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

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

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
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

论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①

吕炜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大连 116025)

内容提要:传统理论对技术创新效率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组织结构调动内部资源的动力和效率,而大量经验研究的结果并不能使传统理论得到解释。本文通过对不同体制下既有企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效率不足的比较分析,指出企业内源性技术创新在解决现代高科技成果商业化开发的诸多方面存在机制障碍,这种障碍证明了传统理论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来大量出现的风险投资企业的新的合约方式从外部组合资源,其组织结构在突破技术创新障碍方面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印证,分析风险投资机制的技术创新原理为传统理论的更新提供了经验研究的案例。

关键词:风险投资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

一、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关系的理论回顾与反思

1、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已不能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以熊彼特(Schumpeter,1912、1928)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得到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尼尔森,Nelson;罗森伯格,Rosenberg;等),索洛(Solow,1957)首次用规范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从而改变了人们寻求经济增长的方式,开始了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时代(王慎之,1997)。技术进步地位的确立,使市场经济中推动技术创新和阻碍技术创新条件的研究受到重视,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的关系成为这一问题的核心,并形成了熊彼特及其他学者(加尔布雷思,Galbraith,1952;等)提出的大规模垄断对创新活力有利的假设,和因对这种假设提出质疑而形成的中小企业偏向理论两大派的观点。

熊彼特等人的假设可概括为:(1)创新活力在垄断性企业中比在竞争性企业中更加广泛。原因在于:①拥有垄断权力可以使创新者从投资中获取利润,从而激励他率先实行创新。②与垄断权力相关的垄断利润为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提供了一种内部来源。靠内部而不是靠借贷的办法为研究与开发融资被认为是十分普遍而又必不可少的,因为研究与开发项目几乎不能为贷方提供有形担保,以赔偿万一项目失败所带来的损失。而且由于贷方并非典型地处于密切监督研究与开发项目进程的有利地位,或者发现这么做的代价十分昂贵,就可能会面临项目管理者逃债而不讲道义的问题。因此只有项目管理者对项目大量投资才有助于减轻外来投资者的疑虑。另外,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外部融资可能要求透露一些情报,而这可能与保守秘密以防别人仿造的原则相冲突。(2)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富有创新精神。原因在于:①只有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财力在内部为当前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融资;②大企业可以依靠进行大量不同又互不相关的项目来降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风险;③经营多样化的大企业能更好地发掘尚未预见的创新。

①本文在我的博士论文《风险投资的经济学考察/制度、原理及中国化应用的研究》基础上完成,感谢我的导师夏德仁教授的悉心指导,同时感谢胡必亮、郑红亮老师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文中观点由笔者负责。

中小企业偏向理论认为,大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程序烦琐,加上创新活动中的官僚主义,容易带来创新的报酬递减。同时,削弱竞争的市场垄断力量会养成惰性和迟钝。而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动力和良好的内部联系则使其在研究与开发中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

上述相互冲突的理论假设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始终未能得出明确的结论,一些经验调查倾向于认为创新活动在一个市场结构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企业中最集中,研究与开发活动在中等规模企业中比在大企业中更加有效(格瑞利奇斯,Griliches,1984;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68;谢勒,Scherer,1980),更多的调查则显示,除了个别行业外,创新活动与企业规模和市场控制力量没有显著关系(Patel and Pavitt,1992;等)。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组织来看,既有美、英、日等的大企业主导型模式,也有意大利、台湾等的小企业主导型模式,都对本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简要回顾可以看出,传统的技术创新与组织结构关系的分析存在以下局限:(1)用企业规模的大小简单地替代了企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对应关系,忽视了技术创新本身的复杂性和企业组织结构更深层的意义,从而在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的对应分析中趋于简单化;(2)将技术创新的支持条件如资本投入、研发力量、技术机遇、市场机遇等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分析,即一种内源性的资源组合分析,排除了技术创新从外部组织的可能性;(3)这种将技术创新能力置于既有组织结构框架下的研究,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对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评价方式,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仍占据重要地位,与这些产业相联系的创新活动研究更加受到重视。正是这种研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导致了以后大量经验研究的不可解释性。

不可解释性不仅仅是大企业与小企业之争,更反映在90年代以来成为技术创新主流的大量存在的风险投资企业。我们看到,在电子和生物技术等许多领域,尖端的技术并非由那些资源丰富的大公司所拥有,虽然它们看起来好像理所当然应当拥有先进技术,而是存在于那些积极奋进、敢于开拓的新兴企业之中。在美国,90%的高科技企业是按照风险资本模式发展起来的,二战以后95%的科技发明与创新来自风险企业,这些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欧洲,以接受调查的欧洲风险企业的相关数据与欧洲500强公司相比较,1991到1995年间,欧洲的这些风险企业的销售年增长率达35%,一般为欧洲500强的两倍;风险企业年就业增长率高达15%,而500强公司只有2%。1990-1994年,英国的风险资本扶持的新兴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4%,而同期作为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样本的100家大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只有大约6%。北美其他国家以加拿大为例,1989-1994年该国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其出口额年递增36%、税收年递增35%、总资产年递增37%、R&D支出年递增40%、就业总收入年递增30%,1993-1997年间该国风险创业的新兴企业年销售额平均增长31%,这些数字都大大高于该国可比年份非风险投资类型企业同一指标的数据。澳洲国家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风险企业1992-1996年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42%、年均利润增长率为59%,而该国同期列前100家大公司的这两项指标的增长率只有6%和27%。显然,以上的数据表明,很大一部分资源和高新技术正在从传统企业和传统创新模式中转移出来,重新配置用于创建新公司和新产业上。这是否表明风险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制度的先进性,从而必然替代传统企业结构在技术创新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创新方面的功能?现在还无法下结论,但是由对传统理论的质疑而对风险投资机制——风险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大量的经验研究却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2、若干观点与假设条件

在展开分析前,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提出若干假设条件,作为实证的前提,

包括: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认识

技术变革通常被认为是包括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的过程(熊彼特,1912)。发明是为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艺或制度而建立的新思想、图纸或模型,创新是将新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用到经济中去的第一次尝试,创新的扩散是指创新成果被广泛采纳,在提高生产率和取得竞争优势上产生决定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从发明过程到商业引进的衔接上会出现多次的脱节,在从实验室规模过渡到实用规模中遇到的问题使得许多很好的构思不得不取消,许多发明都有专利,但是大多数专利除了在讨价还价时引起注意外从来没有投入实际的商业应用。在美国,高新技术开发的成功率只有15%-20%,就参与开发的企业而言,60%以上受挫,约20%以上因此破产,即使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能维持5年以上不衰落的也只有30%。从创新过程进一步推导,一种组织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过程的扩展,特别是过程的向前延伸,将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推进到发明阶段,提高开发的成功率;二是各阶段之间联系的加强,特别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环节的减少、不适应的减小和转化的顺畅。

(2)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技术创新变动的要求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利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经济体系所必需的一个核心特点是资源必须能够被高速地重新分配(尼尔森,2000)。当技术创新与企业对利润追求的动力、竞争的压力日趋一致时,只要传统的组织结构阻碍了技术创新,即影响了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新的更适合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就会产生。比如在传统的大企业、中小企业都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创新要求时,我们就可以设想会有一种将二者优点结合起来、缺点回避掉的组织结构,即既吸收相似于大企业调动资源、分散风险、相对垄断等优势,又吸收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管理控制程序简单等优势的组织结构出现。此外,技术发展本身的特点变化也会对组织结构提出不断变动的要求。

(3)风险投资机制产生的原因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机制,风险企业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完成了知识、技术、资本、关系网等各种资源从原有领域的转移和重新组合(罗伯茨,Roberts,2000)。技术创新由内源支持向外源支持、由传统企业向新建的风险企业转移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现代高科技大都产生于全新的领域,具有较大的产业独立特征;第二,高科技发展速度加快,要求有能迅速大规模调动、组合资源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第三,对高科技发明的评估变得更加复杂、专业,科学家的能力需要新的激励与报酬机制来推动;第四,现代高科技的高风险,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具有在应对高风险的前提下追求高价值的能力。如对于大公司来讲,一个成功可能性只有五分之一的投资机会听起来不怎么样,而对新兴公司而言五分之一就很不错了。风险资本家会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前,及时关掉失败的企业,大公司则很难撤消失败的部门(迈尔斯,Myers,2000)。

二、技术创新特点及不同体制下既有企业组织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1、技术创新的特点与效率

技术创新的特点在于其潜在价值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导致的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性(吕炜,2001),这一特点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某一领域基础研究早已突破多年,应用研究却被另一领域的后来突破者抢占先机,而研究成果在生产过程实现的途径又可能被新的进入者抢占,这些在时间上有不确定性。同样的问题在空间上也存在,因为基础研究一般没有保密性,应用研究只具有一定保密性,某个国家或地区首先在前两个阶段某一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并不能决定它必然在商业化开发中成为最大获利者。发明创造

被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批量形成过程、市场接受过程、技术扩散竞争加剧的过程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着由若干个不确定性构成的风险。例如,在磁带摄像机和录相机、图文传真机、激光唱片机3种产品中,美国发明了前两种,荷兰发明了后一种,而就其销售额、就业人数和利润而言,这3种重要产品的获利机会都被日本所占据。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研究成果商品化率事实上一直是偏低的①。

不确定性

图1 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一般模型

图1是根据技术创新特点与企业行为偏好二者关系作的一般模型,用以描述技术创新效率不高的一般原因。四个象限的连续过程代表技术生命周期,在Ⅰ象限,技术创新进入扩散阶段,企业直接经营成熟产品即已经克服不确定性之后转让的成熟技术,风险相对较小,利润相对较大,从而形成“高收益区”,企业行为偏好大都集中于这一区域。但依赖成熟技术也会存在风险,由于模仿大于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随着众多竞争者的进入和市场购买力日渐饱和,必然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由于缺乏创新动力,继续经营下去将进入Ⅱ象限的“收益递减区”,企业竞争力弱,市场份额处于下降趋势。Ⅲ象限表示开发转让过程前期至中期存在的巨大不确定性,费用支出高而成功的可判断度极低,显示为“高风险区”。这一区域是技术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但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缺陷较多,在成功率和未来市场前景方面存在高风险,加之如果在企业内部开发,会存在对原有设备的替代和技术转换成本等问题,企业在行为偏好上往往会作出本能的回避选择。Ⅳ象限表示转化过程的中后期,成功的可判断度逐步提高,但利润率仍然是负值,为“成本递减区”。也就是说,一项技术成果被商品化的过程即令获得成功,其回收成本的过程也相当长。因为上述原因,企业往往只愿意买入接近成熟的技术,宁可承受收益递减的压力,也很难主动去进行技术成果商品化开发,其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参与倾向于实线箭头所表示的范围。与此相对照,不论是由政府和计划安排的技术活动参

①根据1988年底出版的《经济社会管理全书》提供的数据,当时世界上受理登记的专利有2700万件之多,但其中已过时的专利也多达2350万件,尚在保护期内的专利被人购买并用于生产过程的也只是少数。

与者,还是某个企业基于巩固其垄断地位需要而设立的内部技术部门,参与人员或因被指定研究内容并非个人爱好造成技术潜能难以发挥,或因研发成果不能得到重视、价值低估或被视作“公共物品”使用,而科技人员自己的创新设想由于预期风险的存在,前期定价困难,投入不确定,又很难在传统的制度结构中找到适合的金融支持方式独立开发,企业行为偏好与研发活动特点的矛盾,使创新动力不足,在图上显示为间断性的虚线箭头运动轨迹。

2、不同体制下既有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效率

以下我们选取三种不同体制(或称资源配置方式),对既有企业组织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技术创新的运行系统由政府计划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计划部门与企业、计划部门与科研机构分别形成子系统,而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则缺乏直接的联系。该系统创新的动机源于政府所认为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安全需要,创新决策由各级政府制订,资源严格按计划配置,由政府投入;科研机构进行研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其利益不直接取决于他们所实现的创新成果,同时也不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损失(石定寰,1999)。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技术创新与最终需求是脱节的、非动态的;②企业缺乏内在的技术创新动力,主要以生产车间的功能存在,即主要是一个生产体,而不是技术体和创业体;③研发部门根据计划安排进行科研开发,并不了解实际的市场需求,同样是被动的;④以计划为中心,决策及反馈程序复杂,创新过程过长,要素间作用程度不高,微观效率低下。

在转轨经济时期,由于体制的双轨特征和过渡特征,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要复杂得多。以我国为例,由于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对企业的调节增强,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支撑服务体系逐渐形成规模,如为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类技术市场、高新技术园区等,政府的一部分传统职能得到了市场化替代,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系统、市场化中介服务体系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由于经济转轨尚处中途,各部门之间职能并不能明确界定和执行,市场的和计划的运行方式都在起作用,常常形成相互掣肘。这一时期系统运行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企业经营机制尚在转变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②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独立科研机构数量过多,社会化技术支撑体系尚不健全;③技术创新仍然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科技计划与经济计划分离,缺乏协调联动机制;④虽然单个要素的创新动力在增加,但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交易成本较大,导致相互间作用依然较弱,资源流动与组合存在障碍。

在卖方垄断特征的市场体制下,技术创新的运行系统由消费者、企业、科研机构、市场四部门组成,与前两个系统比,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①科研系统与生产企业建立了双向联系,研究开发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增强;②计划的作用被市场替代了,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增强;③消费者作为市场不可或缺的一方出现,但因卖方市场垄断,对商品技术品质无选择权;④同样因为卖方市场垄断的原因,生产企业和科研系统对市场只建立了单向联系,难以对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作出迅速反应。显然,该系统虽更富有效率,但惰性特征也很明显,技术创新的效率将受到企业垄断地位和企业内部技术转换成本的限制。

3、既有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归纳

由以上经验研究,对既有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①由于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主要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传统企业对研发成果进行直接评估、定价的困难增加,潜在价值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研发过程越超前的成果,评估、定价的

难度越大,越难以在既有企业组织结构下开发应用;②由此所引起的技术交易的困难。由于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买卖双方难以在评估、定价上达成一致,市场搓合会形成交

易障碍,计划安排又可能带来决策的失误和风险、收益的不匹配;③对研发人员的报酬

与激励机制无法在既有企业的内部建立;④迅速调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能力和

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的能力有限。限制的因素包括技术创新与现有业务的相关性、资源

调动的机会成本与灵活性,对企业现有业务的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补

偿机制等。

这些障碍在不同体制的既有企业组织中都一定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近一、二十年

来高科技发展加速,大量完全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兴行业的出现,使得借助原有企业组

织结构的内源性资源和原有系统支持的技术创新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

反映了企业组织结构在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方面存在交易费用

过高的问题。反过来讲,如果有一种新的组织结构能够排除或减轻这些障碍,降低交易

成本,使技术创新加速,那么这一机制就具有制度创新的意义。

三、风险投资机制对原有技术创新障碍的突破

1、新的合约方式的达成

风险投资制度促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利用的效率机制,从经济学原理看,集中到一

点就是根据“成果”交易的特殊性,构造一种特殊的产权认定的契约资本化机制(吕炜,2001)。任何一项无形资产(例如一个发明)或准无形资产(例如一个构想)的价值在

交易时都只是以潜在价值的形态存在,它不仅需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才能证明其价值存

在是否具有真实性,并且往往是赋形于某个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在附加值中间接地被

体现出来。这就意味着,因为延时估价和间接评估的麻烦,交易双方在价格上很难取得

一致。基于此,想要用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法解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可能是难以奏效的。相反,采用交易双方共同承担延时估价和间接评估所无法避免的交

易成本,即用买卖双方共同组建一个创业体的组织方式,替代原来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

方式,然后在未来潜在价值赋形于新产品和新服务市场销售的真实价值确定时,计算出

双方的“产权剩余收益”。也许这样的方式在微观上有助于实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在宏观上则有助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

风险投资在促成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正是吻合着这样的路径,形成了独特

的产权认定机制,从而为知识产权这一大类特殊商品的交易活动,提供了创新的模式。

t1时点开始交易

A,B=A,

V1/投资家计算未

V2;

V3

V4购买

V1-V4为发明家以成图2 以风险投资的高新技术创业体为例的初始产权交易模型

图2是以发明家为一方、投资家为另一方的初始产权交易模型。其效率实现过程为:(1)由于发明成果潜在价值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加上双方计算卖出价和买入价的出发点并不一致,开始未能达成交易;(2)经协商,决定以契约资本化方式共同组成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创业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交易障碍被顺利地排除了。双方风险共担、权益共享,在未来目标上按乐观和稳健两个标准取得了共识;(3)发明家不再要求投资家多出资金。因为风险企业的总股本已经是他原来提出的报价,如果另外再让对方多作投资,将稀释他的技术性持股,从而减少未来分享收益的份额。因此他主动将初始启动资金的要求降低了;(4)投资家也不再过多在发明成果价值上计较。因为一方面中介机构评估证实其客观价值,同时,与可能实现的未来收益高成长性相比,认购优先股的风险与预期收益比已十分合算。

在实际操作中,风险投资企业这种新的合约方式一般采取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模式,以美国最为典型和成功①,它的基本组织特征包括:

(1)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LP)和普通合伙人(Gneneral Partner,GP)的组织结构是风险企业运作的前提。LP主要是资金提供者,他们一般投入总投资额的99%,以其所投资金承担有限责任,成功后分得75-85%的资本利润;GP由风险投资家和创新企业家组成,是风险投资企业的集中管理者和决策层,他们一般投入总投资额的1%,但个人对企业的经营承担连带无限责任,成功后则可分得15-25%的基金利润。这种以GP个人对外承担连带无限责任和对内经营决策承担高风险职责的均衡结构是传统公司制组织形态所不具备的,也是风险企业运作的前提。为了更合理、有效地保障企业的运作,LP一般还采取两种合约方式来解决与GP在未来合作中的矛盾:一是只签一个合同期的合同,视未来成效决定是否继续合作;二是设计“无过错离婚(No-fault divoce)”条款,即便GP无重大过错,只要LP丧失信心就会停止追加投资,以此来激励GP。

(2)风险投资家与创新企业家在有限合伙组织中的结合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孟长康(1999)认为,风险投资的成功来自两种结合的成功:风险资本与高科技增值潜力的结合,风险投资家与创新企业家的结合,前者是企业的外部结合,后者是内部结合。风险投资企业发展与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作为GP的风险投资家与创新企业家的人才资本,而不仅仅是提供风险资金的金融支持系统。这种人才资本的投入使风险企业在发展规划、咨询服务、内部经营、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得到专业的管理,因此GP所投资金虽只占总投资额的1%,却可以在企业运作成功后获得15-25%的回报。但是因为人才资本即期投入量化的困难和使企业运作更有效率的考虑,回报主要采取了类似期权的方式,这种收益延迟支付的设计有效地减少了“搭便车”的可能,对风险投资企业的运作起到了激励和凝聚作用。

(3)由以上的简要描述可以将风险企业组织结构与传统公司制组织结构作一个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前者在管理风险、调动资源、加强激励等方面的先进性。第一,有限合伙风险投资企业的组织设计使GP作为唯一的无限责任承担者更加有效地追求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使道德风险呈现极弱化;第二,风险企业组织形态在股份权益证券化、出资方式、金额与相关责任结构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供了一种迅速调动和组合资源的选择形式,使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创新企业家、高科技成果与发明组合于一个全新的创业体中;第三,风险企业家按照合伙经营协议中的事先合约②的明确方

①为了更恰当地平衡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收益与风险、责任与权利,这种模式的内部结构仍在不断变动中。

②如享有特殊表决权的可转换优先股形式投资、“棘轮”规则、防止股权稀释条款、认股权证的重新注资、职工持股计划等。

式将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化、制度化,而不是以传统公司制组织形态的“有效监管”来锁定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组织运行中的订约成本、运作成本和代理成本。

2、风险投资机制的运作特点

从美国等较为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运行来看,以风险投资企业组织模式形成的技术创新系统体现出以高科技成果、发明商业化应用为目标的特点,它由政府、风险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系统四部门组成,市场则是四部门得以运行的轴心,即以市场供求均衡为各自行为的目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①风险企业以前述的新的组织结构组成创业体,根据技术创新的目标直接从市场组合资源,并以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争取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开发效率的最大化;②中介服务子系统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因其独立性而能在为各方的服务中保持公正性,因其专业性而能有效地为各方提供针对性服务,该子系统包括的中介机构有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投资顾问处、技术咨询公司、专业市场调查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行业协调职能、投资银行的专业技术咨询等;③政府支持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政策鼓励、资金参与、法律保障、税收照顾等主要方面,以及产业技术环境、舆论社会环境方面体现出来;④科研机构的作用则是在市场需求、政府支持激励、风险企业组织激励、中介服务专业化帮助等推动下,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生产需要,以更有效的方式、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科技的研究开发。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风险企业组织结构对原有组织结构下技术创新障碍的突破是明显的:①以完善的中介服务系统为支撑,对高科技成果、发明的潜在价值做更为准确的评估、定价;②以合约方式设定收益的延迟支付,避免即时交易的困难,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格局;③将技术、管理作为资本投入,形成对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报酬的期权激励;④根据某一项技术创新的特定需要,迅速从市场中配置资源,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直接组合于一个新的创业体中,形成对创业体的风险管理。

这样的突破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风险投资企业这种组织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过程的扩展,特别是过程的向前延伸,推进到实验室研究和发明阶段。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R&D投资印证了这种新的趋势,即风险资本逐步替代政府投资,成为R&D资金的主要来源。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例,1990年到1993年政府的R&D投资占GNP的比例从2.4%减少到2.2%,到1993年60%的R&D由企业资助,67%的R&D由企业完成。风险投资机制对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领域的介入,大大加快了高科技的发展速度。二是加强了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风险投资企业组织结构所表现出的开放特征和快速组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创新过程的向前延伸,使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商业化目标得到更好的统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得到提高。

四、风险投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印证

1、风险投资企业运作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周期适应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呈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开发周期缩短的趋势,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能跟上这种步伐,则可以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服务,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如果能适应这种趋势,则可以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带动生产力发展、孕育新经济形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相对有利的位置。因此科技的不断进步客观上要求制度结构的不断变动与之相适应。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更好地与技术创新活动的要求相适应。正如前面多次谈到的,与既有企业组织形式相比,新的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过程的拓展,将商业化应用的目的直接推进到发明阶段,使技术创新在研

发阶段就具有适应市场的前景,和企业创新活动各阶段之间联系的加强,特别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应用过程中环节的减少、交易成本的减小和转化的顺畅两个方面。就此论点我们来对一般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运作与技术创新活动周期的适应性做一个比较:

表1 风险投资企业与技术创新的周期分析 风险/收益分布 技术生命周期 一般企业生命周期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 风险资本运动

周期 期限及 风险规律 一般最低

收益率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研究与开发阶段 种子期投资 7-10年 风险极高 50-70% 实验开放 开创阶段 创建期投资 初建阶段 早期发展阶段发展期投资

5-10年 风险很高 样品试制 成长阶段 扩张期投资

加速成长阶段盈利期投资

3-7年 风险高 产品销售阶段

35-50% 持续成长阶段 规模化 接近清算期投资 1-3年

风险中 35-50% 承上启下投资

1-3年 风险低

技术转移

获利阶段 成熟阶段 退出或变现 1-3年

风险不确定

30-40%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及报刊资料归纳。其中“风险/收益分布”中的“期限及风险规律”的数据,摘引自《风险投资的运作与评估》(任天元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一般最收益率”的数据,摘引自Plummer(1987)对风险投资家不同阶段投资使用折现率的调查结果。

与一般企业相比,风险投资企业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之间有一种更好的适

应关系,并且风险资本的运动周期、风险企业的风险/收益结构安排和人力资本结构安排都为这种适应提供了支持。风险投资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技术创新过程的向前扩展与生产过程的前移。与一般企业的生命周期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向前延伸到研究与开发阶段,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阶段相吻合,对应的风险资本运动也从种子期投资开始提供支持。同时风险企业生命周期的前移使得技术生命周期进入技术转移阶段,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成熟阶段时,风险资本能够由接近清算期投资——承上启下投资——退出或变现几个阶段及时撤出,避免了后期技术扩散、技术优势弱化所带来的利润下降和下一轮技术创新中技术转换成本的障碍。而一般企业的生命周期与技术生命周期的错位决定了它既不能在研发阶段介入和培育项目,同时又会在后期因为资产提前报废、产品替代的损失、职工结构性过剩等原因而推迟新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我认为,与传统企业生命周期相比,这样一种生产过程的前移使高新技术企业避开了与成熟传统企业同时竞争状态下的劣势,有可能利用技术创新优势,在传统企业不具优势的时段——非同时竞争时段,抢占先机,提前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吕炜,2001)。而风险资本一轮投资循环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吻合,使其能够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保持资本增值的最大活力。②技术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运作水平。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转化速度的加快,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越来越面临将技术开发向前延伸的压力,从风险/收益分布可以看出,介入阶段越早,投资越少,收益越大,但风险也越大。在这种竞争状态下,

灵活的企业组织结构在配置资源、运作资源和管理风险方面无疑具有优势,而风险资本所推动的小型高科技创业体应该更能迎合这种要求。同样在人力资源的动员和人力资本结构安排方面也显示出了适应技术创新的特点,据1994年底美国抽样调查的500家风险投资企业的数据显示:该类企业工程师、科学家和管理专家所占比例高达59%,而财富杂志500家企业该类人才所占比例只有15%,前者高于后者4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组织结构创新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作效率的改进,是风险投资企业能够将生产过程前移、与技术生命周期相吻合的根本原因。③技术创新过程与适宜的金融系统的匹配。

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弥补了传统金融系统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的缺陷①,使从企业外

部动员资金成为可能,形成了与技术创新过程对应的秩序良好的金融支持过程。通常的过程是,技术型企业家在完成最初的商业计划书后,投入自己全部积蓄或通过抵押企业的主要资产获得贷款;当需要额外但仍是适度的资本(10-50万美元)注入时,他们开始寄期望于“天使”资金;当全面的标准或客观的考察开始时,需要更大数目的资金(30-300万美元),这时风险合伙企业参与进来,成为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早期成长和加速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撑(谢勒,2001);再往后,银行信贷、保险资金和公众资金逐渐成为企业中后期运作的主要金融支持手段,企业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2、风险投资方向与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适应性

风险投资企业特殊的组织结构和投资机制,使其总是处于推动最前沿的高科技发展

的地位,与高科技发展保持着很高的相关度,以下的经验研究可以为这一判断提供佐证。

表2 经合组织国家制造业研发的技术等级变动分析 1970- 1980 行业及排位 1980-1995 1970- 1980 行业及排位 1980- 1995

1航空航天 1 12其他运输机械 12 2计算机办公设备 2 13石林玻璃 13 中低 技术 3制药 4 14石油加工 17 低技术 4电子—通讯 3 高

技 术 15船舶制造 10 5科学仪器设备 5 16有色金属 14 中低 技术 高 技 术 6电子机械 6 17黑色金属 18 低技术 18金属制品 16 中低技术7汽车 7 8化学工业 8 19造纸印刷 19 9非电气机械 9 中 高 技 术 20食品饮料 22 10橡胶塑料 11 21木材和家俱 21 中 技 术 11其他制造业 15 中低 技术 低 技 术 22纺织服装 20

技 术 资料来源:OECD ,DSTI ,STAN 数据库/转摘自秦宝庭等:《知识与经济增长》,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① 银行通常被认为不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熊彼特,1912;英格兰银行,1996)。这也是传统理论将技术创新局限于企业内源性支持来分析的重要原因。

表3 美国风险投资业投资热点分布(%)

资料来源:Venture Economics Publishing Co.

表2是OECD以研究与发展经费占总产值的比重(称“研究与发展密集度”)作为考核指标,对所属国家制造业划分技术等级的情况①。从中我们看到,按研发密集度划分的高技术产业及排位是动态的,认定标准和档次归类方法也有调整。表3是对1978-1980、1987-1989、1991三个时间区间里美国风险资本集中进入的热点行业的分析。两个图表对照我们看到,风险投资基本上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部门。其集中度1978-1980为82%,1987-1989年为100%,1991年为93.7%。即使将其中“工业制成品”、“能源、自然资源”、“消费相关物品”等OECD未明确划分等级而从资料中又无法得到细节的行业剔除,三个时间区间里的风险资本分布,仍分别有56%、77%、80.2%,其资金投向大部分仍然是与高技术产业结合在一起的。从风险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在三个阶段中,对信息产业主要领域的投资比重分别为31%、42%和51.1%(表3中2-5列合计),呈迅速上升的趋势。美国风险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从80年代的0.1%增长到1997年的0.16%,虽然份额很小,但由于风险投资在技术创新开发成长阶段的刺激带动作用,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效果是得到一致认可的。

主要参考文献:

王慎之,1997:《西方经济学思想库》(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理查德·尼尔森,2000;爱德华·罗伯茨,2000;斯图尔特·迈尔斯,2000;:《探索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廖理、汪韧、陈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石定寰,1999:《中国国家技术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载于石定寰主编《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月版。

吕炜,2001:《风险投资的经济学考察——制度、原理及中国化应用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孟长康,1999:《美国合伙制与风险投资运作框架的法律设计》,《证券市场导报》1999年10月号。

F·M·谢勒,2001:《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新华出版社2001年2月版。

英格兰银行,1996:《以技术为依托——小企业的资助》,伦敦,1996年10月,第

①其划分标准是:在1970-1981年,研究与发展密集度大于3%的行业划入高技术产业、研发密集度在1%-3%的行业划为中技术产业、1%以下的划为低技术产业;在1980-1995年,研究与发展密集度在10%以上的划入高技术产业、研发密集度在2%-5%划为中高技术产业、1%-2%划为中低技术产业、低于1%的则归于低技术产业。

41页。

Schumpeter,J.A.,1912,“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Leizig.Trans,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Schumpeter,J.A.,1928,“The instability of capitalism”,Economic Journal 38,September,366-86.

Patel,P. and K.Pavitt,1992,“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irms:Some New Evidence.”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pp.91-102.

Solow,R.M.1957,“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r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August,312-20.

Galbraith,J.K.1952,“American Capitalism.”Boston:Houghton Mifflin.

Griliches,Z.,1984,“R&D,Patents,and Productici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nsfield,E.1968,“Industrial Rese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 econometric analysis.”New York:North.

Scherer,F.M.1980,“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hicago:Rand McNall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inciple of Venture Investment Mechanism

Abstract:In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ize of an enterprise and structure of market,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concentrates on the power and efficiency of which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an enterprise controls its internal resources.However,the results from researching a lot of experience cannot axplain that.Through conduct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insufficient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exist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an enterprise under different system,this paper points out many obstacles existing in the mechanism with which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ternal resources of an enterprise carries out the commercialized development of‘state of the art’high-tech achievements.This kind of obstacle has prov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In rencent decades,the new contract modes appearing in a lot of venture investment enterprises have been integrating their resoures from outside,their organization have been widely proven effective in overcom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bstacle.Through analyz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inciple of venture investment mechanism,cases for experience research are provided for renewing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Key words:venture invest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许倩倩 何佳飞 田琳琳 王萍萍 翟利娟 胡娟 孙飞

这时,风险注资还未开始,壳公司架构搭建已经完成,壳公司的结构和预计注资完成后的股权结构如下图。 这样设置壳公司结构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避税,一方面是为蒙牛将来上市做准备 ②风险投资的进入 2002年9月24日,在完成了壳公司结构搭建后,风险投资正式开始。 第一步,股本结构准备:中国乳业开曼公司扩大股本1亿倍,即从原来的1美元扩大到1亿美元,共计1亿股,并将股本分为A类股5200股和B类股99999994800股。其中,A类股每股拥有十票投票权,B类股每股拥有一票投票权,另外规定了AB类股票的分红权,中国乳业同时规定,金牛公司和银牛公司原先持有的1000股为A类股。这些关于投票权和分红权的规定为双方之后的对赌协议提供了条件。 第二步,注资过程开始:摩根士丹利、鼎辉和英联三家风险投资机构以530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7332705美元、5500000美元、3141007美元,认购了中国乳业公司32685股、10372股、5923股的B类股票,合并持有B类股票48980股。三家金融机构总计为中国乳业开曼公司注入资金2597.3712万美元。 第三步,注入蒙牛公司资产:中国乳业将得到的全部资金以增资的方式,转移给毛里求斯公司,毛里求斯公司使用这笔资金(2597.3712万美元)购入内蒙古蒙牛66.7%的股份。中国乳业是毛里求斯公司的母公司,因此,中国乳业间接成为了蒙牛乳业最大的股东 第四步,股权分配,金牛公司与银牛公司以1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134美元、2968美元认购了1134股和2968股的A类股票,加上以前各自持有的500股旧股,“金牛”与“银牛”合计持有A类股票5102股。第一轮注资后,蒙牛股份的股权结构如下

试论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评估

试论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评估 (一)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退出,都需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然而按照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和方法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并不等于企业持有的现金,税后利润并不是公司可以用来分配给股东的现金红利或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而且,会计利润受到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譬如存贷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都会影响会计利润。可见,会计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地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会计指标基础上的财务业绩并不等于公司的实际价值。 同样,企业的实际价值也并不等于企业的账面价值。从理财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意义上的资本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之差并不表示财务管理意义上的资本保值增值。投资、筹资、经营活动或其他因素虽会使公司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增加,但是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占有率、长期竞争优势及获利能力可能随之而增加,也有可能随之而下降。例如一个集团性公司本着多足鼎立的经营方针进行多元化的投资,虽然资本的账面价值期末大于期初,但由于投资分散,经营者对所投资的多项业务不能驾轻就熟地进行控制,经营风险大幅度提高,最终导致再投资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及股东权益实际上已经贬值,即企业价值下降。而另一个原来经营多种业务的公司进行了资产与业务重组,出售了无经营特长的资产与业务,盘活了资产存量,并将所得用于偿还债务和回购自己的股份,从而减少了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此时即使企业资本的期末账面价值小于期初,但企业增强了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再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企业资本及股权价值反而增加,即企业价值上升。 另外,企业通过账面价值的核算,常常无法对其自身经过长期开发研究、日积月累的宝贵财富——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为什么美国占据资产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企业中,主要是涉足金融保险、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而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领域的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往往是利用会计准则难以进行核算的无形资产。这些企业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它们的股票市场价值却比它们的资产高出好多倍。 从理论上看,资本价值应是资本对应的资产预期现金流量现值之和。也就是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意义上的价值,应以实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评估法来评估较为合理。按此方法,企业的权益价值计算程序如下: 权益价值=实体总价值一债务价值 实体总价值=营业价值十非营业投资价值 营业价值=已明确的预测期间的现金净流量现值十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净流量现值(即连续价值的现值) 现金净流量现值=自由现金净流量×折现系数 自由现金净流量=毛现金净流量一总投资 毛现金净流量=息税前利润×(1一所得税率)十折旧 总投资=流动资金增加额十资本投入 (二)实践证明,利用实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预测绩效与自由现金净流量。 包括:计算扣除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计算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风险投资组织形式

一、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治理结构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者和项目经理直接肩负着筛选、监督投资对象企业等责任,所以风险投资机构的治理结构是否具备有效的制约与激励机制,是决定风险资本能否有效运作的最基础性环节。 1.有效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结构所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正如现代委托代理理论所分析的那样,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就会利用信息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却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就风险投资机构这种组织形式来讲,因信息不对称而使出资人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风险投资机构管理人员滥用资金的风险。在成功的创业投资项目中,产出往往数倍于甚至数十倍于投入。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风险投资机构属于资金丰富而本身并不直接拥有能够带来高额回报投资项目的单位,并且现实中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又极为有限。这样,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项目管理人就有可能放松对投资项目的筛选和分析,不经过缜密的评估和判断就把资金投入到并不具有可行性的创业投资项目中,从而造成资金的滥用问题。 第二,风险投资机构管理人员滥用权力为己牟利的风险。如果风险投资机构这种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组织形式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当,造成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利益不一致问题,管理者就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诸如过分追逐风险、为自己确定过高的报酬标准、进行关联交易、甚至违背机构本已确定的方针和投资策略等损害出资人利益的行为。甚至会发生项目管理人员为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而与被投资企业串通合谋,在投资前隐匿真实信息、制作与报告虚假信息,在投资后不履行善意管理的义务。 所以,一个合理的风险投资机构治理结构,必须能够有效地控制管理人员滥用机构资金及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2.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的治理结构。 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绝大部分都实行有限合伙制(Limited Partnership)的组织形式。有限合伙机构的合伙人包括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与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两类。在每次投资中,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比例一般要占99%,其余1%左右由普通合伙人投入。实践表明,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模式具有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地降低了代理成本和机构的运营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限合伙制的组织结构较好地实现了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根据美国关于有限合伙制的法律规定,由于有限合伙人对合伙机构的负债仅承担以其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所以不得直接参与合伙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有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才享有全面的经营管理权。这种权力分配构架既保证了风险资本家在投资活动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明确了其经营管理不善需要承担的责任——如若投资失败且负债比例过高,作为管理专家的普通合伙人必须以自己的财产进行债务偿还。另外,在合伙合约约定的期限内,只要不存在严重的问题,普通合伙人的管理权很难被剥夺,这就有效地防止了管理专家在长期投资方面的短期行为。为了防止普通合伙人滥用自己的管理权,美国的许多风险投资机构在成立章程中都规定,诸如合伙的延期等重大问题必须征得作为主要投资人的有限合伙人的同意。 第二,有限合伙制的分配模式对管理专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美国,作为普通合伙人的管理专家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固定部分由有限合伙人支付的管理费,一般每年管理费总额相当于承诺资本总额的1.5%-3%;二是作为浮动部分的资本利润提成(carried interest),该部分约占普通合伙人总收入的70%,甚至高达90%以上(庄心一、匡晓明,2001)。这种分配方式把管理专家的报酬与投资机构的收益直接联系起来,管理专家为了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必须首先实现机构收益及有限合伙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美国风险资本投资对象企业的治理结构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风险投资成功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是否有成功的退出渠道。退出是风险投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最佳的退出方式又是重中之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时间较短,退出机制方面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仍需完善。本文就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建立并完善符合中国风险投资现状的退出机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Success of venture capit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st: Is there a successful exit channels. Exit of venture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oosing the best out of the way is the top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Risk Investment shorter, exit mechanisms relat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still need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exit mechanism for venture capital in China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tatus quo in line with China venture capital exit mechanism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Venture Capital,Exit mechanis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I

浅谈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完善

浅谈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完善

内容摘要 风险资本是一种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创业企业并参与管理的投资行为。要发展风险投资,首先必须把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放在突出地位,并作为优先解决的前提条件。只有建立畅通的退出渠道,风险资本才能重新流动,收益才能真正变现,才能保持并不断壮大风险投资的规模,才能形成以市场为基准的风险投资的评价体系;改善风险企业的经验管理,才能扩大创业资本筹集或完善进入机制,最终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发展,使风险资本的流动实现良性循环。由于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退出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与否是一个国家风险投资业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要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就必须要有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文章对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分析了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构建建议。 关键词:风险资本;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业

目录 引言 (1) 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内涵及必要性 (1) (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概念 (1)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1) 二、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 (一)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现状 (2) (二)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三、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构建 (4)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4)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5) (三)培育并发展风险投资中介组织 (6) (四)培养优秀的风险投资人才队伍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9)

论风险投资的三阶段(doc 7页)

论风险投资的三阶段(doc 7页)

风险投资的三阶段 -------------------------------------------------------------- ------------------ 一、种子期 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者多根据创业者所拥有的技术上的新发明、新设想以及对未来企业所勾画的“蓝图”来提供种子资金。由于仅有产品构想,未见产品原型,所以难以确定产品在技术上、商业上的可行性,企业的前景始终笼罩在巨大的风险之中。企业应当在种子期内突破技术上的难关,将构想中的产品开发出来,取得雏形产品。否则,夭折就是它推一的“前途”。据统计,风险企业在种子期的失败率超过了70%。大部分的“种子”都被现实无情地淘汰掉了。因而,风险资金的投放必须十分慎重。(一)种子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风险投资来说,一粒精

这样,风险企业就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自己的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二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开发出来的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竞争对手难以很快模仿、追随,这使风险企业容易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垄断利润。 三是能够基本形成发展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中的高技术支撑点。这是决定风险企业有无发展潜力、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后来发展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都依赖于这一点。如我国的北大方正,它把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激光技术相组合,形成核心能力,从而把激光排版系统等高技术产品推向了世界。倘若风险企业在种子期没有开发出有支撑能力的技术,企业发展的后劲就会显得不足。 最后一点是,开发出来的技术、产品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生产一系列的产品。这为风险企业获得尽可能大的潜在市场打下了基础。值得指出的是,在探讨风险投资时,我们应树立这样一种观

我国风险投资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国风险投资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已初具规模。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先进技术的发展和高科技企业的壮大提供了火力支持,风险投资的作用与日俱增。事实证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风险投资业的加速发展,其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我国风险投资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风险投资问题分析二板市场对策探讨中国 1.风险投资的概述 1.1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是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一种权益资本。 1.2风险投资的特征 1.2.1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而不是借贷资本 风险投资为风险企业投入的权益资本一般占该企业资本总额的30%以上。对于高科技创新企业来说,风险投资是一种昂贵的资金来源,但是它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资金来源。银行贷款虽然说相对比较便宜,但是银行贷款回避风险,安全性第一,高科技创新企业无法得到它。 1.2.2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性 一方面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风险投资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增长潜力的、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或高技术产品作为投资对象。由于这些高科技企业或高技术产品在经营过程中缺少资金支持,导致风险投资的目标往往是处于起步设计阶段的“种子”技术,可能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但在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有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从而使风险投资承担了高于一般投资。 2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2.1投资方向主要为具有高成长性或高科技性领域

关于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

【论文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分析【论文摘要】:风险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的失败率极高。由于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大多是具有较高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试制、生产,到产品的销售要经历许多阶段,而投资风险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并来自于多方面。因此,加强风险投资的风险研究,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1. 技术风险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复杂性,很难预测研究成果向工业化生产与新产品转化过程中成功的概率,这是高科技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来源。技术风险的具体表现为:(1)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粗糙的,能否在现有的技术知识条件: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都是不能确定的。(2)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产品开发出来后,如果不能成功地生产出产品或进行批量生产,仍不能完成风险投资的全过程。(3)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由于现代知识更新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致使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被另一项更新的技术或产品所替代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当更新的技术比预计提前出现时,原有技术将蒙受提前被淘汰的损失。(4)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后,往往需要一些专门的配套技术的支持才能使该项技术转化为商业化生产运作,如果所需的配套技术不成熟,也可能带来风险。如美国的TRITIUM公司在风险资本的帮助下于1998年年初开始进军免费网络服务领域,采取类似网络零点公司的技术。但TRITIUM公司一时无法解决在技术上遇到的难题,即廉价带宽技术问题,在挣扎了半年之后,后劲不足,终于支撑不住,只好宣布无限期停业。 2. 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风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决策风险。即风险企业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企业具有投资大、产品更新快的特点,这就使得风险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组织风险。风险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的增长速度都比较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3)生产风险。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精确测定,致使实际的生产水平与实际的市场容量不一致而产生风险,所以这种生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风险企业大多为创新科技企业,这些公司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公司的创始人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专业技术上各有特长,并对技术研发情有独钟,但他们在管理上却不是行家理手或对管理的细节不感兴趣。在公司的发展初期,由于公司规模较小,他们尚能管理好自己的公司,随着风险资本的进入,公司进入了一个超常发展阶段,这时身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公司创始人的管理能力已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他们在公司管理上的风险日渐突出,可能发生如上所述的决策风险、组织风险和生产风险等。此时,通常的做法是,风险资本家与公司的创始人一道从外面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管理。 [!--empirenews.page--] 1977年4月,在风险资本的帮助下,苹果公司首次公开推出了新产品——AppleⅡ型机取得巨大成功。公司的超常规发展使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了问题,而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都深感自己不能胜任日常的管理工作,于是他们任命马古拉为执行主席,并从国家半导体公司挖来了他们的总经理麦克尔。斯格特担任苹果公司的总经理。这样,苹果公司渡过了当时的管理危机,公司一度得到快速发展。 3. 市场风险如果风险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或服务与市场不匹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就可能给风险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具体表现在:(1)市场的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由于实际的市场需求难以确定,当风险企业推出所生产的新产品后,新产品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市场的拒绝。如铱星的技术水平比现有的通讯卫星的技术水平高,但是铱星公司却破产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就是铱星技术没有市场需求,技术没有市场性。 [1][2]下一页(2)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全新的,产品推出后,顾客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对

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

风险投资的激励机制 李昌奕 激励机制的形成与设计是风险投资业务运作中十分必要和关键的要素。风险投资激励机制主要运用的手段一般包括有限合伙制的激励制度、股票期权、经理人市场竞争、精神激励等,激励机制的实现方式有退出的激励机制、可转换优先股等。 一、有限合伙制的激励机制 有限合伙制对风险企业中的风险投资方的激励机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投资方对风险投资企业债务所承担的无限责任。由于风险投资方对风险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所以风险投资方如果经营不善,所造成的超过基金数额的亏损将完全由风险投资企业中的普通合伙人承担。所以从强化理论的角度看,不利的结果将弱化风险投资方降低企业经营业绩的行为。在有限合伙制的规则下,风险投资方将努力经营企业并避免亏损,从而形成了对风险投资方的激励。 二是风险投资方获得的远远多于其出资比例的投资收益。风险投资企业以1%的出资获得利润的15%—30%,这种与投资不成比例的利润分配,实际上是对风险投资管理者劳动的充分肯定,这种有利的结果将强化风险投资方努力经营的行为。由于风险企业利益与风险投资方利益的一致性,这种机制将激励风险投资方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强化理论的角度看,有限合伙制规则构成了同时包含强化与弱化过程的激励机制,本文称之为“强化——弱化激励机制”。由于普通合伙人——风险企业的风险投资方——对亏损承担无限责任,因此起到了对于风险投资方的惩戒作用,这种不利的结果不断弱化风险投资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与此同时,风险投资方不仅可以每年获得约1.5 — 2.5%的基金管理费用,而且还可以获得远高于其1%出资比例的15% —30%的利润分配,这种对风险投资方有利的结果不断强化其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有限合伙人有权更换普通合伙人,这也对风险投资

商业计划书融资退出机制

商业计划书融资退出机制 篇一:创业计划书之风险控制和退出机制 创业计划书 框架 1、产品与技术赵 2、市场分析钟 3、公司战略焦 4、营销策略陈连增 5、公司结构和人力资源刘 6、生产运作陈凯音 7、财务分析吕 8、风险分析与退出机制李 风险分析与退出机制: 一(风险分析: 任何项目都存在着风险,如何能够有效地预防并控制各种风险是项目探讨之初就应该多方讨论的问题,做为管理者会采取各种措施减小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把可能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避免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带来的难以承担的损失。综合本项目,有可能存在风险的因素如下: 1 1) 气候的影响 由于自然因素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大,所以本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无法对 经营产品的数量等做准确的估计,从而在资金的分配上,不会达到更高效的配置。 2) 仓库的货损

为了物流配送的需要,我们的货物必然会在物流仓库短暂堆放,对某些蔬菜类产品,因为货物本身的特点,在存储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货损,对这个的预防和控制是本项目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3) 对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监控因为我们的品牌形象就是有机食品,所以,我们所销售的农产品一定要完全符合我们对外宣传的标准,否则将对我们的形象大大折扣,也会危及公司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安排人员对全部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这个是否能够实现是个难题,而且如果有对公司形象有损的报道,将会大大影响公司的生存; 4) 对货源的控制 为了达到一定的销售规模,我们必须拥有一定的产品货源,我们面向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民,非常分散而且难以控制,如果我们要决定他们种植的产品,那么我们需对他们产品的回收做出承诺,假如市场到时候未达到预期的要求,那么损失只能我方来承担。如果我们不决定他们要种植什么,那么我们的控制无从谈起。 2 二(资金退出机制 1)上市 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考虑,,,上市,从而资金可以撤离; 2)并购 如果企业发展暂时不能达到期望的要求,那么可以考虑被别的公司并购; 3)管理层收购 如果公司运营一段时间以后,公司管理层能够将公司收购,那么其它投资资本也可以及时退出。篇二:如何写商业计划书(投资退出与营运分析) 如何写商业计划书(投资退出与营运分析)

正式稿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蒙牛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叶长燮 2010-12-9 一、 宏观背景、乳业的状况 图1城镇居民基本情况 ■从图1可知,城镇居民的收入和食品支出在不断增加,并且消费结构不断由低档商品向中高档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 一举突破1000美元大关,2006年则越过了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我国人均GDP 突破了3000美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图2牛奶人均消费量对比 图3奶类人均年消费量 ■从图2可知,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7.2公斤,仍处于很低的水平。不但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20%。然而,滞后中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当前我国乳制品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难得的机遇之中。从图3可知,世界人均年消费奶类93公斤,而我国只有7.2公斤,我国的人均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在180个国家的排名中排在100位之后。从图2、图3对比可知,就固态、液态奶而言,液态牛奶更具有市场潜力。(事实是,蒙牛起来后,占据了液态奶市场第一,20.8%,而固态奶类制品由伊利长期占据第一。) 20 40 60 80 100 世界人均亚洲人均中 国人均

图4奶牛的生产和消费 图5蒙牛成立初的乳业企业状况 ■从图4可知,乳品生产仍然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市场未来发展潜力非常大。从图5也可以看出,乳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从图5中看出,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有接近1/3的乳业企业亏损)。 二、蒙牛简介 1999年,在中国乳业老大伊利当了10年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被开除了。他东拼西筹了900万,成立蒙牛,蒙牛最初的启动资金来自至爱亲朋,承载着亲情、友情和信任。创立之时,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但是包括牛根生在内的10位创业者有5位是来自伊利,可谓经验丰富、往绩彪炳。牛根生团队对乳品行业的运营规律有着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们拥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可资利用的市场渠道。蒙牛在第一个年头剩下的3个半月就实现了3730万元的销售收入。2000年是2.467亿元,2001年升至 7.24亿元、2002年再升至16.687亿元,2003年跃过40亿元! 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截至2009年拥有总资产300多亿元,仍以28%的年增长率在不断成长。 三、蒙牛融资背景 2002年已驶入快车道的蒙牛对资金十分渴求,要开拓市场、建立自己的产业链条,在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中文摘要 风险投资是一种投资于创业期的融资与投资方式,其发展程度决定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达程度, 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现状;对策 Abstract V enture Capital is an investment in the business of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termines the extent of its developm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country's

economic security and overal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r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V enture Capital;Capital Markets;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引言………………………………………………………………………………………第二章风险投资的内涵、特点、风险…………………………………………………… 2.1 风险投资的涵义…………………………………………………………………… 2.2 风险投资的特点……………………………………………………………………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风险投资案例分析: 软银投资阿里巴巴狂赚7l倍 年级:08 系别:经济系专业:金融学 班级: 2 姓名: 黄将锋学号: 120080801226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这样看待企业家和投资家的关系:投资者可以炒我们.我们当然也可以换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投资者多得很。我希望给中国所有的创业者一个声音——投资者是跟着优秀的企业家走的.企业家不能跟着投资者走 投融资始末 创业伊始,第一笔风险投资救急 1999年年初,马云决定回到杭州创办一家能为全世界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站点。回到杭州后,马云和最初的创业团队开始谋划一次轰轰烈烈的创业。大家集资了50万元,在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园的100多平方米的家里,阿里巴巴诞生了。 这个创业团队里除了马云之外,还有他的妻子、他当老师时的同事、学生以及被他吸引来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当初抛下一家投资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的头衔和75万美元的年薪,来领马云几百元的薪水。 他们都记得,马云当时对他们所有人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3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狂言狂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当时阿里巴巴的生存技巧而已。 阿里巴巴成立初期,公司是小到不能再小,18个创业者往往是身兼数职。好在网站的建立让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被很多人知道。来自美国的《商业周刊》还有英文版的《南华早报》最早主动报道了阿里巴巴,并且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开始在海外有了一定的名气。 有了一定名气的阿里巴巴很快也面临到资金的瓶颈:公司账上没钱了。当时马云开始去见一些投资者,但是他并不是有钱就要,而是精挑细选。即使囊中羞涩,他还是拒绝了38家投资商。马云后来表示.他希望阿里巴巴的第一笔风险投资除了带来钱以外,还能带来更多的非资金要素,例如进一步的风险投资和其他的海外资源。而被拒绝的这些投资者并不能给他带来这些。 就在这个时候,现在担任阿里巴巴CFO的蔡崇信的一个在投行高盛的旧关系为阿里巴巴解了燃眉之急。以高盛为主的一批投资银行向阿里巴巴投资了500万美元。这一笔“天使基金”让马云喘了口气。 第二轮投资,挺过互联网寒冬 更让他意料不到的是,更大的投资者也注意到了他和阿里巴巴。1999年秋,日本软银

(风险管理)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风险投资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在弥补失败项目损失的同时,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 我国风险投资的探索始于1985年成立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以后在一些地方也陆续成立了十几家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可科技投资基金,个别以外资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基金也于90年代初步开始进入我国。但由于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许多问题,环境条件不成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的要求进行运作。 近几年来,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风险投资问题。在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一号提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已有近百家,拥有近百亿资金。更多的外国基金如软库(Softbank)和著名IT企业如Intel、IBM等公司也已开始进入我国风险投资领域。 在技术创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现代社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风险投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但风险投资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都十分有限。因此,在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同时,加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仅就风险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风险投资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有效社会激励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间的竞争靠创新取胜,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要靠创新取胜。只有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的优势,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能够充分调动个人的创新热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的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保持科技创新活力,赢得科技创新优势最为重要的条件。 风险投资机制就是这样一种鼓励人们大胆创新的社会激励机制。它通过向科技创新项目投资,不仅解决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支持了科技创新工作;而且还通过其特有的“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投资分制,使科技工作者不必承担投资风险就可以在项目取得成功后获得巨额收益。这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说,风险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是对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创造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就是促进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社会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风险投资的风险,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于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即投资项目的实施者可能不具备使项目取得成功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对风险投资家来说,后者的风险比前者的风险更大。因为如果合作伙伴选择错了,再好的项目都会招致失败。而选择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即使项目不是特别好,仍然有可能取得成功。“宁可选择一流的合作伙伴,二流的项目;而不愿选择一流的项目,二流的合作伙伴。”这就是风险投资家们公认的投资准则。 无论是项目选择,还是项目实施者选择,都要由人去实施。这本身就包含着两方面风险:一是评价者的知识、能力、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及进行评价所需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备的,因而存在作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二是评价者在道德上也不能保证都是完备的,可能会出于个人利益方面的考虑而徇私舞弊。前者属于技术风险,是客观的,难以消除;后者属于道德风险,虽说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但从社会人们的道德都不完备这一客观事实来看,也是客观的且更加难

风险投资导论笔记

$ 风险投资导论结构 Monday, June 15, 2015 10:22 AM 第二章风险投资的概念 1.风险投资的定义 2.风险投资的特征 ? -投资对象 -投资阶段 -投资方式 -退出方式 -投资回报 3.创业型的企业经济行为 ; 第三章科技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及其金融经济价值 2.加速技术创新 3.宏观经济效应 4.促进就业 第四章科技企业创业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1.创业的技术经济过程 … -种子期 -创建期 -成长期 -扩张期 -成熟期 -关联经济型与范围经济性 -规模经济性 ! -速度经济型 -虚拟经济性 -经济性之间的协同关系 第五章风险投资的风险特性及其规避规则 1.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过程中的风险投资行为) 2.创业过程的风险特性 (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充分 -信息传递不流畅 3.风险投资规避风险的基本规则 -控制市场和管理风险 -高价值的P、S、E -大P

- 第六章风险投资收益特性和风险资本市场1.风险投资过程收益特性 5.为创业型的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体系 第七章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创业活动 ] 1.互动的目标与规则 2.互动结合点 3.互动的基本机制 互动的五个审查 第八章风险投资的制度特性及有限合伙制1.有限合伙制的起源 ? 2.有限合伙制的治理结构分析 3.有限合伙制的优势分析 4.有限合伙制的内在机制分析 5.有限合伙制的利益激励机制 第九章美国的经验 : 第十章风险投资国际化分析 1.起步与现状 2.驱动因素 3.外部驱动因素 6.中国参与风险投资全球化的建议 " 第十一章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4.三个问题 -人才 -法律 -创业环境 5.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宏观因素 * -微观因素 -风险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分析 第十二章关于我国创业和风险投资的思考 2.七大矛盾 3.针对七大矛盾的建议

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

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日期:

西安培华学院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姓名: 院系: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高风险的高科技项目,旨在促进高科技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它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的支持系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并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策略。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资主体;投资资本

目录 摘要 (4) 目录 (5) 1绪论 (6) 2风险投资概述 (7) 3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8) 3.1 风险投资资本总量不足,缺乏合格的风险投资主体 (8) 3.2 风险资本退出缺乏有效渠道 (9) 3.3 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滞后不健全 (9) 3.4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滞后 (10) 3.5 风险投资人才极度缺乏 (10) 4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2) 4.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12) 4.2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12) 4.3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加快制定相关法令法规 (13) 4.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13) 4.5培养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 (13) 5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论风险投资家与创新者的关系(一)

论风险投资家与创新者的关系(一) 我今天讲的题目就叫“双向选择,共同创业——论风险投资家与创新者的关系”,主要是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我今天想首先对中国风险投资这几年的工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顺便介绍一点国外的情况:然后讲选好项目是风险投资家的职责,包括风险投资家怎样看项目和怎么看人;再讲创新者怎样看风险投资家,实际上是从双向讲讲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风险投资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美国的风险投资的发展,可以说是经过五十年代的成型,六十年代的成长,七十年代的衰退,八十年代的复苏和九十年代初的暂时挫折,从1992年开始进入了迅速增长的阶段,这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到2000年一季度达到高峰,实际投入为193.5亿美元,现在已经逐渐在减缩。 根据我查到的有关美国风险投资规模的最新统计数据,在统计上有两个口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的筹资数额(CommitmentstoVCfunds),另一个是风险投资的实际投入数额(Amountraisedbyventurebackedcompanies),就是风险投资基金对其所支持的企业的实际投入。这一实际投入1997年是114.16亿美元,1998年是150.39亿美元,1999年是381.86亿美元,2000年是687.56亿美元,可以看到从1998年到2000年的三年中几乎每年差不多翻一番。1999年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2000年比1999年几乎翻一番。如果从季度来看,就可以看得更清楚。1999年一季度是50.81亿美元,二季度是83.23亿美元,三季度是89.69亿美元、四季度是158.13亿美元,2000年一季度是193.54亿美元、二季度是189.27亿美元、三季度是167.64亿美元、四季度是137.10亿美元,所以从年度来看,应该说2000年是高峰。但是从季度来看,2000年一季度是高峰,此后逐渐减少,大体上与美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相同。尽管最近有些人仍在发表乐观的论调,认为美国的风险投资正在从信息和网络技术转向生物技术,所以还能够保持它的势头。但是我看2001年很可能会低于2000年,是否如此到今年年底再证实。我认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是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在顺利的时候要看到风险,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 去年5月19号纳斯达克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址开业,他们的董事长和总裁请我去作为他们的嘉宾,为他们按电钮开幕。大家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纳斯达克在时代广场的新址相当气派,在外头有一个七层楼高的电视屏幕。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讲,我说我来的时机不好。朱镕基总理去你们华尔街旧址给你们按电钮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冲到5100点,我今天来给你们按电钮时只有3100点,而且弄不好可能还要往下掉。但是作为一个管理学家,我认为资本市场,以及风险投资等,都是一种虚拟经济。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信心的影响,同时它内在存在泡沫,泡沫的膨胀和破灭就造成它的波动。所以资本市场中没有泡沫是不可能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作为一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应该看到这一点。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时候,我正好在美国,那天似乎美国到了世界末日,有人跳楼,有人自杀、有人开枪把他股票经纪人打死,因为他难以接受其财产突然大大缩水的事实。那个时候道。琼斯指数才只是在3000点以下,但是曾几何时,十多年后道。琼斯指数就冲到了一万多点。 所以我奉劝大家不要借钱买股票,当然更不能挪用公款买股票,借钱买股票赔了还值得同情,挪用公款买股票赔了跳楼活该。但是对新闻界的要求应当是,顺利的时候要指出风险,热的时候我们要泼冷水。所以我在去年,泼了一些冷水,不能老宣传硅谷一天出30个百万富翁。不能只宣传风险投资家过五关斩六将,不讲他走麦城。但是困难的时候,再泼冷水,这个火就灭了。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要讲成功的前景。今年2月19日出版的《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美国最成功的50名风险投资家,其中第一名是温诺德。考斯拉,他在过去几年中通过给6家新生代电信公司投资,用大约五千万美元的投入,获得了一百五十亿美元的回报。当然这是个别情况,但也说明风险投资是有可能实实在在地做好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要切切

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研究

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研究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投资者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风险资本投向创新型风险企业,主动地参与风险企业管理,并为其提供增值服务,做大做强风险企业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撤出投资,取得投资回报,并将收回的投资投入到下一个风险企业的商业行为和特殊的投融资方式。风险投资是一种集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的金融创新工具,也是以转移风险、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为特征的资本运营方式。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迅速崛起,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有效手段、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风险投资与资金配置效率、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日益凸现,研究风险投资,特别是把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资金配置方式,分析其对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把风险投资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投融资方式,以风险资本的筹集、运用及回收为主线,站在风险投资家的角度将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化分为融资机制、投资机制和退出机制三部分。在阐述国外成熟的理论及模式的同时,分析我国风险投资实际运行的特殊性和阶段性,探讨如何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等;第二部分在分析国外风险资本来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两方面来分析我国风险资本的来源;第二部分通过对风险投资机构的三种主要组织形式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了最适合于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并提出我国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分阶段发展的建议;第四部分构建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风险投资家投资决策体系,并对风险投资者如何规避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部分详细地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我国风险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形成及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在融资机制部分,指出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企业和大公司等产业资本是增加我国风险投资有效供给的最重要的供给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形式部分,提出我国风险投资组织形式分阶段发展的建议,指出有限合伙制是最佳的、最先进高效的风险投资组织形态,我国最终应该建立以有限合伙制为核心的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机制部分,与现有其它定性与案例决策研究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