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刿答案(2)

曹刿答案(2)

曹刿答案(2)
曹刿答案(2)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3.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四、板书设计将战——备战——胜战——评战论战请见——请问——参战——释疑五、拓展延伸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示例:“齐师.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第二课时探究写法悟剪裁一、新课导入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交流点拨】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曹刿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交流点拨】“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交流点拨】“故”是原因的意思,战争取胜还不知获胜的原因,由此可见,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交流点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交流点拨】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交流点拨】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的时机进行攻击。“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是解释他为什么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下令追击,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二)人物赏析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三)主旨探究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四)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四、板书设计请见——爱国热情曹刿参战——卓越才能远谋论战——过人谋略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鲁庄公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五、拓展延伸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歼袁绍70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大败曹操20余万淝水之战张辽7千——大败吴军10万战争的胜利主要的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等。

1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

15.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曹刿答案(2)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故:公问其故: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属:忠之属也: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有良田美池之属:类。以:可以一战:凭借。必以情:按照。必以分人:把。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3.作者链接《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①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②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③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曹刿论战 解释与翻译

曹刿论战《左传》(教师版)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齐鳍(国家)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古今异义词 ①齐师伐.我:古:攻打、讨伐今:砍伐 ②又何间.焉:古:参与今:隔开,不连续 ③牺牲 ..玉帛:古:指猪、牛、羊等今: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④肉食者鄙.: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卑鄙 ⑤弗敢加.也:古:虚报今:增加 ⑥小大之狱.:古:案件今:监禁罪犯的地方

⑦虽.不能察:古:即使今:虽然 ⑧再.而衰: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⑨忠.之属也:古: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忠诚 6.词性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7.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8.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跟随 请从 战则请从请允许民弗从也听从、服从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何以战凭、靠 故以 故逐之故克之所以必以分人把 肉食者谋之代指这件事 之小大之狱的 公与之乘代指曹刿 9.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②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③倒装句:何以战(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10.板书 一论:战前准备 求信于臣 民弗从 取信于民是作战 (政治) 求信于神 神弗福 胜利的前提条件 求信于民 可以一战 政治上深谋远虑 二论:战中指挥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鼓 未可 —齐人三鼓 善于把握时机 (指挥) 驰 未可 — 下视登望 三论:取胜原因 彼竭我盈,故克之 (军事) 辙乱旗靡,故逐之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曹刿论战 《左传》 (学生版) 《曹刿论战》出自《 》(原名《 》),又称《 》,或者称《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 (国家) 之战。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左传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转危为安心安理得 B. 民弗从也言听计从唯命是从力不从心 C. 公将驰之背道而驰心驰神往驰名中外 D. 公问其故无缘无故故弄玄虚温故知新 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④。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进攻,攻打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2)专:独享,个人专有。 (13)徧:通"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4)孚(fú):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_(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含答案) (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选自《孙子-军争篇》) 【注释】 ①夺气:挫伤士气。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②夺心:动摇决心。心,指决心。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锐,旺盛。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治,掌握。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治,治理、有序。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哗,喧哗,指躁动不安。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心,指心理。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堂堂,壮大的样子。阵,阵容。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变,指机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 (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 (2)倒下 (3)士(元)气④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淌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④无沦干什么事

我心中的曹刿作文

我心中的曹刿作文 篇一:读曹刿论战有感 读《曹刿论战》有感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另一个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才能得以实施吗?今日我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仰慕万分: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平民曹刿得以参加论战;二赞他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言辞仍能唯才是用;三赞他不高高在上,甘当配角,能让人“凿旗”;四赞他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五赞他善于总结经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今朝众多的“曹刿”能呼吁更多的“鲁庄公”,让更多的千里马能驰骋于祖国广袤大地。 感悟一:曹刿只是一个平民百姓,但当国家有难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俾下就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而是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枕。这种“位俾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教

育、一种激励,我们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则。 感悟二:缺点再多的人也必定有其可取之处。鲁庄公虽然愚钝、平庸,但他能积极纳谏,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篇二:语文版八年级上七单元作文:新编曹刿论战 文章讲述了曹刿帮助鲁庄公战败了齐军,小作者非常佩服曹将军,关于语文版八年级上七单元作文如下,请大家欣赏。 语文版八年级上七单元作文:新编曹刿论战 我一直很敬佩曹军师,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印象深刻,对他那么信服是从那一场战役开始的。 那一年是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就要向我鲁国进攻。我出于无奈只能应战。可我知道自己没有丝毫军事才能,又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我的军师。所以我想,此次出战只必定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非亡不可。那时的我已绝望,只能埋怨上天待我不公成心和我作对。可就在这绝望之时,一个自称曹刿的人请求拜见,于是我便热情地款待了他。听了他的一席话后,我深有感触:最终能够称王之人,必定是一个取信于民的人。对于一个君主来说,百姓既是臣民,也是父母,忠于父母可谓孝,又怎能不受百姓爱戴呢?曹先生让我作战时别忘了他这可是我最乐意不过的事了。真是寻求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天助我也,天

曹刿论战全文解析

曹刿论战 1.原文: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6)入见。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对曰:“忠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2),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纵使是难以察明,也必定要依据实情,秉公办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望其旗靡()小惠未徧() 下视其辙()遂逐齐师()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肉食者谋()夫战,勇气也()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古义:今义: 2、忠之属也古义:今义: 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古义:今义: 5、小大之狱古义:今义: 6、虽不能察古义:今义: 7、再而衰古义:今义: 8、又何间焉古义:今义: 9、必以情:古义: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 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 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 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 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 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 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六、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七、重点语句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 《曹刿论战》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 请见→→参战→ 参考答案: 论战、释疑。 二、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曹刿并不马上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三、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鲁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熟读并背诵课文。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熟悉并深入理解文言文名篇。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体会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参考答案: 1.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可以凭借。 3.第二次。 六、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参考答案: 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和智慧去捍卫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该如何去战胜他,春秋时期的曹刿用他的智慧战胜了强敌,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克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板书课题)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shù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芋)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回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shù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齐桓公还是以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因此第二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1、听课文录音(注意注音、停顿) 全班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 五、翻译课文 1. 第一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 (2)老师订正、提示重点词、字。 师:军队 伐:兴兵攻打,“伐”用于诸侯国之间,双方开战必须鸣钟鼓,以表示公开宣战,否则叫“袭”。 请见:拜见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政的人。 间: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鄙:古义: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今义:轻视、看不起人。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何战”(倒装句)。何,疑问代词,什么,在这里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以:依靠、借。 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弗:不必以分人:把 对曰:应答 “遍”:周及,普遍。 从:跟从。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曹刿论战+答案

曹刿论战朝代:先秦作者: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三、完成下列各练习题。 1、概括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二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2、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第⒈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4、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埋伏。 5、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6、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7、“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 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表现的语句: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本文表现了曹刿哪三个思想观点? ⒈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⒉取信于民是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⒊作战时要把握好各种战机 9、从记叙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不鄙的表现) 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 10、从第一段中看出鲁庄公对待人民的态度是怎样的?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 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 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读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三.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五、一词多义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 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 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 5、望其旗靡靡:倒下 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 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

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 (一) 1、文学常识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着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4)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 (6)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7)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8)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能) (2)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讨伐) 9、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启示: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掌握心理,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0、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11、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感悟。答: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可得满分) (二) 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居高位,享厚禄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你的。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要以实情判断。 (4)夫大国,难测也,具有伏焉。 译文:齐国是大国,是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有埋伏于此。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 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