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类活动可改变下垫面状况,如扩大湖面、森林面积,从而导致局部的环流状况改变,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电子教鞭,PPT

【教学过程】

学生小组活动承转:同学们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看了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第31页上的文

字,小组讨论,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并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图,并请

代表起来讲解自己小组的观点

看书,并归纳讲解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

式图。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以及学生

的绘图、析图和

提炼地理原理

的能力。充分挖

掘了学生的潜

力,培养了学生

思考、归纳、表

达、交流的能力

5分钟

教学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纠偏:

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直接将学生

引入总结阶段。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全,则教师进

行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

分析。

1、分析受热均匀状态下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气压面如下

图:是平直并且相互平行的。

以上为原始状态的气温气压图,气温气

压的状况表明A、B、C三地气温相等,

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

直运动。以及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

一氷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如下

图:

A地

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

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解。并进一步思考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

流的理解。学生观察、

领会、总结规律,并

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

感性认识' 通过

演示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通过

观看.分析、思

考.回答,教师

的讲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化繁为

简,一坏扣一

环,让学生更深

刻透彻的理解

热力环流。。

3分钟

【板书设计】

第一节、热力环流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如图)

B 、

C 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 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高压与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言的。 3、分析同一氷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近地面B 、C 两处气压高,A 处气压低,大气由B 、C 处流向A 处,高空,则由A 处流向B 、C 两处。

承转 过渡

讲解热力环流的4个知识点:

1.在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吧,我们近地面由于有东西在燃烧,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高空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其实火是诸葛亮放的,雨也是诸葛亮自己下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典型的热力环流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思考和记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相关的知识点。

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4分钟

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即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二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难把握,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教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热力环流》 执教者 郭宝 田 课时2 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本 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 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 题。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 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 活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自 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2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 “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2.过程与 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T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T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给出实际生活案例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 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文库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宁陵县第二高级中学:郭金花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三、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四、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2.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3.实践探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设计课题

教学设计 2.3.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从宏观上看,第二章从分别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能量传输进行教材的组织,热力环流是大气圈部分的重要组成容,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从微观上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冷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又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出现差异,最终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本节课教材容层层展开,逻辑性和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难点主要在于三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能够具备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④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②通过热力环流的事例,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③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001]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

(完整word版)微课-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教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自己家的壁式空调安装在哪里吗?冬天的暖风片又安装在哪里呢?学生答;教师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夏天的壁式空调要安装在墙壁的顶端,而冬天的暖风片安装在墙壁的底部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出热力环流的标题。教师板书:热力环流 教师:在学习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气压。图片展示气压的概念及特征。说明气压的与海拔及空气密度有关,为热力环流过程的讲解打基础。 学生分组学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后,一二组学生就自己所看知识提出问题,三四组学生就一二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学生提出问题:热力环流的概念是什么,特点是什么,过程及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三四组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在课本上),教

师交代其他学生把这些概念划起来。 【多媒体讲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师:当A、B、C三地受热均匀的时候,三地气流不做任何运动,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较大,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相反,A、B、C三地高空分别形成高气压、低气压。这样,在近地面,在高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就出现了差异。 ④同一水平面产生差异后,大气就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在高空,空气由A地上空流向B、C地上空,在近地面,空气由冷高压的B、C 两地流向A地。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等压面气压产生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请同学们观察下图,简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大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同 一 水 平 面 的 气 压 差 大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翰林实验学校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实验教材中图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 南康市第二中学钱祥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 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探究式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热力环流的知识,先请我们同学观看一段视频。展示课件录像视频:同学们知不知道这个视频播放的是什么内容?这个视频播放的是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三回孔明火烧司马懿。同学们觉得诸葛亮聪明不聪明?司马懿有没有诸葛亮聪明?为什么火烧司马懿会失败?我觉得是诸葛亮没有学好地理,为了让我们比诸葛亮更聪明,我们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 (分析过程)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ABC三地的气温气压都平行于地表且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我们再这截三个柱状图,三个柱状图中空气质点都是均匀分布的。若ABC三地受热不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A地受热,气流就会膨胀上升(初中物理学过热胀冷缩),空气柱中的空气质点就会上移,质点上移就导致高空大气密度加大形成高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BC 两地相对于A地冷却,气流就收缩下沉,空气质点就下移,近地面空气质点增多大气密度加大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导致气流的垂直运动。此时,近地面ABC三地所受的压力还是相等的,为什么?举个例子说明,即拿两盒粉笔,其中一盒抽掉几跟,两盒粉笔位置上下调动对地面所产生的压力还是不变的,但是在某一海拔高度上气压就产生了差异即:没抽的一盒在上面,气压就更高,抽了的在上面气压就更低。所以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就产生了气压差异,等压线就不再平行与地面了,这个时候某一海拔高度的等于面就发生了弯曲变化,即高压上凸、低压下凹。此时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就会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时A地近地面气流不断上升,BC近地面气流就过来补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 总结热力环流过程: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接下来请同学们花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以下问题: ①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②同一海拔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③同一水平面:气流与气压的关系? ④气流与天气的关系? ⑤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⑥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展示答案: ①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徐香华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以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首先,以故事导入法引起学生兴趣。其次,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去解决(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设计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动手、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 (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图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A 3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 ?(空 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 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4. 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 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 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 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 学生展示成果。 4. 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 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 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 海风。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是一个热源,空气膨胀上升,陆地降 温快,是一个冷源,空气海 陆风 海陆风 I 海 海风 是一个热源, 海洋受冷空气 陆

热力环流教案(详案)

热力环流教案(详案) (PPT投影实验环境) 师:在新课前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个实验,(介绍实验背景)这是一个密闭的玻璃箱,箱内左边放着一个盛有热水的碗,右边放着一个装着冰块的盆,现在在冰块盆的上方玻璃箱盖处开一个小孔,插上一支玻璃管,然后在管口点燃一支香,当香烟顺着玻璃管进入玻璃箱内时会如何运动呢?请大家猜想一下香烟在玻璃箱内的运动路径。 生:在玻璃箱内垂直空间上呈逆时针运动。 师:到底是不是如同学们猜想的这样,我们一起来观看实验视频,印证实验结果。 (播放实验视频) 师:香烟进入玻璃箱内先下沉,其次在近箱面流向盛有热水的碗,再次上升,然后又流回管口处,并且继续在玻璃箱内重复路径循环往复的运动。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是在玻璃箱内垂直空间上呈逆时针运动。而香烟在玻璃箱内的运动路径模拟的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请大家翻到教材P30找到热力环流的概念,告诉我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师:在探究热力环流概念之前,先补充几个常用的概念。 气压:该地单位面积垂直方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气压的概念听着比较抽象,举个形象的例子:假设PPT上这个人所占的区域就是一个单位面积,在这个单位面积空气柱上方取A、B两点,请大家分析一下,是从A点起算的单位面积空气柱要重一些,还是从B点算起的单位面积空气柱要重一些? 生:A点起算的单位面积空气柱要重一些。 师生:由此可以得出气压的特点: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生:增加),近地面气压始终(生:大于)高空气压。 师:再来看高、低压的概念,同一高度上(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较大的称为高压;空气密度较小,气压值较小的称为低压。在这尤其注意高、低压只是同一高度上的一个相较而言的概念,并不是说当达到多少数值就高压,达到多少数值就是低压。 补充了这三个概念后,我们再次回到热力环流的定义,请同学们从它的定义中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生:近地面冷热不均。 师:很好,现在就从热力环流的成因入手,来探究热量环流的原理。 假设A地受热,而B、C两地相对较冷,思考:A、B、C三地垂直方向上的空气会如何运动?并在图中标注出三地大气垂直运动方向。 生:(按要求完成学案探究一) 师:(抽取学生代表上台讲解) 生:根据热胀冷缩原理,A地受热导致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A’聚集起来,B、C两地受热少,上空B’、C’的空气收缩下沉在B、C处堆积起来。 师:讲解得非常好。此时,由于垂直运动使不同高度同一水平面上的空气密度发生了变化,思考:此变化会对不同高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有所影响吗?具体有何影响? 生:会。A地受热导致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A’聚集起来,使得A地空气密度降低,上空A’空气密度增加,B、C两地受热少,上空B’、C’的空气收缩下沉在B、C处堆积起来,使得B、C空气密度增加、B’、C’空气密度减少。所以高空同一水平面的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近地面同一水平面的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 师:回答得非常好。现在根据气压特征观察气压分布,按由大到小的顺序给图中各点气压排序,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完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