陕西中医药网.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GB 18467-20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献血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的项目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血站(血库),并用于该机构的管理和评审。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预检献血者 blood donors who need previous blood test 要求经体检、检验合格后再献血的献血者。 2.2 非预检献血者blood donors who needn’t previous blood test 预先只进行体检,而不要求进行检验即可献血的献血者。 3. 总则 3.1 为了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对预检献血者每次献血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检验(初验),合格后采血,采出的血液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 3.2 对非预检献血者经健康情况征询和体格检查合格后即可采血。采出的血液必须进行初检和复检,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 3.3 献血者血液初检和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检和复检不得由同一人进行操作。 3.4 本标准中的献血健康征询项目,适用于不具备血液检验条件的采血车和采血点的无偿献血活动。 3.5 献血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应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两周。

3.6 本标准是血站实施献血者体检、检验技术操作管理和进行质量审核的重要依据。 4.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4.1 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 4.1.1 年龄:18~55周岁。 4.1.2 体重:男≥50kg,女≥45kg。 4.1.3 血压:90mmHg~140mmHg/60mmHg~90mmHg,脉压:≥30mmHg 或: 12.0kPa~18.7kPa/8.0kPa~12.0kPa,脉压:≥4.0kPa。 4.1.4 脉搏:节律规整,60次~100次/min,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min。 4.1.5 体温正常。 4.1.6 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4.1.7 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4.1.8 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 4.1.9 胸部:心肺正常,无病理性呼吸音及病理性心脏杂音,心率60次~100次/min。 4.1.10 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4.2 献血者血液检验要求 4.2.1 血型检测 4.2.1.1 ABO血型(正、反定型法)。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 Health examination criteria of blood donors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献血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的项目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血站(血库),并用于该机构的管理和评审。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预检献血者blood donors who need previous blood test 要求经体检、检验合格后再献血的献血者。 2.2非预检献血者blood donors who needn"t previous blood test 预先只进行体验,而不要求进行检验即可献血的献血者 3总则 3.1为了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对预检献血者每次献血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初检),合格后采血,采出的血液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 3.2对非预检献血者经健康情况征询和体格检查合格后即可采血,采出的血液必须进行初检和复检,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 3.3献血者血液初检和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检和复检不得由同一人进行操作。 3.4本标准中的献血健康征询项目,适用于不具备血液检验条件的采血车和采血点的无偿献血活动。 3.5献血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应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两周。 3.6本标准是血站实施献血者体验,检验技术操作管理和进行质量审核的重要依据。 4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4.1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 4.1.1年龄:18~55周岁 4.1.2体重:男≥50kg,女≥45kg 4.1.3 血压:90 mmHg~140 mmHg/60 mmHg~90 mmHg,脉压:≥30 mmHg 或:12.0 kPa~18.7 kPa/8.0 kPa~12.0 kPa,脉压:≥4.0 kPa。 4.1.4 脉搏:节律规整,60次~100次/min,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min。 4.1.5 体温正常。 4.1.6 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4.1.7 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4.1.8 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 4.1.9 胸部:心肺正常,无病理性呼吸音及病理性心脏杂音,心率60~100次/min。 4.1.10 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4.2 献血者血液检验要求 4.2.1 血型检测 4.2.1.1 ABO血型(正、反定型法)。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 GB 18467-20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献血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的项目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血站(血库),并用于该机构的管理和评审。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预检献血者 blood donors who need previous blood test 要求经体检、检验合格后再献血的献血者。 非预检献血者blood donors who needn’t previous blood test 预先只进行体检,而不要求进行检验即可献血的献血者。 3. 总则 为了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输血安全,对预检献血者每次献血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血液检验(初验),合格后采血,采出的血液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 对非预检献血者经健康情况征询和体格检查合格后即可采血。采出的血液必须进行初检和复检,合格后方可供临床应用。 献血者血液初检和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检和复检不得由同一人进行操作。 本标准中的献血健康征询项目,适用于不具备血液检验条件的采血车和采血点的无偿献血活动。

献血者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应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两周。 本标准是血站实施献血者体检、检验技术操作管理和进行质量审核的重要依据。 4.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 4.1.1 年龄:18~55周岁。 体重:男≥50kg,女≥45kg。 血压:90mmHg~140mmHg/60mmHg~90mmHg,脉压:≥30mmHg 或:~~,脉压:≥。 脉搏:节律规整,60次~100次/min,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 /min。 体温正常。 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 胸部:心肺正常,无病理性呼吸音及病理性心脏杂音,心率60次~100次/min。 献血者血液检验要求 血型检测

科学献血有益健康

科学献血有益健康 发表时间:2013-05-13T14:53:20.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彬[导读] 无偿献血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项温暖工程,它密切关系到献血者与用血者的身体健康。 李彬(云南省普洱市中心血站 665000) 【摘要】目的倡议无偿献血,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方法对广大健康、适龄献血者,按国家《献血法》规定,据个体体重每次科学采血200—400ml,两次采集血液间隔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普洱市中心血站血液工作顺利进展,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多,献血量逐年加大,2012年临床供血5.16吨,比去年增长28%,有效保证了医疗临床用血的供给与安全,保障了献血者和用血者的身体健康。结论科学献血有益健康。 【关键词】定期适量献血健康 无偿献血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项温暖工程,它密切关系到献血者与用血者的身体健康。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人道博爱的具体体现。输血是重要的医疗措施,能挽救患者生命,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血液被人们益为“生命之河”,正常人一刻也离不开它,外伤性出血、产后出血、严重烧伤、各种血液病以及施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就更需要靠输血来补充、救治。在目前条件下,尽管当今科学技术也如此发达,但是医疗用血仍然只能依赖人类自身提供才能解决,只有依靠广大健康、适龄公民的献血来获取。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先后实行了“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制度。无偿献血已成为当今世界临床医疗用血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主席胡锦涛同志、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尼泊尔国王马享德拉和王妃、日本天皇明仁和王妃都以亲身经历来影响群众,使群众积极参加献血。我国献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无偿献血”的号召,积极主动参加无偿献血,用他们的爱心,挽救着无数患者的生命。但由于血液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血液的神秘感,致相当一部份人缺乏血液生理知识和献血知识,老认为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因而对献血产生种种顾虑,担心献血损伤元气,缩短人的寿命,而从不献血,其实这种担心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红细胞新生、衰老、死亡,从而保持血液的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红细胞的生命是120天,因此不献血红细胞照样还会衰老死亡。且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献血后人体造血功能受到刺激,加速血细胞的生成,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以适应机体新的需要。献血后约2周的时间各种血液成份就能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至于有个别人献血后感到疲乏、困倦,属正常反应,只要献血者,献血前后注意休息就可避免。据国外医学研究表明,定期献血的人比不献血的人更不易衰老,一旦遇到意外事故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血液占人体体重的8%,一个体重50kg的人全身血液约4000ml。《献血法》明确规定献血条件:18—60周岁健康公民,体重:男性50kg,女性45kg以上者,经体检合格才能参加献血,每次采集量200—400ml,最高不得超过400ml,二次献血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其目的就是要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保证血液质量。所以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400ml仅占全身总血量的5%—10%。据国内外专家研究和多年采血实践表明,这样的献血量对人体是安全无害的。相反,定期适量献血,据体重科学献血,有许多益处。倒如:献血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益长寿,献血可以降低血脂。 献血之所以有益长寿,是因为定期适量科学献血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还会刺激人体内髓造血器官,使其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不衰的造血状态,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曾有专家对66岁以上的332名献血者与同样条件下的339名未曾献血者比较,结果曾献血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曾献血者,献血量较大的存活年龄更长。 献血之所以提高造血功能,是因为献血后由于血细胞减少引起反馈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系统,促使血细胞的生成,经常定期科学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造血功能。 献血之所以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因为反复按规定献血会使血液粘滞性下降,起去脂治疗作用。因血脂长期粘附血管,使血管变硬失去弹性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或脑血栓。曾有专家对反复献血者26例,急性脑梗患者22例的血液流变学各项均值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反复献血组的全血黏度明显降低,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意义。 献血之所以可以降低血脂,是因为经常按规定定期献血,减少体内血液粘稠度,再通过正常的饮水,补充了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血脂就会随之下降,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综上所述,无偿献血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关注,无偿献血体现了“平时我为人人,急时人人为我”的社会共济的互助精神,是先进社会高度文明的象征。只有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才能保证临床用血的血液质量,有效地防止通过血液传播疾病,保证血液安全,保证被救治患者的安全。 目前,国家用血有增无减,仍然供不应求,无偿献血仍未普及,血液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倡议广大健康公民伸出友爱的手,积极参加无偿献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S].1998-10. [2]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2006-04. [3]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S].2005-11. [4]丁小萍,侯健.无偿献血就是储蓄健康.健康必读,2003-1: 36. [5]杜长明.献血其实很平常.健康必读,2003-1:55.

无偿献血小知识

无偿献血知识 一、无偿献血科普知识 一、何为自愿无偿献血者 出于自愿提供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不收任何报酬的人,称为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一直被视为活力与健康之源,输血更是现代医学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外伤性失血、产后大出血、严重烧伤、各种血液病和施行大型手术都离不开输血治疗。在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出人造血液的今天,临床用血只能采自健康人体。献血是以利他主义为基础,由健康人献出少量血液,去挽救他人生命的一种高尚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交流、相互扶助的文明体现。 二、献血有什么好处 对于献血,很多人存在错误观念,认为献血会伤元气,然而实事并非如此。医学研究发现,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一个人1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到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人体的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定期适量献血对身体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正是给自己了一个“除旧迎新”的机会。 三、健康适龄者坚持科学、适量献血好处有: ·其骨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激发,使之保持旺盛的新陈代谢,不断生成新的血细胞,增强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从而使血液流速加快,脑血流量也随之提高,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能降低血铁含量,减少附在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形成,降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科学报道,体内铁质含量过高的男性,依据科学方法坚持长期献血,还可预防癌症的发生。 ·献血救人,可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使他从中获得温暖,缓解在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四、经常献血: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要点

献血前健康征询的内容及其解释 1四周内接种动物血清注射 注解:与最后一次接种相隔四周。 原因: 动物血清注入人体后,很快会被排泄掉,预防时间短(1~3周)。动物血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输注含有动物血清的血液易至受血者出现过敏性反应,同时献血可能会减低疫苗的效价。 相关知识: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是抗毒、抗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凡用细菌类毒素或毒素免疫马或其它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叫抗毒素(抗毒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气性坏疽抗毒素、肉毒抗毒素等。凡用细菌或病毒本身免疫马或其它大动物所取得的免疫血清叫抗菌或抗病毒血清,如炭疽血清、狂犬病血清、腺病毒血清等。这类血清中含有大量抗体,注入人体后,人体不用自身制造抗体,就可以获得免疫力,这种免疫方法叫“人工被动免疫法”,这类制品叫“被动免疫制剂”。用产妇胎盘血液或健康人血液所提取的丙种球蛋白,也属于这类制剂。 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抗毒素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虽然也能用于预防,但一般只限于受伤而又未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过的人,或和白喉患者密切接触又未经白喉类毒素免疫的人,只能作为一种临时应急措施,因为这类制品注入人体后,很快会被排泄掉,预防时间短(1~3周)。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制品多是动物血清,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性蛋白,注射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2 四周内接受过风疹、狂犬疫苗注射 注解:与最后一次接种相隔四周。 原因: 目前使用的风疹疫苗为冻干风疹减毒活疫苗。狂犬疫苗多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 接受风疹活疫苗、狂犬疫苗一般要十几天之后其血清保护性抗体近100%阳转,同时减毒活疫苗在体内灭活需要一段时间。(已知风疹疫苗接种后7-28天出现咽分泌的风疹疫苗病毒,高峰期为11天前后) 相关知识:风疹、狂犬疫苗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幼儿发病,成人亦可感染。临床特征为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性斑丘疹,耳后、颈部和枕部淋巴结肿大。目前使用

无偿献血与健康的7个疑问

无偿献血与健康的7个疑问 博文收藏 11-12 2200 近5年来最强寒潮来袭的同时,中国很多地方也遭到了血荒的困扰——血库血液储备难以维持正常需求。 对当下血荒原因的追寻,官方的说法无外乎两点:一是天气变冷,让想献血的人不方便献血;二是作为献血的主体的大学生、农民工因为城市改造等原因,献血数量在减少。 一项关于不献血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担心感染疾病,占到 46.6%,此外,他们担心献的血会被拿去牟利。 这种不信任是基于当下的社会事实,输血被感染上疾病的报道屡屡出现,成都发生过无偿献出的血液被当花肥浇灌兰花的事件,从献血到医院输血的利益链条至今仍是黑箱,血站也经常暴出血库变“金库”的腐败案例。

我国《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及其家属需要用血时,免交费用或减少费用。尽管不断有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但是仍有不少市民对献血产生的健康问题存在种种的疑惑。因此面对这些困惑,在下面做一个总结: 问题1:献血能治疗疾病吗? 献血能促进骨髓造血,而且对于很多吃出来的营养过剩病有益,例如可以降血脂。但不能把献血当作一种治疗的手段。 问题2:献血会让体质变虚? 身材正常的人约有4000~5000毫升血液,失血超过10%才会有明显的感觉,包括头晕、心悸、四肢无力等,女孩来月经时也会有这些症状。如果在短期内大量失血,症状会更加明显,可出现苍白、出冷汗等。献血的量是根据人的公斤体重来计算的,一般献血300毫升不会影响生理需要。 问题3:脑力劳动者不宜献血? 有人认为献血后身体会产生酸性成分,可影响脑细胞,让人觉得头晕,思维变得迟钝。其实献血后身体可以自动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红细胞释放氧气的比例,增加心脏输出量等机制避免缺血缺氧的发生,脑力劳动者顶多会有很短时间的不适。只有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例如一下子少了10%的红细胞,才会有酸性增加的问题,这时人体会自动调整血液分配,外周血管肌肉收缩,优先向心、脑、肾这三个重要的器官供血。很多人,特别是,在献血时感到头晕——这其实是心理作用,与失血无关,放松情绪就没事了。 问题4:献血会破坏干细胞? 有人担心献血会损坏造血干细胞。对此方明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细胞也在不断新陈代谢,比如红细胞的寿命大约120天,最后凋亡消失,血液得靠骨髓内的干细胞产生,维持动态平衡。献血让血细胞丢失快了,造血干细胞就会加速生长,迅速补充。干细胞主要待在骨髓的“大本营”内,在外周血液循环中数量极少,献血不会减少“种子”。造血功能会随年龄增长而衰减,但在18-55岁的法定献血年龄是不必担心补不回来的。 问题5:献血会献上瘾吗?

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健康教育对无偿献血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10-19T15:16:37.96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作者:孙一鸣[导读] 通过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使献血者心理状态得到放松能够了解献血的一般知识. 天津市血液中心 300110 摘要:[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使献血者心理状态得到放松能够了解献血的一般知识,达到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献血过程,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从而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方法]:我们对220例参与调查人员分两组健康教育干预组和健康教育非干预组进行研究,随机抽取每组110人。[结果]:干预组有8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1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51﹪的人有陪同者。非干预组4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21﹪的人有陪同者。[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心目中的地位及信任度,改变工作人员形象的重要举措。关键词:人性化服务;无偿献血 1.一般资料 1.1无偿献血意义 无偿献血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人道博爱体现尊重,体贴,关心,爱护献血者,是每个血站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为了更好的为献血者服务,我科特发放调查表,将无偿献血者提出的意见,进行统一整理,评估,促进整体服务水平,培养本站工作人员,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优质服务。[1] 1.2适量献血有益健康 最新科学实验表明,坚持定期适量献血有益身心健康。献血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献血能促进血液新陈代谢增加年轻血细胞比例,使人头脑清醒,更具活力; 1.3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献血前健康教育向献血者详细介绍采血人员、体检者、采血环境及所用耗材,告知他们都是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所用耗材都是一次性的且符合国家标准的。献血者最怕献血后影响身体健康,传染上输血传播性疾病,可以向他们介绍多次献血的例子,使其了解并深信健康适龄公民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护下适量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定期献血不但可以挽救亟待输血病人的生命,讲解献血前查体的注意事项,各项检查结果是否符合献血标准 2.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 通过宣传资料、现场采访、会议座谈等形式,了解献血者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进行了健康教育。 2.2研究对象 我们对220例到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其中男106例,女114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48岁,平均年龄32岁. 2.3研究工具/方法 通过对献血者进行征询和采前采中采后的讲解宣传材料、宣传布标、温馨提示标语进行健康教育。 2.4研究步骤 对前来无偿献血者分三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献血前期,由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发放人体血液基本知识、献血知识、献血条件与献血前的准备以及国家献血相关政策给献血者阅读,并由护士进行个别指导或集体教育,评估献血者献血前的血液检验结果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献血期,由护士询问了解献血者献血前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准备情况,并进行献血过程中的配合指导,回答献血者提出的问题,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献血后期,在献血结束后,指导献血者正确按压针眼,告知献血后的饮食、运动、随访和再次献血间隔时间等注意事项,并告知献血者血站的咨询电话。 2.5资料分析 将初次献血、再次献血和有人陪同的人数统计。初次献血率=(初次献血者人数/参与调查者总人数)*100%。再次献血率=(再次献血者人数/参与调查者总人数)*100%。有人陪同率=(有人陪同的献血者人数/参与调查者总人数)*100%。 3结果 3.1一般资料 我们对220例到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其中男102例,女108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48岁,平均年龄32岁。 3.2调查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组有8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1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51﹪的人有陪同者。非干预组4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21﹪的人有陪同者。通过对采血车献血的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初次献血率和再次献血率有所提高,陪同者率也相应提高,无偿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愿意再次献血、与亲友分享献血经历的人数明显增多,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无偿献血和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4.讨论 4.1健康教育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

献血与健康

献血与健康 前言 各位同学,各位网友:你们好!义务无偿献血是一件载入国家法规的大事,也是一件利人利已的好事。义务无偿献血活动开展得如何,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在此,我们衷心希望您能够成为义务无偿献血大军中的光荣一员,同时也满怀祝福地将一些基本的献血常识奉献给您。 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 血液是拯救伤病员生命的重要物质,至今仍无法人工制造,只能依靠人们用爱心提供,每当人们不计报酬地献出自己宝贵而有限的血液,去换取他人生命的延续或新生,我们的社会就多了一份关爱,倡导无偿献血是拯救生命的需要,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只有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弊病,血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充分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 献血对身体有何益处? 正常人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平时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只占总血量的70-80%,有部分储存在骨髓、肝、脾等“血库”内,以备应急时补充到血循环中。一般情况下,一次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10%,不影响健康,例如:体重50公斤的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5%,献血后,血液中的水份和无机盐类在1-2小时内,由组织渗入血管而得到补充,对健康没有丝毫影响。这个结论是有科学根据的,也被全世界每年数千万个次的献血实践所证实。因此,按规定献血,是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 献血不但不影响健康,而且有下列几点好处: 1、献血后会刺激造血器官即骨髓加速血细胞的生产,使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健康。 2、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定期献血可以降低血液中铁等一些重金属的含量,减轻解毒器官肝脏的负担,增强肝脏的功能。 3、献血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血液粘稠度,起到稀释血液,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心,脑等器官的供血。 4、科学规律地献血,由于血脂,胆固醇降低,血流加速,血液中的脂肪,重金属等物质就不容易沉积,粘附于血管壁,可预防血管弹性下降、硬化,起到防治高血压病,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作用。 人到中年献血有益健康 有好多中年人害怕献血有碍健康,认为那是年轻人的事。血液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健康的中年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适量的献血,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 血液专家指出,四十岁的人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五十岁才进入中年,从保健学的角度讲,中年人最适合无偿献血。人到中年,造血功能逐渐下降,并且运动量减少,身体代谢趋于平衡,容易发胖,易出现铁、血脂、胆固醇等指标超标,血液粘稠度过高、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健康的中年人如果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适量献血,可以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流加快,还可以刺激骨髓等造血器官保持旺盛的造血功能,增加血液中年轻细胞的比例,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关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的答问

关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的答问 近期,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正式实施,对献血者健康检查等具体事项作了规定,为一般血站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现将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新版《要求》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献血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为配合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的实施,对于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几年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献血人群不断扩大,技术、规范不断更新,社会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对《要求》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订,使无偿献血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为《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起草单位,从2008年9月开始对2001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进行修订。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的修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血液安全、尊重科学发展、密切结合实际、坚持操作可行、参考国际标准、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广

泛征求意见”的原则,充分考虑了我国人群的生理状况,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参考了相关国家、地区的规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按照相关指导原则和修订程序,修订工作经过多次修订专题会议、血液标准委员会评审会议、有关条款专项调研及专家咨询会议,并在全国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研讨、修订有关内容。2011年11月30日,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经由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正式发布,于2012年7月1日实施。 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将选择安全的献血者、维护献血者的健康作为核心理念,制定了严格的献血评估程序,在保障血液安全、充足的同时,维护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健康。新版标准的修订符合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发展的需要,为无偿献血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政策和技术环境,作为献血者选择的基本标准,将指导血站开展献血者筛选和咨询工作。 二、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相对于2001版主要作了哪些调整? 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是我国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最新的国家标准,对献血者知情同意、健康征询、一般检查、献血前后血液检测以及献血量及

关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答问

关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 求的答问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关于《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的答问 近期,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正式实施,对献血者健康检查等具体事项作了规定,为一般血站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现将有关问题解读如下: 一、新版《要求》发布的背景是什么? 《献血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为配合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的实施,对于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几年来,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献血人群不断扩大,技术、规范不断更新,社会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对《要求》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订,使无偿献血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为《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起草单位,从2008年9月开始对2001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01)进行修订。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的修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确保血液安全、尊重科学发展、密切结合实际、坚持操作可行、参考国际标准、与国内相关标准协调一致、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则,充分考虑了我国人群的生理状况,并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参考了相关国家、地区的规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按照相关指导原则和修订程序,修订工作经过多次修订专题会议、

献血的意义和好处

献血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献血200毫升是个什么概念?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而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1/20-1/25;可见献血200毫升决不会影响健康。 很多人献血首先想到的是救死扶伤,义不容辞。然而,科学研究证明,献血者在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同时,无意中也改善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我健康进行了“投资”。 1、献血对心脑管系统有良好的远期影响 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力活动的减少,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并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的附着在血管壁上,最后形成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血脂就会随着下降。 坚持适量献血可减少血液中的所有成份,减少比例最大的是血铁和蛋白,还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能有效降低动脉硬化、血栓和脑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 2、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3、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人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 4、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5、经常献血可提高造血功能 因为自胎儿出生后,骨髓就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造血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率逐渐下降。献血后,由于血细胞数量减少,对骨髓产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储备的成熟血细胞释放,并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促使血细胞的生成,经常按规定期限献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男人献血的好处和坏处【医学养生常识】

男人献血的好处和坏处 文章导读 对于男性来说,适度的献血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提高,能够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专家向我们介绍说,中年男性每年献血550毫升左右,这样突然心脏病的几率会大大下降,有助于提高心脏的功能,当然在平时献血的过程当中也 要有所注意,不能献血过于频繁。 男人献血的好处 1、男人献血可降低癌症发病率铁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一般来说,体内铁元 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性贫血及行动迟缓,但研究得出,铁含量过高会适得其反。《国际 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10%,患癌症的几率就会提高,适量献血则可以有效地预防癌症。至于女性,由于月经期间的流血现象常会失去大量的铁质。所以在研 究中未发现铁质含量与妇女患癌症几率有特殊的关系。那么,男子如何排除体内过多的铁 质以减少罹患癌症的几率呢?专家认为,主要的方法是通过血流排出过多的铁质。因而鼓 励体内铁质含量过高的男士们可以定时献血,这样对人对己都有好处。 2、男人献血可有效预防心脏病卫生专业人士认为,中年男子每年献血550毫升,患心脏 病的风险将降低86%。这一研究认为,男子年过40岁,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 的提高,体内脂肪容易积存,许多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定期献血则可降低血液的 粘稠度,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男人献血的坏处 献血会造成以上血液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简单的说:红细胞的减少会使身体各部分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细胞的各项生命功能无法发挥,献血后产生的头晕现象就是因为 脑部没有得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和一氧化碳中毒时的现象是一个道理。白细胞的减少会使 身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下降,容易生病,献血后身体虚弱就是这个原因,免疫能力的下降就 使本来无足轻重的感冒等病毒有可乘之机。血小板的缺少会使伤口难以愈合,流血不止,当然,谁也不会倒霉到献完血就受伤。规范的流程中,献血时用到的所有器具都是经过严 格消毒的一次性耗材,所有采血时用到的一次性器材用过后都必须毁弃。况且献血过程中 血液是由体内流向体外,体外的病原体要逆流而上入侵人体是很困难的。而在成分血的献 血过程中,捐血者的血液同样是在严格消毒的一次性全密闭式管道套材里循环和分离的, 一滴血都不会与机器接触,机器只是产生起离心的工具,绝不会造成交叉感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