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哲学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既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生平:1818年5月5日生,1844年马恩会面,创作《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恩格斯《新莱茵报》,186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75《哥达纲领批判》,1876-1878恩格斯《反杜林论》。

1. 创立的时代因素: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的斗争。②经济条件:英国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③自然科学。

2. 三大无产阶级斗争: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英国宪章运动;③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 三大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指导。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崇高的社会理想: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①谁是第一性?

A. 唯心主义(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本原(“神”“绝对精神”)。(2)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志和经验是世界的本原(“物是感觉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仁者心动”)。

B. 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五行。(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发展:17世纪英国洛克、霍布斯、培根;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有没有同一性?

C. 可知论:所有唯物主义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均为可知论者。

D. 不可知论:[休谟、康德]世界无法被认识。

2.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①辩证法:联系、运动和发展。(“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

条河流”)

②形而上学(错误)。

③诡辩论(错误)。(飞矢不动、有角的人、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二、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是零碎的、自发的,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上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

(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相对某种运动形式;相对某一参考系没有位置变化;事物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几种错误观点:

A. 形而上学不变论

牛顿: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惰性,只有外力才能改变;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追龟说、飞矢不动。

B. 相对主义诡辩论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河流;庄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鼓盆而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看作瞬息万变的,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随物质形态变化而变化)。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

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意识是一面镜子。”(×)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只看到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未看到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主动性、选择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几点前提:①以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为前提;②受客观物质条件、社会历史条件及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③受认识主体状况的影响;④社会实践是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⑤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统一于物质。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管臆想的;②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③多样性;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与世界客观发展规律相符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理由: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③提供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的作用:①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②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使旧事物发展成为新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在矛盾群中有存在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每一对矛盾中又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不包含全部个性,个性中包含共性,个性、共性相互联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规律)质: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即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规定即是否定,规定性是被视为肯定的否定。(√)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其它都是鬼话。(×)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3)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不承认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肯定或者否定一切。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例]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对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的特性: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和意识性。

客体: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模写性、创造性。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王阳明: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对事物现象、联系等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借助抽象思维,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等的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启示:

①避免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和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②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广泛、深刻。(√)[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认识的深刻性与认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原因:①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②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过程总规律: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

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反复性过程,原因:①人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②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不能立刻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受它。(√)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1)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3)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①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

·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否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只是对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②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①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②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

辩证关系意义:反对绝对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与相对主义。

几种相对主义观点:①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

②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③庄周梦蝶。

举例: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已得到检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深化和完善(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对立又统一,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唯心主义:权威标准(权威真理论)与众人意见标准。实用主义:有用。

·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主观认识能否自称正确?客观事物能否辨别自身谬误?不能。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标准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的社会实践。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决定性:客观性与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条件性与有限性。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如何看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①自然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的权力。(×)地理环境决定论

②人口数量和质量等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③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原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

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居于核心地位)、道德、艺术、宗教。(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二)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意义:第一次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方针政策、路线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组成。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同时也有消极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对立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只是材料;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

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唯意志论。

梁启超: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〇,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它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

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宿命论。

柏拉图、黑格尔等:“宇宙精神”、受托人。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杰出人物与反动人物。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但杰出人物的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无产阶级领袖。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2课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学习目标) 1.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的关系: 2.加强自身修养,磨炼坚强意志,坚定理想信念,承担社会责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第21届冬奥会上,我国花样滑冰老将申雪、赵宏博夺得金牌,20多年的执着追求终于如愿以偿,这启示我们()。 A.只要执着追求,任何理想都能实现 B.理想的实现是一个一一帆风顺的过程 C. 理想的实现需要踏实肯干、坚忍不拔 D.理想是一成不变的,要终身为之奋斗 2.杭州司机吴斌驾车行驶途中被异物击中身负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毅力,将公交大巴车靠边停稳,拉住手刹,亮起双闪,打开车门,甚至还叮嘱乘客“别乱跑”。英雄的壮举主要源自他( ) 。 A.稳定的心理索质 B.本能的习惯动作 C.强烈的责任意识 D.职业的条件反射 3.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人生远大目标是美好的,但人生目标不能自动实现,必须做到( A.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B.不断调整人生目标 C.逐步确立坚定的信念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表明( ) A.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因此难以实现 B.理想一旦确定,就一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C.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必须的主观条件

D.只要艰苦奋斗,理想就定能够转化为现实 5.中职生小康在校学习期间,多次与志愿者一起走进农村,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向村民宣传环保的理念。作为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为了( )。 A.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B.得到别人的赞许 C.获得更多的荣誉 D.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6.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这些事例说明了( )。 A.经历挫折后,肯定会成功 B.挫折会让人失去信心 C.挫折对人的意志是考验也是磨炼 D.要想成为名人就要经受住挫折 7.街子说:“德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 A.遇事有主见 B.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 C.善于抓住机会 D.善于约束自己 8.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 A.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收获 B.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对社会有益,对已无利 D.给别人带来幸福,给自己带来不便 9.现实生活中,如何坚定理想信念,磨炼坚强意志( )。 ①坚定的意志、信念对人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坚定的意志、信念是天生俱有的,不是自发形成的 ③坚定的信念、意志是部分优秀人物天生的 ④坚定的信念、意志,需要有恒心、从小事做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B.理想能转化为现实 C.理想转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D.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观条件 二、是非题(以下各题中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4.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精选文库 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稳定性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是() A.理论B.金钱 C.信念 D.行动 8、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单元级

《哲学与人生》期末复习提纲(1-3单元)(2015级)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P4D2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实事求是:P5D2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运动:P17D1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规律:P21D2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自觉能动性:P27D2 自觉能动性指的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既包括把客观的东西能动地反映于主观,也包括把主观的东西能动地见之于客观 6、联系:P44D2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7、发展:P58D2 发展的实质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一种有规律的变化。 8、新事物:P59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9、旧事物:P59 旧事物是指那些丧失了存在必然性,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事物。 10、矛盾:P70D3 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11、内因:P76D1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 12、外因:P76D1 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13、实践:P84D2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4、认识:P84D2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现象:P97D1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易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到的。 16、本质:P97D1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17、真像P101D3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18、假象:P101D3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 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开卷)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0分) 1、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意义的。 2、哲学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空间尺度上,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宇观世界。 4、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云系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有生命的生物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客观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9、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则。 10、心态是以情感为主要形式的价值取向。就这种取向的方向说,一是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二是内心的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无所谓的、麻木或嫉妒的。 11、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和科学实验活动。 二、判断题(10分) (√)1、在我国古代,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 (√)2、人们通常所具有的世界观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地。 (√)3、哲学的主题是人。 (×)4、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 (×)5、静止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6、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主观的。 (√)7、说一个人不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把自我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矛盾的对立性。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D )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D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下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 A )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④东施效颦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郸学步A.①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6. 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B )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7.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8.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本质”和“现象”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5.“唇亡齿寒”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8.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是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9.“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10.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半截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1.一只蝴蝶在茧子中苦苦挣扎,想要冲破茧子,出来飞翔,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没有成功。这时,有人找来了一把剪刀,轻轻剪开了茧子,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的翅膀却可怜地耷拉在肥胖的身体两侧,怎么也飞不起来。很快,那只蝴蝶就失去了生命。这告诉我们的哲理是要尊重事物的规律性 12.毛泽东说:“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这说明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明了(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14.“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1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体现的道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6.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 60分)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3、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4、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主观与客观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很难企及 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8、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 ①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④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一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条件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平等、宽容、互惠、诚信的原则 B、交互原则 C、利人利己原则 D、损人利己原则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3、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B、对立统一 C、敌对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 D、自相矛盾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这个案例说明() A、失败后一定会成功 B、失败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对待成功和失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哲学与人生单元复习资料

《哲学与人生》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一、填空题 1.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的基础。 3.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和,物质是运动的和。 4.规律是的联系,具有性和性。 5.人生行动的基本要素有、、。 6.人的成长只有在中实现,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7.人生选择具有:和。 8.勇敢有三:、、。 9.善于行动,就要学会做事,它要求我们:要有要有、要有。 10.自觉能动性又称,是的根本特点。 1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 12.要做到自强不息必须,。 二、问答题 1.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怎样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6.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填空题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两个总特征是:观点、观点。 2.唯物辩证法看问题的观点:、、。形而上学看问题的观点:、、。 性。对立是指,统一是指。 二、问答题 1.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3.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4.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如何看待顺境和逆境? 6.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7.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8.如何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促进自身发展?

第三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一、填空题 1.实践是,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现象有和之分,假象从地表现事物的本质。 5.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中的地位和作用。 6. 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 7.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等。 二、问答题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成功与失败?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解析:选D。回答引文题重在理解引文含义,李振声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正确。A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错误,哲学研究事物的共性,它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012·广东河源龙川中学第一次模拟)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项符合要求。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选D。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的条件,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4.(2011·高考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A、B、C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能理解为是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

高二《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职高《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 A.人生要有目标 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的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人与自然矛盾 ④人与社会的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之中有两大发现:是( ) ①唯物史观②无产阶级学说 ③人剥削人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 ①全体社会劳动者②社会主义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B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不能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现实是由理想决定的,并反映理想。 6、个人理想包括( ) ①生活理想②职业理想③政治理想④道德理想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7、下列关于理想与信念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理想与信念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B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 C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与支撑 D理想与信念是彼此孤立的毫无联系 8、从人生的实践来看,要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①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有坚强的意志③要有钱④培要有自觉的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关于对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意志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培养 ②意志都是脆弱的 ③人的意志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特征 ④顽强的意志需要经过刻苦锻炼形成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属于信念的特点的是( ) ①复合性②稳定性③执着性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A、矛盾 B实践 C联系 D辩证 12、下列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相互依存的 B、是相互转化的 C、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是不可改变的 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错误的是()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相同的。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14、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有误的是() A、本质是由现象决定的 B、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模拟题一 、单项选择题 1. 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 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有神论和无神论 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4.“揠苗助长” 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 想问题、 办事情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 要不断地发现 . 揭示规律 C. 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看问 郸学步 7. 鸟能筑巢, 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 这是因为 ( ) 9. 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 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 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 是因为他们没有: A. 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 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A.物质和意识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 18 个月就要更新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5. A 两分法 B. 两点论 C. 一点论 D. 一分为二 6. 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 体分析哲学 观点的成语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 ④东施效颦 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 A.①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④⑤⑥ A. 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 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8. 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 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 强大和完善的 C. 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 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_____________。(根本看法)2.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_____________和根本方法。(根本原则)3.哲学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世界观,方法论)4.哲学是________化、_________化的世界观。(理论,系统) 5.世界观________方法论,方法论________世界观。(决定,体现) 6.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______本质和最一般规律。(共同) 7.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___ ____本质和规律。(特殊) 8.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括和________。(总结)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____________,在于它正确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科学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目的。(改造客观世界) 12.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生活经验明确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把金木水火土等看作世界的_________。(本原) 13.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原子)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本质)是_________(物质)。 15.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______而客观存在的______世界。(意识,物质)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客观实在) 17.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18.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_________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___________的事物。(认识,不可认识) 19.就其本质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脑,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20.就其起源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世界) 21.就其生理基础来说,意识是________的机能和属性。________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人脑,人脑) 22.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说,意识是_______内容和_______形式的统一。意识是_______存在的_______映象。(客观,主观,客观,主观) 23.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是来源于_____________。(客观世界) 24.意识具有能动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 _______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阻碍) 25.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_______。(前提) 26.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_________。(实践) 27.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意识) 28.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