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雨霖铃》课堂设计

《雨霖铃》课堂设计

《雨霖铃》课堂设计
《雨霖铃》课堂设计

(封面)

《雨霖铃》课堂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课程分析】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词从风格上分为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提及婉约派,当首推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唐诗单元的学习、鉴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歌。要鉴赏词的艺术魅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发展脉络,掌握诗与词的联系与区别,把握词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教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思维活跃,感悟能力强,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较活跃。因此只要老师创设出浓郁的鉴赏氛围,搭设好层层深入学习的台阶,学生就能够走进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每个人的风采,做学习的主人。

【设计理念】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老师的诱导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

总结,学会反思。诗歌鉴赏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考查两方面的内容:

1、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于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诵读、感悟、理解、分析,不断地积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这既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要。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媒体设计】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知识及方法规律的总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本节课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

(教师)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进唐诗的王国,接受了艺术的熏陶。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词的家园,继续这美的巡礼。

(点评:利用导语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本节知识的重视程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实录:学生听老师解说,有的同学脸上露出认同感,求知的欲望。)

(投影):雨霖铃

柳永

二、分析探究

1、(教师)要想很好的鉴赏宋词,就必须了解词的发展史,词的文体特点。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0页内容。师生一起边看边总结。

(点评:了解词的文体知识,才能为鉴赏词作扫清障碍,这也是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要给与适当的讲解、补充。)(实录: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在教师的指导下勾画重点语句。最后教师总结。)

2、(教师)投影:词的发展史及文体特点

(点评:让学生识记有关词的知识,为深入鉴赏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录:学生看投影,结合老师的讲解仔细体会,识记重点内容。明确学习的方向。)

3、(教师)由对宋词的了解中导入到对《雨霖铃》的学习,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点评: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录:学生看课下注释,认真识记教师补充的内容。)

4、鉴赏诗歌内容(读—思—议—悟):

⑴师:结合注解自读诗歌,整体感悟。读时注意思考: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词作?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点评:抓住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正确鉴赏诗歌的前

提。)

(实录:学生自读作品,思考并回答问题。)

⑵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其他同学作点评。

(点评:诵读的过程也是鉴赏的过程,要让学生敢于读出来,大声地读,声情并茂地读,有感情的在众人面前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

(实录:学生范读文本,情感的把握较好,其他学生的点评到位。再让大家推荐一位擅长朗诵的学生读一遍,非常好,全体鼓掌。)师:全体学生齐读文本,让每个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

⑶赏析上阕别时情境(边朗读边进行)

师:第一至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后小组讨论,完善答案,最后发言。)

生:深秋时节的傍晚,一阵骤雨过后,离别的人儿对这长亭,耳边传来凄凉而急促的蝉叫声。表达了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小结: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凄。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点评: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对抒

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师:第四至七句写了离别之人怎样的心情、动作?(生思考、探究并回答)

生: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夫却催促登船。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拓展探究,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课本P64)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那位同学能鉴赏一下?

(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共鸣,给自己一个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其他学生也拓宽了视野。)

师:(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往下看。

师:第九句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暮霭”为何“沉沉”?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生思考、探究并作答)生: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⑷赏析下阕别后想象: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师稍作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生思考作答)生发言,师点拨总结:“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用“伤别离”点题,“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一下。

(点评: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诗句是深入鉴赏诗歌的基础,这一点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实录:生踊跃发言,精彩者不时引来阵阵掌声。)

生甲: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

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杨柳依依的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

生乙: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

师:这两个句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谐音“留”)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

师: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

生: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⑸全词总结: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词在抒发离别之情时,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技巧?

①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②虚实结合。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领会了本词的思想情感、艺术技巧,下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一次背诵全诗,感受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点评:教师只要抓住了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就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发挥极大的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录:全体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艺术的熏陶。)3、老师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饱含深情地诵读《雨霖铃》,要求不要看文本。

【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体现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原则。教学是互动的、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要诱导得法,设疑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会表现出高涨的探究热情,课堂上从始至终都涌动着活跃的思维和热烈的情绪。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识缺陷,及时得到了纠正。

2、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指导诵读的力度不够。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既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审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这确实需要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要上出高质量的课,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更离不开再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做教学的有心人。教然后知困也,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相长。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词人柳永作者简介。 3.学习诗歌鉴赏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4.品味词人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离别的痛苦,古语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让我们一起叩响词的门扉,聆听其中的离愁别绪;走进《雨霖铃》,去看柳永的生命中演绎了怎样的悲欢与离合。 二、词体知识 词,又称作“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词分两阙:上阙下阙 词风及代表人物: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雨霖铃》词牌名,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来源于唐玄宗“夜雨闻铃肠断声”。 三、柳永简介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

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导语: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完整word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2)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案《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 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得思想感情与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学生得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得基本步骤与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与鉴赏词得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得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得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得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得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就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得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就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得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得生活总就是充满了别离得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得诗情,她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她们得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得悲楚,夫妻天各一方得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得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得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得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得丽姿与一个个凄婉缠绵得动人故事。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得千种风情,它就就是柳永得《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得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得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她通晓乐律,就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得作家,就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得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得发展有重要得贡献与影响,对后来得说唱文学与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得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得生活。她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得生活,深切同情她们得不幸遭遇。在她得作品中,很多就是反映与她们在一起得悲欢离合。《雨霖铃》便就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得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得就是她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得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 秋后得蝉叫得就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就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得心绪,正在依依不舍得时候,船上得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得楚地天空竟就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得人最伤心得就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得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就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得晨风与黎明得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得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得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演示教学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 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雨霖铃》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

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

最新《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吴江中学钱斌芬 【教材解读】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 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 顿挫、吞吐之能事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 为之呜咽。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常用意象的蕴涵。 2、把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意象解读”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把握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体验离别之情,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词,大家还能想得起来么?《念奴娇.赤壁怀古》 2、同学齐背。 3、苏轼历来被称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宋代俞文豹曾评论苏词风格为“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另外一位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5、作者简介 【投影】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 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柳永的词的风格与苏轼不同,俞是这样评价柳永词的“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出示投影后,由一位学生读,然后老师讲解意思】 6、后人将柳永的风格称之为“婉约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体现他的词风的代表 作《雨霖铃》。《雨霖铃》是词牌。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先请同学生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学生“朗读”,要读出声音来) 1、让自由读。 2、请一位学生读,正音。(让学生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读的时候不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 准节奏和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来)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学文案

《雨霖铃》公开课一 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 苏东坡曾深情地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难全”感慨,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故有亲人别离时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肝肠寸断;友人离别时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夫妻离别时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难舍难分。恋人离别时可以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去领略这位风流才子与恋人离别时缠绵之情。(板书标题:雨霖铃) 二、自主学习 1、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名。相传唐太宗因安史之乱入蜀,在路上发生了兵变,杨贵妃死了。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得铃声无比凄切,遂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2、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二) 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1、边听边归纳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朗读前老师先强调一些要重读的字:看更伤冷落等)。再请学生回答(明确: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长亭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板书: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离别后生活的情景。 2、贯穿这首词的线索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应该如何来划分? →以“离情”为线索贯穿全篇,感情基调低沉悲戚,从时间角度来看分为别前,别时和别后。 三、精讲 1.具体分析上片,体会意境。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景)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用了特别的意象来渲染气氛,找一找有那些特别的意象?(学生回答:寒蝉长亭骤雨)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呢?]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

雨霖铃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

《雨霖铃》教学设计 宁化六中张茂香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最新《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教案

人教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明确: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 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明确: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

《雨霖铃》的教与学(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雨霖铃》的教与学(课堂实录) (人教 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 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 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 约的风格特色。 课前准备 一、每课一诗(词)--《蝶恋花》(宋晏殊); 二、焦点访谈点评--“心比花红”; 三、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若干,用于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程红兵每课一诗:徐晓燕焦点访谈点评:倪舒 含课文主持:李佳梁)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 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 熟读成诵。(略)二、焦点访谈点评,由倪舒含同学点评前 一天的节目“心比花红”。教师稍加总结,同时提出自己对 此节目的一些想法。(略)三、《雨霖铃》教学师: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这篇课文的主持人李佳 梁同学开始主持。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 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接下来的这篇课文。

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 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 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 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 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 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 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 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即有豪放的词作,亦 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 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诗句。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 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显示〕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

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