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莫言小说鉴赏:莫言的艺术自由_想象力的飞扬

莫言小说鉴赏:莫言的艺术自由_想象力的飞扬

莫言小说鉴赏:莫言的艺术自由_想象力的飞扬
莫言小说鉴赏:莫言的艺术自由_想象力的飞扬

摘要:一个作家是否具有自由开阔的创作思维、创作空间,首先表现在创作之前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编织和对文本结构的打造上。莫言不仅在故事上出人意料而且在结构上出奇出新,他往往打乱惯常的时空顺序,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话语方式、语言风格、人称代词等入手组织行文顺序,总能把已有的创作素材用出其不意的结构组合起来,给读者增添一份陌生感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额外的惊喜。

关键词:莫言小说;想象力;故事情节;结构

在创作中,莫言最是坚持随心所欲、无所羁绊。他说:“艺术方法无所谓中外新旧,写自己的就是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心顺手就好。我主张创作者要多一点天马行空的狂气与雄风,少一点顾虑和犹疑。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艺术风格上,不妨有点随意性,有点邪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手顺心就好。”这种自由无束的创作观在其作品的内容、结构和语言上都有充足的反映。

一个作家是否具有自由开阔的创作思维、创作空间,首先表现在创作之前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编织和对文本结构的打造上,如果他的故事总是在变化中引人入胜,结构总是在多样中摇曳多姿,那么这位作家的创作力是丰富的也是成功的。而这一点主要依靠作家联想、想象的能力。

莫言的想象力之独一无二不仅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认可,而且得到了许多作家的承认。“莫言倒是没有那种思想家或社会良知的姿态,他有一个艺术家的姿态——

—小说家的姿态,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一、编织故事的高手

莫言是编故事的高手,他通过各个故事探视着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他写常人的生活,也写传奇人物的传奇故事;他写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境遇,也写酣畅淋漓的草莽人物的不凡经历;他写人,也写妖、仙、怪、魔;他写带有浓郁浪漫激情的爱情、现实苦涩的故事,也写象征主义之作。在他已有的九部长篇,近百部中短篇构成的文学世界里,我们找不到故事重复或者相似的两部(篇)。

(一)神仙鬼怪的世界

在莫言的文学世界里有太多用现实生活逻辑无法解释的奇异的人和事,他们占了很大的比重,组成了一个个充溢着神仙鬼怪的光怪陆离的世界,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经常出现,这更是莫言独树一帜的想象力的结晶。他没有局限在常人的故事的编织上,而是走入神仙妖怪的世界去营造独特的文学世界。

神仙形象的塑造在莫言的笔下相对少些。《丰乳肥臀》中的三姐鸟仙治好了四面八方求医者的病,而且开的药方都是鸟食;而《夜渔》中的仙女来无影去无踪,25年后谶语的实现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鬼怪奇异在其作品中时有抛头露面。《战友重逢》中的所有的人物赵金、赵英豪、罗二虎、郭金库等等都是战死的灵魂,讲述的是阴间的部队的生活。《奇遇》中,“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托“我”带东西回家的赵三大爷,但回家之后才从母亲嘴里得知,他前几天刚刚去世。《我们的七叔》中,在“我们”把七叔送到公社受批的路上,接连碰到了一模一样的黄牛、白胡子老头和小男孩七次,男孩、老头和黄牛分别用“鬼精灵”、“老妖一样”、“泪水汪汪”的眼睛看了我们,而且黑暗里传来了嘿嘿的冷笑。《翱翔》中燕儿轻盈地飞起来了。

莫言不仅直接描写了神仙鬼怪,更是在《酒国》、《十三步》等作品中,张开其想象的翅膀,超越原有的神仙鬼怪模式,塑造出了一个个魔幻味十足的形象,讲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故事。《铁孩》中的主角是两个以铁为食的孩子,他们身上长满红锈,与人们作对。《屠户的女儿》是以一个人身鱼尾的女孩的视角叙述的。《酒国》中的小妖精是一个长到14岁后褪下身上的层层鱼鳞又回到两岁身体的孩子。《球状闪电》有一个不停地往自己身上贴羽毛要飞的老头。他们非仙非鬼更非常人,而是莫言的艺术独创。这类小说中的故事更是荒诞不经,充满了寓言色彩。《幽默与趣味》中大学教授王三在生活工作的种种压力下最终变成了一只猴子。《十三步》中的物理老师方富贵莫名其妙地死而复生,在殡仪馆美容师的小手术之后代替下海的张赤球登台讲课。这些都在显示着莫言独一无二的想象力。

总之,不管是在现实故事的构思上还是在鬼怪、荒诞故事的讲述中,莫言都展示了他非凡的想象力,他的故事是不可预知的,只有跟着他同样奇特的文字一步步地读下去,我们才能知道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二)成就“高密东北乡”

莫言丰富的想象力在内容上,不仅表现在一个个具体故事的编写上,也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文学的高密东北乡王国的创造发展上。

1984年,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使用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从此时找到回归故乡的路子之后,莫言便一发不可收拾,全部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

如果说,文学的“高密东北乡”这一概念的产生直接地受到了福克纳的启示的话,那么接下来这个王国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人物故事等等都是莫言想象力的结果。“我写的不是我原来的家乡,仅仅是借助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名称。活动的人物,生长的植物,都不是那里的,这是我理想中的地方。”他布置着高密东北乡的山川河流、五谷杂粮,编写着每个人物的故事,操纵着他们的命运,演绎着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在他的“高密东北乡”作威作福。

文学的“高密东北乡”有很多现实的东北乡世界里的真实的人和事,很多主人公都是有原型人物的,也有不少故事是邻里乡亲的亲身经历或者祖辈传说下来的事情。莫言的三奶奶的确是分娩后就遇到了日本鬼子(《丰乳肥臀》)中的母亲的遭遇,后来得了病,死之前彻夜不息地叫,最后用了桃木

莫言的艺术自由——

—想象力的飞扬

张连湖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剑才死去(《奇死》中的二奶奶)。莫言的四叔也的确是被给公社干部办事的车撞死,然后赔了三千块钱草草了事(《天堂蒜薹之歌》)。《红高粱》中描写的伏击日本鬼子是发生在1938年3月15日孙家口的真实故事。《檀香刑》中记载的东北乡人袭击建铁路的德国人也是确有其事。真实的高密东北乡为莫言小说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但是,莫言远不是一个蹩脚的故事的转述者。这些听到的故事经过他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成为其艺术世界中不可动摇的一部分,成为读者透视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檀香刑》中描述的高密人抗击德寇铺建铁路的事件,在莫言的讲述中,小说的重点不在强调高密人的爱国心之类,而是把铁路与东北乡的茂腔联系起来,将抗德这一事件赋予戏班班主孙丙,描述了孙丙如何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成为义和团的首领,又如何演出了荒唐的抗击德国人的一幕。就这样,莫言给予一句简单的史实记载以特定的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从而让我们思考到了深刻的人性内涵和历史内涵。

莫言的天才就这样表现在赋予这些身边的故事以文学性和人性深度,我们看到的莫言小说只能说是有原来故事的些许影子,而全部的茂叶繁枝都是莫言的独创。他把山东《大众日报》上的800字报导扩展为长篇巨制《天堂蒜薹之歌》,而《红蝗》则是看了《文汇报》上200字的消息。在这些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莫言的同化生活的能力。他“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想象力给它(从别人书上看到的、从别人嘴里听到的)插上翅膀”,创造了自己的文学世界。

莫言对高密东北乡的塑造远远没有局限在现实的东北乡提供的题材上,而是把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放到高密东北乡,“在我的新作《丰乳肥臀》里,我让高密东北乡盖起了许多高楼大厦,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我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我的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这也是他同化生活能力的重要表现。

莫言说:“作家的想象力,是作家存在的唯一理由,或者说是看家的本事。”莫言编纂故事的水平是一流的,神仙鬼怪、荒诞离奇,他操纵于股掌之间运用自如;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是准确的,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人物在他笔下都展示了人性复杂的多面性;他对周围场景、自然生物的描写是细腻的,体察到每一种动植物的每一种变化,展示了可见可闻可触的外部世界,调动起读者的每一个听觉触觉视觉味觉的细胞。这些都离不开他大胆而细腻的丰富的想象力。这在当代文坛上也是人尽皆知的。

想象力是成就文学艺术的关键因素,是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根本原因,但是今天,文坛想象力的匮乏是一件令诸位评论家焦心的事情。人们要么过多地关注现实生活,跳不出生活的圈子,发挥不了想象的力量,要么全盘搬用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之类,仍然是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而莫言既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启发,更多地从民族、民间的传说故事中汲取养料,如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植根在齐地的神妖鬼怪的文化氛围中结出了自己的果。

二、多种实验结构的成功

求新、求异是每个作家的不懈追求,作家们都在努力实现对上一部作品的超越,除了要讲述与上一部不同的故事以外,作家也努力在文本结构上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多端的结构上的实验也是对一个作家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上的宏观把握能力的考验。没有自由的思维和开阔的想象空间是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文本结构的创造的。在当代作家中,莫言在结构上的心思之多、之巧可谓首屈一指,在莫言已有的9部长篇中我们找不到结构相同的两部小说。

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是由5部中篇连缀而成的,采用的是“我”一个孙子讲述爷爷奶奶的故事的形式,“我”作为一个晚辈,打破时空限制,自由地出入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世界,讲述爷爷奶奶的野合,父亲的被狗所咬和母亲的围困枯井,而且细节之处非常生动逼真,这是一种独特的叙述视角。

创作于1988年的《天堂蒜薹之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莫言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小说每章用民间艺人张扣的歌首先将内容讲述一遍,然后正文叙述用传统的方式从头到尾把各个人物的命运一一展现出来,同时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寓于其中,而小说的最后将故事反映的现实用公文的形式又讲了一遍。小说分别使用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和政治话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和视角将一个故事全方位地展现出来,通过叙述话语的变化实现了结构的完成。

接下来的《十三步》是一次彻底的试验之作,它打乱了一切时空顺序,抛弃了故事发展的因果关系,让小说的旁枝细节取代可能的主线索而成为小说的主体。小说可能的主线——

—方富贵猝死教室、李玉蝉与王副市长的关系等,本身并没有太多意义,相反,其他穿插其中的额外细节,才具有更多的细品价值。

1993年完成的《酒国》一直备受冷落,这与其采用的结构和文体风格大有关系,可以说是一部象征意味十足的作品。小说由三条看似互不相干、实则互相支撑彼此依靠的线索串起:一是丁钩儿在酒国的办案经过,由此展现出酒国外在的生活状态;二是李一斗和莫言的通信往来,主要反映的是体制内外的作家——

—知识分子的处境和选择;三是李一斗的几篇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揭示的是酒国真实的内幕。通过这三条线索,莫言描写了子虚乌有的酒国市的生活状态,对现实的讽喻暗含其中。

1995年引起风波的《丰乳肥臀》与前几部的多条线索又有不同,小说的前六章用传统的顺序的方式展现了高密东北乡近百年的“丰乳肥臀”的生活史,其中塑造了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母亲,而第七章则从母亲的出身开始讲母亲与各个男人的关系,前一阶段形成的光辉形象渐渐瓦解。小说最后部分的七补则如同北海中的园中之园,可以独立出来成为中篇。

2001年的《檀香刑》更是体现了作者对小说结构的独具匠心。小说由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组成,凤头通过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将人物关系罗列清楚并且引出中心事件,豹尾部分同样是内心独白的方式将各个人物的结局一一表明,与凤头部分形成呼应,而猪肚部分则是对凤头、豹尾的注明,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一补足,展现了广泛的社会场景——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袁世凯、朱八一伙叫化子等等。

总之,莫言不仅在故事上出人意料而且在结构上出奇出新,他往往打乱惯常的时空顺序,从不同的叙述视角、话语方式、语言风格、人称代词等入手组织行文顺序,总能把已有的创作素材用出其不意的结构组合起来,给读者增添一份陌生感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额外的惊喜。卡尔维诺说,一个作家的想象力也集中地表现在其作品结构的组织上。这也就是说,成功的作品结构的安排离不开作家丰富的想象力,莫言在结构上的一再创新正是这一理论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莫言文集.作家出版社

[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莫言小说评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65 【名著赏析】 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单丽娟 (齐齐哈尔大学党办,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童年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莫言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 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其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他只能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 关键词:童年;饥饿;孤独中图分类号:I 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5409(2011)08-0065-02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单丽娟(1982 ),女,黑龙江庆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 对一个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记忆,童年 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莫言的童年记忆就如烙印一样难忘,他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莫言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寂寥的他只能和大自然对话,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他的感觉描写特别形象与传神。同时,童年是其最不堪回首的梦,却又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头和不竭源泉。如此悖反的两方面时常折磨着作家的内心,其二元对立创作方法可能与此有关,这种矛盾性在他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存在。 莫言曾说 :“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 这个职业的理由。 ”[1]49确实,童年记忆带给莫言难以磨灭的印象,童年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饥饿的痛苦感。莫言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刚刚懂事就赶上国家物质生活最困难期。挨饿、吃不饱饭是常有之事,吃过树叶、树皮,也啃过树干,为了有饭吃还扮过财神。最极端之举是吃过煤块,作家对这件 事的叙述态度是,“我们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1]46这种快乐饱含辛酸之感,人 在饥饿时意识往往单一化,只要能果腹,什么都可以拿来吃,可见饥饿的痛苦程度。因为饥饿,他偷过生产队的饲料,为此差点送命;偷拔人家的萝卜被抓住,当着众人的面向毛主席画像请罪。这些生死荣辱都抵挡不住他对吃的迫切感觉。莫言还特别 写过一篇散文《吃事三篇》 ,写了关于吃的喜怒哀乐,曾经的记忆始终萦绕心头。 童年时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在莫言的笔下发展 成一种“食”主题。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吃的酣畅淋漓,在物质感官上达到极大满足,人们脱离不开“食”的诱惑和痛苦。以《四十一炮》为例,作品的主人公罗小通生长在屠宰专业村,每天看见的是各式各样的肉。家里的锅边上也常沾着厚厚一层荤油。那时的罗小通很惬意,他不在意父母的争吵,他们吵架时他照常吃肉,吃饱了就悠闲地打瞌睡。这时的“食肉”并不缺席,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但父亲走后,他五年都没有吃过肉。因为母亲要攒钱盖房买车。这对罗小通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周围的环境触目皆肉,但他却吃不到,还是孩子的他没有什么高深的人生追求,只希望能吃到肉。他对父亲的私奔没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只是幻想他们在外吃肉的场景时潸然泪下。他对吃肉,对“食”的渴望占据一切事情的上风。以致发展到他可以和肉对话,听到肉们以他为知己,渴求他品尝自己的声音,他为此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时罗小通对肉的感情已从单纯的喜欢达到痴狂的迷恋。之后他还领导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洗肉”车间进行改革,参加吃肉比赛并赢得胜利,他的事迹也被人们广为流传。但在“食”的巅峰时刻,出现了意外,母亲被父亲劈死,父亲随即被捕,相依为命的妹妹又在饱食肉之后因为喝了污水死去。此时的罗小通对害死妹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物质层面的“食”深恶痛绝,他吐尽肚中的肉之后发誓再也不吃肉。可悖谬的却是,不再吃肉﹑已经脱离“食”欲诱惑的罗小通却被奉为肉神,并且人们还郑重其事地准备迎接肉食节,继续进行“食”的饕餮盛宴。罗小通彻悟之时,更多的平凡人却陷在“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这种“食” 主题更进一步地表现出物质对成

莫言小说

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天马行空》 有人这样评价他:如果说1985年的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的话,那就是出现了莫言。也许莫言的名字对于相当多的人们来说,还不很熟悉。1985年以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个小说,艺术上也还缺乏明显的个性。开始有些与众不同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默默无闻是自然的。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排炮式地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连续轰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五部中篇,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已经是蔚为大观了。但仅止于此,我们至多也只能把他称作为一个“快手”。值得庆幸的是,他创作的质量几乎和产量等高(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他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带着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融渗中脱胎出来的独异的小说风貌登上文坛的。因此,要及时地对其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批评以及成因分析,的确是一件艰巨甚至危险的事情。所以本文只能仅仅就莫言小说艺术的十点特色,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一次粗浅的,然而是关于艺术本体的评析与探美。但愿能对读者的审美和作者的“创美”活动均有所启示。 一“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这是莫言曾经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我们先不讨论小说中那种迷离恍惚的梦幻感与这个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血缘关系,我们只想指出,这种小说的产生(或构思)方式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少年来,我们总习惯于一种所谓“从外往内注入式”的构思方法,即往往是带着某种需要的眼光,去生活中“量体裁衣”,甚至“削足适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大脑动力定型”。直至今天,不少人仍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禁锢自己,在固定的模子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十分可怖的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而莫言则不然,他或者从一个梦境里得到一个意象,并由此产生《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或者从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样一句话里,唤起一种遥远苍凉的情绪记忆,从而捕捉到一种叙述的“调子”,写出了《秋千架》。总之,都是用受到了某种激活的主体心灵去融铸生活积累,进而显示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个性。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方法,并认为它比那种“从外往内注入式”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一个作家能自如地运用它,也就获得了相对的创作自由。丹纳早就发现:“有艺术才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而自发的印象;二是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所有“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必须和生活中和才能发酵。那么,在“生酵过程”中遇到生活不足的部分怎么办?莫言的经验是“用想象来补足。” 想象,则是莫言艺术的最大特色。 二“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能力上。”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的阳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447414122200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莫言蛙评论

论《蛙》——莫言 莫言,是近日文学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06年《生死疲劳》出版后,他就没再出一部小说,沉寂了近四年的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蛙》。这部小说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前四部分为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先生的信,后一部分为一部话剧。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 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当初,被要求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书名很特别,貌似是描写蛙这一生物的特性,后来看来之后才为之而震撼,为“姑姑”在小说里的人物形象而感触很深。“蛙”,全文的内容与蛙无关联,已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神性生殖意,而且据我所知蛙的繁殖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神之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 在《蛙》中,最突出的就是“姑姑”,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只有在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的那一刻时才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后来她也感慨过,从事接生工作时她被人成为“送子娘娘”,蜜蜂蝴蝶到处都围绕着她,自从她从事了计划生育工作后,苍蝇都缠着她飞了。在陈鼻出生的时候,陈额还夸张地说:感谢心姑赐名!可想而知在当时,接生孩子的任务是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延续,更是一个母亲最基本想得到的权力。 姑姑是个心高气傲的女性代表,可在阶级面前却会屈服,她愿意跟这王小倜逃跑,可也愿意嫁给“像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满嘴的大蒜味儿、比姑姑大

莫言小说简介

莫言来自于农村,他根植于高密东北乡,他写他熟悉的事情! 《红高粱家族》 【书籍信息】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7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天堂蒜薹之歌》 【书籍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第1版 【内容简介】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蒜农冲击县府,酿成严重“蒜薹事件”。 莫言长篇小说力作《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酒国》 【书籍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第1版 【内容简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摘 要:齐文化是一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刻地 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莫言作为古齐国属地上的现代子民,身上流淌着齐文化血 脉,创作中自然烙有鲜明的齐文化印记。 关键词:齐文化;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020-04 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王恒升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莫不烙有作家文化人格的鲜明印记,而文化人格的形成又离不开长期耳 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作为古齐国属地的现代子民,莫言的身上自然流淌着齐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齐文化秉赋的性格。“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是一种“尊贤上功”、 崇利善变的“实用主义的文化”。 [1] 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莫言,而且在他3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广收博采与融会贯通 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路走来,历经数十个文学潮流,终发展成如今浩荡无疆的多元阶段。然而,无论文学如何翻腾裂变,绝大多数的作家终能被各个潮流瓜分殆尽,成为它们的形象代言人。如提到伤痕文学,必谈刘心武;提到反思文学,必谈王蒙;提到改革文学,必谈蒋子龙;提到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必谈刘索拉;提到先锋文学,必谈马原;提到寻根小说,必谈韩少功;提到女性文学,必谈王安忆;提到新写实,必谈池莉;提到现实主义回归,必谈河北“三驾马车”;提到新生代,必谈韩寒……当然,在每一个文学思潮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人,每一个潮流都会促生大批作家登上文学舞台。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论文学如何变化,活跃其中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各领风骚数几年,而风头一过,文学的宫墙上就会变幻出新的大王旗,拥有长久的且旺盛的文学创作 生命力的作家是不多见的。但莫言恰恰是一个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作家。熟悉莫言创作的人一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把莫言像其他作家那 样归类,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的身影从他出道那天起就始终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篇或几篇作品,震撼并冲击着人们或紧张或松弛的阅读神经,让人们知道莫言依旧是一个文学弄潮儿。莫言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与他的广收博采和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莫言的广收博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如同众多的文坛新军。贾平凹模仿杨朔,迟子健模仿萧红,而莫言模仿的是孙犁。在莫言早期的《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等作品中,流露着鲜明的“荷花淀”风格,这也是他当时颇受孙犁看重的原因之一。孙犁曾评价《民间音乐》“有点艺术至上的味道”。[2]对于模仿, 莫言并不讳言,而且公开断言:“几乎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大多数作家刚开始时都是模仿,包括我们伟大的鲁 迅,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原本。”[3] 甚至公开承认《售棉大路》就是模仿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写出来的。在《独特的声音》这篇文章里,他说:“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与我的早期小说《售棉大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阅读它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已,第一次感觉到叙述的激情和语言的惯性,接下来我就模仿着它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这 收稿日期:2011-03-20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力研究———以莫言的小说创作为例”(09-ZZ-WH-17);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莫言小说创作与高密地方文化关系研究”(2009141)作者简介:王恒升(1964—),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 ·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以其丰沛的想象与复杂的文本表述引起读者与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是非常多的,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张灵著《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无疑是这诸多研究中富有个性的一部,不仅有自己观察莫言小说的独特视角还有个案的分,为莫言小说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内容。 这部著作是张灵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而成的,比较严谨厚重。张灵研究莫言小说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的关系。张灵从身体在莫言小说中所表征的问题出发,找到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现实与精神境遇,涉及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民间文化特征,指出:“莫言的‘民间’的根本点在于‘心态’而不在于所谓‘民间文化形态’。前者是根本,后者只是其凝固化的一种‘形迹’,前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因此,这样态度的作家没有与人物的地位上下的距离,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或者遗忘了个体的‘你我他’的差异,而每每沉落人物的内心,以人物的心与视角、五官,浑然为一;他也不抱高人一等的启蒙立场。”“他关心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内在生命以及他们肉体的存在与感受”,“‘民间文化形态’只是表、末,只是一种显现形式、方式与恰切的载体,真正进入生命主题世界的是‘心态’,作为老百姓的心态及其背后或主导下的视角、立场,所以,‘我爷爷’、‘我奶奶’、‘我姑姑’、‘我姐姐’这些‘发明’,成为莫言创作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发明,但这个发明的精神原理或意义的根本,即在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确实找到了张灵自己研究莫言的独特角度,即从精神主体存在本身出发看问题,也找到了莫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张灵并且从莫言小说的文本意象出发,如“尿”、“乳房”等等,研究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精神的独特症候。 该著还对莫言小说《欢乐》《飞鸟》《拇指铐》《牛》《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等做了个案研究,从文本出发,对莫言小说做了文化的、文学的、哲学的分,对莫言小说的肌理、结构特征,以及人称使用和语言特点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莫言作品的另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手法的现代性运用。这一思路对分莫言作品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者对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个案分不仅是学理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深浸润着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又进一步地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在他们生命历史与现实处境的交叉坐标下他们的生命主体精神所遭遇与经受着的失落、迷惘和焦虑。”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良知。 该著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与批评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的,作者对莫言研究的专著与理论文章是相当熟悉的,不仅大量引用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自己的分与总结,比如,作者对日本学者近藤直子研究莫言作品的观点的分就比较恰切,作者认为,近藤的想法不免有些书生意气、不贴实际,因而对小说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阐扬的同时,不免也造成了一些遮蔽。这些看法的确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有这样的研究基础,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红高粱——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 【前言】 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 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艺术独特新颖,与以前的中国小说的叙事大相径庭,并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纪元,作者在历史叙事和事实叙事、叙事时间上既有西方的理论影响,又有中国民族特色,为以后的叙事提供了经典的仿效范本。 1.虚构叙事和历史叙事 1985年,当代文学开始了“寻根小说”的创作潮流,莫言也深受其影响,开始

莫言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5~17题。(15分)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

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3级 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姓名张晓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3、1

浅论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得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得成就引人瞩目。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得。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得作家作品有自己得语言特征,而有得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得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得不被人注意得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得,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得灼热得温度传达出来。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得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得文学语[1]。”莫言正就是这样得一位作家,她作品得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 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得相对稳定得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得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得得标志。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得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得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得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得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得过程。 一、雅俗共赏得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得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得基本材料”,即文学得第一要素。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得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得主要特点为:

莫言小说鉴赏:历史观念重构_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_评莫言长篇小说_蛙_

几 年前,莫言的《生死疲劳》曾经遭到过一些批评家的诟病。在对《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严 歌苓)等作品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之后,批评 家邵燕君认为:“像王葡萄这样的‘一根筋’形象在近来的长篇创作中也并不鲜见。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蓝脸,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也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气’,他们能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坚持一种非常的生活方式,完全靠‘本能’支撑。‘本能’是固定的,生物性的,它似乎不受社会观念所左右,但实际上,这样僵硬的傀儡式人物恰是从理念里催生出来的,其纯之又纯的形象和一往直前的姿态其实很像当年芭蕾舞台上的白毛女、洪常青。接受这样的人物不仅需要理解、认同,甚至需要信仰。这提醒人们,意识形态果然是没有终结的。像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鲜明的‘规定性’,可以以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形式在‘重述’中重现,形成对历史新 的遮蔽。”① 结合我自己对于莫言《生死疲劳》的阅读感 受,就应该承认,邵燕君的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莫言此作的要害所在。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单一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遮蔽的缘故,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于历史意识进行的深入思考,自然也就被迫打了不小的折扣。 然而,令人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到了《蛙》这部长篇小说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却已经是一种带有鲜明自我超越性的历史观。这一点,既突出地体现在作家关于前三十年的描写中,也清晰地体现在他关于后三十年的描写中。其中,最能见出莫言历史观的,是他笔下那些不无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的描写。一方面,从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借助于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拥有祖先崇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的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就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上可资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坚持差不多半个世纪 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而且更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姑姑身为妇科医生,高密东北乡一带具体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她的肩上。因为计划生育便意味着要不断地结扎、流产、引产,所以,姑姑也就由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救生的菩萨,而摇身一变为戕害新生生命的刽子手。正是因为有了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所以,一幕幕戕害生命的悲剧自然也就逐一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制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确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转换一种视角,从人道主义的思想立场上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所带来的产妇以及新生儿生命的死亡,则又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强烈的批判与谴责。晚年的姑姑之所以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罪感情结,实际上所体现传达出的,正是作家莫言一种突出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具备。 就这样,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特定时代产物的描写,莫言一种呈现历史复杂性的历史观,也就十分清晰地体现在《蛙》这一小说文本之中。但是,莫言的值得肯定之处,却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历史以及横贯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计划生育这个特定事物进行了足称深入的辩证性批判反思,也在于对所谓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后三十年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批判性反思。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小说中关于“我”的老同学袁腮所一手创办的牛蛙养殖公司的描写上。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被侮辱被损害者,就是“我”的同学陈鼻的女儿陈眉。天生丽质且具有出污泥而不染品性的陈眉,在小说中曾经先后遭受过两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在广东。一场突然降临的大火,对其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第二次打击,则是因为她返回故乡之后在袁腮牛蛙养殖公司的代人受孕行为。在这次打击中,陈眉成为了一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被剥夺者。必须注意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其负面因素已经出现了某种愈演愈烈的可怕状况。一方面是不合理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 王春林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而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言的创作特点,下面的内容将会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 莫言小说的创作一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

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创作中,农村的生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比如说莫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小说,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莫言的故乡与他的创作题材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面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 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 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

【莫言小说评论】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_评莫言的_蛙_

历史之痛与忏悔之思 —— —评莫言的《蛙》 莫言在谈到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时说:“写作新小说时我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二是如何创作唯有自己才能写出来的文体和结构。” ①这何尝不是莫言自己创作的夫子自道。作为一个已经写出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许多优秀作品的作家,莫言写作《蛙》时有很高的起点,对于像莫言这样“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抄袭”的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最大的困惑是如何面对已有作品的挑战,在阅读《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追问,《蛙》在何种层面上构成了对莫言以往作品的超越?《蛙》如何处理莫言在谈大江健三郎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蛙》的创作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有什么样的意义? 一 中国当代历史是一个急速变革的历史,历史的机缘在不同的时代为人物的命运变化带来了丰富的戏剧性,在历史宏大的机制下,个人的身影是卑微而渺小的。小说叙事的魅力在于可以自由地穿行于虚构与历史之间,以历史性和想象性混杂的人物故事去重新整理和评价历史,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乐,并获得反思历史的机会与展望未来的可能性。在命运的播弄和历史的夹缝中,人性的卑微和屈辱在小说家的故事叙述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学家、政治学家对历史时代的描述不同,小说的历史叙事既有丰富的生活细节,人性的可能性想象,也有超越于时代政治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甚至是哲学的思索和启示。小说家与社会历史学家的不同还在于,他不需要直接回答他的社会诊断,一切皆在人 物、故事、场景等想象之中,充满模糊意味的隐喻和人物故事孕育着多种理解生活的可能性。小说历史叙事的目的就是把读者带回到历史之中,重新回望并思索历史,在文字的缝隙中,找到人性的多重可能性和历史的某些症结。 《蛙》就是这样的一部充满历史叙事魅力的小说,小说穿行在建国后的历史时代之中,小说叙述的是关乎国人生活重要方面的生育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上,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无疑是必要而成功的。中国又是一个有生育传统的国家,计划生育国策与国人的香火观念、生育权利之间又是有矛盾的。当代中国生育问题对国人的生活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严重的人口问题。生育问题不仅仅是国家政治,也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人口数据的变化,也是饱含着普通老百姓血泪情感的历史事实。作为小说家的莫言以深深的责任感,看到了这样充满悖论的历史现实。 《蛙》的难度在于计划生育是一项无可质疑的“国策”,表现这样的“敏感”的社会题材,是不能超出这个基本前提的。如何处理这样的重大题材?其文学的意义在哪里?莫言的处理方式是以大跨度的历史年代进行对照,书写在历史的变迁中人们所受到的生育政策的影响,以人的命运变化写历史,以生育线索为中心串起了人物的爱情史、社会生活史、阶级斗争史、心理发展史、精神血泪史,以毛茸茸的人物故事呈现充满悖谬的历史黑洞和人性本色。姑姑(万心)是小说的主人公,1950年代国家提倡生育人口,姑姑是一个接生能手,接生了数千个婴儿,是受高密东北乡人 ■ 周志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