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地球表层”具有特定的物质结构形态:

上界: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8km、赤道17km、平均10km)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约5-6km、海洋中平均4km)3、地理环境,尤其指现代地理环境,具体而言,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生物圈、智慧圈组成的、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

环境的复合系统。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特定的内核):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5、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这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性质: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社会性——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

区域性——地理科学的灵魂

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

7、洪堡创立了地理学研究的原则:因果原则和综合原则

第二章

1、《辞海》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

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泰勒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

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

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

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

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

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定义的三个层次:文化是行为模型;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2、文化的结构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⑴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⑵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⑶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

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

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

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a.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b.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c、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d、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e、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4、[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分布。

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5、[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

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⑴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⑵自然状态的形式

评价: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

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而

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6、[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⑴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⑵界限确切性。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⑶有功能但区域不确切(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

⑶区内功能联系紧密

7、[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如:美国的迪克西;中国人所谓的家乡

8、三种文化区比较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9、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

[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作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2、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即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

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传播速度快

3、文化传承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10、文化生态学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11.“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

统。

文化系统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文化系统对人产生作

用,其相互机制表现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的

互动关系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

[文化生态关系]。

1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

文化生态关系 3.社会体系中的

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

关系

1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影

响地域文化发展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

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13. [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特质: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亦称文化元素)。

14.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15.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

在各国文化系统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特质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接受外来物质文化比较容易,而接受外来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较慢,并且需要一个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

16.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景观内涵: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 landschaft ,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

聚落型式。描述并解释某一地域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

建筑。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

17.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行为论.人地关系论.文化景观论

人地关系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态论适应论和谐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的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地关系含义的几点说明:

①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开始即已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一种

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现象

②与其他学科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不同。人地关系的地域

性或地域组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③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人必须以所处之地为基础,主

动地去认识地理环境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利用、改造自然,从而达到使地为人服务之目的。

18各流派人地关系理论可归纳为三类:

①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唯物论

②强调人定胜天、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作用

文化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二元论 ③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人地

关系的适应与协调

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19.实现人地关系的真正协调,必须遵守的原则:

⑴多级协调:根据全球性人地协调、区域性人地协调与局地的人地协调等三个空间层次建立多级协调体系

⑵重点协调: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人地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⑶同步协调:在时空上密切配合和互相联系:第一、是存在着全球环境问题;第二、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同步实施(4)统一协调: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人地关系的各个方面。①生产观点与生态观点相统一②当前利益与

长远利益相结合

⑸综合协调: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综合协调

20.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第一,人对环境除了生物适应,还有文化适应。人是社会动物,有思想、意识,有发明,创造,建成

一种社会,并在不断完善这个社会。

第二,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人类社会在不断

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个发展过

程。

第三,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除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外,还应联系到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人类与地理是一种复杂的人地系统,彼此既对立又统一,在对立统一中前进和发展。

21.人地关系的模式四要素: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技术

第三章

1.典型模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一、确定研究课题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分类:应用性理论性综合性

根据课题的来源分类: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四类: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在计划方案中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

向有关部门申报研究课题时,具体内容大致包括:

1、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包括工作基础、工作条件

3、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

凡是与研究项目有关的、相类似或接近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经验事实、感性材料,假说、设想和猜想等,都要尽力收集。

收集的方法,不仅要大量地阅读图书、期刊、科研信息、报告,而且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咨询工作。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主要有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方式;

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调查研究的类型: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资料收集方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文献法

五、分析研究

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3.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在计划方案中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

4.调查研究主要有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等方式;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直接观察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科技文献资料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6.地理社会调查: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模型规划

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

8.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现象学方法时间地理学方法社会生态方法

9.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系统问题的形成 2.系统分析3.系统评价

第四章

1【人口】是对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范围和特定时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的人的总称。

(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人的群体和总和。)

人口属性:继承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2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的属性划分的各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分为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两种。

3【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4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理论

(1)高位静止阶段(HS):出生率、死亡率高,并达到均衡

(2)早期扩张阶段(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较低的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LS):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

(5)绝对衰减阶段(D):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状态。

5新中国人口数量变动过程

Ⅰ加速增长阶段:建国—1959年死亡下降出生居高增长加速

原因:战争后遗症、经济的恢复、生活稳定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等

Ⅱ负增长阶段:1959—1961年死亡猛升出生猛跌负增长

原因:“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国际政治形势等Ⅲ高速增长阶段:1962—1971年死亡继续下降出生居高增长高速

原因:传统生育观念、经济的落后等

Ⅳ减速增长阶段:1971—1980年死亡低水平出生持续下降增长减速

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文革”等

Ⅴ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2年两次出生高峰1982、1987年

原因:经济社会变革对人口政策的冲击、改革开放、生育高峰等

Ⅵ持续增长阶段:1992后向“三低”发展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6中国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新中国成立前:高位静止阶段

1950-1970年:早期扩张阶段

1970年代初起,进入后期扩张阶段

预计2020年前后,进入低位静止阶段

预计2040年前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7人口政策:一般是指一国政府为改变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和质量状况等,在国家的领导或指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8【人口分布】人口的地域分布,也称人口的空间分布,简称人口分布。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包括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再生产、人口迁移、人种和民族等各种人口现象在空间的组合特征和空间联系。9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10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性趋向低平地区——平原指向性

趋向岸边——沿海(河)指向城市

11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海拔、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开发历史、政治因素、国家制度、文化因素等.

12【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统称为人口移动。(各种人口空间流动现象的总称)

【人口迁移】:人们为了定居的目的,离开自己原来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变更住所的空间流动)

13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⑴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⑵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⑶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⑷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⑸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⑹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⑺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14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

15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小人种16世界地理人种主要分成以下几类:亚洲地理人种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

17地理人种: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

18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9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血源)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20民族的特性: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1民族分布的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

22民俗:在民俗学中,“民俗”就是“民间风俗”的简称,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23流行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动向,尽管有时转瞬即逝,但也有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流变或成为新的文化而长久存在,甚至掩盖了传统文化。

24民俗的类型:

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运输

社会民俗——节日民俗、岁时民俗

礼仪民俗——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礼仪

精神民俗——巫术、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

口承语言民俗:

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诗、言语

民间艺术传承

其中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在文化景观区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第六章

1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强国地位的确立——欧洲与世界霸主——海外贸易方面,英国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军事上成为欧洲和世界的新霸主

巨大海外市场需求

自然条件(低温多雨)——牧羊业的发展——纺织业——毛织品出口压力

航运业的垄断地位——殖民地最多的国家——纺海外贸易——世界贸易中心,伦敦也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

“光荣革命”(1689)——君主立宪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圈地运动”——农场经营——农产品产量提高,工业原料劳动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业发展

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厂址的选择;气候——人工创造合适的环境(费用);水文——供水与排水

2.资源条件

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原料指向型

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而又不变运输的原料——市场指向型消耗能量多的企业——能源指向型

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原料交通指向型

产品需要保鲜的企业

3.能源条件:水力——郊野蒸气机——厂内电力——

4.市场条件:生产效益←企业规模市场生产配件或彼此产品相关的企业产品的市场

产品占据其它国家或地区市场外国(地区)建厂

5.劳动力条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企业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工业三废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

3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㈠工业产品需求不旺: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人口增长缓慢;生产也就不会上升,

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

㈡产品质量提高,耐用消费品普及更新换代少

㈢此外,技术的提高——新材料使用——导致传统产品的需求下降

㈡工业生产能力过剩

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

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

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㈢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集团竞争——跨国公司的投资

㈣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

农业: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传统农业: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畜牧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1.自由式农业圈。2.林业圈。3.轮作式农业圈。4.谷草式农业圈。5.三圃式农业圈。6.畜牧业圈。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1.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语言的社会功能:人类思维的工具、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心理的寄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吴、湘方、赣、客家、粤、闽[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

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具有的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文字的本质特征——形音意

地名景观有以下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宗教分类体系:

根据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代宗教信仰神的个数:一神教、二神教,多神教。

根据流传范围划分: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播、领土竞争。

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1 神权政治2 政府与宗教3 民族与宗教宗教胜地是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

【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评价方法有: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与环境之间有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和共生关系三种。政治扩散方式:迁移扩散、扩展扩散。

[国家权力,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行为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知。

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对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行为空间: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人文地理试卷(答案)

《人文地理学》试卷(A) 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0分,每小题选对得2分,不选或者选错者不得分。) 1.拉采尔的人地关系理论被称为——D A.人地相关论 B.生态论 C.适应论 D.环境决定论 2.文化的扩展扩散不包括——A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3.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是——A A.大豆 B.马铃薯(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C.甘蔗(新几内亚或印度) D.辣椒(墨西哥、秘鲁) 4.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地麦加目前位于——A A.沙特阿拉伯 B.以色列 C.伊拉克 D.埃及 5.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B A.英语 B.日本语 C.西班牙语 D.印地语 6.目前,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大洲是——B A.欧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州 7.以领土规模论,巴西属于——D A.大国 B.中等国 C.袖珍国 D.特大国 8.汉语方言中语言岛现象最显著的是——B A.吴方言 B.客家方言 C.赣方言 D.闽方言 9.宗教最单一的国家是——C A.美国 B.印度 C.梵蒂冈 D.印度尼西亚 10.下列国家,民族数量最少的是—— A.日本 1 B.巴基斯坦 4 C.俄罗斯 130+ D.中国 56 二、填空题(10分,每小题2分) 1.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近代政治地理学的主要创建者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 3.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 5.文化景观既有(时间)变化,也有(空间)变化。 三、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括号内打“√”或“╳”) 1.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归纳逻辑。(×)演绎逻辑 2.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文化认同现象。(√) 3.历史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内在性因素)(╳)P88 4.种族是自然地理概念。(╳)P92 5.语言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6.佛教是民族宗教。(╳)P269 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7.海登(B.Hayden)提出了农业起源的人口宴享说。(√) 8.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191 9.基督教由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立。(对)271 10.政府的质量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336 四、简述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功能文化区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功能文化区是按照人类社会的某项功能组织起来的文化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固定的、确切的边界和一个发挥指挥与协调作用的中心。 特征:突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自然因素:⑴气候适宜的气温、光照、湿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⑵地形地形影响人类的适宜工作和居住场所 ⑶土壤土壤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分布 ⑷水体适宜的水源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⑸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的意义具有历史性 社会经济因素:⑴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社会化生产有利于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口再生产。 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密度越大。 ⑶经济活动方式:劳动密集性活动方式促进人口密集,如精耕细作农业区人口较 密,第三产业发达地区人口较密。 ⑷交通运输条件:交通线对人口分布具有突出的“磁力”作用,交通线的建设推进 往往促进人口的聚集。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⑴历史文化因素:历史越悠久,人口越稠密;传统越强大,人口越密集。 ⑵政治因素:政局越稳定人口增长越有规律,人口越密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 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

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

2021年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中考

2021年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中考 2021年人文地理知识点复习资料大全 一、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 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 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 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 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 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 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 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 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837人文地理学考试大纲 dh OK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 (科目:837人文地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 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三、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绪论 考试内容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考试要求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及学科任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及代表人物; 3、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4、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人地关系 考试内容 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考试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理论,重点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 2、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重点掌握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三)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产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要求 1、掌握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特点; 2、理解三大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人口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考试要求 1、了解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人口分布概念、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3、掌握人口结构、素质概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掌握人口移动的概述以及人口迁移规律; 6、综合分析人口移动的影响因素及效应。 (五)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考试内容 城市;村落;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试要求 1、了解城市,划分城镇的标准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2、掌握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 3、掌握城市化原理、动力机制、类型和发展阶段; 4、了解村落,重点掌握村落类型,村落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5、领会城市与区域的关系,重点掌握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及地域类型。 (六)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试内容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亚洲概述 【目标】:1.亚洲的位置、分区 2.亚洲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 3.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及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知识梳理】 一、亚洲的位置、分区: (一)位置:经纬度位置30°E——180°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10°S——80°N 世界上跨纬度最多的大洲(跨寒、温、热三带)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侧通过黑海、地中 海与大西洋相通 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北半球 (二)范围: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界 (三)分区: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洲。按地理方位与自然特征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6个地区。 二、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地形: 1.特征:地形复杂,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分布于四周) /地表起伏大/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 位) 亚洲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最低点为死海(﹣415米)2.主要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1)主要山脉:帕米尔高原的山结(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交 汇) (2)8大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 伊朗高原、 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 (3)7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亚);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米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北亚)。

(二)气候: 1.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看地图册29页气候分布图)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部: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大陆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热带季风;马来群岛---热带雨林 西部:印度半岛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北部:北冰洋沿岸---苔原气候 (三)河流、湖泊 1.特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与高原,呈放射状流向海洋,内流区面积广大 2.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注入北冰洋 中国的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 注入太平洋 东南亚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 注入太平洋 萨尔温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注入印度洋 3.主要湖泊:黑海、咸海、巴尔喀什湖----中亚;贝加尔湖----俄罗斯;死海----西亚 三、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2009年亚洲人口数是40亿,占世界人口的61%,东南亚、东亚、南亚人口稠密,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6个(中国13 亿、印度10亿、印尼、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三)经济发展差异: 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2.韩国、新加坡:新兴工业国 3.西亚产油国与东南亚文莱:依靠石油资源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4.中国、印度建立了比较完整工业体系 5.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抓住机遇(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 *日本、韩国、新加坡二战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原因调整结构(接受) 发展科技 改善环境(投资) 东亚、日本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人文地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人文地理课考试题目 一、简答(6′×10 = 60′) 1、低碳经济(不确定) 答: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 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主要有如下要素:特征是低能耗、 低污染;关键是节能减排;尺度是全球围;畴是生产和消费两大领 域;途径是技术创新、产业调整、体制革新;目的是寻求经济社会 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From 百度:(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 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 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城市的构成容 答: 1)新能源利用。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指氢能、 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广义地讲,包 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2)清洁技术。包括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 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清洁生产是从资源 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 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3)绿色规划。一方面,在产业规划中,要加快改造高碳产业、高碳工 艺,提高企业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在交通规划中,要控制 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 4)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 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 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 能等。 5)绿色消费。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 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从日常 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3、人居环境的构成系统 答: 1)自然系统 a)自然指气候、水土地、动植物、地理、地形、资源、环境评价及 土地利用等。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解读

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人物 1、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2、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3、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4、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5、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6、森普尔:是拉采尔的学生,片名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观点,他大肆宣扬地理环境对人类体质、民族发展和国家历史有决定性影响。 7、亨丁顿:片面接受了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突出人类文明只能在刺激性气候的地区才能有所发展等观点。 8、巴罗斯:把人文地理学成为人类生态学,提出人类对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适应观点。 9、索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 10、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地理学是描述和解释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的变异特性的科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人文地理每章节知识要点

第一章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 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 3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4 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7 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8 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9 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10 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1 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13 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 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 2 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3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 5 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6 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7 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 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9 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11 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12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14 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15 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 1 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