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抗生素

第八章抗生素

第八章抗生素
第八章抗生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一个叙述是不正确的

A.抗生素是来源于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

B.抗生素在很低的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菌,达到治疗的目的。

C.早期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或霉菌感染性疾病,故称为抗菌素。

D.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是最早上市的抗菌素。

E.结构简单的抗生素可以用合成法制得,如氯霉素。

2) 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A. 头孢氨苄

B. 头孢克洛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噻肟

E. 头孢噻吩

3) 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 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 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 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 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4) 半合成青霉素的重要原料是

A.5-ASA

B.6-APA

C.7-ADA

D.二氯亚砜

E.氯代环氧乙烷

5) 各种青霉素在化学上的区别在于

A.形成不同的盐

B.不同的酰基侧链

C.分子的光学活性不一样

D.分子内环的大小不同

E.聚合的程度不一样

6) 青霉素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7) 青霉素结构中易被破坏的部位是

A.酰胺基

B.羧基

C.β-内酰胺环

D.苯环

E.噻唑环

8) 头孢噻吩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 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 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 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 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0)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

11) 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

A. 大环内酯类

B. 氨基糖苷类

C. β-内酰胺类

D. 四环素类

E. 氯霉素类

12) 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是粘肽转肽酶的抑制剂

A. 氨苄西林

B. 氨曲南

C. 克拉维酸钾

D. 阿齐霉素

E. 阿莫西林

13) 对第八对颅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不可逆耳聋的药物是:

A.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四环素类抗生素

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 氯霉素类抗生素

14) 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式为

15) 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 氨苄西林

B. 氯霉素

C. 泰利霉素

D. 阿齐霉素

E. 阿米卡星

16) 下列哪个药物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A. 舒巴坦

B. 氨曲南

C. 克拉维酸

D. 甲砜霉素

E. 亚胺培南

17) 盐酸四环素最易溶于哪种试剂

A.水

B.酒精

C.氯仿

D.乙醚

E.丙酮

18) 下列哪一项叙述与氯霉素不符

A.药用左旋体

B.配制注射剂用丙二醇或二甲基乙酰胺作助溶剂

C.本品性质稳定,水溶液煮沸五小时不致失效

D.分子中硝基可还原成羟胺衍生物

E.可直接用重氮化,偶合反应鉴别

二、配比选择题

1. 头孢氨苄的化学结构为

2. 氨苄西林的化学结构为

3. 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为

4. 头孢克洛的化学结构为

5. 头孢拉定的化学结构为

2)

A、泰利霉素 B. 氨曲南

C、甲砜霉素 D. 阿米卡星

E. 土霉素

1. 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 为四环素类抗生素

3. 为?-内酰胺抗生素

4.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5. 为氯霉素类抗生素

3)

A、氯霉素 B. 头孢噻肟钠

C、阿莫西林 D. 四环素

E. 克拉维酸

1. 可发生聚合反应

2. 在pH2~6条件下易发生差向异构化

3. 在光照条件下,顺式异构体向反式异构体转化

4. 以1R,2R(-)体供药用

5. 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 根据药物的INN名称,指出其药效类别

A.吡洛芬

B.美多洛尔

C.甲哌卡因

D.氯硝安定

E.舒它西林

1.镇静药

2.青霉素类抗生素

3.解热镇痛药

4.抗心律失常药

5.局部麻醉药

5) 下列药物在合成制备中的一个关键原料(或中间体)是

A.双烯

B.L-山梨糖

C.氯乙酸乙酯

D.6-APA

E.醋酸去氢表雄酮

1.氨苄青霉素

2.氟脲嘧啶

3.甲基睾丸素

4.黄体酮

5.维生素C

6)

A.磺胺的发展

B.顺铂的临床

C.西咪替丁的发明

D.6-APA的合成

E.克拉维酸的问世

1.促进了半合成青霉素的发展

2.是抗胃溃疡药物的新突破

3.是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来寻找新药的途径

5.引起了金属络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三、比较选择题

1)

A、阿莫西林 B. 头孢噻肟钠

C、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 易溶于水

2. 结构中含有氨基

3. 水溶液室温放置24小时可生成无抗菌活性的聚合物

4. 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很强

5. 顺式异构体的抗菌活性是反式异构体的40~100倍

2)

A、罗红霉素 B. 柔红霉素

C、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 为蒽醌类抗生素

2.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 为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

4. 分子中含有糖的结构

5. 具有心脏毒性

3)

A.青霉素

B.氯霉素

C.A和B都是

D.A和B都不是

1.抗生素类药物

2.生产中采用全合成

3.分子中有三个手性碳原子

4.广谱抗生素

5.可用于真菌感染

4)

A.青霉素钠

B.氨苄西林钠

C.A和B都是

D.A和B都不是

1.β-内酰胺类药物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

3.半合成抗生素

4.与茚三酮试液作用

5.应用时应先作过敏试验

5)

A.头孢噻吩钠

B.氨苄西林钠

C.A和B都是

D.A和B都不是

1.β-内酰胺类药物

2.β一内酰胺酶抑制剂

3.主要原料6APA

4.与茚三酮试液作用

5.应用时应先作过敏试验

6)

A.氨苄青毒素

B.头孢噻吩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1.四环素类药物

2.经典的β-内酰胺类药物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

4.广谱抗生素

5.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起作用

四、多选题

1) 下列药物中,哪些药物是半合成红霉素衍生物

A. 阿齐霉素

B. 克拉霉素

C. 甲砜霉素

D. 泰利霉素

E. 柔红霉素

2) 下列药物中,哪些可以口服给药

A. 琥乙红霉素

B. 阿米卡星

C. 阿莫西林

D. 头孢噻肟

E. 头孢克洛

3) 氯霉素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化学结构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临床用1R,2S(+)型异构体

B. 对热稳定,在强酸、强碱条件下可发生水解

C. 结构中含有甲磺酰基

D. 主要用于伤寒,斑疹伤寒,副伤寒等

E. 长期多次应用可引起骨髓造血系统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4) 下列哪些说法不正确

A. 哌拉西林和头孢哌酮的侧链结构相同

B.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不稳定

C.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由于侧链中都含有游离的氨基,都会发生类似的聚合反应

D. 克拉维酸钾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仅有较弱的抗菌活性

E. 阿米卡星仅对卡拉霉素敏感菌有效,而对卡拉霉素耐药菌的作用较差

5) 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有

A.青霉素钠

B.氨苄西林钠

C.头孢噻吩钠

D.氯霉素

E.土霉素

6) 下列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

A.青霉素类

B.氯霉素类

C.氨基糖甙类

D.头孢菌素类

E.四环素类

7) 关于氨苄西林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氨苄西林钠溶液的稳定性与浓度有关,浓度愈高,愈不稳定

B.本品对酸较稳定,遇水、碱均不稳定

C.氨苄西林钠具有α-氨基酸的性质

D.本品不发生双缩脲反应

E.本品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伤寒和败血症等

8) 青霉素结构改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

A.耐酶青霉素

B.广谱青霉素

C.价廉的青霉素

D.无交叉过敏的青霉素

E.口服青霉素

9) 红霉素符合下列哪些性质

A.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为两性化合物

C. 结构中有五个羟基

D.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E. 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10) 下列哪些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活性的

A. 青霉素钠

B. 氯霉素

C. 头孢羟氨苄

D. 泰利霉素

E. 氨曲南

11) 头孢噻肟钠的结构特点包括:

A. 其母核是由β-内酰胺环和氢化噻嗪环并合而成

B. 含有氧哌嗪的结构

C. 含有四氮唑的结构

D. 含有2-氨基噻唑的结构

E. 含有噻吩结构

12) 青霉素钠具有下列哪些性质

A. 遇碱β-内酰胺环破裂

B. 有严重的过敏反应

C. 在酸性介质中稳定

D. 6位上具有α-氨基苄基侧链

E.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

13) 下述性质中哪些符合阿莫西林

A. 为广谱的半合成抗生素

B. 口服吸收良好

C. 对β-内酰胺酶稳定

D. 易溶于水,临床用其注射剂

E. 水溶液室温放置会发生分子间的聚合反应

14) 克拉维酸可以对下列哪些抗菌药物起增效作用:

A. 阿莫西林

B. 头孢羟氨苄

C. 克拉霉素

D. 阿米卡星

E. 土霉素

15)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

A.氨苄西林

B.克拉维酸

C.噻替哌

D.舒巴坦

E.阿卡米星

16) 关于氯霉素的下列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通常用化学方法制备

B.通常用发酵方法制备

C.分子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

D.分子中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

E.对革兰氐阴性及阳性细菌都有抑制作用

17) 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药物有

A.氨苄青霉素

B.氯霉素

C.土霉素

D.盐酸米诺环素

E.阿卡米星

18) 在半合成β-内酰胺类药物中,基本原料是

A.5-APA

B.6-APA

C.7-ACA

D.7-ADCA

E.7-ABA

19)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四环素类抗生素

A.土霉素

B.氯霉素

C.克拉维酸

D.盐酸米诺环素

E.阿米卡星

五、问答题

1) 天然青霉素G有哪些缺点?试述半合成青霉素的结构改造方法。

2) 以反应式表示红霉素对酸的不稳定性,简述半合成红霉素的结构改造方法。

3) 奥格门汀是由哪两种药物组成?说明两者合用起增效作用的原理。

4) 为什么青霉素G不能口服?其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型?

5) 氯霉素的结构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临床使用的是哪一种光学异构体?在全合成过程中如何得到

该光学异构体?

6) 试说明耐酸、耐酶、广谱青霉素的结构特点,并举例。

7) 为什么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和牛奶等富含金属离子的食物一起使用?

8) 链霉素和其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耳毒性吗?

9) 四环素类的基本结构为氢化并四苯的衍生物,?根据四环素类的基本结构可以推测四环素应该是

酸性、碱性还是两性的?

10) 根据四环素类药物的结构特点,鉴别它们可用什么方法?

11)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均不稳定,其原因是什么?

12) 为什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水溶液和茚三酮的水饱和正丁醇溶液和少许吡啶,?加热后显兰紫色?

13) 为什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低温和pH7时最稳定,在酸或碱中水解而失效?

14) 氯霉素在中性、弱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碱性(pH9以上)或强酸性(pH2以下)溶液中,都可引起水解,试写出水解反应的产物。

15) 氯霉素在强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即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若与过碘酸作用,将得到什么产物?

16) 为什么耐酸青霉素对酸稳定?

17) 耐酶青霉素为什么能耐酶?

六、名词解释

1) 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剂量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 败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等一日~g分~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 疗程~日 . 泌尿系统感染和重度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一日~g分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疗程~日 . 对于某些危及生命的感染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酌情增量至一日.~.g/kg分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 . 婴幼儿常用剂量为一日~mg/kg分~次静脉滴注 头孢曲松钠 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1.肌内注射溶液的配制:以3.6ml灭菌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1%盐酸利多卡因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含250mg头孢曲松的溶液。2.静脉给药溶液的配制:将9.6ml前述稀释液(除利多卡因外)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 含100mg头孢曲松的溶液,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成人常用量肌内或静脉给药,每24小时1~2g或每12小时0.5~1g。最高剂量一日4g。疗程7~14日。小儿常用量静脉给药,按体重一日20~80mg/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1.肌内注射溶液的配制:以3.6ml灭菌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1%盐酸利多卡因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含250mg头孢曲松的溶液。2.静脉给药溶液的配制:将9.6ml前述稀释液(除利多卡因外)加入1g瓶装中,制成每1ml 含100mg头孢曲松的溶液,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成人常用量肌内或静脉给药,每24小时1~2g或每12小时0.5~1g。最高剂量一日4g。疗程7~14日。小儿常用量静脉给药,按体重一日20~80mg/ 头孢哌酮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成人1g~2g,每12小时1次,每日2~4次。严重感染可增至1次4g,每12小时1次。 儿童每日50mg~200mg/kg,分2~4次给药。静注或静滴可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稀释供输注 头孢呋幸钠 本品可深部肌内注射,也可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前,必须回抽无血才可注射。肌内注射给药时,每0.25 g用1.0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缓慢摇匀得混悬液后,方可深部肌内注射。静脉注射:0.25 g至少用2.0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0.75 g至少用6.0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1.5 g至少用12.0 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摇匀后再缓慢静脉注射,也可加入静脉输注管内滴注。本品成人常用量为一次0.75 g~1.5 g,每8小时给药一次,疗程5~10天。对于生命受到威胁的感染或罕见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应每6小时使用1.5 g剂量。对于细菌性脑膜炎,使用剂量应每8小时不超过3.0 g。对于单纯性淋病应肌内注单剂量1.5 g,可分注于二侧臀部,并同时口服1 g丙磺舒。预防手术感染:术前0.5-1.5小时静脉注射本品1.5 g,若手术时间过长,则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0.75 g剂量。若为开胸手术,应随着麻醉剂的引入,静注1.5 g;以后每隔12小时给药一次,总剂量为6 g。3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 mg,分3-4次给药。重症感染,每日每公斤体重,用量不低于0.1 g,但不能超过成人使用的最高剂量。骨和关节感染,每日每公斤体重0.15 g(不超过成人使用的最高剂量),分3次给药。脑膜炎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0.2-0.24 g,分3-4次给药。小儿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6 g。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来调整用法用量,推荐调整方法见下表。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亦应参照下表进行调整。

【医疗药品管理】药理学 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十章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2 熟悉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以及各种头孢霉素的特点。 1.3 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抗菌谱,抗菌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细菌耐药性,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2.2 难点 比较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各代的特点。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4.1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4.1.1 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 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4.1.2 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autolysins)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是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另一类为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细菌种类不同,所含PBPs数目不等。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较静止期强。 4.1.3 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 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2.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3.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4.改变菌膜通透性敏感G-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接触抗生素后,突变菌株的该蛋白基因失活使蛋白表达减少或消失,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内大量减少而耐药。 5.增强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它是一组跨膜蛋白,由①转运子(transporter);②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③附加蛋白(accessory protein)组成。细菌可以通过此组跨膜蛋白主动外排药物,从而形成了低水平的非特异性、多重性耐药。 6.缺乏自溶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菌作用时,原因之一是细菌缺少了自溶酶(autolysins)。 4.2 第二节青霉素类抗生素[TOP]

第八章抗生素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一个叙述是不正确的 A.抗生素是来源于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通过发酵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 B.抗生素在很低的浓度下能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菌,达到治疗的目的。 C.早期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或霉菌感染性疾病,故称为抗菌素。 D.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是最早上市的抗菌素。 E.结构简单的抗生素可以用合成法制得,如氯霉素。 2) 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A. 头孢氨苄 B. 头孢克洛 C. 头孢哌酮 D. 头孢噻肟 E. 头孢噻吩 3) 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 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 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 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 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4) 半合成青霉素的重要原料是 A.5-ASA B.6-APA C.7-ADA D.二氯亚砜 E.氯代环氧乙烷 5) 各种青霉素在化学上的区别在于 A.形成不同的盐 B.不同的酰基侧链 C.分子的光学活性不一样 D.分子内环的大小不同 E.聚合的程度不一样 6) 青霉素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7) 青霉素结构中易被破坏的部位是 A.酰胺基 B.羧基 C.β-内酰胺环 D.苯环 E.噻唑环 8) 头孢噻吩分子中所含的手性碳原子数应为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E.五个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 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 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 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 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10) 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

抗生素用法用量 (2)

1、青霉素类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成人每次2。5~3.75g,每8或12小时一次,疗程7~14天。1~14岁儿童及体重超过3kg得婴儿,每次75mg/kg,每日2~3次。体重<3kg者,每次75mg/kg,每日2次。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 临用前加适量灭菌注射用水使成混悬液。肌内注射,成人一次60万~120万单位,2~4周1次;小儿一次30万~ 60万单位,2~4周1次。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本品成份与12岁以上儿童每次1、2g,3个月-12岁儿童每次每公斤30mg,溶于50—100ml生理盐水(新生儿酌减),静脉滴注30分钟,每日2—3次,疗程7~14日。 注射用奈夫西林钠 肌注或静注,成人4g~6g/日,分4次。 2、头孢菌素类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 可供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常用量:一般感染,一次1~2g,每12小时1次;严重感染,一次2~ 3g,每8小时1次。接受血液透析者,透析后应补给1次剂量、成人一日剂量不超过9g,但在免疫缺陷病人有严重感染时,剂量可加大至每日12g、小儿常用量:每日50~200mg/kg, 分2~3次静脉滴注。制备肌内注射液,每1g药物加灭菌注射用水2.8ml及l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其浓度为250mg/ml。静脉徐缓注射者,每1g药物加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40ml溶解;供静脉滴注者,取1~2g头孢哌酮溶解于100~200ml ,最后药物浓度为5~25mg/ml。每1g头孢哌酮得钠含量为1.5mmol(34mg)。 注射用头孢尼西钠 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成人一般每日0、5g-1.0g, 分1—2次;对重症、难治感染,成人可增至每日2g;儿童根据感染程度,每日25mg-150mg/kg。 注射用头孢她啶 成人: 泌尿道或较轻得感染:每日1~2克,分2次静滴或静注; 大多数感染:每日2~4克,分2~3次静滴或静注; 非常严重得感染:每日4~6克,分2~3次静滴或静注。疗程:7~14天。 婴幼儿(出生2个月以上):常用剂量为每日30~100mg/kg,分2~3次静脉滴注。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 1.成人常用量:一次1~2g,每8~12小时1次;严重感染者得剂量可增至一次3~4g,每8小时1次、治疗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时,一次0、5g,每12小时1次。 2.6个月及6个月以上得婴儿与儿童常用量:按体重一次50mg/kg,每6~8小时1次。3。肾功能损害者:肾功能损害得患者需根据其损害程度调整剂量。在给予0.5~1g得首次负荷剂量后,肾功能轻度损害得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lcr为50~79ml/分钟)常用剂量为一次0、5g,每8小时1次,严重感染时一次0、75~1.5g,每8小时1次;肾功能中度损害得患者(Clcr 为5~49ml/分钟)常用剂量为一次0。25~0。5g,每12小时1次,严重感染时一次0。5~1g,每12小时1次;肾功能重度损害需透析得患者(Clcr为0~4ml/分钟)常用剂量为一次0、5g,每48小时1次或一次0、25g,每24小时1次,严重感染时一次0.5~1g,每48小时1次或一次0。5g,每24小时1次。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可不追加剂量,但需按上述给药剂量与时间,在透析结束时给药。本品可用注射用水、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后缓

第八章--抗生素

第八章抗生素 第一节概述 一、发现 一类微生物抑制或杀死其他种类微生物的作用称为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早在微生物发现之前,人们已经利用拮抗作用治病,如我国人利用豆腐上的霉治疗疮,美洲人用发霉的面包治疗伤口化脓等。 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拮抗作用的本质,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本世纪初,已经分离出多种抗生素,但其效率不高,毒性较大,没有实用价值。1929年,英国人Flemming在培养葡萄球菌时,发现从空气中落到培养基上的一种青霉菌能抑制其周围的葡萄球菌生长。他进一步研究发现青霉菌分泌一种抗菌物质,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于是把它命名为青霉素。他没有进行动物试验,青霉素也没有用于临床。直到1940年,牛津大学研究小组提出“青霉素是一种化学治疗剂”,才将它应用于临床。同年,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抗生素时代开始,陆续发现了许多抗生素,成功地治疗了肺炎、结核等传染病,使人类寿命显著提高。此后三十年间,发现的抗生素有数千种,有上百种被广泛应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 二、概念 抗生素是能以低浓度抑制或影响活的机体生命过程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的概念是不断扩大的,最初只包括对微生物的作用,现在已经有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抗原虫、抗寄生虫以及杀虫、除草的抗生素。近年来把来源于微生物的酶抑制剂也包括在抗生素中,总数已超过9000种。 三、作用机理 (一)作用特点 1.选择性作用一种抗生素只对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有作用,即抗菌谱。青霉素一般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作用,多粘菌素只对革兰氏阴性菌有作用,它们的抗菌谱较窄。氯霉素、四环素等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病毒都有抑制作用,称为广谱抗生素。 2.选择性毒力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力远小于对病菌的毒力,称为选择性毒力。通常抗生素可在极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杀死微生物。选择性毒力是化学治疗的基础。 3.耐药性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大批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但也有少数菌株会调整或改变代谢途径,变成不敏感菌,产生耐药性。 A.机理: -内酰胺酶(青霉素酶)使青霉素 水解,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常被钝化,如磷酸化、酰苷酰化、N-乙酰化等。 链霉素通过与30S亚基结合 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某些细菌小亚基上的蛋白发生突变,不与链霉素结合,产生耐药性。 的阻碍物,可以发生突变使抗生素不被转运,也可以产生将抗生素运出体外的拮抗系统。 B.产生与传播: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突变造成的,抗生素的作用是将未突变的微生物杀死,从而使突变体被选择出来。有些耐药性基因位于抗性质粒上,可以通过细菌的接合而传播。 C.对策:除寻找新的抗生素以外,在临床上应该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防止耐药菌的产生。也可通过耐药机理的研究寻找对策,如用抑制剂抑制青霉素酶。 (二)作用机理 有些抗生素可抑制核酸的合 成,其抑制机理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博莱霉素可引起DNA链的断裂;丝裂霉素C能与DNA形成交联,抑制DNA的复制;利福霉素则通过与细菌RNA聚合酶的结合来抑制转录反应。 蛋白质的合成十分复杂,因 此抑制的作用点也很多。 (1)抑制氨基酸的活化。例如,吲哚霉素是色氨酸的类似物。 (2)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如氨基环醇类抗生素。链霉素与小亚基结合。 (3)抑制肽链的延伸。如四环素,封闭小亚基的氨酰位点。氯霉素主要是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而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药理学》辅导: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药理学》辅导: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由头孢菌素c裂解获得。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化学结构相同之处是均有一个β_内酰胺环,不同的是另一个环不是噻唑环而为六元双氢噻嗪环。 头孢菌素已发展有四代,比较每代的特点下: 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吩(cefalothin)、头孢唑啉(cefazolin)、头孢氨苄(cefalexin)等;该类头孢菌素对g+菌包括耐药金葡菌的抗菌作用强于第二至第四代; 对g-菌作用弱,对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无效; 对青霉素酶较稳定,但对各种b_内酰胺酶稳定性远比二至四代差; 组织穿透力差,脑脊液浓度低; 对肾脏有一定的毒性。 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如呼吸道、尿路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呋辛(cefuroxime)、头孢孟多(cefamandole)、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丙烯(cefprozil)等;前二者为注射制剂,后两者为口服制剂。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稍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对g-菌作用比第一代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但头孢孟多对厌氧菌有效; 对多种b_内酰胺酶比较稳定; 肾脏毒性降低。 主要用于敏感阳性和阴性菌,尤其是产酶耐药的阴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骨关节感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妇产科感染及耐青霉素淋球菌感染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 药物有头孢噻肟(cefotaxime)、头孢曲松(ceftriaxone)、头孢他定(ceftazid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等 对g+菌抗菌作用不及1~2代; 对g-菌抗菌作用明显超过1~2代,包括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及厌氧菌均有较强作用; 对多种b_内酰胺酶特别对g-杆菌产生的广谱β_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体内分布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生素章节(表格)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述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化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动物致死量/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高】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 2、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 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3、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4、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5、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其他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 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对比:药动学——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治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小的药物安全】 P23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阻碍肽聚糖的合成 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包括两性霉素B 、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三、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四、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抑制DNA 、RNA 的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等。 抑制DNA 回旋酶 RNA 多聚酶 竞争二氢叶酸合酶 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 ??钝化酶(合成酶) 水解酶 抗生素结构发生改变 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部位改变 3、改变细胞外通透性 4、增加代谢拮抗物

抗生素用药指南

抗生素使用指南 摘要: 1.能用窄谱不用广谱:查明病因(致病菌是什么)对症施(窄谱)药,查不出 再用广谱。 2.能用低级不用高级:参见文中分级管理部分 3.能用口服不用输液:口服效果差是谣言,只是达峰时间稍多一些。静脉给药 风险大,尤其对于儿童。只有在昏迷、严重腹泻或其他一些非常情况下才考虑输液。肌肉注射只适用于部分抗生素。 4.能用一种不用换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5.吃药不要见好就收,而是要斩尽杀绝:避免残留菌反弹并产生抗药 性。但要注意,不要连续使用超过一周。 6.病毒性疾病不要用抗生素:医院里查血,如果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指标都 正常,说明不是细菌感染,不要服用抗生素。 7.不要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造成身体紊乱,并有其 它副作用。 窄谱&广谱:抗菌范围不同 抗生素有窄谱和广谱之分,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所以,使用起来也很有讲究。 抗生素通常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感染。 在抗生素类药中,又分为窄谱和广谱两种。引起我们人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抗生素是只针对其中个别的细菌可以产生杀菌或抑制作用,而有的抗生素是可以针对比较多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抑制和杀灭。针对的细菌越少,它的抗菌谱就越窄,反之,针对的细菌越多,抗菌谱就越广。 抗生素能够帮助我们将体内致使我们感染的细菌杀灭,但是,在消灭危害我们身体的细菌时,我们体内正常的菌群同样也会被抗生素杀灭或抑制。正常菌群受抗生素影响的大小,和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有关系,也就是说,和抗菌谱的广与窄有关系。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谱也越广,被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就越多。 实例: 蔡先生说,老伴8年前因中风引起肺炎,抢救时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之后,每次用抗生素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现在她患有尿路感染,一用抗生素就出现肠道紊乱。蔡先生的问题实际上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主要有机体内部和外界影响两个方面。机体内部方面主要有急慢性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慢性肾炎、肝硬化等)、手术(如

药理学 第7版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氨基糖苷类常用药物的抗菌谱、适应症、耐药性、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2 了解氨基苷类的发展概况。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抗菌谱,耐药性,耳和肾脏的毒性与防治。 2.2 难点 常用氨基糖苷类各药特点的比较,临床用途。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 4.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醇环和氨基糖分子,并由配糖键连接成苷而得名。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天然来源,如链霉素(streptomycin)等;另一类为半合成品,如阿米卡星(amikacin)等。 本类药物为有机碱,制剂为硫酸盐,除链霉素水溶液性质不稳定外,其他药物水溶液性质均稳定。与β-内酰胺类合用时不能混合于同一容器,否则易使氨基糖苷类失活。 4.1.1 抗菌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对各种需氧G-杆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对G-球菌作用较差;对MRSA和MRSE也有较好抗菌活性。链霉素、卡那霉素还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还能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 氨基糖苷抗生素类是快速杀菌药,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作用。杀菌特点是:①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②仅对需氧菌有效,且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对厌氧菌无效;③PAE长,且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④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FEE),即细菌首次接触氨基糖苷

类时,能被迅速杀死;⑤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4.1.2 耐药机制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的耐药机制有: 1.产生修饰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modifying enzyme),使药物灭活。包括乙酰化酶(acetylase)、腺苷化酶(adenylase)和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可分别将乙酰基、腺苷、磷酸连接到氨基糖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药物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失效。氨基糖苷类间有的出现交叉耐药性,有的不出现交叉耐药性。 2.膜通透性的改变,如外膜膜孔蛋白结构的改变,降低了对氨基糖苷类的通透性,菌体内药物浓度下降。 3.靶位的修饰,如细菌核糖体30S亚基靶蛋白上S12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代,致使对链霉素的亲和力降低而耐药。 4.1.3 药代动力学 1.吸收氨基糖苷类的极性和解离度均较大,口服很难吸收。多采用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2.分布氨基糖苷类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低,多数在10%以下。其穿透力很弱,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在肾皮层和内耳内、外淋巴液有高浓度聚积,且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下降很慢,这可以解释它们的肾脏毒性和耳毒性。 3.代谢与排泄氨基糖苷类在体内并不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除奈替米星外,也都不在肾小管重吸收,其肾清除率等于肌酐清除率。 4.1.4 临床应用 氨基糖苷类主要用于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烧伤、创伤及骨关节感染等。利用该类药物口服不吸收的特点,可以治疗消化道感染、肠道术前准备、肝昏迷用药。制成外用软膏或眼膏或冲洗液治疗局部感染。此外,链霉素、卡那霉素可作为结核治疗药物。 4.1.5 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在儿童和老人更易引起。毒性产生与服药剂量和疗程有关。 1.耳毒性包括前庭神经和耳蜗听神经损伤。前庭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耳蜗听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该毒性还能影响子宫内胎儿。 为防止和减少本类药物耳毒性的发生,用药中应经常询问病人是否有眩晕、耳鸣等先兆症状。有些

药物化学第八章抗生素练习题

第 八 章 抗生素 一、单项选择题 8-1.化学结构如下的药物是 A.头孢氨苄 B.头孢克洛 C.头孢哌酮 D.头孢噻肟 E.头孢噻吩 8-2.青霉素钠在室温和稀酸溶液中会发生哪种变化 A .分解为青霉醛和青霉胺 B.6-氨基上的酰基侧链发生水解 C.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酸 D.发生分子内重排生成青霉二酸 E.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8-3.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 A.干扰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B.影响细胞膜的渗透性 C.抑制粘肽转肽酶的活性,阻止细胞壁的合成 D.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E.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8-4.氯霉素的化学结构为 8-5.克拉霉素属于哪种结构类型的抗生素 A.大环内酯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类 8-6.下列哪一个药物不是粘肽转肽酶的抑制剂 A.氨苄西林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钾 D.阿齐霉素 E.阿莫西林 C C 2 2OH C 2 2OH C Cl 22OH C Cl 22a. b. c. d. e. SO 2CH 3 C HO Cl 22. H 2O N H H O NH S O OH

8-7.对第八对颅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引起不可逆耳聋的药物是: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四环素类抗生素 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D.β-内酰胺类抗生素E.氯霉素类抗生素 8-8.阿莫西林的化学结构式为 8-9.能引起骨髓造血系统的损伤,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氯霉素 C.泰利霉素 D.阿齐霉素 E.阿米卡星 8-10.下列哪个药物属于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A.舒巴坦 B.氨曲南 C.克拉维酸 D.甲砜霉素 E.亚胺培南 四、多选题 8-36.下列药物中,哪些药物是半合成红霉素的衍生物 A.阿齐霉素 B.克拉霉素 C.甲砜霉素 D.泰利霉素 E.柔红霉素 8-37.下列药物中,哪些可以口服给药 A.琥乙红霉素 B.阿米卡星 C.阿莫西林 D.头孢噻肟 E.头孢克洛

药理学 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2 熟悉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以及各种头孢霉素的特点。 1.3 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抗菌谱,抗菌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细菌耐药性,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2.2 难点 比较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各代的特点。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4.1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4.1.1 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 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4.1.2 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autolysins)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是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另一类为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细菌种类不同,所含PBPs数目不等。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较静止期强。 4.1.3 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 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2.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3.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4.改变菌膜通透性敏感G-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接触抗生素后,突变菌株的该蛋白基因失活使蛋白表达减少或消失,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内大量减少而耐药。 5.增强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它是一组跨膜蛋白,由①转运子(transporter);②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③附加蛋白(accessory protein)组成。细菌可以通过此组跨膜蛋白主动外排药物,从而形成了低水平的非特异性、多重性耐药。 6.缺乏自溶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菌作用时,原因之一是细菌缺少了自溶酶(autolysins)。 4.2 第二节青霉素类抗生素[TOP]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大三《药理学》抗生素总结

抗生素是指抗菌素(细菌)和各种抗病毒药治疗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的药物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白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八)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九)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一)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十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按作用细菌部位分 ①作用于细胞壁: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与细胞壁前体肽聚糖结合,对分裂增殖呈快速杀灭作用)。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以及各种致病螺旋体等。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作用强,肠球菌敏感性较差。 ②作用于细胞膜:两性霉素B、粘多菌素。两性霉素B 是从链霉菌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类多烯类抗真菌药。该品可与敏感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从而破坏了细胞的正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粘多菌素特别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颇强,毒性较弱。口服时不能吸收,但皮下或肌肉注射很快就转移到血液中去,在3-16小时保持较高的血中浓度。多粘菌素A用于治疗幼儿的重症百日咳可获很好效果。主要应用于绿脓杆菌及其它假单胞菌引起的创面、尿路以及眼、耳、气管等部位感染,也可用于败血症、腹膜炎。 ③作用于DNA:喹诺酮类(细菌的双股DNA扭曲成为袢状或螺旋状(称为超螺旋),使DNA形成超螺旋的酶称为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妨碍此种酶,进一步造成染色体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 ④作用于RNA:利福霉素类。作用机制是通过与依赖DNA的RNA聚合酶结合而抑制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别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都很强。 ⑤作用于30S亚基:与核蛋白体的30S亚单位结合,从而阻止氨酰基-tRNA同核糖核蛋白体结合。四环素类、大观霉素(对淋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主要应用于淋球菌所引

临床常用抗生素及药物和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一览表

临床常用抗生素及药物和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一览表 药物名称 常用稀释剂与药物 不宜配伍的稀释剂及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 输液时只能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溶解药物,不能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不可与酸性或碱性药物配伍,氨基糖苷类、氨基酸、红霉素类、林可霉素类、维生素C、碳酸氢钠、氨茶碱、谷氨酸钠 氟氯西林 勿与血液、血浆、水解蛋白及脂肪乳配伍。其他β- 内酰胺类药物也应注意。 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一代头孢菌素) 不可与高效利尿药(如速尿)联合应用,防止发生严重的肾损害。青霉素类中的美西林也不可与其配伍。 头孢西丁钠 与多数头孢菌素均有拮抗作用,配伍应用可致抗菌疗

效减弱。与氨曲南配伍,在体内外均起拮抗作用,与萘夫西林、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在药效 方面不起相互干扰作用。 注射用拉氧头孢(噻吗灵) 静脉内大量注射,应选择合适部位缓慢注射,以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不宜与强效利尿剂同时使用。不可与甘露醇注射液配伍。 注射用头孢氨噻肟钠粉针(塞必) 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用时,注意分开注射给药,不能混在同一容器中。可与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液稀释,但不能与碳酸氢钠混合 注射用美罗培南 不可与下列输液溶解:0.9%氯化钠溶液、5%或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碳酸氢钠浓度0.02%)、葡萄糖溶液(氯化钾浓度0.15%)、25%或10%甘露醇溶液。不应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注射用胺曲南(君刻单) 与萘呋西林、头孢拉定、甲硝唑有配伍禁忌。偶有静 脉炎发生 氨基糖苷类药物[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

钠注射液 不宜与具有耳毒性(如红霉素等:红霉素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联用时也可使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副作用加强)和肾毒性(如强效利尿药、头孢菌素类、右旋糖苷类、藻酸钠等)的药物配伍,也不宜与肌肉松弛药或具有此作用的药物(如地西泮等)配伍,防止毒性加强。本类药物之间也不可相互配伍。氨基糖甙类与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混合可导致相互失活,因此需联合应用上述抗生素时必须分瓶滴注。不可与氯霉素类合用。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 用灭菌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溶解。 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 避免同时使用有神经毒性和肾毒性的其他抗生素。不宜与利尿剂、神经肌肉阻滞剂同时使用。不宜与 β—内酰胺类药物同瓶静滴。 硫酸小诺霉素注射液 稀释后可静脉注射,不能作静脉推注。不宜与呋喃苯丙胺、麻醉剂、肌肉松弛剂、神经阻滞剂及右旋糖酐等有肾障碍的血液代用剂并用。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1.副作用: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 3.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5.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6.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7.依赖性: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8.成瘾性:是指使用某些药时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的紊乱和戒断症状. 9.习惯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 14.效能:在量反应中,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15.效价(效应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6.治疗指数:是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7.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8.生物利用度: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的药物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用F表示:F=A/D×100%. 19.半衰期:通常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0.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1.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 23.首关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量,又称首关效应. 24.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 25.二重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指长期应用某种广谱抗生素,可使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发生变化,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26.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 27.零级动力学:是指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一定时间消除一定量,即恒量消除. 28.一级动力学:是指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一定比例,即恒比消除. 32.部分激动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仅有较弱的效应力的药物. 33.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34.pKa:是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50%解离时的溶液PH值. 35.半数致死量:是指使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6.表观分布容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37.停药综合征: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 38.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B受体阻断药具有部分激动药的受体动力学特征.它们除有阻断B 受体作用外,尚对B受体有部分激动作用. 39.激动剂:即能与受体结合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