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肛痈病案

肛痈病案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由肛腺感染化脓蔓延到肛管直肠周围间形成的脓肿,发病率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占25%,各种年龄都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临床上多数起病急骤、疼痛剧烈,伴有恶寒发热,常见的致病菌在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偶有厌氧菌和结核杆菌,但大多是几种细菌混合感染。

本病属于中医的肛痈范畴,其病名尚有盘肛痈、悬痈、坐马痈、跨马痈。我国古代医籍对肛痈的描述很早就有记载。如《灵枢经》中即有“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指出“锐疽”发生在骶尾骨部,形状挟锐,颜色红赤,质地坚硬,与肛痈表现相符。后世根据肛痈发生的不同部位,又分出不同名称。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清·吴谦,1742)把发生在会阴穴(肛门与阴囊之间)处的称为“悬痈”;把发生在会穴之前,阴囊后方的称为“穿裆发”;把发生在尾骨挟处的称为“鹤口疽”;把发生在长强穴(肛门与尾骨之间)的称为“涌泉疽”;把发生在肛门两旁的称为“脏毒”;把发生在腹股沟附近的称为“跨马痈”;把发生在尾骨挟稍前方的称为“坐马痈”。

一、辩证治疗

(一)火毒蕴结证

[证侯]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疏风,行瘀活血。

[方药] 仙方活命饮(《校淫妇人良方》)加减。金银花、防风、白芷、陈皮、生甘草、白芍、云英、地丁、皂刺、枳壳、酒军。

(二)热毒炽盛证

[证侯] 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天,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紧。

[治法] 透脓托毒。

[方药] 透脓散(《外科正宗》)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

(三)阴虚邪恋证

[证侯] 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

[方药]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加减。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二、中医外治疗法

(1)熏洗法:选方苦参汤,煎水1500-2000ml,趁热先熏后洗。

方药:苦参汤(《疡科心徐集》)苦参、菊花、金银花、蛇床子、白芷、黄柏、地肤子、大菖蒲。

(2)外敷药:初期,引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患处,每天1次。属虚证者,以冲和膏外敷。溃脓后期,用提脓丹或九一丹外敷,化腐提脓,祛腐生肌。敛创收口。

方药:金黄散(《医宗金鉴》):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g,南星、陈皮、苍木、厚朴、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共研细末。

黄连膏(《医宗金鉴》):黄连9g,当归15g,黄柏9g,生地30g,姜黄9g,麻油360g,黄蜡120g,上药除黄蜡外,浸入麻油内,1天后,用文火熬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再加入黄蜡,文火徐徐收膏。

冲和膏(《外科正宗》):紫荆皮(炒)150g,独活90g,赤芍60g,白芷30g,石菖蒲45g研细末。

九一丹(《医宗金鉴》):熟石膏9份、升药1份各研报细末,和匀。

(3)塞药法:患者将肛门洗净,将洗必泰痔疮栓轻轻塞入肛内,勿使滑出,可消炎生肌止痛,加速创面愈合。

三、古今名家医案及论述

(一)王嘉麟治疗肛周脓肿1例(北京市名老中医)

王××,男,57岁,1994年元月3日初诊。

肛旁起肿物三天,肿胀疼痛持续加重,痛至难眠,活动受限,无发热,大便未行。脉滑数,舌质暗红,苔黄腻。

肛门局部检查:

截石位3点距肛门3cm见约3×3cm2皮下肿物,局部红肿,中心有波动。诊断:肛痈(脓毒壅聚型),拟肛痈肿痛方加味。

[处方] 金银花30g,连翘15g,赤芍10g,归尾 10g,白芷10g,皂刺10g,桔梗10g,生花10g,大黄6g。

服3剂后,肛痈破溃,流出黄色脓液,肿痛症减。去大黄继服7付,脓液减少。改服成药连翘败毒丸,每次6g,每日两次。

外治法:祛毒汤水煎坐浴,每日两次;化毒散软膏外敷;肛痈破溃后适当扩口,口内填红纱条引流。半月后肿消,外口闭合。观察半年未复发,暂结束治疗。

[按语] 肛痈保守治疗以中药口服及外用为佳,切忌用抗生素。本例口服系仙方活命命饮加减,配合祛毒汤及化毒散软膏,具有“脓未成可促消,脓已成可促溃”的功效。

(二)令狐庆治肛周脓肿案

阎×,女,43岁。因肛旁肿痈3日,不能平坐,前来就诊。大便较干,排出不畅,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肛检:截石位6点齿线外2cm处有一2×3cm2大肿块,充血,质地较硬,无波动感,触痛剧烈,诊断为肛周脓肿。系湿热下注,壅滞魄门,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清热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方拟仙方活命饮加减。

[处方] 穿山甲15g,皂刺12g,银花15g,地丁草15g,蒲公英15g,连翘15g,乳香12g,没药12g,当归12g,天花粉20g,防风7g,白芷7g,陈皮10g,生甘草5g,大黄10g,川牛膝12g。

每日1剂,水煎3次。前二煎分早晚服,三煎加水约1000ml,外用坐浴20min。

经治3天,肛痈减轻,大便通畅,舌质正常,苔黄微腻,脉弦滑。上方去大黄,再施3剂,肛痛消失,苔薄微黄。肛检:肛旁红肿已退,皮肤尚有1×1×0.5cm3大小硬结,按之微痛。继以前方去蒲公英、地丁草,加三棱、莪术、丹皮各12g,再治5天后,肛部硬结全部消失,随访5年未见复发。

《江苏中医》1996年第4期

[评按] 仙方活命饮为《医宗金鉴》治疗疮痈名方,具散毒和血,清热溃结之功。其方以山甲、皂刺攻坚,白芷,防风、陈皮、大黄通经,疏风清热而疏其滞;乳香、没药、当归破血散结止痛。辅以贝母、花粉、二花、地丁、云英、连翘、甘草清热泻火,化痰解郁,使以牛膝引药直达病所。诸药相辅相成,效果卓然。用仙方活命饮治疗肛痈一证,应遵循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原则,及早使用,并应根据湿热邪毒,熟轻熟重,灵活选用清热解毒之品,以便在尚未成脓时,消而散之,一荡合平。

(三)张东秀治肛周脓肿案

吐×,男,维族,年龄38岁,乡供销社营业员。1990年2月20日初诊。主诉:四天来大便干结,用力排便时肛门局部灼热,疼痛,排便困难,坐卧不安,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剧。肛检:距肛缘2cm处有2cm×3cm 的肿块,质硬色红,灼热,压之疼痛。诊断:肛痈初起,辨证为湿热内生,邪毒下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积聚肛门所致。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选方:仙方活命饮。

[处方] 穿山甲10g,当归12g,甘草6g,金银花3g,赤芍12g,无花粉15g,陈皮6g,防风10g,贝母10g,白芷10g,皂角刺20g,槐角20g,生地榆15g,丹皮8g。加丹参、桃仁、火麻仁、大黄等,水煎服。

服药3剂后,复诊肛周肿块疼痛减轻,大便通畅,又加服3剂后肿胀全消。观察两月无复发。

《中华肛肠学会学术会议论文》1991年

[评按] 肛痈主要因腹泻或便秘引起肛窦急性感染,并沿肛腺顺肌肉间隙扩散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发病急剧,疼痛剧烈,脓肿破溃后多形成肛瘘。祖国医学认为“痈”热壅于外,阳气之毒也,足急性热性脓肿,发于肉脉之间,属阳。其发病原因,如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所说:“多因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湿热之邪郁文化热则溃腐成痈。但肛痈又有虚实之分。虚证变因肺脾肾虚,实证多因湿热下注而成。本案患者时值青壮年,大便干结4天,肛周肿物质硬色红,疼痛剧烈,证属湿热

内生,局部气血凝滞、积聚。所幸肖未酿脓,宜消宜散,以仙方活命饮酌加大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实系对证之法。

(四)《山东中医验案选》

徐×,男,30岁。1983年4月10日初诊。

肛门肿痛7天。近日疼痛加剧,痛如鸡啄,壮热口渴,心烦纳呆,便秘溲赤。

查:胸膝位近肛门9点处,红肿高突,触之灼热,压痛拒按,中间应指。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体温39.1℃。平素嗜酒,过食辛辣刺激之物。

证属湿热蕴结,火毒内生于下注大肠,致肛肠气滞血瘀,经络郁阻,毒盛肉腐而发肛门痈。痈脓已成,而脓毒不易外达,极易形成肛瘘,患者有晕针史,拒绝外科处理,故以为托透脓法,仿《外科正宗》透脓汤加味,加速托毒以溃脓。

[处方] 京三棱9g,炮山甲9g,莪术9g,皂角刺9g,败酱草30g,蒲公英24g,地丁24g,大黄6g。水煎服。

服药一剂,当夜痈肿溃破,流出挟有紫色血块的黄稠脓液约300ml,其味秽臭。将溃口用指法扩大,刮去腐内,再以“解毒方”煎汤坐浴。方用马齿苋15g,瓦松15g,文蛤9g,槐花15g,黄柏9g,侧柏叶9g,芒硝30g,加水3000ml水煎乘热坐浴20min,早晚各1次,每日一剂,用药7日,诸症渐消,疮口愈合。

[按语] 经曰:“高梁之变,足失大丁”。患者平素嗜酒,过食肥甘,湿热蕴毒,肉腐成脓,病情险恶,防其毒邪内陷,惟有建透其脓,使毒邪外出,方能化险为夷。故以三棱、莪术、穿山甲、皂刺行气破血以溃脓;败酱草、云英、地丁清热解毒以消痈;大黄清热解毒祛瘀,助诸药清热攻下,破瘀排脓。外用“解毒方”直达病所,消肿止痛,以防瘘管形成,药专力宏,应手而验。

(五)江应宿治便毒案

江应宿治一男于患便毒,两跨间坎起火欣赤,大如鹅卵,服败毒散及清毒利药不应。过予求治,投以知母、贝母各五钱,僵蚕、穿山甲俱各炒一钱,大黄三钱,作一服。利下,脓血从大便出,痈肿减半,再剂而已,后治之皆验。大黄以强弱加减。

《名医类案》

[评按] 便毒相当于现代医学肛门周围脓肿,其起因多因外感湿热邪热或脾虚湿滞,蕴久化热,湿热之邪下注肛门,郁热腐肉成脓所致。初起针对病因,宜消宜散,但其证见两跨间坎赤大如鹅卵,显然为突为热,已为酿脓之期。但医者未见表证而用解表药,未见寒湿之证而用祛寒湿之剂,药证不符,散之无功。又再给清热解毒苦寒之剂药,屡损中气,故而不应。江氏以知母、大黄滋阴清热,泻火凉血,攻积导滞直折肠腑湿热毒邪。贝母、僵蚕化痰散结。《本草纲目》谓僵蚕适用:“痰症症结,妇人乳法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全疮肿风痔。”再以山甲消痈排脓散结。《本草新编》谓其:“善窜,专能行散,通经络达病所。”全方以清热泻火、化痰散结、破瘀为主,对于疮痈火热炽盛、脓成难溃之实热证,能促使其破溃,邪毒随脓而出,肿退痛止,腐去新生,终获邪去正安之效。

(六)孙一奎治肛痈案

徐检老发寒热,臀近肛硬处,生一毒,红肿而痛,坐卧为难,外科以针点开,插药线干内,涂以烂药,使脓血急溃。又与敷肌药,使易收口,受谢而去。未半月硬处之旁,又红肿痛,寒热交作。召前医治如前,受谢以去。递医递患,几半年矣。诊之而色青惨,脉濡弱,手足如冰,饮食减半。究其服,则槐角、生地、黄柏之屠。曰:“此痔痈非痔漏也……”用十全大补四贴,饮食加,手足暖,大便艰涩,向润之而不行者,今亦通利。而以首乌四两,人参,枸杞,当归,黄芪,熟地各二两,槐角、秦艽各一两。蜜丸服之,胖处出少脓痊愈。

《续名医类案》

[评按] 肛周脓肿多为湿热内蕴,结聚肛门,腐肉成脓,发为痊痈之疾。由于正邪交争,早期往往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温热壅滞,局部气滞血瘀,故肿疼剧烈。早期未酿成脓时宜消宜散,脓已成则应及时切开排脓,以防毒邪内陷。但切开后生肌药不宜早用,疮口收敛闭合过早,湿热毒邪留恋未清,易反复发作。在治疗上则应托补之法调摄,才能使正气渐复而痊疡痊愈。本案闪痈已溃而反复发作,乃正气已伤,以十全大补汤气血双补,服用后四肢转暖,饮食增加,复以首乌,熟地,当归,枸杞滋阴补血通便,黄花补气益脾,槐角清肠热凉血止血,秦艽疏月散热祛湿。全方补而不腻,温而不燥,清热利湿脓尽疮愈。

(七)马培之治疗肛痈6例(晚清医家)

病案1:高左

阴虚湿热下注,致成肛痈,溃久而硬未消,已成其漏,拟养阴清利湿热。

[处方] 细生地、槐花、归炭、地榆、白芍、黄柏、粉甘草、刺猬皮、丹皮、红枣。

二诊,肛漏举发,肿而作痛,脉象沉洪,阴虚湿热不清,宜养阴兼以清利。

[处方] 西洋参、赤芍、当归、生地、丹皮、泽泻、川黄柏、槐角、茯苓、甘草、红枣。

病案2:龚左

阴虚之体,湿热下注,脏头风作痒,又生肛痈,成脓外溃,腿缝欣核,牙龈又痛,均系肠胃湿热熏蒸,急为清利。

[处方] 槐角、丹皮、银花,川柏、连翘、赤芍,大贝母、甘草、滑石、泽泻。

二诊:疮毒已平,惟湿热未清,魄门痒碎出水,还宜清利。

黄柏、槐角、丹皮、银花、连翘、赤苓、甘草、泽泻、滑石、制军。

洗方:

苦参、川柏、槐米、荆芥、银花

病案3:安徽余左

肛痈破溃空大,疮中有火,麻辣作痛,宜养阴利湿。

[处方] 生地、大贝母、甘草、槐角、胡黄柏(盐水炒)、茯苓、丹皮、泽泻、灯芯、当归、地榆炭、赤芍。

[按语] 此六味丸合槐角丸出入。

病案4:严左

平素阴虚,湿热下注,肛门之傍生痈,肛左穿孔通及前阴,渗流脂水,收口不易,姑养阴清托。

[处方] 中生地、当归身、牡蛎、丹皮、刺猬皮、山萸肉、白芍、象贝母、甘草。

病案5:刘左

悬痈之症,系湿热凝结者,其来速;若败精凝结者,其来缓。恙经数月,木不知痛,硬如钱大,体质虽弓,未宜用补,急为通利行瘀消散之治。

[处方] 桃仁、生军、槐角、归须、加翘、陈皮、银花、穿山甲、大贝母、赤芍、甘草、枳壳

二诊:悬痈肿硬稍干,盗汗亦减,脉数稍静,惟两尺浮而且数湿阴入于阴分,肾阴又志亏,拟育阴清化。

[处方] 南沙参、细生地、归尾、丹皮、黄柏、桃仁、赤芍、枳壳、槐角、大贝母、连翘、甘草、藕节。

三诊:悬痈口虽完闭,而内空未实,势必再溃,幸脉平静,阴气已复,盗汗止,而精关不固,当为养阴,佐清湿热。

[处方] 中生地、北沙参、山药、女贞子、牡蛎、茯苓、料豆、丹皮、泽泻、沙苑、芡实、莲子。

四诊:始为阴虚之躯,败精瘀腐结于会阴,硬如豆大,致成悬痈急为利湿化热。

[处方] 归须、赤芍、桃仁、枳壳、连翘、大贝、黄柏、姜蚕、泽泻、两头尖、甘草。

[按语] 肛痈即肛旁肿脓和直肠高们位脓肿之类,患于会阴穴者,则称悬痈。

病案6:钱左

癃闭有年,脉来濡细沉小,气虚挟湿。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膀胱全气化,与肾为表时里。天气不降,则地道不行,温蕴下焦,脉络壅滞,且悬痈外溃两日,溺从外出,湿与精混,气不固摄,梦遗频频。宜益所固阴,以滋气化,进补中益气汤。

[处方] 黄芪、柴胡、陈皮、茯苓、党参、当归、升麻、甘草、冬术、生姜、红枣

[按语] 党参、黄芪、冬术、甘草以补气,升麻、柴胡以升阳,当归以活其营,陈皮以利其气,茯苓化其湿。

(病案八)

张×× 男 43岁

辨证:瘘管性脓肿

病因:湿痰下注,阴虚火炽。

症候:痔瘘有脓,脘胀腹痛。头痛,咳嗽,喉梗。下肢酸痛。脉细滑。舌质红,苔白。

处方:冬瓜子6g,宣木瓜9g、广陈皮炭6g、猪赤苓各6g,云茯苓9g、嫩桑枝15g、杭甘菊6g、焦苡米9g、丝瓜络6g、生枇杷叶6g、大腹皮6g、细青皮3g、槐角丸9g(冲吞服)

方解:冬瓜子、生枇杷叶润肺止咳,化痰下气。云茯苓、猪赤苓,焦苡米健脾利湿。丝瓜络、木瓜、桑枝通经络,化湿止痛。杭甘菊清热散风。广陈皮炭、细青皮宽胸化痰,和胃伐肝除腹胀。大腹皮消胀行水。槐角丸清热润便、凉血止血。

二诊

症候:痔瘘脓减,头痛已减,脘胀酸痛已止,腿痛已减,下肢无力,微咳。脉细。舌质红,苔浮黄。

处方:去云茯苓、丝瓜络、槐角丸、细青皮、加地榆炭6g、炒赤芍6g、蒲公英6g,槐花炭6g。

重在活血散瘀,清热解毒消肿以治肠风便脓血。

三诊

症候:痔漏脓止,腿痛已止,力增。仍有咳嗽。脉细。舌质红,苔浮黄。

处方:去蒲公英,加炒青蒿6g。

以治阴虚热毒,再服八剂咳嗽亦止。

【病案九】

袁××,男,39岁。1998年10月24日初诊。

主诉:肛门右侧肿块伴疼痛15天。

病史:患者曾于8月份肛门右侧出现一块,疼痛。自用“荣昌肛泰”治疗,肿痛缓解。15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肛门右侧肿块又起肿痛明显,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效不显,且症状加重而入院诊治。患者平素嗜酒。

检查:体温36.8℃,脉率70次/分,血压16/10.5KPa。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细。神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肛门视诊:截石位9~12点位及肛门右侧半部有7×5cm2大肿块,根硬,中心软,皮色潮红。指检:11点位齿线部有凹陷内口。胸片提示:左上肺肺结结核(大部分纤维增生),血沉0~34mm/h。

诊断:中医:肛周脓肿。

西医:肛痈。

治法:清热利湿,托毒透脓。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加减。黄连6g、黄芩9g、黄柏9g、炒栀子6g、归尾9g、川芎9g、生黄芪12g、皂刺10g、炮山甲9g、生甘草6g。水煎内服,每日1剂,每日2次。

外治:采用脓肿切开1次性根治术治疗。术中引出稀薄脓液约30ml,切口以五五丹祛腐生新,凡土林纱条引流,直致痊全愈。

[按] 患者喜食辛辣及饮酒,蕴生湿热、下注大肠,郁阻肛门,化热,热盛肉腐化脓肿痈,故肛门右侧肿块,皮肤潮红,疼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则为湿热下注,郁阻于肛门,气滞血瘀之征象。肛门右侧肿大疼痛15天,红肿,反复发作,截石位9~12点及肛门右侧前半部有7×5cm2大肿块,根硬中软,皮色微红,指检:11点位齿线部有凹陷性内口,胸片提示:左上肺结核(大部分纤维增生),血沉0~34mm/h,故诊断为肛痈。由于本症主要是湿热下注,蕴于肛门周围,采用清热利湿、托毒排脓的方法扶正祛邪,内服中药,外用手术采取脓肿切开1次性根治术治疗,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病案十】

贡×,男,57岁,工人。1984年11月20日初诊。

自诉肛门疼痛,小便不畅已历1月。痛势隐隐,缠绵不休,伴有畏寒肢冷,四末不温手足颤抖,舌淡脉细。

局部检查:肛门右侧有条状疤痕约2.5cm,会阴近阴囊根部有3.0×3.5cm2肿物,接近肛缘,表面不红,轻微压痛,质软,有波动感。

肛门检查:在肛管前侧齿线处有轻度压痛,余未触及异常。

诊断为肛痈(阴证)。开始欲切开排脓,但考虑患者局部有脓,但脓液量不多,患者希望暂不手术,于是采用内服中药治疗。

辨证属阳虚无力托邪外出,治从扶正托邪,温阳消肿着手,予以阳和汤加减:制附子6g、鹿角胶9g、熟地9g、生黄芪10g、皂角刺6g、全当归9g,怀牛膝10g、黄柏6g、知母9g、甘草5g。5剂。

二诊:服上药后,诸症悉减,疼痛明显好转,小便已转畅利,畏寒肢冷改善,肛门仍有胀痛。检查:会阴及阴囊根部脓肿已消退大半,皮色正常,触之有索状硬结向肛内蔓延,无触痛。舌淡苔薄,脉沉细。前方有效,治守原法,因局部组织较硬,加用活血之品。制附子6g、肉桂6g(后下)、熟地9g、生黄芪10g、皂角刺6g、当归9g、年膝6g、黄柏6g、知母9g、制乳没各6g,5剂。

三诊:药后肛门疼消失,畏寒肢冷好转,小溲畅解,仅有时感到肛门前侧及会阴部有抽痛感。局部检查:会阴部仍有条索状硬结,无触痛,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重用温经活血,软坚散结。肉桂5g(后下),熟地9g、生黄芪15g、皂刺9g、制乳没各3g、红花6g、全当归9g、鳖甲12g、牛膝9g,5剂。

四诊:诸症皆除。局部检查:会阴部硬结组织消退,肛内指诊无异常。

3个月后复查,未见复发。

[按] 本病系肛周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病灶,中医学称为“肛痈”。一般来说,肛痈以实证多见,而本例之临床表现却非实证之象,虽感局部疼痛,但病热不剧,隐痛绵绵,故发病1月方来就诊,局部虽肿,有波动感,但皮色为红,无灼热,触痛不显。全身畏寒肢冷、舌淡、脉沉等主要为阳虚表现,故采用温阳散寒、活血消肿之法治疗。本例辨证属阳虚证无疑,但是患者舌淡脉细,提示阳虚兼有血虚,故在选取方用药时,以阳和汤为基本方,加用益气养血之品,如黄芪、当归等,以补益气血。而阳和汤本身能破阴和阳,温通筋脉,温通之中又有补养之功,故初用本方加减即获良效。疼痛消失,诸症缓解之后,局部硬结(条索状)尚未消失,此时如果能停止治疗,尚有复发之可能。因此,继续治疗,消除病灶,这是防止复发的一个关健。治疗时,重点以局部辨证为主,在温阳的同时加用大剂活血之品,如红花、桃仁、牛膝、皂刺、当归、制乳没等,使肿块彻底消散,避免了复发。

(摘自《基层中医临证必读大系—肛肠分册》)

参考文献

1、何永恒《实用肛肠外科手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6-328。

2、荣文舟《现代中医肛肠病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34-135。

3、吴中泰《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65-268。

4、荣文舟《王喜载麟医案医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84。

5、蔡剑前《诊籍续焰》山东:青岛出版社,1992:547-548。

6、赵学理《肛肠病》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4-22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