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恐怖主义及当前反恐形势

国际恐怖主义及当前反恐形势

国际恐怖主义及当前反恐形势

教学目的:通过本专题学习,让学生了解恐怖主义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当前国际

恐怖主义发展的动向和全球反恐的主要工作成绩和问题,并重点掌握我国周边恐怖主义

的发展情况和对我国的影响。

主要内容:1、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2、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动向;3、当前国际反

恐斗争形势;4、我国周边恐怖活动及其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

教学重点:国际恐怖主义发展现状和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时间:3学时

一、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

1、相关概念解释

(1)恐怖

恐怖一词源于拉丁文terror,原意是指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在汉语里恐怖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显然,它们的解释是一致的。在英语里,“恐怖”(terror)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所谓“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威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从这个含义出发“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

恐怖分子进行恐怖活动造成人们的恐怖心态是有一定的目的与动机的,要对恐怖活动进行分析就要区别不同的目的与动机。作为一种暴力形式首先应对它进行政治与非政治的区分,进行这样的区分是为了确定恐怖活动的属性,并且为进一步探讨恐怖主义奠定基础。

一般来说,如果行为者的行为是出于某种反社会心理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个人报复泄私愤或是为了勒索赎金等,那就属非政治行为。在西方国家,很多发生在校园或公司等场所的枪击事件就属此类。例如1996年3月13日,在英国的小城邓布兰就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惨案,当26名一年级的孩子正上体育课的时候一名全副武装的男子突然向他们开13名小学生和他们的教师被当场打死,另外12人受伤,其中1名小姑娘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死去。这个疯狂的射手最后自杀身亡,这一事件是很可怕的恐怖事件,但没有政治背景,属于突发的和偶然的严重刑事犯罪事件。

与这类情况不同,如果行为者的打击对象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是一个种族、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教派,目的是迫使受伤害者做原本不会做的事,诸如改变政治态度或对内对外政策,则这种行为就属政治行为了。北爱尔兰共和军在英国搞的恐怖活动就属典型的政治行为,哈马斯在以色列制造爆炸事件、北非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屠杀外国游客也都属于政治行为,因为它们的目的是要迫使有关的政府改变政策。德国的新法西斯主义者,即所谓的光头党纵火伤害外国移民也是政治行为,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搞排外、搞种族主义。在2001年的9-11 事件中,尽管恐怖分子在事后没有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但人们都知道他们是以美国为攻击对象纽约世贸中心是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而五角大楼则是美国军事力量的象征。

一般认为,恐怖主义是属于政治性的恐怖活动。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具有政治性质的恐怖活动大都可定性为恐怖主义。然而,也并非所有具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都可定性为恐怖主义,因为“主义”应是指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和有组织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恐怖主义”实际上与“恐怖的体系”(a system of terror)是相对应的。在这里system有“制度”、“组织”、“主义”等含义,因此,孤立、偶然的行动,即使带有政治性,也不是恐怖主义只能算恐怖活动,只有具有组织性与系统性的恐怖活动才是恐怖主义。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的行为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为了实施劫持多架客机并撞向不同的既定目标的计划,恐怖分子作了长期的策划和准备,他们的行为非常周密。显

然,非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通常属于一般的刑事犯罪,而政治性的恐怖活动则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活动,只有系统的政治性恐怖活动才可列为恐怖主义。

(2)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terrorism)迄今为止,已不下百多种定义,但却没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英国百科全书上认为:恐怖主义是对各国政府、公众和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和威胁,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革命者、追求正义者以及军队和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义。美国国务院的定义是:由国家组织或隐蔽人员对非战斗目标(包括平民和那些非武装或不执勤上岗的军事人员)发动的,常常是以影响受众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暴力活动。兰德公司则认为:恐怖主义是个人或团体为达到政治目的而使用的国际暴力。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恐怖主义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使用暴力、制造恐怖气氛和有明确的政治目的。皮尔逊(Frederic S. Pearson)和罗切斯特(J. Martin Rochester)认为恐怖主义至少具有三个要素:第一、实际使用或威胁要使用非常规暴力;第二、具有政治动机;第三,其伤害对象与其主要目标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就第三个要素而言,我们在现实政治中确实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恐怖主义者为了实现其组织的目标,诸如民族分离,他们可以袭击毫不相干的游客,袭击民航机和公共汽车。

恐怖主义作为一种使用暴力的行为,在某些方面与战争是很相似的,因为它们都是以暴力手段迫使对手屈服于自己的意志。对于9-11事件,美国总统布什就称之为战争。然而,从概念上讲,恐怖主义与战争毕竟不是一回事,因为这两种暴力的使用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战争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当然,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也打击平民和民用设施,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以尽可能强烈的暴力手段来折断对方的抵抗意志。而恐怖主义则不同,他们打击或伤害的对象主要是非武装人员,是普通公民,有时他们也袭击军人,但基本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驾机撞击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这里,战争是武装者反对武装者,而恐怖主义则是武装者反对非武装者。

当然,就现实情况而言,恐怖主义与战争有时也不容易分清楚。在当代的国际冲突中,不时会出现带有恐怖主义特点的战争和带有战争特点的恐怖主义。例如,作为一种战争类型的游击战,在形式上就很象恐怖活动,它常常包括暗杀、绑架、爆炸、偷袭等行为。而且也往往会造成某种恐怖气氛。霍夫曼(Bruce Hoffman)在界定恐怖主义时就特别区分了恐怖主义与游击战。他认为,在得到广泛认同的意义上,游击战是由较大的武装团体进行的,这种团体通常是作为一个军事单位行动其攻击对象是敌人的军事目标,并且力图夺取一定的领土和对一定的区域或人口行使某种主权。与之相反,恐怖主义者并不是以一个公开的军事单位行动,不想夺取领土,通常避免与军事力量进行战斗,并且极少对一定区域或人口行使主权。实际上,判断一种暴力形式是游击战还是恐怖主义,最根本的标准还是要看它的行动对象:只要它是针对敌方军事目标的,它就是战争的一部分。有时在冲突中也会出现战争行为与恐怖主义行为交织在一起的情况,或是两种属性难以进行判断的情况。就前者而言,是指行为者的行为包括两部分:既有战争的部分,也有恐怖主义的部分。后者是指行为者的行为难以进行明确的分类,既带有恐怖主义的特点,又带有战争的特点。例如,在黎以冲突和巴以冲突中就存在这样的复杂情况。其中既包括针对军队的游击战和正规战,也包括针对平民或政治领导人的恐怖主义行动。以打击对象作为标准来区分恐怖主义行为与战争,我们只能进行大概的判断,因为任何一次战争都不可能不伤害平民。在黎以冲突中,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报复行动就造成了黎平民的很大伤亡。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行为事实上与恐怖主义行为很难区分。在战争中以平民为消灭对象的极端事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对受害国平民的大屠杀,这种行为作为地地道道的恐怖主义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最悲惨的一页。其实,战争与恐怖主义交织在一起并不是一种少见的暴力模式例如1990年代在波黑和卢旺达爆发的战事就伴随着极其野蛮的恐怖性大清洗。当然,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战争行为已越来越注意避开民用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恐怖主义提出这样的界定: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非战斗人员进行的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

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这个定义强调了恐怖主义的政治性、其暴力的有组织性、制造心理影响的目的性,并且强调了恐怖主义是不同质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

当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由于恐怖主义存在极其复杂的情况,因此任何界定都不可能涵盖有史以来的全部恐怖主义。如图所示,在恐怖主义与战争之间是存在一个相互交叠的灰色地带的这一部分行为的情况是复杂的,通常不能简单地定性为战争行为或恐怖主义行为。再者,由于战争本身也存在不同的性质,因此人们往往会出于不同观念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比如,进行自卫和从事反侵略战争,情况就比较特殊,在这中间对侵略者使用了非常规手段应当怎样看就难以进行简单的判断。显然,对于某些历史问题应当历史地去看,而对于现实的复杂问题则还需要结合国际法原则进行更全面的分析。

(3)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的一种,是指非国家组织为取得某种国际政治目的,以他国平民、政府、和武装人员为对象,以造成敌国的普遍社会恐惧为手段而采取的暴力行动。

2、国际恐怖主义的历史发展

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大体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际恐怖主义的萌生期。从18世纪末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国家之间乃至其国家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日趋激化。于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们,纷纷以恐怖主义行动来反抗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和殖民入侵者。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剌、1914年奥匈帝国斐迪南遇剌两起事件,就是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恐怖主义事件的代表。

第二阶段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形成期。从二战结束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国际恐怖主义真正形成了气候。此间,在两大阵营对峙、冷战的国际社会背景下,许多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殖民地、附属国或刚独立的民族国家,成了恐怖主义的热点。明显增多的劫机、爆炸和绑架等,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恐怖事件,恐怖活动袭击的目标和范围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其手段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从而酿就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大爆发。

第三阶段是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獗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恐怖主义活动的特点是:动机日益复杂化、行动跨国化、形式多元化、手段技术化、长远目标模糊化和短期意图残酷化等等。例如,由于有高素质科技人员加入到了恐怖组织中,恐怖分子必然地会采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实施恐怖行动。许多迹象表明,恐怖分子的视线已经开始转向诸如核电站、能源基地、电脑网络等目标。面对国际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的前景,美国已经开始注意防御恐怖分子通过电脑网络摧毁社会服务系统、扰乱经济运行网络、破坏军事体系、削弱公众信心等众多至关紧要的社会安全问题。

国际恐怖主义是一种大范围、跨国际的反人类活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坚决反对它的同时,人们还应理智地看到,国际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因此,人类理应为反恐怖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3、国际恐怖主义类型

国际恐怖主义目前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民族主义型:如北爱尔兰共和军等。

(2)宗教极端主义型:如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哈马斯阵线”、印尼的“伊斯兰祈祷团”等。

(3)极右意识形态型:如德国新纳粹党、德国人民党等。

(4)极左意识形态型:如意大利红色派、日本红色旅等。

(5)现代科技型:如生化武器、毒气、细菌战等。

4、对国际恐怖主义认识的分歧

国际恐怖主义就其产生的根源而言,不外乎有三方面:第一是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秩序,具体表现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肆虐,通俗的讲就是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第二是世界经济发展长期不平衡,全球化导致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还看不到明显的解决前景,贫困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温床和土壤;第三是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差异本来并不一定要带来冲突,但是如果国际社会

不能很好的处理文明的差异,动辄以流氓国家、无赖国家来诬蔑别的民族和人民,那么,文明的冲突就以某种程度的恐怖主义的形式出现了。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恐怖主义其实首先表现为国家冲突,然后是文明冲突,因此,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认识自然就存在国别分歧。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定义恐怖主义和恐怖组织,很难能形成统一意见。尤其是西方少数国家带着冷战思维和和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看问题,从一国私利出发定义国际恐怖主义,认为对它有害的才是恐怖主义,而对它的所谓“敌人”有害且对自己有利的恐怖主义则不列为恐怖主义,甚至冠以“民主义举”之名对其进行援助(例如东突头目热比娅逃到美国后被美国庇护,现已经成为中国境外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头面人物,包括暴力恐怖犯罪的骨干分子一起,密谋筹划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赤裸裸干涉别国内政,这就是当前困扰国际合作的恐怖主义双重标准。9-11以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反恐之名行扩张之实,动则以武力相威胁,甚至直接侵略和占领别国,致使国际恐怖主义更加猖獗,形成当前全球安全新威胁。

对国际恐怖主义认识的分歧将长期存在,这也注定了国际反恐斗争将是复杂的、而且是长久的。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造成的危害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大家都谴责暴力行为、同情受害者、关注损失与恐怖效应,国际反恐合作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达成的。

二、当前国际恐怖活动动向

当前的国际恐怖活动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看问题。

1、恐怖组织方面

从恐怖组织方面看,一个以伊斯兰极端宗教思想为意识形态、以“基地”组织为核心、以西方国家或“西化”伊斯兰国家利益为打击目标的“恐怖同盟”正浮出水面。这个“死亡同盟”无疆界、无领土、无固定基地、无标识。他们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在不同国家拥有网络,军事打击无从下手。主要成员包括:东南亚“伊斯兰祈祷团”、菲反政府武装“阿布沙耶夫”、巴基斯坦“穆斯林联合军”、“基地”组织、车臣非法武装、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阿尔及利亚武装集团等。巴厘岛、车臣、肯尼亚、土库曼斯坦、利雅得、卡萨布兰卡等地恐怖事件均有国际背景。此外,“基地”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组织,而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一种概念、一种运动。“基地”由一个“官僚实体”转变成跨国网络组织。

2、恐怖活动特点方面

从恐怖活动特点看,多处同时作案追求极端效应已经成为当前恐怖活动的新特点。今年五月中旬的连环爆炸案显示,恐怖组织的攻击以“多目标”为主,它们往往规模小、时间短、攻击前均经周详规划与专业训练。这些连环作案的目的有:一是为了扩大事件规模,形成爆炸四起局面,引起民众普遍恐慌;二是将局势搅乱,加大救援与侦破难度,且因采用自杀性爆炸,使线索中断;三是极力造成最大杀伤。

案例: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遇刺

3、恐怖活动方式方面

从恐怖活动方式看,恐怖分子为追求轰动效应和制造心理恐慌,往往经过长时间策划,在不同国家与地区,集中连续搞活动。如法国油轮遇袭、印尼巴厘岛、菲律宾三宝颜市连续爆炸案、莫斯科劫持人质、车臣政府大楼被炸、北奥塞梯自杀爆炸、雅加达万豪酒店被炸、伊拉克联合国办事处汽车炸弹案、纳杰夫清真寺爆炸案、马德里“311”、伦敦“77”爆炸事件等。新一轮恐怖浪潮显示出国际恐怖活动呈“波浪”型趋势,形式更加多样化。“要更多人死,让更多人看。”

重要案例:

(1)印尼巴厘岛爆炸案

(2)莫斯科广场音乐会爆炸案

(3)雅加达万豪酒店爆炸案

(4)西班牙“3·11”事件

(5)沙特国家安全总局汽车炸弹爆炸案

(6)车臣总统被炸身亡

(7)俄车臣恐怖分子突袭印古什共和国

(8)别斯兰人质惨案

4、恐怖活动趋势方面

从恐怖活动的趋势看,更多的恐怖事件可能发生在适合穆斯林活动,且防范措施薄弱的地区,恐怖袭击目标和范围可能有如下5种:

(1)恐吓型活动成为扰乱社会秩序的方式。通过电话、信函制造混乱,引起恐慌。

(2)煽风点火,为下一轮恐怖活动做准备。“基地”组织经常通过因特网、录像等方式,发表煽动性言论,挑起族群仇恨。

(3)萨达姆家族亲信及效忠部队中一些成员可能成为新的组织,单独或以小组行动发动袭击。西方国家的海外利益仍是攻击的主要对象。恐怖袭击有从使领馆、军事基地等“硬目标”,转向不具防卫能力的“软目标”的势头(如约旦主义使馆、联合国驻伊办事处及纳杰夫清真寺)。

(4)施放生物、化学及“脏弹”的危险依然存在。此外,由于俄罗斯在莫斯科剧院的营救活动中使用了化学毒剂,也给恐怖分子将化学毒剂作为袭击手段提供了借口。

(5)大搞心理恐怖战。如“基地”组织借美、加大停电搞心理恐怖,声称其下属行动队袭击了为美加主要工业城市供电的两座电厂。这显然是意在对美施压,加剧美加民众的心理恐惧,借机渲染自己的活动能力。

5、恐怖活动持续时间方面

从恐怖活动的持续时间看,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将是长期的。在联合国驻伊总部被炸后,美国主要媒体发表了大量的评论,认为这是美国把一个原本不是恐怖威胁的国家变成恐怖国家的最新证据;西方和伊斯兰世界展开的思想战将会主宰今后十年的全球政治, 美对伊军事行动所诱发伊斯兰世界的“反美圣战”,加剧国际安全形势动荡。

附录:假设本〃拉登死了

一般认为,没有本〃拉丹的“基地”仍能生存下去,甚至更为活跃。原因有四:

一是组织成员人数多。20世纪70、80年代,“红军派”只有20多人,“红色旅”70人左右,“爱尔兰共和军”约有200-400名骨干成员,而“基地”通过在苏丹、也门、阿富汗的训练营地,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据估计,“基地”在全球拥有5-10万成员。

二是传统恐怖组织领导人大都是教授出身,而本〃拉丹是实业家。如“红色旅”头目为政治学教授,“红军派”为历史学博士掌门,“光辉道路”是哲学教授,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基地”如同一个企业,像跨国公司那样运作。如今尽管“基地”领导层有70-75%的成员已被捕或被击毙,但整个组织有很强的再生能力,高层领导被捕或被击毙,马上有后继者顶替上去。

三是“法宝”多。“耐心执著、精心策划”是本〃拉丹发动重大恐怖袭击屡屡得手的两大“法宝”。本〃拉丹花5年时间谋划美驻东非大使馆爆炸案;3年时间袭击美“科尔号”军舰;6-7年策划、准备“9〃11”。

四是“基地”恐怖资金充裕。“9〃11”前,“基地”在全球拥有80家盈利的公司和不少慈善团体,此外还从事钻石贸易,拥有一支货运船队。

三、国际反恐斗争形势

1、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形势

“9·11”事件6年来,国际恐怖主义形势反而更加严峻,袭击事件日益增多,恐怖手段更为复杂和隐蔽,技术更高。虽然国际反恐成果斐然,但是恐怖力量也在增长,大有越反越恐的发展态势。

首先,美国6年反恐乏善可陈。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以“反恐”为施政重点,对内不断整合机构,扩大行政权力;对外发动两场战争,调整兵力部署。据美国国会研究处统计,截至2007年6月,美国为在海外发动“反恐战争”已耗资6100亿美元,美军伤亡3万多人。但美国情报机构7月份发表的国家情报评估却指出,美国面临的恐怖威胁有增无减,恐怖分子人数日益增多,“基地”组织已经获得了对

美国本土发动袭击所需的大部分能力,而被美国视为恐怖主义“罪魁”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至今仍逍遥法外。前“9·11”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正、副主席基恩和汉密尔顿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由于布什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与六年前相比,美国的安全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当然,美国的努力不会只“失”不“得”。从“得”方面看,美国取得以下七个方面的“进展”:一是摧毁恐怖主义庇护所,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重创并打击基地组织,使恐怖主义的战略根据地离开那里,因此基地组织现在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只能分散作战。

二是美国紧接着破坏了基地组织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集团,打死和捕获了很多基地组织的成员,基地组织著名的头目大半已经死亡或者被抓捕,本拉登也藏起来,另外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头目扎卡维也被炸死,车臣恐怖势力巴萨耶夫被击毙。

三是切断恐怖组织的财政来源。6年来,美国和它的盟国,在世界各地冻结和查封了1400个恐怖组织的帐户。使恐怖主义组织失去了大约两亿美元的资金来源。而且美国司法部通过帆反恐调查,还对200多人提出起诉,迄今为止,已经有140多人被判罪。

四是阻止新的恐怖事件的发生,防范恐怖袭击发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例如基地组织每年的预算至少被减少了三分之二,在“9.11”事件发生后,基地组织每年的预算大概是三千五百多万美元,现在据说是在五百万,到一千万美金,资金流动的限制有效的制约了基地恐怖组织的发展。另外,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美国和它的盟国已经在100多个国家捕获四千多名恐怖组织人员,许多恐怖主义组织策划的袭击行动,在还没有实现之前被破获,例如,2005年11月7—8号凌晨一起澳大利亚恐怖袭击案件的侦破。当时的情况是使五百多名澳大利亚警察,根据情报部门的准确情报,先后在两座大城市(悉尼、墨尔本)逮捕17名嫌疑犯,搜查到很多东西,其中包括化学武器,另外一例,英国警方2006年8月10号,侦破一起案件“爆炸十架由英国飞往美国的飞机”抓捕了21名嫌疑人。

五是美国极力推导的恐怖主义对人类社会严重危害性以及必须携手合作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的意识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例如这五年来,各国都开展强大的对恐怖主义进行声讨的声势、和参与立法和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恐怖主义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美国2001年10月7号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当时有90个国家参加这次行动。几乎占现有国家的一半。成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一次军事联盟。据统计世界上有172以上的国家已经下令冻结同恐怖主义有关的资金,金额总计超过1.37亿元,世界上315个实体,商业机构他们的资金被冻结。有685个同恐怖主义有关的帐户被查封。而且联合国还通过了一系列反恐协议,特别是2006年9月8号,联合国大会通过《全球反恐战略》要求协调和加强联合国各个成员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努力。这是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第一次就打击恐怖主义全球范围达成一致意见。

六是推动区域性的反恐合作方兴未艾。“9.11”事件以后,例如有上海合作机制,更坚定了反恐合作机制,还有八国集团反恐怖行动组织,由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八国组成,成立于2002年6月2日。欧盟反恐机制也加强公约的修订和法律的制定。东盟反恐合作机制也与2002年8月1日签署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联合宣言,还有独联体内部安全合作机制,非洲联盟反恐合作机制、亚欧会议合作机制等区域反恐合作组织的建立。

七是美国在国际上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制度客观上推动了全球联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眼下美国已经遇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抵制和反对声浪,联合国政府在反霸权的呼声下获得更高的重视

然而,从长远宏观、政治角度来看,布什战略的“失”会大于“得”。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国的反恐动机越来越遭到全世界人民的质疑。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美国所谓“反恐”包藏有更大的图谋。美国在打着反恐的旗号推行霸权主义,谋取地缘政策利益。因而美国的反恐政策越来越遭受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全世界人民的批评。

二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矛盾加深了。造成这种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矛盾的加深主要表现在美国反恐政策几个失误上,例如,“9.11”事件之后,美国前是讲发源伊斯兰国家宗教极端主义列为首要危险,宣布七个国家为“邪恶轴心国”有五个是伊斯兰教国家,美国在利用国际社会同情他遭受恐怖袭击的心理,完成阿富汗战争时,又发动了对伊战争,发动与恐怖主义无关的伊拉克战争,同时

又继续纵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侵略战争,致使巴以冲突越演越烈,这些冲突反恐措施加深了美国与伊斯兰国家的矛盾。特别是美国为了推行它们改造中东反恐政策计划,在中东地区更加偏袒以色列霸权行径,在恐怖主义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极大的伤害了穆斯林民族利益和宗教感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极端反感。另外美国攻打伊拉克,力图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的战争举动,更是损害广大中东地区伊斯兰民众的利益。所以,这就是造成美国和伊斯兰矛盾加深的一些重要因素。

三是美国是越反越恐。虽然打掉一些老的恐怖主义,但是又催生了更多新的恐怖主义。弄的它自己是防不胜防,反恐疲于奔命。现在实际上本拉登无论是死还是活,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形势已经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它只是一种招牌,成了激励恐怖分子的一种精神和主力的东西。

四是美国外交上日益孤立。反恐国际领军地位遭到质疑。美国借反恐为名推行霸权主义搞单边主义,抛开联合国做法,使自己在外交上日益陷入更加孤立的情况。在阿富汗战争开始时,有90个国家支持美国的行动,当时美国只投入有限的军事力量,便使基地组织时期根据地,许多重要成员被俘,但是后来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悍然发动与“9.11”事件和恐怖组织并无直接联系的伊拉克战争就没有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孤立无援。只有英国步其后尘。使得美国在外交上日益孤立,他的反恐领军地位遭受质疑。

五是激化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世界变得更加混乱和动荡不安。布什提出伊斯兰法西斯主义的说法把恐怖主义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这等于把宗教意识以及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归为一类,扩大打击面,孤立了自己。对美国来说,正确的策略是加强与伊斯兰世界的沟通,团结伊斯兰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如果不这样恐怖反恐是无法获胜的。

其次,欧洲从“后方”走到“前台”。

“9·11”事件6年来,欧洲也迎来了一系列恐怖袭击,英国、西班牙和德国先后被恐怖分子猛烈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9·11”逐渐成为西方社会每年都必须经过的一道心理年关。

德国:不再是后方

2007年9月4日,德国安全部门逮捕了计划对法兰克福机场和美国驻德机构实施恶性炸弹袭击的3名恐怖嫌疑分子,幸运地避免了一起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

事后,德国联邦刑警局局长奇尔克表示:“德国将成为国际恐怖分子实施具体袭击计划的目标,而不再像从前那样,仅仅是恐怖分子进行休息和撤退的后方基地。”根据德国警方所掌握的情况,有德国公民接受了境外恐怖组织炸药爆破的训练,目的是在德国从事恐怖袭击活动。他们作案动机主要是出于对美国人的仇恨。

这一切都加重了德国人的恐惧心理。德国一民意调查研究所2007年9月5日随机调查了1000名德国人,结果显示,76%的人担心德国会再次遭受恐怖袭击。早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伊拉克连续发生绑架德国人的事件时,蒂宾根大学的托马斯·豪西尔德教授就指出,“德国同美国走得更近,将是德国遭受恐怖袭击的一个导火索”。

英国:担心越反越恐

对英国而言,“9·11”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六年来,英国警方共破获30起恐怖阴谋,对200多个恐怖组织和2000多名恐怖分子的活动进行了监视。这不能不说是下了苦功的。2005年7月7日的伦敦发生地铁连环爆炸后,英国政府就一刻也不敢松懈地防备恐怖袭击。

去年8月10日,英国希思罗机场挫败一起制造爆炸客机事件。而今年6月29日和30日恐怖分子又计划在伦敦和格拉斯哥制造汽车爆炸事件,幸亏被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英国政府将全国安全警戒提高至最高级别——“危急”状态。

尽管各种反恐措施卓有成效,可是英国民众反而存在一种“越反越恐”的感觉,认为英国政府跟随美国的反恐政策太紧,结果“引火烧身”。

西班牙:“引火烧身”

2004年3月11日,早晨上班高峰时间,马德里通勤火车上发生炸弹袭击。袭击共造成191人丧生,1800多人受伤。马德里311列车爆炸案是911事件后针对西方最严重的恐怖袭击。

马德里311列车爆炸案还影响了西班牙大选的结果。在爆炸案发生后进行的大选中,执政党人民党被最大反对党工人社会党(简称工社党)击败,工社党总书记萨帕特罗当选为西班牙新首相。工社

党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马德里爆炸事件沉重打击了执政的人民党。在此之前,多次民意调查显示,人民党占领先地位,工社党比人民党大约相差6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长期以来,西班牙民众反对人民党政府追随美国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反对政府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并派遣军队到伊拉克,曾经屡次发起大规模反战示威,呼吁美英结束对伊拉克的军事占领,并强烈要求政府撤回本国士兵。而在大选前发生的这起西班牙有史以来最大的恐怖袭击事件更使人们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越发感到不能再选择亲美的人民党,因此转而支持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工社党。

最后,亚洲成为恐怖主义的天堂

亚洲既是恐怖主义的输出地,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地。自“9·11”事件以来,全世界通缉的10大恐怖份子均来自亚洲,而且都是来自本·拉丹在喀布尔建立的恐怖分子训练基地,亚洲俨然成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与此同时,亚洲又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最大受害地,从中东到中亚,从南亚到东南亚,恐怖主义袭击比比皆是,血雨腥风令人谈控色变。根美国国务院统计,仅2003年,全世界就发生190起恐怖袭击事件,有307人死于恐怖袭击,另有1593人受伤。其中,亚洲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最多,共有70起;造成的死伤人数也居首位,共有159人死亡和951人受伤。

著名的英国国家风险研究机构“全球市场研究中心”在对世界上186 个国家和地区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进行排名后,于2003年8月17日发布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除美国之外,亚洲许多国家是全球恐怖袭击主要目标。这些国家主要有:巴基斯坦、菲律宾、阿富汗、印尼、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六个国家的遇袭风险均派在全球前十位(巴排名第三、菲、阿、印尼、印分别为五、六、七、九)。根据该机构的2003—2004年度全球恐怖风险袭击指数显示,在全球六大地区中,亚太地区遭遇恐怖袭击的风险仅次于中东、北非地区。亚太地区的风险指数为45.16,高于全球40.19的平均水平。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和东帝汶处于中上水平。这家评估机构用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受风险的标准包括恐怖分子的作案动机、恐怖组织在该国或地区存在的情况,以及该国或地区预防恐怖袭击的能力等。

亚太地区之所以恐怖袭击风险居高不下,源于地缘宗教因素与地缘战略两大因素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美在结束对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之后,因不能有效控制全境,引发伊斯兰世界的“反美圣战”,形成了恐怖分子在全球重要地区开拓“圣战”战场的新动向:一是战场超出伊拉克甚至中东,大批“基地”组织成员潜逃格鲁吉亚潘杰溪峡谷、伊拉克北部、伊朗、也门、沙特、巴基斯坦及中亚、印尼等穆斯林聚居区,与其他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勾结增强,使中东、南亚、东南亚成为恐怖主义沃土。从2007年5月中旬以来的系列重大恐怖事件看,“基地”组织已渗透到许多国家。如萨达姆残部与“基地”组织在伊成立了“阿拉伯军”。恐怖活动已成为这些地区恐怖分子及其家属和同情者的“产业”,车臣每一自杀袭击者的抚恤金约为2.5万美元,成为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二是打伊激化了西方与伊斯兰的矛盾,导致更多恐怖活动的发生。伊拉克边防空虚,大批“圣战”分子从沙特、黎巴嫩等地潜入伊境,欲将巴格达、纳杰夫等城市变为第二个“白沙瓦”,再打一场“反美圣战”。三是阿富汗战争之后,最可能成为恐怖分子天堂的两个国家—巴基斯坦和印尼都在亚洲。美“改伊”引发两个国家政局失控、社会动荡,恐怖不断。

在南亚,反恐斗争尤为艰巨。据2003年4月美国公布的《2002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统计,该年全世界共发生199起严重恐怖事件,南亚一地就高达78起。约占40%。2003年共发生208起国际恐怖主义事件,比后来公的布2002年的198起(修订后为205起)略有增加,与2001年的355起相比下降了42%。2003年共有625人在袭击事件中丧生,少于2002年的725人。2003年在袭击事件中受伤的共有3646人,与2002年的2013人相比显著增加。目前,“基地”组织及部分塔利班分子也藏身于阿巴边境地区。

2、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反恐联盟出现分歧

美国等国借反恐之名行霸权扩张之实,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使国际反恐形势更为复杂。

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方面高举反对恐怖主义旗帜,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却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旗帜下,扩张自己的势力,控制世界能源。一方面美国人和英国人把保护人权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信念;另一方面,却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与专制政权和那些对其“敌人”有害的恐怖主

义组织眉来眼去。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高调的人道主义与强烈的实用主义结合在一起,逐渐分化和瓦解了世界反对恐怖主义的联盟,双重标准使国际反恐形势更为复杂。美国和英国主导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在策略上不但没有分化敌人,反而在行动上制造了更多的敌人;在政治上不但没有削弱恐怖分子的阵营,反而在一系列错误政策指引下,壮大了恐怖组织的力量。

(2)伊乱象成为“基地”宣传、募资、招募新兵的“温床”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伊拉克后,伊拉克人民不仅没有迎来和平与稳定,相反生活在不安、危险、冲突和贫困之中,反美情绪持续上升。而美国推行扶植什叶派、削弱逊尼派的政策,还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加剧了伊拉克的社会混乱。占伊拉克总人口20%的逊尼派,在萨达姆时期是统治阶层,得到政治经济上的好处。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推出按人口多少分配伊拉克权力的计划,使得逊尼派害怕在未来政权中被边缘化,失去代表性,被什叶派统治。对占人口60%的什叶派,美国拉拢有加。逊尼派对此不满,走上武装起义之路,不断袭击美军,成为伊拉克主要的抵抗力量。逊尼派“大手笔”抵抗行动是2004年3月31日在费卢杰杀了4名美国人并毁尸。就在美军信誓旦旦要对费卢杰事件进行报复的时候,被美认作同盟军的什叶派与美突然兵戎相见:南部什叶派萨德尔家族因为美军查封其报纸,组织什叶派举行抗议游行,并与美军发生武装冲突。

面对伊拉克乱象美国人一筹莫展。美国打伊是为了铲除恐怖根源,但今日的伊拉克却成了恐怖活动和袭击美国的大本营。美国要树伊为中东稳定和民主的样板,但伊却成为地区动荡的震源。美国要在伊推行民主政治,但又引发各派内讧。对眼下伊拉克各派的抵抗,美国如进行弹压,增强火力,则会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局面更难收拾。但如果置之不理,又将招致伊拉克内战。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下,恐怖组织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扎卡维的恐怖组织,他2006年6月8日在美军炸死前,不仅已经招募了大量外国武装分子以及自杀人弹在伊拉克发动袭击,还从海外秘密招募了300余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伊拉克接受了系统的恐怖培训,然后再返回到各自所在的国家,等待“基地”组织的命令并发动恐怖袭击。美国《纽约时报》在扎卡维被美军炸死后称,近年来,欧洲国家已经发现有数十名年轻的穆斯林男子通过各种方式前往伊拉克。驻伊美军在伊拉克逮捕的各国武装分子中,就曾发现了至少有3人拥有法国国籍。自2004年至2006年,德国政府也先后逮捕了18名可疑恐怖分子,这些恐怖分子此前均在伊拉克接受过扎卡维集团的恐怖培训。2005年,伊拉克总理阿拉维访问德国,其中就有3名恐怖分子试图混入现场,准备伺机对阿拉维发起暗杀行动。

四、我国周边恐怖活动及其对我国家安全的影响

1、国际恐怖主义在我国周边蔓延

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都曾因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国际恐怖主义作乱而局势动荡。“9·11”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因跟着美国的反恐大旗起舞而成为远甚于美国本土的重灾区,恐怖活动的最前线实际上已经东移到东南亚、南亚,进而影响我国东南与西部方向安全,我国所受的恐怖威胁空前增大。

从恐怖活动的分布范围看,从高加索、中东、中亚到东南亚形成一条恐怖活动高发的“弧形地带”,处于这一地带的伊斯兰国家的边界流血冲突不断。在我国西部,有五个伊斯兰国家与新疆接壤,疆域之外存在克什米尔、阿富汗及费尔干纳盆地等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三大活动基地。

(1)弧形地带和三大活动基地概况

①恐怖活动高发的“弧形地带”

“弧形地带”是指从中东到印尼的恐怖活动高发区域,也是全世界恐怖主义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②三大活动基地

首先,看克什米尔地区。克什米尔地处印、巴、阿、中四国之间,是危及我西部安全的定时炸弹。1949年以来,印巴在军事控制线左右各占一部分,并曾在此地大战过三次。近几年两国扶持的恐怖活动激化,形势骤然紧张,特别是“9·11”以来,被印度称之为“越界恐怖活动”的克什米尔分离主义暴力恐怖活动愈演愈烈,一度差点引发印巴全面战争。克什米尔地区离我国新疆最近,连接部分

最长,云集的军事力量最大。

其次,看费尔干纳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所分割,与我国塔里木盆地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密切;新疆喀什、克孜勒苏地州仅一山之隔,与我南疆边界正面相对。历史上既是“汗血马”的产地,也是反苏维埃的政治土匪“马斯巴奇”(乌语:三五成群的土匪)的巢穴。该地区政局发展在历史上对新疆产生过很大影响,当代“马斯巴奇”—“乌伊运”(IMU)的恐怖活动也给我国西部安全带来很大影响。

最后,看阿富汗。阿富汗东北角有一条被称为“瓦汗走廊”的狭长地带,同我国有75公里的边界线。自2000年10月7日美出兵灭了塔利班以来,原蛰伏于巴阿边界部落区的“基地”组织完成了重组,和塔利班余党不断越界袭击,同时渗入东、南、北部各省,从南部的坎大哈、帕克提克等省到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城,这三股势力频频制造恐怖事件,其规模和数量明显超过2004年秋冬。2002年7月,巴基斯坦前陆军参谋长贝格透露,在阿富汗仍有2000名“基地”组织成员,3000名巴基斯坦宗教极端分子。

(2)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现状

①在阿富汗,塔利班等死灰复燃。现政府未充分反映普什图人利益,在塔利班时期,普什图人有“塔利班化”的现象,现在要让他们“非塔利班化”并不容易。有情报表明,在阿“基地”组织和塔利班余党依然存在,并联合前总统希克玛蒂尔再度活跃。近来,他们发表声明,要“重建军事领导系统”,发动新的“圣战”。这些势力被定性为破坏安全局势与国家重建的“三大主要破坏势力”。

塔利班等死灰复燃,有各方面的原因:从阿富汗的内部原因看,喀布尔政权控制力仍然较弱,各种极端势力、政治社会问题、军队内部分裂、毒品泛滥相当严重。阿可能重新成为地区动乱温床。这种恐怖威胁是长期的,美国全面掌控阿富汗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西方国家再次抛弃阿富汗,减少援助,听凭军阀猖獗,将严重影响南亚安全。从外部看,周边局势不稳对阿富汗安全局势构成挑战。一方面是巴阿关系冲突频发,巴在美国压力之下,出兵在边境部落区扫荡“基地”组织,两国围绕“杜兰线”边界问题磨檫不断;另一方面,美军在巴阿边境大举扫恐,打破了该地区延续数百年的部落秩序,危及地区局势。

②在巴基斯坦,宗教极端势力抬头,美巴合作面临破局危险。穆沙拉夫在2003年6月15日发表讲话时表示,要警惕巴的“塔利班化”危险。2004年大选后,原教旨主义色彩浓厚的宗教执政联盟(MMA)取得了西北边境省的领导权。2003年6月初,MMA又在该省通过沙里亚法案(伊斯兰教法),试图在该省强制推行。目前MMA除西北边境省外,还在俾路支省、拉瓦尔品第、卡拉奇和伊斯兰堡有很多支持者。

随着巴伊斯兰势力的增强,伊斯兰堡在美巴合作上面临来自国内的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巴基斯坦有可能再度被美国忽略,目前的美巴关系有可能画上句号。美对巴能否成为一个温和的伊斯兰或穆斯林国家持怀疑态度。因为美国人看到,在长达15年的外部支持以及在近30 年的巴情报部门的扶持之下,巴伊斯兰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且与美国的“改伊”战略背道而驰。华盛顿有一批人担心,一旦巴成为失败国家,巴就有可能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扩散政治动荡、恐怖主义以及核技术,伊斯兰堡很可能从盟友变为威胁,并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打击目标。

目前,巴基斯坦的恐怖势力和活动十分复杂,按美国专家的排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恐怖主义”主要是与阿富汗局势相关,且对美构成损害的恐怖活动,如“基地”组织、塔利班残余。“第二类恐怖主义”主要指直接或间接支持、与克什米尔问题相关联、且以平民为袭击目标组织。“第三类恐怖主义”是指巴国内带有教派色彩的恐怖势力。其中,有些与印控克什米尔以及阿富汗的武装组织或恐怖组织存在勾联,有些与巴政党、情报机构、军队保持联系。

在美国支持下,巴当局尚可控制局势,但若巴在美压力下向伊拉克派兵,宗教极端势力极可能反弹。此外,巴基斯坦目前是弱势政府,穆沙拉夫面临国内民主派要其还政于民和宗教极端势力的双重压力。巴国内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经济崩溃、教育体制的破败、核武器的安全等,正成为影响巴今后5年伊斯兰堡能否最终分崩离析的最大因素。一旦穆沙拉夫下台或身遭不测,后穆沙拉夫时代的巴基斯坦将十分可怕,因为巴的核武器在阿拉伯国家看来,已成为“阿拉伯核弹”。美国高度担心一旦巴陷入混乱,其核武有可能落入恐怖势力或极端势力之手。

③在中亚,伊斯兰极端组织活跃,主要包括:“乌伊运”、“伊解党”、“塔伊党”(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

目前,中国境外有影响的近40个“东突”组织中,有一半在中亚地区活动。“东突”分子已连续三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制造多起针对我的恐怖事件,并决定组建“维吾尔野战军”,以搞更大规模的恐怖活动。

“东伊运”则参与了一系列恐怖事件的策划和实施,包括2002年吉尔吉斯斯坦“多尔多伊”大市场的爆炸案和2003年奥什爆炸案。

“伊解党”(“伊斯兰解放党”音译为“伊扎布特”)属逊尼派,1953年创建于耶路撒冷,目前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活动。其创始人是“穆斯林兄弟会”的早期精神领袖之一塔奇乌金·安-纳布哈尼。上世纪40年代末,“伊解党”开始在费尔干纳地区秘密传教,提出“圣战”主张,欲在费尔干纳谷地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被视为继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以后的又一严重威胁,引起中亚各国及俄、美情报部门高度警惕。2003年7月2日,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危机组织”警告说,中亚各国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对“伊解党”的镇压可能使该组织采取恐怖行动。据中亚各国研究机构和美国务院信息局披露,“伊解党”早与诸多恐怖组织有联系,其中包括“乌伊运”、塔利班、“基地组织”、“东伊运”、“塔比利克(凝聚)运动”等。近年来,“伊解党”的暴力色彩日益加重。俄安全部门特别加强了对“伊解党”与车臣叛乱分子及“乌伊运”勾连的侦察。2003年2月,俄联邦政府宣布“伊解党”为恐怖组织。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认为,“伊解党”的活动已威胁国家安全和民族、宗教和睦,必须禁止。目前,吉安全部门已在南方各州将数千名“伊解党”成员纳入控制范围。哈萨克斯坦,年初公布了“伊解党”的活动情况,显示其势头正由哈南转向与中国毗邻的哈东地区。

④在高加索,自2003年3月车臣新宪法公布以来,在高加索地区针对俄军警的自杀攻击时间频传。据俄情治单位透露,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格罗慈尼、北奥塞梯等地藏匿着大批国际恐怖分子及其家属。以车臣分离主义遗孀为主的“黑寡妇”人肉炸弹,对国内各城市展开恐怖攻击。延宕多时的车臣问题已使高加索地区的战线延伸至莫斯科。

⑤在东南亚,日本赤军、泰米尔之虎、真主党和基地组织等国际恐怖组织将此地作为藏身所、中转站和采购点;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米勒指出,“该地区国家可能是…基地?组织繁殖的沃土”。

⑥在印尼,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87%,国内伊斯兰极端势力日益窜升,以“自由亚齐”为代表的地方分离主义活跃。此外,印尼号称“千岛之国”,共有一万四千多个岛屿。它是由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社会组织,或不同文化传统所分割的社会集团,因而也被称为“一幅不同社会镶嵌的图画”。早在苏加诺时期的1951年,就有伊斯兰教极端派马斯友美党鼓吹建立伊斯兰教国家,该党于1960年被苏加诺取缔。印尼因局势动荡致使经济不振、治安恶化、外资逃离、旅游业遭重创。

印尼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环境成为恐怖分子藏身的“水泊梁山”,大本营设在中爪洼的“伊斯兰教祈祷团(Jemaah Islamiya, JI)”(在印尼的注册名称为“穆查希汀理事会”)和“阿布沙耶夫组织”(Abu Sayyaf Group, ASG)成为心腹大患。2003年印尼警察总部和国会大厦相继发生爆炸,8月1 日,梅加瓦蒂总统在国会讲话时说,“印尼不仅是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也成为恐怖主义产生的温床。”话音未落,8月5日即发生雅加达大爆炸。这些组织的恐怖活动以具「代表性」的建筑、船只为主,以犹太人、西方人聚集地为主。2004年2月,“阿布沙耶夫组织”安置的一枚炸弹炸沉“超级游轮14号”(Super Ferry 14),导致130名乘客死亡,成为菲律宾有史以来伤亡最惨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2004年9月,一枚汽车炸弹在澳大利亚驻印尼使馆前被引爆,导致10人死亡,近200人受伤,“伊斯兰教祈祷团”声称对这起爆炸事件负责。

当地的反恐专家认为,伊斯兰教祈祷团是“基地”组织网络的一部分,专职攻击在亚洲国家内的西方目标。“伊祈团”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暴力在本地区建立伊斯兰国家,该组织的内部手册《伊祈团斗争总原则》列出了这一目标。据2001年12月在新加坡被捕的“伊祈团”成员透露,他们原本要建立的“印尼伊斯兰国家”的目标,已扩大为“马来群岛伊斯兰国家”,版图包括马来西巴、印尼、棉兰老岛、新加坡和文莱。

1999年,“伊祈团”的区域头目组成了一个称为“战士联盟”的秘密核心组织,统合了东南亚区域内各个恐怖组织的头目: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伊斯兰祈祷团、印尼亚齐独立运动等组织,2000年

“战士联盟”在吉隆坡召开了代表大会。“伊祈团”的最高头目阿布巴卡希望通过这个“恐怖同盟”,使各组织在训练、采办军火、资金援助和攻击行动上共享资源。

连接菲律宾南部与印尼北部苏拉维西岛的大片海域是东南亚恐怖组织偷运武器弹药的“黄金海岸”与“恐怖天国”。在地理上,菲律宾棉兰老岛南部小岛与印尼米昂阿斯岛之间最短距离仅60公里,小型摩托艇3小时可跑个单程。再加上海域周围小岛星罗棋布,是设点藏身的绝佳场所,据印尼国家情报厅的材料显示,巴厘岛爆炸案以来多次恐怖活动使用的军火,都可能在菲律宾南部的达沃采购,然后通过这条海上通道,偷运进爪洼岛;只要每次付酬100美元,当地渔民乐当向导。

2、国际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1)我国周边恐怖主义活跃会对我国造成直接冲击与间接心理影响,致使投资环境恶化,从而阻碍经济发展,危及社会稳定。

一系列国际恐怖活动显示,我国周边地区有可能形成一条高危恐怖动荡带。周边反恐形势更趋多变、复杂。反恐与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密切。随着反恐斗争的深入展开,我面临的恐怖风险与安全成本在不断增大。

从最近的国际恐怖活动看,有几条规律清晰显现:一是案发地从当地向城市转移。大中城市成为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和反恐斗争焦点,多数恐怖组织善于以大城市为活动中心,隐蔽策划与发动恐怖袭击。“黑寡妇”—高加索—莫斯科;“虔诚军”—阿逾陀庙—孟买;“伊祈团”—爪洼岛—雅加达。二是政府机构及国际标志性建筑(如雅加达万豪大酒店;孟买的印度门)常为恐怖活动的首选目标;三是关键性基础设施极易受到恐怖袭击。水库、自来水厂、供电所、机场、车站、地铁、加油站、液化气站、金融交易中心等设施关系国计民生,一旦遭袭,后果极为严重。

(2)美实施“改造伊斯兰”的战略步伐加快,作为“新帝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及相配套的全球军事力量大调整,美国的反恐必将对全球战略形势与我周边安全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①以反恐之名打压中国,损害中国跟周边国家的关系。

美结束了长达13年的在沙特的驻军,将驻军重点从沙特移至伊拉克,对伊朗和叙利亚实施前沿威慑,重点镇防高加索、中亚、南亚、中东、东南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活跃带”。由于我周边地区已成为恐怖活动高发区,美可能更多地将“反恐”重心移向此地,“要求”更多国家与美“军事合作”,美也将借“改伊”、“打恐”,压我在一些问题上表态,从而可能损害我与伊斯兰国家或周边国家(如与伊朗、巴基斯坦关系)的合作关系。

②美国的反恐“预设战场”与对华隐形战略包围圈重叠,不排除有“假途伐虢”之意。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恐怖活动重灾区又是经典陆权理论所描述的欧亚板块的结合部。不言而喻,反恐战争也是一种重大的地缘战略行为,势将加速地缘政治新棋局的形成。伊拉克改朝换代后,将与土耳其、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受美国影响国家构成战略犄角,对我国西北部构成战略挤压。美国真反恐,美国也真谋霸,其反恐的“预设战场”与对华隐形战略包围圈重叠,不排除有“假途伐虢”之意。巴基斯坦战略研究所所长巴巴尔·夏认为,从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角度来看,美在阿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成功,但美国发动对阿战争的战略目的是企图获得战略立足点,围堵俄、伊、中三国。因为美国担心中国的公路网与中亚各国相连接,并通过阿富汗、扩大到南亚、中东,扩大地缘战略影响。美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将继续延伸。,2003年以来,美通过与中亚国家的多种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其影响力。美已在吉尔吉斯坦扩大并延长驻军。前不久,美与吉签订扩建军事基地的协议,将马纳斯国际机场基地从现有的30公顷在外延300公顷,修建永久性设施。此外,还将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合演习。

(3)美国的反恐措施使我国正面受到来自美国的外交与安全压力。

国际反恐斗争开展以来,美逐渐推行以反恐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战略,并将之扩展到其他国际安全领域。这些领域包括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洗钱等国际有组织犯罪;海上通道、集装箱运输等国际交通运输安全问题,使我国正面受到来自美国的外交与安全压力。

2003年2月14日,美出台《抗击恐怖主义国家战略》报告,将“国家恐怖主义”问题纳入美反恐战略,强调把战斗引到恐怖分子所在之处,必要时单独行动。2月初,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已把朝鲜称为“恐怖主义国家”。这既反映美在“恐怖主义”概念上的转变,将打伊作为下一步国家反

恐战略,也表明伊拉克不会是最后一个要打击的国家,美还会将此战略推向其他国家。

2003年5月31日,布什宣布推出“防扩散安全行动计划”(PSI)。这项计划旨在谋求达成国际协议,使美国和其他国家能够在海上拦截疑为运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导弹及相关部件和技术的飞机和船只。迄今为止,已有十一个国家(澳、法、德、日、荷、波、葡、西、英和美)参加了防扩散安全行动,各成员国强调实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并将进行一系列由空中和海上力量参加的拦截训练军事演习。这种“海上抽查”行动涉及国际法,根据联合国《海洋法条约》,拦截并搜查正在国际公海上行驶的外国船只是非法的,仅允许对海盗等行为进行有限的“突击检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在检查范围之内(韩国认为除了贩运黑奴外,不得在公海上影响航行自由)。现行国际法并不禁止运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配件;允许NPT条约的非签字国—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运输核材料,也允许签字国在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的前提下进出口核材料。

案例:银河号事件

(4)极端组织内外勾结对我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内外勾连的势头受到遏制,但浓厚的宗教氛围是滋生极端势力的土壤,隐患仍在。境外涉我恐怖活动增多,随着我反恐立场的坚定与明确,有可能成为国际恐怖活动的目标。我国内不安定因素及民分极端组织与国际恐怖组织相勾结仍对我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①“伊解党”在新疆有全区性组织机构,在内地也有少数成员,已成为新疆维稳的隐患。该组织在中亚组建并培训“援伊圣战志愿者”的活动有可能延及新疆和境外“东突”分子。

②“东突”民分势力正在进行重组,“民运”与“东突”相勾结,密谋攻击我基础设施,如输油管道等。

③建立神权国家等极端宗教思潮和活动,在新疆及其接壤的中亚、南亚地区仍然存在,内外呼应的危险依旧。

多年来,“基地”组织一直在世界各地清真寺和伊斯兰中心物色人员,参加各类“学习班”和“训练班”。其中部分“优秀者”前往阿富汗或巴基斯坦“深造”,那些“优中选优”的“精英”加入“基地”组织。据悉,前后有大约8万名青年穆斯林接受此类培训,其中5%成为潜伏在各国的“圣战种子”,其他人则遍布世界95个国家。宗教极端意识的不断渗透,将对我国穆斯林地区产生影响。

面对“恐怖性非对称战争”,各大国重新审视国家安全环境,加大对非传统安全的关注,探索该领域安全合作新机制、新方式、新内涵;思考安全目标优先顺序与外交政策,积极调整相关战略,赋予军队反恐职能,组建以反恐行动为任务的新军事单位。

“莫斯科人质危机”后,俄加紧修订《国家安全构想》、《反恐法》、《紧急状态法》,在强化国家安全会议协调功能的同时,着重提高具体部门的反恐能力。在莫斯科西北郊露天音乐会恐怖案件发生后,俄准备在国家杜马的秋季会期提出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提议对涉嫌恐怖活动的分子拘禁的天数从两天延长至30天。国防部也宣布,将部署一支专门反击恐怖主义的空中部队。

(5)恐怖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我在国际上面临的恐怖威胁越来越大,驻外公民和驻外机构已经频频被恐怖袭击,而西方则借此对我国施压,说成是中国在海外实施新殖民扩张被当地反击,甚至指责中国在海外支持恐怖主义。

我境内防恐怖也应宜居安思危,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我国周边地区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及影响。各级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反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发挥恐怖“终结者”的重要作用,始终保持军力、警力对恐怖活动的高压态势。

案例一:瓜达尔爆炸案

2004年5月3日,我援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位于俾路支省、卡拉奇以西500公里)的工程技术人员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造成3人死亡,多人受伤。恐怖分子将中国公民作为袭击目标,背后可能有“东突”因素。“9·11”以来,巴境内针对外国公民的恐怖袭击时有发生,但目标多为西方人,这是首次直接袭击我援巴人员。事发后,巴警方已逮捕17名嫌犯。据巴警方和情报官员称,中国援巴工程技术人员较多,加之两国关系密切,“坦率地讲巴从未考虑过给中国公民提供额外保护”,恐怖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安全漏洞。爆炸事件背后黑手。首先,可能是同情“东突”的“基地”成员或巴

境内“圣战”分子,这些人一直不满我打击“东突”的做法,其“袭击在巴的中国公民,可能欲为新疆穆斯林挣回颜面”。其次,俾路支省的一些民族主义分子一直反对瓜达尔港口建设,担心本族在俾路支省被进一步边缘化,他们作案也难以排除。此外,巴认为此案可能也有印度情报部门背景,因为印对中国援建瓜达尔港甚为担忧,可能利用巴国内极端分子干扰港口建设进程。

案例二:我在阿富汗援建工地遭到恐怖袭击

2004年6月10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左右,阿富汗北部昆都士省以南36公里处我援建阿公路项目盖劳盖尔工地遭到恐怖袭击,造成11人死亡,4人受伤。这是继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针对我人员爆炸事件后又一重大恐怖案件,凸显我海外利益遭遇恐怖袭击的风险日趋增大。

案例三:我在巴基斯坦两名工程师被绑架

2004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南瓦齐里斯坦部落区高玛赞水坝附近,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两名工程师在前往工地途中遭5名武装分子劫持。1人获救,1人遇难。

案例四:我工人在尼日利亚被绑架

5名中国工人2007年1月5日在尼日利亚被武装分子绑架。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和驻尼日利亚大使馆立即协调各方开展救援工作。当地时间17日,5人全部安全获救。22日,5名中国工人回到北京。

案例五:苏丹达富尔问题被无端指责

2007年3月28日,美国女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米亚·法罗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充满偏见地指责中国,并号召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接着,法国总统候选人贝鲁表示,如果中国拒绝向苏丹政府施压以尽快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话,法国应考虑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

法国主流媒体2007年4月在胡锦涛主席对非洲八国期间指责中国对非洲的慷慨援助确实没有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说中国鼓励和纵容了非洲国家存在的腐败和独裁现象。并说中国从苏丹大量购买石油,并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受到国际压力,而该问题已经造成二十万人死亡,二百五十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国会众议院2007年6月5日通过的所谓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涉华决议案,无视中方为解决达问题所做建设性努力,无端指责中方,并试图将达问题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挂钩。

2007年10月英国100多名议员联名写信敦促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