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

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

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
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

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谢氏宗祠”

一、谢氏宗祠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即现在的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的“谢氏宗祠”。其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东西长45米,南北宽34米,早在2003年就被宣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桐城县志》、《谢氏族谱》及《谢氏宗祠碑刻》所记:谢氏宗祠座落在水圩村大村落,始建于明宣德壬子年(明宣宗七年,即公元1432年)孟春。开始位于水圩村东边,后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实际需要,移址于现在的村落西边。自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动工,癸卯年(雍正、世宗元年,1723年)告竣,历时三载方显其规模: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主体建筑为三进,即前厅、中厅(正厅)和后厅。前厅门口有两座记事石碑,配置两面石鼓(据传,古代官阶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级,水圩谢氏曾出了个“大方伯”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只够配置石鼓的资格),并安装了拴马柱及用于祭祀挂旗、挂灯的木制麒麟架。中厅是主体建筑,雕梁画栋,宽敞高大,“三进士”“大方伯”,“四举人”及“怀远将军”(封号)等匾额高悬于横梁之上,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拱形天花板上涂着蓝色油漆波纹,令人赏心悦目。花托子、花衬子上雕刻着花、鸟、虫、鱼及人物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逢做祭祀和谢氏族长开会议事,都在正厅举行。中厅与后厅之间还建有两座对称的木楼,名为“鼓乐楼”。但凡祭祀或有重大喜庆之事,皆于楼上琴瑟锣鼓齐奏,演绎着一派祥和之象。后厅是供奉谢氏祖宗牌位的场所。阶梯式的木台上,按祖宗辈份依次摆满了列祖列宗的牌位。厅堂内,帷帐高悬,香烟缭绕,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当时,宗祠内还有一些附属设施:东侧建有“节孝祠”,是专供孝子、节女牌位的地方。西侧建有“宝树堂”,是文人雅士休憩、叙谈、吟哦之圣殿。另外还建有“观音堂”,是烧香拜佛之所在。

水圩谢氏宗祠是长江中下游皖江北岸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祠堂,在东乡一带享有“皖江第一祠”的美誉。据诸多文物权威专家调研,其极具文物价值:首先,她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三间穿堂”式建筑风格,“规模宏大,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奠定了其在建筑历史上的地位。其次,她所选之木材极其罕见、珍贵——正厅粗大的圆柱皆为“白果”原木(即银杏树,被称为“活化石”),粗细均匀,纹理清晰,历时近三百载仍未被虫侵腐蚀;其梁是更为珍贵的榉树原木,尽在深山老林里遍寻方得,实属不易,且价值连城。其上又雕刻着丰富多彩的精美图案,笔力雄浑,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深深体现出木雕文化之精髓。如在梁柱之间镂刻着指日东升、加官晋爵、状元及第、魁星点斗等饰物,不仅技法精湛、活灵活现,

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典故和历史事件,到现在也只属谢家独有。甚至连垫柱的石础也是无与伦比的,据方玉良副教授(绩溪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曾亲自设计水圩谢氏宗祠修缮规划及施工图。)调查研究:石础选料特精,一色的厚青石本属罕见,加之不仅仅是单调的圆鼓形,而是斫为“八面玲珑”式,分面皆刻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十二生肖诸图案,巧融青铜器的造型技艺于一身,雕刻精美、古朴厚重、生动别致,至今仍清晰可辨,当属石础中难得的极品(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最后,在当时没有水泥的情况下,前厅、中厅地面是用细沙石掺和羊角藤水、糯米浆汁捶制而成,经久耐用,至今仍光洁如玉,并暗含多种色彩,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光荣历史

据《枞川烽火》、《新四军在枞阳》等书记载:1940年2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在桐西望狮岭召开会议,鉴于以往在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影响下我党在武装斗争中的教训,会议决定独立自主地发展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决定将活动中心转移至桐东(即现在的陈瑶湖一带)。不久中心县委做出了两个重大行动:一是开辟陈瑶湖地区;二是收编地方武装方瑛部。自此,中心县委和所属特务大队在湖区周围全面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并在青山、水圩、虾儿港等地率先成立了乡级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6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由新四军三支队在江北组建挺进团。其任务是挺进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辟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是年7月初,奉新四军军部令,新四军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三支队五团三营北渡长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与桐东党组织及所属游击队一道,共同担负起创建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重大使命。7月下旬,挺进团在桐东水圩的谢氏宗祠召开成立大会,以五团三营为基础,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和一部分在铜陵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川军蒋伯希部,合并组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由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兼任团长,何绍甫任参谋长,张友来任政委,何志远任政治部主任(后由彭胜标接任)。团长林维先在大会上传达了新四军军部指示,就挺进团挺进敌顽后方的形势、任务以及战略意义进行了政治动员,强调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政委张友来也在会上揭露了日军和国民党狼狈为奸、妄图摧毁我抗日民主政权的阴谋,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会议认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把武装斗争与游击根据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挺进团的成立,恰似我党在桐庐无地区竖起了一只抗日反顽强有力的铁拳,对于打击日伪顽军,建立桐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桐东地区乡级抗日民主政权基础上成立区级抗日民主政权的条

件已经成熟。1940年10月,在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鲁生任县委书记)的主持下,桐东地区包括青山、水圩、四虾、周潭、施湾、源潭、老湾、六洲等八乡参议会在水圩谢氏宗祠召开,成立“三三制”的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推选开明绅士周晓山为办事处主任,王光钧为副主任。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是桐东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她的成立标志着挺进团开辟的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正式形成。在联合办事处的组织协调下,经过多次战斗,挺进团重重打击了桐东周边的国民党顽军和地方土顽,桐东形势渐趋好转,以三官山、陈瑶湖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也初显雏形。是年底,桐东八乡参议会再次召开,会议宣布将桐东联合办事处改建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选举王光钧为区长。下辖11个乡、116个保,区政府设在水圩谢氏宗祠。桐东区政府成立后,发布《告民众书》,呼吁团结抗日,实行减租减息,征收救国公粮,并建立进出口货物检查处,每月税收达10万余元。这些都为桐东地区的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国难当头,民族存亡悬于一发之际,国民党却倒行逆施,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一部分新四军突围人员由杨汉林、阙中一率领,先后渡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得到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接应与安置。到月底,先后在长江边接应二、三百名新四军指战员,并安全护送到桐东水圩。可是,突围人员来到桐东立即引起了日、伪、顽军对陈瑶湖地区的注意。林维先团长根据形势和日军将要扫荡桐东的可靠情报分析,于2月14日晚在水圩谢氏宗祠召集方瑛、鲁生、李德安等人开会,研究如何对付敌人。会议决定实施战略转移。不曾想,在15日拂晓,日军第一一六师团就纠集驻安庆、大通、枞阳等地的日、伪军3000余人,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向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发生了著名的“陈瑶湖之战”。此役中,未及转移的方瑛、鲁生、吴中亚以及六连所属1个排遭敌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整个战斗中,我军牺牲了40多名军政人员,桐东根据地失守。

1942年4月,中共桐庐县委改称中共桐庐无县委,何志远任县委书记,隶属皖中区党委领导,县委机关由无为迁回桐东水圩的谢氏宗祠。同年5月,林立、宋海珊奉命在陈瑶湖地区组建桐怀潜中心县委,恢复民主政权。选举民主人士章道元为桐东区人民政府区长。下辖6个洲、11个乡。7月,桐东又有施湾等10个乡相继建立了乡级民主政权。到10月底,基本完成了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恢复任务。直至1944年2月,国民党顽军进犯桐东,民主政权再遭破坏。

这一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给“谢氏宗祠”披上了革命光荣历史的面纱,为桐东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的建立提供了厚重的历史基础,是我们谢氏族人的骄傲,也是英雄的陈瑶湖人民的

骄傲。

水圩谢氏宗祠不仅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水圩谢氏宗祠就成为私立宝树小学的校址,解放后一直是水圩乡、陈瑶湖乡的中心小学和辅导小学校址,直至合并到陈瑶湖镇中心小学为止,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人才,被乡人称为“成才的摇篮”!

三、组织修缮

水圩谢氏宗祠历经几百年的风侵雨蚀,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扫“四旧”的破坏,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建筑已坍塌,特别严重的是正厅大殿西侧已柱毁梁断、砖残瓦碎。若不及时抢修,这座既有珍贵文物价值,又有光荣历史的古建筑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殆尽,那将是何等的遗憾!

2007年初,经过几位德高望重的谢氏族人的奔走呼吁,有识之士的积极运筹,及时成立了“谢氏宗祠修缮委员会”。他们精心组织协调,得到了县文体局、文管所、镇党委政府、水圩村支两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修缮工作终于从2007年4月底正式启动。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修缮委员会进行了细致工作:先后发出两次修缮倡议,得到了陈瑶湖境内外所有谢氏族人的积极响应,共募集到自发捐款200多万元。经过群策群力,使这项善举进行得有条不紊——从工程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承包到各方面工作准备都不折不扣地按计划全面展开。工程采取了分期承包的方式,由绩溪县盛松古建筑公司(是一支有资质的古建队伍)承建。到目前为止,一期工程主体建筑——祠堂正厅、中厅、后厅,根据县文体局的具体要求,“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状;二期工程“宝树堂”和两座“鼓乐楼”都以崭新的原貌示人。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庄严肃穆、修葺一新的谢氏宗祠。第三期工程:祠堂内外整修、楹联匾额制作及“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的修复与建立等正在积极运作之中。

水圩谢氏宗祠“无论是革命传统意义,还是古典徽派建筑,抑或是作为氏族宗祠,在江北沿江一带也难有与之相当的了,的确是难得的文物。再加上附近的鲁生烈士墓,特别是英雄湖——陈瑶湖,至今保持着良好的生态,有着优美的风光,如果连成一片,就可开发成红色旅游景区。”这些都为谢氏宗祠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