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产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试题

生产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试题

生产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试题
生产要素的归集和分配试题

第二章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

【实训2—1】某企业生产Al、A2、A3三种产品,三种产品的丙材料消耗定额分别为18千克、15千克和12千克;本月三种产品共同耗用丙材料1 952千克,每千克3元,共计5 856元;A1、A2、A3三种产品的实际产量分别为800件、1 000件和600件,该企业以A2产品为标准产品。

要求:采用标准产量分配法分配材料费用。

【实训2—2】2009年7月王兵从某会计学院毕业,应聘到光华机床厂从事会计工作,该厂2009年8月开始生产甲、乙、丙三种新型车床,耗用A型钢材,有关资料见表2—20:

表2—20 甲、乙、丙三种新型车床的有关资料

千克,每千克180元。财务科吴科长在向王兵介绍了企业生产产品使用的材料以及产品的情况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王兵调查后回答。

要求:1.本厂目前采用的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适?

2.本月开始生产的新产品应采用什么方法分配材料费用?

3.对本厂材料费用的分配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实训2—3】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李某的月工资标准为1 500元。其2009年7月份出勤情况为:事假2天,病假2天,周末休假8天,实际出勤19天,该工人事假、病假期间无休假日,其病假工资按标准工资的90%计算。

要求:1.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7月工资;

2.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计算7月工资;

3.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日数计算7月工资;

4.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日数计算7月工资;

5.将四种方法比较,并做简单说明。

【实训2—4】假设某工人本月加工完成甲、乙两种产品,该工人的小时工资率为6元。工时定额及产量资料如表2—21:

表2—21 产品工时定额及产量记录

要求:计算该工人的计件工资。

【实训2—5】某企业一生产班组本月共同加工完成丙产品5 000件,甲产品的计件单价为1.0354元。该班组由3个不同等级的工人组成,每人的姓名、技术等级、日工资率、出勤天数见表2—22:

表2—22 集体计件工资分配表

单位:生产组: 2009年8月

2.分配工资额。

【实训2—6】某企业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和两个辅助生产车间。基本生产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辅助生产车间为机修车间和供水车间。7月甲、乙产品生产耗用的实际工时分别是60 000小时和90 000小时。本月各车间、部门工资结算情况见表2—23:表2—23 工资结算汇总表

【实训2—7】光华机床厂生产甲、乙、丙三种新型车床。2009年8月各部门职工工资及生

产工时情况如表2—24:

表2—24 职工工资及生产工时汇总表

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依据职工工资总额分别按8%、20%、2%、0.8%和0.8%的比例计提,按照有关规定,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分别为工资总额的8%、2%和

2.5%。

要求:

1.编制职工福利费计算表(见表2—25);

表2—25 职工福利费计算表

2009年8月 单位:元

表2—26 社会保险费计算表

2009年8月 单位:元

表2—27 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计算表

2009年8月 单位:元

4.采用生产工时分配法分配直接人工费用,完成职工薪酬汇总表(见表2—28)和直接人工费用分配表(见表2—29);

表2—28 职工薪酬费用汇总表

2009年8月单位:元

2008年8月单位:元

【实训2—8】某企业2009年7月共支付外购电力费用60 000元,各车间、各部门耗电记录如表2—30:

表2—30 各部门耗电情况汇总表

【实训2—9】根据某企业2009年9月份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分配表”(表2—31)表2—31 折旧费用分配表

2009年9月单位:元

【实训2—10】某企业2009年8月其他费用共8 505元,均用银行存款支付,归集分配如表2—32:

表2—32 其他费用分配明细表

2009年8月单位:元

答案

【实训2—1】

表2—1 丙材料费用分配表

【实训2—2】

王兵经过对企业的生产情况进行了几天的调查后,向吴科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王兵根据吴科长提供的资料,按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2:

表2—2 甲、乙、丙三种新型车床的计算结果

(材料费用分配率 =

材料实际耗用总量×材料单价

各种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之和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重量(产量、体积)×材料费用分配率)材料费用分配率=300 000×180÷(100+300+500)=60 000

甲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100×60 000=6 000 000(元)

乙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300×60 000=18 000 000(元)丙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500×60 000=30 000 000(元)按产品重量比例计算:

材料费用分配率=300 000×180÷(30 000+50 000+190 000)=200

甲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30 000×200=6 000 000(元)

乙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50 000×200=10 000 000(元)丙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190 000×200=38 000 000(元)按材料定额消耗量:

(某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材料实际总消耗量

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实际消耗量=该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单价)

材料费用分配率=(300 000×180)÷(100×200+300×150+500×370)=216

甲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100×200×216=4 320 000(元)

乙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300×150×216=9 720 000(元)

丙型车床应分配的材料(钢材)费用=500×370×216=39 960 000(元)

显然,对于同一资料,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结果不大一样。经过调查王兵发现,甲型车床消耗材料的成本,与车床的重量有重要的关系,车床越重,消耗的钢材就越多,因此,目前采用的按产品产量的比例分配材料费用并不合理,应改按产品重量的比例计算分配材料费用。所以,建议从本月开始,对新投入的车床所耗用的材料费用,采用按产品的重量比例分配材料费用。

2.由于厂里生产的车床种类较多,所以,并不能将所有车床耗用的材料采用一种方法分配,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法,以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实训2—3】

1.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天数计算工资:

日工资率=1 500÷30=50(元/天)

计时工资=50×(19+8)+50×2×90%=1 440(元)

2.按30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天数计算工资:

计时工资=1 500-[50×2+50×2×(1-90%)]=1 390(元)

上述1式比2式计算结果多50元,这是因为7月份日历天数是31天,比作为日工资率计算依据的天数30天多1天,因此按第二种方法计算就会少1天工资。在日历天数是30天的月份,两种方法下的计算结果应该一致。

3.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出勤天数计算工资:

日工资率=1500÷20.83=72.0115(元/天)

计时工资=72.0115×19+72.0115×2×90%=1497.84 (元)

4.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按缺勤天数计算工资:

计时工资=1500-[72.0115×2+72.0115×2×(1-90%)]=1341.58(元)

上述3式比4式计算结果多156.26元,这是由于应出勤天数23天(2+2+19)比日工资率计算天数多2.17天,因此按出勤天数计算工资就会多2.17天的工资156.26元(1 47.84—1 341.58)。

5.四种计算方法相比较,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周末和法定假日不计算工资,这样更能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一般情况下职工出勤天数总比缺勤天数多,计算缺勤工资就较

为简便。因此,按20.83天计算日工资率,以工资标准扣除缺勤工资的方法,相对更为合理。【实训2—4】

甲产品计件单价= 30

60

×6=3 (元)

乙产品计件单价= 15

60

×6=1.50(元)

应付工资=180×3+420×1.50=1 170(元)

或:甲产品定额工时= 180×30

60

=90(小时)

乙产品定额工时= 420×15

60

=105(小时)

应付工资=(90+105)×6=1 170(元)

【实训2—5】

1.应付集体计件工资=5 000×1.0354=5177(元)

2.分配工资额(见表2—3):

表2—3 集体计件工资分配表

单位:生产组: 2009年8月

2.尾数计入吴三的计件工资。

【实训2—6】

表2—4 职工薪酬费用分配表

2009年8月单位: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46 680

——乙产品 70 02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16 39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11 706

——供水车间 6 000

管理费用 20 860

销售费用 10 990

在建工程 5 2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187 846 【实训2—7】

表2—5 职工福利费计算表

2009年8月单位:元

2009年8月单位:元

表2—7 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计算表

2009年8月单位:元

表2—8 职工薪酬汇总表

2009年8月单位:元

表2—9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表(生产工时分配法)

2009年8月单位:元

(费用分配率=

应分配的工资费用

各种产品生产工时(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之和

某产品应分配的费用=该产品耗用的生产工时(实际工时或定额工时)×费用分配率)费用分配率=130432.5÷(8000+4000+3000)=8.6955

甲型车床应分配的费用=8 000×8.6955=69 564(元)

乙型车床应分配的费用=4 000×8.6955=34 782(元)

丙型车床应分配的费用=3 000×8.6955=26 086.50(元)

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型车床69 564

——乙型车床34 782

——丙型车床26 086.5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7 114.50

管理费用20 553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0 000

——职工福利费14 000

——社会保险费 31 600

——住房公积金 8 000

——工会经费 2 000

——职工教育经费 2 500 【实训2—8】

表2—10 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

2009年7月单位:元

注:电费单价=60 000÷50 000=1.20(元/度)

根据外购动力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 14 400

——乙产品 21 600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3 000

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9 000

——供水车间 5 400

管理费用 4 200

销售费用 2 400

在建工程 5 200

贷:银行存款 60 000

【实训2—9】

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5 780

——辅助生产车间 2 600

管理费用 1 480

销售费用 640

贷:累计折旧 10 500

【实训2—10】

根据其他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3 875

——辅助生产车间 3 503 管理费用 1 127

贷:银行存款 8 505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7 个人收入的分配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训练:专题7 个人收入的分配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推进自主创新,就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从我国分配制度上看,要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入,就应() ①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③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④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2分) (2016高三上·桓台月考) 读“某家庭年收入构成示意图”,回答关于该家庭收入形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国企工资收入外企工资收入个体饭馆收入存款利息收入股票交易收入 18000元36000元12000元900元4800元 A . 国企工资收入是按劳分配 B . 外企工资收入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C . 个体饭馆收入是按劳分配 D . 存款利息收入和股票交易收入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3. (2分) (2020高三上·榆树期末)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内在要求,这需要实施一系列重要举措。下列举措中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是() ①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②在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在反对平均主义的同时要防止收入差距的出现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①③ 4. (2分) (2017高二下·宝鸡期末) 在全国民间投资整体不佳,一些地区出现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广东省民间投资历史上呀,上半年全省完成民间投资8591.07亿元,强劲增长19.6%。不少企业家认为,新一轮的投资周期与此前规模化扩张不同,而是以科技创新、技术提升为特征,这更需要政府与时俱进加大引领。这启示() ①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加大投资规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②政府应该科学决策、积极引领,为企业制定投资计划 ③政府应该为民间投资引领方向、保驾护航 ④企业应该与时俱进,以科技引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5. (2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通常被用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倒U曲线”给我们的启示是()

完整word版管理学中的网络图相关知识及部分练习题

单代号网络图的绘制绘图规则(一)鉴于单代号网络图与双代号网络图所表达的计划内容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表双代号网络图的绘图规则,在绘制单代号网络图时原则上都应遵守。其达方式不同。因此,规则为:①网络图必须按照已定的逻辑关系绘制;②网络图中严禁出现循环回路;③网络图中严禁出现双向箭线或无箭头的连线;④网络图中严禁出现没有箭尾节点的箭线或没有箭头节点的箭线;⑤绘制网络图时,宜避免箭线交叉,当交叉不可避免时,可采用过桥法、断线法、指向法;⑥网络图中有多项开始工作或多项结束工作时,应在网络图的两端分别设置一项虚拟的工作,作为该网络图的起始节点和终点节点单代号网络图的绘制(二) 单代号网络图的绘制要比双代号网络图的绘制简单,其绘制步骤如下。①先绘制没有紧前工作的工作节点。当多个工作没有紧前工作时,增加一项虚拟的工作,以保证网络计划只有一个起始节点。②根据紧前工作关系绘制出其他工作。③绘出全部工作后,如果有多个工作没有紧后工作,则需增加一项虚拟的工作,将没有紧后工作的全部工作与该虚拟工作连接,保证网络计划只有一个终点节点。 1 相关步骤为:1、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划分工程的单元工程或者检验批;2、根据工程量确认各单元工程的持续时间;、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各单元工程的施工逻辑顺序,如采用流水施工,要注意虚工作的3 应用,使网路施工顺序与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逻辑顺序一致;即最早开工时间和最早完工时EF,根据各施工的持续时间及逻辑顺序确认工程的ES和4、间;、根据最早开工时间排出的工程竣工时间(计算工期)判断是不是满足计划工期的要求,5。LS从最后一个单元工程倒推各单元工程的LF和慢如满足,一般按照计划工期=计算工期,即最晚完成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相关的计算方法可以参考《工程网路计划技术规程》;,即单元工程的总时差和自由时FF计算单元工程的TF和6、根据计算出的ES/EF LS/LF 差,总时差为0的线路即为关键线路! 不知道该如何画网络图,并求关键路径,请大侠指点工期工序紧前18 a 20 b 15 c 24 a d 20 b e 11 b f 13 c g 25 d,e h 10 e,f,g i 22 e,f,g j 10 j k 请画出相应的网络图,并计算此项目的完成时间,找出关键路线来以至于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要要延迟,项目实施过程中,某些工序的完成时间延长了,如果,为了保证项目按期完成,你将怎么办?把解决的思路介绍清楚即可元,已发行的优万股,每股面值10康泰股份有限公司2002

精益管理知识试题

精益管理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共33题)1、6S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2、区分工作场所内的物品为“要的”和“不要的”是属于6S中的整理。3、物品乱摆放属于6S中的整顿要处理的范围。4、团结同事,与大家友好沟通相处是6S中素养的要求。5、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6、精益质量的三不原则: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 7、精益思想的5项原则有定义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尽善尽美。8、企业生产活动中不为我们创造价值但是却消耗资源的现象称为浪费。9、精益生产七大浪费中最大的是生产过剩的浪费,其他六大浪费是指: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不良品的浪费,动作的浪费,库存的浪费,管理的浪费。 10、改善的3S是简单化,标准化,专门化。11、精益生产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高质量、低成本、短交期。12、准时化的主要思想是在需要的时间按照需要的数量提供需要的产品。13、TPM,即全员生产维修。14、标准作业三要素是节拍、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15、6S中的整理简单的来说,就是区分需要的与不需要的物品、物料、工具等,保留需要的,丢掉不需要的,目的是腾出空间,作业空间更加灵活使用、防止误用、误送提高生产效率。16、6S中的素养是针对

人“质”的提升而提出的,也是6S运动的最终目标,目的是培养具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提高员工文明礼貌水准,营造团体精神。17、机器设备应随时保持干净清洁,岗位周围的环境也应定期清扫。18、改善的4个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19、用户为上帝,以人为中心,以精简为手段,团队合作,准时供货方式是精益生产的主要特征。 20、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全过程,全员,多方法。21、精益生产的经营思想基础来源于利润主义,即保持利润不变,降低成本。22、精益生产的三现原则是现场,现实,现物。23、精益生产的三定原则是定点,定容,定量。24、物料在运至使用地之前在指定区域的固定位置存放称为临时物料存储区。25、拉动系统是用户基于消耗量要求以明确的时间、地点和数量交付某种产品的补给系统26、精益生产的核心是追求零库存、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人本位主义、库存是“祸根”。27、生产要素的5MQS分别指:人、机器、物料、作业方法、管理、品质、安全。28、精益生产方式采用拉式控制系统。29、请列举四个现场改善经常用到的精益工具:6S 、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培养多能工、防错设计。(TPM 、标准作业、均衡生产、价值流、生产线布局优化)30、无废品、零库存、低成本和产品多样化是精益生产方式追求的无止境的尽善尽美的目标。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要素分配理论

浅析要素分配理论 【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国民分配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劳分配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在我国国民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熟悉和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和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 【关键词】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收入分配产权 按要素分配的内涵 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各种生产要素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对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适应,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按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按资本要素分配 从目前看,居民的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四是将自有房产、车辆等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即劳动者依据自己的劳动力状况获取要素报酬。按劳动力要素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劳动力价值又是由生产与再生产这一劳动力的社会平均费用决定的,因而它有一个底线,即不能低到影响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是对市场上劳动力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即工资进行最低立法保障。按技术要素分配 指技术要素所有者将自己所拥有的技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并据此取得报酬。在我国,按技术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红两个方面。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大力提倡并鼓励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个人收入的分配检测题题(含答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检测题题(含答案) 课时知能训练一、选择题 1.(2011?江苏单科)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 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 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3.(2012?惠州统考)《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就要求( ) ①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注重 公平②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规范分配秩序③以富民促进公平,以公平促进富国④消除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至2012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整整三周年,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5.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 累进税率③扩大财产性收入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训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行为 2.依法行政 3.机关管理 4.三权分立 5.人事行政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既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的是( ) A.行政计划.B.行政领导.C.行政职能.D.机关管理 2.下列各项中属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基本特征的是( ) A.政务官实行常任制 B.政务官与内阁共进退 C.事务官实行常任制,政务官与政党共进退 D.事务官与政党共进退 3.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在于( ) A.决策内容是否符合实际.B.决策方案是否优化C.行政执行D.决策是否代表人民利益 4.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及公民整体效率意识是影响行政

效率的( ) A.环境因素B.组织因素.C.人员因素.D.科学技术因素 5.应用最普遍、富有生命力的任用形式是( ) A.选举制B.任命制 C.聘用制D.考任制 6.提高行政道德自律能力的根本途径是( ) A.自我修养.B.外在教育.C.社会规范.D.政府强制 7.运用行政指令方法进行管理,起主要作用的是其( )。 A.权威性.B.垂直性C.强制性D.无偿性 8.政府能力的核心概念是() A.有效性B.集权性C.经济性D.强迫性 9.对行政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行政人员的( ). A.学历.B.经验.C.年龄.D.素质10.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点在于( ) A.政治.B.民主.C.文化.D.经济 三、填空 1.近代分权学说由英国的_______倡导,由法国的 ___________完成。

2.以恩赐官僚制为核心的人事行政时期,__________关系是任官的主要标准之一。 3.目标管理方法概括地说是一种以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方法。 4.编制国家预算的程序,可以大体上分为预算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个阶段。 5.按行政沟通线路的结构分,有_________沟通和 __________沟通。 6.行政管理的幅度与组织层级的设置成_______比例关系。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的说法 1.职能机关享有的决策权力属于执行性决策权力。()2.体制通常具有稳定、普遍和权威的特点。() 3.采用何种行政方法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对公务员来说,行政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5.行政职能是政府设置的职位。() 6.司法监督是一种事前监督。() 7.行政决策做出的选择肯定是理论上最优的方案。()8.以事为中心的领导对待部下一般很温和。() 9.服从大局是对的,但应以不损害本部门和自身的利益为前提。()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真题资料答案附后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真题资料答案附后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一、 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 意) 二、 1.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是指( )。 三、 A.技能 B.能力 四、 C 情绪 D.知识 五、 2.当人们对一个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的警告和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为() 六、 A.预先的警告无助于态度改变 B.预先的警告有助于态度改变 七、 C.预先的警告不影响态度改变 D.两者关系不确定 八、 3.关于人格的陈述,错误的是( )。 九、 A.人格是相对稳定的,这是说一个人再不同的情景中采取的态度和行为 反映都是一样的 十、 B.人格受遗传影响 十一、 C.人格会受到环境的塑造 十二、 D.人格很难在短期内发生改变 十三、 4.言语表情不包括( ): 十四、 A.说话的语调 B.说话的速度 十五、 C.说话的内容 D.说话的节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真题资料答案附后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十六、 5.研究发现,当团体的规模达到( )人时,团体对个体造成的从众压力最大。 十七、 A.4 B.8? 十八、 C.10 D.20 十九、 6.正式规范在( )中不存。 二十、 A.指挥团体 B.团队 二十一、 C.任务团体 D.联谊团体 二十二、7.属于工具性价值观的是( )。 二十三、 A.诚实正直 B.成就感 二十四、 C.社会承认 D.家庭安全 二十五、8.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陈述,正确的是( )。 二十六、 A.不同企业间工作满意度的比较没有意义 二十七、 B.工作满意度被看作是一种整体的态度,不具有多维性 二十八、C报酬、晋升等制度是否公平会极大地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二十九、 D.高工作满意度一定会导致高工作绩效 三十、9.人力资源的能动性特征不包括( )。 三十一、 A.人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对其他因素具有支配作用 三十二、 B.人力资源在活动过程中是可以被激励的 三十三、C人力资源如果长期不用,就会荒废和退化 三十四、 D.人可以有效地对自身活动做出选择,调整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三十五、10.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错误的陈述是( )。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第2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5月 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 收稿日期:2004-12-16 论马克思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炳福 (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政教室,山东 青岛 260071)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参与劳动创造新价值的分配;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参加价值的分配。马克思所阐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及其性质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多种分配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斯密教条;三位一体公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45-04 一 马克思在批判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错误时,阐述了自己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的三个原始源泉,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1](P47)其中“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被称为“斯密教条”。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即“三位一体公式”在“斯密教条”的基础上指出:“生产物的价值发生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中,只有这三要素才能创造价值和新的 财富。” [2](P715) 也就是说,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建立在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润。对此马克思认为: 1.斯密的工资、利润、地租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原始源泉和萨伊的这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其原因在于:否定劳动价值论,即否定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和资本是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第一、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这样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 值。” [3](P225) 第二、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是以本身原有的价值量为限,不会使原有价值量增殖。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丧失的最大限度的价值量,显然是以它们进入劳动过程时原有的价值量为限,或者说,是以生产它们自身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为限。因此,生产资料加到产品上的价值不可能大于它们在 自己参加的劳动过程之外所具有价值。” [3](P232) 第三、新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指出:“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价值,形成新价值。”[3](P235)这样,“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在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3](P190)这个超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同时,马克思认为:“在工资构成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同样是不正确的,虽然工资,或者确切些说,劳动能力的不断出卖,也构成工人的收入的源泉。创造价值的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工人的工资。工资只不过是已经存在的价值,或者从整个生产来看,只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由工人自己占有的那一部分。但是这种占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工人的工资增减,但并不影响他们生产的商品价值。”[4](P75)根据上述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得出:价值不是由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而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亚当·斯密和萨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以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作为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2.斯密和萨伊的利润、地租和工资是收入的源泉是对的。马克思指出:“对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来说,表现为他们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润、地租和工资)的三个不同的源泉。它们从下述意义上讲确实是收入的源泉:对资本家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理论知识真题模拟及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理论知识真题及答案

●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1)A.劳动力供给量 B.劳动力供给率 C.劳动力需求量 D.劳动力需求率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 (2)A.摩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劳动者进人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A.劳动法 B.宪法 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D.劳动规章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 (4)A.劳动关系 B.双务关系 C.正向关系 D.法务关系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不包括劳动法律关系的()。 (5)A.主体 B.内容 C.客体 D.对象 试题答案:D 试题解析: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而购买物品或者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6)A.家庭消费 B.个人消费 C.市场消费 D.社会消费 试题答案:B 试题解析:消费者市场是指所有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物品或服务的个人和家庭所构成的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练习题 一、单选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者是消费者 B、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 C、生产要素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价格,并以此过程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 D、由于生产要素是联合需求,各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2、某服装厂原有100人,总成本100万元,新招10人后,产量增加300件,每增加一件衣服的成本价为100元,每件衣服出厂价格为200元。则服装厂的边际收益产品是(),边际要素成本是()。 A、30,3000 B、6000,3000 C、3000,3000 D、30,6000 3、在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 A、边际要素成本等于最大收益产品 B、边际物质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C、边际要素产品等于平均收益产品 D、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4、在劳动的供给问题上,消费者的效用来自劳动的()。 A、劳动和闲暇 B、需求和供给 C、供给和收入 D、收入和闲暇 5、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6、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直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 A、水平线 B、垂直线 C、后弯曲线 D、向上倾斜的曲线 8、劳动的供给原则是() A、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效用 B、劳动的边际效用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C、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闲暇的边际成本 D、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闲暇的边际收益 9、工资增加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工资上升,收入增加,消费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劳动供给()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10、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的()。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二、多选 1、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 A.引致需求 B.派生需求 C.联合需求 D.复合需求 E、直接需求 2、我们可以用()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为何后弯。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挤出效应 D、财富效应 E、利率效应 3、下列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后弯曲线 B.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C.资本的供给在短期内是后弯曲线 D.资本的供给在长期内是垂直线 E.完全竞争生产者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及平均成本曲线与要素供给曲线重合 4、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二级造价工程师-基础管理知识试题库(含答案)

二级造价工程师基础管理知识练习题 目录 第一章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 (3) 第一节工程造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3) 第二节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2.4.第二章工程项目管理.................................................. 27... 第一节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27. 第二节工程项目实施模式.......................................... 3.4.第三章工程造价构成.................................................. 37... 第一节概述........................................................3.7.... 第二节建设项目总投资及工程造价................................. 4.0. 第三节建筑安装工程费........................................... 4.1.. 第四节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46) 第五节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3. 第六节预备费和建设期利息.......................................... 56. 第四章工程计价方法及依据............................................ 59. 第一节工程计价方法............................................. 59.. 第二节工程计价依据的分类....................................... 62. 第三节预算定额、概算定额、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和造价指标 (63) 第四节人工、材料、机具台班消耗量定额........................... 7.0第五节人工、材料、机具台班单价及定额基价 (75)

从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到马歇尔生产要素理论演进的现实分析

从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到马歇尔生产要素理论演进的现实分析 摘要: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应得到工资,资本应得到利润,土地应得到地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位一体”公式,他把“企业家才能”追加到了前三种生产要素之中,认为企业家才应获得企业利润。本文从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入手,阐述了生产要素理论的发展,分析了现阶段四大生产要素的不同作用。 关键词:“三位一体”公式时差利息论边际生产分配论作用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竭力赞扬萨伊,把萨伊称为亚当·斯密学说在欧洲大陆的继承和普及者。实际上,萨伊只是庸俗化了亚当·斯密的学说,他摒弃了亚当·斯密学说体系中的科学成份,扩展了其中的庸俗因素。经济学发展至今,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更加丰富,也更加科学。因此,为了认清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分配理论的实质,必须分析萨伊分配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 一、理论概述 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自从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名言开始,各流派经济学家便把生产要素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后来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认为基于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报酬。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有名的“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应得到工资,资本应得到利润,土地应得到地租。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四位一体”公式,他把“企业家才能”追加到了前三种生产要素之中,认为企业家才应获得企业利润。 “三位一体”公式是萨伊分配理论的精髓,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工资论、利润论、利息论大都与之骨肉相连,都是从那里吸取、发展而来的。因此要想认识现代资产阶级有关经济理论的实质,必须分析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论及其演变。 (一)萨伊分配理论的形成和实质 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思想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提出用新的社会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萨伊为替资产阶级剥削辩护,以他的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提出了“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他说劳动、资本、土地三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共同进行“生产性服务”生产了产品,因此报酬主要相应地分配给三个要素的所有者: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地主得到地租。“三位一体”公式是萨伊抛弃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分配论中的科学成份,吸取加工其中的庸俗因素而形成的,在理论上,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在工资问题上,萨伊依照生产三要素论断言:劳动由于和资本、土地一起参加了价值和收入的创造,所以劳动这一要素的相应收入即工资,是工人的全部报酬。在利润问题上,抓住平均利润分为

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摘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生产要素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用价值分配来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退化。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导理论与具体分配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价值创造,生产要素,分配,价值实现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收入分配结构与方式不断变化,非劳动生产要素收入合理性问题引发了近年来新一轮劳动价值论论战的高潮。这一论战的实质在于劳动价值论面临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大难题,即如何解释劳动价值一元论与收入分配多元论或非劳动要素收入合理性之间的表面矛盾。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问题的争论及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价值实现尤其是价值分配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引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分配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的讨论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形成以下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以苏星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苏星强调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批评了谷书堂在其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利息和利润说成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作的贡献而给予的相应报酬,并把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非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本质区别。而且赞成“马克思所说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与价值的实现有关而与价值决定无关。”的观点。 第二种是谷书堂、柳欣提出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已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需要在其基础上扩大劳动的外延,加入资本、土地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及技术变动下的利益关系,扩展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把使用价值的生产或劳动生产率加进来,把劳动定义为,生产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论出“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的关系。一旦扩展了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劳动价值论就能解释更广阔范围的问题。 第三种是何炼成教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为代表的。针对苏、谷之争,他认为两派观点各有偏颇之处。苏星一派的观点否认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而谷书堂教授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生产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他认为,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反对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应当是两种含义的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务与精神产品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后来,他在《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一文中谈到非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时,认为这些要素虽然不是价值创造和剩余价值的源泉,但却是重要条件,没有它们就不能形成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钱伯海教授1997年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中提出的社会劳动价值论。他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的总和。这一观点是从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的角度来论证的。钱伯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建立了以第三产业为核算范围的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对比传统的物质生产范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与第三产业理论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在国民经济新的核算体系中,第三产业的产值被包括在gdp中,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无法容纳第三产业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定量社会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产值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