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篆刻b

2013篆刻b

2013篆刻b

篆刻b卷一:填空(3*10)

1:战国古玺按文字的风格与结体分为、、、、、五大体系。

2:战国时期,印材以为主。

3:现知传最早的斋馆印是在代出现的。

4:印玺文字古朴,印面呈形。

5:在五大系古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系。

6:武则天称帝后,在延载元年将“玺”改为“”。

二:名词解释(5*4)1:钟鼎文2:秦书八体3:竹木简4:邓石如

三:简答题(10*2)1: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

2:《印谈》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四:论述题(15*2)1:我国文字的演变和印章中用字的演变的不同流向。2:明代篆刻创作跟不上理论要求的原因。:

一:填空1三晋、秦、燕、齐、楚2铜质3唐4方5秦6 宝

二:名词解释

1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2秦书八体是指指秦代通行的八种书体。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3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竹木简是古代用竹简和木简写成的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

4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三:简答题

1印章产生的社会原因,一般学者研究认为是国家的出现,百官的产生,就有印章作为权利的象征物。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存放和转移,都需要一个象征信用的凭证,这说明玺印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印章用途后来渐渐扩大,人民群众也因为社会上互相交往的需要,使用印章代表凭信。这样印章就更多起来了。

2文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印章兴废,绝类于诗”,“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这是统摄全文的论点。①以诗论印。②以书、画论印。③以禅理论印。

四:论述题

1①文字的演变是沿着实用的途径而发展的。简单地说,它是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到目前的简化汉字。这种由繁到简是为了书写方便,提高工作效率。②印章中的用字是由实用沿着艺术的途径而发展的。具体地说,战国时代的古玺,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特规定摹印篆专门用于印章;汉代发展为缪篆,又有鸟虫篆,魏私印有《正始石经》体;汉印体制一直流传到六朝。元、明文人发展篆刻艺术,印中用字除古玺文字外,又汲取了古代钟鼎、兵器、镜币、权量、碑额、碑瓦等文字,晚清又以甲骨文入印,可说是兼收并蓄。

2明代的篆刻理论是先进的,如果拿篆刻的创作与之比较,却显得后者是相形见绌,跟不上理论的要求。其原因:①理论对创作指导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慢慢地渗透的,因而有些人误认为这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形成了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②搞理论工作是艰苦的,没有像刻印那么便当轻松,因而放弃了搞理论;③搞理论工作,更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春涯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内容

重庆市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写内容 一、诗文书写 二、 (一)古代 1.宋·刘望之 水调歌头·夜郎溪春泛 劝子一杯酒,清涙不须流。人间奔名走利,骑鹤梦扬州。向见楚玉台畔,云雨无情有恨,眠却数沙鸥。聚散随来去,天地亦虚舟。 谪仙人,换了马,抛了裘。共君何事流觞,曲水附悠悠。鸟亦弹丝吹竹,花亦飞香舞艳,泥饮更何求。三万六千日,日日此酣游。 2.宋·王坚 游观音岩 两载南州客,悬岩此日登。翠环千丈壁,红映一龛灯。 索句拈枯笔,凭高倩老藤。闲身何所托,抛剑欲依僧。 3.明·王白云 山中漫兴 城中山林去路赊,历书颁不到仙家。 社前社后惟观燕,春浅春深只看花。 全仗酒杯扶道力,不须甲子计年华。 醉来笑坐东风里,鬓也蓬松帽也斜。

4.明·赵贞吉 赠衣契 僧慧宗,号别传者,綦江人,年七十也。住峨山凡四十年。修铜瓦殿,铸大钟三口,造铜佛像数十,他佛不胜数。其费甚鉅,所以勤劳庄严,峨山之意至矣。顷下山谒余,余问:“此回当作何事?”曰:“欲种千百万亿松柏,以覆荫此山耳。”余曰:“噫嘻!此谓之德林也欤?”因解余拥寒裁绒氆氇衣与之曰:“以御子种树,风露苦寒其毋辞。”乃顾谓弟子左右辈曰:“谚云‘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种树在力,种人在智。种树为当时力之广也,种人为天下后世智之广也。”嗟乎!充老僧之心,在士大夫中,则文太守、郭有道、王文仲、范希文、程伯淳,其人必能种一时之人才矣。在有国宰衡,则菁莪棫朴,吐握恺悌之化,必能种一代之人才矣。又大之则洙泗指迷,继往开来,种千万载之人才矣。嗟乎!老僧今一起予哉!乃老僧默然,漫不知为何指。予语之曰:“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弃手中插,即得别传之旨。汝其后身耶?”老僧始一笑书之,为赠衣契。 5.明·周作乐 荐死难兵民疏 伏以天道远而人道迩,机捷感孚,神罔怨而鬼罔恫,礼崇禋祀。无文不载,有赫斯灵。言念綦江遭罹播恶,无辜横死刀兵。寒烟空二将之魂,长江流万人之血。刺婴儿于槊,胁幼女以兵。折妇离夫,含生悲于异域;剖棺伐冢,抱幽愤于穹泉。覆宗绝嗣之家,蒸尝无主;伤生殒命之众,掩瘗凭谁。白骨交横,空城寂寞。致今无依之鬼,几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 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上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再用干净的宣纸或手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地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均匀地描以下。初学篆刻时,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写印稿。 2、反写法的具体方法是,先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上,然后把拷贝纸翻转过来,用印石压着,上面放一个镜子,依照反写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笔临摹一遍,力求写得与原稿接近,然后对着镜子比较印稿,对不足之处作适当的修改。 直线练习 学会了基本的章法和写印稿之后,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刻直线来练习。拿一块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垫上砂纸,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两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顶面,在砂纸上摩擦,因为从市场上买来的石料都含有蜡,需要将其磨掉,否则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时候,只

10位著名印人的边款老李刻堂189

10 位著名印人的边款老李刻堂189 自从有了文人篆刻,印章边款就成了文人们记录印人际 往来、抒发胸臆、记录印学理论的主要形式,大部分印人刻而不述,我们看不到他们成本成册的治印理论,他们重要的制印理论也存在于他们的边款里,因此,学习这些边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但许多边款因为拓本和印工的原因,往往字迹漶漫,后来学习者没办法看清楚,也无从学起,今天我们把自有篆刻流派以来,对于篆刻初学者有意义的边款收集 过来,配以释文,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最不济,也 可以做一个资料留存起来。闲言少叙,正文来也。1、文彭文彭刻“琴罢倚松玩鹤” )(顶款,下边的小字是王福厂的观款)(边款)释文:余与荆川先生善,先生别业有古松株,畜二鹤于内。公余之暇,每与余啸傲其间,抚琴玩鹤,洵可乐也。余既感先生之意,因检匣中旧石,篆其事于上, 以赠先生,庶境与石而俱传也时嘉靖丁未(1547)秋,三桥彭识于松鹤斋中。2、何震(何震刻“笑谭间气吐霓 虹” )(边款)释文:甲辰歲得古鼎一,是日心神舒暢,乃有此作,何震為蘭嵎老翁一覽。(何震刻“听鹂深处”及边款)释文:王百榖兄索篆赠湘兰仙史,何震3、汪关 汪关刻“消摇游”及边款)释文:万历甲寅二月作于琴河水榭汪关4、程邃

程邃刻“一身诗酒债千里水云情”及边款)释文:癸卯冬 丁敬刻“玉几翁” )释文:庚申正月刻充玉几先生文房 农丁敬记 6、邓石如(邓石如刻: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释文: 顽石耳,癸卯菊月客京口,寓楼无事,秋多淑怀,乃命童子 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倾之,石出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 苏髥先生泛于苍茫云水间,噫!化工之巧也如斯夫。兰泉居 士吾友也,节《赤壁赋》八字,篆于石赠之,邓琰又记。 吴让之 吴让之刻“惧盈斋主”及边款)释文:惧盈斋者,甘泉岑 君茶伯藏书所也。君既刻《旧唐书》及《舆地纪胜》 ,艺林 珍之, 信其必传。 旧有钤书印已轶。 今为补刻归至令侄仲陶, 以钤旧藏,俾来者见之知有主名尔。咸丰九年,岁在已末, 仲夏中旬,故友吴熙载记于海陵。 8、赵之谦(赵之谦刻“悲 盦”及边款)释文:家破人亡更号作此,同治壬戌四月六日 也 撝叔记。(赵之谦刻“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 )释文:息 心静气, 乃得浑厚, 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 (载) 一人而已。 赵之谦刻“餐经养年” )释文: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 有六日佛弟子赵之谦为亡妻范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区愿 苦厄悉除往生净土者。 (赵之谦刻“何传洙印” )释文:汉铜 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 月仿此于卧云阁吾酉有华茵之间,黄海垢道人。 5、丁敬 7、

篆刻印文的运用—篆刻内容排版布置及篆刻字体教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篆刻印文的运用—篆刻内容排版布置及字体教程 我们如果把篆刻比作是一个建造房屋过程的话,那么印文的运用就好比房子正式动工之前进行的总体造型的图样设计。这幢房子作何用途,采用什么建筑材料施工,对于印章来讲,就是印文内容的确定和入印字体的选用问题。前人曾说:“篆刻犹大匠造屋,先会人之意,随酌地势之宜,图象间架润然胸中,然后较量尺寸准绳,雕断结构,方称完屋。”这里的“会人之意”、“酌地之宜”指的便是印文内容和入印的字体。印文运用的适当及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方印章的成功和失败。 (一)印文内容的确定 印章同书法、绘画作品一样,其内容虽然不直接表现为艺术,但内容却是被表现的对象。内容通过某一艺术形式的表现,产生其欣赏价值,而任何一项艺术形式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取决于具体的内容,同时又往往要受到内容的束缚和限制的。因此,印文内容的确定,是印文运用中首先碰到的问题。 1..根据用途确定内容 印章的用途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于表明身份的姓名印。这类印章的印文除了为一般场合都可用的纯姓名外,还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在姓名后加不同的词语。 ①如铃于创作书法作品的,印文可在姓名之后加“书印”、“书”或“墨迹”等(见图171-174)

②铃于绘画作品的则可加“画”、“画印“成“写生”等(见图175-176)。 "XX作”,"XX多少岁以后作”,或“xx书画”,可同时用于书和画的作品上(见图177-179). ③铃于所收藏的字、画或图书的印章,印文可为“xx收藏”、"xx珍藏”、“xx 藏书”或“xx之物”、"xx所有”、"xx珍玩”等(见图180-184)

【经典收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经典收藏】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作品高清图集》 张志庆(河北)行草书《书画轶事》册页?40cm×30cm×12提名评委:李有来 这件行书册页是十一届国展所有作品中的一个亮点,取法“二王”一脉,进而下探宋人消息,尤用力于米南宫。笔墨精到,温润妍雅,收放有度,擒纵自如,率性自然中不失法度,且前后一贯,无有懈怠。可以想见,此作当是作者平心静气时倾力所为。窃以为,判断作品高下当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笔墨功夫是否精到,二是能否于笔墨中寓性情。此作两者兼备,故得评委一致好评。当代书家经常为了强调章法变化而穿插小字,此作于文中、眉头兼有两色小注,虽亦碍眼,然细细品读,小字亦有古风,多为其习书心语,亦属博综。李良东(江西)行草书《古诗二首》中堂?243cm×98cm 提名评委:李木教李良东大字行草作品用笔娴熟干净,结体匀称平正,章法疏朗自然,虽行草相杂,但燥润相生而绝去矫饰造作之病,显见作者在王、米、赵、董帖学一路的深厚功力上熔冶有成,面目初具。作品兼具小字的精到与大字的洒脱,与时下一些专事摹仿、油滑描划乃至扭捏作态、矜才使气者迥异,清新雅逸、平淡沉稳中亦有才子气,殊可玩味。篇中断行抬头稍嫌刻意,虽出于手札习惯用以布白变化,

但毕竟小处着力非大家手段。张胜伟(陕西)行书柳永《望海潮》中堂?240cm×100cm 提名评委:刘洪彪 作者以纯正之行书录柳永《望海潮》词,洋洋107字,一气贯注,优游不迫。其点画精致而不流滑,字形端丽而不媚俗,章法工整而不刻板,墨色匀和而不迟暮。统观全幅,依稀可见“二王”风韵,清晰窥得“苏米”形神,于帖学一路、“二王”一脉涉猎甚广,钻研颇深。时人作书之流弊,大抵三类:或不临古,下笔无由,正书立不住,行书走不端,草书跑不稳;或浅临古,不得要领,行笔欠技法,结字缺古韵,谋篇少文气;或死临古,照猫画虎,点线喜描摹,造型好程式,章法多雷同。此作不然,虽属恪守传统、遵从前贤之典型,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化古法为己有,实为既到位又有味道、理性调控而能感性书写之佳作。 蒋乐志(山东)行书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堂?248cm ×129cm 提名评委:刘洪彪此作一张白纸、48个大字、40个小字、三方印章。作者心无挂碍,信手由心,率意行进,自然排布。大格局,正能量,磊磊落落,力健气雄。其远追魏碑古拙之气,近熏时代快捷之风,深得赵之谦外形内蕴,兼融各流派墨趣笔情。作者操大笔,用宿墨,多扁锋,惯方折,取横势,喜密实,自始至终情绪饱满,从头到尾笔法统一,个性语言

[篆刻]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浅谈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绍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怎样欣赏一件篆刻作品?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笔者试图以王守桢老师最近新作中的一方“高瞻远瞩”朱文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如何欣赏一件篆刻作品,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只作抛砖引玉之用,如有不当之处,望行家、朋友指正。 欣赏一件篆刻作品,一般从篆法(又称笔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着手。 一、笔法,即线条,线条是汉字书法的脊梁,王老师形象地称之为“零件”,线条要优美流畅、舒展明快、婉转多姿。如图所属示,高瞻远瞩四个字的线条优美舒展,特别是“远”字中的两笔;字的笔画的起笔、收笔交代清楚;同一方印中出现两个“目”,设计则-有所变化,显得生动有趣,突现了“零件”的优美。

二、章法:章法又称布法,王老师独创的“五个原则加留空”,则是章法的最高境界。 1、中线,如图“远”字与“嘱”字的中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显得挺拔有力。 2、对称,中线左右线条要对称。如“远”、“嘱” 3、间隔,笔画间的间隔要匀称。如图中“高”、“瞻”、“瞩”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匀称,几乎无可挑剔。 4、重心,每个字的重心应在字的中心位置,因为汉字一般为上密下疏,因此每个字的重心应略微偏上1/5为好。 5、印中平行两字的底线、重心要一致,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6、留空,印面要注意留空,上下留空、左右对称留空。这样才能达到“密不容发,疏能跑马”,“虚实相顾”、大红大白的效果。 此外,还要注意印中每个字不是孤立的,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要有线条的穿插,有的地方相连,有的互相呼应,有的沾边,且要有粗细变化。再看“瞻”字的一撇(注6)甚至大胆突破框框,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胆识,真是惊世之笔。达到了“耐人品尝”的隽永韵味。 三、刀法,王老师治印,刀法不拘一格,切刀、冲刀均有之,起笔收笔交点代清楚,特别是几处回锋笔的处理、崩裂的处理,加强了线条的力度,体现了线条的婉转多姿。

写意篆刻欣赏

写意篆刻欣赏 最早将“写意”这一美学概念引入篆刻的是明代的徐 上达,他在《印法参同》中说:“如画家一般,有工有写,工则精细入微,写则见意而止。”徐氏认为篆刻犹如绘画一样分“工”和“写”两种表现形式,且明确了两者的区别,即“工”者要精细入微、严谨工致,陈澧说“作篆极工,但依墨刻之,不差毫发”;“写”者能表达意志、情趣等内在情感即可。看来“工” 的篆刻注重技法的工致细腻,“写”者则不强调技法,重在意 趣的表达。当然“写意篆刻”也不能弃技法而不顾,更不可胡 刻乱画、肆意狂怪,“写意篆刻”的技法更是建立在纯熟技巧 之上的,需要有“庖丁解牛”游刃有馀的幻化之境。故汪维堂说:“写意刀法,须刀口纯熟,犹如戏墨兴笔,随意情趣,锋芒草草,与急就刀法不同,别是一种狂肆,若非刀熟,不可学坏手。”写意刀法是受篆刻家情感意趣所遣使的,随心而动,使刀如笔,是纯熟基础上的有别于“急就刀法”的“另一种狂肆”,是进入化境的游刃有馀,其精神境界是与写意画相一致的。 “写意篆刻”虽然到明清才有人正式提出,但其形式、意

趣及精神内涵早在篆刻的萌生期就已有流露,并贯穿于篆刻艺术产生发展的始终。尚处在印章萌生期的商代族徽玺稚拙生动的造型、浑厚朴茂的质感、高古神秘的形式无不成为后来“写意篆刻”的理法参照,不可否认,这些审美意趣的产生 大多是由铸造技艺的局限及自然锈蚀残损的作用所造就,而并非出自审美的自觉追求,但也要看到其所蕴涵的意外之趣确与写意的意趣相契合,更不可忽视远古以来便形成的认识、表述事物时所采取的会意概括的传统。战国古玺字法的奇古诡异、变幻无端正是“写意”艺术率性、随意特征之写照;富 有意蕴大开大阖的章法布白与写意画的空白之处有异曲同 功之妙,显得疏放有致、气韵生动,画意不期然而然,加之时日的残破、淤积,更添几分古朴与空灵。迫于军中急务匆匆而就的将军章无法从容以对,其不记工拙、粗率放旷、错落纵横、疏密激越、气势流畅的审美形式,可能是无意为之的,但其中的自然率性、真切激昂无疑启发了“写意”篆刻的 审美意趣。经过胶泥“二次创作”捶拓后的封泥,线条弯弯斜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体式歪歪扭扭或偏或欹无不暗合着“写意篆刻”的理法意趣。隋唐官印表现出的圆融含蓄的笔致、遒柔流美的律动、雍容平和的意趣及打破大小匀一、僵化对称的格局,随意自然,无不是“写意篆刻”审美意蕴的体现。虽然这些率意随性、自然真切的审美意趣并非出自本意,并非审美自觉的主动追求,但却暗合了“写意篆刻”的种种审

中国传统文化——篆刻

中国传统文化—— 篆刻艺术简介 篆刻是一种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的传统艺 术。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 艺术品。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 私人用印统称“印”。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 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 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传统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所谓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以篆体文字之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篆刻艺术概述 所谓“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篆刻,就是以刀代笔,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篆刻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摘要:篆刻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这个经济文化高速 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忽视了对它的传承,像陕西的剪纸,徽州的木雕,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于是关于很多民族的、传统的继承呼声越来越高,毕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下去。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才能代表自己。篆刻艺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太远了,也可能会认为比较它深。然而,其实篆刻艺术在我们身边也是有很多例子的,而且它在我们的当今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篆刻艺术当今的社会价值文化承载价值审美欣赏价值经济 价值 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艺术。在古代,尤其是汉朝和明清时期在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可见其地位之高。因此,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将其继承发扬。让篆刻艺术在当今的社会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一、文化承载价值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篆刻艺术承载着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证据,为我们当代人研究历朝历代的文化历史提供了必要的线索依据。这些留下来的篆刻艺术品,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丰富的遗产,这个遗产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它更是具备了宝贵的精神的遗产。这些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去努力学习的。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篆刻艺术还丰富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更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世界文化也更加多彩,这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审美欣赏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篆刻这一门艺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是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一样具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具有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提高审美情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作用。篆刻也是具有意境的,欣赏它们,可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它也像书法和绘画一样能够从中领略到篆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体会篆刻者创作的动机和思路。一方好的篆刻作品,能够欣赏者从中体会出一种美的享受,这种体会丝毫不亚于欣赏书法、绘画作品的感受。 三、文化交流价值,增进国际友谊。 中国的篆刻经营于方寸之内,鉴赏于毫发之间,于刀石间凸现出印家独特的美术修养与艺术风格,代有人才且名家迭出,呈现出星汉灿烂、气象万千的奇景,而独步于世界。2001年的APEC会议,我国以当代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的篆刻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来宾,以增进个成员国间的友谊;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中国印”作为其标志,为中华传统的篆刻艺术走出国门、扩大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

中国独有的艺术篆刻

中国独有的艺术—篆刻 不是简单地用“篆书”这一载体去刻印就是篆刻艺术。历 数历史上有建树的篆刻家,他们首先是有风格、有个性的篆书家,亦即“以我书入我印”,如:邓石如、吴攘之、赵之谦、黄士凌、吴昌硕、齐白石。 传统的篆刻艺术,它的标准是:只有在形成了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书艺术以后,才可以催生出有个性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作品。 清代皇帝二十五宝(皇帝奉天之宝)篆刻,就是以刀代笔, 在印材上按照已经写好的书法,或画好的图像,进行刻写。 它是中国一门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 篆刻最常用的字体是篆字。此外,还有隶书、楷书、行书等篆刻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属、兽角、象牙、竹、木、石料 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石料。 国的篆刻艺术之所以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其中个重要 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体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来的 演变和发展,中国文字的书体复杂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性。 从体式来看,分为真、草、隶、篆;从艺术来看,各种体式又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正因为中国文字具有这些特点,才使 得篆刻这门以文字书写形式为表现内容的传统艺术,有了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汉篆(即缪篆)为主。宋元之后,用字范围渐有拓宽,隶书、楷书,甚至行楷等, 有时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书入印而言,流派印章兴起之后,所取范围也日趋广泛。诸如甲骨、兵器、石鼓、诏版、泉布、瓦当等实物上的文字,无一不在篆刻创作的文字取资之内。 特别是明清之际,流派作家中的几位巨将,能成功地以自己独 具风貌的篆书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广博,而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隶、篆中的一种——篆书来说,就有好多门类。 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 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但是不论篆 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编辑本段篆刻艺术溯源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名家篆刻欣赏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怀宁(今)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春涯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我书意造本无法 意与古会 2.文 文(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下,他曾

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倚南窗以寄傲乐琴书以消愁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篆刻鉴赏感悟

篆刻鉴赏感悟 在这大三的第二学期,我选了篆刻这一门课程。其一,周围蛮多同学学过这门课程,都说是蛮轻松的课程;其二,我也想练练自己的动手能力,给自己刻个印章。总的来说,两者都各占一半吧。 说实在的,上周老师的课的确是蛮轻松的。课堂上将的内容不仅包括篆刻,还有是很多老师自身的经历感悟。所以说,上完这门课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篆刻上的那点皮毛,还有的就是人生上的一点建议、想法。 十周的课程其实是很短暂的,现在正在电脑前慢慢码字的我回想这前九周学到的那些篆刻皮毛,无非就是篆刻方面的一些历史,一些比较出众的篆刻艺术家及其他们的风格之类的。真正让我们操作起来那就不行了,真正的学习可能就是以后能否在这方面加以恒心钻研了,正如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讲的那样,篆刻需要坚持与兴趣。 篆刻最早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时候都叫玺,可是自从秦始皇之后,只有皇帝一个人的印章才能叫玺了。汉代的时候产生了章,印章上的字是秦代小篆。一般的印章只有2.5到3公分见方。说到篆刻,就不得不说篆刻的祖师爷了,祖师爷叫文彭,是文征明的大儿子。听老师说就是他开创了在石头上刻字的历史,现在他留在世上的印只有两方,一方在上海博物馆,另一方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但就老师看来只有上海博物馆那枚才是真的,台湾那个是假的。说道上海博物馆,老师是极力推荐我们去参观一下的。 说道流派,篆刻上有两个大派,皖派和浙派。皖派由邓石如开创,采用的是冲刀法,风格流畅。而浙派的创始人丁敬,用的是切刀法,风格显得苍老方劲。篆刻上的大家有很多,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仕陵、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庵等等。 那些名家们刻出来的印章,或者秀气、或者遒劲、或者挺拔。当然不是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比的。我第一次刻印,忙活了大半节课,出来的效果很是令人自卑呀,我自己也看不下去的那种。厚着脸皮拿到老师那边要点评。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老师也没多说什么,说我的字刻得太细,让我加粗。回来第二次刻章,线条相比原先那个加粗了不少,心想这次该差不多了,但老师还是让我加粗,经过这两次加粗,线条明显宽了一圈,效果果然不错。但仔细看看自己的印章,很明显能看到线条刻得有些粗细不均,深浅不一。但不错了,总归拥有人生第一枚印章了。 十周匆匆而过,考试周也就要到了,考完试,如果有时间的话,去一下老师极力推荐的上海博物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施王凯 09123857 通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