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读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有感

刘新慧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内容摘要】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均生动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不同民族衡量对象及自身意义的心理标准不同。本文从这两种神话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实质, 论证了希腊神话的神性特征和中国神话的人性特征, 并探究了其成因。

【关键词】

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神性人性

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 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的过程, 是后人记录前人口头流传下的关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民族启蒙和发展的时间不同、受外民族的影响不同, 也就造成了各民族性情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神话是形态纷呈、各具特色的。虽然各民族神话的形成时间有早晚、历经时间有长短, 但均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的世界观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也均打上了成书者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

维柯在《新科学》第四卷“诸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中, 提出并论证了诸民族都是按照神、英雄和人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向前发展的。这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的自然本性: 神性的、英雄性的和人性的。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

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 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英雄性的自然本性表现为“英雄们都相信自己是来源于天神的, 他们的英雄体制具有一种自然高贵性, 凭这种高贵性, 他们就成了人类的君主”。人性的自然本性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 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②。

通读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 最大的感触便是: 希腊神话是神性的, 中国神话是人性的。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 神是它整个庞大思想体系的支点。就像绘画中的焦点通视法, 神是焦点, 万物皆围绕它展开、运转。在古希腊人眼中, 神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精灵。万物皆有灵, 风雨雷电、日月运行、昼夜交替、四季循环这些不可抗现象皆是神的任意妄为。神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长生不死的, 即宇宙存在, 神便存在。因此, 神左右人们的生活、甚至主宰人们的感情世界。他们住在高入云端的奥林波斯圣山上, 俯瞰人间的一切。人类不过是用细绳牵在他们手中的木偶。人间的悲欢离合、事态的机缘巧做不过是他们上演的一出出木偶戏。特洛伊战争便是最好的说明。神们为一个金苹果酝酿了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 又分别加入交战双方, 而且屡次将两军的和意吹开, 重燃战斗之火。神的乖张任性、万物的巧做运行集中体现在宙斯手中的天平和他门前分别盛着幸福与灾祸的两只坛子上。天平的倒向决定着人的生死, 那些只从灾祸坛里分得一点的人“任凭他走遍大地, 到处都是忧愁攻心”③。俄底修斯的“胜利”不过是“听天安命, 默默感谢神祗”④的人类和神之间达成的妥协。

中国神话则不同, 人的力量, 至少是人类的精神力量在这里占了主导地位。宇宙万物皆为人存, 连神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盘古为人类开了天地, 又在其间支

撑了一万八千年, 等天地构成牢固以后, 便颓然倒下,躯体化作人间万物。女娲抟土造人, 又补天排洪, 斩恶龙驱猛兽, 使人间变成无忧无虑的乐园。伏羲为人类发明记事符号八卦。炎帝教人类播种五谷, 辨别草药。黄帝教人类盖屋取暖、发明了弩、制作了乐律……人类的种种方便这些神都想到了, 也都替人类做到了。他们修身养心, 立人立己。既不好色, 也不好战。他们既不是万能的, 也不是万劫不死的。炎帝在给百姓除病疗伤时, 尝断肠草而死。颛琐死后身体变为鱼形……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也充分说明了这点。给黄帝驾车开路的半神半人蚩尤率领地上苗族人和夸父族人先是夺了炎帝的宝座, 又使黄帝连吃败仗, 最后黄帝在臣子风后、应龙、女儿魃和女仙玄女的帮助和指点下, 才降服了蚩尤。可见万神之主黄帝只是人们因他位居天庭中央而给他的封号, 他并不具备令人或众神极端畏惧的不可动摇的威力。

在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与神相似的概念, 那就是命运。它是一个涵盖率更高的概念, 是无所不能但具实体的神也难以充分体现的, 因为神在它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千年的“提坦之战”应验了命运的安排: 宙斯推翻了自己的父亲, 成为宇宙的统治者。部落的起源、王室的产生与更替、英雄的降生与遭遇皆是命运和神喻的安排。难怪古希腊人无论走到哪里, 无论贫富贵贱均要建庙祭拜神祗, 难怪不可一世的宙斯会对爱神阿弗洛狄忒忍让三分, 因为命运预言一种新的婚姻将使诸神之王败坏毁灭。同情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在被宙斯用铁链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时也曾高呼:“无论谁, 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 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⑤正是对这无所不在、决定万物生死祸福、不可抗拒的“定数”的认可和敬畏, 才造成了古希腊民族乐观豁达的态度。他们不愿为过去的不

幸伤感, 也不愿为未来的幸福而费尽心机, 因为人神皆逃脱不了“定数”即命运的安排, 因此他们可以为争夺一个漂亮女人海伦而刀枪相见十年之久, 也可以为一个贤惠聪明的女人珀涅罗珀而进行十年的漂泊与磨难。正义和伦理道德在无情和任性的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敬神信命, 注重今生成了古希腊人生活的中心。

然而, 在中国神话中这种命运或神定的色彩却很淡。夸父和太阳赛跑, 在他伸手可捉住太阳时, 却因炎热而渴死。但他倒下时扔出的手杖却化做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 给后来追寻光明的人解除口渴。他的精神胜利了。鲧在治理下方洪水时偷了天上的宝物息壤, 天帝发现后虽处罚了他, 但最终还是让步把息壤赐给鲧的儿子禹, 并任命身边干将应龙去帮助他到下方治水, 因为他悟出“一个人悲悯的善心更常常好像金石般的坚固, 也难于有法子将它毁灭”⑥。人战胜了神。成汤王灭夏后连续七年大旱, 神喻拿人来作牺牲方有下雨的希望。汤王为民请命刚要燃烧自己时, 大雨突降, 七年的灾情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人战胜了命运的安排。在这里, 人虽不是自然界最有威力的, 但人的精神是宇宙的中心, 人可以做命运的主人。禅让制也打破了神性阶段神造君主的法则。因此, 在中国神话中“精神、理性和责任感”占了主导地位。

希腊神话中诸神的集会、宴乐、歌舞、游艺、体育竞技和文化社交活动之频繁也是中国神话中少见的。宙斯是众神之主, 他的兄弟中波塞冬是海神, 哈得斯是冥神, 他让他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 如阿波罗是日神、阿尔忒弥斯是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阿瑞斯是战神、阿弗洛狄特是爱与美之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等,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 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波斯圣山上。在这个社会中, 有亲情相爱,也有权力斗争。爱情、阴谋、嫉妒和傲慢汇成了一幅

有声有色的生活图画。无力的人类只不过是他们情之所至时的玩偶, 是他们棋盘上的卒子。在这出以天地为背景, 以万物众生为情节的宇宙剧里, 人类不过是受支配、作点缀的配角。

中国神话中的神则大不相同。他们虽有点沾亲带故, 却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有力的神国政权。黄帝虽是中央天帝、是万神之王, 但他并没有威震天地的雄风, 也没有统治其他四帝的必要。因为五帝出现的时间不一致, 而且大家相安无事, 从不互相干涉内政。他们除了造福人类, 便是修身养性, 或游山玩水、求仙访友,或耽于声律、与花鸟虫鱼为友。只有西帝颛顼重视秩序和讲究礼法。在黄帝把中央天帝的宝座让给他之后,他便派大神重和黎去把天和地的通路阻隔断。原本天地之间有天梯相通, 神、仙人、巫师和地上勇敢智慧的人民皆缘这天梯自由上下。现在好了, 凡间天上、人神两界、阴阳有序, 原本不成气候的神界生活更显清冷。人神距离的拉远更使人类意识到自身的力量, 神话故事更向着主观与人性的方向发展。

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 自然现象对于原始中国人和希腊人的作用是一样的, 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种神话内容相似、精神实质却大不相同呢?

马克思根据古代各民族社会的不同发展形态把人类早期文化分别比拟为“粗野的儿童”、“早熟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所谓“正常”恐怕就是遵循了维柯的“神性”、“英雄性”和“人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亦或遵循了马克思认可的摩尔根划分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⑦, 它的神话是世界神话中保存最完整、也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而中国人恐怕则属于“早熟”类, 它的神话是支离破碎、断章取义的。如果说希腊故事是一卷绵延浩瀚的长篇小说(神是不变的主人公) , 那么中国神话则只能算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集(不

同的故事有不同的神或人做它的主人公)。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1)古希腊处于地中海沿岸, 气候温和, 交通便利。公元前3000 年希腊南面的克里特岛产生了著名的“米诺斯文化”。公元前1400 年, 伯罗奔尼撒崛起, 取克里特而代之, 是“迈锡尼文化的发源地”。在这期间,还有北方亚该亚人的“中期希腊文化”。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 许多外族入侵希腊。人口的膨胀、部落的纷争又使许多希腊人开放视野, 向地中海沿岸、北非、意大利南部、小亚细亚、印度及黑海沿岸移居, 吸取各族各地的文明成果, 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宝藏。因此, 当希腊迈入其古典文化阶段时, 它的整体文明积累得较为充分, 这使得它的神话不仅仅局限于追求支配自然和专注道德约束, 而是贯穿着深沉而广泛的“命运意识”。而这时期的文化强调的也是“摹仿”, 尊重客观的现实人生与自然。在古希腊文中, 神话故事Mythos的定义就是“真实的叙述”。这样古希腊人早期的思想意识活动就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并因其产生于那些不成熟的和永不复返的社会自然条件而保持了永久的魅力。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到三千年间黄河中游地区就有了“仰韶文化”, 公元前二千八百到二千年间取而代之的是“龙山文化”, 其范围也由黄河中游发展到了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文明总是源江河而起, 地处内陆的古中国人虽然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了早期的文明, 但由于交通不便, 加之大自然的恩赐不丰, 很早便以农耕为主, 生活辛苦, 所以养成了重实际、轻玄想的思想。他们希望能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他们解决大旱、解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洪水泛滥、解决大自然中人的力量所不能战胜的灾害, 因此他们心目中的神总是要办点实事的。这样就使得中国神话一开始便带有理性和道德的成分。闭塞的环境、艰苦的自然条件、落后的农业经济自然使人的视野和想象力受到限制。因此中国

神话的内容比起囊括了亚、非、欧许多文明古国优秀文化的希腊神话要逊色得多。自商代我国进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时代以后, 便盛行礼乐, 形成了靠宗法道德准则维系的伦理型社会与文化形式。《易》曰: “言之无物, 行之不远。”古典文学时期的“诗言志”、“文以载道”, 使人的精神和心灵活动领域过早地被限制和被压缩, 观念和文化意识过分地程式化, 规范过早地确立起来。因此, 原来就以战胜自然和立人立己为主题的神话内容变得更加狭窄。历代文人的剪裁取舍更使原始神话质朴的神话特征遭到破坏,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无助和无能被精神美化了。

(2)在希腊神话中, 神和人的界线是很分明的。人永远成不了神。神主统治众神、众神统治人类的格局是不可改变的。神祗曾赋予柏勒洛丰美丽的仪表和所有男子的美德, 并派海神波塞冬与女妖墨杜萨所生的飞马珀伽索斯援助他, 但当他傲慢到要骑飞马去奥林波斯圣山参加众神的集会时, 他被飞马从空中摔下, 从此为众神怀恨。赫刺克勒斯是宙斯在凡间的儿子, 还吸吮过天后赫拉的乳汁, 但这位“劳动英雄”、“万能家”也只有在死后才被提擢到奥林波斯山上, 归入诸神行列。神因为有着凡人所没有的法术、智慧和力量, 因此他们既可以高高在上, 享受神的威风和长生不死, 又可以和凡人耳鬓厮磨、争风吃醋。他们全无人类所持有的伦理道德观, 因为他们本身就代表着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有着无限威力的、无法用理性解释的自然力量和逐渐形成的社会力量。他们的法则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神话则不同, 它不但神鬼不分, 就是人神也是可以互相转变的。伏羲原是地上一男子的儿子, 雷公降洪水淹没人类, 惟独留下伏羲和他的妹妹。两人常顺着天梯登到天庭去玩。他们成了人类的始祖, 具有了神性。中国的神们均住在天庭, 但天地之间有天梯相通, 专门为神、仙、巫师们设置的, 地上勇敢的人类

也可以顺着天梯上达天庭。由此可见中国神话中人、神并没有多大距离。羿原是天神, 因射杀了天帝帝俊的九个太阳儿子而被降为凡人, 竟被他的凡人弟子所杀。更有“中国西北几千里的地方有一极乐国土(华胥氏之国),那里的人寿命都很长, 走进水里不怕水淹, 走进火里不怕火烧, 在天空中往来如履平地, 云雾阻碍不了他们的视线, 雷庭也搅乱不了他们的听闻, 他们简直就是地上的神”⑧。这种人、神不分的最显著特点便是神也有生老病死, 神也并非无所不能, 而且许多神死后还化成怪兽或益鬼, 有着超人的力量和法术, 黄帝就曾在西泰山会合天下的鬼神。更有传说, 黄帝炼丹修行, 终于成了仙。这样, 人、神、仙、巫师、鬼甚至怪兽成了同一概念的东西。神的崇高地位消失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便上升到主要地位。因此, 尧、舜、禹等人成了没有七情六欲、无私无恨、爱民爱天下的“神”, 而黄帝、伏羲、炎帝等神也被塑造成了战胜自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类的最高典范。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神话是早期人类对自然力量及社会力量朦胧混沌的感悟。它不仅向人们昭示了人类自身意识觉醒之后对客观世界的感应、情绪、欲念、要求等认识过程, “还引导着人们的信仰、理想、追求, 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后代文化的命脉”⑨。由于人类早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不同民族衡量对象及自身意义的心理标准不同, 因此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既有许多相同点, 又有更多不同点。

文学是在社会自觉中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每个时代都要对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管这个时代把这些现象理解得多么正确, 总要留给下一个时代说一些新的、更正确的话, 并且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把一切话都说完。”⑩神话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感悟和诠释。“人类对神话的认识性探究, 几乎是和神话本身同时出现的。当神话完成了对客

观世界某些现象做出解释的任务

后, 人们也对它本身作出了种种解释。”⑾要想说清一种神话是很难的, 更不用说把两种神话进行比较了。本文只是就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的不同之处略谈了一下感受。

【注释】

①⑦马克思, 恩格斯. 论文学与艺术, 第一卷[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93. 95.

②维柯. 新科学[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③④⑤斯威策.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515. 272.

11.

⑥⑧袁珂. 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215. 46.

⑨程林. 文学价值论[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223.

⑩别林斯基选集, 第三卷[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276.

⑾洪玮. 论神话类型体系[J ]. 民间文学论坛, 1989 (1).

神性与人性

神性与人性 ——读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有感 刘新慧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内容摘要】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均生动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但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 造成了不同民族衡量对象及自身意义的心理标准不同。本文从这两种神话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实质, 论证了希腊神话的神性特征和中国神话的人性特征, 并探究了其成因。 【关键词】 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神性人性 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 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①的过程, 是后人记录前人口头流传下的关于人、神、半神的故事。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民族启蒙和发展的时间不同、受外民族的影响不同, 也就造成了各民族性情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神话是形态纷呈、各具特色的。虽然各民族神话的形成时间有早晚、历经时间有长短, 但均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的世界观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也均打上了成书者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烙印。 维柯在《新科学》第四卷“诸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中, 提出并论证了诸民族都是按照神、英雄和人先后衔接的三个时代向前发展的。这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的自然本性: 神性的、英雄性的和人性的。神性的自然本性是“把具体事物都

显示为由诸神灌注生命的存在实体, 按照每种事物的观念分配一些神给它们”。英雄性的自然本性表现为“英雄们都相信自己是来源于天神的, 他们的英雄体制具有一种自然高贵性, 凭这种高贵性, 他们就成了人类的君主”。人性的自然本性是“有理智的、谦恭的、和善的、讲理的, 把良心、理性和责任感看成法律”②。 通读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 最大的感触便是: 希腊神话是神性的, 中国神话是人性的。 一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 神是它整个庞大思想体系的支点。就像绘画中的焦点通视法, 神是焦点, 万物皆围绕它展开、运转。在古希腊人眼中, 神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精灵。万物皆有灵, 风雨雷电、日月运行、昼夜交替、四季循环这些不可抗现象皆是神的任意妄为。神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长生不死的, 即宇宙存在, 神便存在。因此, 神左右人们的生活、甚至主宰人们的感情世界。他们住在高入云端的奥林波斯圣山上, 俯瞰人间的一切。人类不过是用细绳牵在他们手中的木偶。人间的悲欢离合、事态的机缘巧做不过是他们上演的一出出木偶戏。特洛伊战争便是最好的说明。神们为一个金苹果酝酿了这场长达十年的战争, 又分别加入交战双方, 而且屡次将两军的和意吹开, 重燃战斗之火。神的乖张任性、万物的巧做运行集中体现在宙斯手中的天平和他门前分别盛着幸福与灾祸的两只坛子上。天平的倒向决定着人的生死, 那些只从灾祸坛里分得一点的人“任凭他走遍大地, 到处都是忧愁攻心”③。俄底修斯的“胜利”不过是“听天安命, 默默感谢神祗”④的人类和神之间达成的妥协。 中国神话则不同, 人的力量, 至少是人类的精神力量在这里占了主导地位。宇宙万物皆为人存, 连神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盘古为人类开了天地, 又在其间支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禄丰一中李国平 【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 “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 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

立身扬名。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图、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善、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怠懈、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严重,不至于影响交易,胜利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 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惬心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惬心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简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无限,就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强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无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胜利,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图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强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悬殊之

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2006年8月第3期 西藏研究 TibetanStudies NO.3 Aug.2006 神性与人性的对话——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之比较 贡觉 (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关键词】人类起源神话;人本主义;二元论;“渎神”意识;悲剧精神 [摘要】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母题,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对自身起源之谜的大胆探索.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另外,二者都揭示了劳动与人类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透露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作为不同文化的产物,藏族人类起源神话带有最素朴的唯物色彩,但已有后期佛教思想明显改造的痕迹,其“善”与“恶”对立统一的二元论思想构成了藏族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古希腊人类起源神话带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其精髓是西方“渎神”精神、悲剧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中图分类号]B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3—063—04 神话作为远古先民们认识自然、谋求基本生存而赖以寄托的“精神食粮”,即便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为人们所钟情。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远古的神话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作为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积淀已熔铸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成为一种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早期先民创造的众多创世神话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从而在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基本内容 在藏族众多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以“猕猴变人”的故事最为典型:传说在雅隆河谷地区有一在山岩上修行的猕猴,遇一罗刹女纠缠,要求与之结合成为夫妻。猕猴开初不允,后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与罗刹女结合,生下6只小猕猴,他们分别由六道轮回的生灵投胎而来,因而性情各异。老猕猴把他们送到果实丰足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3年,老猕猴去探望众猕猴时,小猕猴们已经繁衍成500多只,因为果实不够,个个饥肠辘辘,其状甚为凄惨。老猕猴见此情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又从观音菩萨那里取来了五谷种子。从此众猕猴饱食五谷,身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毛开始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浙消失,以后又会说话,最终变成了人。… 古希腊人认为是先知先觉的巨人神普罗米修斯用隐藏着天神种子的泥土,按照天神的样子抟土为人形,然后从大自然的各种动物的心里摄取了“善”和“恶”封闭在人形的胸膛里,最后由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送给这半生命的造物,使人最终获得了生命,并成为大地的主人,这样便创造了最早的人类。[2] 二、藏族和古希腊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跨文化比较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1、上述神话都反映了“神造人”的世界性神话母题,人类的产生都是某种神意的体现。 对藏族先民来说,人类的产生是神佛的意志,是观音菩萨出于创造藏族人类以弘扬佛法的考虑,专门让受戒修行的猕猴前往雪域修习菩提慈悲之心。当罗刹女为了达到与修行的猕猴结合的欲望,以自戕和与魔鬼结合生育魔的后代相要挟的时候,具有菩提心的猕猴,为了不使罗刹女落人魔界,听从观音菩萨的点化,而与之结合,遂产生了藏族人类。对希腊先民来说,人是具有先知能力的巨人神普罗米修斯的创造 [收稿日期]2006--04--17 [作者简介】贡觉(1968一),藏族,西藏日喀则人,讲师,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 63

一对人性的认识(管理学角度)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古典管理学的逻辑前提 勿庸置疑,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深受经济学的影响,而古典经济学正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认为人类的动机和行为是自利性的,自利性的动机和行为通过人类的天性——交换,可以增进每个行为人的福利,并最终改善整个社会福利,促进社会进步,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由 3部分构成,即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泰罗受人性的“恶”思想的影响,认为员工是自私的、懒惰的、好逸恶的,多数人需要被控制,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一般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喜欢听命而为,不愿负任何责任,因此,多数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担当管理的职责。基于这一基本假设,既然员工不能“自律”,就应该采取制度化、规范化、非人性化的“他律”行为。由此演化出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必须是胡萝卜加大棒、金钱与皮鞭并重的管理方法。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因此,也蕴含着军事化管理的思想。 经济人假设从人性的“恶”出发,应用的激励方法以物质刺激为主,在约束机制上强调制度化的、刚性的“他律”控制系统。这一思想为制度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又为古典管理理论的终结埋下了祸因。同时代的法约尔另辟蹊径,从一般管理角度研究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管理的 5项基本职能,归纳了管理的14条原则,区分经营与管理的关系。把经营的目标定位于追求经济效益,管理的目的定位于提高生产的效率。泰罗的科学管理注重的是生产的现场管理,而法约尔则强调一般管理,在层次和内容上有严格的区分,但法约尔也没有跳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窠臼。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德国古典组织理论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权力的来源与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金字塔式 的“科层制”(也称官僚制)组织结构。强调任何组织的存在均以权力为基础,倡导理性合法权力,主张组织内部的非人情关系和制度化管理。在人性假设上,其实质也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管理方法也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理性化的、冰冷的刚性制度安排强调的是规范化、程度化和制度化,同样也忽视了人的其他方面的社会性需要。 古典管理理论倡导的管理方法尽管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产生了明显的工作绩效,但是,它忽视了人类需要的复杂性、动机和行为的能动性,受到了劳资双方的低制,一些敏锐的管理学家也对此提出了质疑。古典管理重视物而轻视人,把人看成机器一般,以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措施,辅以金钱的刺激来提高生产率,强调对工人严加管理,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其结果

希腊神话的人性与中国神话的神性

希腊神话的人性与中国神话的神性 从《希腊神话》到《中国神话》,看东西方“人性”“神性”的差异。神话,是古人信念与智慧的结晶。古人将自己的愿望与认识蕴含于神话故事之中,我们可以从神话中窥得古人对社会、生活、希望等的感知。也就是说,古人用神话来认识和解释他们心中的世界。 所以,读神话可以与古人对话,了解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神话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已经成为共识,神话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和希腊代表着两大古老的文明。在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摇篮,如果说《中国神话》是东方文明的代表,那么《希腊神话》便是西方文明的表现。 中希神话经过千年的沉淀,流传至今,不止在于其故事的生动性、趣味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层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西方“人性”和“神性”的差别。 所谓“人性”,是指平常人的爱恨情仇、优点缺陷。人性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有宽容大度,也有嫉妒报复;“人性”是人类内心的总和。 所谓“神性”,是指超越凡人、摆脱欲望的最高境界,是“神”和“圣人”的特征。神性中只有人性里美好的一面,脱离了人类发展初期的“兽性”和欲望。 孙中山先生曾说:“古人所谓天人一体,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入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人性”与“神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希腊神话》尚美,《中国神话》尚德 1、《希腊神话》崇尚美貌 在《希腊神话》里,更强调“神”的美貌,不管是女神还是男神,对他们的外表和形体都进行过具体的描绘,可以说《希腊神话》中的“神”更多是因为貌美而被大家推崇。 赫拉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众神之主宙斯的妻子,被称为“天后”,相当于我们神话中的王母娘娘,主管婚姻和生育。 赫拉在古希腊语中表示“高贵的女性”。她不仅出生高贵,与宙斯有着相同的血统,她既是宙斯的妻子,也是宙斯的姐姐;而且赫拉拥有端庄的难以抗拒的美貌,书中曾对赫拉的臂膀、眼睛、头发等外貌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赫拉美得让鸟兽吃惊,堪比我们中国四大美女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坐在黄金宝座上的天后赫拉异常美丽,拥有一双炯炯有神和洞察一切事物的大眼睛,臂膀洁白如百合,一头秀美的卷发从王冠下边泻出,流露出威严而安详的神情。” 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化身,在古希腊语中表示“爱情与美丽”的意思,也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主管爱情与美貌。阿佛洛狄忒就是罗马女神中的“维纳斯”。 阿佛洛狄忒出生于海洋,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便象征着美丽与欲望。她拥有古希腊最完美的美貌与身材,是女性美的最高规格。即使把“明眸皓齿、冰肌玉骨”这类关于美貌的词语都用在她身上,也描述不出她的美。 书中对阿佛洛狄忒出生时有这样一段描述:“少女阿弗洛狄忒刚刚越出水面,赤裸着身子踩在一只荷叶般的贝壳之上,她身材修长而健美,体态苗条而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何谓神性?其意指由宗教以自外而内的方式影响人们,最终所能达到的境界;何谓人性?其意指由人以自内而外的方式体现自我的性格。 宗教的形成大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达到了某种境界,并且想让更多的人达到这种境界而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二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并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知道某人达到了那种境界,从而根据一知半解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三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想以秘密社团的形式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三种模式可以代表着大多数宗教的形成,而就这三种模式而言,第三种是以宗教的名义来达成某种自身的目的,已经不能称之为宗教,它大多出现在宗教泛滥而又无人真正理解宗教的“末法时代”,如同“全能神教”;第二种则可以代表大多数宗教的起源,道听途说加上一系列的偏见和社会因素,虽然它能在社会中风生水起,但其中真正是宗教的东西已经被大大削弱,充其量只能说是“世俗化的宗教”,例如“儒教”;第一种则是真正而又纯粹的宗教,不带有任何的私利,只是为宗教而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超脱。 通过第一种模式而形成的宗教现在已经绝迹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这种宗教不可避免过多的沾染了世俗性而致使其丧失了原本对宗教的理解,从而或分裂、或归纳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宗教,我们把这种没有经历世俗性洗礼的宗教称之为“原始宗教”。它们对于宗教的理解可以称之为“道”,是可以解释大道宇宙运行,小到人体器官的学问。现在把这种“道”称之为人的“神性”。 原始宗教在历经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之,到了大约西周时期受到世俗的影响逐渐停止了发展并且开始走向分裂。宗教是要求精神上的超脱的,其后的诸子百家学说很少涉及“人的超脱”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样治人以治天下。思考“人的超脱”是原始宗教一直在干的事,这也是纯正的宗教在寻求精神上的飞跃。而在“轴心时代”,虽然思想家泛滥,但思考精神上飞跃的人已经很少了,除了老子所思考的“道”、孔子的“仁”、邹衍的阴阳之外更多的是苏秦的“纵横”、韩非的“法”、孙武的“兵”,这些都是在假教派之名为社会而服务的。当宗教丧失其超然地位而为世俗而服务的时候,宗教已经变味了,已经丧失了其原始的精华部分。所以虽然新儒教吸收了原始宗教中禁欲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并不是在做自身的超脱,而是在寻求控制社会。“知行合一”在这里成为了一句空话,知道的人做不到,而被要求做到的人却不知道,人性的崛起和对神性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严重的后果。 追求神性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过,历代帝王都通过或炼内丹或炼外丹的方式来追求“神性”。但种种行为表明,帝王们是通过这些方法来延续自己对世俗的统治,而不是在最求精神上的升华。达成一个目的,最重要是目标一定要唯一,这样才能避免力量分散,更好的集中有限的资源来达成目的。但这些帝王在追求神性和追求人性这一平行的目标中徘徊,既想追求神性以延长对世俗的掌控,又不想放弃人性而使自己失去对世俗的掌控。这看上去像一个饽论,如果选择神性就会失去世俗的掌控,而选择神性的目的就是要掌控世俗,达不到目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如果选择人性则会失去神性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神性的诱惑颇大。饽论往往使选择着陷入两难之中。帝王们在两难中往往是无法选择,只能二者兼备,既在追求人性,又在追求神性。但这种蛇鼠两端的做法只能造成历代帝王的短命,而且这种错误的追求神性的方式也使得人们对神性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神性的衰退,此消彼长之下,人性的作用在历史上变得越来越突出。 人性是自私的,这与儒家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恰恰相反,与新三字经“人之初,本性无”也是不同的,而恰恰与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所相符。 人性本恶这个观点在情感上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它被尘封了两千多年之久,但排除自命不凡的情感因素,以纯理性的角度重新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许多习惯上的错误。我们所认为的“人性本善”使我们的常识,但所谓的常识只是“十八年来各种偏见的堆积”。

人性的9个定律(深度好文)

这个社会,微妙又复杂,变化万千。一旦读懂它背后的规律,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些定律,胜过一切技巧。 1、三忌定律 聪明忌巧。聪明的人一心选择走捷径,那靠运气、偶然、投机“对赌”获得的成功只是一瞬而已。 才华忌傲。越有才华,越需要深入群众,越不能傲慢,否则一定会穷困潦倒。 平庸忌懒。世间的普通人,败就败在一个懒字上。 2、高调定律 越成功的人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越弱小的人越可以胆大妄为,野蛮生长。 而很多人却搞颠倒了:年轻时做事畏首畏尾,最终一无所成;成功时却胆大妄为,最后终于栽倒。

3、“100-1=0”定律 这在数学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在人性上却是成立的。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你对他100次好,他不记得,一次不让他满意,他就会翻脸不认人,抹杀之前你对他所有的好。 人性是经不起纵容的,不是你真心付出,别人就会铭记于心;不是你出手大方,别人就知道感恩。 人心险恶,世道艰难,并非事事都值得你一再伸手相助,也不是人人都配得上你的善良。 你的真诚可能换来的是背叛,宽容或许得到的是反目。 所以,别对一个人太好。我们既要保持善良,又要懂得适度拒绝。 4、知止定律 生活中,我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一些小事,或是一句话,一点欲念,些许越轨;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一步步走向不归路。

止语:守住嘴,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说,不知道的事,更不要乱说。 止欲:如若贪、懒、名、利等欲望不知止,就像无法控制的毒瘾一样,一旦沾染,就会深陷其中。 止行:不是不行,而是“三思而后行”,不懂思虑如何行事之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祸事。 当行则行,当止即止,才能立身长久不败,收获人生最大的逍遥! 5、两分钟定律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在2分钟之内去做,否则,这件事你可能就会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 2分钟是个泛指,强调的无非是“立刻去做”的重要性。 拖延和等待,是最容易压垮斗志的东西,它将不断滋养恐惧,唯有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 所以,今天就开始,挥剑斩拖延吧,现在就行动,立刻,马上!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我对人性的理解

我对人性的理解 我们活在世上,我认为最大的乐趣,是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外表下共同的人性,不论做哪方面的工作,管理、教育、销售、医疗,服务,科研,经商,金融等等,都需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人性几千年都不曾改变,将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掌握人性,有利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工作和生活得更愉快。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暴露的或者隐匿的人性,其乐无穷。 对人性的了解,有些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习和了解到,很多则要靠自己去发现和总结人性具有天然地美化自己的一切的心理,并且特别愿意拿自己的优点来跟别人的缺点对比,于是,比外表,比学历,比身高,比身材,比财富,比衣服,比智商,比房子,比汽车,比情人,比老婆,比孩子等等,这些现象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有些明显不如别人的地方,也在自我美化和自我想象中超过了别人。 当人面对陌生人或者新生事物时,通常只用6秒钟便下结论:第一印象往往只需6秒钟即可形成,以后的时间。只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因此对人下了第一印象的判断后,就会积极地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比如,第一眼感觉某个人,土里土气没品位,之后就会从衣着、谈吐等各方面来挑剔这个人,并为自己准确的判断沾沾自喜。 人性是不能也无法改变的;当你努力想改变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改变一个人有多么的难,难怪古人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表面上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改变了一些不良习惯,但往往可能只是为了做样子给你看,在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也从未在根本上去改变,改变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就是人自己遇到了重大的触动,比如你总劝你的亲人戒酒,他表面上应付你说;戒了戒了,实际上可能根本没戒,直到有一天,他酒后驾车出了车祸,变成重度残疾,这时候他有60%的可能会真正戒酒,又比如你劝朋友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吃垃圾食品,他可能表面上响应你的建议,可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改变,依旧还是我行我素,又咸又辣,重油的菜一样不会少,肥肥的回锅肉照吃不误,除非有一天,他提前收到了癌症诊断书,我认识这样的人很多,给我开车的司机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四川人哪有不吃重油的菜,你和我的饮食文化差别太大啦,广东菜就是没有味道,一点都不好吃,呵呵!-我只能一笑。 观人错易,察己过难;挑别人的错,找别人的茬相当容易,而自己要做到完美无瑕则难矣!人,天生喜欢选容易的事做,人,天生喜欢被赞美,不喜欢被批评:赞美下属可以让他

看透人性,直指人心的人生格言

看透人性,直指人心的人生格言 1、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翻译】山溪里的水随着季节常涨常退,不明事理的小人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感悟】这句话比喻反复无常的小人之心,说明品质不好的人表里不一,容易变化,不可与这种人深交。 2、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翻译】人穷了住在闹市也没人愿意去,人富了住得再偏远也会有人去登门。 【感悟】孔方兄不知打碎多少温情脉脉,世态人情莫不如此,只愿人心多一点真情,少一点计较。 3、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翻译】什么人背后不被人说,又有谁在别人面前不去议论人呢?

【感悟】人前人后,说长道短,传人不善,于己何益?天道好还,丝毫不爽! 4、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翻译】世间树有直的,而人却没有直的。 【感悟】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何必吹毛求疵,不如难得糊涂!5、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翻译】四处传播是非的人,便是挑拨是非的人。 【感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是非非,哪管许多。跳出是非局,且做逍遥派。 6、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翻译】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 【感悟】对牛弹琴,枉费心力。酒逢知己,千杯不醉。 7、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翻译】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感悟】知音实难!朋友不在多,知心就好。

8、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翻译】人和人的交往不要太深,免得到老产生怨恨之心。 【感悟】矛盾往往容易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 9、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翻译】当有茶有酒招待大家的时候,和你称兄道弟的人很多;而遇到急事或有难时,这些称兄道弟的人都消失不见了,找不到了。【感悟】当富裕的时候,好吃好玩的朋友很多;而这些朋友都靠不住,有麻烦事的时候,都不见了,特别是你受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个都不会出现来帮你。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神性与人性——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道德主题(一) 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道德人文主义神 论文摘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一、引言 瑞士著名史学家、文化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称文艺复兴为“人”的发现时代。之所以被定义为“人”的发现,是因为相对于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人的价值不仅在于服从上帝、信仰彼岸世界的安宁幸福,而且在于人本身是世间的上帝,勇于追求此岸世界的美好和谐。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针对教会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罪恶的邪说,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提倡理性,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因而有权追求知识,探索未知,了解自然和研究科学;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倡导仁慈、博爱,歌颂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险精神。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便是该时期应运而生的巨人。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是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的合理性消弭利欲滋生的邪恶,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最高峰。“从来没有比他的剧本更加全面地表现了人的状态了。”莎士比亚的创作已经产生超出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意义和作用,其戏剧可以看成整个人类的缩影。他所具有的包容性、前瞻性使其成为文艺复兴的总结性人物,至今为止无人可以比拟。基督式的上帝之爱守护古希腊式的自然之爱是莎士比亚不变的创作主题,虽然传承了世俗人本传统的文化内质,但是超世俗的理性指引着世俗的情感,这在他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创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基督爱的力量 莎士比亚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多以爱情为描写对象。他热情地讴歌爱情,肯定人自然欲望之合理性以“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来反对禁欲主义,这与前期人文主义相似。不同的是,他笔下的爱情并非一味的放纵、疯狂、粗野,而是奔放又节制,激情又不失理智。莎士比亚指出,情欲是贪婪的——你容易变得嫉妒和专制。他主张用人的理性来约束原始欲望不让泛滥的本能毁灭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人固然冲破了禁欲主义的压制,但是却又陷入自我情欲冲动的牢笼,这是他较早期人文主义先进成熟的地方这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有表现,是他从始至终的思想。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这当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文艺复兴新女性艺术形象。她们年轻美丽、温柔多情、乐观,敢于而且善于为实现美好理想而斗争到底。如《无事生非》中的贝特丽思漂亮、聪慧、泼辣,好为人抱不平;《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有勇有谋;《辛白林》中的伊摩琴美丽善良、爱憎分明,为了爱情不惜抛弃荣华富贵;《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为情人的死去而殉身等。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人人心,人文

论文—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最本质的内涵是人性,人性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学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唯独缺乏认识我们自己的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和两千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世界,但却缺乏对自己的改造。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自己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很重要的是能否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一个人如不了解自己,则很难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是每天随着广告、媒体、报纸等导向来决定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另外,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缤纷的世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但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做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安身立命之处,那么,我们的生命应安住在什么上呢?有的人可能会把爱情、感情、财富、事业、家庭作为安身立命之处,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这些动西都是会变化的。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当下,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真正自我上面,而是安住在外界的一些虚幻的不可靠的东西上,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痛苦不堪。所以,我们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 如何认识自己?佛教讲无我并不等于没有自己,只不过告诉我们你所执著的这个我并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把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你无边无际的烦恼由此产生。佛教讲无我,破除我执,也不是讲你不要去认识自己。今天讲人性的思考,主要是帮助大家来认识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这在中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今天主要把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几种说法提出来,从佛教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一、关于人性的思想及分析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的思想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人性;一是理性人性,它们都是建立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否定、反对封建思想而高扬人性。 1、关于人的自然性 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强烈的饮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启蒙主义的哲学家们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天生的、合理的,是不可以压抑、回避的,人享受这种自然情欲是合理、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人的幸福与快乐的基层就是享受人的自然情欲,唯有通过自然情欲的享受,人才能活得幸福与快乐。启蒙主义的哲学家对自然人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是一种低级的东西,是人与动物共同的东西,而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所以理性主义者是以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人与动物不同的本性。还有一些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自私,爱别人也是人的本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讲到自然本性,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就像婴儿一样非常朴素而没有任何情欲的污染,相反一个人追求情欲的生活,就会使我们的本性受到迷失,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 从佛教角度来看,情欲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种需求,是生命发出的一种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生命的延续就是处在无尽的需求过程中。佛教讲欲望有五欲和六尘,即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看的颜色,嘴巴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等等;我们对财富的强烈需求,对饮食、男女、名声的强烈需求,作为一个人有许许多多这些自然的需求。这种需求在我们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导读:本文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简析丁梅斯代尔 作者/许培芝 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红字》是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相对于众人瞩目的女主角海丝特·白兰,人们对故事的另外一个主角阿瑟,丁梅斯代尔几乎一致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他只有伪善的面孔和脆弱的心灵。但这种评价对丁梅斯代尔是很不公平的,也不符合霍桑塑造这个角色的初衷。霍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篇小说为那个时代的人送去一些道德之花的香甜。相比于海丝特,丁梅斯代尔承受的痛苦更为沉重,因为海丝特胸前的红字只是摧残着她的生活,并不能啃噬她的心灵。但丁梅斯代尔的红字却是深深地灼烧在他的心底。尽管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丁梅斯代尔身上看到人性的丑恶,但他的不懈努力最终使他超越自我走向了煎熬的终点,走向了痛苦的解脱。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丁梅斯代尔从罪恶走向解脱的内心演变值得我们细细去分析。 一、背景介绍 (一)红字简介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熟练地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将庄严的人性道德与真实的历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其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想象力和

独特的写作技巧是美国长篇小说史上的一大突破。 《红字》出版于1850年。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时期,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有着鲜明的特征:信心与焦虑的特殊结合。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充满自信;另一方面,社会的急速变迁、奴隶制的残酷和宗教的排斥异己等,又给他们带来种种焦虑。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人性已经被人们察觉并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神性和人性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白热化。在诸多反映这段特殊时期下社会现状的著作中,《红字》是最具代表性的,它鲜明地折射了强烈的人性,更对伪善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二)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起源于16世纪晚期的英国。当时,清教徒试图简化罗马天主教中繁缛的礼节、复杂的仪式和严苛的等级结构。但因为清教的提议违背了国王和国教利益,他们的多次提议都不被批准。1660年,查理二世为了巩固自身政权,驱逐了那些异己的清教徒,许多清教徒迁徙至美国。由于清教牧师一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此清教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理想价值观。但他们遵守严苛的道德准则,并一直警戒邪恶思想,在他们眼里,教规永远是公正的,甚至有时在没有一丝一毫罪恶存在的地方,人们都杯弓蛇影地聒噪一番。 《红字》从一个批判甚至是蔑视的角度去描写清教主义。作者描述了在没有自由、偏激残酷的清教徒社会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海丝特·白兰。在海丝特出狱这个场景中,作者将镇上警官描述成“清教徒法典那种阴森森的威严”的代表,相反,作者用“颇能表

人生感悟故事:看透人性的三件事儿

人生感悟故事:看透人性的三件事儿 事件一 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她家雇佣了一个保姆,有些年迈了,行动不很便利。 我坐在客厅里喝茶,她笑意盈盈忙前忙后,端庄秀美的身影穿梭厨房与客厅间。这是我第一次到她家里做客,也是我第一次脱离了社交场合地见她。 她陪我聊天时,不停地指挥那个老保姆干这干那,老保姆亦忙前忙后,一脸谄媚和惶恐。 临别时,战事却突然爆发——我见到了另外一种场面和另外一种刺耳的声音——只见我的朋友端坐在餐台前正凛声斥责那个老保姆。只因为她的玻璃餐台的台面上被水果弄湿,老保姆没有按她说的用牙膏去擦洗。 【启示】:有人总结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八个字,即:谢谢,您好,对不起,麻烦您,再见,我错了,请,我们。其中居首位的就是“谢谢”二字,英文中也有一个词使用率最高,人们几乎每天词不离口,那就是“THANKYOU”。有时,一千句、一万句的感谢之情,都凝聚在“谢谢”这两个字上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也许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

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后来我陪着母亲出去置办年货,在超市遇到母亲的同事,我妈和我开始都是满脸堆笑地打招呼,可是后来同事叔叔随口问了一句:“去年见你儿子走的时候是这身衣服,怎么回来还是这身衣服,换都没换啊?” 我终于见到了她的另一种表情,那表情好陌生好可怕。她正眼都不瞧一下那保姆,只把目光平视,看都不看面前怯懦着的那个大气都不敢出的人。她一字一顿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还要我再告诉你吗?桌子没擦干净,再用牙膏擦三遍!擦到能照出你的影子为止! 老保姆战战兢兢从卫生间拿出一筒牙膏,却不小心刮倒了水盆,于是,水漫地面,老保姆脚下一滑,扑通摔倒。半天没爬起来。而她,却连眼皮都没动一下。一转脸,立即堆满了笑意对我。 后来,他们决定推选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开始就有人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我的心一瞬间却,冷到极致——天那,她竟会变脸! 我再也没见过她,也没再接过她打来的电话。我的内心里,已经不拿她当做朋友了。也许到现在她都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间地疏远了她。 我无意鄙薄别人的人格和处事方式,但我知道人性的低

小说创作技巧之主角的神性和人性

小说创作技巧之主角的神性和人性 真实和伟大往往是不能统一的。就像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前面两节我们讲了,主角要有传奇或者英雄形象,这讲的就是“神性”,神性让人景仰,追随,好奇,钦慕,但在小说主角的塑造上是仅仅有神性是不足的,是浅薄的。 我们越过现在的网络小说,追溯到类型小说的经典—武侠小说,当年古龙异军突起,为了反对过往武侠小说的“脸谱化”,他曾讲过一句话:武侠小说到了要写人的时候了。 只有写人,才能让读者有更多的共鸣。人有优点缺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优点逐渐被放大,缺点逐渐被修正,才显得真实可信。 现在的小说往往也容易把主角塑造的有神性没人性,当然另一个极端就是人性写的太真实,最后反而削弱了神性的光辉,变成了纪实文学或者是讽刺、谴责小说。 对网络小说而言,塑造一个完美的主角就相当于没有主角,读者对“伟光正”的主角已经深恶痛绝了。你的主角如果要让读者记住,最好是有一丁点的缺点或者怪癖,无伤大雅但会让人觉得可爱。 比如说三清当中,人气最高的反倒是经常生气极为护短的通天教主,因为他更像人,读者最喜欢看的就是“快意

恩仇”,而他的师傅鸿钧老祖这样合了天道从此了无情感的人物,谁会有代入感呢?除非你以鸿钧为主角,描写他从人到神的过程,那么你只有扭转读者的常识让鸿钧一分为三:一为充满爱心的鸿钧,一为充满肃杀之气的鸿钧,还有一个就是无爱无恨合了天道的鸿钧,三合为一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鸿钧。 不要写冷冰冰的“完人”,真正的完人往往是阉人,比如说岳不群。 但是写人性,写缺点,不要写那种特别让读者恶心的缺点:比如优柔寡断等。好色滥情,算是大家常用的一个缺点: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另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主角:黑暗系的还是光明系的,主角一定要有爱。哪怕是《亵渎》里的那恶少罗格,也有自己无法放弃的原则,也能让读者逐渐感受到小胖子的可爱。 2.3涂鸦作业 1,神性和人性的分歧在哪里? 2,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在哪里? 3,你的主角是否注意到了神性和人性的结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