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word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word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word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word同步练习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选择题

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A. 光武中兴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2、东汉的首都在()

A、长安

B、洛阳

C、大泽乡

D、巨鹿

3、()结束了西汉

A、刘秀

B、刘邦

C、王莽

D、梁冀

4、建立东汉的是()

A、刘秀

B、张角

C、刘邦

D、梁冀

5、张角创立了()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学派

D、太平教

6、()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大泽乡

B、军阀

C、黄巾

D、外戚

7、“光武中兴”出现在()

A、西汉末年

B、东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东汉中期

8、在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中,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的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9、害死汉质帝的“霸虎将军”是()

A、张角

B、王莽

C、刘秀

D、梁冀

10、动摇了东汉统治,是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A、黄巾起义

B、州牧割据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光武中兴

11、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 )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12、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 )

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二、简答题

13、简要说说汉武中兴的内容。

14、你是怎样评价汉武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A

5、D

6、C

7、B

8、D

9、D 10、C 11、D 12、A

二、简答题:

13、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虐杀奴婢

三十税一,减轻农民负担

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

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在洛阳建立皇家图书馆

扩大太学规模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14、虽然刘秀利用农民起义,重建汉朝;但他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并

以非凡的胆识,采取以柔治天下、注重文治的方略,巩固了东汉王朝,在位三十余年间,创造了的业绩。这是应该肯定的。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北师大版(含答案)]1

七年级历史试题 卷Ⅰ 一、选择题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记忆,而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相连的。暑假期间,某校组织“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以下1~9题是他们活动中的情景,让我们融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一起去感受历史独有的魅力吧: 1、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先到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遗址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西安半坡 D.浙江余姚河姆渡 2、晚上他们睡在河姆渡干栏式的建筑中。睡觉的时候,比较浪漫的李刚联想翩翩,他心想:如果能到半坡,肯定可以见到 A. B. C. D. 3、张蒙同学提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如果能去拜谒(yè)黄帝陵那该多好啊!”,大家一 致同意。来到西安黄帝陵,他们看到拜谒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 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那么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 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4、在某博物馆,他们看到了右图“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这幅图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A.当时没有马作为坐骑 B.这是当时的一项体育活动 C.这是当时的一种娱乐活动 D.当时的“人”只是奴隶主的工具 5、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 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6、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右图中的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 “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7、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性格各异:小刚得到老师夸奖后做事更努力;小强喜欢老师给他定个目标,然后完成;小勇独立性很强,自己设计任务,自己完成。请问老师应采取什么 样的态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 让” C.以“德”教化人 D.“因材施教” 8、文娱委员李敏看到右图的乐器时,立即脱口而出它是 A.萧 B.编磬 C.鼓 D.编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全部)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下肢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工具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_缝制衣服。 4、火的使用的作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群居。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2课氏族聚落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多年,位于黄河流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彩陶,能够饲养猪、狗等家畜。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黑陶。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位于山东大汶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最早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 第3课传说时代 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3、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3、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3)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原始社会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禅让制度下产生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6、禹是传说时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单选题 北师大版

单选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的一项是()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南侧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南侧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探究】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你的疑点、难点: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 A.直立行走 B.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过群居生活 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A.文物 B.文字记录 C.古迹和遗址 D.民间传说 二、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2)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2)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2)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3)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4)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4) 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 (5)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6) 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6)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7) 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8)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9)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1)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2)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13)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3)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14)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5)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15) 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6)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17) 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17)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1.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发现时间:1965年 3.发现状况: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动物烧骨 4.特点:会使用石制工具和天然火 二、北京人 1.距今年代:约71万~2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中 3.发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 4.发现状况: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 5.特点:会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3.发现状况:鱼骨和海蚶壳,骨针和石珠、石坠 4.特点:①体质、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迈入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新阶段。②除了采集和狩猎之外,还会捕捉水 生动物。③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并懂得磨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 课外扩展 1.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2.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化石就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人类的钥匙。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5.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的作用:①照明②御寒③熟食④驱兽⑤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聚落:①黄河流域----半坡聚落②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 使用磨制石器,以出现农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1.距今年代:约6000 多年 2.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3.生产特征: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粟)③会建造房屋(半地穴式)④过着定居生活⑤ 使用彩陶器皿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距今年代:约7000多年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特点:①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会挖掘水井③会建造房屋(干栏式)④会烧制黑陶 4.地理位置: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 三、大坟口的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下流)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上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上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 —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 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 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 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一-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一一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一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笔记北师大版)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校第一次联考试卷C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校第一次联考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19九上·嘉陵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南方古猿属于完全形成的人 B .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C .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D . 早期智人的出现,现在人种的差异显现出来 2. (2分) (2017七上·益阳期中)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如果要了解“我”,应该去() A . 北京市 B . 陕西省 C . 浙江省 D . 云南省 3. (2分)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人

4. (2分)河姆渡和半坡遗址都位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A . 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 . 战略位置重要 C . 土地肥沃,适宜农业 D . 便于生活用水 5. (2分) (2017七上·乐陵期中) 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A . 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 B . 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6. (2分) (2015七上·苏州期末) 高新区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人 D . 大汶口人 7. (2分) (2019七上·内蒙古期中) 距今(2019年)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 . 水稻 B . 粟

初一(上)历史第14课知识点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皇帝:汉武帝 2、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促进汉与西域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艰难险阻: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优秀品质:具有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为国分忧,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航线(汉武帝): (1)山东朝鲜、日本 (2)南海(今广东)印度半岛和斯里来卡欧洲,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1)东汉的班超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没有完成),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3)班勇出使西域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 【本节导读】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复习资料》,供大家查阅。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案北师大版

第0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等基础知识;培养用历史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用表演、虚拟辩论等语言形式表述历史,批判吸收传统思想文化,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儒、道、法三家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的个人素质和团队精神。 〖教学分析〗 知识掌握状况历史课已学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两课,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学生心理特征虽然说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但仍然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并参考深圳市东湖中学胡江平的教案,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孔子”一目分为“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两部分。 2、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在该子目中主要介绍“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删去墨家部分。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但背景阐述要简略。 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虚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虚拟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材料题北师大版

材料题: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材料题 1.下面两幅图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的?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式上与北京人有何不同?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图二中右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 (3)请说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相同点有哪些?(说出三项即可)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请根据下列图片中的文物,结合你所学的史实,说一说在图片上你所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1)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结合《中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在图中长方框中,填写我国早期人类的名称。 (2)假如图中上方的两个早期人类能够穿越时光隧道遇到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他们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从图上看,我国早期人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看到祖国境内的这些早期人类遗址,你有哪些感想?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是识图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可以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北京人得到火的途径,思考火的来源;第(2)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得出二者的相同点。 答案:(1)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等。 (2)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都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会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都主要靠采集和打猎为生;都会使用火等。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答案:(1)图一是元谋人的牙齿,据测定,这种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图二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可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会制作打制石器。(3)图三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骨针,可知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 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 请前往嫁给了他。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 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 (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 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 (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

2014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2014中考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在何处的考古发现()。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云南省元谋人遗址 C.浙江省河姆渡遗址 D.陕西省半坡遗址 2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3.从夏商两代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君应该()。 A.增强国力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重视军事 4.春秋时期第一个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5.下列古代生产工具,在战国时使用广泛的是()。 A.石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青铜工具 D.铁制工具 6.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7.全球各地现有孔庙1300余座。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查阅()。 A.《道德经》 B.《论语》 C.《庄子》 D.《韩非子》 8.秦王完成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是()。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9.秦统一后,全国市场上通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铜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蚁鼻钱 10.秦统一后,官府发布的文告使用的文字会是哪一种?() 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金文 11.下列对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 C.秦长城东起临洮,西至辽东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2.与“纸上谈兵”典故有关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13.西汉时期出现大一统,进入强盛时期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14.《汉书》中记述“始开西域之迹”()。 A.张骞 B.班超 C.卫青 D.霍去病 15.下列组合有错的一项是()。 A.蔡伦——“蔡侯纸” B.张衡——地动仪 C.张仲景——“五禽戏” D.王羲之——《兰亭序》 16.下列人物,查找《史记》没有其内容的是()。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十四课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案设计:左云霞政史系1103班学号:0014 一、教学课题: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课标要求 1、知道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战匈奴的史实及结果。 3、掌握昭君出塞的史实,加深对昭君出塞历史意义的认识。 4、理解汉代“和亲”政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冒顿单于统一匈奴的作用及影响;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五、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六、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七、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10课,掌握了秦长城的修建;通过学习第12课和第13课,知道了汉初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及意义。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较为活泼,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表现力。 班风较为活跃,具有协作精神。 让学生提前准备关于卫青和霍去病的故事。 八、教学用具 长城的图片,西汉和匈奴战争的地图,昭君出塞图 九、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展示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咱们在学习“秦王扫六合”的时候见过这张图片,大家说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万里长城)大家记不记得秦始皇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这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名族的呢?(学生回答:匈奴)那么,匈奴是怎样崛起的呢?他们和汉朝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讲授新课: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现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本第一框的内容,思考三个问题: 1 冒顿单于有什么贡献? 2 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 3 他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生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由于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所以他在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 统一后的匈奴经济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冶铸业发展,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三是受汉族影响学会了农耕。匈奴势力不断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咱们刚才了解了匈奴的基本情况,现在看看西汉对待日益强大的匈奴有什么政策?大家一起朗读78页的小字部分,找出西汉初期对匈奴的政策以及实施这种政策的原因,效果。 (学生回答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