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5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5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5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 补体的固有成分: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C1~C9

2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如:C4bp

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如:C3bR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多数属β球蛋白,少数属α或γ球蛋白;

?各补体成分的分子量及血清含量不一,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

?分子量最大的是C4bp;最小的是D因子。

?补体含量最丰富的动物是豚鼠。

?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

四、补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含量相对稳定性激活的连锁反应性效应的放大性作用的两面性

?反应的局限性性质的不稳定性

五、几种重要补体成分的结构

?C1q的结构: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 C段结合才能活化。

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依据补体激活过程的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1、经典激活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2、凝集素途径:由MBL等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

3、旁路途径: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面,而从C3开始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一)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1、免疫复合物(IC):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

条件为:C1仅与IgM的C H3区或某些IgG亚类的(IgG1、IgG2、IgG3)的C H2

区结合才能活化。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抗原抗体复合物(Fc段发生

构象改变)才能触发补体激活。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病原微生物入侵------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NF- 、IL-1、IL-6------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e ) ---------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不需通过C1q的活化,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接触表面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均可形成C5转化酶,裂解C5,这是级联反应最后一个酶促步骤;

此后的过程只涉及完整蛋白成分的结合与聚合,并形成两类末端产物(根据激活发生的部位不同):脂质双层-------C5~9(膜攻击复合物,MAC)

血清----- SC5b~7、SC5b~8、SC5b~9(与S蛋白形成亲水的、无溶

细胞活性的复合物)

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三条途径的相同点

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补体激活过程中生产的某些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成为级联反应的重要自限因素。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作用:平衡补体的激活与抑制,从而既防止对自身的伤害,又有效的杀灭外来病体。

分类: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

(一)经典途径的调节

1 . C1 抑制分子

2 .C3转化酶形成

(二)旁路途径的调节

1.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

2.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

3.促进已形成C3转化酶解离:

4.对旁路途径的正性调节作用

(三)膜攻击复合物形成的调节

1.同源抑制因子(HRF)或称为C8(C8bp)可干扰C9与C8结合

2.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

抑制MAC形成,保护正常细胞免遭补体溶细胞作用的最重要因子。第四节、补体受体

补体系统被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片段。通过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分为三类:①共价结合于活性表面的C3裂解片段的受体;

②可溶液性C3a/C4a与C5a片段受体,它们介导补体激活的炎症效应;

③调节补体级联反应的受体包括H因子、MCP(膜辅助蛋白)、DAF(衰变加速因子)

CR1的功能(1)抑制补体活化

(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3)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4)免疫调节

CR2的功能调节B细胞活化介导EBV感染结合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作用

CR2缺陷小鼠B细胞数量减少

第五节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

1 .粘附作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后可通过C3b等片段黏附到具有

相应受体的红细胞、血小板上,形成较大的复合物,便于吞噬细胞吞噬。

2.调理作用: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补体受体或Fc受体的结

合,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黏附,并被吞噬和杀伤。

(二)促炎症作用

1. 激活中性粒细胞

2. 促使中性粒细胞粘附

3. 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趋化作用

4. 激活单核细胞

5. 激活肥大细胞,使之脱颗粒(过敏毒素作用)

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渗透性增高

(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

(四)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捕捉、固定抗原。

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

调节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

第七节、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药学分子生物学题库

前四章 1.tRNA分子结构特征为(C) A.有密码环 B.3’端有多聚A C.有反密码环 D.3’端有C-C-U E.以上都不正确 2.关于2.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中,描述正确的是(C) A. –25bp处有Hogness盒 B.–10bp处有GC盒 C. –10bp处有Pribnow盒 D. –35bp处有CAA T盒 E.以上都不正确 3.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肽链延伸,叙述不正确是(D ) A.核蛋白体沿着mRNA每移动一个密码子距离,合成一个肽键’ B.受大亚基上转肽酶的催化 C.活化的氨基酸进入大亚基A位

D .肽链延伸方向为C端→N端 E.以上都不正确 4.摆动配对是指( A ) A .反密码的第1位碱基 B.反密码的第2位碱 C.反密码的第3位碱基 D.密码的第1位碱基 E.以上都不正确 5.人类基因组大小(bp)为( B ) A. 3.5×108 B. 3.0×109 C. 2.0 ×109 D. 2.5×109 E.以上都不正确 6.以下有关转录叙述,错误的是(C ) A .DNA双链中指导RNA合成的链是模板链 B .DNA双链中不指导RNA合成的链是编码链 C.能转录RNA的DNA序列称为结构基因 D.染色体DNA双链仅一条链可转录 E.以上都不正确 7.与CAP位点结合的物质是(C )

A.RNA聚合酶 B.操纵子 C.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 D.阻遏蛋白 E.以上都不正确 8.目前认为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是(C) A.基因活化 B.转录起始 C.转录后加工 D.翻译起始 E.以上都不正确 9.顺式作用元件是指(A ) A.基因的5’侧翼序列 B.基因的3’侧翼序列 C.基因的5’、3’侧翼序列D基因的5’、3’侧翼序列以外的序列 E.以上都不正确 10.反式作用因子是指(b)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作用 补体系统是人类和某些动物种属,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之一,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大多是由补体系统激活时产生的各种物质所发挥的。 溶菌、杀菌和细胞毒作用:补体能协助抗体杀灭或溶菌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如霍乱弧菌。补体还能溶解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当补体的C5-C9各成分均结合到细胞膜上时,细胞表面会出现许多直径为8-12毫米的圆形损害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溶解细胞亦称细胞毒作用。 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与细菌或其他颗粒状物质结合,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的这种作用称为调理作用。这是因为C3b肽链的一端能与细菌结合,另一端能与细胞表面有C3受体的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结合。这样,C3b作为桥梁把细菌或其他颗粒与表面有C3b受体的吞噬细胞连接起来,起到促进吞噬的调理作用。 中和及溶解病毒: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则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 近年来发现,不依赖特异性抗体的只有补体的即可溶解病毒的现象。如RNA 肿瘤病毒及C型RNA病毒均可被灵长类动物新鲜血清所溶解;若出去血清中的补体,该血清就不再能溶解病毒。据认为这种病毒溶解现象与病毒膜上有C1特异性受体有关。 炎症介质作用:1)激肽样作用C2b具有激肽样作用,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故又称C2b为补体激肽。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即因先天性缺乏C1抑制物,血清中C2b水平增高而发生水肿。补体激肽的作用不能被抗组织胺药物抑制。 (2)过敏毒素作用C3a和C5a都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平滑肌收缩,支气管痉挛。过敏毒素作用可以被抗组织胺药物阻断。C3a和C5a的化学性质不同,抗药性也不同。C5a的作用比C3a强。 (3)趋化作用C3a、C5a和C567都能吸引吞噬细胞,故C3a、C5a和C567亦称为趋化因子。在补体激活部位,组织损伤部位或炎症部位,趋化因子的浓度

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

药学分子生物学 绪论 基因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人体某些基因结构或表达的变化,或检测病原体基因组在人体内的存在,从而达到诊断或监控疗效的目的 基因治疗:通过特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关闭或降低异常表达的基因;或将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体内特定的靶细胞以弥补缺陷基因;或将某种特定基因导入体细胞表达一产生特定的蛋白质因子,实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遗传变异对药物效能和毒性的影响,开辟药物研发的领域、促进合理用药的发展、加强临床前及临床药理的研究并对药物经济学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章核酸的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 DNA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是由两条互补的多核苷酸链组成的。两条链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在同一轴上相互盘旋起来构成双螺旋结构。 DNA双链呈反向平行。一条链的走向从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从3’到5’。 A=T,G≡C 各对碱基上下之间的距离为3.4?,每个螺距的距离34 ?,包括10对碱基。 ★中心法则 DNA是自身复制的模板 DNA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中间物质RNA RNA通过翻译将遗传信息表达为蛋白质 在某些病毒中,RNA可以自我复制,并且在某些病毒蛋白质合成中,RNA可以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 DNA的结构与功能 一级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连接及其排列顺序,是物种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1为RNA和蛋白质一级结构编码的信息 2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信息 二级结构:是指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双链DNA或称为双螺旋DNA 三级结构:双螺旋DNA进一步扭曲盘绕则形成其三级结构,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三链DNA: DNA分子中的单链与双链相互作用形成的三链结构 1基因表达抑制物:选择性阻断靶基因,抑制其转录 2阻断序列专一性蛋白质的结合,影响DNA与蛋白质结合及DNA复制、转录 RNA的结构与功能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将细胞核内DNA的碱基顺序按互补配对原则,抄录并转送到胞质的核糖体,用以决定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序列 ★核内不均一RNA(hnRNA):真核生物mRNA的原始转录物是分子量极大的前体,在核内加工过程中形成分子大小不等的中间产物,被称为hnRNA ★开放阅读框(ORF):mRNA分子上从起始密码(AUG)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这一段连续的核苷酸序列,即mRNA分子上的编码区。是一个特定蛋白质多肽链的编码序列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8、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9、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20、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21、毒性作用:是有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22、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和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后作为抗原而引起的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免疫反应,并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23、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24、药物的量效关系: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 25、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称半数致死量。 26、ED50:对50%个体有效的药物剂量称半数有效量。 27、治疗指数: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28、安全范围ED95~LD5之间的距离或95%有效量~5%致死量 29、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30、受体的功能:与配体结合、传递信息。 31、受体的特性:饱和性、可逆性、特异性、灵敏性、多样性。 32、受体的调节:增敏调节和脱敏调节 33、占领学说:药物与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效与被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就会产生最大药理效应;药物浓度与效应关系服从定量作用定律;药

(完整word版)药学分子生物学题库.docx

前四章 1.tRNA 分子结构特征为(C) A.有密码环 B.3 ’端有多聚 A C.有反密码环 D.3 ’端有 C-C-U E.以上都不正确 2.关于 2.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中,描述正确的是( C ) A. –25bp 处有 Hogness盒 B.–10bp 处有 GC 盒 C. –10bp 处有 Pribnow 盒 D. –35bp 处有 CAA T 盒 E.以上都不正确 3.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肽链延伸,叙述不正确是( D ) A.核蛋白体沿着mRNA 每移动一个密码子距离,合成一个肽键’ B.受大亚基上转肽酶的催化 C.活化的氨基酸进入大亚基 A 位 D . 肽链延伸方向为 C 端→N端 E.以上都不正确 4.摆动配对是指(A) A .反密码的第 1 位碱基 B.反密码的第 2 位碱 C.反密码的第 3 位碱基 D.密码的第 1 位碱基 E.以上都不正确 5.人类基因组大小( bp)为(B) A. 3.5 10×8 10× 99 D. 2.510× 9 E.以上都不正确B. 3.0 C. 2.010× 6.以下有关转录叙述,错误的是(C) A .DNA 双链中指导 RNA 合成的链是模板链 B .DNA 双链中不指导 RNA 合成的链是编码链 C.能转录 RNA 的 DNA 序列称为结构基因 D.染色体 DNA 双链仅一条链可转录 E.以上都不正确 7.与 CAP 位点结合的物质是( C) A.RNA 聚合酶 B.操纵子 C.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 D.阻遏蛋白 E.以上都不正确 8.目前认为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是(C) A.基因活化 B.转录起始 C.转录后加工 D.翻译起始 E.以上都不正确 9.顺式作用元件是指(A) A.基因的 5’侧翼序列 B.基因的 3’侧翼序列 C.基因的 5’、3’侧翼序列 D 基因的 5’、3’侧翼序列以外的序列 E.以上都不正确 10.反式作用因子是指(b) A.具有激活功能的调节蛋白 B. 具有抑制功能的调节蛋白 C.对自身基因具有激活功能的调节蛋白 D.对另一基因具有功能的调节蛋白 E.以上都不正确 11.cAMP 与 CAP 结合, CAP 介导正性调节发生在( C ) A.有葡萄糖及cAMP 较高时 B.有葡萄糖及cAMP 较低时 C.没有葡萄糖及cAMP 较高时 D. 没有葡萄糖及cAMP 较低时 E.以上都不正确 12.乳糖操纵子上Z、 Y 、 A 基因产物是( B )

药学分子生物学

绪论 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一)孕育阶段(1820~1950年代); 1、达尔文进化论 2、遗传学规律的诞生 3、遗传因子在哪里? 4、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 5、RNA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 (二)创立阶段(1950~1970年代); 1、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 2、遗传信息如何传递—中心法则 3、DNA如何复制—半保留复制 4、基因表达如何调控—操纵子学说 5、DNA如何编码蛋白质—密码子(三)发展阶段(1970年代以后); 1、逆转录酶的发现 2、DNA测序技术的诞生 3、PCR技术的诞生 4、基因工程的诞生 5、人类基因组计划 6、克隆技术的旋风 7、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8、microRNA 9、芯片技术 10、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 11、CRISPR/Cas系统 二、分子生物学在医药科学中的应用(一)发病机制 1、遗传性疾病:寻找突变基因 2、病原微生物:从分子水平确定其致病机理 3、肿瘤、肥胖等疾病 (二)疾病诊断 PCR技术、核酸杂交、基因芯片等(三)疾病治疗 基因治疗、试管婴儿、三亲婴儿(四)法医学 身份鉴定、亲子鉴定等 (五)医药工业 1、DNA重组技术与新药研究 (1)小分子代谢产物(维生素、氨基酸、抗生素、染料、生物多聚体的前体等) (2)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3)细胞因子、血液因子、激素(4)糖(糖肽+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核酸(反义核酸、肽核酸)、脂类等 (5)新型反应器(动物、植物等)2、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与现代药物研究 (1)药物疗效与基因多态性相关,个体差异大(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 (2)发现新的靶基因 (3)在蛋白质组水平上研究发病机理 3、中医药 (1)对中医理论的解释 (2)中药:种质鉴定、育种、新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 三、“药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绪论、细胞 核酸的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 染色质、染色体、基因和基因组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和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DNA的复制、突变、损伤和修复 转录、转录后加工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及翻译后过程 基因表达的调控 基因编辑 外源基因表达与基因工程药物 药物生物信息学基础

药学分子生物学题库

前四章 1.tRNA分子结构特征为(C) A.有密码环 B.3’端有多聚A C.有反密码环 D.3’端有C-C-U E.以上都不正确 2.关于2.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中,描述正确的是(C) A. –25bp处有Hogness盒 B.–10bp处有GC盒 C. –10bp处有Pribnow盒 D. –35bp处有CAAT盒 E.以上都不正确 3.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肽链延伸,叙述不正确是(D ) A.核蛋白体沿着mRNA每移动一个密码子距离,合成一个肽键’ B.受大亚基上转肽酶的催化 C.活化的氨基酸进入大亚基A位 D .肽链延伸方向为C端→N端 E.以上都不正确 4.摆动配对是指( A ) A .反密码的第1位碱基 B.反密码的第2位碱 C.反密码的第3位碱基 D.密码的第1位碱基 E.以上都不正确 5.人类基因组大小(bp)为(B ) A. 3.5×108 B. 3.0×109 C. 2.0 ×109 D. 2.5×109 E.以上都不正确 6.以下有关转录叙述,错误的是(C ) A .DNA双链中指导RNA合成的链是模板链 B .DNA双链中不指导RNA合成的链是编码链 C.能转录RNA的DNA序列称为结构基因 D.染色体DNA双链仅一条链可转录 E.以上都不正确 7.与CAP位点结合的物质是(C )

A.RNA聚合酶 B.操纵子 C.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 D.阻遏蛋白 E.以上都不正确 8.目前认为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环节是(C) A.基因活化 B.转录起始 C.转录后加工 D.翻译起始 E.以上都不正确 9.顺式作用元件是指(A ) A.基因的5’侧翼序列 B.基因的3’侧翼序列 C.基因的5’、3’侧翼序列D基因的5’、3’侧翼序列以外的序列 E.以上都不正确 10.反式作用因子是指(b) A.具有激活功能的调节蛋白 B.具有抑制功能的调节蛋白 C.对自身基因具有激活功能的调节蛋白 D.对另一基因具有功能的调节蛋白 E.以上都不正确 11.cAMP与CAP结合,CAP介导正性调节发生在(C ) A.有葡萄糖及cAMP较高时 B.有葡萄糖及cAMP较低时 C.没有葡萄糖及cAMP较高时 D.没有葡萄糖及cAMP较低时 E.以上都不正确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是执行非特异免疫作用的效应分子,在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功能性裂解片段和攻膜复合物可介导产生如下多种生物学作用。 1. 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攻膜复合物(C5b6789)在细菌或细胞表面形成穿膜亲水孔道,可使菌细胞、病毒感染或寄生虫等靶细胞溶解破坏,产生对机体有益的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若使正常组织细胞溶解破坏则可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病理性免疫损伤。 2.调理作用补体裂解片段C3b/C4b是一种非特异性调理素(nonspecific opsonin)。他们通过其断裂端与病原体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3bR/C4bR)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病原体等颗粒性抗原的吞噬杀伤或清除作用。 3. 免疫黏附及其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即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可激活补体,并与补体裂解片段C3b共价结合形成抗原-抗体-C3b复合物;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具有C3b受体(CR1),能与上述免疫复合物中C3b结合、即通过免疫黏附作用(immune adherence)使循环免疫复合物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血液循环,由红细胞/血小板将抗原-抗体-C3b复合物转运到肝脏,被表面具有C3b受体的巨噬细胞识别结合、有效吞噬清除。上述C3b介导的免疫粘附作用是体内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

4、炎症介质作用①补体裂解片段C3a和C5a又称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他们能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3aR/C5aR)结合,而使上述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发过敏性炎症反应。②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可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促进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并使之外渗进入感染炎症部位;可激活中性粒细胞,使其吞噬杀菌能力显著增强。 5.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补体活化产物可通过以下几种作用方式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①C3b/C4b 介导的调理作用可促进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和提呈,有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②抗原-C3d复合物与B细胞表面BCR和BCR辅助受体(CD21/CD19/CD81复合物)中CD21(C3dR)交联结合,可促进B细胞活化;③滤泡树突状细胞可通过C3bR(CR1)将抗原-抗体-C3b复合物滞留于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B细胞识别,启动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

生药学重点 最全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 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生药拉丁名组成: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词组+药用部位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疗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材。 有效成分: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包括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52卷,列为16部,共载药1892种,方11096条。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 糖类的鉴别方法: (1)Fehling 试验:试剂:Fehling试液(碱性酒石酸酮试液甲、乙,临用时等量混合)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C6H12O6+Cu(OH)2→C6H12O7+Cu2O↓检测化合物类型:还原性糖类,非还原性多糖需水解后呈阳性反应; (2)糠醛(酚醛缩合)反应,Molish反应是糖的检识反应,也是苷类的检识反应。特征:糖或苷类遇浓硫酸/α-萘酚试剂将呈紫色环于界面上。反应机理:在浓硫酸作用下,苷分子中糖内部脱水成糠醛衍生物,与酚类试剂缩合形成有色物。 皂苷类的鉴别方法: 1、泡沫试验取生药粉末1g,加水10ml,煮沸10min后过滤,滤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min以上)为阳性反应。(中性皂苷的水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可形成较稳定的泡沫,借此可与酸性皂苷区别。) 2、浓硫酸-醋酐反应将样品溶于氯仿中,加浓硫酸-醋酐(1:20)数滴。三萜皂苷:红或紫红。甾体皂苷:蓝绿色。 3、三氯醋酸反应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上,喷25%三氯醋酸乙醇溶液。三萜皂苷:加热至100 ℃,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甾体皂苷:加热至60 ℃,发生变化。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天然生物界中含氮原子的碱性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的鉴别方法:1)显色反应2)沉淀反应碘化铋钾-橘红色碘-碘化钾-棕红色碘化汞钾-白色或黄白色硅钨酸-灰白色磷钼酸-鲜黄或棕黄苦味酸-淡黄

药学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灭菌采用强烈的理 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 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 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 力的措施,称为灭菌。 2.抗原漂移:指由基因 组发生突变导致抗原 的小幅度变异,不产 生新的亚型,属于量 变,没有质的变化。 多引起流感的中小型 流行。 3.补体系统是一组存 在于人和动物体液中 及细胞表面,经活化 后具有生物活性,可 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 的蛋白,也称为补体 系统。 4.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 体是所有生物相容 复合体抗原的一种统 称,表示由MHC 基因 家族编码而成的分子, 位于细胞表面,主要 功能是绑定由病原体 衍生的肽链,在细胞 表面显示出病原体, 以便于T-细胞的识别 并执行一系列免疫功 能(例如杀死已被病 菌感染的细胞,激活 巨噬细胞杀死体细胞 内细菌,激活B细胞 产生抗体等)。 简答题 1.简述病毒的复制周期 分为哪几个阶段:1. 吸附. 2.侵入. 3.脱 壳.4.病毒大分子的 合成.5. 装配和释放。 2.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 致病物质:a.溶血毒 素b.杀白细胞素c.血 浆凝固酶d.脱氧核糖 核酸酶e.肠毒素 3.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 物:1热原质 2毒素 和侵袭性酶3色素4 抗生素5细菌素6维 生素 4.简述干扰素的分类及 生物学作用:干扰素 分为α、β、γ干扰 素三种类型,作用是 抑制细胞的增殖,提 高机体免疫功能,,包 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 噬功能,增强细胞毒 性淋巴细胞对靶细胞 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功 能。 5.简述Ig的基本结构: Y型的四肽链结构,即 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 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 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6.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 因素有哪些: 1.异物性(主要) 2.机体因素 3.免疫方式 4.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 化学组成 抗原表位的易接 近性 物理因素 7.试述MHC的主要生物学 功能:MHC分子的生物学 功能 MHC抗原最初是作为移 植抗原而被发现的,是引起 移植排斥的主要抗原系统。 这种抗原不合,即可引起受 体的免疫应答,排斥移植的 供体组织。MHC分子也参予 免疫调节作用。 MHC分子在T细胞自身 耐受的形成和T细胞库的 产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8.试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 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人工 自动免疫是将疫苗、菌苗或 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 产生特异免疫力,主要用于 预防接种。这种免疫力出现 较慢,一般接种后2-4周才 产生,但能维持半年到数年, 接种次数一般1-3次。常用 的接种有卡介苗、麻疹疫苗、 小儿麻痹糖丸等。人工被 动免疫是当机体感染以后, 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 疫血清等免疫制剂,使机体 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由于 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 身产生的,所有免疫作用虽 快,但维持时间只有2-3周, 因此,人工被动免疫常用于 紧急预防和治疗。常有的: 破伤风抗毒素、胎盘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干扰素、胸腺 素等。 论述题 以TD抗原为例,CD8﹢Tc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基本 过程 CD8+Tc细胞对TD抗原产生 免疫应答基本过程:(1) TD抗原的提呈:诱导 CD8+Tc细胞发生免疫应答 的TD抗原主要是病毒感染 的细胞或肿瘤细胞(二者为 广义的APC,也是靶细胞) 内产生,这些病毒TD抗原 或肿瘤TD抗原产生后被细 胞内蛋白酶体LMP降解成 为小分子抗原肽,经TAP转 运至内质网,并与MHCI类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表达在APC 的表面,供CD8+Tc的TCR 识别。(2)CD8+Tc细胞 的活化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为Th细胞非依赖性, 如病毒感染的DC,由于其 高表达共刺激分子,可直接 刺激CD8+T细胞合成IL-2, 促使CD8+T细胞自身增殖 并分化为细胞毒T细胞(Tc 细胞),无需Th细胞辅助; 另一种方式为Th细胞依赖 性,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 同种异体MHC抗原从宿主 细胞表面脱落,以可溶性抗 原形式被APC摄取,并在胞 内分别与MHC-I类或 MHC-II类分子复合物,表 达于APC表面。CD4+T和 CD8+T细胞识别同一APC所 提呈的特异性抗原,此时, CD4+T被激活后可产生并分 泌IL-2,辅助CD8+T活化、 增殖和分化,或者,活化的 CD4+T细胞表达CD40L,可 促进APC细胞表达B7等共 刺激分子,促进CD8+T完全 活化,使之产生IL-2,引 起自身增殖分化。(3) 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效 应是细胞毒作用。其基本过 程:首先是效-靶细胞结合, 效应细胞(CD8+Tc)在与靶 细胞接触面形成免疫突触, 进而导致效应细胞内细胞 骨架系统、高尔基复合体及 胞浆颗粒等极化,均向效- 靶接触面重新排列和分布, 然后,进行致死性攻击。 CD8+Tc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是一方面活化的CTL脱颗 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靶细胞坏死或凋亡另一方 面活化的CTL细胞高表达 FasL,通过Fas-Fasl途径 引起靶细胞凋亡。

药用分子生物学考试要点

分子生物学 基因治疗:指把目的基因导入人体,通过在特地靶细胞中表达该细胞本来不表达或低表达、或已异常突变而不表达的基因,或采用特定方式关闭、抑制异常表达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原癌基因:与癌基因同源、正常细胞内调控生长和分化的基因,变异后成为癌基因。 抑癌基因:一类存在于正常细胞内、调控细胞生长,具有潜在抑癌作用的基因。 癌基因:能使靶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细胞凋亡: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RNA干扰(RNAi):一种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在此过程中,与双链RNA有同源序列的mRNA被降解,从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模板DNA、引物和4种脱氧核苷酸(dNTP)存在的条件下,由耐热DNA聚合酶在体外反复酶促合成双链DNA的反应。 分子杂交:异源互补的核苷酸序列通过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杂合双链DNA分子的过程。 基因: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也称遗传因子,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组: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全部DNA为一个基因组。 蛋白质组:指在一种细胞内存在的全部蛋白质,包括基因组表达的蛋白质和修饰后的各种形式的蛋白质,是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集合体。 基因芯片:将寡核苷酸、基因组DNA或互补DNA等有序地固定在固相载体的表面形成微阵列的生物芯片。 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或RNA,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在核酸合成反应时,作为每个多核苷酸链进行延伸的出发点而起作用的多核苷酸链。 信号转导:细胞应答环境信号的过程表现为细胞内代谢过程发生相应改变,包括代谢物浓度、代谢速度、细胞生长、分化甚至衰老死亡速度等的改变,这种针对环境信号所发生的细胞应答过程称为信号传导。 探针:已知序列的标记单链DNA片段,用于检测与其互补的核酸序列。 基因敲除:将细胞基因组中某基因去除或使基因失去活性的方法。常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目的基因,观察生物或细胞的表型变化,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 限制性片段多态:不少DNA多态性发生在限制性酶切酶识别切割位点上,酶解该DNA片段就会产生长度不同的片段,成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LFP)。 限制性内切酶:由细菌产生的一种能识别双链DNA中的特定序列,并以内切方式水解核酸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内切酶,又叫切割酶或限制酶。(识别并切割特异双链DNA的核酸内切酶) 简答题: 1.从细胞周期调控的角度论述肿瘤的发生 细胞水平——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发生异常,细胞总数失控,恶性生长造成。 增殖↑分化、凋亡↓生得过度,死亡失缺 基因水平------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凋亡)由两大类基因调控: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一些原癌基因产物就是Cyclin ?一些原癌基因产物诱导Cyclin表达 ?一些原癌基因产物调节CDK活性 ?一些原癌基因产物是Cyclin,CDK底物 ?作为CDKI:p15、p16、p21和p27

药学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 (gene) :是指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或RNA所需的全部DNA序列(除部分病毒RNA),是基因组的一个功能单位。 基因组(genome):是指生物体一套完整的单倍体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所有基因和基因间的区域。 基因组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和表达遗传信息,是物种及其个体之间区别和联系的最本质生物学特征。 基因组学(genomics):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的一门科学。 调控序列(顺式作用元件):一个基因的调控区和其结构基因位于同一个DNA分子的相邻部位,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顺式调节,相应的DNA序列成为顺式作用元件。 (1)启动子: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2)增强子:能强化转录起始的一段DNA序列。(3)沉默子(4)终止子。 反式作用因子:通过识别或结合顺式作用元件上的核心序列从而参与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也称转录因子。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1. 具有类核结构 2. 以操纵子为功能单位/多顺反子mRNA 3. 结构基因大多为单拷贝,编码序列一般不重叠 4. 结构基因大多没有内含子 5. 非编码序列比例约为一半 6. 含可移动 DNA 序列 操纵子(operon) ?操纵子是原核生物的一段DNA序列,由几个串联排列的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加上 调节序列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功能单位。 ?操纵子结构通常与启动子区域有部分重叠,可通过代谢物与调节蛋白相互作用而激 活或抑制基因转录,这是原核生物最常见的转录调节方式。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1. 基因组庞大,为线状双链DNA 2. 断裂基因 3. 非编码区与单顺反子 4. 大量重复序列 5. 基因家族与假基因 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外显子与内含子间隔排列,内含子在转录后被剪切掉。 基因家族(multi gene family):是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假基因(pseudogene):与具正常功能基因序列相似,但无转录功能或其转录产物无功能的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HGP的主要目标: ?遗传图谱:基因或DNA标记在染色体的相对位置与遗传距离。 ?物理图谱:一级结构上两个DNA片段之间的实际距离。 ?序列图谱:基因组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转录图谱:正常或受控条件全基因表达的时空图。 HGP的意义: ?鉴定人类全部基因,推动生物技术发展。 ?理解疾病与基因的关系。 ?推动模式生物研究。 ?促进多学科发展与交叉融合。 不同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兽医动物药理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药理学实验及作业第一部分:绪论及总论 1、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2、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能损害作用的物质。 3、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以及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 4、药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 5、药物的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抗生素,合成药物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生物技术制药即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药物。 6、剂型:这些药物的原料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7、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8、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

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称为药效学。 9、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效应。 11、抑制: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效应。 12、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3、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14、直接作用:药物对直接接触到的器官、组织、细胞的作用。 15、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会对药物的直接作用产生反射性或生理性调节,即为药物的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只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对其他组织和器官没有作用。 17、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

绪论 分子生物学( ):是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现代生命 科学的共同语言。 生命分子基础,从而探讨生命的奥秘。 药学分子生物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渗入到药学研究领域,从而使药物学研究以化学、药学的培养模式转化为以生命科学、药学和化学相结合的新药模式。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核酸、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重组技术与新药研究 2、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与现代药物研究 3、药物蛋白质组学是基因、蛋白质、疾病三者相连的桥 梁科学 第一章核酸的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 核酸的基本结构(重点掌握):磷酸 核苷碱基 戊糖 引起构象改变的因素: 核苷酸顺序、碱基组成、盐的种类、相对湿度。 双螺旋结构有利氢键不利疏水力

稳定性的影响:碱基堆积力静电斥力 :遗传信息 真核生物的结构: 5'帽子—5’非编码区—编码区— 3’非编码区—3’ 原核生物的结构: 5'非编码区—调控序列—编码区—终止子—起始调控序列—编码区—终止区—3’非编码区 的二级结构:三叶草形 三级结构:倒L形 功能:接受氨基酸、携带氨基酸,把氨基酸转运到核糖体上,然后按照上的密码顺序装配成多肽或蛋白质。 :组成核蛋白体 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复性(变性的重新恢复成双链的过程称为复性也叫做退火。) 反义的作用机制(掌握):

Ⅰ类反义:直接作用于靶的S D序列和(或)部分编 码区,直接抑制翻译,或与靶结合形成双 链,从而易被酶Ⅲ降解; Ⅱ类反义:与的非编码区结合,引起构象变 化,抑制翻译; Ⅲ类反义:则直接抑制靶的转录。 双链诱导诱导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重点掌握): Ⅰ启动阶段Ⅱ执行阶段 启动阶段:当细胞中由于感染等原因出现双链分子时, 细胞中一种称为的核酸酶就会识别这些双 链,并将其降解成21-23长的小干扰 (),单链与一些蛋白形成复合体, 构成“诱导的沉默小体”() 执行阶段:当目标与中的完全配对时, 就会切割目标,并由细胞中的核酸酶将 其进一步降解,从而抑制目标基因的表达病毒核酸的特点(了解): (1)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构成病毒体的心髓。 (2)核酸类型多态化 (3)分子量小,基因组结构简单,所含基因组数目少 (4)病毒基因组核酸复制多样化 (5)病毒核酸更易受宿主细胞的影响而发生基因突变和重组 (6)有些病毒去除囊膜和衣壳,裸露的或也能感染细胞,这样的核酸成为传染性核酸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HBcAb-核心抗体: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 IGM 是新近感染或病 9.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 在靶细胞表面形成 MAC 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2) 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C4b 、iC3b 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 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 (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 的炎症介质 C3a C4a 、C5a 。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 C5a 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 Ig 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 Fc 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 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 解离。②循环 IC 可激活补体,产生的__C3b 与抗体共价结合。IC 借助C3b 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 被肝细胞清除。 (5)免疫调节作用:① 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 APC 处理与 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 的功能。 (二)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产生抗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 ;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 ,用于预 防疾病。 2. 动物免疫血清; 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 ,收 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 _______ 白喉抗毒素属此。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含 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 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3.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人、 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 ,称为Forssman 抗原。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 性抗原:大肠杆菌 086与人B 血型物质;肺炎球菌14型与人A 血型物质;大肠杆菌014型 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 ;立克次体与变形杆 菌。 4.同种异性抗原; 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 如眼晶体、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 2.自身抗原被修饰:如自身组织成分因感染、药 物、辐射而变性 6. 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 称。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 (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⑵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 3、临床检测HBV 抗原抗体系统包含哪些项目? (1) HBsAg-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HBsAb-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HBeAg- e 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 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 ,都是良好的 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word精品

9.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 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 的炎症介质C3a 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 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 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 (5)免疫调节作用:① 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都是良好的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可产生抗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用于预防疾病。 2.动物免疫血清;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收 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属此。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含 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 性抗原:大肠杆菌086与人B血型物质;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大肠杆菌0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4.同种异性抗原;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 上存在差异,形成同种异型(体)抗原。 5.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 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1?隐蔽抗原释放: 如眼晶体、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 2.自身抗原被修饰:如自身组织成分因感染、药 物、辐射而变性 6. 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 称。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⑵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 3、临床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包含哪些项目?(1)HBsAg-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HBsAb-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HBeAg- 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 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 (5)HBcAb-核心抗体: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毒复IGM是新近感染或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