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土壤水分类型、吸水原理及循环过程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水是农业的命脉。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之一,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和作物所需水分的主要供给源。土壤水数量和存在状态如何,不仅影响水分的运动和作物的吸水状况,而且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最终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的运用,都是为了有效地控制、调节和管理土壤水分状况,使土壤水分随时处于最适宜于作物生长发育状态,以促进作物的稳产、高产。

一、土壤吸水原理及水分类型

土壤能够保持水分,主要是由两种不同吸力的作用。一种是土粒和水分子之间的吸附力简称土壤吸附力;另一种是水分和空气界面上的弯月面力,又称毛管力。土壤所能够保持的水分称为土壤水分。土壤水可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四种类型。

吸湿水土壤依靠土粒与水分子之间很强的分子吸引力,把土壤空气或大气中的水分子吸收和固定在土粒表面成为一层很薄的水膜,称为吸湿水,土壤具有吸附水气中水分子的能力称为土壤的吸湿性。在水气饱和的空气中,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量称为最大吸湿量或最大吸湿系数。土壤吸湿水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粒表面积大小、腐殖质含量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土壤质地越粘,腐殖质含水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土壤的吸湿水含量就越高。如表1-8显示,甘肃黄土高原土壤的吸湿系数变动于3.75%~6.5%之间[4]。

表1-8 土壤质地与吸湿水量的关系(华北平原)

吸湿水受土粒的分子引力作用非常大,可达数千、数万个大气压,因此水分子十分密集,具有固态水(冰)的性质,以致于没有溶解其它物质的能力,所以也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称这为无效水。无效水的数量,可以用烘干法进行测定,即在105~110℃下连续烘干数小时,让吸湿水全部汽化散失,其失去的重量占烘

干土重的百分数就是吸湿水含量。吸湿水对作物来说虽然属于无效水,但在土壤分析中,常常需要测定风干土的吸湿水含量,以便求出被测土样的烘干土重量,为计真其它测定数据提供基础。

膜状水土粒吸收完大气里的水分子达到最大量之后,实际上还剩余有较多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土粒靠这两种引力,可以吸收液体状态的水分,以加厚土粒外层的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土壤保持膜状水的力量较弱,土水吸力大约在3.1~6.3个大气压之间,所以膜状水的性质基本上与一般液态水相似,也就是说它具有溶解养分的解力,并且能够缓慢地移动(每小时移动动0.2~0.4mm)。当根系和膜状水接触时,这部分能移动的膜状水就可以被根系吸收利用。当膜状水含量达到最大值时,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之后,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就不再受土粒的影响了,因此将这部分土壤水称为自由水。毛管水,就是靠毛管孔隙(直径0.06~0.002mm)的毛管弯水面力,保存在毛管孔隙中的土壤水。细孔隙的毛管弯月面力大(6.25个大气压以下),大孔隙中的毛管弯月面力小(0.1大气以上),当小孔隙和大孔隙中的弯月面力全部用完之后,即大小毛管孔隙全部充满自由水之后,这时候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持水量或毛管蓄水量。

毛管水因其存在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两种类型。

毛管悬着水在北方旱地农业区内,一般旱地的地下水位很深,土壤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或灌溉,这些水分进入土壤之后,一部分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渗透,另一部分水分在毛管弯月面力作用下面被保留在大小不同的毛管孔管孔隙中,这部分保存在毛管孔隙中的土壤水称为毛管悬着水。毛管悬着水的主要持点是不与地下水相连接,从土壤部面上看,它只高高地悬挂在土壤剖面的上部,所以叫做“悬着水”。土壤里所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的总和。田间持水量是不受地下水影响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所能保持的最大水量。这时,土壤的吸水力很低,只有0.1~0.3个大气压,很容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所以毛管水是土壤里最宝贵的有效水,同一种质地的土壤,其田间持水量基本上是相同的(见表1-9),是一个常数。如果测定出某一种作物和某一种质地土壤的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萎蔫时的含水量),即可计算出土壤的最大有效水量,同时还可以判断此时是否需要灌溉和确

八年级物理上册 2.5水循环学案 苏科版

水循环 【学习目标】 1.知道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3.了解破坏和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危害; 4.知道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的保护。 【要点梳理】 要点一、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要点诠释: (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特点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地表径流、下渗、地表 径流等。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 水资源得以更新,陆地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等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 少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蒸发、降水等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4)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5)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要点二、珍贵的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但其中96.5%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要点诠释: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原理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原理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水为制冷剂,溴化锂水溶液为吸收剂,制取0℃以上的低温水,多用于空调系统。 溴化锂的性质与食盐相似,属盐类。它的沸点为1265℃,故在一般的高温下对溴化锂水溶液加热时,可以认为仅产生水蒸气,整个系统中没有精馏设备,因而系统更加简单。溴化锂具有极强的吸水性,但溴化锂在水中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的,溶液的浓度不宜超过66%,否则运行中,当溶液温度降低时,将有溴化锂结晶析出的危险性,破坏循环的正常运行。溴化锂水溶液的水蒸气分压,比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小得多,故在相同压力下,溴化锂水溶液具有吸收温度比它低得多的水蒸气的能力,这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机理之一。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原理同蒸汽压缩式制冷原理有相同之处,都是利用液态制冷剂在低温、低压条件下,蒸发、气化吸收载冷剂(冷水)的热负荷,产生制冷效应。所不同的是,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是利用“溴化 锂一水”组成的二元溶液为工质对,完成制冷循环的。 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内循环的二元工质对中,水是制冷剂。在真空(绝对压力:870Pa)状态下蒸发,具有较低的蒸发温度(5℃),从而吸收载冷剂热负荷,使之温度降低,源源不断地输出低温冷水。 工质对中溴化锂水溶液则是吸收剂,可在常温和低温下强烈地吸收水蒸气,但在高温下又能将其吸收的水分释放出来。制冷剂在二元溶液工质对中,不断地被吸收或释放出来。吸收与释放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因此,蒸发制冷循环也连续不断。制冷过程所需的热能可为蒸汽,也可利用废热,废汽,以及地下热水(75'C以上)。在燃油或天然气充足的地方,还可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取低温水。这 些特征充分表现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良好的经济性能,促进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 因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剂是水,制冷温度只能在o℃以上,一般不低于5℃,故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多用于空气调节工程作低温冷源,特别适用于大、中型空调工程中使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某些生产工艺中也可用作低温冷却水。 第一节吸收式制冷的基本原理 一、吸收式制冷机基本工作原理 从热力学原理知道,任何液体工质在由液态向气态转化过程必然向周围吸收热量。在汽化时会吸收汽化热。水在一定压力下汽化,而又必然是相应的温度。而且汽化压力愈低,汽化温度也愈低。如一个大气压下水的汽化温度为100~C,而在o.05大气压时汽化温度为33℃等。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 压力很低的条件,让水在这个压力条件下汽化吸热,就可以得到相应的低温。 一定温度和浓度的溴化锂溶液的饱和压力比同温度的水的饱和蒸汽压力低得多。由于溴化锂溶液和水之间存在蒸汽压力差,溴化锂溶液即吸收水的蒸汽,使水的蒸汽压力降低,水则进一步蒸发并吸收热量,而使本身的温度降低到对应的较低蒸汽压力的蒸发温度,从而实现制冷。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的工作循环由压缩、冷凝、节流、蒸发四个基本过程组成。吸收式制冷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实际上也是这四个过程,不过在压缩过程中,蒸汽不是利用压缩机的机械压缩,而是使用另一种方法完成的。如图2—1所示,由蒸发器出来的低压制冷剂蒸汽先进人吸收器,成在吸收器中用一种液态吸收剂来吸收,以维持蒸发器内的低压,在吸收的过程中要放出大量的溶解热。热量由管内冷却水或其他冷却介质带走,然后用溶液泵将这一由吸收剂与制冷剂混合而成的溶液送人发生器。溶液在发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水循环原理应用试题专项训练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水循环原理应用试题专项训练 1.图甲中的D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面有周期性的涨落。图乙是湖区各月降水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D湖泊为淡水湖的原因。 【答案】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含盐度较低;湖区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有河流将湖水和盐分流出。 2.读图,(其中图乙为图甲中虚线方框区域)完成下列问题。 试比较A、B两湖的矿化度(水的矿化度通常以1升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的总克数来表示)高低;并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原因。(4分) 【答案】A矿化度较B湖高(1分)。 理由: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1分)。B湖面积小,水分收入为F河淡水的注入(1分),水分支出为蒸发和径流流入进入A湖(1分),矿化度较低。(或者,A湖面积大,水分收入主要从B湖流入的湖水(1分),水分支出绝大部分为蒸发(1分),故矿化度较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 材料二2013年1月,我国东北平原的三江湿地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入世界保护区行列。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三江湿地的成因。 【答案】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不利

于地表水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结合“黄河流域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列举两例即可)【答案】中上游地区的流水侵蚀使黄河干流出现了许多峡谷;中游地区的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变得千沟万壑;下游地区的泥沙沉积,使黄河成为“地上河”;河口地区的泥沙沉积使黄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扩大。(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5.(10分)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千泉”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2分);大量渗入地下(2分);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成众多泉水(2分)。 6.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2.2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考纲要求: 1.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习题检测学生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的预习情况。 2.通过习题,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任务一:1.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示信息填写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G________H________ (2)甲乙丙分别表示发生在不同领域的水循 环类型,其中,甲表示的水循环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我市赣江水参与的水 循环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15?新课标全国1)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 .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 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性 C. 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 调节局地小气候任务三:水循环原理的运用 材料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地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 000毫米以上。博斯腾湖是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沼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下图为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沼池盐层的形成过程。

吸收式制冷分析

第七章 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是液体气化制冷的另一种形式,它和蒸气压缩式制冷一样,是利用液态制冷剂在低温低压下气化以达到制冷目的的。所不同的是:蒸气压缩式制冷是靠消耗机械功(或电能)使热量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转移,而吸收式制冷则依靠消耗热能来完成这种非自发过程。 第一节 吸收式制冷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对于吸收剂循环而言,可以将吸收器、发生器和溶液泵看作是一个“热力压缩机”,吸收器相当于压缩机的吸入侧,发生器相当于压缩机的压出侧。吸收剂可视为将已产生制冷效应的制冷剂蒸气从循环的低压侧输送到高压侧的运载液体。 二、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系数 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用制冷系数ε评价其经济性,由于吸收式制冷机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热能,故常以“热力系数”作为其经济性评价指标。热力系数ζ是吸收式制冷机所获得的制冷量0φ与消耗的热量g φ之比。 g φζφ= (7-1) 图7-1 吸收式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比较 (a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b )吸收式制冷循环 (b ) (a )

0g a k e P φφφφφ++=+= (7-2) 00g e S S S S ?=?+?+?≥ (7-3) 0g e g e S T T T φφφ?=- - + ≥ (7-4) g e e g g T T T T P T T φφ--≥- (7-5) ) () (000T T T T T T e g e g g --≤ =φφζ (7-6) 最大热力系数ζmax 为 c c 0 max εηζ=--= T T T T T T e g e g (7-6a) 热力系数ζ与最大热力系数ζmax 之比称为热力完善度ηa ,即 max a ζηζ= (7-7) 第二节 二元溶液的特性 一、二元溶液的基本特性 B A v v V )1(1ξξ-+= (7-8) 两种液体混合前的比焓 k 蒸发器冷媒 环境 发生器热媒 图7-2 吸收式制冷系统与外界 的能量交换 图7-3 可逆吸收式制冷循环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 意义应用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 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5.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6.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增强增强减弱减弱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现已取得较好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直接影响雨水的拦蓄和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降水 14.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可缓解的水资源问题是() 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2013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摘要:在人们对温室效应理解不断加深的同时,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国内外研究者的努力,已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效益、碳循环影响因素、模拟模型、碳通量及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诸多研究内容取得极为重要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尚存在不小争议,对一些过程尚不能清楚认识,对一些因素尚不能准确联系。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低碳农业; 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温度的上升对整个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和不可逆转的后果:草原和荒漠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热带扩展,副热带、暖热带和寒带缩小,寒温带略有增加;农业的种植决策、品种布局和品种改良、土地利用、农业投入和技术改进等受到影响;加剧了目前日趋紧张的水资源问题;改变了区域降水、蒸发分布状况;引发环境问题,增加了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压力[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不是决定性原因。但不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人类活动排放出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碳循环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变化。碳循环研究在此种局势下显示出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Falkowski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蓄积了总量大约为2 000 Gt(1Gt=1×1015g)的碳[2]。尽管相较于岩石圈>60 000 000Gt和海洋38 400Gt的碳量,陆地生态系统蓄积的碳量十分微弱,但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位于陆地上,人类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且产生的影响最大,使得这部分碳储量的变化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可变性和极为显著的重要性。土壤碳库是温室气体重要的释放源,也是重要的吸收汇[3]。正因为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可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大不确定性主要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可以解释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存于植物体内,形成有机化合物并固定起来,而后一部分有机物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腐烂过程中返回大气。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就形成了大气-陆地植被-土壤-大气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4]。 在人类活动中,农业生产对陆地生态系统起了巨大的影响,农业生产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原有植被种类,甚至改变了土壤类型,并因这些改变对原有碳循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1850-199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CO2排放量约为124Gt,而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的扩张。在农业活动中,耕地所造成的总净通量约占68%,牧草占13%,迁移农业占4%。人类活动已经强烈改变了原有的全球碳循环模式[5]。 1. 农业生态系统碳源?碳汇? 农业生态系统是碳汇还是碳源,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农业生态既可以是碳汇,也可以是碳源。农业碳排放主要源于农业废弃物、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农业能源利用、稻田以及生物燃烧。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碳主要固定在作物和土壤中。农田生态系统中,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定、转化及释放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受土地利用方式、植物品种、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3]。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因自身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碳通量,同一农业系统因管理方式或利用方式不同,甚至可以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进入河流 窨井口 生产生活利用 城市集雨管网城市排水系统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就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与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与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与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就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5.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与该实验有关的就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a b c d 6.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与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现已取得较好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直接影响雨水的拦蓄与利用的水循环环节就是 (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降水 14.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可缓解的水资源问题就是( ) 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 C.地区利用不平衡 D.产业利用不平衡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就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就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18.(18分)读图与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玛纳斯绿洲就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与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锅炉水循环原理

京能集团运行人员培训教程BEIH Plant Course 锅炉水循环 The Water Cycle of Boiler MAJ TD NO.100.2

目录 1电站锅炉汽水蒸发过程流动和吸热的一般特性和原理 (1) 1.1蒸发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要求 (1) 1.2蒸发系统主要设计原则 (2) 1.3蒸发系统换热性能的主要参数和特征 (4) 1.4管内工质流动特性的基本原理和参数 (6) 1.5水循环的主要类型 (10) 2亚临界及以下状态汽水介质在垂直管中的流动和传热 (13) 2.1垂直上升管内汽水流动和传热分析 (13) 2.2垂直下降管内汽水流动和传热分析 (16) 3亚临界及以下状态汽水介质在水平管中的流动和传热 (22) 4超临界压力及以上状态汽水介质的管内流动和换热特点 (24) 4.1存在临界点区域 (24) 4.2存在拟临界温度 (24) 4.3存在大比热区 (24) 4.4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恶化类型 (24) 4.5影响传热恶化的主要因素 (25) 4.6超临界压力水蒸气的比容、比热和焓 (26) 5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循环原理 (27) 5.1自然循环的原理 (27) 5.2自然循环主要热力特征参数 (28) 5.3自然循环主要结构特征 (30) 5.4自然循环主要运行特征 (32) 5.6不稳定工况对锅炉水循环的影响 (34) 5.7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方面的控制逻辑 (35) 6直流锅炉的水循环原理 (37) 6.1强制流动蒸发受热面中的流动多值性 (37) 6.2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中流体的脉动 (43) 6.3直流锅炉的传热恶化 (47) 6.4直流锅炉的特点 (47) 6.5直流锅炉的启动系统 (48) 6.6直流锅炉的基本型式 (56) 6.7直流炉的运行特性 (60) 6.8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横向裂纹失效 (63) 6.9直流锅炉水循环方面的控制逻辑 (64) 7控制循环锅炉水循环原理 (69) 7.1控制循环锅炉基本原理 (70) 7.2控制循环锅炉一般设计原则 (71) 7.3控制循环锅炉技术特点 (75) 8锅炉缺水事故的预控 (81) 8.1、汽包水位控制当前存在隐患 (82) 8.2、锅炉缺水事故的控制 (84)

八年级物理上册《水循环》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水循环》学案 )( )( )( )( )( ) 一、复习: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请在下表中的横线上填上物态变化名称,在括号内填上吸放热情况。 二、认识水循环 1、观察书中图2-39水循环示意图。(1)将对应的水的状态变化填入书中图2-39中的空格。(2)在循环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将这些变化以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进行归纳并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3)、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移物态变化中总需要吸热或放热,吸热的物体能量________,放热的物体能量__________、这表明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一物体气态时具有的能量比液态时______(多或少), 同一物体液态时具有的能量比固态时 ______(多或少)、(4)、在水的循环中,云、雨、雪、露、雾、霜、雹是分常见的现象,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参见书P51-P52页)云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雨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雪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露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雾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霜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雹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三、珍贵的水资源1、为什么说水是人类珍贵的资源?(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植物生长 斑马饮水 龙羊峡水电站(2)、用水发电、灌溉、航运三峡航运 壶口瀑布 水污染(3)、自然美景2、过度用水及水污染的危害过度用水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水污染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学案教科版

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循环 学习内容个性 笔记【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能应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 【学习重点】 能应用升华和凝华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流程】 一、预习 阅读课本P107-109,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画出本节的重点知识 二、独学 知识点一: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直接变成的现象叫升华;如冰、碘、樟脑、干冰 等。 2、物质从…直接变成的现象叫凝华;如冰花、冰晶、霜、雾 凇等 知识点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画出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 三、对学 小对子间互相检测,并讨论独学过程中的问题。 四、群学 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你知道雾、露、霜、冰雹、雪、云、 雨自然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 1.雾和露:白天气温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当夜晚温度下降,水蒸气 成小水滴,一部分附着在大气粉尘上形成雾,一部分附着在花草树叶 上形成露。 2.霜:白天气温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夜晚,气温急剧降到0℃以下时,

地面上冷的物体,为冰花附在物体上,这就是霜。 3.冰雹:高空厚重的云层中,由于温度低于0℃,小水滴不断成冰块,冰块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没有熔化完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雹。 4.雪:由于白天气温高,空气中形成大量的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高空水蒸气成六角形的冰花,冰花降集在一起,形成雪片或者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5.云:白天气温高,地表水大量成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到冷的高空以后,一部分成小水滴,一部分成小冰晶,天空中的云就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6.雨:高空中的水蒸气不断成水,云越聚越厚,就要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云中的小冰晶也……………………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五、展示 对群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展示。 六、反馈 1.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冬天路边地面上薄薄的霜。() (2)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 (3)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 (4)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 (5)冬天,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眼镜变模糊。() (6)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2、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 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同时伴随 着(选填“吸”、“放”)热;过程② 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高考地理微专题系列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A.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B.④⑤C.③④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5.2019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第1页/共8页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6.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D.d减弱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流量下降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D.流速减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现已取得较好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直接影响雨水的拦蓄和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D.降水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水循环和水资源教案沪粤版

《水循环和水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4.5水循环和水资源》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4章第五节 【教材分析】:这节教材是本章知识的综合,也是教材的一个亮点,向学生介绍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以及水资源的珍贵,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 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以及科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自然 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启迪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介绍了水循环和水资源的有关知识,叙述了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究物理规律,让学生对自然现象有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系统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理念】: 通过阅读教科书、上网浏览、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有关资料,以自学和小组讨论为主, 培养学生自学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浪费水资源和污染水环境等有关报道,认识其危害性。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

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一、水循环环节和类型 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连接了四大圈层: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 2.各种水体不断更新,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4.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影响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5.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五、河流的补给方式 雨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 湖泊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六、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其收入水量等于支出水量和区域内蓄水变量之和。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例1、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 mm。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 mm。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例2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土壤侵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过程与机理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生物体中,总的来说,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以及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并在各大碳库之间不断循环变化。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复循环,生生不息。无疑,碳在各种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成为最佳研究载体的地位。 碳的蓄积、储量、潜力甚至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较大差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荒漠湿地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碳主要蓄积在森林之中,它们主要以2种形式储存:一是以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等生物量的形式储存;二是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储存。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储存主要是以地表以下植物有机质和土壤蓄积的形式,大部分具有很高的碳年吸收率,农田生态系统吸收的大部分碳通常以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弃物的形式运走或很快释放到大气中。当然下一个作物生长季,碳又被蓄积,如此循环往复。当前,农业土壤经常是一个净碳源,然而如果通过良好的农业措施,如免耕、休耕等,又可以减缓农田碳源的排放,甚至变源为汇。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绝大部分碳储存在土壤中。这些碳蓄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也受人类活动及外来扰动的影响,如果载蓄量超过其承载能力,或者火灾频发,都会使碳大量丢失。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几乎全部作为死的有机物存储在土壤中,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如排水可使碳释放,而造林又可以抵消其排放。在副极地附近的湿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永冻土融化也可能使土壤碳释放进入大气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碳储存在植物体内,固定为有机化合物,形成总初级生产量,同时又通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进行的各种呼吸途径或扰动将CO2返回大气。其中一部分有机物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和土壤及枯枝落叶层中有机质的腐烂(异氧呼吸)返回大气,未完全腐烂的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过程形成化石燃料储藏于地下;另一部分则通过各种(包括人为和自然的)扰动释放CO2,形成大气——植被——土壤——岩石——大气的碳库之间的往复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高三地理水循环原理应用试题专练-最新教育文档

2019届高三地理---水循环原理应用试题专练 1.图甲中的D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面有周期性的涨落。图乙是湖区各月降水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D湖泊为淡水湖的原因。 【答案】湖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含盐度较低;湖区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有河流将湖水和盐分流出。 2.读图,(其中图乙为图甲中虚线方框区域)完成下列问题。 试比较A、B两湖的矿化度(水的矿化度通常以1升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的总克数来表示)高低;并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原因。(4分) 【答案】A矿化度较B湖高(1分)。 理由:该区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1分)。B湖面积小,水分收入为F河淡水的注入(1分),水分支出为蒸发和径流流入进入A湖(1分),矿化度较低。(或者,A 湖面积大,水分收入主要从B湖流入的湖水(1分),水分支出绝大部分为蒸发(1分),故矿化度较高。)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 材料二2019年1月,我国东北平原的三江湿地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局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加入世界保护区行列。 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三江湿地的成因。 【答案】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地下水位高,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结合“黄河流域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列举两例即可) 【答案】中上游地区的流水侵蚀使黄河干流出现了许多峡谷;中游地区的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变得千沟万壑;下游地区的泥沙沉积,使黄河成为“地上河”;河口地区的泥沙沉积使黄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扩大。(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5.(10分)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其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冲积扇边缘“千泉”的形成过程。(6分) 【答案】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2分);大量渗入地下(2分);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成众多泉水(2分)。 6.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7.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3)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答案合理即可)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 汪业勖 赵士洞 牛 栋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100101) Research State of Soil C arbon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Wang Yexu ,Zhao Shidong ,Niu Do ng (Commission for Integrated Survey of Natural Resources ,Academia Sinica ,Beijing ,100101).Chines e Journal of Ecology ,1999,18(5):29-35. Soil carbo n pools and respiration play an impo rtant role in the g lobal carbon budget ,and they are also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soil carbon cycling fo r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atmospheric CO 2concentra -tio n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T he key aspects in the research o f soil carbon cycling were presented ,including the different w ay s of estimate of soil carbon pools ,the relationships betw een soil carbon cy cling and global chang e ,and the basic methods for the mod -eling of soil carbon cycling . Key words :soil ecosy stem ,carbon pools ,carbon cycling .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KZ95T -04-02-0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571030)。 作者简介:汪业勖,男,32岁,助研。1993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于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攻读生态学博士学位,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1 引 言 陆地碳循环不仅关系到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现。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 2浓度的急剧上升,并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陆地碳循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反馈机制,陆地碳循环已成为生态学、气候学、土壤学、生理学及地质学等众多学科研究的共同目标。在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计划(IGBP )中,碳循环也是全球尺度模型化工作最初集中的主要目标[13]。然而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80年代期间,在全球碳源与碳汇之间的不平衡为每年1.9±1.2PgC ,这部分“失踪”的碳汇被认为是北方中纬度森林每年吸收的0.5±0.5PgC 以及尚未观测到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每年贮存的1.4±1.5PgC [8]。应该指出这只是80年代期间的全球碳平衡的年平均值,而实际上碳循环中的生物 地球化学过程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如大气CO 2浓度、温度和降水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陆地植被的生理反应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因此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导致陆地生态系统在碳源与碳汇之间出现年际波动,影响陆地生物圈的碳平衡。目前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已经从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发展到建立全球性监测网络的系统研究[22]。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不仅是陆地植物及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养分库,同时也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对母岩进行改造的产物。因此土壤在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研究中,陆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学杂志 1999,18(5)∶29-35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