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复习——世界历史复习纲要

中考复习——世界历史复习纲要

中考复习——世界历史复习纲要
中考复习——世界历史复习纲要

九年级世界历史复习纲要

世界历史上册

第一课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2、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开始出现现代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第二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古埃及

1、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

2、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国王权利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是规模最大的,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佛拉金字塔前

二、新月沃地的古国(苏美尔人)

3、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仑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4、汉谟拉比为维护奴隶主利益(目的),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历史地位)。

三、古代印度

5、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6、雅利安人推行的“种姓制度”(见教材第12页表格),实质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7、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发生在大河流域(因此古代亚非产生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仑、古印度、古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北纬20~40度之间,原因是这一区域的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

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

1、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之源。

一、古代希腊文明

2、古代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发祥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3、约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一系列城邦形式(以城市为主体形式)的奴隶制国家,雅典城邦是其典型代表。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这种文明形式属于海洋文明,与古代大河流域的亚非奴隶制国家以农业经营为主不同。

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

(1)全盛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③文化昌盛、重视教育、人才辈出。

(2)雅典全盛出现的原因: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伯利克里进行了一

系列改革。

(3)伯利克里改革措施:

①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人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是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对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认识:

(1)政治实质:是只对奴隶主民主,而对广大奴隶专政的一种奴隶制性质的政治制度。(2)这种奴隶主民主政治,调动了雅典公民的积极性,为雅典达到全盛奠定了政治基础。(3)对后来西方的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7、经过:①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元老院掌握实际统治大权。

②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于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

③公元前1世纪,发生严重社会危机,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由共和国变成帝国。

第四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日本大化改新

1、背景:国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繁盛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先进

国内:六七世纪时,日本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2、主要内容: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3、意义: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大化改新后:①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②并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③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

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5、背景:①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相互仇杀,商业衰落、生

产停滞、外部势力入侵;②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6、经过:(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①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②在麦加传教受到麦加贵族排挤和迫害;

③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622年因此被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④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⑤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6、特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的过程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采邑,指承担一定义务的封地)

(1)时间:8世纪前期

(2)内容: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影响:①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②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2、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位和影响

(1)由于西欧长期动乱,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罗马教廷发展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丕平献土”的故事反映了这一特点)

(2)教皇和教会通过接受各国君主赐增地产和本身巧取豪夺,成为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3)教皇和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向悖的“异端”思想。(布鲁诺被罗马教廷用火烧死)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3、10世纪开始,西欧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

4、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了自治权,法国琅城是典型例子。

5、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城市兴起的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层,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6、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又称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453年,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又称拜占廷帝国):原因:封闭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国土不断被外族吞食,国家四分五裂。

第六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公元前5世纪早期~公元前5世纪中期,波斯三次侵略希腊,最后希腊彻底战胜波斯。

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这是东西方文明一次重要碰撞,希腊的胜利,使世界最终形成了东西方文明并立共存的形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东征路线: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到达印度。

2、影响:一方面,征服的过程充满暴力,给征服地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错金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公元前27世纪,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后,帝国不断对外扩张,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

2、帝国的疆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抵撒哈拉沙漠,西临大西洋,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2世纪时,罗马地跨欧亚非,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3、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公元1、2世纪,帝国由于内战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局势安定,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4、罗马帝国的扩张的影响:一方面,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给征服地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罗马文化也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第七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①将中国的古代发明传入西亚和欧洲,将阿拉伯天文学、医学、伊斯兰教带到中国,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②使(古代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传到欧洲,传遍了全世界。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4、马可·波罗来往中国和意大利的经过:

(1)来程: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于1275年达到元朝首都——大都。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

5、《马可·波罗行记》影响:对新航路开辟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为欧洲地理学家绘制早期世界地图起到参考作用。

三、世界各地区人民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①促进世界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

②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③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第八、九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中国商朝的甲骨文。

2、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1世纪7世纪

发源地印度(天竺)巴勒斯坦一带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耶稣(“救世主”)穆罕默德

经典《圣经》《古兰经》。

3、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成就杠杆定理和浮力定理,发明了螺旋式水车。亚里斯多德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4、《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一千零一夜》,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

5、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又称“禁寺”。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法国大作家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第十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文艺复兴

1、发生的背景: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华的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兴起了很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思想。

2、首先发生在意大利的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即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4、文艺复兴的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兴起

5、代表人物和成就: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神曲》;达芬奇——意大利——《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哥白尼——波兰——提出太阳中心学说

6、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7、原因:根本原因是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拓展海外市场。

直接原因:到东方追求财富(黄金);奥斯曼土耳其兴起阻断了东西方传统的商路。

8、经过:

航海家时间支持国方向成就意义

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向东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1492年西班牙向西达到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

等地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

达·伽马1497~

1498葡萄牙向东达到印度第一个开辟通往东方

的新航路

麦哲伦1519~

1522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

洋,返回欧洲,环球一周

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9、影响:①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②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11-13

★一、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英国美国法国

根本原因英国君主专制统治阻碍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

美经济的发展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

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波士顿倾茶事件三级会议的召开

起止

时间

1640——16881775——17831789――1794

起止标志1640年长期议会召开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1688年宫廷政变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94年雅各宾派下台

重大事件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1792年成立共和国,处死路

易十六

转折点纳西比战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北部资产阶级南部种

植园主

资产阶级

代表

人物

克伦威尔死华盛顿罗伯斯庇尔

重要文献及其意义《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

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

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标志着美国的诞生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和反对等级制度思想,具有

进步性;反映了资产阶级的

本质要求;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既是民族解放战争,

又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

资产阶级性质革命

特点长期而又曲折,受到国际援助,受到反法同盟的干涉,人民

推动革命不断发展;

保留了君主制;保留了黑人奴隶制;革命具有彻底性;

意义①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

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②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

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

扫清了道路,③推动了世

界历史进程,是世界近代

史的开端。

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

治,实现了国家独立;②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

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

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

革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

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

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

展有很大影响。

结果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

共同影

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对其他国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有很大影响评价华盛顿:1、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国,确立了比

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2、参与制定《1787年宪法》3、拒绝第三次连任总统,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

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6、拿破仑上台的原因:

①个人杰出的才能;②法国局势动荡,需要强有力的任务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7、拿破仑帝国:

①1804年成立;②帝国性质: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

③对内政策:巩固资产阶级,颁布《法典》

④对外政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军队,乘胜扩大法国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⑤拿破仑对外战争影响:积极影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使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传播;

消极影响: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

⑥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初期打败反法同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

后期对外扩张法国领土,变为军事侵略。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

19世纪中期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

纪初

20世纪40年代至今

重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

用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国家英国美国,德国美国

重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

富尔顿(美)发明

汽船;史蒂芬孙发

明火车爱迪生发明电灯,电报

电话,卡尔·本茨发明

内燃机、汽车;莱特兄

弟发明飞机

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

克隆技术

新能源蒸汽力电力、石油核能

新交通运

输工具

汽船、火车汽车、飞机

将人类带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影响(见课

本)

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更新,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青少年要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

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第十八课美国南北战争

1、战争爆发

(1)根本原因:南北双方矛盾不可调和,焦点:奴隶制存废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因为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

3、过程:

爆发:南方组成独立国家,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初期:北方失利;(原因是准备不足,缺乏优秀将领)

转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作用:调动了美国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北方获得雄厚的兵源,军队愈战愈强;)

结果:1865年北方胜利,维护美国的统一;(胜利原因:①北方具有正义性,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②北方在地域、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占绝对优势;③北方军队作战勇敢。)

4、南北战争的根本目的:维护美国的统一;

5、林肯的历史贡献: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6、南北战争的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性质相同:都是资本主义性质革命;

结果相同:都取得了胜利,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不同点:性质不同: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和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内战只是资产阶级革命;原因不同:独立战争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阻碍,美国内战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黑人奴隶制的阻碍;方式不同:独立战争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方式,南北战争采取的是内战的方式。内容不同:独立战争要求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

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原因:①19世纪中期,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农民暴动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

2、根本目的: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

3、主要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规定: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农民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快份地。(农民赎买份地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4、意义:(积极)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于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不足)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国内: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出现了对将军不满、要求

改变现状的改革派(主要有一些大名和武士、商人、新兴地主阶级)。

国际: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2、前提: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

3、时间:1868年

4、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5、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习俗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军事方面,开始实行征兵制建立起一支贯彻“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皇军”。

6、意义:积极意义: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消极影响: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比较日本和俄国改革的异同点,并说明原因,及启发。

相同点:性质相同,意义相同,影响相同。

不同点:政治上俄国只简单的宣布农奴成为自由人,没有进一步对农奴制打击。而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俄国只给农奴一部分土地,且大小由农奴决定,还要交赎金,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没采取措施;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扶植、保护私人企业修建铁路,发展邮电和电讯业。

形成不同点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是历经了武装倒幕运动后,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政府实行的,而俄国的改革则是由代表农奴主利益的旧政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启示: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第二十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度。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2、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和俄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活动,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德国和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挑起战争。

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4、主要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使用了各种新式武器(如坦克、飞机等),造成双方共70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一战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6、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和破坏。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第二十二课近代思想与科学

25)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法国的伏尔泰,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26)英国的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创建微积分、力学,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最大成就:力学三定律)。1859年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沉重的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爱因斯坦20世纪初提出了相对论。

27、德国的贝多芬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

曲》。完成于1804年,为拿破仑写的。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的良方。面对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托尔斯泰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所以,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荷兰的梵高《向日葵》。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世界历史下册

一、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与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政府同时存在。

2、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⑥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努力

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28年—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也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集体农庄)。

6、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离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内容:(1)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经济:德国应进行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这一条规定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引起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签定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日美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主导作用的是美、英和日三国)。1922年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靠国家实力划分世界的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而人民的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

2、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股票,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1929—1933年);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1)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的价格,却不惜大量销毁商品。(2)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3)引起各国的政局动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4)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四、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摆脱经济危机,宣布实行新政。

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2、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3、评价: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但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根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五、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结果: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

德国共产党,反犹狂潮: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中,宣扬种族主义,说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是全人类的敌人,……

2、、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梦想恢复古罗马帝国)

3、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强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三个法西斯国家勾结起来,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国)集团。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1、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疯狂侵略扩张,不仅使世界和平面临威胁,也影响西方大国的利益。为求一时和平,并想将祸水东引(苏联)。它们对法西斯的侵略不是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求得一时太平。(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

2、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和法四国签定了关于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德台等地割让给德国的协议,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二战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宣而不战),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四五月,德国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抵抗。

扩大:1941年6月德军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抗击侵略者。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基地珍珠港。8日,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5、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6、主要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1945年4月,苏军攻陷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结束。日本投降: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宣布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亚洲各族人民向日本侵略者发动了猛烈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结束。

7、性质: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影响: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①战后的繁荣: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西部

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②危机: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地位下降。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③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④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率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人们认为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欧洲的联合

原因:(1)这些国家的经济技术基础雄厚;(2)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主要原因)。(4)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大大加强。

概况:20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工业生产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其中联邦德国发展最快,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欧洲共同体: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六国组成了“欧洲共同体”组织(欧共体),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意义: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发展为欧洲联盟。现有成员国25个。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日本发展快的原因:①美国的援助,日本为美军提供大量军需物资和后勤服务,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利用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③战后日本在美军的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军费负担小;④日本政局稳定,战后进行了非军事化改革;⑤重视培养人才,劳动者素质高;⑥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

概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到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也存在着矛盾,70年代,形成了欧洲共同体、日本、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①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1956年,苏共二十大,全面否定斯大林。影响: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③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首先把经济改革改革作为重点,在没有取得效果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将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④苏联解体: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结果失败了,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1991年底,苏联解体。

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由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2、匈牙利改革:①背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总结了匈牙利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和调整。②内容: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经济上:针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该用价格、税收的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③结果: 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式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68年,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被苏联镇压。

3、东欧剧变:1989年—1990年;实质(社会性质的改变):东欧各国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东欧剧变以后,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了统一。

★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⑤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等。

九、亚非拉的独立与振兴

1、印度独立(亚洲):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即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尼赫鲁)和巴基斯坦(真纳)两个国家。(印巴分治是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最先在北非展开。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领导人:纳塞尔。赢得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拉丁美洲)1959年,古巴(卡斯特罗)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到1999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

十、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色列)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1948—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就发生了四次战争,即中东战争。

二战后,中东地区动荡的原因: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是各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矛盾更加复杂。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对水的争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徒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圣城”。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巴以冲突)

十一、冷战中的对峙:

历史

背景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

政策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

开始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信号 表现:政治上1947年3月提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实

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两极格局形成 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形成

美苏 争霸 五六十年代,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

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尼克松于1969年执政后,实行了战略收缩。

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它的经济也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因此,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的缓和。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十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

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轰炸南联盟。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曲

和平

进程

1993年,以色列和巴基斯坦达成和解,互相承认,迈开了和平进程上的重要一步,和平出现曙光。 1994年,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同两位以色列领袖会面,并就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达成协议,为此他们三人被共同授予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由于种种原因,中东和平进程不断笼罩着阴影,出现曲折和反复。直到21世纪初,巴以冲突仍时有升级和加剧。

★近代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时间 体系 变化

一战结束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随着二战的爆发而结束

二战结束后 雅尔塔体系(冷战格局)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结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 “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十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

★1、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参考笔记)

2、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结合实际,你应该怎么做。 答:实行“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节约能源和资源,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十四、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德莱赛—美国--《美国的悲剧》揭露和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里斯多夫》

贝克特—法国--《等待戈多》

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抗议德国法西斯

爵士乐,起源于非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1895年电影诞生。 经济全

球化产生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全球化的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全球化的影响 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利)

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

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弊)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影视与历史课程纲要

《影视作品与历史》校本课程纲要 齐斌 简要说明 本教材基本以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节数,侧重点在于历史,旨在通过影视来展示历史发 展的脉络,其线索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来编写,以中国史内容为主,世界史分量较小,同时兼顾一些理论评介性的内容,如第三节、第十二节。由于内容重 心是历史,所以对于影视技巧、著名演员、艺术特色的方面的内容少有涉及。教材所引材料 基本来自网络,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敬意和感谢。本课程初次开设, 尚无成型书籍和其它材料可以参考,定有许多疏漏、谬误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第一节历史影视简介 一、中国古代史部分 1、《大秦帝国》 2、《三国演义》 3、《贞观长歌》 4、《康熙王朝》 5、《雍正王朝》 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林则徐》 2、《鸦片战争》 3、《火烧圆明园》 4、《甲午风云》 5、《我的1919》 6、《开天辟地》 7、《红旗谱》 8、《地道战》 9、《红日》 三、世界史部分 1、《大国崛起》 2、《珍珠港》 四、历史影视的分类 1、纪实真实的历史 2、接近历史的真实 3、距历史真实较远,但有些历史真实的影子 4、历史仅仅是背景,影视中的人物、情节凭空捏造。 5、神魔化历史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丰富精神生活,休闲心灵 2、扩大知识面,增强审美意识 3、培养历史意识,为课内学习丰富营养 4、了解一些影视制作的技巧 第二节电影《孔子》 一、简介历史时期的孔子 二、电影《孔子》简介 三、学生观看《孔子》片段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四、同学互动谈体会 五、教师评点学生的看法 第三节正确看待欣赏中国古代帝王影视 一、古装帝王剧在影视文化发展中盛行的原因 1、经济效益的趋动追求经济效益是影视剧创作者的主要目标, 2、既有现成的故事题材, 又无版权困扰相对而言, 古装帝王剧的取材范围宽广 3、创作题材的安全性 二、从古装帝王剧的盛行看世人心态 1、古装帝王剧比较注重影视的娱乐休闲功能,能够满足广大观众情感渲泄的愿望 2、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昌盛,古装帝王剧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合并讨好了一些男人潜意识中存在的惟我独尊、妻妾成群的心态, 也为那些靠出卖色相快速致富的女子提供了强有 力的理论依据。 3、古装帝王剧的盛行, 反映了弱势群体的心声 三、影视作品在实现其娱乐性的同时, 要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1、影视作品应在娱乐中, 给人以启迪, 充分体现其教育性 2、帝王剧的泛滥, 不利于创作题材的多样性

中考世界历史知识复习总结

斯势力迅速抬头。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又在中国制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5、在对外侵略过程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逐渐勾结起来。形成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6、1938年,慕尼黑会议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17、1939年9月1日,德军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二战爆发的标志)。 18、1940年6月,德军进攻法国,法国将军戴高乐流亡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继续抗击德国侵略者。 19、1941年6月22日,德军袭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20、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2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22、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法西斯遭到致命打击,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3、1943年,意大利投降,退出轴心国集团,随即对德宣战。 24、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兰举行会议。 25、1944年6月,在美国将军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英、美盟军从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6、1945年,在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苏、美、英三国的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组建联合国等有关问题。 27、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战争结束。 28、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的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全部归还。 29、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投降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战”的性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争,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0、“二战”后美国采取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和控制资本主义世界。这种政策称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陈建静《趣味历史》课程纲要

《趣味历史》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陈建静 教学材料:历史视频、教学图片、历史照片、实物材料、 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活动课 授课时间:40分钟×18 授课对象:初一、初二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趣味历史》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初步掌握相关的历史理论知识,以及学习、探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考古发现等,初步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各类史实史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过程与方法: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从了解个别史实到不断积累各类史料,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全面理解的过程。因此,本课程通过图片展示、影视欣赏、纪录片选播、听老师讲历史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历史,激发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团结合作精神,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实、求真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课程内容】 历史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中学历史所占分额比较有限,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也仅局限在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上,而且多为史实或者结论性知识,学习探究的过程难以充分体现。 《趣味历史》选取教材以外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辅以教师说明、影视欣赏、纪录片选播和学生讨论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主要选取以下专题: 1、探秘古文明,主要是以图片展示、考古发现及老师讲故事为主,学生自

202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汇总: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一、“第一”类 1.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776年7月4日)。 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船(1807年)。 4.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 5.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 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871年)。 7.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885年)。 8.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成功试飞的飞机(1903年)。 9.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 二、“最大”类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标志”类 1.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646

年)。 2.英国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1689年)。 3.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年4月)。 4.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6.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出现。 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8.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成熟的标志:《英雄交响曲》。 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 11.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 12.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苏联新宪法的制定(1936年)。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4.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8日)。 15.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1942年1月1日)。

初中历史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历史课程纲要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人教版世界历史 九年级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 日期适用年级九年级总课时48课时学校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经过两年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熟悉。因而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能动性较好,探究学习的欲望较强,能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此外,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电脑水平,能在网上收集数据,描述信息,并能在小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放松,以浏览识记基础知识为主,不知去进一步作探讨,仍旧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两极分化明显。而世界历史学生相对接触较少,较长、拗口的人名地名对学生而言又有些让他们望而生畏。对此,一定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影视片、纪录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注重把知识点落实到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目标 1、知道世界史上如拿破仑、达尔文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知道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历史专题复习资料汇编 专题一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以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直至建立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危机与调整恢复这一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主要内容包括: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期(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时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 治维新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意德日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二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与两极格局、美日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事件: ?思想领域(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政治领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经济领域: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要实现中国梦,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启示)呢? ①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②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③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或酝酿时期) 考点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新的生产经营方式:13、14世纪西欧社会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新的社会阶层:富裕农民、工场主(商人)——早期资产阶级诞生。 考点二:文艺复兴(“人”的发现): (1)背景①天主教会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②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概况: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持续了近300年,蔓延西欧所有国家。 (3)核心思想(时代精神):人文主义。 (4)代表人物:①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是《神曲》。②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③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九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九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九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日期 2011、8 适用年级 九年级 总课时 48课时 学校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经过两年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熟悉。因而可以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能动性较好,探究学习的欲望较强,能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此外,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定的电脑水平,能在网上收集数据,描述信息,并能在小组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放松,以浏览识记基础知识为主,不知去进一步作探讨,仍旧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层次,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两极分化明显。而世界历史学生相对接触较少,较长、拗口的人名地名对学生而言又有些让他们望而生畏。对此,一定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影视片、纪录片、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注重把知识点落实到位、帮助学生

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目标 1、知道世界史上如拿破仑、达尔文等重要的历史人物,知道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总体趋势;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们创造的文明成就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 2、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历史意义;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3、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4、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地图的变化,了解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概况,学习判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决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作用;用表格的形式列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学会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5、开展适合九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绘制西欧封建等级制示意图、举办“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主题故事会等,活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放在课外进行,以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德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综合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6、在复习中,加深学生对该阶段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推动学生对每个历史阶段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世界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一个基本清晰的线索,进一步提升学生获得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及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课程内容 学习主题:(1)人类文明的开端;(2)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3)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4)步入近代;(5)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6)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7)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8)璀璨的近代文化;(9)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0)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1) 第二次世界大战;(1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1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演变;(14)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5)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6)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课程内容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 高中会考历史提纲(一) 欧洲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 力量持续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严重障碍,要结束旧的制度,资产阶级首先必须做好舆论准备。②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 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2)性质:欧洲资产 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历称为启蒙运动。(3)内容: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取 消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 自由。 二、启蒙运动代表: 1、英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霍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 阶级上层的利益,提出最基本启蒙思想,但有落后封建色彩。提出社 会契约,反对君权神授。不反对君主专制,他坚持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他认为世上本没有神,宗教不过 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霍 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洛克:洛克的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期间,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实行 了一些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所以国家政权不应干涉臣民的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应该分属议会 和君主。 制制度日益腐朽)——(1)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反对君主 专制,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过渡到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2)孟德斯鸠:发展了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了三 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由人民集体享有)、司法权(独立)、行政权(君

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 1、概述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当指河姆渡与半坡。炎黄战蚩尤、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尧舜禹等,神话与传说成分较浓,考古证据不足)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此乃夏朝的地位,另外,它还创立了王位世袭制)。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指“三代”,夏、商、西周)的辉煌成就。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唯物史观的经典演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在社会意识上得以充分展现。)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可以作为专题进行课程整合),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与罗马帝国同时)。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外戚与宦官专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自220年三国开始,至589年隋朝统一南北,中间除了西晋280—316年短暂的36年统一外,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长达300多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如西晋时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医学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华佗与张仲景),天文学、数学(祖冲之)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2019届中考(押题)历史专题复习 世界现代史练习

世界现代史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胜利”的重要代表是( ) A.玻利维亚的独立 B.农奴制的废除 C.人民委员会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答案:C 2.“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以上引文出自(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辛丑条约》 D.《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B 3.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点的事件或现象有( ) ①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②德国:纳粹政权掀起反犹狂潮③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④美国: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诺曼底登陆 4.右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登陆艇准备抢滩登陆的情景。该战役( ) A.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神话 B.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D.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答案:C 5.《走向全球主义》一书作者安布鲁斯指出,“尽管国家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为此,美国在政治方面提出(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 D.成立联合国 答案:A 6.下图是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统计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西欧各国经济迅速恢复持续繁荣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欲望日益膨胀 C.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联邦德国成为资本主义第二经济大国 答案:A 巴拿马运河 7.右图所示的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于1914年通航,是国际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1999年,当地政府从哪国手中收回该运河的全部主权( ) A.西班牙 B.英国 C.葡萄牙 D.美国 答案:D

部编八年级历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胡堂初级中学 学科名称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开发教师八年级政史地备课组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 授课教师韩慧 授课对象八年级 课程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基本发展线索。 2、学习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3、理解、掌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树立国际意识,理 解、尊重和吸收各个民族精华,树立开放的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从感性思维为主阶段开始向理性思维为主阶段过度; 教材分析 2017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富有趣味性、生动

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目前,我校所用班班统系统,有大量学习资源。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禁烟运动、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列强的罪行、两次鸦片战争的对比、太平天国运动3、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4、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口号、时间、影响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6、戊戌变法 时间、人物、内容、影响 7、抗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