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市场之路]十三届三中全会:突出重围

[市场之路]十三届三中全会:突出重围

[市场之路]十三届三中全会:突出重围

2013-10-18 14:07

全文模式(共10页)

导语:由于价格闯关失败以及89年的风波,经济改革再一次陷入了低潮,间接调控的提法消失了,“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再一次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潮,双轨价格的摩擦很严重,不利的形势把加快价格改革的思维打翻在地。“鸟笼经济”的比喻再一次被官方媒体肯定,经济体制改革一度停止不前。

『十三届三中全会整顿经济秩序』

浏览大图

十三届三中全会公报

1988年9月26日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值价格闯关失败期间,物价上涨,但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得继续深入下去,这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会议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强调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并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使有条件的企业真正放开经营,二是认真完善承包制,进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试点和发展企业集团试点。

『经济整顿篇』

社会思潮转向:改革造成社会不公

浏览大图

赵紫阳、李鹏、乔石、胡启立、姚依林主持十三届三中全会

1988年的“价格闯关”被认为是1978年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失控,十三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宏观调控,治理整顿”的方针,开始了严厉的宏观调控。此次失利,对全国民众的改革热情是一次重大的挫败,在通货膨胀中利益受到损害的民众对“价格双轨制”下大发横财的“官倒”更为痛恨,并由此产生了“改革造成社会不公”的印象。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自1981年以来规模和力度最大的、针对私营企业的整顿运动开始了。整治首先是从对私营企业的偷税漏税打击开始的,然后是开始清理整顿国营体系外的新兴企业。

私营老板再度恐慌或交出厂子或外逃

浏览大图

年轻时的“电缆大王”蒋锡培

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使很多私营老板产生极大的恐慌心,当时距离“文革”还不太远,人们仍然对十多年前的极左年代记忆深刻。10月16日的《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承认,“近一段时期,一些地方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停业或自行歇业,成了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刘永行回忆说,那一年大环境很紧张,没有人愿意来私营企业工作。

为了避免遭到更大的冲击,一些人主动地把工厂交给了“集体”。27岁的蒋锡培,他也把自己投资180万元的电缆厂所有权送给了集体,由此获得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红帽子”。在杭州对非定点冰箱厂一片喊打声中,李书福慌忙把自己的“北极花”冰箱厂捐给当地乡政府,然后带上一笔钱去深圳一所大学读书去了。

在民间经济最发达的广东省,则出现企业家外逃小高潮,除了最知名的万宝邓韶深之外,还有胡春保、余振国等。根据新华社记者顾万明的报道,到1990年3月为止,广东全省共有222名厂长经理外逃,携款额为1.8亿元。

经济骤冷企业陷入三角债怪圈

浏览大图

宏观调控所造成的经济骤冷,对通货膨胀下的投资过热确是起到了遏制的效应,但却让所有的商业活动变成一局乱棋。首先,匆忙恢复计划性调控,造成商品从过热徒然变成滞销。更严重的是,因为政策的紧缩变动,企业之间原本正常的货物和资金往来瞬间紊乱,资金的循环拖欠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怪圈,于是“三角债”成为经济界的头号难题。

1989年初,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省,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贷款造成资金全面紧张,工厂没钱备料,商业无款进货,外贸收购压单,不少企业停工停产。到3月末,全国企业超过正常结算期的拖欠总额已达1085亿元,再加上一些没有列入托收承付的拖欠,其数额远远超过了政策的商业信用范围。

这其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那些反应不太灵敏的国营大型企业。亚洲最大的重型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制造厂因“三角债”拖累,被迫熄火停产,走投无路的厂长接连两次给国务院总理李鹏发了告急电报。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因“三角债”搞得帐无存钱,库存无煤,公司只好在20万职工中发动集资解困,总经理李华忠在集资大会上含泪鞠躬,久久不起。

全民大讨论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

浏览大图

经过3年的宏观调控,过热的经济趋于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大大降了下来,人们在改革上变得缩手缩脚,尽管中央提出了浦东开放,并重申海南特区政策不变,但是,在总体的发展思路上,各级官员仍然摸不透未来的方向。

2月15日至3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根据邓小平退出政坛后在上海的讲话,先后发表三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提出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敢冒风险,大胆改革,不要在囿于姓'社'姓'资'的诘难。

这组社论甫一刊登,便在一派沉闷的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它并未标出思想的来源,便引起一些人士的指责和围攻。某杂志在4月20日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另一本杂志推出《重提姓'社'与姓'资'》一文,说:"一切不愿做双重奴隶的中国人,在改革大道上前进时,有责任也有权力问一问姓'社'姓'资',时刻提防不要偏离改革的方向。"

1991年的中国,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硝烟。

邓小平二次南巡结束姓'社'还是姓'资'讨论

浏览大图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此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结束了姓'社'还是姓'资'之类的讨论。同时,邓小平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随后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被认为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知识分子下海创业争当现代企业试水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出台,改变了中国的政策环境,使很多人看到了商业活动的前途,大批原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各方面能人纷纷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田源、郭凡生、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等为代表的企业家。

92年崛起的企业家如今被称作92派,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和之前的中国企业家相比,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东意识的企业家的代表。

『改革篇』

振兴上海开发浦东长三角经济新飞跃

浏览大图

从1984年起,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提出:要振兴上海,重点是向杭州湾和长江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建设,并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此后,上海加快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可行性研究。1990年初,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朱镕基向邓小平提出开发浦东的战略设想,得到重视和支持。

1990年3月初,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浦东开发启动之后,有实力的跨国公司、中外金融机构纷纷踏上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外商投资逐年增加。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开始奇迹般地崛起,带动了全上海以及长江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由此成为新上海的象征,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上交所挂牌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面世

浏览大图

1989年12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召开了一次上海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当时背景下的金融改革问题,其中主要有两个议题:一个是要不要和如何引进外资银行,另一个是要不要和如何建立证券交易所。

在那次会议上,朱镕基拍板确定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并由李祥瑞(交通银行行长)、贺镐圣(上海体改办主任)和龚浩成(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组成“上海证券交易所筹建小组”。三人小组办事机构设立在了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金管处,当时的方针是:国际上要大力宣传;国内不做宣传或少做宣传,不主动宣传,避免分歧意见产生。

经过筹备小组成员的努力,历时半年的准备工作之后,199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考虑到上海市目前已有一定的证券交易量,以及开发浦东之后交易量增加的趋势,同意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1990年11月26日上交所创立,12月19日开业,朱镕基致开业辞,尉文渊敲锣开市。深交所仓促抢跑先生孩子后领证

浏览大图

其实早在上交所挂牌之前,深交所就开始了筹备工作。

1989年,深圳市政府决定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禹国刚和王健负责筹备工作,当时筹备组的条件很差,连个像样的办公地方都没有,他们租了国贸大厦的几间仓库,当作筹建办公室。

上海即将开市的消息,在深圳引起了连锁反应。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深圳一直在向中央申请开办证券交易所,迟迟未得回复。尉文渊在上海一阵紧锣密鼓,让深圳人不再坐等。11月22日,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约见深交所筹备组负责人禹国刚,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市?”

禹答,“如果你们今天拍板,我们明天就开业”。

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抢在上海之前“试开市”。由于当时还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批文,深圳就没有像上海那样大张旗鼓。由于仓促抢跑,深市在交易工具上也没法跟拥有电脑交易系统的沪市相比,股市第一天成交安达股票8000股,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口头唱报和白板竞价的手工方式。深交所的正式批文在1991年7月才下达,7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李灏等人都热热闹闹地出席了“开业仪式”。

国企改革再试点政府力推股份制改造

浏览大图

1986年以后,股份制改革开始吹响了冲锋号。全国各种类型的股份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深圳市在1986年10月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将赛格集团公司、建设集团公司、物资总公司等六家市属大型国有企业作为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市政府向这六家企业派出董事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时任深圳市市委书记的李灏主张用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也极力主张引进现代企业公司制度来改造企业经营管理。

1988年4月1日,深圳发展银行在特区证券公司的柜台上开始了最早的证券交易。随后深圳市国投证券部和中行证券部相继开业,万科、金田、安达、原野(世纪星源的前身)等也陆续发行了股票并上柜交易。

万科发行股票王石上街摆摊叫卖

浏览大图

当时,万科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利润留成比例、人力和资金调配等方面和上级主管公司有很大的分歧,万科正处在十字路口,王石是为摆脱上级干扰,积极响应深圳大型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万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在1988年12月,发行2800万股,每股一元。王石亲自带队上街推销股票,他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走街串巷叫卖股票。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营业。1991年1月29日,万科股票(0002号)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结束语:

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时间的整顿经济秩序,对企业造城强烈的打击,经济一蹶不振,徘徊不前的改革,终于在92年迎来了春天,92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随着2014年政法干警考试的落幕,2015年政法干警考试备考工作拉开帷幕,对于首次备考政法干警文化综合的考生来说,掌握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学的考点知识是首要任务,为此,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特为大家整理了政法干警文化综合考点分析:(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希望帮助大家快速掌握考点内容。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全会在总结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并原则同意《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制定了加强农业的措施;决定改进国民经济中一些重大比例失调的状况;同时提出对我国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全会提出,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指导下,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全会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为了方便考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宁波日报/2008年/12月/22日/第B01版 学苑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意义 ——从理论的视角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省委宣传部于波 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是有科学理论素养的党。理论是党的旗帜、生命和灵魂,理论上成熟是党在政治上成熟的前提、基础和标志,理论思维之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性质及其实践结果。所以估量我们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或中央全会,要特别关注它在理论方面有无建树,作出了什么新的贡献。评价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当然也应该如此。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它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即它要开始实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它又是一次巨大的理论飞跃,即它要开始实现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开启先河。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设前提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毛泽东曾经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坚定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正是根据这条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引向胜利。其理论成果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最初一段时间,他仍然坚持这条思想路线,于1956年4月和1957年2月先后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光辉著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道路作了许多有益探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不幸的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左”的错误的认识根源,就在于抛开了他一贯倡导和践行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背离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陷入了主观唯心的思想误区和政策误区,实践中导致严重后果,直至造成“文化大革命”这场巨大灾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也因此受挫,出现停滞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 1976年毛泽东逝世、粉碎“四人帮”和1977年十一大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由于长期以来受“句句是真理”的束缚,又由于受当时“两个凡是”的禁锢,全党上下处于严重的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不改变这种状态,党和国家的工作只能踯躅徘徊,趑趄不前。1978年5月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大讨论从政治的角度和高度重新审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常识性命题,实质是通过解放思想,明辨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大是大非。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鉴于过去20年“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以及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分歧和党内思想僵化半僵化的现状,理所当然地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放在首位。在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为解决这个问题确定基调,指明方向。它的要点是:其一,重新阐发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把实事求是从通常认为的党风文风问题,提到无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史

1,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延续延安整风之后的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2,1978年11月10日至197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5,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 倾错误影响。 6,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的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8,1983年10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9,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0,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思想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2,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动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3,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 14,十二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准确把握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鲜明提出了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是一份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宣言书。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三中全会《决定》回答了“怎么看、怎么办”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对过去的改革怎么看,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对不对,行不行;二是今后的改革怎么办,探求的是路径选择,改什么,怎么改。这两个基本问题,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决定》精神应该把握的要点。 (一)《决定》的结构组成 在框架结构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60条,2.1万多字。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1-4条),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即怎么看的问题。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述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另外四个必须长期坚持,系统总结了35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2-7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8-10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11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12-13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14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15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5+2的改革布局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把握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点。 1、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目标就是指引,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促进思想的统一,汇聚改革的目标。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一,这个总目标着眼未来的发展,体现了改革的决心,解释了改革的方向。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衔接,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的引领,也是我们必须要把握好的第一位的要求。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这个总目标强调的是基本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捷径,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的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及重要作用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3823689.html,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及重要作用研究综述 作者:徐行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9期 摘要: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之际,回顾与梳理近十年来学界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研究的基本情况,在相当意义上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把握这次全会的内容精髓以及当代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提供历史和科学依据。近十年来,学界主要聚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其它重要会议的比較等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40周年纪念 近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展开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入探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重点突出,研究热度持续。鉴于此,本文试对近十年来学界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就该研究的焦点问题展开分析和评介,纰漏之处,恳请方家补正。 纵观2008年以来学界出版和发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1978年这次全会召开前后一段时期内中共中央的重要会议公报、决议、领导人讲话稿、参会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资料以及中国当时主流纸媒的报道内容等史料,在原有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等主题内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研究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全面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明确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此后,“伟大转折”这一历史意义被学界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广泛使用和认可。近十年,学者们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基本达成共识,并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维度展开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意义的深度探索。学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意义: 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首先,思想路线由“两个凡是”转变为实事求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伟大的变革需要科学的思想作引导。“四人帮”被粉碎后,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个人功绩给予了科学判断和评价。其次,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在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对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关键性的基础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判断,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学习要点: 1、“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放在了指导思想部分“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后,与之相伴随的是后边社会建设部分”社会治理“的提法。 点评:“社会治理”的提出,较之以前社会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治理的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在中国还不敢奢望,在西方也不过是一种理论设想而已,但是与之相伴随的增强社会活力,发展社会组织,还社会自治的空间,构建“国家-社会-市场”的新型关系,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趋势。相对于媒体把眼球吸引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当然这是这次全会的重点,但如果过分突出而忽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那就大错特错,前几天评价“383”报告我已说过,不能没有国家—社会这个层面的改革,希望那个顶层设计团队能够把三者协同起来。 2、第一次用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表述,同样意义深远,这些和后边提到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都是一体的。

点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或者说什么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值得探讨。这必然带来整个执政理念的变化, 政府不是万能的,起码在这个文字上得到体现,政府如何和市场、社会一起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成为必须考量。这个理念是首要推广的,然后是体系建设,再谈与之伴随的能力提升。改革的协同性是必须的,是系统、整体后的新提法,协同的概念从去年申报社科项目开始关注,的确剑指关键问题,改革形不成合力!这也是为什么要成立全面改革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的原因所在,希望有所突破,但是如我论证,改革方略、制度设计的协同的实质是知识协同,核心是理念协同,也可以说常以联盟所言“信念体系”的协同,这也是改革共识的形成,但共识从何而来?既得利益固化、部门利益坐大,如何突破?都不容易!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表述可见一斑。 4、财税体制改革媒体已反复报道,不说了。”法治中国“的提法只不过换个说法而已。”着力清除市场壁垒“”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都是未来相应方面制度设计的主要思路,最后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后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是呼应的,参照开会前后媒体热议足可了解详情。 5、“放宽投资准入,内陆沿边开放”。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判断题(60道及答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知识判断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闻中心制作 1、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2、 2013年11月10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确答案:11月12日 3、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自由主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4、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答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5、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改革方向。×正确答案: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8、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9、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10、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11、2013年11月9日到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 12、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亲民、反腐、整风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正确答案:三十五年 1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由李克强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正确答案:中央政治局主持 15、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17、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贪官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正确答案: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18、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19、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全会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警融合深度发展。×正确答案:军民融合 21、全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说到八零后,都是总提到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每个人每个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一年余与一年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人八零后一代经经历着日新月异的环境的巨变。甚至可以说每一年、每一月,身边都发生着不断变化变化。我们从童年在回忆的回忆中不仅仅能够找到童年的乐趣,更能以小见大的地从侧面看到整个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进步与蓬勃发展。 一、生活的变化 1、几件大事 当我问到母亲小时候的生活时,她总骄傲的说,家里有一台十二寸黑白电视、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这已经是当时院子里最好的家境了。穿的衣服不带补丁,已经是在穿着上最期望的事情。那时姥爷下班后,带回一个5分钱的奶油冰棍,对母亲来讲,这是一个孩子那时最幸福的享受。姥爷姥姥出差带回来一块花手绢,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就是最珍贵的礼物。这是三四十年前的景象。 父母结婚时,家里准备了一台二十一寸电视机,一台电冰箱,一辆自行车,没有单独的一套房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母亲穿着当时很奢侈的红呢子套裙,走进了父亲的家。酒席的所有操办和菜品的制作全是自己家里厨房完成的。这是一幅二十年前的景象。 在我4岁时,家里安装了第一部电话,还是单位的内部线,只能通过接线员才能联系到你要找的人。那时父母搬出了爷爷奶奶家,住进了单位分配了第一套住房,40平方米。住进新家几年以后,父母很奢侈的买了一台29寸的大彩电。这是十五年前的家。 十年前我第一次遇见了电脑,那是去一个在深圳做生意的叔叔家,横放式的主机以及球形屏幕已经让我很惊讶,记得在第一次玩时,紧张的不知道怎么操作才好。记得那时只有在那个叔叔家一家见过电脑,憧憬崇拜感油然而生。 2、交通工具的变化 听父亲讲,七十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在中国流行。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那时我还有一辆永久呢”,父亲笑着说。到了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时尚。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记得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早晨都是父亲开着他的铃木摩托车把我送去。而现在汽车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普通生活,汽车再也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交通工具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进步,工业的兴衰史总决定着一个国家是否能稳定发展的步伐,从简单的自行车,到复杂的轿车甚至飞机最近前一段时间08年底自己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都标志着我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进步。 3、通信工具的变化 从书信到电报,从电报到电话,从电话到呼机,从呼机到手机,从手机到电脑。科技不断的在发展,通讯设备也得到了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更是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在外地上学的我,把相对父母和朋友说的话可以通过网络立即传输给他们,这份惬意,在三十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吧。 大约1994年,因为父母工作需要,父母单位为我家安上了第一部电话,但那个时候长途话费比价贵,虽然家里有了电话,也会选择到公共电话亭打电话。一直到现在,家里换了几个电话号码,电话机也已经换了一个又一个了。从普通的只带拨打键盘的电话到现在的秘书电话,可以来电显、可以留言、可以转接、有提示、可以更换铃音,功能越来越多,电话已经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了。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目录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 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2) 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 2020年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至30%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4) 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允许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 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消除隐性壁垒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5)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数据统一平台 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学校等单位行政级别 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6) 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保持中央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理顺收入划分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7)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8)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通过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0)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 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1) 探索实行官邸制 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领导查腐败以上级领导为主 巡视制度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 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2)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 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13) 启动实施“单独”生育二胎政策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解决一考定终身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5) 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确保国家安全 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

三中全会主要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精神 伴随着两个奥运的圆满成功和神七凯旋,在人们信赖和祈盼的目光中,10月9日到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一、介绍一下《决定》产生的过程。 我先来介绍一下《决定》产生的过程。十七届三中全会是2008年10月9日到10月12日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主要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在10月12日正式通过的,却在10月19日才推出,这一段时间以来党中央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党外人士的意见,结合很多学者提出的一些看法,中央对《决定》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这样才将最后成型的文件向全国发布。《决定》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二、历届三中全会主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的开始,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掀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2、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

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3、十三届三中全会: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4、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5、十五届三中全会:建设新农村。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6、十六届三中全会:新任务、新起点。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7、十七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目标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对于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三、开始导读《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笔记知识要点

阳泉市委宣讲团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会 笔记 知识要点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意义 《决定》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以这次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抓住了重要历史节点 第二,把握了新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总体环境有利;另一方面,挑战不容小觑。 二、《决定》的起草过程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习近平说,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

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习近平表示,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决定》的基本内容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想;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里,我围绕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几点要求。 第一,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实际上,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中国梦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已经35年个春秋,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世而制。在万众瞩目与期盼中,在新一届中心领导集体产生后,在中国改革的重要关口,我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人民勾勒了一幅恢弘的改革蓝图,这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强国之梦,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之梦——中国梦的宏伟规划! 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适时召开,传递了改革正能量,为改革明确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之二就是倾听群众呼声,聚焦民生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介绍了改善民生的措施,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旨在通过改革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与此同时,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困,全面阐述中国梦、重拳出击反腐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提出八项规定、转“四风”要求,让人民群众

切实感受到了中央改革的决心,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同时,以解决好群众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亮点之三就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对胡总书记的报告进行再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素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篇一: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内容解读 篇二: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解读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的改革;审议通过了。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坚持发展。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3、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4、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

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6、三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7、六个紧紧围绕推动六大领域的改革: (1)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5)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6)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8、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9、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方面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