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

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重

点)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四次

教育革命:第一次是将教育

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

的机构;第二次是将书写文

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是

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

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

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

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

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

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

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

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

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

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

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

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

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

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

构的调整与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

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

学培养人才的职能(欧洲中

世纪大学),

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

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1810

年洪堡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

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威斯

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校的基本职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

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

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1、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

系。

答:1、文化与高等教育关

系之间有紧密联系。文化是

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高等

教育应该有文化的性格,尤

其在文化处于边缘化、荒漠

化的今天,更应该加重高等

教育与文化的联系。(添加

的内容)

2、文化对高等教育的

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

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

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

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

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3、高等教育的文化

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

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

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在本质上,教育目的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

3、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我国对教育目的有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5、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要求。

6、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激励作用。★

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身与心,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

10、全面发展的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

德育是全面发展的方向与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11、全面发展教育的三个

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

社会实践。

二、简答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是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

社会主义服务。

2)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

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

班人。

3)实施的途径是教育必

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

结合。

2、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

务是:★

1)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

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

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

视野。

2)通过专业知识教育,

使学生具有比较扎实、专精

的现代化的专门理论知识。

3)在普通科学文化知识

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形成学生各种基本技能和

各种专业技能。

4)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

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5)在掌握知识的过程

中,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

观、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

严谨的治学作风。

3、美育的重要性:★

高校美育是通过有关

的艺术课程和课外各种艺

术活动,或者是渗透与其他

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及利

用自然环境与校园环境,培

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

美、表现美的情感与能力,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

论问题(重点)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根据价值选择可分为社

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根据培

养模式可分为通才教育与

专才教育,根据发展阶段可

分为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根据政策取向可分为高等

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2、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

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

通教育。

3、纽曼提出了人文教育思

想。

赫钦斯弘扬自由教育。

4、社会本位论代表:柏拉

图及其“理想国”,《学记》

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有学”,

明确可定了教育是为统治

阶级培养所需人才。

5、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

人特征与社会目的价值协

调起来”,代表作《民主主

义与教育》。

6、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

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

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

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

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

训练。

7、马丁*特罗提出:当一国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

龄入学人口的15%时,高等

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

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

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

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

高等教育阶段。

8、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扩

张为主的美国模式;以私立

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

9、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10、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1、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12、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二、简答题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解释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2、社会本位论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合理性: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与社会的联系。

片面性:①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型,抑制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②容易导致一种误解,社会需要的都要适应,

③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

社会的长远利益,

④容易导致

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3、个人本位论的合理性与

片面性

合理性:①尊重人性

②丰富了对

个人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

③突出了个

体创造力

片面性:①导致教育

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

无所适从

②导致教育

中的极端个体主义、自由化

倾向

③导致个体

社会责任感下降

4、通才教育的特征:

①传授的知识侧重基

础性和经典性②教育内容

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

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5、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

结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

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

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

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

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

专才教育相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

人才提出的要求。

6、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

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1)“效率优先”是指当

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

率作为首要目标,

2)“兼顾平等”一是指

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

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

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

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

发展的目光审视现实,作符

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三、论述题

1、我国高等教育大中华应

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

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

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

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

式,

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

体系。

第四章高等教育制度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学制包括:有哪些

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有谁

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

和任务,实际的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

校的关系如何。

2、德国教育家洪堡

根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创办

了柏林大学,确立了现代学

位制度。

3、授予学位的高等

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

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

学位授予权力机构

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

委员会。

4、各国招生制度主要

由以下类型:统一的入学考

试形式,由高校单独组织入

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

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5、教师职务设置的总

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的四个基本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8、高校教师的聘任,有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9、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二、简答题

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日本、美国。

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1)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五章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1984年以来,我国

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

2、高等学校的管理模

式: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

权力为主,德国),美国模

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

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

力相对平衡)。★

3、我国高校改革重

点: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

理的分离。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

体制的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

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2)权利分散型的高

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典

型:美国;

3)集权和分权结合

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

制,典型:德、日、英。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

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

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扩大

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增强

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

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

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改革力度,

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

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

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

革;

4)实行高校后勤的

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

政管理职能。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微观结构包括:学科

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

结构、队伍结构。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

因素:经济因素(决定性因

素),文化、传统因素,科

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

3、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

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

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

及其相互关系。

4、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

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的

因素;体制的因素;区域发

展水平的因素。

5、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

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

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

展战略。

二、简答题

1、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

状况:

1)层次结构;指高等

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

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

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2)科类、专业结构;

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

育的构成状态。

3)形式结构;指不同

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

状态。

4)能级结构;主要指

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

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

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

和学生(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最早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2.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

二、多项选择题

1.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2)开展科学研究。

(3)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DX: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高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DX: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

(3)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

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教研活动的性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兼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老师补充)

3.关于孔子的五个相关点(老师补充):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学为君子,学而优则仕

(3)教育内容:六经、六礼

(4)教育功能:社会功能、个人功能

(5)教育原则:

1>学思结合

2>巩固原则:温故而知新 3>启发性原则

4>知行合一

4.高校教师的结构:

(1)职务结构

DX:指教师队伍内部

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

(2)学历结构

DX:指教师队伍中所

有教师的最后学历构成状

况。

(3)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

DX:指教师队伍中归

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

况。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

现形式DX/TK:

(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

师生关系

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

师生关系

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

(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

师生关系

道德义务的关系

6.教师的权威来自识、品行

和才能.

三、简答

1.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

征:

(1)

多彩

,

(2)

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

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

两极性变现比较突出;

(3)高校学生情感在表现

性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

的持续时间更长.

2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

3.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

点:

(1)第一,在社会学意义

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不

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

主动性明显增强.

(2)第二,在心理学、伦理

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

中,学生的独立性意识增强,

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

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

关系.

4.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

系的途径:

(1)加强师生关系间的理

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

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

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荣学生

的不同观点.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

系(老师补充):

(1)加强师生关系间的理

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

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

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荣学生

的不同观点.

(4)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

己,正确认识教师;

(5)家庭、学校、社会应

该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尊师

重教的社会风气.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

设置与人才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

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二、填空题

1.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TK/DX 三、简答

1.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节的基本要求:(还没考过)

(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

(3)符合高等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考过)

在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 (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 一是一哄而上,盲目追求大而全;

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

(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 一、填空题

的中心工作,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TK/DX

2.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TK/DX

二、多项选择题

点 (1)独立性的增强

(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三、简答

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2.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JD:要求教师应做到:(上一年JD)

1>不断专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JD:要求教师应注意:(LS 考过两次)

1>第一,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2>第二,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第三,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

4>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JD:要求教师:(LS 考过一次)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

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精密结合起来: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

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JD;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JD考过一次)

1>第一,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反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2>第二,坚决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3>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

4>第四,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

5>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 (1)教书与育人相一致、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两原则是为全面实现教学过程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任务而提出的原则,忽略其中任何一条原则就有可能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影响人才的质量.

(2)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

相结合,面向群体和注重个

人相结合两原则是为了充

分调动参与教学过程全部

成员的积极性而提出来的,

这两条原则不仅要求教师

有教的积极性,而且学生要

有学的主动;不仅要求有特

殊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求

有一般学生的积极性.

(3)掌握一般理论与注重

实际应用的原则则是贯穿

于学习认识活动始终的原

则,理论知识要运用于实践,

实际知识要上升到理论,经

过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学

生的认识逐渐深化.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

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 、按课程的测重点放在认

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

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

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

点来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

程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旨

在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综

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

边缘学科知识。

3、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

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

程和选修课程。

5、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

划和目的,将课程分为显性

课程和隐性性课程。

6、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

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

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

文件。

7、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

分是课程设置。

8、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

贯的形式,按章节、课程和

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

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教材,也称教科书,是

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

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

学大纲的具体化。

10、

现培基本途径。

(DX/TK)

11、系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

的基本单位。(专业是教育

单位)

二、多项选择题

1、隐性课程:(老师补充)

(1)隐性课程结构:学

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及其教师本人的

言行举止、仪容仪表

(2)隐性课程作用对象:

学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

形成。

(3)隐性课程作用方式:

潜移默化、强有力却持久。

三、填空

1课

程建设的核心。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

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

始社会。

2、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

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

3、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

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

制。

4、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

举、兴学堂。

5、教学评价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DX/TK)

6、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DX/TK)

7、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进行中(如:期中考试)所存在的问题。

8、总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如:期末考试)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二、多项选择题

1、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2、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

(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

(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3、学年制的特点有: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4、学分制的主要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5、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常考)

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

主要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

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

法、问答发、讨论法等;

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

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

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法、

演示法、参观法等;

6、对传统教学媒体一般按

照其物理原则作如下分类: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

媒体;综合媒体。(现代:

计算机、以学生为中心)

7、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

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

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

以及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

评价四个层面。

8、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

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

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

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

1、备课的基本要求:

(1)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

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

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

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

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

章节的重点、难点。

(2)其次,教师要注意广

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

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

动向。

(3)最后,教师要在了解

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

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

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

去。

2、教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

与毕业论文的原则:(去年

JD)

(1)教育性原则:(DX)

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撰写论文,教育学生正确对

待他人的研究成果。

(2)科学性原则:要教

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

调查研究,观察、分析和解

决问题。

(3)因材施教原则:在

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

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

的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

导。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的

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

(局限:)但容易造成学生

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

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

等现象。

3、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

发展:

(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

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DX: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1972年提出报告《学会

生存》指出要“教会学生学

习”。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

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

法的相互配合。

4、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

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

质量、效率;

(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

模;

(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

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

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多项选择题

1、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了解)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2、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

(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二、简答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教师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DX

(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三、论述

1、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去年LS)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

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

透,宜进行重大、综合

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

系统发达,能比较快

地掌握和集中各种

有关科技发展的新

动向和经济建设对

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

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

一。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及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

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

务处组织(DX/TK)

2

、教学外社会实践一般由

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

起、组织。

3

活动的组织原则:坚持教育

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

效益兼顾的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

动:(常见)

(1)军事训练(2)专业实

习(3)生产劳动(4)社会

调查(5)智力扶贫(6)参

观考察

三、简答

1

(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

知识的拓展;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

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

才能和组织才能;

(4)提高大学生修养,

完善个性品质。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

政治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归根到底是通过受教育者

的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的。

2

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

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

形式。(DX/TK)

二、多项选择题

1、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

(2)广泛的群众性

(3)很强的实践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应遵循的规律: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

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

想发展规律;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

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

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

本规律。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是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根本要求。

(2)疏导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

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

合原则。

4

(1)精神性(2)创造性

(3)复杂性(4)长期艰巨

三、简答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

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2)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2、运用说理启发法,应把握三点:

(1)说理不是说教,要要以理服人;

(2)说理不是压服,要便于接受;

(3)启迪不是硬灌,要结合学生切实经验。

3、运用榜样教育法应把握三点:

(1)所选择的榜样具有先进性、针对性;

(2)善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

(3)要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 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11-??? ? ??+=m eff m r i 第四节 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 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 经济评价方法

管理经济学重点

1、管理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与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与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与行为。 3、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就是以企业与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就是多样的,利润不过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就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与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就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就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就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就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就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就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就是微观经济学分析与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就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就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与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就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 (四)关于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就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就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就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就是选择,就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 (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就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就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她其她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与。(企业价值就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与社会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以社会为基础 二、法对社会的调整 【真题示例】 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

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1/7,单选)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分析】埃利希的这句话表明法律是要以社会为基础的,并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法律是社会的产物。选项A、B、C 都是正确的。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的说法太过绝对。选项D错误。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科学技术

【真题示例】 生物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器官移植成为延续人的生命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呼吁对器官移植进行立法,对器官捐献和移植进行规范。对此,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2006/1/6,单选) A.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 B.法律的发展和变化也能够直接影响和改变科技的发展 C.法律既能促进科技发展,也能抑制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D.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可以不考虑具体国家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 【分析】法律与科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科技为立法提出了新问题,为司法提供了新技术,科技促进法律观念的更新,促使法律方法的进步,但是科技的发展变化并不能直接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

《管理经济学》整理 绪 论 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 3~P4 识记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重要意义:P 4~P6 识记 三、 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暂时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 1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领会 P6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即:企业价值=∑=+n t t t i 1)1(π=∑=+-n t t t t i TC TR 1)1( 式中πt 是第t 年的预期利润,i 是资金利息率,t 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 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 总销售收入(TR )减去总成本(TC ),式中TR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销售收入,TC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它属于历史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出,支未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 P7 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 机会成本——定义: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 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 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 ,可得利润X 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 可得到的利润X 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可用于决策)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企业利润-会计成本 P7 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识记+计算(外+内) 简单应用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 +计算 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识记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公式: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管理经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P3 经济模型定义——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 P4 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边际分析法定义——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 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P4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P5识记+计算 会计成本的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了的。会计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P5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3 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价格↑→需求量↓) P13识记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 ⑤广告费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Q x=f(P x,P y,T,I,E,A,…) P14 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 D=f(p)。P15 识记 它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P16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P16 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P16 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钟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8 识记 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P20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doc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汇总(行管版) 一.绪论: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 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 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 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 多少货币收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税的根据等。(会计利润 =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6、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经济利润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7、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的利润。指业主如果把他在本企业的投资 用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即为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必须给他的最少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8、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9、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内涵成本=机会成本-外显成本) 二.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1、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 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2、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一般的,↑↑)、相关产品价格(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消费者爱好、广告费用(一般,在限度内↑↑)和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一般,价格看涨,需求量↑)等。 3、需求曲线:是假定需求函数中的非价格因素不变,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 系的表达式,或 QD=f (p),需求曲线具有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的规律。可分为 个人、企业、行业三种需求曲线。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 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个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 格之间的关系。

法考《法理学》复习题集(第2012篇)

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法律决定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法律人而言,法律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 B、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 C、法的可预测性意在实现法律的安定性、确定性 D、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存在紧张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目标 【答案】:B 【解析】: 考查法律适用的目标。B选项错误,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关于法律责任,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 A、被告人张某在刑事审理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死亡,对于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B、主债权因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等原因而消灭,保证之债赖以存在的基础消失,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也自然归于消灭 C、李某持刀故意伤害王某,并致其重伤。王某如果以公开方式声称同意免除其责任的,李某的法律责任得以免除 D、徐某为军队高官,被控贪污罪、受贿罪等重大罪名。在审判开始前,徐某患病去世。此时,徐某的法律责任自然消灭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章>第8节>规则与免责 【答案】:C 【解析】: 考查法律责任的消灭。王某可以免除李某的故意赔偿责任,但是司法机关依然需要追究其故意伤害的法律责任。因此,C项错误。 3.李某在某餐馆就餐时,被邻桌互殴的陌生人误伤。李某认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中“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的规定,餐馆应负赔偿责任,据此起诉。法官结合该法第7条第2款中“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的规定来解释第7条第1款,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

绪论:一?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同:前者与后者都是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异:(1 )后者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前者则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2)后者是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的,而前者则认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从短期看,只能是有条件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企 业价值的最大化(3)后者是以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已知为假设的,据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而前者则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因而需要依靠多种学科的知识对 有关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 二、管经的理论和支柱 主要有:建立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需求弹性原理,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概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管经的决策准则 1、企业目标:企业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2、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可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一一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 息。(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一一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3)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一一零。(4)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一一按市价计算。(6)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 机器设备折旧一一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3、经济利润的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4、机会成本=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 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的现值之和。 6、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多少货币收 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 税的根据等。 7、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法理学知识点总结之法的实施 导语:笔者对国家统一法律资格考试的八大部门法的重要知识点和经典例题进行了汇总,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提供一点帮助。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每篇文章只有一两个知识点,如有需要可以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执法 1.执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司法考试采用狭义说,狭义的执法仅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的活动。一般所说的执法指狭义的执法。 2.执法的特点:

3.执法的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不得越权执法、滥用权力或违反程序。 (2)讲求效能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在严格遵循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下,要端正执法态度、完善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公平合理原则。 公平合理指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应当权衡多方面的利益因素和情境因素,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前提下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度,避免由于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形成执法轻重不一、标准失范的结果。 三、司法 1.司法又叫法的适用,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法运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

活动。 2.司法的原则:司法公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原则,具体内容参照《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相关内容。【真题示例】

关于司法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可以成立?(2007/1/54,多选) A.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 B.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 C.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 D.当代中国司法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分析】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名义对具体纠纷进行认定和裁决的专门性活动,而外部行政行为属于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因此,司法权不是一种决策权、执行权,而是一种判断权。选项AC正确。司法的依据主要是正式的法律渊源,而当代中国司法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中的“法律”则需要作广义的理解,它包括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特别情况下还包括习惯、政策等。在当代中国,司法要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就是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统一,合法性即法律效果,合理性即社会效果。因此,正确选项为ACD。 四、守法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 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最新管理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需求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因素。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购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者劳务的数量。 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 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如产品价格、消费者收入以及消费者爱好等)。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产品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会增加。反比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收入提高,需求量就会增加;消费者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也就减少。正比关系。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产品的价格上升,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产品的价格下降,替代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替代品之间成正比关系。互补品,产品的价格上升,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产品的价格下降,互补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互补品之间成反比关系。 4、消费者的爱好。 5、广告费。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三、需求函数 需求量就是影响它的诸因素的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Qx = f(Px , Py , T , I , E , A , …) Qx,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Px,为某产品的价格; Py,为替代品(或者互补品)的价格; T,为消费者的爱好; I,为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E,为对价格的期望; A,为广告费。 题【例1-1】,略,重点,p15

四、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假设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QD= f(p)。 见【图1-1】,p15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企业需求曲线,表示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动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为什么?这是因为: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一个买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格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现在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同样道理,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个需求曲线。 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供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就会增加。正比关系。 2、产品的成本。如果产品的价格既定,成本越高,利润越少,从而企业的供给量也就减少。反比关系。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价格看涨,就会多生产。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达式 Qs = f(P , C , E , …)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