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费下载】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免费下载】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

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

1、躯体性应激源

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如高温、

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

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

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如迁移异国

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

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

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

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

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由于个体对环境的觉察能力会因

为性格、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因此,所作出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2、认知与评价

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与行为反应,认知评价可

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倾向,分别对应积极和消极的应激反应。

3、其他

如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生活经验、信仰、人生观等其他因素。其中,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缺乏社会支持的个体往往对应激的承受力比较弱。

(三)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所产生的各种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应激反应可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和慢性应激反应。前者是由强烈的或威胁性的刺激短暂作用引起的,如突然的噩耗、地震、车祸等,虽然作用时间短暂,但反应强烈;慢性应激反应一般是由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长期作用难以摆脱引起的,如家庭关系不和谐、长期的生活压力、疾病缠身等。反应虽然不是瞬间达到最强烈的程度,但往往对心身健康的损害更大。

1、应激的生理反应

1936年,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结合对处于紧急情况下的病人的生理反应的观察,提出了著名的应激适应机制学说。他认为应激状态下机体为抵御各种有害刺激会产生一种相同的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

①警戒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唤醒状态,准备对抗有害刺激;

②抵抗期:机体充分调动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激素水平恒定,如果应激源消失或削弱,机体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但是如果强度依然很大或继续持续存在,便会进入第三阶段。③衰竭期:机体经过长时间的持久对抗,激素分泌紊乱,然后耗竭,从而导致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当机体处在急性应激状态时,神经冲动经过中枢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心理的、躯体的和内脏的功能改变,为应激源的应对提供必要的能量。

(2)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当应激源作用强烈或持久时,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调节着腺垂体的活动,促使腺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合成加快,抑制葡萄糖的消耗,使血糖升高,有时盐皮质激素也增加,引起血容量增加。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3)免疫系统: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会影响人的免疫功能,甚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但是,强烈或持久的应激损害下丘脑,造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使内环境严重紊乱,从而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免疫功能抑制,降低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研究显示,一些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恶性肿瘤等均可受到心理应激的影响。

2、应激的心理反应心理应激是一种综合的反应,不仅涉及生理方面,也会引起广泛的心理反应。(1)认识反应:心理应激可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分析能力及应对能力等认识活动。适度的应激可提高机体的认识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理智地判断与决策。若应激过强,则对认识活动产生相反的影响。(2)情绪反应:在应激过程中,会体验到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焦虑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提高机体的应对能力,而过度的焦虑则对机体有害;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危险情景时的情绪状态;抑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严重者会产生厌世情绪,乃至自杀,个体往往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表现;愤怒是与挫折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常可激起愤怒。(3)行为反应: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反应必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若应激反应超过了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可表现为攻击、争吵、回避退缩或颤抖昏倒。如一位慢性病人长期忍受病痛折磨时可表现出敌对的行为,包括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也可表现为攻击,攻击的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甚至自己。

心理应激的四个部分是紧密联系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的图表图3-1加以说明。

应激源 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行为结果

心理应激产生的客观因素是各种有害的、机体感觉到威胁的应激源,应激源对机体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应激的中介机制,机体为了对抗应激源,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及行为反应,而反应的结果可表现为适应和不适应两种。积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适度的情绪唤醒、良好的认识能力、理智的行为;而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则相反,表现为过度的情绪唤醒、认识功能紊乱、行为退化或冲动。三、心理应激与健康(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1、适度的应激是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婴儿研究表明,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健康,多变的环境可促进大脑皮质

的增生。另外,早年的心理应激经历可提高个体耐受刺激和压力的能力,而被过分保护的孩子,易受外界环境刺激和致病因素的侵袭,社会适应能力差。

2、

适度的应激是维持个体正常生理与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人离不开刺激,关于“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证明,缺乏适度的环境刺激会损害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出现错觉、幻觉、情感障碍、智力障碍等心理功能的紊乱。一直处在温室中的花朵是经不起日晒雨淋的,其生长寿命也会更加短暂。

【知识链接】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要求

被试躺在实验室一张舒服的床上,通过实验设备完全或部分剥夺被试的感觉。给被试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如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情感也出现了异常,时刻感到紧张、焦虑和恐惧。实验后被试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二)消极影响

适度的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有利的,而长期的、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可能会损害人的健康,表现为:

1、导致或加重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长期而持续的应激反应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机体的内稳态失衡,易导致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引发或加重原发性高血压等各种心身疾病。

2、导致或加重心理障碍

长期、强烈的心理应激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是众多心理障碍的诱发因素。常见的与心理应激有关的心理障碍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心理障碍的易罹患着往往适应能力较差,如果在心理功能出现紊乱的情况下再面临心理应激的刺激,即使是日常生活琐事,也足以加重起心理障碍。如一位抑郁症病人长期忍受单调、枯燥、重复的工作,可能导致抑郁的症状更加严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和轻生的念头。【知识链接】与心理应激有关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常在创伤事件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可在几天至1周内恢复。有的病人表现为激越兴奋、活动过多;有的表现为抑郁、退缩,常伴有心率加快、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反应。多见于严重自然灾害、意外交通事故、抢劫强奸等重大创伤事件。主要表现是创伤性事件在脑中的反复再现,病人经常被恐怖的梦魇惊醒,往往体验到巨大的痛苦。

适应障碍:

个体对生活事件表现出一种短期的情绪紊乱或适应不良行为。这些事件包括移居异地、失业、退休、离婚、居丧、患严重疾病等。应激障碍以抑郁情绪为主,可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

四、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用以控制事件以及自身反应的对策。心理应激不可避免,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全身心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对问题解决的效果以及自身的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应激的应对方式非常重要。

(一)调整认知评价

心理应激的过程告诉我们应激必须通过中介机制才能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中介机制中认知评价最为重要。通过将消极的认知转化为积极的认知,鼓励个体看到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可以有效地降低应激程度。

(二)缓解不良情绪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电气课件中调试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

人处在应激状态下,往往体验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情绪反应过于激烈则

不利于应激的应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适当地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可改善机体

的生理功能,帮助恢复心身平衡状态。情绪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

必要时服用镇静剂等。

(三)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指的是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出现矛盾而造

成焦虑、紧张、不快、痛苦等心理失衡时,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

心的痛苦,这些方法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

9种防御机制,后来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发展了防御机制理论。至今,已有数十种防

御机制被提出。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

1、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有很多成熟的葡萄,内心非常想吃,但因葡萄架过高,跳了三次都没有摘到葡萄,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狐狸就对身边的动物说:“葡萄味酸,非我所欲也。”平时人们想得到某种东西但又得不到,就会故意说它不好。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得不到某种东西说这种东西不好,就是酸葡萄心理。例如,有的人谈恋爱,本来很喜欢对方,但被对方拒绝,这时就会

说对方不好,眼睛小、嘴巴大、个儿也不高,不值得爱。这种解释虽然违背自己心愿的,

但确实能减轻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

2、甜柠檬心理

甜柠檬心理也是出自《伊索寓言》,有只狐狸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得,只找到了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狐狸却说“柠檬味甜,正是我所欲也”。柠檬明明是酸的,却硬说柠檬是甜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故意夸大所获东西的好处,借以减轻所失东西产生的痛苦。例如,有的人没有考上大学,就会安慰自己,说可以早点

就业,赚钱过好日子。

3、否认作用

指对已经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不可能发生,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例如,小孩打坏了东西,往往用手把眼睛蒙住,这与鸵鸟在敌害迫近时把头埋在沙滩里一样,否

认当前受到生命威胁的现实。再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去世的消息,他会反复说“不可能,不可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突如其来的打击,但是否认并不能使被否认的问题得到解决,长期否认会妨碍对现实环境的适应。

4、压抑作用

指人们把自己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内容,不自觉地排斥到潜意识之中的过程。由于压抑,痛苦的经历似乎被遗忘,使人在意识中感觉不到焦虑和恐惧。例如,某大学生一时糊涂偷

了本寝室同学的钱,事后羞愧难当,内疚不已,可他又没有勇气向同学承认错误。他努力

把这件不光彩的事忘掉,希望恢复内心平静。但是,自从这件事情之后,每当遇到同学丢

东西,他就怕自己被怀疑,甚至在同学面前举止失常,以致发展到怕见同学,把自己封闭

起来,影响正常的交往活动。可见,被压抑的东西并没有消失,它在日常生活中会不知不

觉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一旦出现相似的场景,被压抑的东西就会冒出来,对个体造

成更大的威胁和危害。

5、反向作用

一般情况下,人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动机是一致的,心里怎么想行为上就怎么做。但

有些情况下,人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外露,往往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这种外在

行为与内在动机相反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例如,林黛玉明明十分喜欢贾宝玉,但却常常

表现出对宝玉的不满和挑剔。有些病人明明无法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但是却表现得非常

的镇定、积极乐观、配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在别人面前自高自大、自我炫耀的人,往往内心有强烈自卑感。“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是反向作用的表现。

6、退行作用

退行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的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

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有的病人生病后,心理行为出现退化,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事事都要别人照顾,处处要人搀扶,总是发出痛苦的呻吟,以此博得同情,还是名正言顺地推卸成人的责任。退行往往与依赖行为联系在一起,依赖指事事处处依靠别人关心照顾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自己去做的事情。如病人在病情稳定或已经康复后,仍需要别人端茶倒水,照顾日常起居。

7、逃跑

个体不敢面对已经受挫的情境时,选择逃跑到另一个现实的、或虚幻的或疾病的世界,希望摆脱现实痛苦的一种方式。①逃到另一现实中,如大学生过去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转向消遣娱乐、谈情说爱,试图以学习之外的活动避开因学习压力给自己带来的焦虑与不安;

②逃向幻想世界,如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困境中,小女孩幻想自己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国,和她祖母一起过着幸福生活;③逃向疾病,因为病人可以暂时不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有人在遭遇挫折时,巴不得自己生病。另外,某些人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逃避现实,这也是一种逃跑的表现。

8、隔离作用

个体因难以接受事实,通过语言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以免引起心理不快的一种方法。如人们往往把上厕所说成去“一号”,把人死了说成“仙逝”“归天”“去了”“长眠”等,感觉上不与令人尴尬和悲伤的事情想联系,以减轻痛苦。

9、升华作用

把原有的冲动和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致力于从事对社会、对本人有利的事情。正所谓“化悲痛为力量”。如孔子厄而著《春秋》,司马迁腐而出《史记》,达芬奇悲而作《蒙娜丽莎》等,都是升华的典范。又如不少病人在疾病的折磨下,依然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

10、幽默作用

用幽默的方式来度过困难情况或尴尬局面。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位脾气暴躁的妻子。有一天,他跟一群学生在讨论问题,夫人突然进去,先是破口大骂,后又往其身上浇了一通水。苏格拉底的学生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此时,苏格拉底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幽默的话语缓解的尴尬,也显示出苏格拉底过人的智慧。

第二节心身疾病

一、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又称心理生理疾病。狭义的心身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二)分类

亚历山大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心身疾病分布于各个系统,

种类甚多。各家的归纳不一,以下是各系统常见的心身疾病。1、循环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神经性心绞痛、心动过速等。 2、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等。 3、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过敏性结肠炎、神经性压食、习惯性便秘等。 4、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5、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等。 6、泌尿系统:夜尿症、神经性尿频等。 7、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搔痒症、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多汗症等。 8、生殖系统:经前期紧张症、痛经、更年期综合征、阳萎、早泄、功能性不孕症等。 9、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肌肉痛、慢性腰背痛等。 (三)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1、行为类型(1)A 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1959年,美国心血管病专家弗里德曼等通过研究,把人的行为类型分为A 、B 两类。A 型行为类型的人具有以下特征:时间紧迫感、好急躁、性急易冲动、竞争性与进取心、精力充沛等。而B 型行为类型的特征与A 型行为类型相反,表现为心境平静、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办事不慌不忙等。研究表明,大多数冠心病病人具有A 型行为类型的特点。在1977年国际心脏与血液病学术会议上,确认A 型行为类型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C 型行为类型与恶性肿瘤:1976年,美国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了C 型行为类型,其主要特征为内向、孤僻、小心翼翼、情绪不稳、多愁善感、过分要求自己,具有克制压抑的人格特点。具有C 型行为类型特点的人患癌症者较多。

【知识链接】A 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内容举例

1、我总是力图说服别人同意我的观点。

2、即使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我走路也快。

3、我经常感到应该做的事太多,有压力。

4、我自己决定的事,别人很难让我改变主意。

5、有些人和事常常使我十分恼火。

6、在急需买东西但又要排长队时,我宁愿不买。

7、有些工作我根本安排不过来,只能临时挤时间去做。

8、上班或赴约会时,我从来不迟到。

9、当我正在做事,谁要是打扰我,不管有意无意,我总是感到恼火。

10、我总看不惯那些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的人。

……

2、生活应激事件

生活事件,如生活变故、亲人丧亡、礼仪、重大疾病、工作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是心身疾病的重要发病诱因之一。前苏联卫国战争时,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紧张气氛下,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是战争前的16倍。我国学者对40例心肌梗死病人的调查研究发现,病前6个月内病人经受的生活事件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对胃癌患者的调查发现,62%的病人在被确诊前3年内遇到各类生活事件。

3、情绪

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反应,但情绪反应往往会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不良情绪如紧焦虑、情绪不稳、抑郁等,在其他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促进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并影响治疗效果。如焦虑和气愤使胃酸分泌增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抑郁和忧虑体验过多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电气课件中调试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

3、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少运动等与冠心病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往往是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的结果,如科技的进步造成运动缺乏,经济的发展造成过食与肥胖等。

4、社会文化因素

政治经济的重大变故、社会动荡、生活节奏、经济水平、婚姻家庭制度等社会因素也是心身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例如,城市与农村相比,生活节奏更快,经济压力更大。高应激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的发病、复发、恶化、迁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外,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下的心理紧张也可成为致病的社会因素,人们应注意预防来自职业的伤害。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躯体诊断、心理诊断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其诊断原则应符合以下全部或部分要点:

(1)确有某些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2)人格特征是某种疾病的易感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关系;

(4)病程的发展与转归和刺激因素呈平行关系;

(5)单纯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收效甚微;

(6)排除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及精神病的可能。

(五)心身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心身疾病是生物学、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心身疾病的预防不仅要认识到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而且应注意心理社会因素、个体的遗传素质及生理反应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预防心身疾病应做到(1)培养健全的人格。(2)掌握环节心理应激的技巧,提高应对能力。(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储备社会支持力量。(4)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2、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兼顾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生物医学手段消除生物学症状;另一方面,通过心理治疗去除心理病因。具体方法有(1)帮助适应环境,减少或消除应激源。(2)通过药物治疗减轻或消除躯体症状,使情绪稳定。(3)通过心理治疗,减轻或消除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提高适应能力,完善人格。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生物反馈法、放松训练法、认知疗法、行为矫正法等。

二、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发现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为病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减轻或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提高疾病状态下的适应能力,促进病人康复的护理过程。

由于心理因素是心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影响很大。医护人员应注重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二)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

1、服务性原则

护士应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不仅帮助病人减轻躯体上的痛苦,恢复和重建生理功能,而且帮助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主动交往原则

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及家属的交往过程中实施的。护士应该在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调整心身状态,做好护患交往的纽带和桥梁。

3、积极启迪原则

护士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遵循积极启迪原则。心理护理不是生硬的劝说和软弱无力的安慰,而是通过护士的言行举止,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启迪病人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启迪的范围包括:恢复健康的希望,修生养性的启示、心理冲突的宣泄、正视伤残的勇气等。

4、自我护理原则

护士应帮助和指导病人主动做好自我护理,自我护理是为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适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包括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积极预防,维持健康等方面。自我护理让病人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到自身的医疗护理活动中来,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5、针对性原则

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位病人的年龄、不同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疾病的类型、疾病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方法,做到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如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护理为主;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而躯体症状为辅的病人,可重点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实施常规的躯体护理。

三、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方法

(一)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高血压可影响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它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1、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心理反应

(1)焦虑:病人常因病程长、变化复杂、无法根治、血压波动不稳而焦虑。

(2)猜疑:病人由于疾病的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内心缺乏安全感、顾虑重重,敏感多疑,对周围人的言行特别注意,比较敏感。

(3)恐惧:病人害怕由于高血压引发脑出血、半身不遂等并发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恐惧。

2、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

(1)缓解心理应激源

护士应客观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病人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指导病人正确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2)指导病人实施自我心理护理

由于高血压病程漫长,护士不可能长期陪伴在病人身边提供护理,另外,高血压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教会病人进行自我心理护理,学会自我心态调节非常重要。包括以下几点:提供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告诉病人乐观的性格和平和的心态对疾病的积极影响,教会病人情绪调控的方法;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适当进行活动,稳定血压。

(二)冠心病

1、冠心病病人的的心理特征

(1) 焦虑、恐惧:焦虑是冠心病人最主要、最普遍的心理反应。病人神情紧张、不敢外出和活动,担心是否会产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后果,害怕死亡突然降临。

(2)抑郁: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也带来生理上的改变。抑郁发生原因可

能是病人担心疾病反复发作;不知道如何自我护理;担心收入减少,地位改变,甚至丧失

工作能力,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

(3)依赖药物:一些病人对药物的依赖心理较重,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好转,

忽略其他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2、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1)纠正不合理认知:主要是针对冠心病疾病本身的不合理认知。

(2)实施行为矫正:评估行为类型并学会自我控制;行为训练放松心身,如学习放松训练;对情绪的波动及反应进行记录,深刻认识情绪对冠心病的危害。

3、正确的健康指导:指导合理的饮食、戒烟戒酒、保证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绪波动、减少诱发因素。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

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近十余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

1、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心理特点

(1)紧张、焦虑:由于哮喘发作时,发病突然,症状明显,不适感强烈,病人对疾病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心理准备,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

(2)烦躁、恐惧:哮喘多在夜间发生,不明原因,缺乏准备。病人感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被迫坐位、张口呼吸,支气管舒张剂效果不佳,只能等待症状自行缓解,导致病

人产生焦躁和恐惧。

2、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心理护理

(1)发作期:护士应陪伴在病人身边,让病人感到安全,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技巧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2)缓解期:了解发作诱因,增加自我调控性;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如情绪疏导;指导病人自我护理,如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轻重程度、有无诱发因素,以便主动采取措

施减少发病次数。

(三)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疾病中

的常见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1、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心理特点

(1)焦虑:因为病人常在进食前后出现疼痛,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严重者因害怕进餐后疼痛出血而惶恐不安。

(2)抑郁:溃疡是慢性病,具有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病人常常因疾病发作的不可控性和迁延性而郁郁寡欢。

(3)恐惧:当病人发生剧烈腹痛时,常担心胃穿孔、消化道出血或出现病情的恶化,因此精神紧张,恐惧。

2、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心理护理

(1)指导调节情绪:研究证明,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心理因素。不良情绪使得胃酸分泌量增加,酸度增高,胃部运动发生变化。护士应

使病人了解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学会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

(2)提供心理支持:护士因注重与病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病人的压力与烦恼,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技巧鼓励与安慰病人,随时准备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

(3)加强健康指导: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病人往往具有特定的人格特点,表现为孤僻、好静、过分思索、事无巨细、苛求井井有条、情绪易波动、不良情绪常

受压抑。护士应指导病人保持平和心态、克服不良性格、坚持科学饮食、遵从医嘱用药,

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知识链接】情绪导致溃疡的动物实验

2只猴子被捆绑在椅子上,每20秒钟通电1次,每只猴子面前都有1根杠杆,所不同

的是,其中一只猴子可以在被电击之前,通过按压杠杆避免电击,而另一只按压杠杆则无用。实验证明,这只总惦记着在接近20秒钟按压杠杆的猴子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时刻保持紧张的情绪状态,最终死于胃溃疡,而另一只听天由命的猴子反而平安无事。

(五)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因不易觉察、得病突然、病情严重、难以治愈、容易复发和转移,结果往往

导致病人痛苦地离世,使得病人在确诊后出现明显的心理紊乱。

1、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

(1)发现期:当病人自觉与癌症有关的一些症状时,病人表现出恐惧和侥幸并存的心理,一方面害怕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另一方面又存在“不可能如此严重”的侥幸心理。

(2)确诊期:多数病人在确诊之初表现出恐惧的情绪,出现心慌、眩晕,甚至昏厥的反应;不愿意相信自己患癌症的事实,出现“否认”心理;一旦被多方确诊,病人可出现

愤怒的情绪,伴有攻击性行为,有时则出现沮丧悲观心理,甚至绝望轻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不得不接受事实,情绪日渐平静,但可长期出现抑郁和悲伤的情绪,希望能从家

属和医护人员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3)治疗期:因各种治疗和病情变化而导致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如采用手术治疗的病人可出现手术前后的心理特点。

2、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1)慎重告之诊断:癌症病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疗效与病情变化受情绪因素很大。应事先征得家属同意,慎重决定是否告知以及如何告知病人真相,减少对病人的打击。

(2)协助行为矫正:癌症病人往往具有病前性格,即C型行为类型特点,表现为情

绪不稳,易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的情绪,且情绪很难平静下来,过分压抑克制。护士应

使病人认识到不良性格的危害性,指导其加以矫正。

(3)积极心理暗示:护士应善于运用暗示性语言,关注疾病治疗的点滴成效,强化病人的生存意识,加强信心与期望。另外,合理使用安慰剂效应可减轻病人的疼痛。

(4)自我放松训练:学会放松,使病人消除心理紧张,缓解压力,调动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主要包括冥想法、气功、生物反馈法等。

(5)强化社会支持:癌症病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躯体痛苦,非常需要来自医护人员、家属、同事和朋友的心理支持,护士应全面调动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引导病

人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6)重视榜样作用:病友的榜样作用和积极暗示,可以为癌症病人抗击癌症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护士应努力营造积极的治疗氛围,促进病友交流,组织“抗癌明星”座谈会,强化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供心理安慰和支持。

(六)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典型病例可出现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足病(足部

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1、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1)负性情绪:因糖尿病无法治愈,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遍及全身,病人一旦被确诊,往往出现焦虑、恐惧、悲伤及失望等负性情绪。

(2)怀疑、拒绝:有些病人因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否认或拒绝治疗;大部分糖尿病病人是中年人,不愿意改变原有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内心不愿接受得病的事实,因而拒绝治疗。

(3)厌世:糖尿病病程迁延,疾病长期处在只能控制,不能根治的阶段,且随着病程的发展,机体的多个系统受到累及,产生较严重的并发症,病人往往对治疗失去信心,易

产生厌世的情绪。

2、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1)情绪疏导:护士应注意糖尿病人的情绪疏导,情绪波动与起血糖的变化密切相关。具体的情绪疏导方法有:真诚交流、鼓励病人倾诉、转移注意力、及时提供积极信息等。

(2)健康教育:普及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包括对糖尿病的知识、用药知识、饮食管理、生活习惯、心理调节等内容的宣传和指导。

(3)病友交流:加强病友的交流,有助于丰富病人的生活,帮助病人尽快适应患病后的改变,接受来自病友的积极暗示,共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小结

本章介绍的是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应激是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能力不平

衡而产生的高度的情绪紧张状态。心理应激状态下,机体会出现非特异性的生理、心理和

行为反应。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心理应激,但是应激持续时间过长或者过于强烈,则可

能损害人的心身健康。机体自觉或不自觉的采取减轻痛苦的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适度使用,能缓解痛苦,有助于心理平衡,但是使用过度则可能导致更严重

的后果。

积极心理应激的应对方式包括调整认知评价、情绪疏导和调节,以及具有建设性的心理防

御机制,如幽默和升华。

心身疾病指在新型医学模式指导下,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心身疾病涉及各个系统,最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消化

性溃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对心身疾病患者来说,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常用的心

理护理方法可概括为以下三种:1、一般性心理护理,主要技术是(1)通过建立良好的护

患关系;(2)创造良好的治疗、修养环境,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刺激;(3)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康复,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2、支持性心理护理,指护士应态度热情,亲切和蔼,主动关心病人,做好随时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的准备。主要技术是(1)运用语言技巧;

(2)运用非语言沟通的技巧;(3)护士应沉着冷静、操作娴熟,时刻让病人感到安全感,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不良情绪。3、技术性心理护理,指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调适病人的心理、矫正不良行为。常用的方法有(1)认知疗法,关键在于改变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认知;(2)行为疗法,包括放松训练法、生物反馈法、通过适当的娱乐和运动转移注意力等。针对不同疾病的心理特点,我们要注意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做到

因病而异、因人而异。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E.以上均不对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的是:()

A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B 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必须通过中介机制起作用

C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E.以上均不对

3.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

A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B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E.以上均不对

4.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E.以上均不对

5.应激过程中的认知评价受以下哪个因素的影响:()

A 生活事件的性质

B 个性特征

C 社会支持

D 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对

【A2型题】

6、有位女高中生,母亲因心脏病突然病故,一年后父亲又与一女子结婚,女孩感到非常失落,情绪沮丧。这些重大生活事件给她带来的打击引起她3年多的日常烦恼,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所构成的是()

A.应激效应

B.打击效应

C.困扰效应

D.余波效应

E.以上均对

7、有位学生,家庭环境恶劣,父母经常争吵,学习压力很大,与同学的关系淡漠,学习努力但效果不佳,对他的心身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他所面临的应激源属于()

A.生理性应激源

B.心理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文化性应激源

E.以上均不对

8、一位中年男子由于事业心过强,不停的忙碌使得个体心力疲惫,平时总感到头痛、疲劳、失眠、情绪低落、沮丧消沉,他的这种心身状态属于()

A.焦虑

B.恐惧

C.抑郁

D.绝望

E.以上均不对

【A3型题】

(9~10题共用题干)

一位中年男性患者有高血压和冠心病6年

9、经心理测试,结果为该患者具有典型的A型行为类型的特征,以下哪一项不符合其特点()

A.有时间紧迫感

B.待人随和

C.有竞争性

D.为成就努力奋斗

E.

以上均不对

10、以现代医学观为指导,冠心病属于哪一类疾病()

A.单纯躯体疾病

B.神经症

C.心身疾病

D.流行疾病

E.以上

均不对

(11~12题共用题干)

一位外科医生在对手术前病人解释手术的有关信息,包括手术的过程、术中的危险、术后的康复等。同时要求病人放松心情,多想手术的积极一面。病人得到了鼓励和支持,以及来自医生的积极暗示,缓解了术前的焦虑。

11、外科医生帮助病人有效应对方式属于()

A.增强防御机制

B.减轻焦虑

C.重新评价情境

D.耐心的劝导

E.以上均不对

12、医生所用方法能有效消除病人的焦虑的原因是()

A.增强病人对情境的控制能力

B.提高思想觉悟

C. 医生热情的态度

D.争取了病人的配合

E.以上均不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B 5.D 6.A 7.B 8.C 9.B 10.C 11.B 12.A

参考文献

1.马存根.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胡佩城.医护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

3.李丽华.心理与精神护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姚树桥.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吴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