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先驱(1)

论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先驱(1)

论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先驱(1)
论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先驱(1)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docx

浅析外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渡边澄子与《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 渡边澄子是日本近代文学的研究者,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并对野上弥生子等近代女性文学家进行研究,是日本著名的女性文学批评家。著有《野上弥生子研究》、《青踏的女性—尾竹红吉转》、女性作家评论系列的《与谢野晶子》等。渡边澄子所著的《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是通过对樋口一叶、清水紫琴、野上弥生子、平林泰子、佐多稻子、岸田俊子、与谢野晶子、宫本百合子八位日本当代著名女性文学家以及其主要作品的进行研究分析,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入探究日本女性主义文学。这些勇敢的女性作家们不甘于受到不平等社会制度的束缚、生存的价值受到的否定,她们勇敢的追求自我的实现,通过笔端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激励女性们自我崛起、勇敢地与生活抗争,这是日本近代女性文学的重要意义。 二.渡边澄子对樋口一叶及其代表作品《自焚》的评价 在《日本近代女性文学论--冲破黑暗》一书中,渡边澄子称樋口一叶为新的飞跃,一叶是明治时期著名的女性作家,在其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多不不朽的著作。一叶生活的时代,是深受男尊女卑思想控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男性甚至对女性使用尊敬的语言都会受到世人的嘲讽。一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进行创作的,其创作的作

品皆是描写在那样的时代生活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渡边对一叶的评价极高,她认为一叶是一位已超越喜怒哀乐、拥有最高级别感情的女性作家。在评论一叶的小说时,她没有像一般的文学评论者一样,选择《十三夜》、《青梅竹马》、《闽江》这类被称为一叶的代表作品去评论,而是选择樋口一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撰写的小说《自焚》去仔细解读。创作《自焚》时,一叶已染病在身,该作品是一叶一边与病魔做斗争一边竭尽全力撰写的苦心之作。 小说《自焚》讲述了美尾与町母女二人悲惨的婚姻生活,揭露了在黑暗的封建思想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的迫害下,妇女的悲惨遭遇以及悲剧的传承延续性。母亲美尾是一个非常美丽、向往过富足美好生活的女性,但丈夫与四郎平庸不上进,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对妻子呵护有加的,但实质上只把美尾当作美丽的私藏品看待,并没有把她看做是有诉求有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美尾在多次劝说丈夫与四郎努力上进未果后,在自己母亲的蛊惑下决然地放弃家庭,离开丈夫女儿离家出走依附于权势利益。与四郎在美尾出走后,感到受到奇耻大辱,开始不择手段地敛财,长期的劳累致使身体严重受损,早早离世,对于女儿町他毫无关爱,草草将其嫁给大她十几岁的上门女婿金村恭助。女儿町在缺乏父母疼爱的环境中渐渐长大的,虽然集财富与美貌于一身,最终也难以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好的归宿。恭助并非真正爱慕町,

论摄影技术发展与大众摄影的传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988424.html, 论摄影技术发展与大众摄影的传播 作者:朱晴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从摄影大众化的角度看,摄影逐渐摆脱“贵族艺术”的名号,不再是摄影师的独门绝技,走下“神坛”的摄影从最早的单纯纪念性行为演变成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行为。而摄影大众化的发展与摄影的技术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机摄影正是摄影技术日臻丰富和成熟的产物。 【关键词】大众摄影;摄影技术;创作方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数摄影师对影像常驻的渴求,摄影技术和摄影观念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从摄影技术的发展角度出发,照相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结构到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的融合,感光材料也经历了从传统银盐到数字图像传感器的发展,照相机和感光材料的演变过程同时代表着摄影术从贵族走向平民的历程。 一、硬件设施对摄影技术发展造成的影响 人类记事的方式经历了由结绳到甲骨,再到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进化过程。从结绳记事说、物件记事说再到最后的刻画符号说,人类的记事方式的演变同时代表了记忆方式的变革。在人类记忆的发展变革中,可以归为语言革命、书写革命、传播革命和数字革命,而数字革命则是这四大革命中里程碑式的改革,它无疑让人类的记忆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数字时代下的摄影让人类的记忆更具便捷和共享性,人类将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记忆感受。 观人类有据可考的发展历史,最早关于小孔成像的原理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后改朝换代,在北宋时期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出现了关于这一原理的详细实验描述。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方科学家也开始认识到小孔成像的规律,并对关于其如何能够成功运用到实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自此摄影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智能化,如今已进入数码摄影的新时代。 二、摄影技术发展为摄影大众化奠定基础 “我对被拍摄对象有强烈的操纵欲望,希望他们可以受我的影响,进入我为照片设计的规定氛围里。成为我的诉说的道具,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正如观念摄影师马良在自述中提到,他的照片具有鲜明的操纵感和戏剧性再现,在《不可饶恕的孩子》这幅作品中,摄影师用面具这一元素将模特的脸部全部遮盖,隔断了其眼神所衍生出的故事,以创造新的诉说。除此以外,夸张的舞蹈动作,荒诞而又唯美的场景布置,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摄影师强烈的个人情感。

澳洲旅游必去的五座城市.doc

澳洲旅游必去的五座城市 很多人都会在春节期间带着家人一起出国旅游,为了逃避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都会选择去澳洲旅游。那么去澳洲旅游,有哪些必去的旅游城市呢?一起和我来看一下。 5个必去的旅游城市 1.Gold Coast - 黄金海岸丨理由 ?它是建在海岸线上的城市,海湾和沙滩随处可见; ?流连忘返的主题公园、森林公园; ?大到逛不完的购物中心; ?满足各种人士的博物馆、展览馆; ?高端大气的海景宾馆。 2.Hobart - 霍巴特丨理由 ?独享大洋洲最清新的空气和最甘甜的饮水; ?让你控制不住食欲的红酒和海鲜; ?有沙滩、有原始森林; ?最具历史意义的亚瑟港监狱; ?闻名全澳的现代博物馆的代表之作MONA。 3.Sydney - 悉尼丨理由 ?现代艺术气息最浓厚的城市; ?标志性建筑:悉尼塔,悉尼歌剧院,悉尼港大桥; ?狂欢聚集地,还有美丽的夜景; ?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名片城市。 4.Melbourne - 墨尔本丨理由

?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 ?古老与先进和谐共处的地方,早前的道路和建筑保留完好; ?夜晚具有独特的绚丽色彩; ?有大面积公园和草坪,有安静的海滩。 5.Brisbane - 布里斯班丨理由 ?阳光之城,明媚动人;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有在昆士兰州才能够抱考拉,布里斯班拥有全澳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考拉保护区; ?临近黄金海岸、阳光海岸; ?有静谧的公园和优雅的河景。 4个必去的旅游景点 1.Sydney Harbour - 悉尼港丨理由 ?澳大利亚最著名的的地标群:悉尼港大桥和悉尼歌剧院; ?地势广阔,建筑群广布,是悉尼的繁华地段; ?每年各个季节都会有盛大的节日庆典在此举行。 2.MONA博物馆丨理由 ?塔斯马尼亚州访问量最高的景点; ?展馆中30%的展品接受报价; ?全澳拥有最多员工和电子讲解器的博物馆,服务一流; ?展品更新率为平均每3个月更新近30%,每次去都有新感觉; 3.Cairns Great Barrier Reef - 凯恩斯大堡礁丨理由 ?畅游海底世界; ?千姿百态的珊瑚群,绚丽多彩的热带鱼;

论摄影摘要

柏拉图的山洞 1.摄影的作用 a)加强家庭感情纽带 b)旅游,记录生活经历 c)将经历转换成概念 i.经历的否定 ii.异化的旅游经历 2.照相机,昂贵 3.摄影师:记录者?介入者? a)对事情感兴趣,不管事情本身的痛苦 b)熊跑进帐篷里吃人 4.照片:最直接的煽情 a)马休布拉迪拍摄战争场面降低人们对内战的激情 b)1972中燃烧弹的越南小孩 c)也会变得麻木:集中营 d)色情照片 5.摄影的官方用途 6.照片的易读性 a)浅薄 b)照片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可变性,信息垄断 由朦胧的摄影看美国 1.摄影:理想形象→平实 2.戴安·阿尔布斯Diane Arbus a)很怪异的照片,怪诞,精神错乱,一反“审美”,表现丑恶 b)穷人,丑人,受害者,不幸的人,令人厌恶的人 c)并不要求人们去同情, d)P46“分离出来的观点”detached,“不关心的,超然的” e)拍摄怪人信息论 f)撕裂人心的主题,冷静的态度→张力 g)直视照相机 h)对外探索,来索求痛苦,而不是通过内省 i)不允许观众与这些主题由距离感???? j)抑郁症,师从莉赛特.莫德尔,“我要拍邪恶的东西”,“做世界上最伟大的失败者”,拍畸形人,陈尸所,工作人员擦去照片上的口水 k)美国的忧郁

令人忧郁的对象 1.超现实主义,Man Ray, Bragaglia, 2.摄影和阶级。。。没看懂 3.相机让人活在别人的现实当中,成为旅行者 4.中立性,客观性,“原型图片”:颅相学,犯罪学,精神病学,优生学 5.摄影与掠夺,旅游:美国1869洲际铁路西部开发,急不可待的拍印第安人,商业:柯 达公司树立标牌,列举可以照相之处 6.P82 原文请访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988424.html,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学专业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988424.html,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学专业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澳洲国立大学(aun)的教学及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研究理事会等各式热门大学排行榜上,anu多次被评为澳大利亚大学的前两名,多次名列全世界前30,稳居世界前50。 澳洲国立大学文学学士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不少于144学分,但也不能超过150个学分的课程。学生需要在第1年提供的1000level课程中完成48个学分;在然后一年提供的2000/3000level课程中完成不少于96个学分;在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学院提供的课程完成至少96个学分;学生还要完成至少两门主修科目:两门文学主修专业的课程,这两门文学主修专业不能是相同的名称;或完成一门文学专业和一门其他学院的主修专业(除了法学院)。 澳洲国立大学好的文科专业 1、管理学专业 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饭店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类人才,因而,无论是从就业率还是从薪酬来说,这些专业海归的前途都是较有保证的。 2、传媒类专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迅猛增长,传媒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些专业的海归,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988424.html, 3、心理学 现在人们对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这方面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也比较被看好。 4、教育学专业 包括小学、中学教育、英语教育、教育学管理。这个专业向分为teaching和education。前者还有机会执教,此类学位分三个方向:早教、小学、初高中。该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非常高,一般要求雅思7分以上,但并不强求学生有相关教育背景。 5、文学语言类 包括文学、文化、语言类,最吃香的是翻译专业。如果学生希望在英语领域有进一步的提升,可以选择翻译专业。 澳洲国立大学移民专业推荐及就业前景介绍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澳洲国立大学移民专业:法学博士专业,职业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信息系统专业,精算专业,太阳能工程专业,工程(数字系统和通信)专业,澳洲国立大学的移民专业还有很多。 1、移民专业推荐

澳大利亚reits介绍:西田

澳大利亚 REITs 介绍
西田

澳大利亚 REITs 介绍:西田
西田: 西田:全球最大零售地产商
目录
................................................................................................ 3 .................................... 背景资料 ................................ ................................................................................................ 4 .................................... 业务模式 ................................ ................................................................................................ 5 .................................... 业绩表现 ................................
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 西田在全球的购物中心( 年底) 图表 1:西田在全球的购物中心(截至 2007 年底) ............................3 西田在全球的购物中心 ...............................................3 图表 2:西田全球资产组合中各国比重 ................................ : 图表 3:西田竞争策略解析 ................................................................ 4 : ................................... ................................... 图表 4:西田旗下购物中心 ................................................................ 4 : ........................... 图表 5:西田集团历史股价走势 ...........................................................5 : ......................... 图表 6:Stapled 证券结构示意图 .........................................................6 : .................................... 图表 7:Stapled 结构在澳洲 REITs 中的比例 ................................ 6 :
2 中国金融地产网特别策划

研究生读书篇目(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研究生读书篇目: 1.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版。 2. 【美】佩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 4.李小江,《女人:跨文化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5.任一鸣《解构与建构》九州出版社,2004年。 6.李银桥《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玛丽琳J·波克塞《当妇女提问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广西妇女理论研究会出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 10.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1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美】琳达·诺克林等《失落与寻回——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卡米拉·帕格利亚《性面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英)弗尼吉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8.(英)罗瑟琳·科渥德(Rosalind Coward):《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法)埃莱娜·西苏(lelene Cixous):《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美)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作为妇女的阅读》,张京媛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论摄影艺术作品意境 关于摄影艺术作品意境,毕加索曾说过:“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意境一致的艺术形式。”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摄影艺术日新月异、空前发展,摄影文化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摄影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意境的手段。 意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它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具体地说,意境是人对自己,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一种主观态度和评价,它与人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意境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意境的色彩。也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意境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意境的诱发, 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意境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意境体验。海伦曼泽说过:“视觉艺术的极致,在于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同样,没有意境便没有摄影艺术,在整个摄影艺术中,意境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验生活的意境注入 摄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摄影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摄影创作之中,并且“ 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摄影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故摄影家自身的感受、意境、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于摄影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摄影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丰富意境。杜勃罗留波夫曾经说过,在思想家与艺术家之间,还有这种区别,后者的感受力要远比前者生动得多,强烈得多,他们两者都是根据他们的意识已经接触到的事实,来提炼自己的世界观的。可是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由此可见,作为摄影创作主体的摄影家,对待生活绝不能冷若冰霜,也不应象思想家、科学家那样冷静客观地对待事物。摄影家艺术修养的全过程,也是培养和陶冶自己深挚的艺术意境的过程。 艺术意境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摄影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意境,没有意境的艺术形象是苍白的、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摄影作品之所以能以情动人,就在于摄影家在其中饱含着、凝聚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感情,艺术意境之所以成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于在艺术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渗透着、伴随着与之相应的艺术意境。因为艺术意境是摄影工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只有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认识深刻的摄影家,才会在摄影创作中产生深刻而真挚的意境;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艺术创作激情,才会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欧威特认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思想极为简单:“我力图使观众获得快乐,但我首先要求的是富有意境、具有人性的照片。

澳大利亚文学 期末考试题目

澳大利亚文学期末考试题目 Australia Literature Final Examination Requirements Please write a 1500-word essay in English on any one of the follow topics. Your essay should be typed and printed on A4-sized paper, with your Chinese name and student number, and submitted to Room 314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 later than 7 January 2013. Please also provide a digital version of your essay, with your Chinese name and student number, to h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988424.html, by the aforesaid date. Please note that BOTH the printed version and the digital version MUST be provide on time. 1)Please comment on the theme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A. B Paterson’s ballad, Waltzing Matilda. 2)Pleas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anthem, Advance Australia Fair, Dorothea McKellar’s poem My Country, and A. D. Hope's Australia. 3)Please discuss the theme(s) of Henry Lawson's short story, The Drover's Wife. 4)Please comment on the 3 phases of Australia’s education policies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Two. (with reference to Professor Leon Lyell’s lectures) 5)Please discuss the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spirit of Australia as a nation and a people. (with reference to Ms Megan Jones, the Australian Deputy Consul-General’s speech) Your paper should be written independently. Plagiarism will not be tolerated and will be addressed to in accordance with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university. Citations or quotation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annotated.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回顾 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两大高潮。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权、选举权及受教育权。1848年,美国废奴运动积极分子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克丽霞?莫特倡议、主持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权利大会,并起草了女性主义第一个历史文件《观点宣言》。这是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爆发,它其实是个体主义思想和女性在社会中从属地位之间深刻矛盾的反映。1895年斯坦顿编著的《妇女圣经》一书出版,掀开了女性对《圣经》中男性权威质疑与诘问的序幕。到20世纪初,第一次浪潮进入尾声时,妇女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第二个高潮出现,运动的主要目标转向更深的层面。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女性主义从生物学、经验感受、话语、无意识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五个方面对男子中心主义进行清算。如以自由主义女性为主体的女性主义理论关注从性别平等、性别中立转向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激进女性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分析父权制。7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重视对女性经典作家文本的解读,其中“女性视角”的提出构成了女性主义批评解读文本的基点。所谓“女性视角”,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包括一套与男性迥异的阅读和写作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伍尔夫, 美国的贝蒂?弗里、凯特?米利特、肖沃尔特,法国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等。其中,肖沃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中试图为英美文学中的女性主义传统勾勒出一条线索,也即:(1)女权阶段(1840-1880);(2)女权主义阶段(1880-1920);(3)女性阶段(1920-)。较强调女性的性别特征。波伏娃《第二性》(1949)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经典。“女人并非生来就是,而是后天变成的。”这表明女性主义者开始不从生理上,而是从社会、文化上来考察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并认为法国和西方社会都是由男性控制的家族式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是第二性的,是“他者”;还首次比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家文学作品所虚构的“女性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从思想和观念上给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多方面的启迪。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娃。通过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她的符号学话语打破了传统语言定势的一统天下,目的是要颠覆作为男性社会意识形态基础的二分法,并超越这种充满菲勒斯中心的二分法;她提出的有关互文性的概念也给文本分析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由于第二次浪潮过于浩大,女性主义并未形成一个概念统一的学派,此后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方女性主义经受了不断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女性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动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后现代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这就是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和大致走过的道路。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中西结合” 社会性别为女性主义者批评“男性逻克斯中心主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点,女性主义一切理论都从这里开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它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性别和社会性别为基本出发点,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纲领,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探讨性别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文学角度对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从而达到发掘女性的语言、寻找女性文学史、重建文学新理论的目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理论来研究的主题,主要有社会性别、性行为、种族、阶级、经典文学书目、再现角度、阅读、主观性、女性特征和男性特征、欲望、身体、作家身份、母性、家庭等,其中以美、法、英研究最为突出。 这些国家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借鉴作用。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引进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是1981年,朱虹在《世界文学》第四期发表的《<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女性文学。还有在1983年选编了《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译介和研究日趋活跃,经过三、四代批评家的努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阐述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有的批评家从马克思关于文学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中阐述了女性诗学发展的必要性;有的从生理、心理的相互契合、沟通方面论述了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可能性;有的在不否定男女平等前提下,张扬女性的特殊性,以此建构一种自给自足的女性诗学;第二,在各种层面界定了女性主义文学的内涵。批评界从主题、题材、体裁、结构、象征、比喻及叙事角度等方面寻找着女性特有的文学表达方式,探索女性主义文学的特殊性;第三,建立了一个以批评男性中心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男性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轰击,揭示其压抑女性的真面目,呈现广大女性的现实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简述 石晓静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山西阳泉045001) 摘要: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下“中西结合”,结合西方女性主义文 学批评及中国女性的性别境遇而得到产生和发展,是一种非女权运动而产生的“文化批评”, 不断建立并形成自己的女性主义批评体系,但由于上路时间短,仍有许多工作尚待完成。 关键词: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7)07-0113-02 科学之友FriendofScienceAmateurs2007年07月B 113 --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文艺批评理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语言文学学号: 2014020128 姓名:陈亚斐 授课老师:宁梅 成绩: 2015年1月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视阈下的《甄嬛传》 陈亚斐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邮编;550025)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坛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使人们以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对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的独特关注,也促进了中国女性写作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甄嬛传》 引言 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是伴随女性运动出现的。在人类历史上,女性在社会等级观念的桎梏下,无论在政治、社交,还是在经济领域,几乎没有发言权。她们成为“不重要的他者”,完全被男人所忽视,这是女性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女性主义批评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前者从属于后者。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过了50年的历程。女性主义批评被认为是比其他任何批评理论对文学标准的影响都大,它也许是现代批评理论中最富有革新精神的力量之一。 《甄嬛传》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是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由郑晓龙导演执导,讲述的是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的故事。其中以甄嬛为主的五个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以男性为主导,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的卑微。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角度解读该作品中五个女主角悲惨命运的成因。 一、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简史 上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席卷了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大陆。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m)正是随着这次西方妇女解放运动而蓬勃发展的。作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深入到社会、文化、文学等领域后所产生的成果。可以说,女性主义批评是妇女解放运动中重要的言说形式,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用女性意识来评论文学作品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的特点是以性别或者社会性别为基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个人色彩。通常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其中英美学派更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法国学派则侧重结构。 女性主义批评从未停止过脚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理论的影响,包括新批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女性主义理论兴起的时候正是新批评走向没落的时候,因此女性主义理论打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并吸收了新批评所摒弃的关于作家生活背景的研究,提倡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平等,而在以前的社会里,从某种角度讲男性与女性是两个不平等的阶级,因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流派。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原则和方法,解构主义强调去中心化,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中心,反对所谓的“二

苏珊_桑塔格《论摄影》(我的读书摘记)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读书摘记)(我的

林锋 《柏拉图的洞穴》 ■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 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 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 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一一犹如物象的汇编。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照片,包装着世界,也需要包装。 ■书籍仍不属将成组照片付诸发行的十全十美的体系。 ■即使摄影师们最为关心的是镜子般地反映现实,他们还是会被趣味及道德感 的无言的规范所驱谴。 ■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意在捕捉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绘画却从来没有 如此宏大的视界。 ■如今,摄影几乎已经像性和跳舞一样被视作一种娱乐。这就意味着,和其他 群众性艺术形式一样,摄影并未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艺术。它主要还是一种社 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力量的工具。 ■摄影最早的普遍功用是纪念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以及其他团体成员)所取 得的成就。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我的读书摘记)

■由于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因而,摄影便与最具当代特征的活动之一——旅游业—— 相辅相成地发展起来。 ■那些丧失了过去的人们似乎是最狂热的摄影者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我总认为摄影是一件下流的事——那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戴 安?阿尔布斯(Diane Arbus)这样写道:"我第一次拍照时,觉得自己堕落了。" ■一张带来无可置疑的悲惨消息的照片不可能给公众舆论带来打击,除非有着 合适的感情和态度的情境。 ■照片不可能创造道德立场,但它们可以强化某种立场——并可以催生某中观点。 ■照片的道德内涵其实很脆弱。可能除了那些恐怖的照片,例如纳粹集中营的 照片,获得道德的参考价值之外,大多数照片都未能保留其情感冲击力。在1 9 0 0年由于其主题而感人的照片,如今很可能只会是由于它摄于1 9 0 0年而令我们 感动了。照片的特定质量和倾向在逝去的时光中被概念性的情致所吞噬。审美距离似乎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立在看照片的经验之中,如果不是立即就建立起来的话。时间终将 为大多数照片,甚至于最业余的照片,在艺术水准上定位。 ■摄影术表明,如果我们接受照相机所记录的情形,我们就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这与理 解正好相反,理解是从不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理解的所有可能性都植根于说“不” 的能力。严格说起来,一个人绝不会通过一张照片理解任何东西。当然,照片填充了我 们关于现在和过去的心象中的空白.................................... 照相机对 现实的反映往往是掩盖多于揭露。与建立在表面看来如何基础之上的色情关系形成对 照的是,理解是建立在视其功能如何的基础上的。而功能在时间中起作用,因而也必须 在时间中加以解释。只有叙述性的东西才会使我们理解。 《由蒙胧的摄影看美国》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造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性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 首先,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妇女运动高涨的产物。 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在西方出现了风起云涌的妇女解放运动,在就业、教育、福利和政治、文化各领域向现有的制度提出了质问,并努力将这种质问上升到对妇女的本质和文化构成的探讨。它包括妇女应是什么的问题,女性气质和女性特征怎样界定以及怎样重新界定的问题,它包括反对妇女作为供男性消费的性欲对象的战役,反对色情描写、强奸等暴力形式。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如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性别歧视存在;及时女性作家的作品,多数也收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从而对之加以批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这样依托着争取女权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而发展起来的,它同时又反过来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其次,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思想来源。 一是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多方面的启示。当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时候,正是形式主义和新批评走向没落、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转变、新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扩大的时期。女性主义批评冲破了新批评的形式主义方法,注意吸收被新批评所摈弃的作家生平资料,并重视进行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分析;对新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也对她们洞察妇女自身的地位及女性文学与阶级、种族冲突的密切关系提供了帮助;解构主义则为她们消解文学创作和作品中的男女二元对立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二是女性主义批评继承了一些先驱者的理论创造。其一是弗吉尼娅·沃尔夫,她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自己的文学传统。(2)她明确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育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其二是西蒙·德·波伏娃,他在《第二性》中指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这种”女性是形成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摘要: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本文介绍了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最后就三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了总结讨论。 关键词: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女性主义关系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酷儿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性和性别的研究的批评理论。拉曼·塞尔登(Raman Selden)把它称之为“一种对于主体,性别与其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激进式反思”。酷儿理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致力于探讨跟性、性别以及性欲相关领域的问题。 提到酷儿理论,不得不提性别研究;而作为一种相对来说较新的跨学科理论综合的性别研究又是从女性主义研究中所衍生出来了。众所周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浪潮。概括地说,第一次运动浪潮主要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的诉求是女性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各国妇女积极争取选举权。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到70年代后期,主要处理的是女性在工作、薪水、受教育方面的不平等,妇女的堕胎权以及妇女在家庭或工作中的性别角色。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此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研究的热潮逐渐形成了。或者说,女性主义研究实际上就是女性主义运动在学术理论领域方面的延伸。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又把它称之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此次思潮主要致力下实现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黑人女性、少数民族女性、双性恋女性、同性恋女性、变性的女性、来自于后殖民地区以及社会底层的女性。也正是在此次运动浪潮当中性别研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为人们所熟悉。 作为对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回应,性别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正如其名所暗示,性别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性别(gender)这个概念来分析研究各种不同的学科。在过去,大部分人都把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两者混淆起来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中,西方女性主义者才对两者作了区分。1968年,美国知名性科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罗伯特·斯托勒(RobertStoller)反驳了佛洛依德提出的人都是双性特质的观点,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性别才被理解为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构建下所形成的性别角色、行为以及属性差异,而生理性别指的是人类生理上的从解剖学角度来确定男女的一种生物属性。从这个观点来看,前者是流动的、易变的并且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而后者是固定不变的。以自然为基础。很多著名的学者都阐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最有名的当属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Beauvoir),在她最重要的作品——被尊称为西方妇女的“圣经”的《第二性》里,她指出“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我的读书摘记)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我的读书摘记) 林锋 《柏拉图的洞穴》 ■在教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觉规则的过程中,摄影改变并扩展了我们对于什么东西值得一看以及我们有权注意什么的观念。它们是一种基本原理,尤为重要的是,它们是一种观看的标准。最后,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 ■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 ■照片,包装着世界,也需要包装。 ■书籍仍不属将成组照片付诸发行的十全十美的体系。 ■即使摄影师们最为关心的是镜子般地反映现实,他们还是会被趣味及道德感的无言的规范所驱谴。 ■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意在捕捉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绘画却从来没有如此宏大的视界。 ■如今,摄影几乎已经像性和跳舞一样被视作一种娱乐。这就意味着,和其他群众性艺术形式一样,摄影并未被大多数人看作一种艺术。它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礼仪,一种抗拒焦虑的屏障和一种力量的工具。 ■摄影最早的普遍功用是纪念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人(以及其他团体成员)所取得的成就。

■由于摄影给人以一种把握住了非真实的往昔的幻觉,它们也就帮助人们把握住了不牢靠的空间。因而,摄影便与最具当代特征的活动之一——旅游业——相辅相成地发展起来。 ■那些丧失了过去的人们似乎是最狂热的摄影者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我总认为摄影是一件下流的事——那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戴安·阿尔布斯(Diane Arbus)这样写道:"我第一次拍照时,觉得自己堕落了。" ■一张带来无可置疑的悲惨消息的照片不可能给公众舆论带来打击,除非有着合适的感情和态度的情境。 ■照片不可能创造道德立场,但它们可以强化某种立场——并可以催生某中观点。 ■照片的道德内涵其实很脆弱。可能除了那些恐怖的照片,例如纳粹集中营的照片,获得道德的参考价值之外,大多数照片都未能保留其情感冲击力。在1900年由于其主题而感人的照片,如今很可能只会是由于它摄于1900年而令我们感动了。照片的特定质量和倾向在逝去的时光中被概念性的情致所吞噬。审美距离似乎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立在看照片的经验之中,如果不是立即就建立起来的话。时间终将为大多数照片,甚至于最业余的照片,在艺术水准上定位。 ■摄影术表明,如果我们接受照相机所记录的情形,我们就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这与理解正好相反,理解是从不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理解的所有可能性都植根于说“不”的能力。严格说起来,一个人绝不会通过一张照片理解任何东西。当然,照片填充了我们关于现在和过去的心象中的空白......照相机对现实的反映往往是掩盖多于揭露。......与建立在表面看来如何基础之上的色情关系形成对照的是,理解是建立在视其功能如何的基础上的。而功能在时间中起作用,因而也必须在时间中加以解释。只有叙述性的东西才会使我们理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