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科临床医案》----(二)内伤发热(高热)

《内科临床医案》----(二)内伤发热(高热)

《内科临床医案》----(二)内伤发热(高热)
《内科临床医案》----(二)内伤发热(高热)

(二)内伤发热(高热)

例一王X X,男,11岁。高热持续一月余,最高体温达42℃,经各种抗菌素、退热药治疗未见效果。症见每日午

一55 一后两度热势上升,至次早则稍降,虽然体温在40℃以上,而患者自觉并不发热,其脉弦涩,其舌色暗,面无热色,右胁下痛不移,口不渴,大便自调,小便亦利。观其体温虽高而自觉反不热,是无表热可知;口不渴便亦不结,是无里热又可知。脉弦涩,胁痛不移而舌质黯,是血瘀发热,已可征信,建议用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尾、赤芍、川穹、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各4.5克净桃仁、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9克桔梗、甘草各3克

连服一周,其间或加生鳖甲、生牡蛎、或加延胡索、血竭,午后发热略有下降趋势。又以原方并佐以小金丹,早晚各服一丸。二周后热降痛减;三周午后之热巳低,胁痛消失,大便曾见黑粪,舌黯稍减而脉细,改为两日一剂,缓其剂而续和之,使瘀尽去而正不伤。二十日后复诊,热退已二周余,停药已达一周,患者由29.5公斤增至31公斤,舌色鲜红而不黯,脉象缓和而不弦涩,精神体力恢复正常。

巛蒲辅周医案》)

例二男性患者,慢性粒细胞自血病。每天傍晚开始发热达40℃,下半夜自汗身凉,大起大落,巳有半年。平时手心微热,两足不温,腰以下特别痠痛,大便数天一次。舌苔厚腻,脉沉细无力。诊断为下焦阴阳并虚,中气不振,用黄芪、生熟地、归身、苁蓉、升麻、白术、泽泻等甘温除热,次日晚上热即平静。(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例三刘X x,男,17岁,门诊号:565375。初诊日期:1965年10月21日。

患者于了月中旬劳动后,淋浴感寒而致发热(39℃),一56 一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发热运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4点至夜间2点发热(38.5℃),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舌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

辨证;阴虚发热,营卫不和。

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

方药:

青蒿10克鳖甲10克秦充6克地骨皮12克玄参12克银花15克天花粉15克鲜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白芍各10克僵蚕6克鲜石斛30克灯芯1.5克桂枝3克甘草6克鲜茅根30克银柴胡3克10月25日:服上方4剂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桂枝加常山3.5克,银柴胡改为3.5克,继服6剂。

11月1日:药后曾有两天体温正常,昨日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克,蝉蜕3.5克,继服6剂。

11月8日。烧未大作,昨日体温37.st,右侧耳痛,流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进4剂。

皿月12日: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清况良好。

巛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评按]内伤发热系指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的发热。白于阴阳气血偏虚而致者为虚热;因气滞、血瘀、食滞而致者为实热。本组病例均为高热不退,连同下节“低热”,

一57 一均属内伤发热范畴。例一午后发热、脉涩、舌黯,胁痛不移,既无表热见证,又无里热可循,证属血瘀发热。当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而立奇功。例二证属阴阳两虚,中气不振,治以甘温除热立竿见影。例三发热已三月余,因其夜热早凉,咽干、舌红,脉细数,证属阴虚发热,故取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以清阴分伏热,又因时值深秋,且有恶寒发热汗出,故合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全方仍本解肌透邪、清营养阴除热而设,后加常山、焦榔、蝉蜕祛痰导滞,宣达气机,内外调和而愈。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08级中西医骨伤 王杰 200808030134 摘要:发热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症状,其病因不过外感内伤俩大类。内伤所导致的发热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一般温度多不高,以低热为主。阳虚发热阳气虚衰,命门火衰,阴不制阳,火不归原,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于外于上所导致的真寒假热证。如不及时的治疗活正确的治疗将会导致真阳外脱阴阳离绝之危症。然治此证各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查诸家学说,自己认为当以火神派之四逆汤加肉桂方或仲景之四逆汤加猪胆汁汤或白通汤治之以竣补肾阳,引火归元,交通内外。 关键词:发热阳虚四逆汤金匮肾气丸阴阳真寒假热一:各大医家对阳虚发热的看法 《丹溪心法·发热》卷:阳虚发热病证名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 《医碥》卷:“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却不能饮,肌表虽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二:中医内科学之阳虚发热及其治法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人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淋证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淋证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气郁发热证 B.阴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气虚发热证 E.血瘀发热证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题: 王某,女,31岁。午后至夜间发热,少腹按之疼,月经不调,经血有块,面部有瘀斑,舌有紫斑,脉象弦细。可选用 A.桃红四物汤 B.少腹逐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桃核承气汤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A.半夏厚朴汤 B.四逆散 C.四海舒郁丸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疏肝散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第九章中医内科学5.下列哪一项不是内伤发热的特点 A.发病缓慢 B.发热病程较长 C.发热伴恶寒,恶寒得衣被不减 D.发热不恶寒,或畏寒得衣被可减 E.发热时作时止,或有定时,且多手足心热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5题: 中年女性,低热3月余,时觉身热心烦,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平素急躁易怒,胸胁胀闷。两乳胀痛,月经不调,口苦,舌略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中医辨证为 A.肝经郁热 B.气滞血瘀 C.血瘀发热 D.阴虚火 E.郁热伤阴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要点 A.发病急缓 B.发热是在上午还是午后 C.发热高低 D.发热初期是否伴有头身痛、恶寒、鼻塞等 E.病程长短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题: 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C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 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 3C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 37. 6C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C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

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 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 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 2 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

第五节 内伤发热

第五节内伤发热 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最先提出“内伤发热”这一病证名称的医著是() A.《内经》 B.《太平圣惠方》 C.《症因脉治》 D.《证治汇补》 E.《内外伤辨惑论》 2.对气虚发热的辨证和治疗作重要贡献,使甘温除热法更加具体化的医家是()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3.对阳虚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4.对瘀血发热的治疗作较多论述,并提出相应方剂的医家是() 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5.将肾气丸转化为六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剂的医家是()A.钱乙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王清任 6.可谓是开创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A.大建中汤 B.小建中汤 C.黄芪建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人参养荣汤 7.午后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应辨证为()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8.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9.午后或夜间发热,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欲多饮,肢体疼痛,面色萎黄,舌有瘀点,脉弦。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0.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1.发热,热势较低,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12.发热,热势不高,常在劳累后加剧,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 E.气郁发热 13.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细。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血瘀发热证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选

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 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其内容摘要如下: 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 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 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 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

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试卷2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试卷2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治疗素体阴虚而肝郁发热者,宜用 (分数:2.00) A.滋水清肝饮√ B.加味四物汤 C.秦艽鳖甲散 D.加减葳蕤汤 E.逍遥丸 解析:解析:素体阴虚而肝郁发热属内伤发热,方用滋水清肝饮滋养肝肾、疏肝清热。 2.下列对内伤发热治疗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分数:2.00) A.阴虚发热治疗时,清虚火之剂只可暂用 B.肝郁发热时,疏肝不可过散 C.气虚发热补气升阳以升麻、柴胡为主√ D.瘀血发热时,不可投苦寒之品 E.湿郁发热,不可辛散发汗 解析:解析: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但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为主。 3.气虚发热的病机为 (分数:2.00) A.肾阳亏虚,火不归元,虚阳外浮 B.阴虚阳盛,水不制火 C.阴血不足,阳气亢旺 D.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E.湿邪内生,郁而发热 解析:解析:劳倦、饮食或久病等原因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气虚发热。 4.血虚发热的治则为 (分数:2.00) A.滋阴清热 B.益气养血√ C.温补阳气 D.活血化瘀 E.益气健脾 解析: 5.阴虚发热的首选方为 (分数:2.00) A.清骨散√ B.归脾汤 C.左归丸 D.一贯煎 E.大补元煎 解析:解析: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选用清骨散。 6.湿郁发热的首选方为三仁汤,下列哪组药不属此方组成 (分数:2.00) A.杏仁、白蔻仁 B.薏苡仁、厚朴

C.半夏、通草 D.滑石、竹叶 E.陈皮、佩兰√ 解析:解析:三仁汤由杏仁、蔻仁、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组成。 7.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特征的是 (分数:2.00) 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B.发热伴有头晕神疲 C.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 D.手足心热 E.发热伴有恶寒,得衣被不减√ 解析:解析: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即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8.血瘀发热的首选方为血府逐瘀汤,若除发热外,肢体肿痛者可加 (分数:2.00) A.当归、川芎 B.地黄、桃仁 C.丹参、郁金√ D.秦艽、白薇 E.柴胡、乳香 解析:解析:血瘀发热伴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9.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分数:2.00) A.大建中汤 B.小建中汤√ C.黄芪建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人参养荣汤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10.患者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分数:2.00)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解析: 11.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治疗应取何法 (分数:2.00) A.益气生血,甘温除热 B.滋阴清热√ C.益气养阴 D.养血解表 E.以上都不是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病因病机

1.肝经郁热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发热;或因恼怒过度,肝火内盛,以致发热。其发病机理正如《丹溪心法。火》所概括的:“凡气有余便是火”。因此种发热与情志密发相关,故亦称“五志之火”。 2.瘀血阻滞由于情志、劳倦、外伤等原因导致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引起发热,此为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此外,瘀血发热也与血虚失养有关,如《医门法律。虚劳沦》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 3.内湿停聚由于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 4.中气不足由于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现今所称的气虚发热。 5.血虚失养由于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能生血,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虚失于濡养。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 6.阴精亏虚由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7.阳气虚衰由于寒证日久,或久病气虚,气损及阳,或脾肾阳气亏虚,以致火不归原,盛阳外浮而引起发热。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 上述七种内伤发热,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肝经郁热、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水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因气属阳的范畴,血属阴的范畴,此类发热均由阴阳失衡所导致。或为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阳气亢盛而发热;或因阳气虚衰,阴火内生,阳气外浮而发热。 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如气郁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久病往往由实转虚,由轻转重,其中以瘀血病久,损及气、血、阴、阳,分别兼见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而成为虚实兼夹之证的情况较为多见。其他如气郁发热日久,若热伤阴津,则转化为气郁阴虚之发热;气虚发热日久,病损及阳,阳气盛衰,则发展为阳虚发热。

内伤发热详解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 马××,女,74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刘老诊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一、虚而不升,如肺气陷、升陷汤,脾气陷,补中益气汤,肝气陷,须自拟方,元气陷,举元煎加减,等~~,此种,脉多显不足之脉。 二、邪陷,风寒暑湿燥火,皆可内陷,亦可合邪内陷,治亦须升提,陷亦可深可浅,如陷太阴腹泻,传统则用痛泻要方,风寒湿陷足厥阴、手阳明,喻昌用逆流挽舟,败毒散,湿热陷阳明,即经方葛根芩连汤,风陷手阳明血份,时方槐花散加味。等等等等,此种类之多,可写专著,风热陷,河间法多可择用。如赵绍琴善用防风通圣。临床上诸多疑难病,皆须从此入手。仲师其实最善斯道,伤寒论中多有此条文。若正气不虚,此类显实脉,然脉有不静之势,多郁滞之象,且外证多假象,多有疲倦乏力沉重之象,容易错辨为虚证,然脉无遁情,故治此类证,须精脉诊。因此类种类之多,细究之下,七八十种不止,脉亦各别,不能枚举。 三、以上两种情况共存,更为复杂,需对上两种证,条分缕析,庶几可不错辨。笔者亦能力有限,在学习中。 四、以上三种情况存在的同时,兼气血阴阳虚损,或水湿痰饮瘀毒,辩治更难。指征的话,只能举些例子,如受风亦腹泻,不能排除内外相应,多为风陷,可兼脾虚。而虚证陷证,随病位不同,各有本脏现证,如肺气陷多有气短,胸中憋闷、寸脉软、短等,脾气陷、乏力、食减、腹泻,脉偏不足之象。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2期SH.J.TCM Feb., 2012;Vol.46No.2经方纵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 ———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薛蓓云1,李小荣 2 指导:黄煌 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 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2-0030-02 Appreciation of three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with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Experi-ence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 Instructor :HUANG Huang 3 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1慢性浅表性胃炎案 1.1病案记录陆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26日。 体貌:身高体瘦,面色黄白相兼,双面颊有黑褐斑,唇色暗淡。 主诉:上腹不适10年,加重伴消瘦1年。现病史:近10年来,患者常感上腹部不适,饱食更甚, 饥饿时有不适感,伴嗳气频频,治疗乏效。近1年来症状加重,且体质量从55kg 减至47.5kg ,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就诊时症见:脘胀不适,嗳气频频;头昏乏 力,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多梦;大便偏稀,时完谷不化,受凉易腹泻;口干,小便偏黄;舌淡嫩、苔薄白。患者已停经10年,年轻时有贫血史。查体:皮肤干,手部皮肤发黑、干枯,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桂枝汤、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肉桂、大枣。处方:柴胡12g ,白芍药12g ,枳壳12g ,炙甘草3g ,姜半夏12g ,茯苓12g ,厚朴12g ,紫苏梗12g ,肉桂9g ,干姜6g ,大枣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7日):上腹不适感明显好转,嗳气减轻;大便本已转干,无未消化食物,但近日食红豆、生黄瓜后上腹不适加重,且大便质溏,日行2次;仍感头昏乏力,夜寐尚安。处方:吴茱萸5g ,党参10g ,麦冬2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5g ,肉桂10g ,白芍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阿胶10g ,干姜10g ,大枣30g ,柴胡10g 。水煎,每2日服1剂。 三诊(9月4日):体质量增加2kg ,面色转华,面颊黑褐斑略退,唇暗减轻;上腹不适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胃纳佳;头昏乏力改善,睡眠好转,怕冷;舌淡红。予上 方去柴胡,7剂。水煎,每2日服1剂。 1.2辨治分析 1.2.1方证解析从经方医学体质学角度来看,本案患者体瘦、肤色黄白,且唇暗淡、舌淡嫩、遇凉易泻,可判定其基础体质为桂枝体质。初诊用桂枝汤与四逆 散、 半夏厚朴汤合方,取得近期疗效;在消化系统功能改善后,改用温经汤。前者为对症治疗,后者为体质调治,体现了黄师对病治疗与体质治疗、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有序思路。 1.2.2类证鉴别黄师认为,桂枝体质的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方证有桂枝解郁汤(即该案初诊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黄连汤证。前两方证常有柴胡的气郁兼夹证,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常伴有失眠、胸闷等神经精神症状,而黄连汤证则是桂枝证与黄连证的并见证,必然见烦而痞、烦而悸、烦而利等诸热象,临床不难区别。 1.2.3经验拓展温经汤的治疗作用较多,尤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为著。该患者的消化系统及全身不适症状,可以认为是更年期后期的机体功能衰退的表现。黄师指出,夏至后,尤其是秋、冬季,温经汤的使用机会增多。温经膏是更年期前后及初潮女孩月经不调者的调理佳品。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形肥美且壮实、营养状态好、面色红润者及浮肿者勿用。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有三,即与其经典方证相吻合者的应用、对病的治疗,及对相应人(体质)的应用。对病的治疗,指温经汤可作为调整雌激素、孕激素低下状态的妇产科疾病的专方使用,即作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振奋剂来使用。对人(体质)的应用,指该方对温经汤体质者有整体改善作用。该体 · 03·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医内科病证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证候) 肺胀 概念: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 病机: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至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或加剧。 证候:外寒内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小青龙汤 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气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腹痛: 概念: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 病因病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证候:湿热雍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缓急止痛少腹逐瘀汤 中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呕吐 概念: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现一般统称呕吐 病因: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脾胃虚弱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证候: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泄泻 概念:是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水湿清浊不分,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 病因病机: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治疗原则:运脾祛湿。 暴泻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湿热伤中证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 食滞肠胃证消食和胃,和中止泻保和丸 久泻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 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

【对中医的外感发热,内伤发热的基本认识】中医内伤发热祖国医学认为发热是指在许多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出现体温 升高,且包括五心烦热等在内的一种常见症状.通过对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的辩证分析,将其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据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原则,通过多年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出两类发热在护理方面的几点不同之处.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

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评价答案 您已经评价过! 好:0

中医内科学题库3详解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3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 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外感表证的热型是:() A.寒热往来 B.恶寒发热 C.潮热夜甚 D.持续壮热 2.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 B.荆防败毒散 C.桑菊饮 D.银翘散 3.壮热汗出,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苔黄,脉洪大有力,其最佳选方是:() A.大承气汤 B.大柴胡汤 C.麻杏石甘汤 D.白虎汤 4.痢疾初起,兼风热表证,发热,头痛身重者,应解表清里,选用下列何方为宜?() A.人参败毒散 B.麻杏石甘汤 C.葛根芩连汤 D.银翘散 5.治疗胃痛的基本原则是:() A.清热利湿 B.和胃止痛 C.散寒止痛 D.益气和中 6.外感咳嗽的治法是:() A.祛邪止咳 B.祛邪化痰 C.解表止咳 D.祛邪利肺 7.哮病的病因:() A.以痰为主 B.久病体弱 C.饮食不节 D.情志失调

8.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吐痰稀薄,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口干烦热,咽喉不利,颧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治疗选方为:() A.七味都气丸 B.五磨饮子 C.真武汤 D.生脉散 9.肺痈的病性主要是下列哪一项?() A.邪盛正虚 B.虚实错杂 C.邪盛证实 D.表热实证 10.肺胀的病变首先是在:() A.肺系 B.肺 C.肾 D.心 11.证见干咳为主,痰少而粘,痰中带有血丝血点,色鲜红,咳声短促,午后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胸部隐隐作痛,舌苔薄,舌边尖红,脉细数。其辨证属:() A.肺痨阴虚火旺证 B.肺痨肺阴亏虚症 C.肺痨气阴耗伤证 D.咳嗽 肝火犯肺证 12.苓桂术甘汤是以下心悸哪一证的主方?() A.心阳不振 B.水气凌心 C.心血瘀阻 D.肾阳虚衰 13.记载用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心痛的医著是: () A.《医林改错》 B.《金匮要略》 C.《证治准绳》 D.《世医得效方》 14.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刘河间 C.朱丹溪 D.李东垣 15.中风病中经络阴虚风动证的代表方是:() A.大蓁艽汤 B.牵正散 C.镇肝熄风汤 D.天麻钩藤饮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_六_睡眠障碍治验2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6期SH.J.TCM Jun., 2012;Vol.46No.6经方纵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六) ———睡眠障碍治验2则 薛蓓云1,李小荣 2 指导:黄煌 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医 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关键词】睡眠障碍;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554+.6;R249.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6-0022-02 Appreciation of two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by Huang huang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leep disor-der 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 Instructor :HUANG Huang 3 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sleep disorder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睡眠障碍为中医科常见病症。黄煌老师从体质辨证入手,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百合知母汤、八味活血汤、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柴归汤、温经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经方治疗,疗效良好。现试析黄师治疗本病验案2则,供同道参考。1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案 1.1 病案记录何某,女, 66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25日。 体貌:形体略瘦,肤色黄;神情忧愁,语速较快。 患者有失眠史3年,服用氯硝西泮,疗效不显;左 上颚灼痛, 恶食辛辣,症状晨轻暮重;手足心热、易出汗,时胸部憋闷,小便有热感;舌红、苔腻,脉弦滑。患 者2003年曾因受精神刺激后患抑郁症。查体:口腔无异常;两胁下按之不适,腹肌紧硬。 处方:柴胡15g ,黄芩5g ,姜半夏12g ,党参12g ,桂枝10g ,肉桂5g ,茯苓12g ,龙骨12g ,牡蛎12g ,制大黄5g ,干姜5g ,大枣20g ,栀子12g ,厚朴12g ,枳壳12g 。隔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8月29日):服药15剂,睡眠改善、上颚灼痛感减轻;因复诊不便而停服中药。近又出现口腔灼痛, 并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伴口干苦、手掌红热、大便偏干;舌红、苔腻薄,脉滑。处方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夜服方):柴胡15g ,黄芩5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桂枝10g ,制大黄5g ,茯苓15g ,龙骨15g ,牡蛎15g ,干姜5g ,大枣20g 。1剂服2天,每日晚饭后服1次。处方二(八味除烦汤,晨服方):姜半夏10g ,茯苓10g ,厚朴10g ,紫苏梗10g ,栀子15g ,黄芩5g ,枳壳10g ,连翘30g 。1剂服2天,每日早饭后服1次。 三诊(10月17日):服上方各7剂后,上颚疼痛基本消失,夜寐安,现已停服西药;仍自觉口中轻度灼热感, 口干少津、饮水不解,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薄,脉滑。处方:柴胡12g ,黄芩6g ,姜半夏12g ,党参12g ,茯苓12g ,桂枝12g ,制大黄6g ,龙骨12g ,牡蛎12g ,干姜6g ,大枣20g ,连翘30g 。15剂,隔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以巩固疗效。1.2辨治方法分析1.2.1 方证解析该患者为焦虑性神经症,主症为失 眠、上颚灼痛。其上颚灼痛、口干苦、口内灼热均为感觉过敏所致,系中医学“烦”的具体表现之一。其上胸 部憋闷为气火郁热的表现, 对此黄师临床常用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等方药。本案患者有精神刺激引发抑郁症的病史,结合其形貌特点及腹肌紧硬、两胁下按之不适等腹诊表现,具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特点,故黄师在治疗中使用了此方。1.2.2类证鉴别八味除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 · 22·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指导:内伤发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之虚实在确诊为内伤发热的前提下,应依据病史、症状、脉象等辨明证候的虚实,这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由气郁、血瘀、湿停所致的内伤发热属实;由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致的内伤发热属虚。邪实伤正及因虚致实者,则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病情之轻重病程长久,热势亢盛,持续发热或反复发作,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兼夹病证多,均为病情较重的表现;轻症反之。 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并应根据证侯、病机的不同而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实中有虚者,治宜以清为主而酌兼乎补。”切不可——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内伤发热,若发散易于耗气伤阴,苦寒则易伤败脾胃以及化燥伤阴,而使病情缠绵或加重。 分证论治 气郁发热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血瘀发热 症状: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下,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千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有较好的活血理气功效,为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方中以当归、川芎、赤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发热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湿郁发热 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利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 本方具有清利湿热,宣畅气机的功效。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苡仁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理气燥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共奏宣化畅中,利湿清热之效。 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芳化湿邪;湿热阻滞少阳枢机,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