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

运动及姿势异常是脑瘫典型表现

脑瘫患儿常表现为运动过少,或出现不随意运动。绝大多数类型的脑瘫儿表现出运动过少,甚至几乎不动,其中以痉挛型为著。即使运动,也表现出运动僵硬、不圆滑,甚至只以少数几种模式运动。运动过多且伴有不随意运动者见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手足徐动型患儿常常喜欢活动,精神易于兴奋,但同时出现姿势异常及不随意运动,甚至出现发作性痉挛,这是其特征。

脑瘫的姿势异常即所谓的异常姿势模式。这是指原始反射作为异常姿势残留下来,以及在正常情况下看不到的姿势,如伸肌突伸、全屈曲模式、全伸展模式、手指或足趾的不随意运动及面部的怪脸或歪扭等。

姿势的异常及运动模式的异常是脑瘫最具有特征的表现。另一方面,应该出现的正常姿势及运动不出现亦是异常。这包括竖直反应、Landau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及平衡反应等。

脑瘫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中难以攻克的一道难题,传统的医疗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跟神经系统损伤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复杂而纤细的神经系统、接近于零的细胞自我修复能力,因此,传统治疗是无法针对神经损伤的病因直接治疗,或无法通过血脑屏障,使得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居高不下。

然而,北京第261医院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潜心钻研,不断探索,终于在再生医学领域有了重大科研突破,以BX修复细胞临床应用为核心,开创出“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简称“细胞再生疗法”),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是提取人体内特定的“BX修复细胞”,而BX修复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补充缺损的神经元细胞,并促进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认知功能障碍,早期如果辅以按摩刺激、功能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发挥康复的功能,“放大”康复的效果,为脑瘫患者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脑瘫类型

肌张力不全 痉挛 徐动 强直 震颤 失调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肌张力表现为多变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 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 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 按瘫痪部位分型,单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双瘫、双重偏瘫、双下肢瘫。 小儿脑瘫可分为哪些类型 一、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渡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二、痉挛型小儿脑瘫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痉挛型脑瘫,挛性截瘫获四肢瘫痪。 三、共济失调型小儿脑瘫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四、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①弛缓型:一种以肌张力低下为主的小儿脑瘫的分类。 ②共济失调型:一种很少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这个小儿脑瘫的分类主要病变在小脑。 ③手足徐动型:这种小孩脑瘫的分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小儿脑瘫的分类之病理反对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④痉挛型:最常见的小孩脑瘫的分型,这种小儿脑瘫的分类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⑤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的症状混合出现。按瘫痪部位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以四肢瘫和双瘫为多

脑瘫儿童个案

小儿脑瘫个案分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小儿外科尤晓莉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脑部在发育成熟前,由于各种原因使脑组织受到损伤所留下来的后遗症。脑瘫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经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以及视觉、听觉、言语、摄食等障碍。运动障碍是影响脑瘫儿童生活自理的最主要问题。本研究着重对脑瘫儿童躯体形态功能的康复训练进行探讨,将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密切结合,以增强其自立于社会的能力。 ◆个案资料 小兰在母亲31岁时出生,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1.6kg。在围生期早产是先天致残的主要原因。残疾类型为小儿脑瘫。2岁开始说话,因残疾程度严重,学前曾在社区基层康复站接受康复训练,5岁始能扶杆走路。小兰7岁时进入小学,入学时体重17.2kg,能够独立进食,但进食时饭粒洒地,不会做家务劳动。坐姿向前冲,不能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需要人抱。能集中注意力超过15分钟。形象思维明显滞后,短时记忆能力略低于正常水平。性格娇气、怕吃苦。有一定的心理和社交障碍。 ◆康复训练方法 根据专业医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判断,认为小兰有康复的潜力,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脑瘫病人康复训练。希望通过训练,使小兰尽可能地达到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的最佳状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独立生活,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适应家庭、生活、工作的需要,甚至能走上社会。 ★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措施:活动治疗、物理治疗、按摩、心理疏导等。训练时间:每周安排5节康复课,在每日的学习生活中,还随机安排半小时,保证康复训练时间。康复场所:学校为主,家庭为辅。辅助措施:医生建议小兰脚部作矫形支架。 ★实施容和方法 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教师在对小兰进行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时刻用语言鼓励,激发小兰接受训练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保持训练的持久性,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教师针对小兰疲软性运动障碍以及下肢的康复期望值限制,提出不同的康复训练目标。 (1)基本活动能力训练 主要采用活动和物理疗法(兼用按摩辅助)进行训练。利用感觉统合室的康复器具:踩脚印、直立双杠、平衡器等以及专用站立、握力器等对小兰进行粗大动作功能康复训练。同时注意练习生活自理能力,创设小兰力所能及的作业容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功能的康复训练。

脑瘫的病理

脑瘫的病理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 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脑细胞渗透修复后能把神经元补充缺损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为脑瘫患者儿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年龄越小,再

脑瘫试卷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脑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痉挛型脑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变部位主要在(A) A、锥体束系统 B、基底核部位 C、小脑 D、丘脑 2、弛缓型是肌张力(B)为主,临床上少见 A、增强 B、降低 C、不稳定 D、正常 3、哪个是不属于脑瘫的合并障碍(C) A、智力低下 B、语言障碍 C、听力障碍 D、关节挛缩变形 4、肌张力评定,常做一下检查:硬度、摆动度和(A) A、关节伸展度 B、平衡功能评定 C、共济失调检查 D、肌力的检查 5、属于共济失调运动检查的方法是(C) A、内收肌角的测定 B、足背屈角的测定 C、指鼻试验 D、平衡量表的测定 6、正常儿童手把握反射消失的时间(D) A、0~3月 B、2~3月 C、8~10月 D、10~12月 7、降落伞反射出现的正常时间是(B) A、8月 B、12月 C、6月 D、3月 8、仰卧位时小儿头转向一侧,可见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屈曲表现的原始反射 为(A) A、ATNR B、TLR C、STNR D、手把握反射 9、Bobath疗法的基本手法以反射性抑制与(D)两大手法为中心 A、促通 B、叩击 C、按摩 D、关键点控制 10、Bobath神经发育疗法脑瘫的重点是(D) A.增强肌力 B.促进神经发育 C.促进神经发育和功能恢复 D.纠正异常张力与反射模式,易化自主运动反应 11、手足徐动型脑瘫病变部位在(B) A、锥体系 B、锥体外系 C、基底节 D、小脑 12、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评定法其中肌张力较明显增加,被动运动困难是(C)级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13、受试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在肌力评定中属于(A)级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14、觅食反射大约在(B)月时消失 A、2月 B、4月 C、8月 D、10月 15、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不包括(D) A、尖足 B、剪刀步态 C、运动过度 D、手—口—眼协调 16、胆红素脑病常见的后遗症,不包括下列哪个(D) A、手足徐动症 B、眼球运动障碍 C、听力障碍 D、偏瘫 17、足月儿生后第7天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不可能(D) A、母乳性黄疸 B、胆道闭锁 C、新生儿肺炎 D、ABO溶血病 18、婴儿臂丛神经损伤睡眠禁用的体位是(D) A、仰卧位 B、俯卧位 C、健侧卧位 D、患侧卧位 19、脑性瘫痪的作业疗法不包括(C) A、认知功能训练 B、精细功能训练 C、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 D、日常生活能力 训练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脑瘫的分型以及临床表现: 1.痉挛型(偏瘫,双瘫,四肢瘫) 痉挛型脑瘫主要损伤部位是锥体系,但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肌张力增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折刀”样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 (2)由于屈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3) 上肢表现为手指关节掌屈,手握癸,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4)下肢表现为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5)多见躯干及上肢伸肌、下肢部分屈肌以及部分伸肌肌力降低。 (6)动作幅度小、方向固定、运动速率慢。 (7)痉挛型双瘫在脑瘫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全身受累,下肢重于上肢,多表现为上屈曲模式和下肢伸展模式。 (8)痉挛型四肢瘫一般临床表现重于痉挛型双瘫,可表现为全身肌张力过高,上下肢损害程度相似,或上肢重于下肢。由于大多一侧重于另一侧,因此具有明显的姿势运动不对称。 (9)痉挛型偏瘫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运动,-般6个月后显现症状,1岁后左右差别明显。正常小儿很少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痉挛型偏瘫的患儿却可在12个月前出现利手。此型可见明确的影像学改变。 (10)视觉发育速度缓慢、视觉体验效应不足、视觉功能发育不足,影响粗大和精细运动发育速度和质量。 (11)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落后、胆小、畏缩、内向性格等。 (12)临床检查可见锥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病理反射仍呈阳性。 (13)低出生体重儿和窒息儿易患本型,本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 2.不随意运动型: 损伤部位以锥体外系为主要表现如下: (1)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面肌肉、发音和构音器官受累,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 (2)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延至全身,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头部控制差、与躯干分离动作困难,难以实现以体轴为中心的正中位姿势运动模式。 (3)肌张力变化:主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协同肌收缩顺序方向、力的大小不能协调,肌张力强度和性质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主动运动或姿势变化时肌张力突然增高,安静时变化不明显。婴儿期多见肌张力低下,年长儿多见肌阵挛、肌强直等。由于多关节出现过度活动,使姿势难以保持,因而平衡能力差 (4)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并通常反应强烈,尤以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为显著特征,呈现非对称性、头及躯干背屈姿势。 (5)由于上肢的动摇不定,可使躯干和下肢失、、去平衡,容易摔倒。

脑瘫的基本知识

脑瘫的基本知识 脑性瘫瘫(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CP)。它是未成熟大脑受损所致的一种状态。目前国内通用的定义为: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它主要影响儿童的运动控制能力,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无力、随意运动不良、姿势控制障碍、反射异常。目前全国6岁以下的脑瘫儿童约31万,且每年递增4.6万。近20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但脑瘫发病率没有降低的趋势。国内部分地区统计,脑瘫的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2%左右。 第一部分: 脑瘫的病理改变: 理解脑瘫病理改变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评价和治疗。其病理改变可以大致分为3类: 出血、缺血、结构异常。 出血:脑室内出血一般发生在怀孕28周之前。所以常见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胎儿大脑结构的稚嫩,出血后通常继发缺血。出血破入侧脑室,阻碍脑脊液的循环,根据出血程度的轻重可以继发脑积水。 缺血:缺血造成的灰、白质的损害可以从局限到弥漫。灰质的损害可以遍及大脑皮层、基底节、丘脑、脑干、脊髓;白质的损害通常位于脑室周围,出现脑室萎缩。 结构异常:常见的血管异常为血管瘤,血管瘤最终导致出血或缺血。 脑瘫儿童的运动障碍与基底节的损伤引起拮抗肌交互抑制障碍以及皮

层对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处理障碍直接相关。损伤本身是非进行性的,但由于它发生在处于发育期的大脑,所造成的结果会妨碍正常发育。脑瘫的类型: 根据其影响的部位不同,可以将其分为: 四肢瘫:全身受累,肌张力分布不对称,包括面、颈、躯干、四肢。通常肢体是以共同伸展或共同屈曲的模式运动。相关的问题还有:口面、言语、视觉、听觉及认知、功能障碍。很容易继发关节挛缩、脊柱侧弯、髋关节脱位。婴儿期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常见的原因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 双瘫:全身受累,下肢比上肢重。肌张力呈不对称性分布,躯干低张、骨盆前倾;肢体肌张力高。相关的问题还有:内斜视、口面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容易继发髋关节半脱位、下肢关节屈曲挛缩。常见于早产儿、低体重儿。 偏瘫:身体一侧的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包括患侧的肩胛、躯干和骨盆,通常上肢比下肢重。相关问题有:感觉障碍、认知觉障碍。患儿通常会过度使用健侧,忽略偏瘫侧的现象。可能的原因为产前的脑损伤、穿通性脑炎。 偶尔可见三肢瘫和单肢瘫

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训练对混合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训练对混合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1-18T15:11:13.7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7期作者:陈月华[导读] 观察Motomed智能系统在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系统在混合型(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Motomed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次20min,每完成21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对比患儿改良的Ashworth分值、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评估表(GMFM)进行 对比。结果:2组患儿经过1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有效(P< 0.05),粗大运动较治疗前有改善,踝关节、肘关节及膝关节ROM,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等肌群肌张力改善,动作协调性较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训练对混合型脑瘫患儿效果明显,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关键词】脑瘫患儿;Motomed ;粗大运动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痉挛型脑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腱反射亢进、踝阵挛等;不随意运动型以椎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障碍和张力障碍,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及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脑瘫脑瘫患儿大部分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而且是永久性的,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作为新型的康复设备,近年来,常用于临床康复训练中。我科用于混合型脑瘫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所列:①持续存在的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发育障碍;②肌张力及肌力异常;③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④头颅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CT。 1.1.2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脑瘫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8岁;③身高在120CM以下;④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 1.1.3排除标准:①有明显Motomed禁忌症者;②接受其他降低肌张力药物治疗者;③近3个月接受过SPR术。 1.2 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岁到7岁;对照组患儿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3岁到8岁。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按摩放松25min/天,痉挛肌牵伸、肌力训练、姿势转移、站立、行走等训练共40min/天,肌肉电刺激30min/次/天。21天为一个疗程。 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Motomed智能系统训练。Motomed为德国生产,RECK,Motomed gracile 12。采用坐式训练方式,有被动训练及阻力训练模式,阻力训练0-20,根据患儿情况选择模式,转速为15—22之间,当患儿主动训练时屏幕出现兔子图案,而患儿被动时出现乌龟图案,训练过程显示对称百分比,结束可查看分析,可及时给患儿调整阻力。连续21次为一个疗程。 2.2 疗效评定 对照组和试验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由评估中心专人评定,比较前后治疗结果。①肌张力评估: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eale ,MAS)【2】测定2组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变化。②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88中的D区(站立)及E区(走、跑、跳),并记录评估结果;③步态分析: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评估法。 2.3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通过收集整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治疗前后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肌张力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内收肌 3.2 2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分数比较 见表2 ,表3 表2 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D区得分比较 (xs)

脑瘫儿童的各种反射

脑瘫儿童的各种反射 1、脊髓水平反射: 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挺伸反射、交叉伸展反射、躯干侧弯反射、手握持反射、足底握持反射、踏台反射、自动步行、磁石反射。 2、脑干水平反射: 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 3、ν中脑水平反射: 包括颈调整反射、身体对身体的矫正反应、作用于头的身体的矫正反应、身体对身体的矫正反应。 4、ν脑质水平反射: 包括仰卧位倾斜反应、俯卧为倾斜反应、膝手位平衡反应、立位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降落伞反应)、坐位保护性伸展、跨步反应、足背屈反应。 5、脑瘫的异常姿势反射:ν 包括阳性支持反射、交叉伸展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 神经发育学治疗手技 治疗目标 1、ν尽最大努力通过操作手技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小儿体验到正常姿势及正常运动模式。 2、ν要特别关注:运动模式的质量,特别是头部及肩胛带姿势的序列调整及控制:运动模式的最佳统合和协调。 3、ν抑制异常运动及姿势反射(原始反射),促通或诱发正常姿势反应(竖直反应及平衡反应)。 4、ν训练士要指导家属在家庭进行管理和训练,使训练治疗不间断,有连续性。 一、治疗原理 1、运动模式的协调: 治疗的主要内容不是针对肌肉的瘫痪,而是针对运动的障碍和丧失。ν

企图强化和伸张每个肌肉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的治疗。ν 只有通过运动模式的学习,才能学习新的精细运动,而不是使每个肌肉活化。ν关键是运动模式的协调及其相伴随的姿势的协调。这就是高层次的统合。ν 2、运动、姿势及姿势肌张力的相关 运动是伴随姿势而存在的,是个动态过程;姿势先行于运动,而又促通运动;运动只不过是ν 变化着的姿势。 只有在姿势肌张力强度及分布正常时才能有正常姿势及正常运动。正常姿势与正常姿势肌张ν 力是正常运动的基础。 治疗是利用运动、姿势及姿势肌张力的这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校正某种机能来改变ν 其他机能,使之向好的方向,正常化的方向变化。 3、自律运动及随意运动 姿势及肌张力的适宜及平衡的维持,正常时是由皮层下中枢统合,是自律性的。皮层中枢通ν 过这一机制为有意图(意识)的运动行动进行规划,进行各种精神活动及学习等功能活动。 随意运动模式的基础是竖直反应、平衡反应及保护性反应等这样的自律性姿势反应。宫内出ν 现的早期运动模式也是自律性姿势反应。 治疗的目标是确切地诱发这些自律性反应。自律水平的功能活动优点在于能够减轻在治疗中ν 做过度的努力所发生的许多紧张状态。即使得不到患儿的配合或在精神机能低下时也有效,适于乳幼儿。 4、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 学习新的运动机能必须是主动的。只做被动运动是不可取的,难以学到新的运动模式。ν 只有主动运动才说明这一运动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回路。ν 介助必须是最适水平或最小程度。避免小儿由于精神压力及过度努力引起异常反应。ν 竖直反应及平衡反应等自律性运动反应,应在下意识水平被诱发出来。ν 5、运动模式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竞争 运动模式的竞争原则是大脑的特性。正常发育时原始反射在竖直反应出现时逐渐消失,平衡ν 反应出现后,竖直反应被平衡反应所统合,形成较成熟的自律性反应。 脑瘫儿,紧张性反射等原始反射占优势,使竖直反应及平衡反应得不到发育。ν治疗时,也要避免一种运动及姿势模式长期占优势而影响相关的姿势及运动的发育。ν 6、通过感觉传入控制来促通或抑制姿势反应 适当的控制感觉传入,间接地控制运动传出,使出现比较正常的感觉反馈,建立正常的自律ν 性反应,进而有效地学习随意运动。 感觉传入,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统合,至运动传出,形成回路。中枢神经系统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

脑瘫患儿的康复评定 一、评定四大块 (一)运动功能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是重要的部分,是了解和治疗脑瘫患儿的前提。主要内容如下: 1.肌张力的测定:可分轻、中、重 2、肌力。 3、关节活动范围。 4、姿势与平衡能力。 5、手眼协调能力。 6、行走能力。 7、原始反射的测定 8.自动反应:翻转反应、平衡反应、保持性伸展反应。 (二)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视觉和听觉的测试,以及深、浅感觉的测定。 (三)言语功能的评定。 (四)综合活动能力评定:进食水、穿衣、洗脸、刷牙、大小便控制、行走、转移、社会活动。 二、评定四部曲 (一)、观察与询问 评定中重要的环节是对脑瘫患儿的观察,观察应该从家长带着脑瘫患儿进入诊室即已经开始,观察同时要对家长进行询问。观察与询问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脑瘫患儿的表现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对医师和治疗师的态度是恐惧的还是友好的。2.评定前首先让脑瘫患儿坐于家长的膝上,观察家长抱扶患儿的方式、对脑瘫患儿的支持的部位和范围的大小。然后,让家长为患儿脱衣服,观察脱衣服的方式及脑瘫患儿在脱衣服的过程中患儿自己可以做哪些动作。再让脑瘫患儿离开家长的膝坐于检查床上,观察患儿离开家长时的态度及坐于床上时所做的动作。 3.观察脑瘫患儿的自发活动,尤其是对婴儿,要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上观察其上下肢有无自发活动和活动的质与量。如患儿可以移动,要观察其移动的方式、活动的耐久力、是独立移动还是需要在他人的辅助下移动,辅助程度的大小。 4.给脑瘫患儿玩具让其玩耍,观察患儿是如何应用自己的手去玩耍的,例如是否可以主动去抓握、抓握的方式(包括对不同大小的玩具的抓握方式)、玩玩具的方式、两只手有无协调动作、是否可将玩具在两只手间进行互换等。 5.设定不同的场景,使患儿进行各种活动,诱导其体位的变换和操作各种物品,从中观察脑瘫患儿的姿势与运动的情况。 6.诱发患儿的语言,注意观察其语言的表达、理解能力及发音情况。根据脑瘫患儿对周围

小儿脑瘫的早期九大症状

小儿脑瘫的早期九大症状 小儿脑瘫病因各异,就目前所知其发病与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脑瘫的类型有关。小儿脑瘫患儿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等合并症,按原来的西医观点,脑瘫是不可治的。其实只要遵循先治本,解决中枢问题,再治标,解决钙缺乏问题,或者是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尽早进行合理干预,小儿脑瘫患儿还是有希望获得康复的。 小儿脑瘫早期的九大症状 1、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小儿脑瘫患儿在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 3、很多小儿脑瘫患者有食欲不振,它是该疾病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食欲缺乏引起的脑性麻痹,最常见的有挑食,偏食,零食过多,新鲜等,不良饮食习惯的饮料继续造成。此时家长需多了解一下孩子的饮食习惯,避免生的食物,选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低盐,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并调整色,香,味,以确保孩子的营养供给。

4、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这也是典型的小儿脑瘫的症状。 5、肌张力增加,小儿刚体,增加肌肉紧张,非常好打,经常窜出去的童年,背屈呈对称性,第一头偏向一侧,也属于伸展,下肢脑瘫的刚性早期症状。 6、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患者经常出现肌张力异常和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7、一部分脑瘫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收缩。从而导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手不能正常抓东西、握拳,有时也伴有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共济失调型,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 9、新生儿惊厥,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可能会出现,很容易在儿童,抽搐,烦躁不安,尖叫或国家的恐慌。 温馨提示:很多脑瘫患儿家长希望通过单一治疗的方法让小孩少受苦,这样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中文版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 介绍和使用说明: 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是以自发运动为依据,尤其注重于坐(躯干控制)和行走。当我们定义五级分类系统时,主要标准就是各个等级之间运动功能的区分要具有临床意义。各级运动功能水平之间的区别是根据以下3个方面来判断的:功能受到的限制;是否需要辅助技术,包括移动辅助器具(如助行器、拐杖和手杖)和轮椅等;活动质量降低程度。Ⅰ级包括了神经运动损伤的孩子,他们的功能受限较脑瘫引起的典型功能受限要少,在传统意义上这些孩子会被诊断为“轻度脑功能障碍”或者“轻微脑瘫”。Ⅰ级和Ⅱ级之间的区别不象其他级别间那么明显,尤其是对2岁以下的孩子。 焦点在于判断哪个级别能够最好地描述孩子目前的活动能力及其运动功能受到的限制。重点要放在孩子在家里、学校及社区设施中的日常表现,因此重要的是对日常的表现(不是最好能力)进行分类,不包括对预后的判断。必须要记住我们的目的是对孩子当前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分级,而不是评判活动的质量或者进步的潜力。 对于5个级别的描述是概括性的,并不打算描述某个孩子所有方面的运动功能。例如,一个偏瘫的孩子虽然不能够手膝爬行,但如果其他方面都符合级别Ⅰ的描述,就可以被归类到Ⅰ级。这个量表是顺序量表,并不说明各个等级之间的差距是相同的,也不说明脑瘫患儿是平均分布在这5个等级中的。我们还提供了区别每相邻两级之间的概括性说明,以帮助判断孩子目前的粗大运动功能最接近于哪个级别。 各个级别的标题都代表了6~12岁之间的孩子应该能达到的最高活动水平。我们认识到对运动功能的分级是需要依据年龄的,尤其在婴儿期和患儿早期。因此,在各个级别中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分别进行了描述。对每个年龄段功能水平及局限性的描述可以作为指南,但不够全面,不能作为标准。小于2岁的孩子如果是早产,就要使用他们的纠正年龄进行判断。 我们努力使观察重点放在孩子的运动功能上而不是他们的局限上。有一个基本原则:如果某个孩子能够完成某个特定级别中的功能,他的粗大运动功能就应该归到这一级或者上一级中去。相反,如果其完成某个特定级别中的功能,那么他的粗大运动功能就要被归到低一级中去。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编辑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占所有脑瘫的20%左右,常见病因为胆红素脑病、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而不自主运动增多,常见扭转痉挛、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原始反射残存、头和躯干张力降低、姿势控制缺陷等,大多为四肢瘫,表现为上半身重于下半身。 西医学名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所属科室 内科-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脑部 主要症状 扭转痉挛,姿势控制缺陷 主要病因 胆红素脑病,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病因编辑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病变主要在基底神经节。儿童基底核区不同部位对损伤具有选择性,足月儿窒息选择性损伤壳核和丘脑,严重缺氧缺血时壳核和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通路过度激活,因此易受损伤,而苍白球由于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相对静止而得到保护;相反,苍白球相对多的神经元不活动,对低血压和有毒物质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易受胆红素毒性损害。 胆红素脑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包括胆红素的转运及排泄障碍、血脑屏障的功能状态等。疾病状态或缺氧缺血性改变导致血脑屏障的部分或完全破坏,使胆红素容易进入脑内,主要作用于靶神经元包括基底核、眼球运动神经核、脑干听神经核,轻型者后遗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症状表现涉及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可伴有上视麻痹(upgaze paralysis)和耳聋。尽管近年来高胆红素血症的早期监测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引起脑瘫的典型核黄疸可以避免,但疾病状态尤其是未成熟儿胆红素毒性反应所致脑损伤仍有很高的风险,可以出现在安全胆红素范围内,甚至血清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也可出现脑损伤。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特点编辑

脑瘫儿异常姿势图【不想生出脑瘫儿,孕期这些异常情况要警惕!】

脑瘫儿异常姿势图【不想生出脑瘫儿,孕期这些异常情况要 警惕!】 孕育生命是一个神奇的过程,孕妇能体验到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发育到成熟胎儿的点点滴滴,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母体和胎儿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如果出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出生。 现如今,脑瘫以3-5‰的发病率,每年4-6万人的增长,让人不得不重视。除了脑瘫这种病极难治愈,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是让人恐惧的原因。要想孩子健康的出生,就必须注意孕期可能遇到的一些异常情况,一旦发生,立即就医。 孕期哪些异常情况要警惕?

1、孕早期不适。孕早期如果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需考虑流产、异位妊娠的可能。通常来说,孕早期的自然流产,50%-60%是胚胎染色体异常,这种情况一定要多注意,不要因求子心切而保住病胎。 如果通过B超检查提示胎儿存活且在子宫内孕育,遇到这种情况要多注意胎儿的发育情况(此类胎儿通常生后更易患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保胎调养治疗。 2、孕期体重异常变化。从整个孕期来说,孕妇体重增加的理想值为12.5公斤,每月的体重增加量最好不要超过0.5公斤。如果超过这个范围,要警惕妊高症的发生。 妊高症是孕期特有的疾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会表现出高血压、蛋白尿等,也是诱发脑瘫的因素之一,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母婴的生命安全,坚持定期的产检可以预防妊高症的危害。

3、胎动异常。胎儿窘迫(胎儿缺氧)是引起脑瘫的因素之一,胎动减少是衡量胎儿窘迫的重要指标,胎动过频通常是胎动消失的先兆,当胎动消失后,胎心也会在24小时内消失。 孕妇孕期需要养成数胎动的习惯,及时注意胎动变化,正常情况胎动1小时不少于3~5次,12小时明显胎动次数为30~40次以上。不过每个胎儿的发育不同,只要胎动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变化不大的可认为是正常胎动。 4、胎膜早破。正常情况下,胎膜是在第一产程末宫口近开全时破裂,胎膜早破会诱发早产,早产是诱发脑瘫的原因之一,因为早产儿通常大脑发育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引起脑损伤脑瘫。 胎膜早产还可发生脐带脱垂,危及胎儿生命。同时胎膜早破后长时期不临产,也会增加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危及孕妇胎儿的健康。临床可根据表现及检查做出诊断,遇到这类情况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各类小儿脑瘫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因脑细胞变性、坏死或缺失,可导致脑瘫患儿出现视、听功能障碍,患儿动作节律及协调异常,不能准确完成动作,妨碍其对方向、距离、位置关系的认识。病情一旦得到确诊就要尽快进行康复训练,在此,脑瘫有不同的分型,其症状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对不类型的脑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痉挛性脑瘫 痉挛型脑瘫,其发病率高达75%左右,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瘫类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我们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1.放松僵硬的肌肉。 2.避免痉挛体位的运动。 3.预防畸形。 具体训练手法如下: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 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 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 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 ④抱球姿势。 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 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 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 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 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 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 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 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 ⑥胭绳肌牵张训练。 ⑦髂腰肌牵张训练, 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

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 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 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 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 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 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 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 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 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 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5、坐位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取决于头部的位置,躯干肌负重能力,头躯干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 ①先进行坐位的保持训练。 ②能独坐后进行前方、左右、后方平衡,重心转移、复原的感觉训练,可借助Bobath 球、平衡板进行训练以增强训练难度。 6、爬行训练。 ①四爬位的保持。 ②四点、三点、两点支撑负重平衡训练。 ③训练爬行。 7、跪位训练。 ①扶物双膝跪训练。 ②不扶物双膝跪。 ③单腿跪训练。 8、立位及立位平衡训练:坐位到立位;跪位到立位;单腿站立;下蹲起立训练;立位平衡训练。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迟缓;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迟缓。 检查: 1、CT 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 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 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

六章第四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推拿治疗方法

六章第四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推拿治疗方法 一、痉挛型脑瘫 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时,可根据其牵张反射亢进,持续性肌紧张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两个特征进行治疗。痉挛型双瘫,侧重于治疗双下肢,腰腹部;痉挛型偏瘫,侧重于治疗偏瘫侧的上下肢体及对侧头顶颞部。在缓解痉挛肌治疗时,要对其弱化的拮抗肌采用不同的推拿治疗手法,增加肌张力和肌力,同时进行治疗。痉挛型脑瘫推拿治疗手法I与手法II,可按疗程交替使用,也可选择性应用或增加新的治疗手法。推拿治疗与其他疗法共同综合治疗,效果显著。 (一)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缓解痉挛。 (二)操作 推拿治疗手法I 头部: 1.取穴及部位: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2.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梳法。 3.操作方法:仰卧位或坐位。 (1)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穴向上经神庭穴推至百会穴,反复操作3遍。 (2)用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

胀得气为宜。同时配合用五指叩点或散点作用于腧穴及腧穴周围刺激区。 (3)用一指禅推法,推以上头部四条标准线,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遍。 (4)用五指梳法,从前发际梳至后发际。用双手五指梳法从顶部分梳至耳部,反复操作5遍。 上肢部: 1.取穴及部位:肩髃、曲池、臂中、外关、合谷、肩及上肢部。 2.主要手法:按揉、拿捏、摇。 3.操作方法:仰卧位和俯卧位 (1)患儿仰卧位,术者坐在侧方,用单手或双手拿捏肩关节周围及上肢的软组织,从上向下,反复操作3--5遍。以痉挛肌为重点。 (2)仰卧位,术者一手固定患儿的上肢,另一手以拇指螺纹面按揉以上的腧穴,每穴约半分钟,以酸麻胀得气为宜。 (3)仰卧位,术者一手扶持患儿的上肢,另一手轻摇患儿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同时配合作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屈。腕关节的背伸桡偏。拇指外展,指间关节伸展等被动运动。 (4)俯卧位,术者一手扶持患儿,另一手用指揉法或掌揉法、鱼际揉法作用于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3--5遍,同时配合作

脑瘫的分类

脑瘫的分类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 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 出血性梗塞。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