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学开设课程

地质学开设课程

地质学开设课程
地质学开设课程

开设课程

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结晶学及矿物学晶体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和光性矿物学

岩石学偏光显微镜技术矿物物理学多晶X射线衍射应用矿物现代测试技术

岩矿材料科学成因矿物学基础化学岩石学基础岩石学相图分析岩理学

岩石薄片研究岩浆动力学导论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沉积学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处理技术沉积地质学古地磁学与磁性地层学生物学(含海洋生物与环境)古海洋与盆地分析

生物地质学基础环境生态学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地球表层学分子古生物学概论

古生物化石鉴定基础全球变化地质学进化中的生物海洋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区域地质测量新技术方法大陆动力学构造分析板块构造中国区域地质

流变学构造物理学实验构造学有限单元法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计算机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有机地球化学现代地球化学

地质-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环境化学地球化学方法概论海洋地球化学现代仪器分析

化学地球动力学天体化学应用地球化学土壤及土壤化学水化学

计算机地球化学环境地学概论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专业英语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3S"技术与国土资源规划可持续发展专题自然灾害学经济地理学

中国经济地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科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生态地理学

遥感概论遥感图像处理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学旅游地理学

地质学基础及第四纪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理学

课程介绍

1.课程编号:14104

2.课程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3.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Earth science

4.先修课程:无

5.总学时:50 实习学时:6 学分数:2.5

6.课程介绍:地球科学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球系统内部存在不同圈层(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地球科学是一个庞大的超级学科体系群。

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本课程则是系统学习地球科学所必需的入门课程。

7. 授课对象:理科基地班、工科基地班

8. 教材:

9. 参考书:《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蔡运龙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考核方式:分阶段读书报告形式(试行)

11. 主讲教员:黄定华,刘本培,冯庆来,赖旭龙等。

12. 撰搞人:黄定华

1.课程编号:

2.课程名称:普通地质学

3.英文名称:Physical Geology

4.先修课程:无

5.总学时:50 实习学时:4 学分数:2.5

6.课程简介: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地质学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的: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对祖国河山与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地质园地;培养学生地质学思维方法、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地质学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为后续地质课程打下坚实基础。本课程特点是内容广、覆盖面大、几乎涉及所有地质学主干课程的内容。作为地质学的第一门课,讲课者将把入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兴趣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普通地质学的教学之中。采用多功能教室上课以助以生动的方式传给学生。新的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地球圈层、外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资源与环境。而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地球圈层是本课程具有特色且重点讲授的内容。

7.授课对象:地质学、地球化学专业

8.教材: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暂用)杨伦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1998年8月。

9.参考书:徐成彦、赵不亿主编。1988年,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王子贤、王恒礼、1985年。简明地质学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11.主讲教师:杨坤光、杨晓松、陈秀琴、王家生、向树元

12.撰稿人:杨坤光

1.课程编号:14005

2.课程名称:结晶学及矿物学

3.英文名称:Crystallography and Mineralogy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普通化学

5.总学时:80 实习学时:40 学分数:4

6.课程介绍:结晶学主要内容是: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对称,单形、聚形分析,双晶,空间群的概念,晶体化学基本原理,典型结构分析。其内容抽象,空间概念多,学生在刚接触时感到很困难,应注意循序渐进。矿物学的主要内容是:矿物的基本概念,矿物的成分、结构、物性、成因、应用,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体系,各类矿物的共性,每种矿物的鉴定特征,矿物物性、应用与成分、结构的关系。其内容具体,感性认识及经验性较强,记忆的内容较多,较为枯燥。

7.授课对象:地质、石油、矿产、材料、宝石专业、结晶学及矿物学是学习晶体光学、宝石学、材料学等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8.教材:潘兆鲁主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赵珊茸等编《结晶学及矿物学》,中国地质大学校内出版,1999

9.参考书:罗谷风编《基础结晶学及矿物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10.成绩考核方式:考试

11.主讲老师:葛瑛雅、赵珊茸、陈敬中、边秋娟、凌其聪、钟玉芳等

12.撰稿人:赵珊茸

1.课程编号:14161

2.课程名称:晶体学与矿物学

3.英文名称:Crystallography & Mineralogy

4.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学、化学、普通地质学

5.总学时:60-70 实习学时:26 学分数:3-3.5

6.课程简介:结晶学及矿物学是地质学、宝石学和材料科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结晶学和矿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鉴定和研究矿物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六、七十种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了解一些矿物的主要用途。为学习晶体光学、岩石学、宝玉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岩石材料及岩矿现代测试技术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主要讲授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生长的基本知识,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及对称分类,晶体定向和结晶学符号,单形和聚形,晶体的规则连生,晶体内部结构和晶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矿物的概念,矿物的化学成分、形态、物理性质和成因产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矿物的鉴定和研究方法,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体系,以及系统介绍六、七十种常见矿物。

7.授课对象:地质、矿产、材料及宝石学等专业的本、专科生。

8.教材:1、结晶学及矿物学,潘兆橹主编,地质出版社,1993;

2、矿物学,赵珊茸、边秋娟、凌其聪编,中国地质大学,2000

9.参考书:1、矿物学,王根元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罗谷风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0.考核方式:考试

11.主讲老师:葛瑛雅、边秋娟、陈敬中、赵珊茸、钟玉芳、凌其聪

12.撰稿人:边秋娟

1.课程编号:14015

2.课程名称:晶体光学和光性矿物学

3.英文名称:Crystal optics and Optical mineralogy

4.先修课程:结晶学和矿物学

5.总学时:40 实习(实验)学时:28 学分数:2

6.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学习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宝玉石学等后续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有:晶体光学基础理论;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单偏光镜、正交偏光镜、锥偏光镜下鉴定透明矿物的内容、原理和操作方法;最常见造岩矿物的镜下鉴定特征。(光学性质)

7.授课对象:地质、地化、矿床、煤田、石油、珠宝、硅酸盐材料等专业本科生。

8.教材:1.《透明造岩矿物与宝石晶体光学》,曾广策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年。2.《简明光性矿物学》,曾广策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

9.参考书:1.《晶体光学》,李德惠主编,地质出版社,1993。2.《光性矿物学教程》,杨承运编,地质出版社,1989年。10.考核方式:笔试和镜下未知鉴定

11.主讲教师:曾广策、邬金华、杨淑荣、廖群安、郑建平、朱云海

12.撰稿人:曾广策

1.课程编号:14007、14008、14168

2.课程名称:岩石学

3.英文名称:Petrology

4.先修课程:结晶学、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物理学

5.总学时:80~110 实习(实验)学时:40~70 学分数:4~5.5

6.课程简介:本课程为地质类专业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和实验,掌握岩石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鉴定岩石的基本技能。内容主要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大部分,介绍三大岩类组成、结构、构造、分布等基本特征和分类命名、形成环境、形成过程及主要岩石类型基本特点与成因等知识。通过地球圈层构造与岩石分布、板块构造与岩石组合及火山碎屑岩、埋藏变质岩、混合岩等过渡类型岩石的介绍,建立三大类岩石相互关系、地球物质循环和学科相互渗透的概念。

7.授课对象:基地班、地质学专业(110学时)、地球化学专业(80学时)

8.教材:岩石学(路凤香、桑隆康,编写中,计划2000年地大出版社出版)

9.参考书:《岩浆岩岩石学》(邱家骧,1985,地质)、《沉积岩石学》(余素玉,何镜宇,1989,地大)。《变质岩岩石学教程》(游振东、王方正,1988,地大)、《Metamorphic petrology》(R. Mason, 1999, 内部教材)

10.考核方式:笔试或口试

11.主讲教师:王方正、夏文臣、钟增球、桑隆康、李昌年、马昌前、陈能松、曾广策、邬金华、杨淑荣、廖群安、郑建平、朱云海、刘嵘、陶鲜、张荣红

12.撰稿人:桑隆康

1.课程编号:14082

2.课程名称:偏光显微镜技术

3.英文名称:Identification with polarizering microscope

4.先修课程:

5.总学时:40 实习学时:28 学分数:2

6.主要内容:本课程包括晶体光学和光性矿物学两部分。晶体光学部分主要内容为光学基础知识;透射偏光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单偏光、正交偏光和锥光下透明矿物晶体薄片的突起、颜色、多色性、解理、干涉色、消光类型、消光角、延性、双晶、干涉图等的成因,实验观测,均质体、一轴晶、二轴晶、正光性、负光性的判别。光性矿物学部分主要内容为常见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和石英的光性特征及主要属种的鉴别方法。

7.修读对象:地质、地化、矿床、煤田、石油、珠宝、材料等专业本科生。

8.教材:透明造岩矿物与宝石晶体光学,曾广策编,1997,地大出版社。简明光性

矿物学,曾广策编,1998,地大出版社

9.参考书:晶体光学,李德惠编,1993,地质出版社,光性矿物学教程,杨承运编,

1989,地质出版社

Optical crystallography (5th ed. ), Wahlstrom E E, 1979,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10.考核方式:笔试

11.主讲教师:曾广策等

12.撰稿人:曾广策

1.课程编号:14084

2.课程名称:矿物物理学

3.英文名称:Crystal Physics

4.先修课程:数学、物理、结晶学、矿物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介绍:矿物晶体有许多物理性能,如:比重、硬度、颜色、光泽、解理等,这些物理性能在结晶学及矿物学中已学过。晶体物理学研究的是晶体用张量描述的宏观物理性能,或者说,研究各向异性晶体中与其对称性有关的、有方向性的宏观物理性能。

本课程主要介绍张量的基础知识,张量的对称与晶体对称的关系,然后顺序介绍晶体的应力、应变、压电、热电、线性及非线性光性等可用张量描述的物理性能。介绍一些具有这些物性的常见矿物及工业应用。

本课程以《结晶学及矿物学》为基础,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晶体对称知识,否则无法学习本课程。

7.授课对象:地质、材料、宝石等各专业大学本科生、研究生。

8.教材:无,自编讲义

9.参考书:肖定全,王民编《晶体物理》四川大学出版,1989年

10.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老师:赵珊茸

12.撰稿人:赵珊茸

1.课程编号:14079

2.课程名称:多晶X射线衍射应用

3.英文名称:X-ray minerallogy

4.先修课程:公共基础课(数、理、化等),结晶学、矿物学及晶体光学等。

5.总学时:40 实习学时:10 学分数:2

6.课程介绍:讲解晶体结构的几何理论,介绍X射线物理学及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讲授单晶X射线照相法、粉晶照相法,讲授单晶、多晶衍射分析法,解析X射线物相分析、粉晶指标化及点阵参数的精确测定。

7.授课对象:地球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固体物理及晶体化学类的本科生、研究生

8.教材:《X射线分析简明教程》,彭志忠,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年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以及作业成绩

11.主讲老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4057

2.课程名称:矿物现代测试技术

3.英文名称:Theory and method for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4.先修课程:公共基础课(数、理、化等),结晶学、矿物学等

5.总学时:50 实习学时:24 学分数:2.5

6.课程介绍:讲解X射线分析、X荧光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原子光谱分析、等离子光谱分析、扫描隧道显微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现代测试分析的基本原理,介绍X射线分析、X荧光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质谱分析、原子光谱分析、等离子光谱分析、扫描隧道显微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现代测试仪器的实验方法,了解现代测试分析方法在地球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固体物理及晶体化学类等各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7.授课对象:地球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固体物理及晶体化学类的本科生、研究生。

8.教材:自编及参考多种书籍。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以及作业成绩。

11.主讲老师:

12.撰稿人:陈敬中

1.课程编号:14092

2.课程名称:岩矿材料科学

3.英文名称:Material Science of Rocks and Minerals

4.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介绍:本课程介绍岩石矿物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岩矿材料的分类。矿物材料的用途、矿物特性与成分、结构间的关系,矿物材料应用原理、途径、工业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以及矿物原料的选择。岩石材料物质组成、主要性能、原料类型、用途、工业技术要求及质量标准。

7.授课对象:地质学专业本科生

8.教材:

9.参考书:非金属矿床学 [苏] H.Q.罗曼诺维奇著,池顺都译,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矿物材料学导论,倪文,李建平等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10.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老师:边秋娟、钟玉芳

12.撰稿人:钟玉芳

1.课程编号:14056

2.课程名称:成因矿物学基础

3.英文名称: Genetic Mineralogy

4.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地质学、结晶学、矿物学、

岩石学、矿床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在矿物结晶化学、物理化学、现代固体物理学和地质作用理论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以统计归纳方法、拓扑学几何方法,研究矿物及其共生组合的形成、稳定和变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反映这些条件的矿物学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岩石、矿床的成因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并应用于矿产资源的找寻和评价、矿物材料的合成等实际工作中。

重点介绍成因矿物学的研究方法、矿物的时空分布、矿物的标型性、矿物地质温度计和压力计及矿物共生分析。

7.授课对象:地质学、矿产勘查、材料科学及宝石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8.教材:成因矿物学,薛君治、白学让、陈武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9.参考书:1、成因矿物学简明教程,薛君治编著,武汉地质学院,1982。

2、地球与宇宙成因矿物学,王奎仁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10.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11.主讲老师:薛君治、张汉凯、边秋娟

12.撰稿人:边秋娟

1.课程编号:14053

2.课程名称:化学岩石学基础

3.英文名称:Fundamental Chemical Petrology

4.先修课程:岩石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6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概述结晶岩中化学岩石学的研究现状和基本内容;讨论利用化学成分研究岩石学问题的限制;介绍元素分配系数的有关理论;论述化学成分变化的岩石学意义和利用微量元素变异定量估算岩浆发生和演化的定量模型;收集和综合分析氧、锶、钕和铅同位素在岩石学的应用成果:以岩石化学性的四种成分类型(常量、稀土、微量、同位素)和三种观察尺度(常量、微量、同位素),来研究结晶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借以获取更多的岩石学信息。

7.授课对象:本科生、研究生

8.教材:化学岩石学,邱家骧和林景仟,地质出版社,1991;

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李昌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9.参考书:岩浆岩成因导论

10.考核方式:开卷

11.主讲教师:李昌年

12.撰稿人:李昌年

1.课程编号:14052

2.课程名称:岩石学相图分析

3.英文名称:Analysis of Phase Diagramas in petrology

4.先修课程:物理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

5.总学时数:30 实验学时:1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岩石学相图分析课程在本科阶段主要讲授岩石学相图及其在岩石学成因上的应用。包括相律和相图的基本概念,相图的制作方法(液冷法、热分析法、计算法),相图的热力学推导,一元系相图及其岩石学意义,二元系相图及其岩石学意义,三元系相图及其岩石学意义,岩浆岩成分在相图中的投影及其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相图的制作过程,学会不同类型相图的判读并进行岩石学成因分析,培养学生进行岩石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7.授课对象:地质学专业3-4年级本科生

8.教材:岩石物理化学

9.参考书:无指定

10.考核方式:考查或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朱云海、王方正、廖群安

12.撰稿人:朱云海

1.课程编号:14060

2.课程名称:岩理学

3.英文名称:Petrogeny

4.先修课程:岩石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教较系统地介绍岩石成因在近代研究中的基本理论、进展和发展趋势。从下列三部分作具体讲授:1)从地球多层圈结构模型和岩浆起源层,玄武质岩浆,安山质岩浆及花岗质岩浆成因的实验研究诸方面阐述岩浆起源和演化的地质物理环境;2)从岩浆的化学成分演变、岩石结构、岩石包体,主要造岩矿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等方面阐述岩石成因的岩相学和化学标志;3)阐述地球各地质单元诸如洋中脊,大洋盆地、岛孤及活动陆缘带、稳定大陆区及地球早期发展的岩浆岩共生组合、成因和演变。特别注意现代地球演化理论诸如底侵岩浆作用及拆层作用的意义等。

7.授课对象:基地班高年级同学或研究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岩浆岩成因导论

10.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郑建平

12.撰稿人:郑建平

1.课程编写:14051

2.课程名称:岩石薄片研究

3.英文名称:Thin Section analysis of rock

4.先修课程: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三大岩类岩石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2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向地质类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开设,目的是对已具备岩石薄片鉴定基础的高年级同学在岩石薄片分析方面进行提高,以满足毕业设计及今后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需要。课程以实验课为主,通过对一些典型岩石的结构分析,介绍从薄片中提取岩石成因信息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7.授课对象:地质类本科高年级同学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分析未知薄片

11.主讲教师:廖群安

12.撰稿人:廖群安

1.课程编写:14061

2.课程名称:岩浆动力学导论

3.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Magma dynamics

4.先修课程: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普通物理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4-6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岩浆动力学是岩石学和地球动力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理为论据,以阐明岩浆起源、分凝、上升、侵位、演化、喷发、冷凝、结晶的动力机理及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系为目标。本课程重点讲授岩浆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与岩浆系统有关的力学、热学和化学资料的定量计算和岩浆动力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内容。教学过程安排有计算机模拟的实习课,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成果的交流。

7.授课对象: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地学类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马昌前、杨坤光、唐仲华、李增田,花岗岩类岩浆动力学--理论方法和鄂东花岗岩类例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10.考核方式:研究报告或讨论会

11.主讲教师:马昌前

12.撰稿人:马昌前

1.课程编号:14160

2.课程名称:矿物岩石学

3.英文名称: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4.先修课程:

5.总学时: 40 实习学时:32 学分数:2

6.主要内容:在对普通地质学进行一般性了解的基础上主要讲授硅酸盐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和基本理论,尤其要掌握硅酸盐主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及鉴定方法;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手标本鉴定特征及其鉴定方法,认识各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了解各岩石的产状特征,学习各岩石的分类命名方法和描述步骤。

7.授课对象:工程-水文地质专业

8.教材:

9.参考书:乐昌硕主编,岩石学

10.考核方式:笔试和未知鉴定

11.主讲教师:李昌年郑建平

12.撰稿人:李昌年

1.课程编号:14010

2.课程名称:古生物地史学

3.英文名称:Paleontology and histogeology

4.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地质学

5.总学时:90 实习学时:24 学分数:4.5

6.课程简介: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科学三大主要分支(地球物质科学、地球动力科学和地球历史科学)之一的地球历史科学的主要

内容,它由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学科组成。

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涉及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地球的发展、生物的演化、古地理的变迁、板块的离合、以及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等。因此,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方方面面,在地球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古生物地史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众多矿产资源(如能源矿产、部分金属矿产和大多数非金属矿产资源)密切相关,对当代和未来地球和人类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由此可见,古生物地史学是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球生态环境保护必备的专业知识,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7.授课对象:本科基地班、地质班

8.教材:《古生物地史学》,杜远生、童金南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9.参考书:1、《古生物学教程》,何心一、徐桂荣主编,地质出版社,1993

2、《地史学教程》,刘本培、全秋琦主编,地质出版社,1996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地古教研室

12.撰稿人:童金南

1.课程编号:14068

2.课程名称:沉积学

3.英文名称:Sedimentogy

4.先修课程: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

5.总学时:30 实习(验)学时:10(黄石野外现场教学2天)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沉积学》课程在本科阶段主要讲授沉积环境、沉积相以及沉积古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沉积学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相的识别标志,陆相(冲积扇、河流、湖泊环境)、过渡相(三角洲)、海相(滨岸、浅海、半深海与深海)沉积环境特点、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各事件沉积(风暴沉积、浊流沉积、地震和海啸沉积等)的事件过程、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古地理的概念及古地理图的编图内容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沉积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7.授课对象:地质学专业3-4年级本科生

8.教材:《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王良忱、张成亮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

9.参考书:无指定

10.考核方式:考查或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杜远生、陈北岳、颜佳新

12.撰稿人:杜远生

1.课程编号:14065

2.课程名称: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处理技术

3.英文名称:Micropaleontology

4.先修课程:古生物地史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2

6.课程简介:微体古生物学是依据化石微小这个共同特点,对其研究采用一套特殊的方法、技术,从而形成了微体古生物学这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程讲授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微体古生物学内容、任务及研究意义;(2)常见微体化石门类:孢子花粉、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及放射虫的特征、分类;(3)微体古生物学的应用;(4)微体化石的采样、处理和分析方法。本课程主要为古气候和环境研究、生物地质研究、能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

7.授课对象:地质班、基地班高年级

8.教材:《微体古生物学教程》郝诒纯、茅绍智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9.参考书:1、《微体化石研究指南》,高柳洋吉,1984,地质出版社

2、《孢粉学概论》,王开发、王宪曾,1983,北京大学出版社

10.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教师:卢宗盛、刘金华、冯庆来

12.撰稿人:卢宗盛

1.课程编号:14067

2.课程名称:沉积地质学

3.英文名称:Sedimentary Geology

4.先修课程: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

5.总学时:60 实习(验)学时:10(黄石野外现场教学2天)学分数:3

6.课程简介:《沉积地质学》课程在本科阶段主要讲授沉积地质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古地理、沉积盆地等。包括沉积学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相的识别标志;陆相(冲积扇、河流、湖泊环境)、过渡相(三角洲)、海相

(滨岸、浅海、半深海与深海)沉积环境特点、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各事件沉积(风暴沉积、浊流沉积、地震和海啸沉积等)的事件过程、沉积作用、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古地理的概念及古地理图的编图内容和方法;沉积盆地和历史大地构造等。要求学生掌握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古地理和沉积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沉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7.授课对象:地质学专业3-4年级本科生

8.教材:《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陈建强等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部胶印,

1998年

9.参考书:无指定

10.考核方式:考查或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杜远生、颜佳新

12.撰稿人:杜远生

1.课程编号:14074

2.课程名称:古地磁学与磁性地层学

3.英文名称:Palaeomagnetism and Magnetic Stratigraphy

4.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普通地质学

5.总学时:30 学习(验)学时: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

地球磁场在内的天体磁场时空变化特征。叙述古地磁学与磁性地层学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1 基本概念讲述磁场、磁矩以及磁化率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2

2 天体磁场简介太阳系、银河系以及河外星云系的磁场特征 4

3 岩石磁学讲述磁畴、居里温度、阻挡温度以及剩磁概念 6

4 古地磁学介绍古地磁学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8

5 磁性地层学介绍磁性地层学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4

6 磁组构学介绍磁组构学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2

7 实验①南望山古地磁学采样;②红砖剩磁测试 4

7.授课对象:基地班、地质学

8.教材:

9.参考书:古地磁学导论,刘椿,科学出版社,1991。

10.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教师:刘育燕

12.撰稿人:刘育燕

1.课程编号:14062

2.课程名称:生物学(含海洋生物与环境)

3.英文名称:Biology

4.先修课程:无

5.总学时:60 学分数:3

6.课程简介:生命是人类知识最富于魅力的现象,其本质问题尤为奥妙、复杂。本课程着重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阐述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力求反映近代生物学的新成就。授课内容包括生命物质基础、生命基本单位--细胞及其代谢、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殖与发育、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的类群、生物与环境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内容,侧重培养学生运用生命规律分析环境及地史时期生物演变等科学问题的能力。

7.授课对象:基地班、地化班

8.教材:《普通生物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9.参考书:无指定

10.考核方式:考试

11.主讲教师:王红梅

12.撰稿人:王红梅

1.课程编号:14073

2.课程名称:古海洋与盆地分析

3.英文名称:Palaeoceanography and analysis by sedimentary basin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沉积地质学

5.总学时:30学时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古海洋与盆地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研究内容广泛的学科,研究方法多样。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史时期海洋环境演变、沉积盆地再造方法等。内容涉及古气候、古温度、古海洋化学、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生物及沉积特点、沉积盆地分析,将学科前沿领域及先进技术、手段纳入讲授内容,侧重综合分析和概括,拓宽学生视野。

7.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三年级以上学生及研究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1、TJM肖普夫编著《古海洋学》,海洋出版社,1984

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编著《古海洋学概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3、PE波特,FJ裴蒂庄编著《古流和盆地分析》,科学出版社,1984

4、孟祥化等编著《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地质出版社,1993

10.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教师:陈北岳、龚淑云、颜佳新

12.撰稿人:龚淑云

1.课程编号:14064

2.课程名称:生物地质学基础

3.英文名称:Biogeology

4.先修课程:古生物地史学、普通地质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生物地质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其它层圈相互影响的一门新的地学分支学科,亦是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中的一级交叉学科,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将生物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手段应用到地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去。本课程讲授重点介绍生物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后续各门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7.授课对象:地质班、基地班

8.教材:正在编写阶段

9.参考书:无指定

10.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教师:童金南、冯庆来、卢宗盛

12.撰稿人:童金南、卢宗盛

1.课程编号:80001

2.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3.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

5.讲课时数:60 学分数:3

6.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既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可看作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污染物在以人类为中心的各个生态系统中的扩散、分配和富集过程等消长规律,以便对环境质量作出科学的评价。本课程将首先介绍有关环境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包括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物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等。课程的后面部分将着重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及生态工程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课程的目的是要让所学者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的理论知识、增强环境和生态意识、学会评价环境质量和应付各种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和方法。

7.授课对象:地质班、基地班

8.教材:以《环境生态学》(金岚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为主体,同时结合一些新的内容和材料。)

9.参考书:安德森,环境生态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张志杰,环境污染生态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联邦德国环境保护局,生活垃圾特征分析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凯恩斯特,水污染的生物学监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涉谷政夫,土壤污染的机理与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0.成绩考核方式:考查

11.主讲教师:王永标

12.撰稿人:王永标

1.课程编号:14069

2.课程名称:地层学原理和方法

3.英文名称: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tratigraphy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

5.总学时:40-30 学分数:2-1.5

6.课程简介:主要内容包括:地层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岩石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年代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生物地层学原理和方法;事件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在地层学中的应用。

7.授课对象:

8.教材:吴瑞棠、王治平编《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地质出版社,1994

9.参考书:1、杨逢清编《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内部教材,1992

2、吴瑞棠等编《现代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10.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及考查

11.主讲教师:杨逢清、张雄华

12.撰稿人:张雄华

1.课程编号:14024

2.课程名称:地球表层学

3.英文名称:Earth Surface System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和古生物地史学

5.总学时数:40学时学分数:2

6.课程简介:地球表层学是地质学专业学生地球观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结构、组织、物理和化学特征、相互作用关系;地质历史时期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地球演化历史、生物进化历史的影响;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相互作用实例剖析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地球表层未来变化趋势。

7.授课对象:地质学专业高年级

8.教材:无

9.参考书:刘本培等编《地球科学导论》(已出版);殷鸿福等著《地质演化突变观》,1988,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张均编著《生物进化》,1988,北京大学出版社。

10.考核方式:读书报告及答辩

11.主讲教师:冯庆来,龚一鸣

12.撰稿人:冯庆来

1.课程编号:14075

2.课程名称:分子古生物学概论

3.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Molecular palaeontology

4.先修课程:生物学,古生物学

5.总学时:30 实习(验)学时:1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分子古生物学是9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前沿领域,它也是介于现代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及有机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介绍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分子古生物学研究对象、古DNA保存特点、现代和古代DNA的实验技术、古DNA的应用、氨基酸外消旋作用在古地温及定年方面的意义、化石燃料及沉积矿床中的分子化石、分子化石对古环境及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等内容。通过讲课和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对分子古生物学概念、实验方法、应用及学科最新发展动向有一定的了解。7.授课对象:基地班学生、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8.教材:暂不指定教材,今后2-3年组织编写本课程教材

9.参考书:杨群主编《分子古生物研究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待版-预计在12月份出书)

10.考核方式:笔试结合读书报告方式

11.主讲教师:赖旭龙

12.撰稿人:赖旭龙

1.课程编号:14066

2.课程名称:古生物化石鉴定基础

3.英文名称:Fossils identification

4.先修课程:古生物地史学

5.总学时:60 学分数:3

6.课程简介:古生物化石鉴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古生物主要门类的基础以及化石的野外采集,室内化石的修理、揭开、切片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技术,化石的照相及照片的冲洗等工作程序,化石鉴定的基本理论、有关方法、步骤,新种鉴定描述的格式等。本课程是古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各分支学科等后续课程所必不可少的基础。

7.授课对象:地学类本科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古生物学教程》何心一、徐桂荣1993,地质出版社。《地层学原理》Paup. D/m.Stauly S.M1978,武汉地质学院古生物教研室译,1998

10.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及考查

11.主讲教师:林启祥、龚淑云、、卢宗盛

12.撰稿人:林启祥

1.课程编号:14072

2.课程名称:全球变化地质学

3.英文名称:Geology of global changes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地史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学等基础地质类课程

5.总学时: 40 学分数:2

6.课程简介:《全球变化地质学》是研究跨区域和全球范围地质现象、过程及规律的地球科学分支学科,本课程将系统介绍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他圈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圈层尺度意义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及其与当今全球变化和人们密切关注

的资源-环境-人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当今短尺度全球变化的地质背景、来龙去脉和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关联以及人类活动在当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

7.授课对象:高年级地质类大学生或研究生。

8.教材:无教材

9.参考书:(1)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孙亦因. 天文地质学概论.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284.

(2)温刚,严中伟,叶笃正. 全球环境变化-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及研究,攀登计划普及丛书·27.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19.

(3)任振球. 全球变化-地球四大圈异常变化及其天文成因.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26.

(4)赵锡文. 古气候学概论.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76.

(5)叶叔华. 运动的地球-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应用,攀登计划普及丛书·28.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54. (6)赵希涛,杨达源等. 全球海面变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188.

(7)叶笃正. 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101.

(8)曹可珍,耿庆国,宋炳忠等(译). 全球变化.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1-215.

(9)陈泮勤,马振华,王庚辰(译). 地球系统科学.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178.

(10)殷鸿福. 中国古生物地理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1-201.

(11)龚一鸣,杜远生,冯庆来,颜佳新. 造山带沉积地质与圈层耦合.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1-146.

10.考核方式:论坛式或笔试。

11.主讲教师:龚一鸣,殷鸿福,颜家新

12.撰稿人:龚一鸣

1.课程编号:80002

2.课程名称:进化中的生物

3.英文名称: Evolving Life

4.先修课程: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内容简介: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介绍大量生物演化实证的的基础上,让同学们了解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及进化过程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原理。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外,本课程还介绍从古到今的主要进化论主要学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史上的主要进化事件。除此之外,本课

程还介绍遗传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现状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使同学们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对现代生命科学和

生物技术有一初步的了解。

7.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8.教材: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赖旭龙

12.撰稿人:赖旭龙

1.课程编号:14071

2.课程名称:海洋地质学

3.英文名称:Marine Geology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

5.总学时数:30学时实习(验)学时: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针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在修完地质基础课程后,介绍海洋地质方面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重点介绍:1)海洋地质调查方法;2)海底地形、海岸地形、海陆作用带研究;3)海底地球物理特征;4)海底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5)大陆边缘地质构造及造山带地质和矿产;6)洋底地质构造和板块构造新进展;7)海洋沉积作用及沉积矿产;8)大洋地层学;9)古气候与古海洋、古洋流与海水古温度;10)古海水化学、古海洋生产率;11)古海洋演化史与重大事件;12)海平面变动。本课程的重点为海洋

环境、晚中生代-新生代古海洋演化史、现代海洋地质新成果对地质科学的贡献和未来发展等。

7.授课对象:地质学、基地班及其他地质类专业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1)沈锡昌、郭步英编,海洋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古海洋学概论. 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

3)吕炳全、孙志国编,海洋环境与地质.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赵其渊编,海洋地球化学. 地质出版社,1989.

5)金性春等编,大洋钻探与中国地球科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10.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颜佳新、王家生

12.撰稿人:颜佳新

1.课程编号:14009

2.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

3.英文名称:Structural Geology

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地史学、岩石学、矿物学、固体力学

5.总学时:60 实习(实验)学时:28 学分数:3

6.课程简介:构造地质学内容主要以构造分析学作为研究构造现象的方法论,着重讲述中、小型尺度的基本构造,如面理、线理、褶皱、断层、节理,韧性剪切带等各种构造的重要特征,分类和组合型式及野外观测方法,介绍和分析上述构造成因机制的基本知识及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实习内容紧扣讲课环节,着重于阅读分析地质图构造图件,绘制一般地质图、构造图件的技术和方法以及构造模拟实验,手标本构造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解决构造问题的能力训练。

7.授课对象:地质类各专业本科生

8.教材:《构造地质学》朱志澄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9.参考书: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

2.J.G.兰如塞。M.I.胡伯著。徐树桐主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一卷,第二卷,地质出版社,1998

10.考核方式:笔试或口试

11.主讲教师:索书田、陈仁义、易顺华、赵温霞、樊光明、张旺生、李德威、韦必则、

王国灿

12.撰稿人:张旺生

1.课程编号:14076

2.课程名称:区域地质测量新技术方法

3.英文名称:The technogy and method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4.先修课程: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遥感地质学

5.总学时:30 学时:6 学分数: 1.5

6.课程简介:区域地质是揭示地质体物质组成、时空分布规律与演化的综合性基础地质研究,因而,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并具有独特的技术方法。本课程除了介绍不同岩类区区域地质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外,重点介绍区域地质测量中的新技术方法以及在区调过程中如何捕捉新的前缘课题,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7.授课对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1.地矿部直管局,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周维屏、陈克强等,1993,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地矿部直管局,1991,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地矿部直管局,1991,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0.考核方式:口试或笔试(含研讨、读书报告等形式)

11.主讲教师:章泽军、赵温霞等

12.撰稿人:章泽军

1.课程编号:14045

2.课程名称:大陆动力学

3.英文名称:Continental Dynamics

4.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大陆动力学是当代地球科学前沿探索性领域。分析大陆岩石圈研究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介绍主要野外实验室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了解大陆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思路,介绍国际地学界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上最新动向和主要进展,结合中

国大陆地质实际情况,讨论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科学问题。

7.授课对象:地质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无参考书

10.考核方式:讨论、读书报告、口头报告

11.主讲教师:李德威

12.撰稿人:李德威

1.课程编号:14040

2.课程名称:构造分析

3.英文名称:Structural Analysis

4.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介绍以中、小型构造为主,大、中、小、微等多尺度构造相结合的构造解析方法和思路。主要内容包括:逆冲推覆构造、大陆伸展构造、走向滑动断层和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特点、结构、时空关系和形成机制;中国典型大陆构造带和沉积盆地的构造样式、断层分布规律、结构型式、变形特征、演化历史和成因分析。

7.授课对象:地质类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1)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单文琅、宋鸿林、傅昭仁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年;

(2)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和研究学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杨巍然、杨森楠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年。10.考核方式:读书报告、课堂讨论

11.主讲教师:索书田、李德威、王国灿

12.撰稿人:李德威

1.课程编号:14050

2.课程名称:板块构造

3.英文名称:Plate tectonics

4.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岩石学

5.总学时数:30 实习(实验)学时:6~8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板块构造是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论观点。本课程系统阐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以及板块构造的基本论据,通过沉积组合、构造模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成矿系列的分析,重点讲授古板块的研究方法,论述中国及其邻区的板块构造划分和演化历史。

本课程通过重点地区实例分析,要求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有较为系统的了解,熟悉中国板块构造的分区和演化历史,初步掌握板块构造的研究方法。

7.授课对象:地质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1.板块构造基本问题,李春昱等著,地震出版社,1986;

2.Condie ,K. C., 1982 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

10.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

11.主讲教师:夏元祁

12.撰稿人:夏元祁

1.课程编号:14038

2.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地质

3.英文名称:The Tectonics of China

4.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岩石学

5.总学时数:30 实习(实验)学时:8~1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运动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在讲授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中国在全球构造格局中的位置;中国的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与地质发展史;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

本课题通过重点地区实例分析,要求学生在学习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的同时,熟悉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分区以及演化历史,初步掌握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

7.授课对象:地质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

8.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杨森楠、杨巍然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

9.参考书:中国地质学、杨遵仪、程裕琪、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考核方法:考试或考查

11.主讲教师:夏元祁

12.撰搞人:夏元祁

1.课程编号:14094

2.课程名称:流变学

3.英文名称:Rock Rheology

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

5.总学时:30 实验学时:6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宏观岩石流变学为主,以微观岩石流变学为辅。包括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线性部分以Maxwell流变模型、Kelvin流变模型和Burgers流变模型为主。非线性部分重点介绍非牛顿流体和Bingham体。介绍流变模型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介绍熔岩流粘度估测方法和软流圈粘度估测方法,夹心式流变仪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介绍岩石流变参数估测的构造流变计:应变折射流变计和香肠构造流变计。微观岩石流变学部分以扩散蠕变和位错蠕变为主,介绍岩石变形的微观机制。7.授课对象:高年级本科生

8.教材:Rock Rheology , 曾佐勋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1998。

9.参考书:1.岩石流变学,刘雄著。地质出版社,1994。

2.Rheology of the Earth ,Ranalli , G, Allen & Unwin Inc., 1987.

10.考核方式:笔试

11.主讲教师:曾佐勋

12.撰稿人:曾佐勋

1.课程编号:14039

2.课程名称:构造物理学

3.英文名称:Tectonophysics

4.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固体力学、岩石流变学、构造地质学

5.总学时:30 实验学时:8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内容包括变形几何学和构造应力场的基础知识,构造物理学的数学方法和物理方法;结合典型构造研究,介绍构造物理学的一般研究思路与方法。包括节理面上的羽纹构造和蚌纹构造、非线性断裂理论及其应用、褶皱构造的数学力学方法:推覆构造、伸展构造、韧性剪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典型构造型式、大陆构造变形及岩石圈构造的构造物理学研究。

7.授课对象:高年级本科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构造物理学概论,马瑾著,地震出版社,1987

10.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曾佐勋

12.撰稿人:曾佐勋

1.课程编号:14047

2.课程名称:实验构造学

3.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Structural Geology

4.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学、固体力学、普通地质学

5.总学时:30 实验学时:1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属于构造地质学的组成部分。它采用实验物理学的方法手段研究构造的物理过程和相关规律。本课程首先介绍实验构造地质学中的陈氏网格法、云纹法、气泡法和光弹性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分析;介绍液压模拟实验机及数据采集系统:介绍实验构造地质学的历史和发展概况;并介绍典型的实验构造地质学文献指导学生阅读。

7.授课对象:高年级本科生

8.教材:1.《构造模拟》,曾佐勋、刘立林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2.《实验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曾佐勋、刘立林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98。

9.参考书:《实验构造地质学及其应用》,钟嘉猷著,科学出版社,1998。

10.考核方式:实验设计与实验报告

11.主讲教师:曾佐勋、刘立林

12.撰稿人:曾佐勋

1.课程编号:80006

2.课程名称:有限单元法

3.英文名称:Finite Element

4.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固体力学,计算机基础

5.总学时:30 实习学时:16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有限元法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石油地质、环境地质、矿产地质、地震地质、构造应力场、区域稳定性评价、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等学科领域。本课程从一维问题出发,介绍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聚;以二维问题为重点,介绍有限元法基本方程组的建立与计算机程序设计;以二维和三维有限元相结合,介绍其前处理、后处理和线性、非线性问题的分析计算的计算机操作实施。

7.授课对象:高年级本科生

8.教材:有限元法,曾佐勋、刘立林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95年5月。

9.参考书:微机有限元前后处理系统Vizi CAD及其应用,朱以文等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10.考核方式:给定具体问题由学生采用有限元进行求解

11.主讲教师:曾佐勋、刘立林

12.撰稿人:曾佐勋

1.课程编号:14013、14014

2.课程名称: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 Geochemistry

4.先修课程: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5.总学时:50 实习学时:10(野外)学分数:2.5

6.课程简介: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的二级学科,它是研究地球(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地学类基础课程。通过地球化学理论教学和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认识地球化学学科性质、特点及在地学中的地位;掌握自然体系中元素(同位素)的丰度、元素(同位素)结合形式及在自然体系中的运动和演化;自然体系中元素(同位素)"量、质、动"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地球化学思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深入学习地球科学其它领域打下基础。

7.授课对象:地质学、地球化学、矿产资源类等地学类专业

8.教材:地球化学、陈德兴等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9.参考书:地球化学、刘英俊等编,科学出版社,1990

10.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和口试),野外实习报告

11.主讲教师:马振东、韩吟文、欧阳建平、张宏飞、李方林

12.撰稿人:马振东

1.课程编写:15003

2.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4.先修课程:地质学、地球化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元素在地球外圈层(岩土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分布组合特征,迁移、演化、循环规律;讲授外部圈层所形成的自然环境,尤其是自然化学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讲授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以重点事例讨论全球或区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及其化学作用、化学机制问题;简要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课程特别强调接受高等教育者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与保护环境的观念。

7.授课对象:地学类专业高年级学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1、戒秋涛等,环境地球化学,1990

2、刘培桐,环境学概论,1998

3、J.E.Andrews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1996

10.考核方式:笔试或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欧阳建平、乔胜英、向武

12.撰稿人:欧阳建平

1.课程编号:25142

2.课程名称:计算机地质学

3.英文名称:Computational Geology

4.先修课程:数据库概论、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线性代数

5.总学时:60 实习(实验)学时:30 学分数:30

6.课程简介:计算机地质学是以计算机为手段研究处理地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变量的选择,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分析,地质数据的数据存贮与查询,分析以及图形显示;典型地质问题的计算机实验模拟;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中常用参数、图解的计算机处理。

7.授课对象: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专业

8.教材:暂缺

9.参考书:数据库概论Statistic,Winsurfer Coreldraw参考手册

10.考核方式:完成一份综合设计

11.主讲教师:童金南、李方林

12.撰稿人:李方林

1.课程编号:21070、21121

2.课程名称: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3.英文名称: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4.先修课程: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勘探(石油地质学)

5.总学时:30 实习(验)学时:6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是利用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油气资源勘探的一种方法。本课程的内容包括:1.油气化探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2.烃类测量基础;3.油气化探的主要方法(填气烃测量:酸解烃测量热释碳酸岩测量、碳同位素测量、三维莫光测量、无机元素测量等),4.油气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的综合解释;5.多指标综合分析研究实例。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油气化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付诸实践.

7.授课对象:地质类本科

8.教材: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探,阮天健、费琪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9.参考书:①油气化探的理论与方法;②Surface Geochemistry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steven A.Tedesc Chapman & Hall ③Au lutom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Compang New York. 1995

10.考核方式:考查或读书报告,吴传壁、周书欣译。地质出版社,1989年7月版。

11.主讲教师:程建萍

12.撰稿人:程建萍

1.课程编号:14034

2.课程名称:有机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

4.学分:1.5

5.总学时:30 实验学时:2 学分数:1.5

6.课程主要内容为: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研究进度介绍;自然介质中有机质类型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有机地球化学中的生物化合物,包括生物蝗类,类戍二烯烃、萜类、甾烷及稳定碳同位素等,石油有机地球化学,即有机地球化学应用于生油岩评价,原油对比和地球化学勘查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成矿有机地球化学,即有机质在成矿作用中的地球化学过程;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即环境污染中有机质和有害有机质对环境和人的影响等。

7.修读对象:大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及环境学科研究生

8.教材:暂缺

9.参考书:《环境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研究

室,科学出版社,1983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报》1986-2000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4032

2.课程名称:现代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

4.先修课程: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5.总学时:3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课程介绍地球化学这一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强调地球化学参与当今大陆动力学这一前沿研究领域所发挥的优势。本课程以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为基础,讲授地球化学在揭示地幔不均一性、壳/幔相互作用、壳/幔物质再循环、块体相互作用、岩石圈折层与岩浆底侵、成矿作用和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课程要求授课对象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基础。

7.修读对象:

8.教材:

9.参考书:

12.撰稿人:张宏飞

1.课程编号:11044

2.课程名称:地质-地球化学多元统计分析

3.英文名称: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Geoscientists

4.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地球化学、地质学基础

5.总学时:50 实习(验)学时:学分数:2.5

6.课程简介:分析地质-地球化学变量和数据的基本特征,详细介绍聚类分析、回归分

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的数学原理、计算方法和地质-地球化学应用,

简要介绍稳健统计、地质统计学(克里格法)、模糊聚类和判别、马尔可

夫概型分析、模式识别和神经网络方法的主要思想和地球化学应用,使学

掌握多元地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7.授课对象:地球化学本科、地质类本科

8.教材:

9.参考书:胡以铿:《地球化学中的多元统计》、新教材正在编写,2000年底完稿

10.考核方式:考试

11.主讲教师:鲍征宇

12.撰稿人:鲍征宇

1.课程编号:15001

2.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3.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

4.先修课程:普通化学

5.总学时:40 实习(验)学时:学分数:2

6.课程简介:环境与发展是目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现代工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曾一度泛滥,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而在环境污染的众多因素中,化学因素是最重要的,环境化学就是人们在防治环境污染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环境化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很快,其基点着重以化学(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及其特性为研究内容。本课程在学习自然环境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不同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的化学组成、性

质及其中重要的化学污染物质来源、性质、危害等环境化学行为,同时学习与全球环境问题有关的化学物质的环境行为。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树立环境观念,对环境化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及发展有一定的掌握。

7.授课对象:

8. 教材:

9.参考书目:环境化学,向燧源,金云云等编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环境化学,樊邦棠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关伯仁等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有关环境类期刊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4095

2.课程名称:地球化学方法概论

3.英文名称:Geochemical methodology

4.总学时:30 学分数:1.5

5.主要内容:在地球化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用地球化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开拓的思维,及提高学生研究工作的实际能力。学习从讲座形式应用现代地球化学的思维去解决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及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讲座内容:(1)复杂成矿动力系统的自组织临界性研究;(2)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构想与技术路线;(3)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某些问题的探讨;(4)大尺度区域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思路和方法;(5)同位素的稳定作用;(6)环境科学中地球化学的应用;(7)地球化学工程学等。

6.修读对象:地球化学地质学本科生、研究生

7.教材:高等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8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4099

2.课程名称:海洋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Marine geochemistry

4.总学时:30 学分数:1.5

5.主要内容:海洋地球化学是研究海洋(古海洋)化学组成及物理化学特征。结合我国特色以边缘海洋地球化学研究为重点内容:(1)边缘海古海洋化学组成及物理化学特征;(2)黄河、长江化学元素入海通量、扩散机制对西太平洋的贡献;(3)边缘海现代海底热水沉积地球化学模式与古代热水沉积的比较;(4)边缘海沉积物化学元素的气候效应;(5)近岸区重金属元素的扩散、净化及污染机制;(6)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等。

6.修读对象:地质、地球化学、地理专业本科生

7.教材:《海洋地球化学》赵其等编,地质出版社,1989

8.授课对象:

9.参考书目: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3035

2.课程名称:现代仪器分析

3.英文名称:Modern instrumental analysis

4.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普通地质

5.总学时:50 实验学时:25 学分数:2.5

6.课程简介:本课程以现代仪器分析在地学中的应用为主线,结合地球化学成分分析,重点介绍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原子萤光光谱分析、气相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及质谱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强调现代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在地球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了解现代仪器分析的主要手段和进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型课程。

7.授课对象:地学类学生

8.教材:地球化学样品分析(张承亮主编)地质出版社,1991

9.参考书:仪器分析(美)Mann.C.K,北京工业出版社,仪器分析原理(美)斯科洛,

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10.考核方式:笔试

11.主讲教师:向武

12.撰稿人:向武

1.课程编号:14096

2.课程名称:化学地球动力学

3.英文名称:Chemical geodynamics

4.先修课程:地球化学(含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5.总学时:30 实习(验)学时: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化学地球动力学是70年代末建立的地球科学新的研究领域,它主要应用岩石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示踪地壳和地幔的形成和演化,进一步提高对地幔化学结构和地球内部演化的认识。本课程内容包括:1.地球原始地幔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2.地幔的化学不均一性、地幔的化学结构;3.不同构造背景下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熔浆形成过程元素的行为;4.不同地幔储库之间的几何和动力学关系;5.大陆地壳的年龄及形成机制;6.洋壳俯冲及壳幔物质再循环等。

7.授课对象:地球科学各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考查或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韩吟文

1.课程编号:14097

3.英文名称:Cosmochemistry

4.先修课程:地球化学

5.总学时:30 实习(验)学时: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天体化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起源与分布、各类天体的物质组成和化学演化的科学。本课程内容包括:1.天体的化学组成、元素丰度与元素起源;2.宇宙演化的时间与序列;3.太阳系、行星化学;4.陨石学研究新进展;5.空间有机质的来源与前期生命物质的化学演化;6.地外天体撞击地球对地球生命活动的影响等。

7.授课对象:地球科学各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

8.教材:(无指定教材)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考查或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韩吟文

1.课程编号:14033

2.课程名称:应用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Applied Geochemisty

4.总学时:50 实习(验)学时:学分数:2.5

5.先修课程:

6.课程简介:本学科是应用地球化学方面的实际问题。课程由通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通论介绍原生环境及元素的原生分布、次生环境及元素的次生分布、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地球化学资源处理。各论分别讲述固体矿产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人类需求的资源和生存环境等球化学勘查、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农业化学及国土规划,勘查地球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门课程适用于地质、地球化学、矿产资源及环境农业及国土等有关专业。

7.授课对象:地球化学资源:环境:自然地理

8.教材:(待编)

9.参考书:地球化学找矿,阮天健,朱有光编,1998,地质出版社

勘查地球化学手册(二、三册)G.J.戈维特,1986,1988,冶金工业出版社

环境地球化学,戒秋涛等,1989,地质出版社

环境地球化学,A.A刘乌斯,1982,科学出版社

热液矿床岩石测量(原生量法)找矿,1997,地质出版社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4036

2.课程名称:土壤及土壤化学

3.英文名称:Soil and Soil Chemistry

4.总学时:50 实习(验)学时:学分数:2.5

5.先修课程:地质基础课(岩石学)、地球化学

6.课程简介: 土壤作为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是联结内生作用与表生作用的扭带。本课程主要讲述土壤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各种化学作用。阐明物理化学条件对化学元素性质、分散与富集,以及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迁移和污染物在土壤固-液相间的分配及生物有效性的支配和控制作用。本课程是地球化学及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7.授课对象:地球化学、环境化学、自然地理、国规资源等专业

8.教材:待编

9.参考教材:土壤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6,科学出版社

土壤地球化学的进展和应用,龚子同,1985,科学出版社

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1983,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化学原理,于天仁主编,1987,科学出版社

污染及有益元素的土壤化学平衡,何振立,1998,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3033

3.英文名称:Chemisty

4.总学时:实习(验)学时:学分数:

5.先修课程:

6.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天然水的化学组成、天然水中酸碱平衡、碳酸与碳酸盐平衡、水中金属离子的配位化学。沉淀与溶解、氧化与还原作用。固-液表面的化学作用。水循环过程中的污染,水化学环境调查与评价。

7.授课对象:地球化学、环境、自然地理等专业

8.教材:(待编)

9.参考书:水化学、W.斯塔姆J.J 1987,科学出版社

水化学,陈治夫,1988,水利电力出版社

水文地球化学,李学礼,1982,原子能出版社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1998,地质出版社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4102

2.课程名称:计算机地球化学

3.英文名称:

4.选修课程:地球化学、概率论与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

5.总学时: 40 实习(验)学时: 20 学分数:2

6.授课对象:地球化学专业、地质学专业

7.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理方法解决地球化学中的数据处理、分析及图形表示方法。介绍地球化学度量的选择,数值预处理,概率分布型式及检验,多元统计分析地球化学过程模拟。如何制作散点图、线条图直方图、等值线图、三角图、文件类型转换、数据库、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等。

8.教材:

9.参考书:

10.考核方式:

11.主讲教师:

12.撰稿人:

1.课程编号:15002

2.课程名称:环境地学概论

3.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4.先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10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环境地学是环境学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地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各种地质作用与自然界生态平衡和自然同位素的关系;与环境有关的地质现象展布规律、动静态变化,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主要讲述造山带的形成与区域环境,世态炎凉看全球气候变化,人类行为对大气环境影响,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土壤盐渍化与防治,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地质环境与资源利用等。

7.授课对象:

8.教材:环境学概论,刘培桐主编,高等学校出版社,1998

9.参考书:第四纪环境学,高正楷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医学环境地球化学,林年丰著,吉林科学出版社,1991

10.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11.主讲教师:欧阳建平、马振东、向武、乔胜英

12.撰稿人:马振东

1.课程编号:14058

2.课程名称:同位素地球化学基础

3.英文名称:Isotope Geochemistry

4.先修课程:地球化学

5.总学时:30 实习(实验)学时:4 学分数:1.5

6.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同位素于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的理论与方法。放射性同位素体系重点介绍Rb-Sr、Sm-Nd、U-Th-Pb、K-Ar等同位素体系的年代学和Sr、Nd、Pb的同位素示踪。稳定同位素体系重点介绍C、H、O、S同位素体系的示踪。本课程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此答案均为本人自己整理,如有失误敬请指正)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置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但厚度较薄的软弱岩层。 21. 世界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和世。 22. 节理是指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23. 某河流阶地,分布于河流上游的山间河谷中,由基岩组成,切割不同的岩层,阶面上残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课程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读书报告 地质统计学包含经典统计学与空间统计学,按其基本原理可定义为:地质统计学是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异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其为数学地质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国内外的生产实践表明,地质统计学除了在异常评价、找矿勘探、矿体圈定、储量计算、采矿设计、矿山生产及地学科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外,它在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地层学、生物学、生态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地震地质、海洋地质、农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古气候、古地理、环境、林业、医学等许多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的实例。地质统计学在不到5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 一、理论研究及进展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地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2-3]。包括:①从初期二维平面分析到三维立体空间的静态估计,发展到今天在时空域内对研究对象进行四维乃至更高维空间的动态估计和模拟。Journel[4]将克立格法的估值问题,从一般矢量空间扩展到个原始数据的全部可测度函数所形成

的矢量空间(希尔伯特空间)进行考察;②在单变量区域化变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多变量的协同区域化理论[4];③发展了许多计算变异函数(或协方差函数)的方法;④线性地质统计学与非线性地质统计学共同发展;⑤参数地质统计学与非参数地质统计学相互补充。Matheron[5]为首的参数地质统计学派以正态假设为前提,在协同区域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基本思想。Journel发展了无须对数据分布作任何假设的非参数地质统计学,提出了一些非参数地质统计学克立格方法;⑥由于时空多元地质统计学的研究得到重视,早期空间域静态建模技术的研究逐渐过渡到研究时空域多元动态条件模拟,各种模拟方法得到了发展;⑦早期的等因子模型的因子是埃尔米特多项式,它要求原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为了拓宽等因子模型的应用,Matheron提出了离散的等因子模型和连续的等因子模型,Rivoirard利用析取克立格技术建立了正交指标剩余模型,Lajauine和La ntuejoul等也提出了建立等因子模型的一些方法;⑧已有的地质统计学方法相互融合。如指示克立格法与协同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指示协同克立格法;指示克立格法与因子克立格法相结合形成主分量指示克立格法;协同克立格法与其它不同的线性地质统计技术相结合形成各种协同克立格技术等[6]。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多点地质统计学[7]。多点地质统计学是相对于基于变差函数的两点地质统计学而言的。在两点统计里,储集层相关性通过空间两点协方差( 变差函数) 进行描述。在多点统计里,则是利用空间多个点组合模式进行描述。空间多点组合样式称为数据样板,如果在空间点赋予了值,则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多点组合模式,称为数据事件。在建模时,对每一个未知点,估计在其处满足给定条件的数据事件出现的概率,随后抽样获得未知点处值或者数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 头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成岩租用—— 软流圈——软流圈是指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 产状——是物体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地质体可大致分为块状体和面状体两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是鉴定矿物常用的鉴定手段之一。 沼泽——陆地上湿度过剩、生长着特殊类型的植物并有泥炭形成的地段称为沼泽。 岩溶水——赋存于可溶性岩层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的地下水,又称喀斯特水。 冰川——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 火山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1]

活断层的错动周期:地震断层两次突然错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活断层的错动周期。 地震:在地壳表层因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现象。 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分为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 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 包括:①振动破坏效应(由于地震力作用直接引起建筑物的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破裂效应和地基效应)③斜坡破坏效应 诱发地震: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导致发生的地震。 特征周期(卓越周期):由于地表岩土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以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尤为明显而突出,使地震记录图上的这种波记录得多而好。 斜坡: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的地质体。包括自然斜坡,人工边坡。 自然斜坡: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山坡,河岸,海岸等。 人工边坡:由于人类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往往在自然斜坡基础上形成,具有较规矩的几何形态。如:路堑,运河边坡等。 深层蠕滑:当斜坡基座由很厚的软弱岩土体组成时,坡体可能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形成的现象。 滑坡预测:滑坡可能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判定 滑坡预报:滑坡可能发生时间的判定。 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发育的可溶性岩层之上的松散土石体的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复形破坏。 泥石流: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渗透压力:渗透水流作用于岩土上的力。 地面沉降(地面下沉或地陷):某一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 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是累进性发展的渐近性灾害。 主流:河流中存在着多种方向运动的水体,水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河槽总方向运动者称为主流。 副流: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水流内部产生的有规律,大规模的水体旋转运动称为副流。 推移质:分水流速大于临界推移流速时,颗粒将沿河床滚动或滑动,这时被搬运的颗粒叫推移质。悬移质:当水流速度较大时,可使沿河床移动的颗粒离开河床悬浮于水流中,这时被搬运的颗粒叫悬移质。 活断层形成条件:介质条件,结构条件,构造应力场条件。 活断层的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活断层往往是地质历史时期产生的深大断裂,在晚近期及现代地壳构造应力条件下重新活动面产生的,(复活标志:地震活动和地热流异常等)②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活断层往往是继承老的断裂活动的历史而继承发展的,而且现今发生地面断裂破坏的地段过去曾多次反复地发生过同样的断层活动。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 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①活断层的地面错断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修建的建筑物,有些活断层错动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形也会影响到邻近建筑物;②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强烈的地面振动对较大范围内建筑物的损害。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①火山地震;②陷落地震;③构造地震;④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的成因类型:①构造型(内动力型);②非构造型(外动力型)③综合型。 活断层的鉴别:⑴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a)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b)松散、未胶结

海洋地质学读书报告

《海洋地质学》读书报告 姓名:李西汉学号:20091003799 班级:061092班 经过阅读《海洋地质学》这本书,我获益匪浅。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固体物理学概论的相关学习之后,我对固体物理学,尤其是海洋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决定借阅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从小时候我就对海洋有种奇妙的依恋,我热爱那片美妙绝伦的深蓝色,我更热爱去了解她去研究她那独一无二的魅力。 首先,我读到了关于人类对海底的大规模科学研究的内容,这项研究已经经历了(1968-1983)、(1985-2003)这两个阶段,。自1969年开始科学大洋钻探以来,人类在不断地扩大调查的范围,突破技术上的极限。。在过去30年中不断壮大的国际科学大洋钻探科学组织,已经成功地海洋地质的各个领域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作为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地球科学合作计划,ODP 将于2003 年10 月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的新的科学大洋钻探计划,它就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 与DSDP,ODP仅仅依靠“GLOMAR.挑战者号”或“JOIDES·决心号”一艘钻探船的情况不同,IODP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将以多个钻探平台为主,除了类似于“JOIDES·决心号”这样的非立管钻探船以外,加盟IODP 的钻探船将包括日本斥资5 亿美元于2006 年投使用的“地球号”立管钻探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4 年提供一艘功能比“JOIDES·决心号”更完备的新的非立管钻探船。此外,欧洲一些国家在努力争取为IODP 提供一些上述两艘钻探船所无法涉足的、能在海冰区和浅海区进行钻探的钻探平台。由于IODP 的上述特点,它的航次进入了过去ODP 计划所无法进入的地区,如陆架及极地海冰覆盖区;钻探深度则由于立管钻探技术的采用而大大提高,IODP 也因此将在古环境、海底资源(包括气体水合物)、地震机制、大洋岩石圈、海平面变化以及深部生物圈等领域里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ODP 始自1985 年墨西哥湾的100航次,到2002年6 月为止,“JOIDES·决心号”共接受来自40 多个国家的近2700名科学家上船参加考察,钻取的岩芯累计长达215km,钻探最深达海底以下2111m,钻探的最大水深达5980m。考察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洋,与DSDP 一起,在全球各大洋共留下了1700多个钻孔。这些钻孔既增进了我们对地球的外部和内部动力学过程的了解,也为地球科学家们将今论古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依据。 通过阅读文献,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1)海底热液活动研究 大洋钻探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贡献,最早应追溯到1968 年10 -11 月间DSDP 的2 航次,该航次首次在海底玄武岩中发现了方解石脉。接着,在DSDP 的5航次中发现了沉积物中存在铁氧化物,并在下伏的玄武岩中观察到了蚀变现象(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蛇纹石化)。随后,在DSDP 的34 和42A航次,又观察到玄武岩的蚀变现象。特别是1979 年7-12 月间DSDP 的69 航次,使人们观察到东太平洋科斯塔里卡(Costa Rica)裂谷以南201km的Hole504B,在上覆274.5m 沉积物的情况下(底部沉积物为含燧石的硅质灰岩,年代达上中新世),下伏214.5m长的岩柱中仍然存在玄武岩普遍蚀变的现象,其中的橄榄石矿物被蒙

测井地质学复习

测井地质学复习 1.所有的测井方法、标准代码、单位、测量要求环境、设计/开发的物理基础、 分辨率、主要地质应用、影响因素。以表格或系统陈述的方式。 举例:体积密度、井壁电成像FMI 2.裂缝的主要测井响应特征。 答: 第一类,常规测井响应: 1)井温测井 在裂缝处,泥浆侵入裂缝地层,导致地温下降,监测到的地温曲线出现低温严重偏低。 2)微侧向测井 | 微侧向测井采用贴井壁测量,探测深度较小,对裂缝敏感。在裂缝发育段,电阻率出现低阻异常,往往表现为以深侧向为背景的针刺状低阻突跳。 3)双侧向测井与微球形聚焦 由于深浅侧向探测深度有较大差别,在裂缝段表现为电阻率差异。分为正差异(LLD>LLS)和负差异(LLS

工程地质学简答题

1. 计划中的一条高速铁路,将通过一个滑坡体,试论述工程地质条件及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滑坡对铁路安全有影响, 应尽量避开; 如在坡体中开挖隧道. 2.斜坡的稳定性问题; 滑坡属于推动式. 3.设置抗滑桩和挡土墙; 削坡减重; 设计排水系统. 2请写出下图中的滑坡要素。 工程地质分析(图解): 1.滑坡要素为: 1)后缘环状拉裂缝; 2)滑坡后壁; 3)拉张裂缝及滑坡台阶; 4)滑坡舌及鼓张裂隙; 5)滑坡侧壁及羽状裂隙; 6)滑坡体; 7)滑坡床; 8)滑坡面(带) 3. 根据震源机制理论分析图中发震断层的性质。 平移断层.................正断层................逆断层 4. 试分析下列河间地块是否会发生水库渗漏。 上图表明, 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 且高程高于库水位, 所以不会发生水库渗漏. 下图中建库后, 在河岸附近局部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及河间地下水位, 这时极易产生强烈的坝肩渗漏.

5. 已知渗流方向为由下向上,请用砾石,粗砂和细砂设计反滤层。 7. 什么是斜坡的变形与破坏,试论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三个不同演化阶段。 2.斜坡形成过程中,由于应力状态的变化,斜坡岩土体将发生不同方式、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变形,并 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破坏。斜坡破坏系指斜坡岩土体中已形成贯通性破坏面时的变动。而在贯通性破坏 面形成之前,斜坡岩体的变形与局部破裂,称为斜坡变形。 斜坡中已有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体,称为变形体。 被贯通性破坏面分割的斜坡岩体,可以多种运动方式失稳破坏,如滑落、崩落等。破坏后的滑落体(滑坡) 或崩落体等被不同程度地解体。但在特定的自身或环境条件下,它们还可继续运动,演化或转化为其他运 动方式,称为破坏体的继续运动。 斜坡变形、破坏和破坏后的继续运动,分别代表了斜坡变形破坏的三个不同演化阶段。

工程地质学 读书报告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关于地下水了解认识及其工程意义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工程地质学读书报告 ---关于地下水了解认识及其工程意义 前记 经过几周的工程地质学九章知识的学习。我认识学习了很多地质学的知识,在普通地质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了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沉积岩、变质岩、造岩矿物与岩石、风化岩与残积土等等。由于我来自华北平原北部,紧邻京津,家乡地下水位超采严重,所以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又查阅了相关资料,成此读书报告。 地下水的分类 (1)根据起源不同,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渗入水。 中的水汽便要进入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初生水: 水。 (2 (3 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

裂隙水: 件比较复杂。 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水量丰富而分布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 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4 上层滞水是由于局部的隔水作用, 水。当地下水流出地面时就形成泉。 承压水(自流水)是埋藏较深的、赋存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种地下水往往具有较大的水压力,特别是当上下两个隔水层呈倾斜状时,隔层中的水体要承受更大的水压力。当井或钻孔穿过上层顶板时,强大的压力就会使水体喷涌而出,形成自流水。

图 2、地下水的主要运动规律及工程意义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表以下岩(土)层空隙中的各种不同形式水的统称。地下水主要来源 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中,回归大气,从而积 由于过量的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 重要意义。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

Chapter 2 Mineral Section 1 Some basic conceptions 1.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元素组成. 2.元素是构成地球的最基本物质,由同种原子所组成. 2.1 元素(element):周期表共有112种,自然界有92种 2.2 同位素:是中子数不同(原子量不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同种元素的同位素,物化性质基本相同.总共有300余种. 2.3 可分放射性和稳定两种同位素(radio & stable isotope).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2.4 半衰期(half-life):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其原来数量的一 半所需时间. 半衰期: Rb87-Sr87 : 500亿年, Th232-Pb208 : 139亿年, U238-Pb20645亿年, K40-Ar40 :15亿年, U235-Pb207 :7.13亿年, C14-N14 : 5692年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 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2.5 同位素研究是当代倍受重视的国际前沿,地化专业主攻。 3.克拉克值Clark value: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公里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又称丰度Abundance。国际通用。 单位ppm=10-6,即克/吨。目前还用ppb=10-9。 克拉克值≠克拉值;5克拉=1克。 3.2 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 其中, O,Si,Al,Fe,Ca,Na,K,Mg,Ti,H 10元素占99.96%; 而O, Si, Al, Fe, Ca 5元素占了92.46%。 4. 晶体(Crystal)定义: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或晶体是具有晶格构造的固体。 这种固态物质称结晶质(晶质)。习惯上,将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物体称为晶体(即,晶体是原子有规律排列的外观表象)。相应地,将不具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Crystal grain。 存在二种晶体:天然晶体(绝大多数)和人造晶体(少数)如人造石英、金刚石等。非晶质体Non-crystal: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规律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如火山玻璃,超冷液体。自然界极少。 在一定条件下,非晶质体可向晶质体转化。如火山玻璃→玉髓。 准晶体quasicrystal定义:其内部结构由多级呈相似的配位多面体在三维空间作长程定向有序分布的固体。 quasicrystal为一种新的凝聚态固体,但其内部原子既不像非晶质体那样成完全无序的分布,又不具有像晶体那样的三维周期性排列有序。目前尚未发现天然产出的准晶体。 5 矿物Mineral定义:由天然产出且具有特定的(但一 般并非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构造的均匀固 体。自然界广泛。 准矿物Mineraloid: 在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 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标准结 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土木1003 李雪20101153 关于民用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工程地质读书心得体会 一、民用建筑概述 民用建筑即非生产性建筑,指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具体分类: 1、居住建筑 住宅建筑:住宅、公寓、别墅等 宿舍建筑:单身宿舍、学生宿舍、职工宿舍等 公共建筑 教育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 办公建筑:各级立法、司法、党委、政府办公楼,商务、企业、事业、团体、社区办公楼等 科研建筑:实验楼、科研楼、设计楼等 文化建筑: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展览馆、音乐厅、礼堂等 商业建筑: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菜市场、旅馆、饮食店、银行、邮局等体育建筑: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健身房等 医疗建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中心、急救中心、疗养院等 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港口客运站、铁路旅客站、空港航站楼、地铁站等司法建筑:法院、看守所、监狱等 纪念建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塔、故居等 园林建筑: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场、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建筑小品等 综合建筑:多功能综合大楼、商住楼、商务中心等 2、民用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建筑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承担建筑的全部荷载,并下传给地基。 墙体和柱: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和围护构件。在框架承重结构中,柱是主要的竖向承重构件。 屋顶:是建筑顶部的承重和围护构件,一般由屋面、保温(隔热)层和承重结构三部分组成。 楼地层:是楼房建筑中的水平承重构件,包括底层地面和中间的楼板层。 楼梯:楼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平时上下和紧急疏散时使用。 门窗:门主要用做内外交通联系及分隔房间,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门窗属于非承重构件。 次要组成部分: 附属的构件和配件:如阳台、雨篷、台阶、散水、通风道等。 二、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为确保土木工程活动的安全与稳定,地质环境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测井地质学思考题

测井地质学思考题 1、地层倾角测井判断古水流方向 倾角测井能够反映沉积构造信息、准确计算层理倾向、倾角。因此,对于地下地质研究,利用倾角资料分析古水流是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种方式确定古水流: (1)利用倾角测井微细处理成果图,统计目的段内所有纹层倾向,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这种方法使用大范围内古水流砂体内部前积结构,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2)统计目的层段内所有蓝模式矢量的方向,取其主要方向代表古水流。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内古水流系统研究。 将区内由地层倾角测井资料(经过沉积学特殊处理)判断的古水流方向(主次)标注在平面位置上。选井应全区均匀分布,可以控制各个相带的古水流系统方向。每口井在选取方向时,一定要是目的层段砂体的精细处理矢量图的蓝模式方向,或者用沉积施密特图的主峰方向控制每口井的局部古水流方向。 3、测井构造分析:地层产状获取方法。 现代地层倾角测井和井壁成像测井技术能准确确定地层产状和构造要素(包括褶皱、断层和不整合面等)。 岩层最初形成时,大都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如果发生构造运动,如褶皱运动,水平成层的岩层形成褶曲形态,各岩层的褶曲是按同一轴面套叠的,以后再沉积,新的沉积岩层在新的褶曲运动下又形成了新的褶曲,又按新的轴面套叠。 (1)通过倾角测井获取地层产状。 倾角测井每个矢量代表该深度点的地层在井眼面积范围内测到的产状。井内不同深度点的矢量,从套叠关系分析,相当于构造不同部位的矢量。将各部位的矢量通过套叠关系都集中到一个岩层构造面上,就能将岩层的构造形态恢复出来。 地层倾角测井研究构造与沉积时,在矢量图上可以把地层倾角的矢量与深度的关系大致分为四类:红色、蓝色、绿色和白色模式。 在组合矢量模式中,对于每一种构造的不同形态都唯一地对应了一种组合矢量模式,但是反过来则不成立,即同一个矢量模式具有多解性,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它资料排除那些不正确的解。在井中经常钻遇多个构造,它们的组合模式将是各单个构造组合矢量模式的再组合。 (2)通过井壁成像技术获取地层产状。 井壁成像测井资料主要是井壁的数字成像图,用色彩及辉度来表现构造现象。由于裂缝和层面处岩性的突变,造成了岩石的电导性或岩石的密度有突然的变化,在成像测井的图像上就会表现为一条明显的暗色条带,追踪这个条带的变化趋势,可以计算出断层的产状及褶皱的要素。 4、裂缝的测井响应分析及其主要特征。 P179-186 5、裂缝型储层中裂缝的定量产状及储层参数识别方法。 P186-192 6、如何通过测井资料分析现今地应力场的方向。 P198 7、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及其识别方法。

夏邦栋版普通地质学要点整理很详细的

普 通 地 质 学 要 点 整 理 书目:夏邦栋《普通地质学》,1995年,地质出版社 整理依据: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矿物 (1)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2) 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 (3)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 第六章 地质年代 (5) 第七章 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5) 第八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6)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7) 第十章 风化作用 (8)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9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10 第十三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11 第十四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12 第十五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12 第十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13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14 第十八章 行星地质概述..................14 第十九章 地球的演化.....................15 第二十章 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15 附 录 真题举例........................15 卷 后 语 (17) 第一章 绪论(略) 第二章 矿物 第一节 元素 1 元素的定义: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统称元素。 2 半衰期: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也即地壳元素的丰度。 4 八大元素:O ,Si ,Al ,Fe ,Ca ,Na ,K ,Mg 第二节 矿物的概念 与 第三节 矿物的主要性质 1 矿物: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固体。 2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33348242.html, For evaluation only.本页已使用福昕阅读器进行编辑。福昕软件(C)2005-2009,版权所有, 仅供试用。

工程地质学(专升本)

工程地质学(专升本) 单选题 1. 下列关于震级和烈度的组合哪一个 是正确的_____。(4分) 标准标准答案:C (A) 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烈度也只有一个(B) 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只有一个 (C) 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但烈度可有多个(D) 每次地震震级可有多个,烈度也可有多个 2. 下列有关岩层走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4分) 标准标准答案:B (A) 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且两数值相差180°(B) 岩层的走向只有一个数值 (C) 岩层的走向可由走向线的方位角表示(D) 岩层走向方位角与倾角方位角相差90° 3. 土洞是由以下_____造成的。(4分)(A) 生物作用(B) 潜蚀作用(C) 搬运作用(D) 风化作用 标准标准答案:B 4. 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断层的标志是_____。(4分) (A) 擦痕和阶步(B) 牵引构造(C)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D) 底砾岩 标准标准答案:D 5. 斜坡的变形方式有蠕动和_____。(4分)(A) 崩塌(B) 滑动(C) 松动(D) 弯曲 标准标准答案:C 判断题 6. 工程安全等级、场子地等级、地基等级三者中,一项为一级,其他两项为二 级,则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2分) 标准标准答案:正确 7. 围岩压力的大小与岩土的物理性质、岩体结构、支护结构有关,与支护时间无关。(2分) 标准标准答案:错误 8. 组成褶皱的岩层,同一层面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即枢纽。(2分) 标准标准答案:正确 9. 按滑动的力学性质,滑坡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和推动式滑坡两种类型。(2分) 标准标准答案:正确 10. 红粘土是由碳酸盐类岩石经一 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2分) 标准标准答案:正确 11. 承压水内部有压力而潜水内部无压力。(2分) 标准标准答案:错误 12. 根据岩体变形与时间、变形与荷载的关系曲线,可以区分岩体的稳定变形和非稳定变形,但不能区分导致岩体破坏的变形与虽然延续 但不会引起岩体破坏的变形。(2分) 标准标准答案:正确 13. 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强度降低 的性质即岩石的抗冻性。(2分) 标准标准答案:错误 14. 承压水的承压水位与埋藏深度一致。(2分) 标准标准答案:错误 15. 残积土是未经搬运的,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2分) 标准标准答案:正确 名词解释 16. 斜坡变形破坏(4分)标准标准答案:斜坡应力状态的变化,使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局部应力集中超过了该部位岩体的容许强度,引起局部剪切错动,拉裂并出现小位移,但还没有造成整体性的破坏,这就 是斜坡的变形。当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互相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17. 岩石风化:岩石在各种风化营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 化的过程称为岩石风化(Rock Weathering)。 18. 崩塌(4分)标准标准答案: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和过程称为崩塌。 19. 滑坡(4分)标准标准答案:斜坡上的 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象,称为滑坡。 20. 斜坡(4分)标准标准答案:斜坡系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问答题 21. 按滑动面与层面关系滑坡的分类 标准标准答案:(1)均质滑坡 这是发生 在均质的没有明显层理的岩体或土体中的滑坡。滑动面不受层面的控制,而是决定于斜坡的应力状态和岩土的抗剪强度的相互关系。(2)顺层滑坡 这种滑坡 一般是指沿着岩层层面发生滑动。 (3)切层滑坡 滑坡面切过岩层面而发生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 22. 影响斜坡稳定性因素(10分) 标准标准答案:(1)岩土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斜坡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斜坡抗滑力的根本因素。 (2)地质结构的影响 斜坡中的各种结构面对斜坡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 每到雨季,崩塌和滑坡频繁发生,很多滑坡都是发生在地下水比较丰富的斜坡地带。 (4)地震的影响 地震是造成斜坡破坏最重要的触发因素之一,许多大型崩塌或滑坡的发生与地震密切相关。 (5)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日益增大,因此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3. 岩石风化分带标志及基本特征(10分)

工程地质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工程地质学概论》读书报告 题目滑坡成因、危害及防治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1年12月

滑坡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一、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获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徐恒力,环境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一种最常见且数量多、规模大、成因复杂的斜坡失稳现象。因其发生突然,难以预测,常常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所以滑坡是一种备受人们重视的地质灾害。 二、滑坡的形态 (一)滑坡的形态因素 滑坡常常以其独有的地表形态与一般坡地地貌形态相区别,不同的滑坡可以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显示地质条件的差异。 一个发育完全的典型滑坡,会在外貌上留下许多现象或特征,具有许多形态要素。 1、滑坡体 滑坡体是指表 面总体坡度较陡,而 且延伸较长,坡面高 低不平;有滑坡平 台,面积不大,且不 向下缓倾和未夷平 现象;滑坡表面有 泉水、湿地,且有新 生冲沟等地方。 2、滑坡舌 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3、滑坡面 滑坡面是指滑坡体下滑的界面。滑动面通常是上陡下缓,近似圆弧形。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有几个,故可分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滑动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磨光面和擦痕。有时滑动面上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4、滑坡床 滑坡床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滑坡床是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体或土体;具有塑性变形带,其内多由粘性物质或粘粒夹磨光角砾组成。 5、滑坡后壁 滑坡后壁是滑坡后缘的陡壁,又称主滑壁,实际上是滑动面的露出部分,平面上多成圈椅状。滑壁的形态、坡度、高度,以及延伸特点主要取决于滑坡类型,同时也与滑坡规模有一定关系。其高度一般数米至数十米,有的可达百米,滑坡壁坡度多为35°~80°,而顺层滑坡的滑壁坡度有时可缓至30°以下,主要与滑坡所依附的岩层层面倾角大小有关。 6、滑坡台阶 滑坡台阶是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7、滑坡鼓丘 滑坡鼓丘是滑坡地貌组成部分之一。滑坡鼓丘是指滑体上因滑动和阻力作用而形成的隆起的小丘。 8、滑坡裂缝 滑坡裂缝是滑坡地貌的组成部分之一。滑坡裂缝是地面裂缝的一种;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都具有下滑的趋势。当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抗滑力减小、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斜坡就会失稳,在滑动体与不动体之间形成地面裂缝。由于滑体内部运动方向和快慢的差异,在滑坡内部也会形成各种裂缝。此类裂缝广泛见于各类滑坡中。 三、滑坡的成因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

11-070900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0709 一级学科名称地质学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2007年 12月 12 日

一、学科简介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一级学科涵盖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第四纪地质学5个二级学科。我校地质学科以研究盆地结构和性质、沉积充填作用、资源地球化学等沉积盆地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甚至生物作用以及这些地质作用对化石燃料矿床形成聚集的控制为特色。本学科19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招收研究生,1980年代初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1993年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2003年设立地球化学博士点;2005年设立构造地质学博士点,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点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沉积盆地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学科。本学科点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沉积(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流体矿产、层序地层学及测井地质学、应用矿物岩石学及测试技术等。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和岩性油气藏预测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并密切中国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研究,在塔里木油田、鄂尔多斯大气田、济阳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整体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地球化学博士点的科学研究以多种实验方法手段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行为为特色,涉及远至地球生命的化学起源、地球各圈层系统中的碳循环,近至化石燃料成因理论及资源评价、化石燃料形成和聚集的分子化合物标识等一系列地球化学问题。主要研究领域有:石油天然气形成与分布、油气成藏过程定量描述、油藏流体的历史分析、油藏地球化学、地质事件的地球化学记录、气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主要培养方向有油气成因机理与分布预测、有机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所属实验室是经国家计量认证的实验机构,现已形成以岩石、土壤、水、大气样品的分子化合物分析为主,以沉积有机物的岩石学、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固体样品的微量元素检测为辅的较完整的分析测试技术体系,拥有大型分析仪器设备20余台(套),是“油气资源与探

普通地质学课复习重点.docx

普通地质学复习重点整理 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资源、环境、灾害、起源、演化。 2、地球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 课后习题: 1、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见本章复习重点1 2、地球科学的特点决定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①时间漫长、空间巨大:时空尺度跨度大,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 ②系统庞大、对象复杂:要有系统思想,有时定性分析和逻辑推理比定量计算更重要 ③重现性差、探索性强:现场直接观测非常重要,不要受经验和理论所限 ④信息量大、超越国界:大量使用高新技术,重视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 3、举例说明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 将今论古: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如通过现今珊瑚的生长条件,由该区域珊瑚化石推测该区古环境 将古论今:现今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往往是漫长地质作用过程屮的一个片段,而过去的地质记录往往只保留了某一地质作用的全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未来。如地质时期的冷暖变化是有周期性的,这在深海海底沉积物屮留下了清晰的记录,研究这些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4、地球系统科学与通常所说的地球科学有什么不同? 地球系统科学,是近年来提岀的一个术语。地球系统科学强调地球是一个系统, 一个整体。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地球内部的地幔、地核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组成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毎个组成部分也都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在研究地球这个系统的运动时,还必须考虑太阳、月球、陨石等其他天体从外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其强调在研究地球时要有“系统”的思想、“系统叩勺方法,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基础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大气科学中的一部分、海洋科学中的一部分、环境科学中有关全球生态环境的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