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1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案

彭 丽

一、教学目的

《中国音乐通史》是音乐专业本科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中国自远古至今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各时期音乐发展的一般历史知识与突出成就,进而吸取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力求全方位、多手段诠释音乐历史,为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以1900~1949为主。

教材:《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周柱铨 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汪毓和编著

三、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二学时。

四、考试:听、写等形式的综合。

五、课堂要求:多参与,主动思考。

概述

一、历史分期:

(一)中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分界点:

(二)近现代与当代的分期:

二、本世纪上半叶历史发展的特点

三、本时期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

第一章 “五四”前的音乐发展情况

第一节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传统音乐一般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一般认为包括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这里主要涉及: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及依传统新创作的音乐。发展情况非常复杂,在文化生活中有重要地位。近代史重点研究新音乐,即现在的专业音乐,传统音乐方面是缺陷。

一、戏曲音乐(主要介绍京剧、评剧)

1、旧剧改革

参考音研所59年编“参考资料”第二编1919~27第一辑。共有言论18篇,重要的11篇。开始在1917~18的“新青年”有9篇,点到京剧的糟粕,引起争论。

三方面意见:

(1)胡适、钱玄同等人的观点

(2)张厚载的观点

(3)中间态度

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评剧的历史

二、说唱音乐

一般分五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

1、犁铧大鼓(山东)

北口:老北口──赫老凤;小北口──新调、郭大妮、黄大妮

南口:前期──黑白妞王小玉姊妹;后期──四大玉。

2、京韵大鼓

刘宝全、白云鹏等人为代表,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3、苏州弹词的流派简介

三、民歌与民间歌舞

多是反映现实生活,此时民歌不能代表整体民歌特点,也说明不了这时民歌在内容和体裁上有多大发展。新民时期出现了新民歌。

四、传统器乐

1、民间社团

(1)天韵社

(2)大同乐会

重点听赏:《春江花月夜》

2、广东音乐的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听赏:《雨打芭蕉》《步步高》《赛龙夺锦》

3、民间艺人华彦钧(1893?~1950)

重点听赏:《二泉映月》

第二节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背景(通史210页、399页)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二、基本内容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五四”前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亡图存”等民主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如:《何日醒》、《中国男儿》、《黄河》。另外,如《勉女权》、《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还有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以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代替封建旧习俗的思想等。由于面向学生,也有反映学生生活、思想情感的,如:《体操》、《竹

马》、《春游》、《送别》等。

三、艺术形式

以填词艺术为主。学堂乐歌的旋律多采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运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极少,创作者更少。

重点听赏:《中国男儿》

四、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1870~1947)

心工是笔名。生于上海。1902自费留日,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11月在东京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回国,一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小,1911年起任该校校长。创设了我国较早的乐歌课,任教期间曾创作百余首乐歌,1927年退休;前后30年,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点听赏:《体操—兵操》、《竹马》、《黄河》。

《体操—兵操》,也称《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他留学日本时的处女作,在国内广为流传。

2、李叔同(1880~1942)

1880生于天津,1898迁居沪租界,入南洋公学,接触了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想。1906去日本,在东京发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以“惜(息)霜”为名成为当时闻名的女角演员。一个人独立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1905,李曾编印《国学唱歌集》;1958,丰子恺编选《李叔同歌曲集》。至1990,企释、培安编定《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

重点听赏:《送别》、《春游》。

3、曾志忞(1879~1929)

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巨商家庭。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任教,自学绘画、音乐。1901赴日留学,主攻法律。1902曾参加“音乐讲习会”,1904年改为“亚雅音乐会”。1907回国,创办“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

五、历史意义

课后习题:(1)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2)沈心工、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概况。

(3)简述阿炳的二胡曲创作。

(4)简介广东音乐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音乐社团的建立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通史415页)

1919年1月成立,目的在于“研究高尚乐理,养成创造新谱之人才,采西乐之长,补中乐之缺点,使之以时进步”。蔡元培(1868~1940)任会长,聘萧、杨仲子、王露等人为导师,内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丝竹乐、师资特别班等组,会员达200多人。1920出版期刊《音乐杂志》,后改为北大音乐传习所。

2.中华美育会(通史416页)

1919年在上海成立,由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发起,以“提倡美育”为主旨,1920年4月刊行会刊《美育》,宣传美感教育和艺术民主化。

3.国乐改进社:刘天华等发起,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音乐杂志》。

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通史419~429

1、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通史423页)

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选科。

2、国立音乐院(通史426页)

在蔡元培支持下,1927成立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初建时由蔡兼任院长,萧任教务主任,次年9月,蔡辞,由萧代理院长。1929,因学潮降格,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学校采用学分制,主科分初、中、高三级。学校每年公开演出,校刊特辟歌词专栏,邀请投稿。各种杂志相继出版,扩大了社会影响。

第2节20年代的音乐思潮与音乐学家王光

一、本时期的音乐思潮

在新文化运动中,怎样认识中国的新音乐文化、怎样发展新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认识:

1、主张“以西为师”。

2、坚决维护“国乐”。

3、主张“全盘西化”。

二、王光祈及其音乐学研究

1、生平简介:1892~1936,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曾于1919年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力图救国,被选为大会主席、执行部主任,领导该会工作。同年底,又创办了“工读互助团”,半工半读探求社会改革之途,幻想逐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理想。

1920年6月,远赴德国法兰克福,学习德语及政治经济学,1927年考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2年,受聘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的讲师,1934年以《论中国的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1月,病逝。

2、音乐学研究

第三节 20年代的歌曲创作

中国近代创作的声乐作品是近代新音乐文化的主体。本节主要通过介绍二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萧友梅、赵元任;了解二十年代的群众歌曲、学校歌曲、艺术歌曲及合唱曲的创作情况。

一.群众歌曲:通史247页。工农兵歌曲,213、247、248。

二十年代,出现新式工农革命歌曲,多是填词性质。进行曲节奏较多,也有用小调、民歌填词的。

重点听赏:工农兵联合歌、国民革命歌

二、专业创作:

1、萧友梅(1884~1940)通史319页。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活动家。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者。

生平简介:1884生于广东香山,字思鹤,又字雪朋,5岁随父移居澳门,进私塾灌根草堂读书,1898年考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1901赴日本学习。1906加入同盟会。1910返国,任北京学部(教育部)视学。1912中华民国成立,任总统府秘书。几个月后公费留德,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理论及作曲,同时在莱比锡大学研究教育学。1916春,以《中国古代乐器考》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返国。

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兼音乐研究会导师,1922秋,改名“北大附设音乐传习所”,萧任教务主任,主讲和声学、音乐史等课程。1927国立音乐院成立。1940病逝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创作、器乐创作

重点听赏:《问》、《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

2、赵元任(1892~1982)通史320页

生平简介:字宣重,祖籍江苏常州,生于天津。1910在美康乃尔大学求学,主修数学、物理,1914毕业,后到哈佛大学,于1918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回国任清华心理学与物理讲师,1921秋去哈佛大学专攻语言学,1925携全家回到清华,1928始对中国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事方言的实地调查。1938~39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39~41在耶鲁,1941~46在哈佛,1947~62退休,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教中国语言和语言学。1982因心脏病在美麻省剑桥去世,终年90岁。

创作:

《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收有132首作品,多为歌曲。歌曲大部分收入《新诗歌集》(1928)、《儿童歌曲集》(1934)、《民众教育歌曲》(1939)。1938后创作很少,1942《老天爷》几乎是最后作品。

“开一代乐风的作曲家”主要指二十年代的创作。

重点听赏: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1994年12月,中国文联曾出版《赵元任音乐论文集》。

3、其他创作通史284。

二十年代从事歌曲创作的还有邱望湘、陈啸空、钱君掏(封面设计家)等人。作品多收入《摘花》(1928)、《金梦》(1930)两本抒情歌曲集。

重点听赏:《湘累》

第四节儿童歌舞音乐的发展

黎锦晖及其音乐参考:通史366,《黎锦晖评传》。

一、生平:(1891~1967),湖南湘潭人。兄弟姐妹11人,行2。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年轻时,受长兄锦熙影响,投身到中国最早兴起的国语运动中,受到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潮影响与熏陶。1919成为北大音乐研究会成员,获得学习民间音乐的机会。1921到上海,应中华书局之聘编写小学国语教本,后任“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1922兼任当时最有影响的儿童读物《小朋友》周刊的主编。

1922,长期筹划的“明月音乐会”成立,兼任会长。1927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兼任校长。1940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解放后,一直在上影工作,兼任中央院民族音乐研究所通讯研究员。1967病逝于上海。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二十年代,黎氏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及一部歌舞剧、多首歌曲、器乐曲等。前两种是当时儿童音乐的新体裁,代表作《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

重点听赏: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三、创作特点

第五节民族器乐创作

刘天华及其创作参考:通史331页

一、生平简介:(1895~1932)

1895生于江苏江阴,1909入常州中学,参加军乐队,吹军笛与小号,开始接触西洋音乐。1912辍学,随兄赴上海,在一个演“文明

戏”的“开明剧社”中工作,萌发以音乐为职业的志向。1914~1920间,在江阴、常州的学校教音乐,开始学习民族器乐。1922被聘为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同时在其他学校任教,其间学习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并继续创作。1927,发起筹组“国乐改进社”,主办《音乐杂志》10期。1932夏逝世,时37岁。

二、音乐思想

受“美育”及“平民文学”的思想影响,主张“要顾及一般民众”,毕生热情贯注于“改进国乐”的宏业。

三.创作:

重点听赏: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

课后习题:(1)简述萧友梅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方面的贡献。

(2)简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概况。

(3)简述赵元任的创作概况。

(4)简述刘天华在二胡音乐方面的贡献。

第3章 三十年代的音乐发展状况

音乐状况:大体分传统音乐、专业创作、流行音乐。

传统音乐自行发展,到延安时有新的变化,但总体不大。

专业创作,以国立音专的黄自等人(学院派)和左翼聂耳、星海等人(借鉴专业音乐技术写作,在社会)为主,同时还有马思聪、江文也等人的创作。

流行音乐,以黎氏兄弟、陈歌辛等人为主,贺绿汀也写。

第一节社会状况及流行音乐的发展

一、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1、《毛毛雨》的诞生

2、黎锦晖的“时代曲”

3、黎锦光及其代表作

4、陈歌辛及其流行歌曲创作

5、刘雪庵及其流行歌曲

第2节左翼音乐运动与歌曲创作

一、音乐运动

1、左翼音乐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城市,我党建立根据地,重新联络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在白区(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组织。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在我国新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联合战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为指导,以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为目标,一方面介绍马的文艺理论和苏联革命文艺成就,一方面探讨文艺大众化问题。机关刊物《大众文艺》,音乐方面主要介绍苏联的革命音乐,呼吁造就真正能为

劳苦大众所能接受的新兴音乐。

2、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统一的“国防政府”、“国防军”,“左联”全部解散,即而提出“国防音乐”。

(1)“民众歌咏会”

(2)聂耳、吕骥组织的业余合唱团,

重点听赏:《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

二、音乐创作

1、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

(1912~1935)学名守信,字子义。1931.4考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1932.6开始以“黑天使”等笔名发表评论文章,1933.3任联华公司一厂音乐股主任,1934.4,进入英商“东方百代公司”曾任音乐部副主任,1935 4离开上海东渡日本,7.17与友人去鹄沼(hu zhao)海滨游泳时不幸遇难,时23岁。

创作:工人题材的歌曲、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抒情歌曲、儿童歌曲及民族器乐改编曲

重点听赏:《码头工人》《开路先锋》《毕业歌》《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

2、其他创作:任光、张曙、吕骥、麦新、张寒晖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渔光曲》《日落西山》《新编“九一八”小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

第三节学院派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概况

一、专业音乐教育情况

二、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生平简介:(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县人。自幼受封建文

化传统熏陶,同时也受“新学”的影响。1916,入北京清华学校中等科,开始学习音乐;1924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高等科,遂公费留美,入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1926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因学习期未满,留校继续学习理论作曲和钢琴。1928转至耶鲁大学音乐院,1929以管弦乐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适逢官费期满,取道欧洲回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并在音专兼课,1930后,在音专任作曲理论教授、教务主任。1938年病逝于上海。

创作:声乐作品、器乐作品

重点听赏:《花非花》《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踏雪寻梅》《长恨歌》

三、其他学院作曲家的创作

主要介绍青主、应尚能、周淑安、陈田鹤、刘雪庵、贺绿汀等人的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吊吴淞》《纺纱歌》《山中》《红豆词》《故乡》《静境》

课后习题:(1)聂耳主要创作了哪些音乐作品?有何音乐特点?

(2)30年代左翼音乐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性作品?

(3)简介黄自的音乐创作。

(4)30年代学院派作曲家主要有哪几位?有何代表作品?

第四章 抗战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第一节抗战初期

一、抗战初期的音乐活动

二、贺绿汀的音乐创作(通史P294)

贺绿汀(1903 ~1999),原名安卿(安钦),又名抱真、楷、如萍,笔名罗亭、华生、山谷。湖南邵阳人。1926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考入音专,选修理论与钢琴,并从黄自学习作曲。1934,以《牧童短笛》(原为《牧童之笛》)和《摇篮曲》分获齐尔品“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的一等奖及名誉二等奖。同年冬,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1936任音乐科长,此间先后为17部影片配乐、作曲。抗战爆发后,赴前线宣传抗日,创作《游击队歌》、《上战场》等。

重点听赏:《天涯歌女》《牧童短笛》《嘉陵江上》《游击队歌》《垦春泥》

第二节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冼星海(1905~1945)通史P321

一、生平:广东番禺县人,1905生于澳门一贫苦渔民家庭。自幼寄居外祖父家,1911随母去新加坡,靠母给人帮佣及洗衣服为生。1921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开始半工半读,对音乐发生兴趣,学会单簧管,又自学小提琴、乐理、作曲、指挥等。

二、创作:歌曲、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

(1)法国时期

(2)上海-武汉时期

(3)延安时期

(4)前苏联时期

重点听赏:《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救国军歌》《夜半

歌声》《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

第三节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生活及音乐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大陆先后出现了三个政权区域: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和解放区,音乐创作呈现不同色彩。

一、沦陷区

包括:1932年3月以溥仪为首的“满洲国”,成为东北沦陷区,即“伪满”;1935年以后,日本政府“蚕食变鲸吞”,先后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临时政府”,形成华北沦陷区;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的汪精卫为首的“汪伪”政权。至抗战胜利,我国沿海众多城市均处于此三个伪政权统治。

江文也及其创作

重点听赏:《断章小品》《北京万华集》《台湾舞曲》

二、国统区

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相持阶段开始。以国民党为主、国共合作形式的国民政府统治地区,称为国统区。

丁善德、马思聪、谭小麟的音乐创作

1、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

重点听赏:《春之旅》

2、马思聪及其创作:

(1912~198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重点听赏:《内蒙组曲》

3、谭小麟及其室内乐创作

重点听赏:《自君之出矣》《彭浪矶》《弦乐三重奏》

三、根据地及解放区

主要指陕甘宁边区、华中、华北敌后抗日民族根据地等地区。在共产党领导下,音乐创作、演出、理论研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

成就。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进行了文艺整风,使得音乐工作者更加普遍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1943年春节在延安掀起了“新秧歌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群众歌曲全盛时期已过,进入尾声,创作主要在解放区、国统区。

延安作曲家群体参考通史P327

1、马可:(1918~1976)

2、安波:(1915~1965)

3、郑律成:(1918~1976)

重点听赏:《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拥军花鼓》秧歌剧《兄妹开荒》《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

第四节歌剧创作

一、中国近现代歌剧音乐发展概况

包括歌剧与歌舞音乐的发展,歌舞音乐主要讲秧歌剧(民间歌舞小戏)

二、新歌剧《白毛女》

1、故事情节与创作概况

2、主要段落分析

3、音乐特点

重点听赏:《白毛女》主要音乐段落

课后习题:(1)概述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2)概述我国近代歌剧发展脉络。

(3)简介贺绿汀的音乐创作。

(4)简介马思聪、江文也、谭小麟、丁善德等人的创作。

(5)简介延安作曲家的创作。

(6)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