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小山临证经验撷萃

张小山临证经验撷萃

张小山临证经验撷萃
张小山临证经验撷萃

收稿日期:2007-08-20

作者简介:范志勇(1978-),男,广东梅县人,中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证的基础研究。

几率。

在内外合治的同时,导师还指出,由内异症引起的痛经往往疼痛剧烈,容易引起患者对行经的恐惧感,精神压力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形成恶性循环。并且不孕夫妇由于盼子心切,过度焦虑,常常会影响受孕。因此强调治疗中要注重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放松心情,调畅情志。当代妇科名家李广文教授也曾明确指出“人的精神状态好坏,可以直接影响精子的产生

和排卵功能”[5]。

4 病案举例

汤某,2006年3月初诊。B 超发现双侧巧克力囊肿1周。患者2004年曾因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行双

侧卵巢囊肿剔除术。1周前复查B 超再次发现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月经30天一行,经期7天,经量适中,色黯红,血块多,经行伴下腹胀痛明显,末次月经:2006年2月20日。结婚两年未避孕未孕,求子。治拟补肾活血,调周助孕。以加味桂枝茯苓丸为基本方,结合月经周期分别加入滋肾养血、温肾助阳药物,经期单用痛经宁活血化瘀、消癥止痛;同时非经期辅以保留灌肠加电离子导入法。治疗4个月经周期,患者妊娠。

参考文献

[1]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13.[2] 金季玲.肾阴肾阳消长转化与排卵关系的探讨[J ].陕西中医杂

志,1982(4):22-30.

[3] 金季玲.补肾调周治疗排卵障碍不孕82例[J ].辽宁中医杂志,

1996,22(11):505.

[4] 金季玲.内外合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3例[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9(6):381-382.

[5] 李广文.情志与孕育[J ].山东中医杂志,1986(4):33-34.

张小山临证经验撷萃

范志勇

(暨南大学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客家名医,张小山主任医师辨治疑难杂病,临证强调治病必求其本,遣方用药尤其擅长运用岭南常见中草药,注重“治未病”思想在疾病中的运用,临床疗效显著,颇资临证借鉴。

关键词:张小山;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1-0027-02

张小山,广东梅州市名中医,梅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梅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临证30余载,学验宏富,长期从事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尤其擅长于治疗震颤麻痹,慢性乙型肝炎等,遣方用药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曾师从张小山主任医师临证学习,现将其辨治疑难杂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擅治颤证多从气血辨治

震颤麻痹又称为帕金森氏病,是以肢体震颤、肌肉

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目前认为可能是大脑中某些物质如多巴胺的减少或变性所导致。此外,颅脑外伤、脑动脉硬化,也可出现类似震颤麻痹的症状。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震掉、痉病范畴。

1.1

寻求古训注重中医经典理论

张师经常教导

我们,作为临床医师要认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最好是背诵原文,老师认识到中医学对帕金森病早有描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曰:“颤,摇也;振,动也”。古代医家多从肝、从肾、从风方面治疗。“筋脉约束不住而未能任持,风之象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指出:“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认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肾火,极为难治”。多数医家认为与肝肾阴血不足有关,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肝肾亏虚,治疗时多从肝肾辨治[1]。

1.2

临证注重从气血立论治病必求其本张师认

为颤证主要因为肝肾气血不足所致,但气血不足为其根本,应把补益气血放在首位,临证用药以补气血药为主,虽然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是常用药,但本病病号多由于长期服药或年老体衰,脾胃气血功能下降,因此临证常常以补气血药八珍汤为主加减,再加少量补肝肾药,《难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原因有三点:①肝肾精气需要借充足的气血得以顺利运转,从

而充养筋脉;②脾气旺又脾主四肢肌肉,气血旺故能使四肢肌肉健运;③充足的气血使脉道通利,既使筋骨快速得到温养,又使因虚附着在筋骨的如痰瘀等病理产物得以消散。用药如人参、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陈皮、龟板,同时考虑震颤麻痹多为老年高龄,病程迁延日久,病情深重锢结,虚风内动所致,治疗上应适当应用血肉有情之品,以提高疗效,不使用大队

伍镇潜之药,则难以达到疗效。用鹿角胶、龟板、鳖甲类药物填精补阴而治其本;龟板、鳖甲、牡蛎育阴而重镇潜降,制阳亢而熄内风;另外老师认为,本病病程漫长,不易取得速效,故治疗上应有守有进,不宜频繁易法更方,一般治疗半年后,中医药才能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如此遣方用药充分体现“治病求本”[2-3]。

2擅长运用岭南中草药治疗慢性肝炎

中医认为慢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亏虚,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而发。它属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本病发病率较高,而且还是发生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在岭南尤其是在梅州是发病率较高的,老师因地制宜,擅长运用本地中草药来治疗慢性肝炎。

2.1注重岭南气候对疾病的影响岭南之湿一年四季均盛,目前岭南医家认为“湿邪为岭南六淫之首”,这是由于岭南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长年空气湿度较大,常年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岭南医家及群众称之为“湿气”,形象地突出了岭南“湿”邪的特点。湿邪的特点就意味着,岭南是个慢性肝病好发的地区,而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同样具有此特点,张仲景“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之言可谓切中要害,湿邪为岭南六淫致病之首,湿性重着、黏滞,寒湿困脾或湿热交蒸,胶着难解,每致疾病缠绵难愈。湿邪侵入机体后,困顿脾胃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致使中焦气机不畅。又肝之气求之于脾,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脾之功能下降必导致肝之疏泄受到影响。湿、脾、肝彼此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可以说湿邪贯穿慢性肝炎全过程中,考虑到这一地区炎热潮湿气候特点,老师善用除湿健脾等药治疗慢性肝病,特别强调三因制宜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2.2通补兼施是关键在治疗本病时老师认为关键是通补兼施运用得当。本病虚为其本,塞为其标,治疗时该虚则补之,塞则通之,通补兼施。通即是通湿滞,补即是补脾运脾。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寓补于通。对于岭南之湿的影响认识到此为外湿,当以祛湿同样不能忽略内湿的影响即是脾虚湿盛的影响,“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在治疗乙肝病证时,老师认识到“治肝先治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就是治本,一则可使脾气旺盛,使湿热之邪较为局限,防止传变;二则能使脾气旺盛,药力能行,使水谷精微正常传输布散,协同药力直达病所,加强治疗效果;三则因为肝之气求之于脾,脾之健运亦赖肝之疏泄,肝木脾土既互相制约可养肝体,使正胜邪去,肝用复常。同时在遣方用药时,要始终顾护脾胃。如在长期应用利湿解毒药物时,应佐以健脾和胃之品。防止苦寒中草药对脾胃的损害,这样既能达到改善症状之目的,又能健脾和胃养肝。若遇脾胃虚弱者,投以重剂不但达不到补脾之作用,可能会导致消化功能下降,徒伤脾胃,病情加重,在治疗慢性肝炎时,应时刻将调脾贯穿全程,使脾气健旺以消湿热之邪,乙肝难以传变[4]。老师方中常用白术、茯苓、薏苡仁注重健脾除湿,常使用梅州常有的草药如溪黄草,内服清热利尿退黄去积止痛,铁甲草、田基黄化湿退黄,结合运用本院制剂肝毒清胶囊治疗慢性肝炎,用之效如桴鼓[5]。

3注重“治未病”思想

3.1古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的认识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反映了“治未病”的思想,将其运用到日常,如饮食结构要合理,摄入要有节制,要未病先防,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要既病防变,积极调整,争取不药而愈[6]。后世医家如唐代孙思邈认为“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如清代叶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张师平时常常嘱咐病号进行散步保健和食疗结合调理情志防病治病。

3.2日常注重散步保健药食同源情志调理相结合张师尤其强调散步,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可以加强人的体质,现代研究表明:每天散步40m in以上能有效降低血压,同时通过刺激足部穴位,舒经通络,增强新陈代谢。老师同样注重饮食调摄,《内经》认为:“高粱厚味,足生大丁”,论述了过食肥厚之品,易生疔肿,研究也表明,随着生活质量提高,现代人喜食肥甘之品,从而引发的许多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已为我们敲醒警钟。中华民族向来遵循“药食同源”的原则,即认为食疗的起源与医药的起源是一致的。无论从养生防病,还是从治疗疾病的角度,中国人对合理安排膳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对于震颤麻痹病人老师常常叮嘱多食鸡蛋,鸡蛋也属血肉有情之品,能补益气血,滋阴润燥,增强育阴潜阳作用,而对于肝炎患者,常叮嘱用铁甲草或田基黄等和猪骨熬汤,既能祛湿又可健脾,增加肝炎患者的食欲。情志调理也是“治未病”的思想重要组成,《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情志的超常变化超越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损伤内脏,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所以,老师认为散步保健,药食同源,情志调理相结合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晓军.从中医角度探讨帕金森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3(2):88.

[2] 张小山.震颤麻痹证治[J].新中医,1997,29(6):60.

[3] 张小山.老年疑难杂病证治举隅[J].新中医,1998,30(2):39.

[4] 赵庆华,李艳.从脾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J].光明中医,2007,22

(4):21.

[5] 张小山,李宏春,古宇环.肝毒清对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药

理研究[J].新中医,2000,32(1):35.

[6] 王敏.《内经》饮食观浅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5):6.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神农氏社会时代,开始发现药物;奴隶社会时代,孕育了中医药业;封建社会时代,形成并发展了中医药业。以下为你带来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篇1 神经衰弱(失眠) 1,黄连,临床所见,阴虚阳亢,心肾不交失眠最为常见,治疗自当滋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可以清心火,再配伍生地等滋肾阴,此法也叫泻南补北,待阴平阳秘,阴阳相济,自能安然入睡。 2,龙骨,牡蛎,龙骨入肝以安神,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此二药善潜阳,能使阳入阴,对阴阳失衡效果较为快速。 3,半夏,胃不和则卧不安,有胃脘不适而不易入睡者,半夏可以和胃助眠。半夏能和阴阳通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医学秘旨》中记载用此药与夏枯草合用,交通阴阳,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伍用,平衡阴阳,交通季节,引阳入阴而治失眠。另外对痰热扰心引起的失眠需加黄连为妥。 4,酸枣仁,心主血,肝藏血,心藏神,肝藏魄,酸枣仁能养心阴,补肝血,故心肝血虚引起的不眠,此药为必用。 5,合欢花,有的病人因七情所伤,忿怒烦躁,忧郁不眠,此药可以解郁安神,对虚烦不眠最为合适。酸枣仁与合欢花经验证,有很好的助眠作用,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辩证,用此2药也会获取很好的

效果,比如有人治疗其他疾病,想顺便把失眠也治一下,我此2药各取30g,加入方药中,无效者很少。等剂量的此2药,合欢花要比酸枣仁效果明显。 6,何首乌,发现有些失眠病人存在很明显肾精亏虚的症状,如头痛,健忘,腿软等,长期失眠最易耗伤心血,精血同源,故肾精受累,也正因精血同源,补精的方法也能很好的补养心血,何首乌是我治疗肾精不足的常用药,药理学认为它能强壮神经,对神经衰弱病人来说,我倒比较喜欢选此药治疗,同样能强壮神经的药还有五味子,人参等,建议辩证准确后优先选加之。 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忿怒忧郁引发肝火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发失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是发生失眠的基本病机,如果能掌握失眠的关键原因所在,治疗并不是困难的事。 慢性胆囊炎 1,柴胡,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情志不遂,使肝郁气滞,柴胡重剂可疏胆利胆,亦可引药入胆,不论新病久病,皆为必选。 2,枳实,胆主通降,一旦阻塞,不通则痛,通降破气之品,我首选枳实,它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其药力强大,利胆作用十分显著,可谓立竿见影,如是虚性体质,需加黄芪防其耗气。 3,栀子,刚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有一同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输液无缓解,大黄煎剂效果不明显,我的恩师嘱其以栀子30g捣碎泡水代茶饮,结果效果很明显。胆囊炎久病胆郁化火,栀子可以宣火热,受早年此病例的影响,此药成了我治疗胆囊炎属郁热的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桂附了,所以我就从桂附的应用谈起。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处方中使用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处方中,用的20016,也就是说不用的只有60。这个包括了干、煨、还包括了筠(就是筠县的一种)。在用量上,生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干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这占了全年处方

的96.8%。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为什么要用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桂附?我从上个世纪 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但是钦安、卢铸之、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不过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当时也很认可。我是读了他的那本《阴阳五行》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

张志远临证70年经验总结笔记

皮肤病煎汤外洗:徐长卿、苦参、蛇床子、浮萍、雄黄、百部、葎草、夜交藤、川椒、 带下只要无特殊臭味,均可30g白果煎汤内服,10天见效 胃病反酸嘈杂,少吃糖和酸性食物 不孕: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汤。下焦虚寒,艾附暖宫丸。 心悸:水饮用苓桂术甘汤。阴虚发热,酸枣仁汤。心阳不足,桂枝人参汤。 合方:桂枝9酸枣仁30、茯苓15、知母6人参6、甘草3龙齿9,连续10天 胃肠病,食欲不振,腹泻:半夏6陈皮9苍术9猪苓9泽泻9甘草3 四肢麻木疼痛:黄芪60肉桂9独活30大黄2 女子色素沉着,黄褐斑:桃仁,丹皮,当归,川芎,红花,大黄,水蛭,桂枝 小儿消化差,营养不良:焦三仙加鸡内金,人参,二术,陈皮厚朴,干姜,槟榔,山药,红糖做丸 麻黄去上沫,否则心烦 鱼腥草治疗热痈 马鞭草,益母草,凉性化瘀药,妇女二仙草。银花治疗疮瘍,肺大量30g不容易见功,蒲公英,地丁同理 醋延胡索功效提高一倍 石膏清内热大剂量30g以上

生枇杷降肺气,化痰止咳 小儿肠炎泻下,山药蒸熟加糖当饭吃,煎水30-120g 葎草外洗治疗各自皮肤病,合消风散内服 仙鹤草(脱力草)增加血小板,治疗肠炎痢疾。 流感:板蓝根30羌活15熬水 汗多,桂枝黄芪汤 痴呆健忘:远志,人参,石菖蒲 大热补药,稍加少量大黄提高疗效 腰腿疼独活30,仙鹤草30千年健30乳香没药各10杜仲牛膝续断 黄褐斑:桃红四物汤,二至丸,菟丝子,益母草,大黄 寿胎丸安胎L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腹胀+砂仁胸堵+枳壳,瓜蒌,薤白;腹胀+厚朴 甘松:辛温,入脾胃。气滞腹胀胃痛合木香。 失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莲子心。半夏秫米汤 皮肤痒:麻黄连翘赤小豆,苦参,徐长卿,荆芥,浮萍 精神睡眠问题,柴胡龙牡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腿抽筋,芍药30甘草15汤。木瓜15牛膝30桂枝15 头痛,川芎白芷,羌活 元明粉代替芒硝 祛痰桔梗加甘草 肝肾亏虚,头发白,二至丸

王琦治阳痿经验

王琦,男,汉族,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药报》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康乐世界》杂志社社长,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男性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传统生命科学学会副会长,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氏是中医男科学的构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中医男科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并多有建树。他主编的《中医男科学》填补了中医男科的空白,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他首次在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对“体质的定义”、“体质分型”等中医体质学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和论述。在《伤寒论》的研究中,他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多年运用经方的临床实践,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中的“不独为寒论”、“提纲非纲论”、“六经非经论”、“无分经腑论”,令人耳目一新,将仲景学说的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王氏的腹诊研究同样取得丰硕成果,他在腹诊的文献整理、科研设计、诊断规范、腹诊仪的研究、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弥补了国内腹诊研究的空白,使腹诊发展成一门系统的腹诊学,推动了腹诊的临床运用。 王氏不仅是一位中医理论学者,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临床家。他治疗阳痿,不仅注重体质,辨病与辨证结合,注重心理咨询及性行为的指导,还提出“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出“热毒蕴结论”、“瘀血论”、“瘀浊阻滞论”等病机三论,并采用分期论治的措施,临床疗效卓著。 中医男科学的构建中医男科学确立于80年代,而其历史形成则要比现代医学早2000多年,但由于历史原因,有关男科病的认识零散在各种医籍中,从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无完善的专著问世。 有鉴于此,王氏开始从临床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着手构建中医男科学的工作。1985年,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首次开设男科专家门诊,为中医男科学的构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档案,并一反历代“从肾治阳痿”旧说,提出“从肝论治阳痿”。1988年主编《中医男科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 王氏认为,《中医男科学》的出版,虽然标志着男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但中医男科学在未来实践的长河中,只有不断进行理论思维的研究,才能加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主张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结合西医男科学认识,突破原有理论框架,转变诊断与辨证模式,丰富治则治法,有助于拓宽本学科的临床研究思路和整体水平,不断完善中医男科学体系。 (一)病因病机病因病机,是中医临床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机理的认识,对其认识的清晰度和深度决定着治疗的方向和成败。今天的中医男科临床依其新的实践依据对不少病症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新的观念,从而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产生了新局面。 中医男科既往对许多男性疾病多责之于肾,并有“肾无实证”之说,《金匮要略》专列有“男子虚劳篇”。故男子非肾阳式微、命门火衰即肾阴不足、肾精亏损。有人从汉唐至明清的39部名著中列出400余首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滑精、不孕不育、早衰健忘、腰膝酸软的方剂,皆多从温补下元、补暖肾经立意,其中温阳药占82%以上,可见壮阳补肾占有主导地位。 现代中医男科研究表明:精瘀、痰瘀、血瘀、湿浊、热毒是构成多种男性病的主要病机。阳痿、阳强、淋浊、死精、射精不能、液化不能、液化障碍、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精索静脉曲张等病证常与上述因素有关,若固守补肾一说,则将导致临床的困惑。历史的发展,使阳痿病因病机

荨麻疹教案资料

荨麻疹

荨麻疹 一、朱仁康,两类别缓急,分五型辨证治疗荨麻疹 朱仁康认为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引起者,有内因产生者,也有内外因相合者,急性期多见于风热,风湿两型,应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易于收效。慢性荨麻疹多顽固难愈必须仔细审证求因,方能得治,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可重用搜风药驱邪外出。又如卫气失固,遇风着冷即起,则宜固卫御风,又有既有内因,复感风邪触发者,如饮食失宜,脾虚失运,复感外风,而致胃疼、呕吐、腹痛、泄泻、应予温中健脾,理气止痛。此外也有内因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血瘀之证,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重活血祛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当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一)风热型 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亦见于慢性者。由于风热外袭,证见风疹色红,成片,痛痒不止,重则面唇俱肿。汗出受热易起,或有咽干心烦。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方用消风清热饮(荆芥9g,防风9g,浮萍9g,蝉衣9g,当归9g,赤芍9g,大青叶9g,黄芩9g),或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9g,防风9g,牛蒡子9g,白蒺藜9g,蝉衣 9g,生地15g,丹参9g,赤芍9g,炒山栀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治之。 又有风热之邪久郁,未经发泻、风疹发作一二年不愈,证见疹发大片火欣红,舌质红苔黄。治宜搜风清热,用乌蛇驱风汤,药用(乌蛇9g,蝉衣6g,荆芥9g,防风9g,羌活9g,白芷6g,黄连9g,黄芩9g,金银花9g,连翘9g,甘草6g)。 (二)风寒型 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受风着凉后,即于露出部位发病。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紧或缓。治宜固卫和营,御风散寒。以固卫御风汤加熟附子治之。药用(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芍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7枚,熟附子3g)。 (三)脾胃型 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由于脾胃失健,外受风寒。证见身发风块,胃纳不振,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苔白或腻,脉弦缓。治宜健脾理气,祛风散寒。以健脾祛风汤(苍术 9g,陈皮6g,茯苓9g,泽泻9g,荆芥9g,羌活9g,木香3g,乌药9g,生姜3片,大枣5枚)。或搜风流气饮(荆芥9g,防风6g,菊花9g,僵蚕9g,白芷6g,当归9g,川芎6g,赤芍9g,乌药9g,陈皮6g)治之。 (四)血热型 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中医称为风隐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一般起风块较少,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越搔越多,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凉血消风散(生地30g,当归9g,荆芥9g,蝉衣6g,苦参9g,白蒺藜9g,知母9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五)血瘀型 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不宣,风热或风寒相搏,证见:风疹块暗红,面色晦暗,口唇色紫,或风疹块见于腰围、表带压迫等处。舌质紫黯,脉细涩。治宜活血祛风为主,方用活血祛风汤(当归尾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荆芥9g,蝉衣6g,白蒺藜9g,甘草6g),或通络逐瘀汤加减。(地龙12g,皂刺9g,刺猬皮9g,桃仁9g,赤芍9g,金银花9g,连翘 9g,风热加金银花、连翘;风寒加麻黄、桂枝。)(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编.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17)

精选整理名中医治疗五十一种疾病的用药心得

名中医治疗五十一种疾病的用药心得 一,肝病 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 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阳虚,我喜欢用蜂房,它既能助阳,用能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用蜂房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一药三用。 肝为解毒器官,所以肝病病人用药不宜太大剂量,不宜用太多毒性药,以免加重肝负担。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08级中西医骨伤 王杰 200808030134 摘要:发热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症状,其病因不过外感内伤俩大类。内伤所导致的发热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一般温度多不高,以低热为主。阳虚发热阳气虚衰,命门火衰,阴不制阳,火不归原,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于外于上所导致的真寒假热证。如不及时的治疗活正确的治疗将会导致真阳外脱阴阳离绝之危症。然治此证各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查诸家学说,自己认为当以火神派之四逆汤加肉桂方或仲景之四逆汤加猪胆汁汤或白通汤治之以竣补肾阳,引火归元,交通内外。 关键词:发热阳虚四逆汤金匮肾气丸阴阳真寒假热一:各大医家对阳虚发热的看法 《丹溪心法·发热》卷:阳虚发热病证名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 《医碥》卷:“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却不能饮,肌表虽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二:中医内科学之阳虚发热及其治法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人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正所谓“积湿成热”。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王琦治肥胖临证经验

王琦治肥胖临证经验 益气健运汤: 生黄芪制苍术肉桂茯苓泽泻冬瓜皮干荷叶海藻罗布生山楂姜黄生蒲黄 化痰祛湿汤: 白术苍术黄芪荷叶橘红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防己泽泻 加减 肥胖:苍术海藻罗布 高血脂:大黄姜黄蒲黄绞股蓝(三黄一蓝) 高血糖:生地黄连乌梅 高血压:牛膝葛根槐角竹茹 高尿酸:土茯苓晚蚕沙威灵仙川萆薢 某某,男,57岁,2010年9月20日初诊。 患者诉心供血不足,大脑缺氧致嗜睡,患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身体肥胖,身高175厘米,体重120公斤。血脂8.28mmol/L,血压160/110mmHg。纳可,二便可。舌紫暗苔黄腻。平素不吸烟,酒每天3两至半斤。痰湿体质得分36分。 《丹溪心法·中湿》有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患者平素嗜酒无度,嗜食肥甘,湿邪困脾,脾气虚弱,脾气运化无权,代偿失司。辨为痰湿之体,归属气虚肥胖。 处方:生黄芪20克,苍术20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冬瓜皮30克,白薇(另包)15克,肉桂10克,决明子20克,熟大黄10克,姜黄10克,生蒲黄10克,荷叶30克,莱菔子15克,苏子10克,佩兰叶15克。日服1剂,给药30天。 其中,黄芪、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冬瓜皮,健脾益气,淡渗利湿,白薇益阴除热,肉桂温阳化饮,决明子、熟大黄泻热导滞,姜黄、生蒲黄、荷叶降脂消瘀,莱菔子、苏子豁痰宽胸理气,佩兰叶化湿醒脾。 2010年11月15日二诊:患者体重减3公斤,血压145/85mmHg,血脂2.4 mmol/L,腰围由121厘米下降到117厘米。继用健脾燥湿化痰之药,增加扶正祛瘀消脂之功。上方去白术、决明子、姜黄、熟大黄、莱菔子、苏子、佩兰叶,加补益肝肾、化瘀祛脂之制首乌30克,茜草15克,山楂20克,生黄芪增至60克,泽泻增至30克,生蒲黄增至20克,白薇增至20克。日服1剂,继服30剂。 2010年12月20日三诊:体重继减3公斤,未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20~130/80mmHg,腰围121厘米下降到111厘米,白天打瞌睡。上方去茜草、山楂、白薇,加姜黄10克,熟大黄10克,昆布3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6克,蔻仁6克(后下),生黄芪增至80克,茯苓增至30克,减生蒲黄至10克,苍术改为30克。继用前泻热导滞、祛瘀消脂之法以巩固,增加醒脾芳香化湿之品予以改善。

治疗腰腿痛的方法大汇集

治疗腰腿痛的方法大汇集 1、肩周炎、腰腿痛、坐骨、腰脱:将土元(上憋子)七个焙成灰,黄酒七两,共放一瓶内泡七天七夜, 每晚七时喝七钱黄酒,并用拳头用力调皮打患处七七四十九下,病重者多服几疗程可痊愈。 2、倒行治腰痛病:找一平坦地,双手插腰,腰背挺直,两眼直视正前方,向后退着走,速度可适当加快。 在练倒行时,作几下腰部运动效果更好。 3、热药酒熏老寒腿:红花一两、透骨革一两放入瓦盆内,倒两平碗水,文火煎半小时后加入白酒一两, 略放一会儿后趁热放在双腿膝盖下(坐在床上)用棉被蒙在双腿上盖严,以热药酒气熏腿(千万别烫着),最好在秋冬,每晚临睡前熏一次,持之以恒有效。 4、桑枝柳枝治腰腿痛:取桑枝、柳枝各一个把用水煮30分钟熏洗患处,可治腰腿痛尤其是由风寒引起 的腰腿痛。 5、芥莱治腿痛:芥菜研碎后贴于患处,可治腿痛。 6、桔皮、茴香秆治闪腰岔气:桔子皮、茴香秆各一两,加两碗水,煮到剩下一碗水时,把药汤倒进碗里, 加适量红糖,晚上睡觉前趁热服下,一天一次,服三四天一个疗程。 7、自制药酒治腿酸痛:一瓶白酒(二锅头即可),一瓶蜂蜜,再切上一把姜末,将酒与蜂蜜按1:1的比 例混合在一起,将姜未泡入其中。 10天后就可用,喝1小酒杯,同时吃一点姜末。 8、转体治腰痛:坐时两腿保持20一30厘米距离,以腰椎为中心,身体稍左倾,转动36次,身体再稍 右倾,也转动36次,然后坐正,身体小范围的前倾后仰72次,整个活动,形成1个周期,大概用5一6分钟即可完毕。每天早晚各1次,不过要注意身体左右倾转动时,向下以不低于腰带为度。 9、电熨斗治腰痛:功率500瓦的电熨斗通电一分半钟后拔掉插销,可使用半小时。开始热度过高,可隔 两层衣服,随着热度逐渐降低可减衣服直到直接接触患部。 9、红果(又名山楂)加红糖治腿痛:用一斤红果(去核)加一斤红糖,加水煮熬成糊状,趁热服用,以 出汗为宜,并用棉被盖上双腿。这样连服用3至5次即见成效。 10、核桃仁可祛风湿:每天空腹吃5至6个核桃,连吃三个月,四肢关节硬肿消失,伸屈自如。 11、腰痛【通治方】 龚信:补肾汤,治一切腰痛:破故纸(酒炒),小茴(盐酒炒),玄胡索,牛膝(去芦,酒洗),当归,杜仲(酒炒),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9克。上锉1剂。生姜煎服。《古今医鉴》卷十 【辨证方】 (一)寒证 (1)陈士铎:人有露宿星月下,感犯寒湿之气,腰痛不能转侧,方用转腰汤。 白术30克,杜仲15克,巴戟天15克,防己1.5克,肉桂3克,苍术9克,羌活1.5克,桃仁5粒。 《辨证奇闻》卷五 (2)(梁子材):五积散,治腰骨脚骨酸痛,寒邪客于经络者。 当归,苍术(米泔水浸),陈皮各3克,麻黄(去净节),厚朴(制),干姜,枳壳(面煨,去瓤),各 2.4克,半夏(制),白芷,各2.1克,党参(去芦),桔梗,肉桂(去皮,另炖),茯苓,各1.5克, 川芎1.2克。加生姜3片、葱3根煎。《不知医必要》卷三 (3)陈修园:新定薏仁汤,治腰痛筋挛,难以屈伸者。 薏仁30克,附子3~6克,木瓜4.5克,牛膝6~9克。水煎,空心服。《医学从众录》卷六 (4)董建华:凡见疼痛较剧、遇寒更甚、局部不温、舌黯不红者,为寒盛,川乌为必用之品,配伍麻黄,其力更宏。 川乌5克,麻黄10克,桂枝6克,酒当归10克,地龙10克,木瓜l0克,甘草5克。 曾治一郭姓患者,腰能疼痛如掣,向下肢放射,不能直立步履己二月,夜间疼痛加剧,形寒肢麻,肢端不温,舌器苔白,脉沉细,西医诊为坐骨神经痛,前虽投温经散寒之品,疗效不著。此乃痼阴沉寒凝于经脉,非川乌、麻黄之属,难以奏功,遂投上方6剂,服后腰痛大减,已能直立。守方加鸡血藤20克,又进6剂,疼痛缓解,已能独自行走。《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5)尚尔寿:加减阳和汤方乃吉林名老中医尚明斋所传,系《外科全生集》阳和汤加减化裁而成,尚老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较好疗效。余用数年,屡用屡效,一般服药3~4剂即有明显效果。 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l剂。《千家妙方》上册 (6)张鉴铭:强腰散,治慢性腰腿痛。

中医临床用药心得(吐血推荐)

用药心得 一,肝病 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阳虚,我喜欢用蜂房,它既能助阳,用能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用蜂房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一药三用。 肝为解毒器官,所以肝病病人用药不宜太大剂量,不宜用太多毒性药,以免加重肝负担。二,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养殖)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几年前治疗一1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我个人认为不用辩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doc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供你参考!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篇1 肝病 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针对阴虚湿热病人。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

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 2、枸杞----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1与2.doc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 1 与 2 经方叠用医案风心病合并房颤(水肿、心悸)——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冠心病频发室早(心悸)——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当归四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晕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心律失常(心悸)——越婢汤合五苓散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桂枝茯苓丸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丸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小陷胸汤合半夏厚朴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薏苡附子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四逆汤肥厚性心肌病(胸痹)——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扩张型心肌病(胸痹、水肿)——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早搏、高血压(心悸、眩晕)——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 丸高血压(眩晕)——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 高血压(胸痹)——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高血压(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高血压(头晕)——黄连阿胶汤合酸枣 f :汤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喘证)——防己 黄芪汤合五苓散心力衰竭(水肿)——大黄附子汤合桂 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风心病心力衰竭(水肿)—

—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心力衰竭(水肿)——真武 汤合桂枝甘草汤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 苓桂术甘汤心脏神经官能症(胸痹)——瓜萎薤白半夏 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泻心汤心脏起搏器术后失眠——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临证点睛第二章 经方叠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右颞叶缺血性脑梗死(中风)——黄芪芍桂苦酒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脑梗死后遗症(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大黄蛮虫丸脑出血后遗症(中风)——当归四逆汤合真武汤中风——加载中 ...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血痹——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坐骨神经痛(痹证)——桂枝加附子汤合乌头汤坐骨神经痛(痹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四逆散带状疱疹(蛇串疮)——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头痛——四逆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头痛——麻杏薏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 汤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 失眠(不寐)——黄连阿胶汤合酸枣仁汤失眠(不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失眠(懊侬)——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合百合知母汤合桂枝甘草汤惊悸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教学总结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

现代名医案其它科验方精选

现代名医案其它科验方精选 现代名医案其它科验方精选 张汝伟的医案张慕岐的医案王玉润的医案夏少农的医案顾渭川的医案费绳甫的医案曹余德医案陈健民医案何承志的医案乔仰先先生的医案钱伯文的医案许帼光的医案王辉萍的医案王翘楚的医案史济柱的医案王玉润的医案刘嘉湘的医案郭柏良的医案顾渭川的医案张慕岐的医案秦伯未的医案王正公的医案夏少农的医案金寿山的医案程门雪的医案章次公的医案夏仲方的医案刘树农的医案严苍山的医案费绳甫的医案顾筱岩的医案朱南孙的医案蔡小荪的医案谢利恒的医案唐吉父的医案陈大年的医案蔡柏春的医案曹玲仙的医案庞泮池的医案王大增的医案张云鹏的医案.陆瘦燕的医案杨永璇的医案黄鸿舫的医案杨依方的医案秦亮甫的医案奚伯初的医案徐丽洲的医案徐小圃的医案时毓民的医案中药内外治合用治疗小儿咳嗽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有绝招杞菊地黄汤加味治疗视神经萎缩解除抑郁中医有方小儿肺炎的中医治疗雷诺氏病的中医辨治顾丕荣辨治肝癌的经验白虎汤加味治疗小儿夏季热例茵陈大枣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例秦亮甫针灸医案五则小儿遗尿脾肾同治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小儿久泻经方辨治脱发五则单纯性肥胖辨治进

展平胃散治小儿腹泻体会老年痴呆症的中医治疗张子和异位用药治疗五官疾病浅探钱育寿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法小儿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辨证和治疗干祖望教授重用升提药治疗耳聋经验体针加耳穴贴压法戒烟例徐蔚霖治疗儿科疾病经验(性早熟、遗尿、厌食等)老年危重症救治两则(关格、喘脱)邱志济治疗老年痛证的用药经验霍乱脱证霍乱吐泻霍乱兼转筋补阳还五汤偏瘫治验一则声带息肉验案例回肠丸加减治婴幼儿泄泻经验举例活血化瘀法治疗单纯性肥胖验案小儿厌食治验例方邦江治疗危急重症经验中药健脾消食治复感儿清代的戒烟医案急性酒精中毒的中医治疗邓铁涛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吴良村:治疗肿瘤重温肾扶正小儿支气管炎用中药疗效好方和谦治疗克隆氏病、口腔白斑、亚急性甲状腺炎及习惯性便秘验案崔应珉教师治疗肝癌思路及用方安效先从寒论治小儿肠绞痛验案小柴胡汤在眼科的运用小儿遗尿症治验段海辰桂枝汤加味治愈奇特汗证一例温肾固摄治遗尿中医调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顾植山治疗鼻炎验案赏析程为平从虚论治痫证资生健脾丸治疗婴幼儿泄泻张琪:温清并用治尿路感染赵斌“覆吸疗法”救治危重症葛根配升麻透疹解毒刘韵远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中医泰斗董建华以“加味香苏饮”治疗胃胀、胃痛中华肾宝特效方刘韵远治疗小儿高热验案刘韵远治疗胸痛、小儿腹泻、一氧化碳中毒及黑热病验案师经方法,用时方药——辛凉宣肺疗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吴 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 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第五卷672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