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2014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2014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2014中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名词解释

1、简答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简述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5、简述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答: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

论型”转化,开始出

现辩证思维。

6、简述教学与认知发

展的关系。

答:(1)认知发展制

约教学的内容和方

法;(2)教学促进学

生的认知发展;(3)

关于最近发展区。

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

育含义。

答:(1)应该创设适

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

学组织形式。(2)采

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方式,努力使教学

方式个别化。(3)运

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

学手段。

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

的社会因素。

答:(1)家庭教养模

式;(2)学校教育;(3)

同辈群体。

9、简述学习的概念

(或学习的心理实

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

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

相对持久的变化。(1)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2)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

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

对持久的。(3)学习

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

的。

10、简述人类学习与

动物学习的本质区

别。

答:(1)人的学习除

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

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

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

学文化知识;(2)人

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

世界的生活实践中,

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

程中,通过语言的中

介作用而进行的;(3)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

的、自觉的、积极主

动的过程。

11、简述学生学习的

特点。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

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

形式。它是在教师的

指导下,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有系

统地进行的,是在较

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

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

识,并以此来充实自

己的过程。其学习内

容含三个方面:(1)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

略的掌握;(2)问题

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

发展;(3)道德品质

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2、简述意义学习的

条件。

答:(1)客观条件: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

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

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的。(2)主观条件:

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

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

结构;其次学习者必

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

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

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

性;最后,学习者必

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

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

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

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

用,使认知结构或旧

知识得到改善,使新

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

心理意义。

13、简述布鲁纳的学

习观和教学观。

答:(一)学习观:(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

形成认知结构;(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

和评价三个过程。总

之,布鲁纳认为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

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

的认知结构。(二)教

学观:(1)教学的目

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

本结构;(2)掌握学

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

则:动机原则;结构

原则;程序原则;强

化原则。

14、简述学习的信息

加工模式。

答:见《教育心理学

考试大纲》P42图表。

15、简述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知识观:建

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

准确表征,它只是一

种解释、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

答案。它会随着人类

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

出现新的假设。(2)

学习观:建构主义认

为,学习不是知识由

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

知识的过程,学生不

是被动的信息吸收

者,而是信息意义的

主动建构者,这种建

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

替。(3)学生观:建

构主义强调,学生并

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

室的。

16、简述动机及其功

能。

答:所谓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

程或内部动力。它具

有三种功能:一是激

活功能;二是指向功

能;三是强化功能。

17、简述奥苏伯尔的

成就动机内驱力。

答:奥苏伯尔认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

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

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

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

的内驱力。(1)认知

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

解事物、掌握知识,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

题的需要。它是学习

的内部动机。(2)自

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

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

和威望的需要。(3)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

为了获得长者(如教

师、家长等)的赞许

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

出来的把工作、学习

搞好的一种需要。

18、简述学习动机的

培养。

答:(1)利用学习动

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

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

径和间接途径培养学

习动机。

19、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20、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1、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22、试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

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

因,促使学生继续努

力。

23、简述促进迁移的

教学。

答:(1)精选教材;(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

序;(4)教授学习策

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迁移的作用。

答:(1)迁移对于提

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

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

验得以概括化、系统

化的有效途径,是能

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

环节。(3)迁移规律

对于学习者、教育工

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

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25、简述原有认知结

构对迁移的影响。

答:(1)学习者是否

拥有相应的背景知

识,这是迁移产生的

基本前提条件。(2)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

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

关重要的作用。(3)

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

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

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

节、控制的元认知策

略,这也影响着迁移

的产生。

26、简述影响迁移的

主要因素。

答:(1)相似性;(2)

原有认知结构;(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7、举例说明同化的

模式。(举例说明同化

论关于知识学习的三

种模式。)

答:知识学习主要是

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

工过程。这一过程包

括知识获得、知识保

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

阶段。在获得阶段,

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

系统,与长时记忆系

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

识建立联系,从而出

现新意义的建构;在

巩固阶段,新建构的

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

系统中,如果不进行

深层的认知加工,这

些信息就会出现遗

忘;在提取阶段,个

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回答“是什么”和“为

什么”的问题,并应

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

际问题,使所学知识

产生广泛迁移。在学

习的三阶段中,应解

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

别是知识的同化、保

持和应用。

28、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1)知识的学习和

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

要任务之一。有助于

学生的成长,有助于

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

社会的生活。(2)知

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

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

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

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9、举例说明知识直

观的类型。

答:(1)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

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

的一种直观方式。(2)

模象直观:即通过对

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

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方式。(3)言语直观:

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

用下,通过学生对语

言的物质形式(语音、

字形)的感知及对语

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

种直观。

30、简述如何提高知

识直观的效果。

答:(1)灵活选用实

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一般而言,模象直观

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

直观。(2)加强词与

形象的配合。(3)运

用感知规律,突出直

观对象的特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5)让学生充分

参与直观过程。

31、简述如何有效地

进行知识概括。

答:(1)配合运用正

例和反例。(2)正确

运用变式。(3)科学

地进行比较。(4)启

发学生进行自觉概

括。

32、试述如何运用记

忆规律,促进知识的

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

料;(2)有效运用记

忆术;(3)进行组块

化编码;(4)适当过

度学习;(5)合理进

行复习。

33、简述如何进行合

理的复习。

答:(1)及时复习;(2)

分散复习;(3)反复

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34、简述操作技能与

心智技能的区别。

答:(1)操作技能也

叫动作技能、运动技

能,是通过学习而形

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

动方式。其特点有:

客观性;外显性;展

开性。(2)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

技能,是通过学生而

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

活动方式。阅读技能、

运算技能、记忆技能

等是常见的心智技

能。其特点有:观念

性;内潜性;简缩性。

35、简述技能的作用。

答:(1)技能可以控

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

执行方式,从而可以

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

稳定性、灵活性,能

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

境。(2)技能还是获

得经验、解决问题、

变革现实的前提条

件。

36、简述操作技能的

培训要求。

答:(1)准确地示范

与讲解;(2)必要而

适当的练习;(3)充

分而有效的反馈;(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

觉。

37、简述心智技能的

培养要求。

答:(1)激发学习的

积极性与主动性;(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与概括性;(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

征,正确使用言语。

38、简述操作技能与

智力技能的形成阶

段。

答:(1)操作技能的

形成可分为操作定

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39、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其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4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41、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可见,高智商虽非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3、简述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简答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答:创造性与个性之

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

系。高创造性者一般

具有的个性特征:(1)

具有幽默感;(2)有

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

错误;(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

心;(6)具有独立性。

44、试述创造性的培

养。(联系实际谈谈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

答:(一)创设有利于

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

境。(1)创设宽松的

心理环境;(2)给学

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

考试内容。(二)注重

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

的恐惧心理;(3)鼓

励独立性和创新精

神;(4)重视非逻辑

思维能力;(5)给学

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

榜样。(三)开设培养

创造性的课程,教授

创造性思维策略。方

法有:(1)发散思维

训练;(2)推测与假

设训练;(3)自我设

计训练;(4)头脑风

暴训练。

45、简述如何创设有

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

宜环境。

答:(见上)

46、简述创造性个性

的塑造。

答:(见上)

47、简述如何开设创

造性的课程,教授创

造性思维策略。

答:(见上)

48、试述影响创造性

的因素。

答:(1)环境;(2)

智力;(3)个性。

49、试述中学生品德

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一)伦理道德发

展具有自律性,言行

一致。(1)形成道德

信念与道德理想;(2)

自我意识增强;(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

固;(4)品德结构更

为完善。(二)品德发

展由动荡向成熟过

渡。(1)初中阶段品

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

展趋向成熟。

50、试述初中生品德

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总体上看,初中

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

具有伦理道德的特

性,但仍旧不成熟、

不稳定,具有动荡性,

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

则性、概括性不断增

强,但还带有一定程

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道德情感表现丰富、

强烈,但又好冲动;

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

的性,渴望独立自主

行动,但愿望与行动

经常有距离。此时期,

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

的时期,又是容易发

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

时期。

51、试述高中生品德

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高中阶段或青年

初中的品德发展进入

了以自律为主要形

式、应用道德信念来

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

时期,表现在能自觉

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

点、信念来调节行为,

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

世界观。

52、简述影响态度与

品德学习的内部条

件。

答:(1)认知失调;(2)

态度定势;(3)道德

认知。

53、简述培养良好态

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

样;(3)利用群体约

定;(4)价值辨析;(5)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

罚。

54、简述态度与品德

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1)依从。包括

从众和服从两种。(2)

认同。(3)内化。

55、简述心理健康的

概念(内涵)。

答:所谓心理健康,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

续的心理状态与过

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

内心体验,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够有效地

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

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积极的社会功能。

56、简述心理健康的

标准。

答:(1)对现实的有

效知觉;(2)自知自

尊与自我接纳;(3)

自我调控能力;(4)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

能力;(5)人格结构

的稳定与协调;(6)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

率。

57、简述心理健康教

育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

病、保障学生心理健

康的需要;(2)提高

学生心理素质,促进

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

要;(3)对学校日常

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

与补充。

58、简述教学目标及

其功能。

答:教学目标是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

得的学习结果。在教

学中,教学目标有助

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

测量和评价、选择和

使用教学策略、指引

学生学习等功能。

59、简述加涅的九大

教学事项。

答:(1)引起学生注

意;(2)提示教学目

标;(3)唤起先前经

验;(4)呈现教学内

容;(5)提供学习指

导;(6)展现学习行

为;(7)适时给予反

馈;(8)评定学习结

果;(9)加强记忆与

学习迁移。

60、简述情境教学的

含义。

答:情境教学指在应

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

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

种教学策略。

61、简述合作学习及

其特征。

答:合作学习指学生

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

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

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

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

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62、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

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63、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64、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65、简述课堂纪律的含义及意义。

答: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66、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67、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68、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影响教师职业成就

的特征有哪些;高职

业成就的教师应具备

哪些特征。)

答:(一)教师的认知

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

的关系:学生的知识

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

晰度有显著的相关;

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

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有负相关;教师思维

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

效果有显著的相关。

(二)教师的人格特

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

的关系:在教师的人

格特征中,有两个重

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

显著影响:一是教师

的热心与同情心;一

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

像的倾向性。有激励

作用、生动活泼、富

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

学科的教师,他们的

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在教师的激励下,学

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

性。(三)教师的期望

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

研究:皮格马利翁效

应说明,教师的期望

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

学生,学生会按照教

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

造自己的行为。

69、简述教师成长与

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教师成长与发展

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通

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

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

充,另一方面是通过

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

师。(1)观摩和分析

优秀教师的教学活

动;(2)开展微格教

学;(3)进行专门训

练;(4)反思教学经

验。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

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

一种,是心理学与教

育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发展:定义:是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

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心理变化。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④差异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

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

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

的适应性,即学生在

学习新知识时,那些

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

人生理、心理发展的

水平和特点。学习准

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

过程包括:纵向和横

向两个维度

4关键期:提出者:奥

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动物身上存在“印

刻”)定义:是个体

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

短暂的时期,在此期

间,个体对某种刺激

特别敏感,过了这一

时期,同样的刺激对

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

响。如:2岁是口语发

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

状知觉形成的关键

期、4.5岁是学习书面

语言的关键期等。

5最近发展区:提出

者:维果斯基(前苏

联),定义:指儿童在

有指导的情况下,借

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

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

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

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

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6人格:人格又称个

性,是指决定个体的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

理特征。影响人格发

展的社会因素:①家

庭教养模式;②学校

教育;③同辈群体

7自我意识:定义:自

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

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

的关系的意识。组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

风格,是个体在知觉、

思维、记忆和解决问

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

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

风格。

9性格:性格指个体在

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0自我同一性:指个

体组织自己的动机、

能力、信仰及其活动

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

我的一致性现象。

11学习: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

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

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

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

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变化;②学习

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

久的;③学习是由反

复经验引起的。

1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

类:根据学习情境由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把学习分为

八类: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④言语

联结学习;⑤辨别学

习;⑥概念学习;⑦

规则或原理学习;⑧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①智力技能;②

认知策略;③言语信

息;④动作技能;⑤

态度

13先行组织者,是先

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

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抽象、概括和综

合水平高于学习任

务,并且与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

学习任务相关联。

14动机: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

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力。功能:激活、指

向、强化

15自我效能感:提出

者:班杜拉人们对自

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

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

观判断;

16问题情境:指具有

一定的难度,需要学

生努力克服,二又是

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7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的甘蓉、阻碍。

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另一种学习去,后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已迁移到新情境去。

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18定势: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1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学习类型: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直观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

③言语直观

2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

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

习过程的复杂的方

案。分类: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资源管

理策略。

组织策略使整合所学

新知识之间、新旧知

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

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

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

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

忆中为了保持信息,

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

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

激,以便将注意力维

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

法。

22问题:指给定信息

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

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

服的刺激情景。分为

有结构问题、无结构

问题

23问题解决:指个人

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

作,从问题的起始状

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

程。问题解决的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

列性;

24创造性:是指个体

产生新奇独特的、有

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

力或特性。创造性的

基本特征:①流畅性、

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25功能固着:可看做

一种定势,即从问题

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

考虑问题的定势。

26发散思维:是沿不

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

答案的思维形式。

27态度:态度是通过

学习而形成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倾向性。

态度的实质:①态度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

态,,而不是实际反应

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

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

务,即决定行为的选

择③态度是通过学习

而形成的,不是天生

态度的结构①认知成

分、②情感成分、③

行为成分

28品德定义:是社会

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

现,是个体依据一定

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

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倾向。

品德实质:①反映了

人的社会特性,是将

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

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

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

程,是通过后天学习

形成的;②具有相对

稳定性;③是认识与

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①

道德认识:个体品德

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

情感:直觉的、想象

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

德的重要标志(技能、

习惯)

29心理健康:就是一

种良好的、持续的心

理状态与过程,表现

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

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

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

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

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

能。

30心理评估:指依据

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

搜集资料得来的资

料,对学生的心理特

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

鉴,以确定其性质和

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

的过程.。

31心理辅导:是指在

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

人际关系中,学校辅

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

识和技能,给学生以

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

服务,帮助学生正确

地认识自己,认识环

境,依据自身条件,

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

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

标,克服成长中的障

碍,增强与维持学生

心理健康,使其在学

习、工作与人际关系

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

应。

32教学目标:是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

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

卢姆)

1、认知目标(知识、

领会、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

反应、形成价值观念、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

觉、模仿、操作、准

确、连贯、习惯化)

33教学方法:在教学

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

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

作用的活动方式。

34教学策略:指教师

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

目标的一切活动计

划,包括:教学事项

的安排、教学方法的

选用、教学媒体的选

择、教学环境的设置、

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35个别化教学:基本

环节:①诊断学生的

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

不足;②提供教师与

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

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

货摊教学材料,随之

以操练和练习;④容

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

前学

个别化教学的经典模

式:①程序教学(创

始:普莱西,贡献最

大:斯金纳)、②计算

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

习(布卢姆)

36课堂管理:指教师

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

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

程。

37课堂纪律:是对学

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准则与控制。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

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

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

促成的纪律。

38教学评价:指系统

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

行为的资料,参照预

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

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其目的是对课程、教

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

方案做出决策。

分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

39教育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是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才有实际价值。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40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在进行分析。

41教学反思: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征: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个体差异性)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效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法特莱克:是一种速度游戏,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地势变化,空气清新,训练方式手段丰富,可以调节运动员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训练方法。 项间移植:指把某个运动项目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的做法(模仿型,改进型,发展移植型) 选择 三大供能系统:1,ATP-CP(100m)2,乳酸能系统(800m)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产生CO2,H2O,不产生乳酸) 训练计划:时间:课,周,大周期,年度,多年对象人数:个人,队组训练内容:模拟,热身,赛前 战术分类: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 项群分类: 疲劳: 填空 训练恢复手段:训练学(内容,环境,负荷),医学生物学(水浴,蒸气浴,电兴奋,红,紫外线),营养学,心理学(自我暗示,气功,生物反馈)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综合国力6.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准备活动种类:一般性专项性 简答 体能训练:A.动(离心向心超等长)B.静(等长)

名词解释答案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47题,47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47小题,共47分) 1、()自由水 答案:包括毛细水和重力水。毛细水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受到表面张力的支配,能沿着土的细孔隙从潜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力水在重力或压力差作用下能在土中渗流,对于土颗粒和结构物都有浮力作用。 2、()土的液相 答案:土的液相是指存在于土孔隙中的水。它和亲水性的矿物颗粒表面有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按照水与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可将土中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类。 3、()土的气相 答案:指充填在土的孔隙中的气体,包括与大气连通和不连通的两类。与大气连通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土受到外力作用时,这种气体很快从孔隙中挤出;但是密闭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在压力作用下这种气体可被压缩或溶解于水中,而当压力减小时,气泡会恢复原状或重新游离出来。 4、()土的固相 答案:土的固相物质包括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是构成土的骨架最基本的物质。 5、()次生矿物 答案: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6、()土的灵敏度 答案:保持原来含水量不变但天然结构被破坏的重塑土的强度比保持天然结构的原状土的强度低,其比值可作为结构性的指标,即灵敏度。 7、()结合水 答案:指处于土颗粒表面水膜中的水,受到表面引力的控制而不服从静水力学规律,其冰点低于零度。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8、()土的结构性 答案:土的结构性是指土的物质组成(主要指土粒,也包括孔隙)的空间相互排列,以及土粒间的联结特征的综合。它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土的结构,按其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单粒结构、聚粒结构、絮凝结构等。土的结构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之后,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作者:————————————————————————————————日期: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

运动训练历年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部分 6、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 17、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前者称心理负荷,后者称生理负荷。 22、运动训练方法:是指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而采用的身体练习。

(完整word版)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 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 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3.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 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指导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 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5.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 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 理论” 7.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 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 平。 9.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既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的 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

力所构成,并综合得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称运动能力 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 练水平。 1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 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 1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 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14.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 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5.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 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应,对运动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6.运动训练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 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7.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 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心理学自名词解释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或内在动力。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 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 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适应 adaption 在一系列连续的刺激后神经反应性的降低。 上瘾 addiction 依赖药物,当停止服药时,会导致症状复发。 后像 afterimages 当视觉刺激消失后仍残留的视感觉。 注意 attention 通常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某一刺激进行进一步加工。 唤醒 arousal 生理上的觉醒阶段,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身体的活动准备。 供选假设 alternative hypothesis 观察者开始提出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有差异或相关。 虚无假设 null hypothesis 观察者提出的要放弃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 分析内省 analytical introspection 一种自我报告的方法,被试主要报告他们的个人经验的特定方面。 语法缺失 agrammatism 由于脑损伤而导致造句困难、遗漏重要词语和词尾的症状。 称名失能症 anomia 由脑损伤而导致对物体和物体图片无法命名的病症。 游动效应 autokinetic effect 一种知觉错觉,静止的光点看起来会动的现象。 自动加工 automatic process 加工过程非常快,无须心理能量,不受意识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经系统(AN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内活动(如心跳)的部分,它通过肌肉和腺体起作用。 行为遗传学 behaviour genetics 关于遗传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以研究双生子和领养子为主。 行为疗法 behaviour therapy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 client-centred therapy 由罗杰斯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方法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的个人发展。 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 以改变非理性思想和信念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领悟疗法 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 强调治疗着重于患者对自己问题本质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 psychodynamic 包括所有强调无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的治疗方法。 行为顺从 behavioural compliance 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整理后)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2003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 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 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内容和负荷。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 行动。其主要构成有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形式和战术行动等。 2004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次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练习方法。 技术风格: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训练课结构:所谓训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一般训练课通常依次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 2005年真题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是运动成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12.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1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 1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19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0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1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2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2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2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25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6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名词解释答案

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 博弈均衡:指博弈中的所以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的策略的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

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古诺解:在分析两个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定问题上,假定两个厂商都准确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成本为零,并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制订能够使得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双寡头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每个厂商生产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市场的这一产量称为古诺解 规模报酬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带来的产量变化。 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基尼系数:在洛伦兹曲线图中,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机会成本: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 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 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二、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三、论述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3)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4)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四、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

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 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 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 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考试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成绩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价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测定。 4、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经济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依靠训练信息指标把我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8、分解训练法:是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和部分。 9、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 10、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11、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2、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教程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设施变换,以提高运行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