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涉外名词

涉外名词

涉外名词

名词

涉外警务:是泛指具有涉外相关因素的警察事务.

涉外因素:是指警察事务中的某一个方面具有涉及外国的因素,而不是指全部事务都完全属于外国事务.

涉外治安事务:是指依照治安管理法律和法规必须由治安部门解决的涉外警务.

涉外警务体制:是一个国家涉外警务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警务活动规章制度的总称.

涉外警务权限: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警察机关所享有的管理、处置涉外警察事务的权力范围. 涉外警务法律:是指立法机关制定的调整涉外警务相关事项的权利义务及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涉外警法规: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调整涉外警务各方面事项的规章制度的总称.

涉外警务条约定义: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按照国际法,就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国际书面文件.

涉外警务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按照国际法就涉及警察事务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国际书面文件.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固有权利,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最高统治权,对外表现为独立权和排他管理权.

外交途径:即是外交联系渠道、联系步骤和联系方式.

涉外犯罪:是具有涉外因素的犯罪的简称.从狭义上讲,涉外犯罪是指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涉及外国或外国人的刑事犯罪行为,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无国籍人.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与外国或外国人有关的和在我国境外发生的与中国或中国公民有关的刑事犯罪行为,以及相关国际条约中规定的犯罪.

跨国犯罪就我国而言:主要指涉及中国和外国两个国家以上的涉外刑事犯罪,其犯罪的行为或犯罪的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和外国两个以上国家.

跨国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实施犯罪的行为.

国际犯罪:即国际条约规定的特定罪行.是指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刑事法律规范或习惯,而给受国际法保护的国际社会关系带来危害的严重国际不法行为.是对国际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行为. 涉外刑事案件:严格地说是指具有外国相关因素的犯罪案件.从法律意义上讲,构成涉外刑事案件的要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犯罪主体涉外;犯罪客体涉外;犯罪客观方面具有外国因素.

领土管辖:又叫领土原则或属地主义.它是指凡是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发生的一切犯罪,都受该国管辖.

国籍管辖原则:又叫属人管辖或属人原则,它是以国籍为连结点而确立的刑事管辖权,即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对拥有本国国籍的国民进行管辖,不论他是处在国内还是处在国外.一国对于处在自己国家领域内的本国国民行使属人管辖最高权,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对于处在外国领土上的本国民,国籍国根据属人原则确立外交保护,可防止本国国民在外国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的侵害. 保护管辖原则:是各国刑法所公认的一个刑事管辖原则.一般说来,它的含义是指外国人在外国实施侵害某国的国家利益的罪行,受害国有权对他行使刑事管辖. 普遍管辖原则:是指对于某些危害国际和平和安全,破坏国际社会的良好秩序,侵犯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且各国公认为犯罪的行为,不论此种罪行是在何处发生,也不问此种罪行是由哪国所为,各国均有权对其进行审判和处罚.

国际通缉:是指我国公安机关针对可能逃亡到外国的犯罪嫌疑人和脱逃犯发布通缉令,要耱外国警察机关协助逮捕在逃人的一种措施.

域外取证:是指我国侦查机关为了搜查犯罪证据,查清犯罪事实证实犯罪,在外国政府同意之下,临时安排侦查人员赴该国进行调查取证的一种措施.

引渡请求书:是由请求国发出的要求外国引渡某人的正式文件. 引渡审查的内容和方式通常分为: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现行国际实践中能行的引渡审查制度则有行政审查、司法审查和双重审查.

驱逐出境:是指国家有关当局根据行政机关决定或法院判决,勒令外国人离开国境的手段.

毒资:通常是指与毒口犯罪密切相关的资产.凡是因种植;加工;提炼;制造;贩运;销售;分销;经营;转移;贮存;管理毒品及其他与毒品犯罪密切相关的资产,都属于没收范畴.

犯罪所得:是专指通过犯罪而获得或取得的任何财产.贩毒获得的资产也属于犯罪所得.

犯罪收益:实际上与犯罪所得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一点是,犯罪收益既包括从犯罪中直接获得的财产,又包括从犯罪中间接获得的资产.

外交特权: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关和其他使馆工作人员在驻在国所享有的特权和优惠待遇. 外交豁免:是指一国派驻外国的

外交代表和使馆其他人员对所在

国司法、行政及民事管辖的免除.

外交代表:是指一国政府派往另

一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代表,包括

使馆馆长和其他外交人员,如参

赞,一、二、三等秘书,各种专员,

海陆空武官.

外交机关:是一国派往另一国的

官方代表机构,在两国建交后,建

交双方相互在对方的首都设立与

外交代表等级相应的外交代表机

关.

领事:是一国经另一国同意派驻

该国某一地点,在一定区域内执

行领事职务的人员.

领事馆:是执行本国对外政策的

机关.通常要就领事职务范围的

事项同地方当局进行交涉,处理

一般性事务,其活动范围限于领

事管区内.

外交庇护:是指一国在接受国设

立的使馆内对某些人给予庇护,

允许其躲避并不把他交给接受国.

我国明确反对外交庇护,不允许

任何国家驻华外交代表机构利用

外交庇护来庇护被我国通缉的罪

犯.遇有逃亡罪犯进入外国驻华

使馆内躲避时,该国有义务将其

交给我国司法机关,以便依法追

究其刑事责任.

涉外治安案件:是指公安机关依

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查处的与外

国人有关的事件,即具有涉外因

素的事件.

专属管辖案件:是指那些只能由

某一部门的主管机关负责处置的

涉外行政案件.

共同管辖案件:是指那些由公安

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共同主管的

案件.

处部协调程序:是指公安机关在

涉外治安案件处置过程中,对处

国人采取限制其人身自由措施时,

将处置的有关情况及时通知给有

关国家外交、领事机关的步骤.

外国记者在中国的违法行为:主

要是指非法采访,即外国记者不

经批准私自进行采访报道的活动;

也指不具有记者身份的外国人擅

自进行的采访报道活动.

涉外突发事件:是主体、客体及外

国国家或外国人,突然发生、影响

较大的非正常事件.

围困冲击国际保护区:是指包围、

骚扰、袭击、破坏应受国际保护

人员的公用馆舍、私人寓所或交

通工具的行为.

外国人:一般是指在一国境内,不

具有居留国的国籍,而具有其他

国家国籍的人,既包括具有其他

国家国籍的人,又包括无国籍人.

进出我国国境的外国人,因身份

不同,而区别为享有外交特权和

豁免的外国人和普通外国人.

普通外国人:即指持有因私普通

护照的外国人.普通外国人中,按

照入出境时间和居留形态不同,

而区别为常住外国人和临时来华

外国人两种类型.

常住外国人:是指在我国居留时

间为一年以上并持有外国人居留

证的外国人.

临时来华外国人:即在国居留时

间为一年以上的外国人.

边防检查:是指在口岸对出入国

境人员的证件、行李物品和交通

工具实施的检查,由公安机关在

口岸设立的边防检查站负责实

施.

入境:是指某国公民跨越地理空

间,从一国进入另一国境内.

过境:是指公民从一国或者地区

合法通过一国国境前往其他国家

或者地区的行为.

外国人过境:非本国公民持合法

有效证件、签证或者按照过境国

的规定,通过一国国境前往其他

国家或者地区.

外国人出境:是指居住或停留在

一国境内的非本国公民,依据所

在国的法律规定,从该国口岸离

境.

出入境:是一国的公民为进入另

一国家或从另一国家返回本国而

跨越两国或第三国国界的活动.

中国公民出入境:出入境一词在

我国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有着

三层含义:一方面包括公民前往

外国和从外国返回;另一方面包

括公民前往香港、澳门、台湾地

区;再一方面还包括外国人进出

中国或通过中国.

分级审批是指公安机关内部按行

政隶属关系划分审批权限,逐级

上报审批的工作制度.

华侨:国际社会通常将一个国家

在外国永久居留的公民称为侨民,

或是海外公民,侨民也就是移民.

华侨则是中国侨民的简称.华侨,

在法律上的定义是指定居在国外

的中国公民.

经济制裁:是指同司法机关和出

入境管理机关对犯有出入境违法

行为,应承担经济责任者,所给予

的经济上的惩罚.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指一国政

府关于居留本国境内的外国人享

有权利义务及其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时,可以寻求保护的法律制度.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给

予外国人的待遇和本国公民所享

有待遇相同.

最惠国待遇:是指在国家间贸易、

航海、关税、投资、公民法律地

位等方面给予外国人的待遇不低

于或不少于给予任何第三国公民

的待遇,这种待遇也是以互惠为

基础的,并通过国家间的双边协

定加以规定.

差别待遇:又称区别待遇,是指一

国政府给予外国人的民事权利,

在某些方面低于本国公民.

居留:是指合法进入一国国境的

外国人依据法律所赋予的居留资

格在入境国居住.

短期居留:是指在我国居留时间

为1年以下的各种人员.

长期居留:是指在我国居留时间

长达1年以上5年以下的各类人

员.

永久居留:又称作定居,是指在我

国无限期居留的外国侨民,这类

人员很少,不足2万人.

国籍:是表明一个人属于哪一国

公民的法律身份或者称为法律资

格,是个人与某一个国家特殊的

法律联系.简单地说具有某一国

国籍就是某一国国民.每一个国

家都有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

人.

在我中限得、丧失或恢复中国籍

都须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1)申

请(2)受理(3)批准.

开放地区:是指我国政府公布的

允许外国人自由旅行的地点,外

国人前往这类地区旅行,无需任

何手续.

非开放地区:是指外国人不能自

由旅行的地区.

外国人就业:广义上讲,取得定居

权的外国人可以自由就业.这里

所述外国人就业是指没有取得定

居权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依法从

事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行

为.

难民:这种定义包含两层意思:难

民属于或源于某一特定的国家或

民族,但失去了原有国籍,不享有

或不再享有本国政府的保护;在

滞留国尚未限得新的国籍.1933

年10月28日《难民国际公约》

和1936年7月4日《关于德国出

逃难民地位的临时安排》时期,

难民的定义是:难民是指不享有

或不再享有本国保护而流落在他

国,尚未取得其他国家的国籍的

人.这个定义强调了难民的人群

属性,而忽略了难民的主观因

素.1951年7月25日,联合国正式

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公约第1条第1款乙项规定:难民

是指“由于1951年1月1日以前

发生的事情并因有正当理由畏惧

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

一社会固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

的原因受到迫害而留在其本国之

外,并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

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

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

经常居住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

者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

人.”

经济难民:通常是指因为经济问

题,诸如贫困、生洗水平低、收入

低、受灾、破产等导致其惧怕经

济困难并陷入困境之中,从而逃

亡他国的人.

难民不驱回:是指难民避难国不

把难民驱回到他可能遭受迫害的

国家,这是一项国际法原则.

庇护:是指一国对于因某种政治

理由而来到本国的外国人给予居

留并予以保护的措施.

难民庇护:是一国给予以民的特

殊保护.

边界:也称国界,是国家领土范围

的界线,是分隔一国领土和他国

领土、一国领海和公海、一国领

空和外层空间的界限.

边境:是指国界领土的边缘地区,

是紧靠国(边)界向内方一定宽度

的区域.

海防:是边防的组成部分,是为保

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沿

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防备外来

侵略,国家在沿海和管辖海域所

采取的军事措施和其它安全保卫

措施.

界务:即国(边)界事务,界务管理

就是对国(边)界线及其标志的维

护、管理.

边民:即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居民.

边民出入境:是指双方边民按照

历史习惯或双方协议,持护照等

合法有效证件,通过地方口岸或

习惯通道临时出入国(边)境的活

动.

涉外警卫:即在重大的外交国事

活动中和大型的国际性活动中,

为了维护重要外宾的人身、活动

和住所的安全以及维护外国驻华

外交代表机构住地的安全所实施

的一项具有武装性质的活动.

外国驻华外交代表机构警卫:是

指公安警卫部门国保证外国驻华

外交代表机构住地及周边环境的

安全而部署的安全警卫工作.

涉外警卫紧急情况:是指在重要

外宾警卫工作过程中,需要立即

处置直接危及或有可能威胁到重

要外宾的安全、健康的异常迹象

和突发事件.

国际警务合作:是国家间在警察

事务领域为了完成特定的警务而

互相给予支持、援助和便利的活

动.广义的国际警务合作泛指国

家间所开展的各种具有警务性质

的合作,包括双边警务合作和多

边警务合作.狭义的国际警务合

作通常是特指国际刑事警务合

作.

区域警务合作:通常是指地理相

近、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各个

国家之间的警察合作.

国家级警务合作:是指仅在两个

国家之间进行的警察合作.

互利互惠:是一项国际法原则.它

是指导国际经济、文化、司法等

各方面交往和合作的重要准则.

国际礼让:是国际交往中的道德

规则,是国家在彼此交往过程中

所遵守的礼貌.

警务合作机制:指国家间在警务

合作中赖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运行系统.

联合型警务合作:是指国家间为

了完成特定的警察任务,共同采

取警察行动,互相支持,互相协助,

联合作战的一种合作模式.

跨境追捕:是指一国警方对可能

潜逃到另一国境内的犯罪嫌疑人

或犯罪分子,在征得该方的同意

并在其支持和配合下,派遣警官

越境进入该国,实施追捕.

松散型警务合作:是提当事国警

方之间没有任何固定的合作模式,

既不存在警务合作条约和协定,

也没有共同的联络制度,而只是

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互相给予某种

便利和支持的一种合作模式.

跨国犯罪:是指行为人跨越两国

或两国以上的边境实施了违反当

事国刑法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1.国际法: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它是为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确定国家间权利义务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他们是通过国际程序而形成的。 2.国际法的主体:是指能独立从事国际交往和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能进行国际求偿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实体。 3、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文件规定,而且有许多学者著作进行研究,它们都对国际法基本原则作了阐述。 4、国际法编纂:是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习惯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制定为系统的条文,并且把正在形成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以法典的形式作出规定,以促进国际法的发展。 5、国家:是指一定范围的领土之上的居民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府之下组织的社会。国家必须具备有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和主权四个要素,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的主体。 6、单一国:又称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地方行政区域组成的拥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7、复合国: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州、邦、或共和国组成的国家。 8、永久中立国:是指从19世纪初期开始,一些国家先后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而在对外关系中承担了永久中立的义务,从而使其主权受到了特殊限制。 9、附属国:是主权受他国限制并因而对他国处于从属地位的国家,实践中分为附属国和被保护国等两种类型。 10、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外理本国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或国际组织的支配和干涉的权利。 11、平等权:是指国家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平等身份和资格进行国际交住并承受国际权利义务的权利。 12、自卫权:是指国家以武力防卫外国对本国的武力攻击的权利。 13、管辖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臵的权利。 14、国家承认:是指既有国家对新国家产生的事实给予确认,表示愿意与该新国家进行交往,并接受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 15.国家管辖豁免:是指一个国家不受他国立法、司法、行政管辖,主要是指不受他国的司法管辖,即非经一国同意,他国司法机关不得受理针对该国或该国的行为和财产提起的诉讼,也不得对该国的财产提起诉讼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16、政府承认:是指一国确认他国的新政府具有代表其本国的正式资格并表示愿意与之交往的行为。 17、国家继承:是指一国对某一领土的国际关系所负的责任由别国取代。18、政府继承:是指某一政府代表国家的资格被新政府所取代。 19、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称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 20、国家领土: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21、国家责任的执行:是指从事国际不当行为的国家履行因其不当行为而对受害国所负担的有关义务,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消除国际不当行为的后果,从而有效地维护受害国的权利。22.领陆:是国家疆域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领陆是一个国家领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领陆的其他部分都是附属于领陆而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领陆的国家。23.领水:领水是国家陆地疆域以内的水域(称内陆水)和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带海域。24.领空:领空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以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 25.领陆和领水的底土:是国家领陆和领水之下的部分,底土包括领陆的地层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地层土。 26.先占:亦称占领,是指国家通过对无主土地的占领而取得对该土地的主权的行为。先占的主体是国

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纲要课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2、黄祸论3、三元里抗英4、海国图志 第二章6个: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编》3、天京事变4、中体西用 5、戊戌六君子 6、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2、三民主义3、黄花岗起义4、保路风潮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二次革命 7、护国运动 8、护法运动 中编综述1个:四行二局 第四章1个:1、北洋军阀 第五章5个:1、东北易帜2、八七会议3、井冈山土地法4、赣南会议 5、遵义会议 第六章8个:1、《论持久战》2、“三光政策”3、一?二九运动4、福建事变5、西安事变6、平型关大捷7、皖南事变8、“三三制” 第七章5个:1、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五四指示” 3、第二条战线 4、第三条道路 5、《中国土地法大纲》 第八章2个:1、“一化三改”2、“四马分肥” 第九章4个:1、《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六又”政治局面 4、1959年庐山会议 第十章1个:1、“三步走”战略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上编综述1个:1、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睇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5、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6、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第三章8个: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国际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际法: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具有 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和使国际法的规范具有合法性的 法律形式。它的渊源有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其中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一般法律原则是补充渊源。还有司法判例、权威公法学家的学说是辅助性资料。国际组织的决定和决议是重要渊源。3.国际法的编纂是指国际法的法典化,即把国际法的规则以类似法典的形式使之明确化 和系统化。严格来说,是指对现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明确化和系统化;广义上说,还包括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明确化和系统化,即国际法的逐渐发展。 4.国际法的主体:即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指能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并依国际法直 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行为者 5.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并构成国际 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 6.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 基础的法律原则。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这是现在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8.独立权:是指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外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9.平等权: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平等,而不问其大小强弱,也不问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和 发展水平如何 10.自卫权:是指国家以武力反击外来武力攻击的权利。 11.管辖权:是指国家国家依据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其在 领域外的本国人行使管辖权的权利。 12.单一国:又称单一制国家,是指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单一国拥有统一代表国家处理 对内对外事务的中央机关和在该中央机关领导下行使地方性职权的地方机关。在单一制形式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公民有统一的国籍,它在国际交往中是单一的主体。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3.联邦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邦(国或州)组成的国家,即联邦国 14.国家承认:是指一个既存国家确认特定领土范围内居民已组成一个国家并具有国际法上 的人格,同时表示愿意与其交往。 15.国家豁免:又称国家主权豁免、国家管辖豁免或国家司法豁免,通常指国家及其财产不 受他国管辖的特权。 16.国家继承:是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资格或者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在国际法上的权利 和义务转移给他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17.政府继承:是指因革命或者政导致政权更迭,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由新政 府取代。与国家继承政府承认:只是对既存国家内部通过政变或革命所产生的新政府的承认。 18.对交战团体的承认:是指其他国家将一国内战中反抗政府的一方承认为享有 国际法上交战者资格的叛乱团体的行为。 19.对叛乱团体的承认:是指其他国家将一国内反抗政府的叛乱者承认为叛乱团 体的行为。 20.明示承认:是一种直接的、明文表示的承认。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1.、虎门销烟: ......在当地群众和开明官绅的协助下,林则徐采取严厉果断措施,迫使英商陆续交出鸦片2万多箱,共计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的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 2、《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是半殖民地性质的机构。它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5、辛酉政变: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訢,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6、洋务运动: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与此同时,日本则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在仁川登陆并占领了汉城。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8、《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国际法名词解释

国际法名词解释汇总 一、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1.Archipelagic sea lane passage群岛海道通过 baseline直线基线 economic zone专署经济区 clause 5.jus cogens强行法 7.neutralized states中立国 p.77/ sector principle扇形原则 9.attaches附属国/添附 10.natural prolongation principles自然延长原则 11.pacta sunt servanda约定必须遵守批 of effectiveness有效原则 13.par in parem non habet jurisdictionem平等者之间无管辖权 14.accretion添附 sanguinis血统主义 sic stantibus 17.retortion报复 18.extra territorial asylum领事庇护、域外庇护 19.a delict jure genetium 20.treaty-contracts 21.international comity国际法院 22.Drago Doctrine 23.trust territories 24.cession割让 26.signature ad referendum暂签 shelf大陆架 Congress维斯特法利亚国会/立法会 29.Diplomatic Corps外交团 legation premises使馆(外交人员的经营场所) 31.nuncios 32.the peaceful co-existence principle和平共处原则 34.Full Power全权证书 35.change's daffaires 36.exequatur 37.letter of Credence国书 ;LiHaopei;ShiJiuyong;He Qizhi;Zhaolihai 39.Caonnall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b1870478.html,w-making contract造法性条约 41.Super-national Law超国法 42.the right of collective self-defence集体自卫权 43.jus non scriptum 44.the nation's penal obligation国家刑事责任 Usage/ International Custom国际习惯/国际惯例 46.Instant International Customary Law

近现代史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 第一章4个 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6个 1、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2、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向天王洪秀全呈交的一份建议书,提出在太平天国推行多项改革,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洪秀全同意了许多建议,另一些建议则被否决或认为时机未成熟而不宜推行,实际上全部建议最后仍是没有落实。 5、天京事变: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 6、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为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 第三章8个 1、清末新政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从1901年到1905年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专门办理外交事务,后期实行预备立宪; 军事方面:各省裁汰练兵防勇,精选若干营,停止武科试,各省设武备学堂培养新军军营; 经济方面:颁布商会章程,奖励商人设立商会,颁布商标注册章程,保护工商业者利益;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学堂,停止一切科举考试。“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但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g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 2、三民主义: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要求中国民族解放,各民族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民权主义要求主权在民,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政府只拥有治权,实行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民生主义要求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

外国教育史教程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 目录(及答案) 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 13、终身教育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1)

国际公法名词解释 1、Hugo Grotius 格劳秀斯 A Dutch senolar and diplomat,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law 2、The peace of Westphalia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established a treaty-based system or framework for peace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that endured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了一个以条约为基础的体系,给欧洲带来了100多年的和平与合作 3、the “declaratory theory of recognition”“承认宣告说” P37 A defined territory ,a permanent population , an effective government, and the capacity to enter into relations with other states, an entity is ipso facto a state once these conditions are met,regardless of what other states do or say 当这些条件(特定的领土,永久性人口,有效运作的政府,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能力)具备时,一个实体就可以依照事实本身成为一个国家,无需取决于其他国家的态度和行为 4、the “constitutive theory of recognition”“承认构成说’ P 37 The theorist contend that only when other states decide that such condition haven been met ,and consequently acknowledge the legal capacity of the new state , is a new state actually constituted . 只有当其他国家认为这些条件都已具备,并最终承认这个新国家的法律地位时,一个新国家才算构成 5、The 1930 Estrada Doctrine 埃斯特拉达主义 P 40 A new government comes to power is wholly a matter if national concern. 一个新政府上台的方式完全属于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 6、The General Assembly 联合国大会 P 46 The only U.N. organ in which all member states have the right to be represented and to vote 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唯一的所有会员国都具有代表权和投票权的机关 7、The Security Council 安全理事会P 46—47 The Security Council ha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It consists of fifteen member states,five of them are permanent members. 安理会的职责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它包含15个理事国和5个常任理事国。 8、double veto双重否决 49 It permits each permanent members to use its first veto to preven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resolution as“procedural”and the second veto to defeat the resolution itself. 双重否决容许一个常任理事国运用其第一次否决权,避免一项决议被定性为“程序性”的决议,然后再动用其第二次否决权去挫败这项决议。 9、U.N specialized agencies联合国专门机构 P 52 They are autonomou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ing an institution

自考 QGP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 最好的材料

54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简介及问题简 答参考 一、名词解释 1.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海国图志》:中国近代思想家魏源编撰的一部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翻译了并介绍了西洋科技船炮图说,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的战略战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海国图志》开阔了当时知识界的眼界,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他创立了拜上帝教,于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与杨秀清争权导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4.《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5、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 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6、《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 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8、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联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要求变法图强。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从此,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9.百日维新: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由于后党发动政变,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10.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反清组织。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并改称“义和团”,掀起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表现在:一方面华夷诸族为异类,华夏诸族中被统治的氏族皆同教育无缘;另一方面,居统治地位的氏族内部也有森严的等到级性。孔子冲破了这二个界线,不仅把教育及于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 4、《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则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它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被认为是与论述大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和要求作了完整、扼要、明确的概括,以其对为学过程表述的严密逻辑性和程序的一定合理性,对后人的为学、为人产生莫大影响。大学从年龄阶段来看,是15岁以上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教育和儒学思想教育。 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特点首先在于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其次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学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八条目”是实现“三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