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1.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

41.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

41.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
41.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

文化和创意产业、打造“创意城市”的理念和实践,随着全球化过程,特别是知识和观念的跨国转移,已经迅速从欧美等先行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城市地区,同时,也成为我国21世纪以来最强大的发声之一。

本文主要参照国际上有关文化与创意产业以及创意城市的学术讨论,思考中国目前在以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双轮驱动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等议题的学术差距和策略瓶颈,指出联系全球化语境、突破现有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城市之相对狭隘的过时认识,对于重新思考文化经济和创意城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意义重大。

文章首先引出全球化和知识语境如何深化和扩展已有相对狭隘的文化和创意产业概念,然后重点从6个方面的知识传统,具体讨论各自与文化和创意产业以及创意城市发展策略的相关性:(1)创意集群的发展模式问题;(2)吸引艺术家和创意阶层的问题;(3)项目生态学以及知识和创造力的提升问题;

(4)创意公民与文化消费的中介性和反身性问题;(5)创意环境与创意城市的文化生态问题;(6)创意城市的全球联网策略。

一、作为策略维度的全球化

与知识经济语境

有关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概念以及范围在学术上仍无定论,但大致可归结为6类模型[1]:(1)英国的“

创意产业”模型,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和视频、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广播电视、视频和计算机游戏等13个门类;(2)强调符号文本、形象、象征的内容产业模型;(3)强调创意和设计从核心部门向外扩散的同心圆模型;(4)版权产业或IP产业模型;(5)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模型;(6)“艺术”商业模型。我国则在测量和统计文化产业的实用要求下,通过2004年的《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将文化产业加以限定。不论这些定义和范围如何不同,西方国家日益

收稿日期:2007-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空间研究”(项目号:40201013)后续研究成果;广东省创新研究项目:“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与战略研究”(2007)。

作者简介:李蕾蕾(1969—),女,湖南衡阳人,深圳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创意城市的研究,同时关注文化地理学、工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

李蕾蕾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

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

摘要: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文化和创意产业正从艺术家和文化生产者主导的产业领域,延伸到“公民-消费者”及其反身性概念下的创意社会,并在实践操作层面,运用关联型创意集群理念而非园区型创意集群的发展模式;应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项目生态机制、创新和知识流机制的研究,通过创意基础设施的培育、创意环境的改善,形成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文化生态,运用全球性和区域性网络关联策略,推动创意城市获取广泛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城市;全球化;知识经济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08)02-0120-05

第25卷第2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5No.22008年3月Journalof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Mar.2008

在创意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深化和扩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说过去古典经济学主要从“产出”形态界定文化和创意产业,而现在人们开始强调从横跨不同部门的创意“投入”来鉴别创意产业[2]。同时,在远程通讯、电子媒体特别互联网等新经济的推动下,艺术、商业、技术和知识、创新等的融合,不仅本身构成全球化的动因,也极大地促动了“创意公民”和知识社会的形成,使得以知识、创新或创造力为基础的文化和创意产业概念得以强调,突出了人人都有创造力,而非仅限于独特文化创意产业部门的艺术家劳动者。于是,文化和创意产业的范围扩展到受全球化影响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论域中。这种推进到整体经济层面以及全体公民范围的最新认识,对于我国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构建创意城市,具有新的启示。以下联系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语境的新维度,具体回顾和评述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和理论观点。

二、从创意集群检视文化创意产业

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

创意集群被认为是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以及打造创意城市的重要策略。我国近年来或自发形成画家村、艺术村落,或自上而下打造各种文化园区、积聚基地、示范基地等,如北京798、上海苏州河、深圳大芬村、华侨城等。上海已授牌75家创意产业聚集区。广东已有5个政府挂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我国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多是在政府有关部门如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署等主导和推动下,并参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先前模式而移植过来,有的还特别表现为圈地和房地产开发目的以及对政绩的追求,反而比较忽视集群的两大要素:“地理临近”和“关联性”中的后者,从而使得因这两个要素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创新优势、外部性、集聚规模经济等集群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被学者批评为属于具有势能的园区而不是动能的集群[3]。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本来源于(工业/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一般性商业集群。但创意集群被独特地表述为“包括了非营利性企业、文化机构、艺术集合点、独立艺术家。临近科学园和媒体中心。既是工作也是生活的地方,既生产也消费着文化产品。为工作和娱乐而日夜经营,并依赖多样性和变化,通常在繁华的闹区里发展。是一有着本土特色同时又与世界相联系的多元文化城市地区。”[4]从历史来看,创意集群或文化园区远可追溯到19-20世纪之交波西米亚巴黎艺术社区[5],这种城市语境的创意集群,在当代又被称为文化区或文化产业区。

这些文化区有的定位于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新作品的地方,即生产型文化区(强调产出),有的定位在艺术产品的消费功能(如独特的商业性文化艺术消费空间),即消费型文化区。后者在当代西方城市语境中,与城市更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塑造文化形象、发展创意城市等密切相关。我国目前不少类似的文化产业区和积聚基地也往往落户在旧厂房以及待改造的旧村落或城中村。但我国多强调创意集群的生产视角,而对消费型文化产业空间注意不够,或将两者分别归属于相互隔离的文化经济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管理和主导,彼此缺乏对话,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经济和城市空间、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一体两面特性。总之,从创意集群角度给创意城市开出的策略处方,偏重生产或创意产业的经济层面。这一策略思路与以下关注创意阶层的视角有所不同。

三、吸引艺术家和创意阶层的

3T城市策略

该理论取向强调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创意阶层或人才的崛起。创意阶层并非简单存在于某一特定部门或行业,而是贯穿在经济的整体方面,它可划分为超级或核心创意阶层,以及包括管理、金融和法律服务的创意职业阶层[6],是艺术、商业和技术的融合。文化经济语境中的艺术家,以其商业和公司行为、就业的创造者、对金钱价值的强调、职业的挑战性等为特点,扭转了传统艺术家的形象,如精神错乱、不计后果、激进、强迫、狂躁、自负和非正经工作等等[7]。

在文化经济时代,艺术和设计职业(包括画家、雕塑家、摄影师、作家、音乐家、作曲家、舞蹈表演家、编舞指导、表演艺术家、演员和导演等)可从5个方面提升城市经济的生产力[8]:直接输出文化艺术产品;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提升其他产品和服务,使其获得成功;通过购买专门投入,刺激上游产业创新;协助选拔和雇佣人才;本身作为企业家可提升城市的企业/商业文化。作为创意阶层的转型艺术家,越来越具有企业家开拓市场的冒险精神。此外,艺术家还对城市空间进行循环利用,通过发起和主导城市废弃空间和衰退地区的绅士化过程,积极推动城市空

第2期李蕾蕾: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121?

间的转型。

因此,创意城市的关键是要吸引并留住艺术家和创意阶层,这样的城市往往具备3T[6](P25-57):即技术,人才和宽容。对于我国目前从吸引艺术家和创意阶层视角打造创意城市的实践而言,我们迫切需要关注逐渐出现的城市空间绅士化过程所导致的高房租成本以至于将艺术家赶出的可能后果,同时还要迫切关注城市的宽容度以及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说的城市空间多样性对创造性的重要价值。

四、关注创新和知识流问题

以及项目生态学研究的相关策略

创新和知识问题几乎是所有产业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的关键,而被称为内容产业、文本和符号产业或者版权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强调原创、知识与设计密集度。此外,文化产业往往以项目(而非公司)为其独特的组织和生产模式,为完成某一特殊任务而将各种来源的知识和资源组合一起,形成临时系统,项目一旦完成,该系统也就解体[9]。项目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经济行动单元,甚至标志着公司(企业)的终结。一部音乐专辑、一部电视剧或电影、一款游戏、一次广告或品牌服务、各种新电视栏目的推出等等,都是一个个的文化项目。在全球化时代,一些文化创意项目的生产过程可能同时受到全球化和本土因素的影响,甚至合作生产出全球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及其不同地方版本。

文化艺术项目或创意项目中的创新机制和过程隐含着知识的来源、分享和流动问题,以及知识、项目和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10]。这些问题在国内还探讨得很少,国外已经有少量学者开始关注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创新和知识流研究,抛弃传统的艺术天才论和创作个体性,强调文化经济的社会集体性,以及知识、信息和学习的核心价值。揭示了艺术创新和创作及其劳动常常发生在由自由职业者、临时雇佣者、销售商、小公司等共同构成的社群,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而非正规的经济结构,并具有交互性、非正式性、流动性以及持续不断的文化反馈特点。

经典的基于经济社会学的产业集群理论也十分强调创新是集群的关键效应之一,关注集群内部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知识流(信息流);关注文化公司之间通过战略联盟,以及与集群内其他机构之间的学习和知识溢出,强调地理临近有利于面对面的非正式交流,形成默会知识、实践知识和创意场域[11]。少数学者还注意到知识的空间性以及流动性,强调本土知识或地方知识的价值,以及跨国知识流、多国文化公司和全球管道的价值[12]。

此外,有关创意城市的研究认识到城市或地点蕴涵广泛的创意资源,通过发掘和活化城市及其景观的象征和符号价值,可以将独特的城市空间,纳入到商品化的符号生产与消费系统中,这种基于地方的创造性[13],已经发展为以打造地方声誉和形象符号运动为主的,所谓第一代文化经济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14]。

总之,关注文化创意项目的组织生产,以及地方(城市)、人与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向,强调城市的创造性、创新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谓知识社群,特别是所谓实践社群和阐释社群等[15],从而形成知识共享圈,对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理解该产业的项目生态机制、打造创意城市,意义重大。相关的策略设计主要依赖于对创新和知识流问题以及项目生态学机制的深入研究[16]。

五、围绕“公民-消费者”概念,

动员受众和文化消费中介因素

及其反身性的策略

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受众以及文化产品的接受与文化批评等中介因素与文化生产的关系,始终没有超越一般经济学的供需解释模式。反而,艺术社会学注意到偏重文化生产组织、无视艺术家和作品意义的研究所形成的方法论困境[17]。特别是接受理论,提出要关注读者、观众对文化工业的影响,以及文化接受者的创造性、反身性、主体性[18]。试图构建由文化工业、批评家和接受者之间不断抗争和影响的接受模型。创意社群的研究,则将受众从消极大众和市场受众,转向强调文化权利、公民身份的受众观,提出人人都有创造力,特别是青少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19]。

近年来,西方国家引入“公民——

—消费者”概念,作为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维度,试图将欧洲的公共领域概念、公民价值观与美国的市场检验价值观结合起来[2](P1-32)。从“人”而非“产业”角度出发,建立文化经济理论。指出新经济时代的消费采用了消费商业主义去追求民权目标,知识商品的消费使得消费与传播而非消耗联系起来,消费包括了复制,

?12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

消费者是生产线上的最后一个工人,因此,文化公司可将消费者智力用于产品开发,消费者成为研发的创新者,是富有创意的消费者。

事实上,在新闻和媒体娱乐产业中,互动和公民表决的参与,使公民生活与大规模娱乐节目形成某种关系[2](P89-97),例如,人数众多的消费者如观众和粉丝们对作品进行“拼编”生产新的意义,为创意商品增值。公民身份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意行为,通过消费(时装、旅游和家居产品)和互动媒介技术,以及品位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创造,将私人(个人)身份与政治身份结合起来。这种自助公民权,在商业民主制度中,随着版权和内容产业从传播(大众的、被动的)形式到互动(定制的)形式的转变,成为整套娱乐节目的产制特色。消费者、观众和读者的共同努力说明了消费而非生产才适合阐释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劳动权利,而公民权也需要围绕消费者权利进行重新组合。每一个消费行为都是一种原创者行为,正是公民表决权的做法把观众带到了知识产权的领域,消费者创作实践的需要构成了文化、政治、法律和政策的基础。

我国目前还十分缺乏在公民-消费者理念下,对文化经济和创意城市的发展探索和设计相关策略。虽然我们在公共文化事业的框架中,强调文化权利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但如何与文化经济、创意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建设融合操作,尚值得进一步讨论。

六、培育创意环境、投资创意基础

设施、建立创意城市文化生态,

形成3C城市策略

文化经济、创意集群或艺术家倾向于大都市的世界性普遍现象,被解释为城市具有显著的创意环境和氛围,如适合休闲和年轻职业阶层美学感觉的自然和建成环境,以及如宽容、充满咖啡馆、俱乐部、音乐、剧院、设计和时尚街道风情的城市文化,对吸引创意阶层意义重大。创意城市往往弥漫着一种创新嗡嗡声:城市具有同行学习或同行尊敬网络的职业氛围,以及异质多样、宽容、跨学科交流、偶然相遇、文化消费、容忍差异的社会环境,鼓励不一致性、低进入门槛、具有设计感、历史感以及受保护的街道文化内涵等等。此外,与强调创意阶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相对应,作为创意环境的城市必须要有“地方品质”,如活跃的社区、无社会剥夺、就业、住房、教育、营养和保健等社会服务上的便利性。

有关美国二级创意城市(如波士顿、圣地亚哥、三藩市、西雅图等)的研究发现,构成“活力城市”的因素,有些与国家创新体系相关,有些则与本土创新环境有关,如具有支柱型企业、中介组织、恰当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目标明确的公共政策、高质量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地点的多样性和品质。此外,还特别强调在资本和企业之外,需要一个有点类似于历史学家们所说的舒适“道德温度”,即允许某些特殊类型的人才在某地某时段自由发展[20]。

创意城市的研究目前吸收了洛杉矶学派观点,注意到北美一些大城市在发展新经济和创意产业时,造成城市社会阶层的二元分化,提出除了经济目标,还应有社会整合与和谐目标,即社会可持续性目标,不能仅仅关注跳锐舞、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富裕、有技术悟性的创意阶层,城市决策还要关注如生态的、种族的、性别的、贫困的、以及商业和艺术等多种声音的参与,建设所谓聪明城市,形成合作型文化社区,激发城市普遍的创造性。打造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创意城市。创意城市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地方,能进行实验、创新、工作、生活、游戏(玩乐)、能运用综合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21],能激发人类智力和想象力,关注和欣赏城市文化遗产、艺术生活、创造性、实验性以及差异性。创意城市应该是3C城市[22]:创造力、竞争力和凝聚力。

创意环境的含义随着创意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的提出,而发展到创意社会/社群的概念,强调为释放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投资兴建创意基础设施[6](P133-159),特别是要追加研发、艺术、文化和高等教育中的投资,改革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这里暗含着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生态学视角。生态学视角强调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信息、能量、物质的流动(如食物链)和功能(共生与竞争等),十分适合研究由创意阶层、创意产业、创意环境、知识、信息和创新机制等融合一体的复杂系统。一些学者提出建立创意生态系统的观点。而创意集群的概念也被要求走向广泛的文化生态系统概念。如果对照以上观点,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对创意环境、创意基础设施以及创意城市的文化生态认识以及培育和建设策略,还十分有限。

七、全球和区域联网策略

强调国际关联的创意集群理论、以及文化创意

第2期李蕾蕾: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123?

产业发展的全球都市理论、文化创意产业本土设计、分包生产、全球营销的文化经济理论,说明了全球资源和视野对于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意义。此外,创意人才越来越因城市本身而非(文化)公司的魅力而受到吸引,城市的尺度也被认为正好适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它小到可以影响当地文化、大到可以作为通往全球的门户,为国际市场提供通道[23]。最近,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实践和理论日益强调开放性,并通过建立城市之间的合作网络,释放和实现城市的创造力。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文化多样性理念,于2004年开始实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globalcreativecitiesnetwork)计划[24],为申请并进入该网络的城市提供一个连接并催生全球关联的平台。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依据自己在文学、电影、音乐、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设计、媒体、饮食文化等6个方面的某一优势文化资产,进行申报,加入这一计划。例如,埃及的阿斯旺和美国的圣达菲已经成为UNESCO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城,德国柏林、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已经申请为设计之城、哥伦比亚的波帕扬为饮食文化之城、英国爱丁堡为文学之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音乐之城。

此外,在超越国家的区域层面,欧盟早在1993年就开展了文化之都(文化城市)项目,每年选拔一个城市作为“欧洲文化之都”。第一个被授予欧洲文化之都的是希腊。2000年为庆祝千禧年,有9个城市被入选为当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自1995-2004年的10年间共有21个城市入选。2001年后,选拔规则改为每年2个城市,以便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25]。欧盟的这个项目不仅从资金上推动了欧洲文化城市和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那些城市人口仅为20万的小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样,在国家内部层面,德国鲁尔区经过近几十年的转型,与Essen市共同成功申报为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目前正在开展一个“姐妹城市2010”项目[26],为鲁尔区63座城镇与欧洲其他城市建立姐妹城关系,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型文化和创意产业项目的开展,为众多无名中小城市提供了连接欧洲乃至全球的机会,突破了创意城市仅仅能在大都市发展的框定,而且更富有操作性。

所有这些突破城市和地域限制、通过城市联网策略、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以及打造创意城市的做法,正在西方国家蓬勃开展。人们日益认识到城市/地区/区域合作的背后,蕴涵着更广泛的国际关系。这对于思考我国各省市如何在全球关联中,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以及培育中小(而非仅仅是大都市)创意城市,极具启发意义。例如,目前,广东在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创意城市发展方面,还没有充分形成和利用粤港澳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乃至东盟等已经建立起来的高级别区域意识,不善于运用空间尺度跳跃思维,获取发展资源和思路。因此,如何通过空间尺度的跳跃,加入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创意城市网络,是我国目前发展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进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Throsby,D.Modellingthecreative/culturalindustries[EB/OL].http://www.lse.ac.uk/collections/geographyAndEnviron-ment/research/Currentresearchprojects/CI%20Presentation%20Prof.%20Throsby.doc.

[2][澳]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序言:7.

[3]王缉慈.创意文化产品的孵化场所:集群对比园区[J].深圳文化研究,2007,(2):29-33.

[4]KeyConcepts:CreativeClusters[EB/OL].http://www.stats.gov.cn/tjbz/t20040518_402369832.htm.

[5]Mommaas.H.Culturalcreativeclusterperspectives:Europeanexperiences.Paperpresentedtotheculturalcreativespacesconference.Beijing.19to21October,2006.

[6][美]理查德?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8-88.

[7]Jones.S.Yougetwhatyougive-valuingartists[EB/OL].http://www.a-n.co.uk/an_docs/263406.pdf

[8]Markusen.A.&Schrock,G.Theartisticdividend:Urbanartis-ticspecialis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mplications[J].UrbanStudies,2006,43(10):1661-1686.

[9]Grabher.G.Coolprojects,boringinstitutes:temporarycollabo-rationinsocialcontext[J].Regionalstudies,2002,36(3):205-214.

[10]Grabher.G.Temporaryarchitecturesoflearning:knowledgegovernanceinprojectecologies[J].Organizationalstudies,2004,25(9):1491-1514.

[11]Scott.A.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andIndustrialDe-velopment:GeographyandtheCreativeFieldRevisited[J].SmallBusinessEconomics,2006,26(1):1-24.

[12]Nachum.L.&Keeble,D.Whybeinglocaljustisn'tenough:themediaclusterofCentralLondon[J].BusinessStrategyReview,2002,13(1):37-43.

[13]Drake.G.ThisPlaceGivesmeSpace:PlaceandCreativityintheCreativeIndustries[J].Geoforum,2003,34(4):511-524.[14]Power.D.&Scott,A.J.Culturalindustriesandtheproduc-

?124?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5卷

tionofcultur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4.3-15.

[15]Grabher.G.Locatingeconomicaction:projects,networks,localities,institutions[J].EnvironmentandPlanningA,2001,33(8):1329-1331.

[16]Grabher.G.TheProjectEcologyofAdvertising:Tasks,Tal-entsandTeams[J].RegionalStudies,2002,36,(3):245-262.[17][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7-234.

[18][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1-195.

[19]Eger.J.M.TheCreativecommunity:forgingthelinksbetweenartculturecommerce&community[EB/OL].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lr=&newwindow=1&q=cache:3B_wgYAAcUoJ:www.smartcommunities.org/creative/CreativeCommBroFINAL.pdf+Eger+the+creative+community[20]Wu.W.(2005).DynamicCitiesandCreativeClusters.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3509[EB/OL].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lr=&newwindow=1&q=

cache:-Us8vAoDaSAJ:econ.worldbank.org/files/41298_wps3509.pdf+Dynamic+Cities+and+Creative+Clusters

[21]Landry.C.Thecreativecity:atoolkitforurban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2000.132-159.

[22]Gertler.M.S.Creativecities:whataretheyfor,howdotheywork,andhowdowebuildthem?[EB/OL].http://www.cprn.com/documents/31348_en.pdf

[23]Scott.A.J.Creativecities:conceptualissuesandpolicyquestions[J].Journalofurbanaffaires,2006,28(1):1-17.

[24]Thecreativecitiesnetwork[EB/OL].http://portal0.unesco.org/culture/admin/ev.php?URL_ID=24544&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reload=1191657808.

[25]Eropeancitiesandcapitalsofculture[EB/OL].http://ec.eu-ropa.eu/culture/eac/sources_info/studies/pdf_word/cap_part1.pdf.

[26]Twins2010[EB/OL].http://www.twins2010.com/index.php?

id=29&L=1.

【责任编辑:陈红】

TheStrategiesforDevelopingCulturalIndustriesandCitiesofCreativity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and

KnowledgeEconomy

LILei-lei

(CollegeofMediaStudies,ShenzhenUniv.,Shenzhen518060,China)

Abstract: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andknowledgeeconomy,cultureandcreativeindustrieshavealreadyspreadfromthefieldofindustriesinwhichartistsandculturalproducersholdadominantpositiontoacreativesocietyintheconceptionofcitizens/consumersandtheirreflexivity.Onthedomainofpracticaloperations,itisnecessarytoformaculturalecologyforthedevelopmentofculturalindustriesandcitiesofcreativitybyemployingthedevelopmentpatternfeaturedwiththecoreideaofmutually-relatedcreativeclustersratherthanisolated-areacreativeclusters,byemphasizingthestudiesoftheecologicalmechanism,andtheinnovationandknowledgeflowmechanismsintheprojectsoftheculturalindustriesandbydevelopingthecreativeinfrastructureandimprovingthecreativesurroundingsanditisalsoimperativetopushforwardtheobtainmentofwide-rangingculturalrecoursesinthecitiesofcreativitybyadoptingthestrategyofglobalizedandregionalizednetwork-linkage.

Keywords:creative/culturalindustry;creativecluster;cityofcreaivity;globalization;knowledgeeconomy第2期李蕾蕾:文化产业和创意城市的发展策略?125?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行文化强国战略,广播电视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前沿,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风声水起,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着起步慢、规模小、竞争力弱等现状。文章对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9-0083-02 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创造力,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发展广电文化产业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由于各区域内文化、人文、经济的差异性,大多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拉动地方广电产业发展也是各地广播电视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电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视频网站等为代表的新

兴媒体呈爆炸式发展,新媒体以快捷、方便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以其衍生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网络化。而做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受其地域性、区域经济、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影响,一些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2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文化产业作为地方广电行业的一项新型产业,在社会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是技术层级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思想不够解放 在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视几乎已经完全改制为集团化经营,走市场运营的道路,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人对广电文化产业理解不清,重视不够,仅仅把广电文化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及活跃群众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措施,没有把它当作产业来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政府办广电,广电文化为休闲娱乐服务的基础上,广电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的开发严重滞后。 2.2 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

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 发展地方文化产业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摘要: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所在。陈靖姑文化、圆瑛文化、食用菌文化是古田县最具鲜明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本文在分析目前古田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古田特色;发展 abstract: the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is the superiority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culture of chen jinggu, yuan ying and edible mushroom i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unique local feature of gutian coun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tian curture industry and the reasons, th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culture industry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esource superiority; cultur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guti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文化产业是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黄金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工作心得: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最新)

工作心得: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最新) 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当今世界,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影响力的一项重要表征是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和带动。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改变了原有的以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为主要增长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和内容改变了原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结构,从而使知识经济以文化经济的全新转变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关键产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选项。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成长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探索符合民族和区域实际的特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策略和路径。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并提出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设。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作为重要战略布局被纳入顶层设计。《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并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文化改革规划中。2012年3月出台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再次聚焦特色文化产业,明确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办法,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集,发展壮大一批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精)

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及模式创新分析 技术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性增长期,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由量变到生产方式出现质变;第二个阶段是协调期,慢慢形成适应新技术的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目前,“互联网+”这一轮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变革仍然处于爆发性增长期,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包括了产业自身的适应性调整,“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特征。 一、“互联网+”生产经营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迭代,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决策关注的重心转向非物质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的提升,客户价值、私人订制、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概念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既是新兴商业生态系统的真实写照,也描摹了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图景。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要素,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大都跻身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2004年,我国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的增加值是51.05亿元,2008年增加到192.66亿元,截止2013年末已经达到1941.12亿元,增长超过10倍。互联网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贡献也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新兴文化产业所具有的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不仅限于将传统产业的内容搬到互联网平台上,更多的作用在于将从业者的思维引入互联网世界,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文化产品是精神和物质生产高度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载体和工具,可以在不改变文化资源原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整甚至更优化的呈现,将资源转化为更加多样的产品形态。比如,2010年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经过高新技术动态化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将原本静态的古画生动并完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另外,需要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使文化遗产获得一种现代发展方式,能够巧妙的融入现代人的意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

第六章一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171一一一一一第六章一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 本章提示 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策划能力共同贯穿于文化产业的始终,给予文化产业以灵魂和骨架,包括文化产业的项目开发二活动构想二产品设计以及文化内容二服务项目二经营方式等方面.如今文化产业五彩斑斓二各具特色,但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这些特点与规律也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要素. 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创意和策划能力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产品本身的创意和创新,更体现在通过产品本身对其他创意思维的激发.而文化产业策划能力作为文化产业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整个文化产业是否成功的前提,直接关系着产业运作的结果.可以说,文化产业创意注重的是灵感及创新,而文化产业的策划能力则更注重严谨的逻辑思维.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是指能够将人脑中抽象的创意思维具体转化为各项活动的计划和执行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意策划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创意是否能够实现其预想的效果.好的创意离不开严谨的策划,严谨的策划可以使创意顺利实施,因此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创意的策划能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二发现能力二分析能力二互动能力二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

一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172 第一节一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学习能力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下,文化产业所凸显的特征二关注的内容和发展的方向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探索,需要我们在文化创意的策划方面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一一一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学习能力的内涵 学习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关于如何学习的能力和经验.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二观察力二思考力二应用力二自觉力二记忆力二想象力二创造力等多个方面.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对于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来说更是如此.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学习的成效和成功的概率.简单地说,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学习能力就是听二说二读二写二算,以及与人交流和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 一一二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学习的能力,并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各种专业能力. 1.抓住市场契机的能力 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行为的最终目的还是增加企业的盈利和收入,因此对于市场契机的把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的策划者会遇到抓不到有价值的商机资讯的问题.失败的创业者通常会把思路与商机画上等号,但成功的创业者明白二者具有很大区别.商机分析法认为,商机可以理解为可以给客户带来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最终足以支持一家提供这种服务或产品的公司的生存发展的商业机会.优秀的文化创意策划的核

文化创意与策划

2011级1班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项目表姓名合作项目合作单位项目简介行业 1.朝克大型主题游乐 园鄂尔多斯市东 胜区人民政府 通过与政府合 作,建立大型游 乐场,促进经济 和文化发展 娱乐休闲服务 业 2.杨腾文化产业危机 公关索腾文化传媒 有限公司 了解和建立公 关体系,促进 企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服务 业 3.齐宽创意馒头—— 出气馒头巴彦淖尔市某 馒头厂 让消费者买馒 头的同时砸馒 头,买的多砸 的多。 食品创意产业 或其他行业 4.任吉超河套酒业营销 策划河套酒业 巴盟文工团 通过文工团公 益演出,促进 河套酒业的营 销。 文化产业服务 业 5.周阳娱乐服务及摄 影扩印服务业包头CD视觉 摄影沙龙 通过cospaly 增加企业的营 业额 娱乐服务业 6.张雪文化产业生产的辅 助生产,文化经济 代理服务。驰骋文艺演艺 策划有限公司 通过创意与策 划在内蒙古地 区大力宣传企 业品牌。 文化产业服务 业 7.程遥宣传策划企 业,拓宽市场 营销高原红文化婚 庆礼仪有限公 司 通过与公司合 作组织策划, 拓展业务发 展。 文化产业服务 业 8.刘亦畅文化产品相关 生产红星美凯龙策划企业与销 售相关联系活 动 文化产业服务 业 9.班文黄土地情节婚 庆礼仪黄土地情节礼 仪公司 以黄土地情节 为基本立足 点,打造相关 主题婚礼。 文化产业服务 业 10.段瑞鑫工艺美术品销 售唐卡的推广与 销售 对精美唐卡的 销售 工艺美术品生产 业 11.包媛媛旅游开发与推 广内蒙古元和投 资集团 通过创意与策划对 旅游线路的开发与 推广 旅游服务业 12.何文博开发具有内蒙古 特色的旅游路线兴兴旅游公司帮助公司开发 旅游路线 旅游服务业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指导原则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趋同趋势明显,在全球化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将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中西方观众需求的文化服务产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感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传承、发展草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化建设,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2.学习、吸收、借鉴西方优秀文化。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的历史沉淀,有着丰富的文明艺术瑰宝和民族风情文化,形成了较完全的社会组织制度,一些开放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虚心的广泛学习、吸收、借鉴。 3.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从根本上讲,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文化作为政治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当今世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文化产业必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与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航天航空产业等一起,组成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群落,形成体系,推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明显增长,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处理好的四大关系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联动。由于长期实行文化事业为主的方针,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的基础上起步。首先需要划清事业与产业的界限,不能都推向产业,该留的留,该转的转。其次,作为一个地方的规划,应该既要有事业规划,又要有产业的规划。特别是新世纪的头五年,通过事业带动产业,非常重要。 2.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我区文化的特色很鲜明,应该继承优秀的草原文化,深度发掘。同时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是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文化商品才有广阔的市场。 3.组建大型企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现代经济是大型企业的经济。现在发展文化产业没有经济实力雄厚、市场营销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强大的大型现代企业,很难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众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并且对打造文化产业的“航母”也是基础性的。 4.文化产业应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文化产品既可以做生活资料,也可以做生产资料,所以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很多。从生活资料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开拓市场的切入点。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内蒙古重点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确立符合区情的发展目标。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在尊重客观实际和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 1.都市文化战略。都市文化是把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一个枢纽,同时现代都市也迫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和都市文化作支撑。内蒙古已开始形成大、中、小城市网络,有着较好的都市文化基础。草原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23640334.html,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 作者:吴家淼乐忆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4期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新兴产业,被视为2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不断创造“文化引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文化产业链条,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并以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优势。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提升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厘定总体思路,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目前,从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长沙的文化产业发展正逐步向着更注重于产业的集约化、科学化和国际化方向的转型,更注重于文化内容向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文化元素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文化,以“文化+”的手段创新业态。以文化创意、创新为导向,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核心,从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战略布局和产业链建设三个方面,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产业战略布局上,要吸引资金、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向文化产业聚集。以人才为根本,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以品牌为龙头,发挥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的带动作用;以产业资本为保障,提高企业的造血功能;以文化、科技为基础,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的知识内涵;以技术为手段,以先进技术带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模式上,要坚持民营为主,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层次开发的市场格局,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和产业壮大。要以大项目为抓手,引领产业方向。通过大项目建设构筑大平台,以大平台吸引与培育大企业;做好大项目之间的产业配套,强化其产业内涵,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与带动作用。要突出自身特色,加强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明确文化产业定位。在产业链建设上,要多举措整合本土产业链,改变动产业链当前两头轻、中间重的现状。在技术环节,要成立产业研究机构,吸引并聚集产业专家、学者等上游资源。 二、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自身作用 完善包括文化消费、文化流通、文化要素、文化服务在内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市场的立法进程,进一步发挥文化市场自我管理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和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建立统一、开放的文化要素流动市场,完善文化创意精品创作的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市场的发展活力。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印刷、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等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发展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要健全知识和技术产权、著作权交易、投融资服务、专利经营体系、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和防范体系。要整合文化市场监管部门,注重疏堵结合,健全综合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对文化服务进行细化,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强化文化市场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

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商业能力又精通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精通全媒体和全产业链经营的人才将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第10个趋势,随着生活审美化和应用美学的需求,商业模式将替代创意或者产品。一方面将出现设计产业的大商机,特别是结合提升制造业的需求,设计产业和时尚产业的结合将对各地文化产业带动本地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技术+文化+品牌+时尚潮流,以及由此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重点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重 点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重点 名词解释: 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指通过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用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品。 品牌维护:企业通过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利用各种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品牌利益的活动。 产品延伸策略:指将文化产品线加长,通过某种主干产品不断向相关产品或下游产品拓展延伸的产品研发路径。 会展业:利用各种会展资源,以会展场馆设施为条件,为社会提供会展活动策划、组织场地及配套设施和其他服务经营单位的集合。 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指的是其商品属性和精神属性(59) 文化创意: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的创新为指向的创意行为。 文化产业创意: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高端,也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性和先导性的核心组成部分。 文化品牌价值:一是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或享受文化服务时所付的价格;一是文化企业把品牌拿到资本市场销售时的价格。(90) 展览会:一种固定场所和相对日期举办的通过物品或图片的展示吸引观众,向观众传达信息,进行交易或达到宣传日的活动。 简答题: 1.文化产业市场定位策略?(45) 答:确立目标市场 找准切入点 整合优势资源 把握营销势头 2.文化产业市场细分原则?(42) 答:可衡量性 可实现性 可盈利性 可区分性 3.文化品牌功能?(93) 答:进行产品识别 维护消费者和生产者权益 促进企业盈利

拉动消费需求 催生价值延伸 4.文化品牌策划途径?(101) 答:明确文化品牌定位 建立CIS识别系统 不断进行品牌创新与维护 5.文化产品价格策略的一般方法?(79) 答:成本导向定价法 需求导向定价 竞争导向定价 文化产品的定价策略 价格歧视策略 6.差异化竞争策略?(47) 答:差异化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它是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策划目标,设计差异化的产品或流通渠道,突出宣传产品的特殊功效,确定其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策略。例如,喝过星巴克咖啡的都知道其消费不低,但是星巴克照样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它所实行的差异化战略,即通过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第三方空间”为消费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7.文化产品社会责任策略?(51) 答:文化产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指文化产业把社会整体发展目标作为自己发展的首要目标,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并将其纳入市场发展战略,指导计划实施,判定实施效果的社会义务。 原则:必须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必须确定自己的原则 8.文化产业程序和原则?(19 24) 答:原则:客观可行原则、系统性原则、随机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程序:明确策划目标 市场信息调查 策划方案制定和选择 实施策划方案 效果评价与信息反馈 9.报业策划途径?(133)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征和包含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征和包含行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高知识性。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2、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 3、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含: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九大行业。 —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主要建造模式 (一)“推土机”式。即完全褪去历史痕迹,建立新的城市功能。这种推土机式的改造,是过去几十年里最常见的改建方式,它彻底摆脱了旧有格局的束缚,激活新生的创意能量。但是这种方式适合在大型商务聚集区、金融区推行,比如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不能一概简单照搬。 (二)“整旧如旧”式。即保留原有的区域特色,保护性地修缮翻新。比如上海的文庙老街,完全保留了旧日的建筑风貌,老城的喧闹格局让人仿佛感受到昔日的海派风情;上海新天地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了代表上海市民阶层文化的石库门建筑,改造成为国际化水平的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休闲步行街。 (三)“旧瓶装新酒”式。即在旧壳里放入全新的内容,往往出现在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开发过程中土地供给有限,房子无法拆迁,在传统历史文化基础上,加入新的创意元素进行改造,使旧区重生。如上海泰康路的田子坊,完全在旧日石库门建筑格局中,开发出各式创意小店、设计工作室、艺术画廊。 (四)“就旧建新”式。即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质,建造与其人文内蕴相匹配的新建筑。比如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城市肌理相融合。行走在博物馆内,令人有在苏州园林般的移步怡情之美。 部分发达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做法 北京昌平区: — 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