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

我想凡是对京剧有一些了解的观众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千金话白四两唱"。显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之所以要这样说,无外乎就是强调念白的重要性。

京剧的念白有京白、韵白、苏白,我的老师荀慧生还发明了一种在京白与韵白之间的念白,既嗲又俏,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谐白。

京白,就是按北京方音念的京字京味的念白,多用于花旦、架子花脸、小花脸。小生有时也在韵白中穿插几句京白,例如《打严嵩》中的常保童,带有诙谐调侃之意。有人说青衣和老生就不念京白,其实也不然,比如《四郎探母》的公主,《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都是青衣应工的戏,都念京白,张君秋先生的京白尤其好听,跟他的唱腔一样耐人寻味。老生戏主要是清装戏,比如《洪母骂畴》中的洪承畴在投降清廷以后改换旗装,顶带,同时改念京白,与他母亲念的韵白形成对照,充分地讽刺了这个叛徒数典忘祖的嘴脸。花旦戏最典型的是《十三妹》中的何玉凤,据说是王瑶卿先生的经典剧目,主要是京白念得好,具有独创性。后来的花旦念京白都是受王先生的影响。小花脸念京白的戏多,听着很随便,其实也很要功夫。比如数板时也要合辙压韵,一板一眼的,跟唱一样。还有一种叫"贯口白",好象是一口气念一大段,还越念越快,神采飞扬。最后拉一个长音,跟唱腔的嘎调一样,在观众中也能获得喝彩声。这是很要嘴皮子功夫的,偷气换气处理不好也念不下来。尤其是武丑戏,像《连环套》中的朱光祖,《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的京白都是难度很大的。我听叶盛章和张春华的念白,就跟炒蹦豆一样,干脆、利落、爽快。

韵白,和京剧的唱腔一样,都是用湖广韵。也就是说,都是200年前徽班进京时的产物。您听现在的武汉人说话,尤其是他们学北京话,就真跟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一样。其实把韵白再拉点长音,加点花,就是京剧的唱腔。由此可见,韵白的旋律就是简化的皮黄腔。有人说:"我就不信,没有湖广韵就唱不了京剧。"其实他不明白,京剧的唱腔旋律就是从湖广的方言四声调值演化而来,你怎么能用北京话的四声说出湖广话的韵味来呢?有的剧作家不熟悉湖广韵,把京白和韵白写的台词完全一样,演员说念不出来,他还挺不服气。他就忘了,不同的方言,就要有不同的语法,不同的语言结构。比如苏三在《起解》时念韵白:"你我父女趱行者。"如果换成京白就不好念,只能改成:"咱们爷俩慢慢的走吧。"相反,如金玉奴念京白:"我说嘿,你给我回来。"京剧演员一看这词就是京白,因为念韵白是念不出来的,必须改成:"听者,你与我转来!"我这么一说好象挺简单,其实这里除了艺术的形象设计和美学因素以外,还包括方言学,声韵学,是很复杂的。

谐白,介乎于京白与韵白之间,还带一些怯味儿, 我理解, 用的是京白的语气,韵白的旋律, 再夹杂几个京字儿。关于荀老师创造"谐白"的真正原意,我起初也不大清楚。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 我感到这种念白的奥妙就是给传统的韵白注入生活的气息, 使其感染力更为突出,也更贴近观众。比如《红娘》的念白所以动人, 显得嗲声嗲气, 就是因为这种念白比韵白活泛,比京白亲切。

京剧的念白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作用分为定场白,念引子,对白,贯口白,数板,扑灯蛾,念对儿,叫头,背躬和哭相思等等。

定场白:就是剧中人出场后通过打引子或唱曲牌后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说自己姓什

么,叫什么,干什么的,当什么官,再自己介绍剧情发展的背景。就说《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定场白吧:

(四位将军起霸后,诸葛亮升大帐,要处理军务,上场后念引子:

羽扇纶巾,四轮车,快似风云。

阴阳反掌,定乾坤,保汉家,两代贤臣。

(归座后念定场诗:

忆昔当年在卧龙万里乾坤掌握中。

扫尽狼烟归汉统人云男儿大英雄。

(自报家门:

老夫,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自先帝托孤以来,扫荡中原,扭转汉室。闻听司马懿兵至祁山,必然夺取街亭。我想街亭乃汉中咽喉之地,必须遣一能将前去防守,方保无虑……

这种定场白的形式,完全是演员向观众做的自我宣传。好象脱离了人物的本身和剧情,又好象没有脱离。过去的话剧是没有这样处理的。尤其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应该与角色熔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怎么可能跳出角色外叙述剧情呢?但是德国的布莱希特则发现中国京剧的定场白或自报家门是一种独特地,先进地游离效果,而且正是他所要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念白没有冲突,没有高潮却又关系着全剧的命脉,要能够吸引住观众,也是很难的。

念对儿:别看演员上场只念一副对联,不过五言十字,但是对介绍剧情,人物,心情等等却能发挥很关键的作用。例如《空城计》有一个旗牌官,从街亭到西城送地理图,上场一念:"人行千里路,马走万重山"就道出了旗牌官的身份,作用和跨越千山万水的经过,这是京剧时空自由变幻的典型手法。再如《宇宙锋》的赵艳容出场念的对联: 杜鹃枝头泣, 血泪暗悲啼。

仅仅十个字,人物的满腔悲怨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梅兰芳先生念来,把赵艳容失去丈夫后那悲痛难忍,哽咽难言的状态都熔铸在这十个字中,观众会立即感到不寒而栗。

数板:多用于丑角。如《打龙袍》的灯官;《黄金台》的门官等等。数板的台词在辙口上必须是一样的,但是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甚至都是去声或者都是阴平,要求总是一顺边。类似打油诗,如《打龙袍》的灯官数板:

灯官好,灯官妙。

听我把灯名报一报:

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

三羊开泰灯,四季平安灯,

五谷丰收灯,六国封相灯,

七财子禄灯,八仙过海灯,

九子十成灯,十面埋伏灯,

这个灯,那个灯,灯官我一时报不清……

哭相思:因为没有伴奏,列入念白,和引子一样,是有曲谱的唱。如《秦琼卖马》中秦琼上场就起哭相思,声声凄凉,道出了英雄落魄的困境,台词如下:

好汉英雄困天堂, 不知何日回故乡。

贯口白:非常讲究口齿清楚,抑扬顿挫,节奏感强烈,大都是越念越快,显示出念白的力量。例如《四进士》的一公堂,宋士杰反驳知府顾读的念白:

大人容禀:小人宋士杰,在西门以外,开了一座小小店房,不过是度日而已。那年小人去往河南上蔡县公干,偶遇杨素贞他父,我二人有八拜之交,将杨素贞拜在小人膝下以为螟蛉义女。那时,杨素贞不过是般长般大,三月一来,五月一往,如今出嫁姚家,她有满腹含冤,来在这信阳州越衙告状。她是不得不住,小人是不得不留,有道是,是亲者不能不顾,不是亲者不能相顾,她不住在干父家中,难道还住在庵堂寺院?

前几句,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念到后几句时,速度要逐渐加快,念到"庵堂"后叫起一锣。再把"寺院"用力念出,结束。可谓有理有力有节,这样就表现出一个诉讼师的铁嘴钢牙。

念白的程式套路很多,关键是念的要美,要活。

我在谈到唱腔时,引用了余叔岩先生一句话,说:"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念"。那么在这里也可以这样说:"念白的最高境界就是唱"。因为不管什么念白,都不能跟平时生活中讲话一样。都要富于旋律感,节奏感,富于音乐性。因为念白如果跟平时说话一样,就不叫艺术了,观众还到剧场来干什么呢?过去的戏曲家认为戏曲是"歌舞演故事",现在的戏曲家说戏曲是"以故事演歌舞",不管怎么说,京剧是无声不歌,念白和唱腔一样,都属于歌唱艺术的范畴,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在京剧舞台上,不少艺术家都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念白戏。比如马连良先生的《夜审潘洪》、《淮河营》、《盗宗卷》;周信芳先生的《宋士杰》、《清风亭》;萧长华先生的《法门寺》和《蒋干盗书》;花旦的念白戏就更多了, 荀慧生的《花田错》;郝寿臣的《法门寺》; 如小翠花的《乌龙院》;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念白戏,给人以很高的艺术满足。就说小翠花先生的《乌龙院》,他是把每一剧台词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念得非常动人,非常形象。尤其是别人以为很无所谓的台词,他都费了许多心血。他特别谈到阎婆惜和张文远一见面时的寒暄:

阎婆惜:你来啦?

张文远:我来了。啊大姐,你可好啊?

阎婆惜:我呀,我好。

许多演员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台词,不过是过场戏。而小翠花先生说,如果只是过场戏,这两句就可以取消。但是他认为这两句台词对剧情的发展非常重要。阎婆惜说:"你来啦?"要把"你"字拉长一点,"啦"字念得很轻,先要念出: "你可来了"的口气,继而念出:"你还来呀?"的口气,要观众听出嫌张文远老不来的话外音,是一种喜出望外而又嗔怪的意思。以此来刻画出人物之间热恋的程度。念到"我呀"后要停顿三秒钟,意思是问张文远,你还想着我呀?再念"我好"。意思是不满,耍点小脾气,爱搭不理的劲儿头。也是一种埋怨的语气,好惩罚一下张文远。有人说小翠花把这出戏演绝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技,就是把每个字,每个眼神都演到家了。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了。

因为我是荀慧生先生的徒弟,所以我在这节课主要是谈谈荀派的念白艺术:

荀派的念白特别强调情绪和语气,而不只是声腔的圆润和华丽等等。有时,由于感情的需要,他甚至把音给念"破"了,或者把一些生活中的岔音,颤音,黄音,气音来装饰他的念白。在感情激化的时候他的念法仿佛话剧中的"大间歇"。大家知道《红楼二尤》吧,剧中尤二姐在临终前哀求王熙凤时有一段念白,念得声泪俱下,惨不忍睹。荀慧生先生是这样念的:"大娘啊-(绝望中挣扎)我与你(感慨不已),往日无仇,近日无恨。方才我儿一死,分明是你……(这里的潜台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说出,无声似有声,更突出了王的凶恶与尤的懦弱,也是一种无声的控诉)……我儿一死,也就罢了(大间歇)你为何苦苦要害我的性命(念时迸发出嘶哑如裂帛一样的痛哭声音,尤其是苦字要像破锣一样难听)?大娘你(翻高念)你……你饶了我吧……!"最后用气音哭音念出,一边念,一边匍匐前行,要念出撕心裂腑的感觉。

您想,这段念白如果念得非常优美动听,声音都修饰得那么清脆甜美,就无法刻画出尤二姐临死前的那种悲怆、愤慨、凄凉和绝望中的乞求与挣扎。是不是就像话剧那样完全用生活中的感情去念就可以呢?不是,这里同样需要准确而细腻的修饰,需要强烈的节奏感,需要旋律和曲调,需要锣经的伴奏。只不过是要充满悲剧的色彩罢了。荀慧生老师在演出《金玉奴》的最后"棒打"一场,当金玉奴血泪控诉忘恩负义的薄情郎莫稽时,有一大段念白,是金玉奴痛苦的回忆,并向义父母解释自己不愿意与莫稽和好的理由,就与上面尤二姐临终前的念白一样,要运用气音、破音、哭音、颤音来刻画人物的心情。不同的是, 尤二姐是唯唯诺诺, 金玉奴是理直气壮,所以金玉奴的念白在强调"间歇"的同时,还要强调高低音的反差对比,用荀派特有的"点指"来加重"重点句"和"主语"的力量。才能给人一种感觉,感觉到金玉奴把莫稽骂得痛快淋漓,骂得解气。

荀派的京白也独具特色。很嗲,很俏。所以念白时的发音位置要靠前,充分运用牙齿和舌尖的力量,口型微开,快中有慢。虽然也很讲究反切,讲究吐字清楚,讲究字头、字腹和字尾,但是他认为这种讲究不能让观众听出来,不能让观众感觉到你是在卖弄功夫呢。既要观众字字听清晰,又要极其自然。在塑造十几岁的少女时,他的念白介于咬舌与不咬舌之间,清楚,好听,年龄感特别强,特别准确。例如他扮演的韩玉姐、金玉奴、尤三姐,都在念白方面下了很大的

功夫。

比如《诓妻嫁妹》中的韩玉姐,她的每段念白都不长,但是都要念出人物的个性,使观众通过念白感受到人物的幼稚、憨直、可爱。说得要亲切、真诚,声音要有点嗲和娇,甚至有点赖,可是又不能失去可爱的一面。比如在最后一场,陈智处理完案件后,亲自做媒,将韩玉姐许配张少莲。这时韩玉姐问:"陈大人,人家张少莲没有答应我的亲事,你怎么就让俞仁去备办妆奁呢?"

陈智说:"自有老夫做主。"

韩玉姐说:"那可不行,(天真,但是很严肃)婚姻大事,您可不能当儿戏,待会儿我打扮好了,他要是不要我,那可怎么办呢?"

陈智说:"此事包在老夫身上。"

韩玉姐说:"怎么着,包在你的身上?那好极了,我就打扮去了,我打扮成新娘子,一会儿我就跟他拜天地。他要是要我那还好说,他要是不要我,咱们俩人回头再算帐。"

这段一共五句,要步步紧逼,一气呵成。表现出小姑娘的纯真、急切和侥情,所以从"我打扮去了"开始喘一口气,中间不能再呼吸。这个过程中的用气过程是吸-再吸-再吸气-放气-沉气。同时表情、手势的配合也要与呼吸一致,并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要在念完后引发出哄堂大笑。如果每一个自然句后面都喘一口气,情绪就完全不一样了,人物的身份也不对了。尤其是在念到"他要是不要我"后喘一口气,再念"回头咱们再算帐",那就不是可爱的少女,而是穷凶极恶的阎婆惜,不是喜剧,而是一场严酷的斗争了。足见念白的节奏和一个小小的气口是多么重要,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然,念白所以说是一门艺术,还不只是其音乐性和技巧性,关键的是塑造一个艺术形象的艺术手段。比如在《红楼二尤》中有一段对白:

贾蓉:三姨,您看我给二姨保的媒怎么样啊?

尤三姐:不错呀!(反话)

贾蓉:要是不错的话,我哪儿叔叔大爷还多着哪,我再给您找一个怎么样?

尤三姐:我揍你!

别看尤三姐每次只说这三个字,但是这三个字能够准确地刻画出尤三姐的个性,如果换一句台词,那怕换一个字,比如把"我揍你"改成"我打你",就不是尤三姐了,也与尤三姐后来"闹宴"一场时戏弄贾莲和贾蓉的脾气不相符合了。只有这样尖刻,刁钻的语言才能表现出尤三姐敢恨敢爱的特点,也才有后来悲壮的殉情。所以说戏剧的语言不仅要有逻辑性,更要有艺术个性。记得北京京剧院在排演吴祖光先生编剧的《三打陶三春》时,许多演员和导演都对剧中陶三春闯金殿前念的台词:"我先敲它娘的景阳钟",下殿时念的:"万岁爷,明儿见!"提出疑义。可是吴祖光先生说:"那句台词都可以改,唯有这句不能改,如果改了,就不是这出戏了,这是特定人

物的特定语言。我所以要设计这句台词,是考虑过剧本,考虑过观众的欣赏习惯。我相信这句念白一定会有很强烈的效果。"果然,在演出时,这句念白的舞台效果非常强烈,甚至成了陶三春这个人物的形象语言,也成了这出戏的代名词。可见优秀的剧作家,对人物的念白都是很讲究的

京剧的念白

京剧的念白 我想凡是对京剧有一些了解的观众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千金话白四两唱"。显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之所以要这样说,无外乎就是强调念白的重要性。 京剧的念白有京白、韵白、苏白,我的老师荀慧生还发明了一种在京白与韵白之间的念白,既嗲又俏,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谐白。 京白,就是按北京方音念的京字京味的念白,多用于花旦、架子花脸、小花脸。小生有时也在韵白中穿插几句京白,例如《打严嵩》中的常保童,带有诙谐调侃之意。有人说青衣和老生就不念京白,其实也不然,比如《四郎探母》的公主,《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都是青衣应工的戏,都念京白,张君秋先生的京白尤其好听,跟他的唱腔一样耐人寻味。老生戏主要是清装戏,比如《洪母骂畴》中的洪承畴在投降清廷以后改换旗装,顶带,同时改念京白,与他母亲念的韵白形成对照,充分地讽刺了这个叛徒数典忘祖的嘴脸。花旦戏最典型的是《十三妹》中的何玉凤,据说是王瑶卿先生的经典剧目,主要是京白念得好,具有独创性。后来的花旦念京白都是受王先生的影响。小花脸念京白的戏多,听着很随便,其实也很要功夫。比如数板时也要合辙压韵,一板一眼的,跟唱一样。还有一种叫"贯口白",好象是一口气念一大段,还越念越快,神采飞扬。最后拉一个长音,跟唱腔的嘎调一样,在观众中也能获得喝彩声。这是很要嘴皮子功夫的,偷气换气处理不好也念不下来。尤其是武丑戏,像《连环套》中的朱光祖,《九龙杯》中的杨香武的京白都是难度很大的。我听叶盛章和张春华的念白,就跟炒蹦豆一样,干脆、利落、爽快。 韵白,和京剧的唱腔一样,都是用湖广韵。也就是说,都是200年前徽班进京时的产物。您听现在的武汉人说话,尤其是他们学北京话,就真跟京剧舞台上的韵白一样。其实把韵白再拉点长音,加点花,就是京剧的唱腔。由此可见,韵白的旋律就是简化的皮黄腔。有人说:"我就不信,没有湖广韵就唱不了京剧。"其实他不明白,京剧的唱腔旋律就是从湖广的方言四声调值演化而来,你怎么能用北京话的四声说出湖广话的韵味来呢?有的剧作家不熟悉湖广韵,把京白和韵白写的台词完全一样,演员说念不出来,他还挺不服气。他就忘了,不同的方言,就要有不同的语法,不同的语言结构。比如苏三在《起解》时念韵白:"你我父女趱行者。"如果换成京白就不好念,只能改成:"咱们爷俩慢慢的走吧。"相反,如金玉奴念京白:"我说嘿,你给我回来。"京剧演员一看这词就是京白,因为念韵白是念不出来的,必须改成:"听者,你与我转来!"我这么一说好象挺简单,其实这里除了艺术的形象设计和美学因素以外,还包括方言学,声韵学,是很复杂的。 谐白,介乎于京白与韵白之间,还带一些怯味儿, 我理解, 用的是京白的语气,韵白的旋律, 再夹杂几个京字儿。关于荀老师创造"谐白"的真正原意,我起初也不大清楚。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 我感到这种念白的奥妙就是给传统的韵白注入生活的气息, 使其感染力更为突出,也更贴近观众。比如《红娘》的念白所以动人, 显得嗲声嗲气, 就是因为这种念白比韵白活泛,比京白亲切。 京剧的念白还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作用分为定场白,念引子,对白,贯口白,数板,扑灯蛾,念对儿,叫头,背躬和哭相思等等。 定场白:就是剧中人出场后通过打引子或唱曲牌后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说自己姓什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浅谈戏剧鉴赏的学习感悟 一.学习之前 在没有选修这门戏曲鉴赏课之前对戏曲知识了解仅限于听过几段非常经典的名段,比如《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正状元,正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只是觉得声音婉转悠扬,使得听惯了流行歌的耳朵生出新鲜感来,可是并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一来是戏曲中所唱的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二来戏曲“好听”的也就是那么几段,每年春晚上形而上的搞一下,我们这些外行人听来听去也就是那么几个调调,与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比起来难免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日益增加,根本就没有那种雅兴去听如此“小资”的才子佳人的“咿咿呀呀”。到今天,戏曲这个昔日的艺术界的贵族已经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了,对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儿女似乎懂不懂都无所谓,因为戏曲与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似乎真的扯不上关系。 但是在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之后,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总体的概念,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听到一段戏就不想停下来,深刻的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 二.学习之中 (一)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学习的内容大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

浅谈京剧的唱词艺术

浅谈京剧的唱词艺术 京剧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的一朵奇葩,自清末创立,于民国年间大放异彩,受到贵族、知识分子和广大中下层百姓的喜爱。后来更经过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杨小楼、萧长华等前辈名家的不断丰富完善,真正发扬光大,成为我国的国粹艺术,向全世界人民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因此,我准备用自己浅陋的学识对于京剧艺术做一点初步的探索。 众所周知,“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项基本功,而通过对这四种表现手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创造性的运用,就形成了京剧艺术缤纷多彩的舞台效果和表现张力。本文将着重对于京剧的唱词的表现艺术进行初步的分析。 京剧发轫于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又与其他地方剧种相互融合,以徽调、汉戏、昆曲、秦腔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方式。京剧的台词,大多以演义小说、话本为蓝本,经剧作家及艺人进行二次加工,并吸收了很多地方剧种台词的精华。现存的宋元时代的话本,由于编写者以及听众的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唱词大多失之粗糙俗鄙。但随着明清以降的许多文人贵族痴迷于戏曲,此时的剧本如《桃花扇》、《牡丹亭》等,在语言上已趋近于诗词等纯文学形式,大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其唱词瑰丽华美、琳琅满目,已变成可供士人阶层欣赏的艺术形式,风靡于有清一代的昆曲,更将语言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而在这种社会基础和艺术基础上衍生出的京剧,在唱词上也继承了昆曲典雅含蓄的特点,同时伴随着秦腔等西北剧种的融入,京剧的唱词又吹进一股刚劲粗犷之风(如《锁五龙》的台词脱胎于秦腔《斩单童》,但经过进一步加工,删去繁枝芜叶,大大提高了唱词的凝聚力和表现力),最终形成了自己华美恢弘的风格。 作为叙事性的戏剧,情节是全剧的核心,而唱词则用来为情节服务。京剧的唱词风格紧随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以及全剧的主题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忽紧忽弛,亦步亦趋,形成了相得益彰的表现效果。表现草莽豪杰英雄气魄的剧目,其中的唱词大多节奏较快,豪气干云,甚至充斥有脏话俚语(如《盗御马》天霸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京剧发声技巧

京剧的发音发声方法及技巧:京剧发声技巧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 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 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 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 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 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 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 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 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 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 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 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 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 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 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浅谈京剧唱腔的程式性与灵活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4337298.html, 浅谈京剧唱腔的程式性与灵活性 作者:张岳满 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0期 【摘要】京剧唱腔具有程式性特征,但这种程式又并非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本文以 京剧《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西皮流水唱段为例来浅谈京剧唱腔的程式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程式性;京剧唱腔;《三家店》;西皮流水;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45-02 众所周知,程式性是戏曲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所谓程式,即立一定准式、规范以为法。而戏曲的程式性不仅体现在戏曲身段上,在唱腔上也有所体现。而京剧程式体系大体上是由四个层面构成的,它们是:造型程式系列、动作程式系列、声音程式系列、编导程式系列。声音程式系列主要是由角色念白的程式、唱腔的程式和音乐伴奏的程式三个方面组成的,它们共同担负着使京剧演出具备独特而充分的音乐化品格的任务。下面以《三家店》西皮流水唱段“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为例,试分析京剧唱腔的程式性。 首先,京剧唱腔的板式具有程式性。戏曲的唱腔分板腔体和曲牌体(如昆曲和曲剧等),京剧的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它主要由西皮、二黄、反二黄三种声腔组成。西皮板腔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弦,上句一般落在2音,下句一般落在1、5音,节奏是眼起板落。声腔特点是活泼明快、刚劲挺拔,擅于表现高亢激越、悲愤哀婉的情绪。二黄板腔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特点是柔和流畅、稳重舒缓、深沉抒情。在胡琴上的定弦是5、2弦,节奏是板起板落,擅于表现深思、忧伤、感叹和悲愤等情绪。反西皮是从正西皮派生出来的,按照正西皮定弦为6、3弦,转反西皮之后定弦为2、6弦。它常被用来表现极度悲伤、愤怒等情绪。每一种板式中又分许多种,且每种又有各自相对固定的特点。 以西皮流水为例,西皮包括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娃娃调等,而西皮流水是一种有板无眼的唱腔板式,1/4拍,比二六节奏快一倍,字多腔少。一般是第一句第一个字从板上开口,中间的句子第一个字大多是从板的后半拍开口,最后一句末一个字落在板上。十几句前后贯串,一气呵成。常用于叙事、抒情、描景,既可以表现轻快、潇洒、流畅的情绪,又可以表现忧愁、悲伤等情绪。如《三家店》中秦琼唱的西皮流水:“一不是响马并贼寇,二不是歹人把城偷。杨林与我来争斗,因此上发配到登州。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舍不得老娘白了头。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身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叫一声解差把店投”,此唱段为1/4拍,第一句“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尊一声过往的宾朋听从头”中,“将”字从板上开口,后面几句中的第一个字大多从板的后半拍开唱。此段唱腔述说出了秦琼被押往登州途中的情形,抒发了他对离别家园、亲人和好朋友的不舍之情。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京剧唱腔联奏》教案.doc

《京剧唱腔联奏》 教学目的: 1、通过著名京剧选段的欣赏,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2、学习京剧的基础知识,重点了解京剧唱腔以及它们的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重点:学习京剧唱腔。 教学难点:掌握唱腔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教具:多媒体音像设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直观法(在上课前十分钟里放一段京剧),请同学们辨认一下这是什么剧种?(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京剧唱腔联奏》。 你为什么得出老师放录像的剧种是京剧的结论?你了解京剧吗?你知道京剧一些名家的名字吗?你知道京剧一些特别有影响的剧目吗?你会演唱几句京剧唱段吗?你知道京剧在世界戏剧表演领域的地位吗?如果你知道其中的一点,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京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学习京剧,了解京剧,其意义不仅是了解一个戏曲剧种,更在于加深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中国戏曲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革新与发展,现存剧种三百多种。京剧乃其中佼佼者。京剧不仅被炎黄子孙称为“国粹”;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推崇、所热爱。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表演艺术体系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 二、新课讲授: 京剧是由文学、音乐、表演、美术、舞蹈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京剧音乐在所有艺术的组成部分中占重要的地位。京剧唱腔是京剧音乐的中心,唱腔是表达和抒发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剧唱腔具有旋律性强,优美抒情,富于变化和对比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同学们注意:京剧唱腔分西皮、二黄两大类。 西皮腔——西部甘肃、陕西等地的秦腔流入湖北演化而成。 二黄腔——起源于南方。(有人说湖北、有人说安徽、未有定论)。两类不同的声腔有着不同的特征,

京剧声腔知识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真嗓 真嗓亦名本嗓,大嗓,真声.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声带缩紧,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 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假嗓 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声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小嗓,二本嗓,假声都与假嗓相同)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之二 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需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 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 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京剧的发音技巧

京剧的发音技巧 京剧的发音技巧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 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京剧各唱腔示例

京剧各唱腔示例 例:西皮流水——《儿行千里母担忧》 【二黄导板】《铡判官》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 【二黄顶板】《狸猫换太子》莫要害怕,你莫要惊慌 【二黄滚板】《六月雪》我哭、哭一声禁妈妈!叫、叫一声禁大娘 【二黄垛板】《铁弓缘》分明受害遭诬陷,为何隐忍不敢言 【二黄回龙】《范进中举》秋风落叶飘不定 【二黄快板】《朱仙镇》一封书信忙修上,匆匆忙忙写几行 【二黄快二六】《曹雪芹》恸金陵儿时姐妹皆沦丧,寄孤寺抚今思昔痛断肠 【二黄快三眼】《贺后骂殿》遭不幸老王爷晏了御驾,贼昏王篡了位谋乱邦家 【二黄快原板】《曹操与杨修》汉祚衰群凶起狼烟滚滚,锦江山飘血腥遍野尸横 【二黄二六】《赤桑镇》自幼儿蒙嫂娘训教抚养,金石言永不忘铭记心旁 【二黄慢板】《陈三两》家住山东在临清,李家大寨有门庭。 【二黄碰板】《强项令》杀人者是万岁,执法严明夏门亭,臣乃是奉命而行 【二黄碰板三眼】《罢宴》想当年先太爷早把命丧,太夫人与人家浆浆洗洗、缝缝连连,一家人苦度时光 【二黄碰板原板】《搜孤救孤》躬身下拜礼恭敬,眼望孤儿泪淋淋 【二黄清板】《包公辞朝》一人有事百人跑,风吹一叶百枝摇 【二黄散板】《赤桑镇》见嫂娘只哭得泪如雨降,纵然是铁面人也要心伤 【二黄小导板】《秦香莲》晴天霹雳魂飘荡 【二黄摇板】《野猪林》若非仁兄从天降,小弟我今日里做鬼他乡 【二黄吟板】《金玉奴》苦命的爹爹呀 【二黄原板】《杨门女将》听说是杨元帅为国丧命,不由得年迈人珠泪淋淋 【二黄中三眼】《法场换子》恨薛刚小奴才不如禽兽,吃醉酒全不顾满面含羞 【反二黄导板】《廉锦枫》为娘亲哪顾得微躯薄命 【反二黄回龙】《太真外传》我只得起徘徊忙推玉枕、斜挽云鬟、花冠不整,转过银屏就来到了前庭 【反二黄快板】《探阴山》金蝉诉罢是非分辨,贼判徇私罪滔天! 【反二黄快二六】《对花枪》有一天爹娘叫我在那堂前坐,向我把那婚姻的事儿提 【反二黄快三眼】《李陵碑》杨三郎被马踏尸骨难找;四、八郎落番邦无有下梢 【反二黄慢板】《祭塔》未开言不由娘珠泪双流,叫一声仕林儿细听从头 【反二黄慢原板】《对花枪》四十年前有一天清晨起,大雪飘飘铺满地 【反二黄碰板三眼】《满江红》见屠苏想起了黄龙痛饮,满江红班师诏历历前尘 【反二黄散板】《赵氏孤儿》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千头万绪涌在心 【反二黄原板】《秦香莲》分别时一席话牢记在心上,夫做高官绝不能抛弃糟糠 【反二黄中三眼】《对花枪》我的家祖居南阳地,离城十里姜家集 【反汉调】《红娘》我小姐红晕上粉面,红娘心中这才了然 【反四平调】《梅妃》我和你长相知情同姐妹,又怎忍一旦间劳燕分飞? 【反西皮二六】《李逵探母》自从娇儿你离家园,为娘时刻就挂儿在心田。 【反西皮快二六】《哭灵牌》恼恨那范疆、张达贼强盗,害孤三弟二贼脱逃 【反西皮散板】《西厢记》只见他软瘫瘫颓然就座,只见他闷恹恹懒把身挪 【反西皮摇板】《哭灵牌》非是为伯珠泪掉,孤与尔父生死交

京剧唱腔知识教(学)案

京剧唱腔 一、什么是唱腔 唱腔,汉族戏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指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如歌谣体、曲牌体)的演唱法的总称。重金属音乐中,有一般通俗歌曲唱腔、死亡金属或黑金属的低沉咆哮式嘶吼唱腔等。 二、基本唱腔 唱腔(京剧)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 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 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板式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以及20 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降低四度(即京胡由“5 2”定弦变为“15”定弦)是反二黄。与二黄相较,降低了调门,扩展了音区,曲调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强,更适于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相同。另有调,也叫“二黄平板”,由吹腔演变而来。板式只有原板、慢板两种,但曲调灵活,能适应不同句式,可表现多种感情。不论委婉缠绵、轻松明快或沉郁苍凉,都可使用吹腔,旋律与调相近,伴奏用笛子。原是曲牌体,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唱腔中伴有过门。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板。高拨子,亦称“拨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用弹拨乐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曲调昂扬激越,适合于表现悲愤的情绪。以上诸腔为各行角色所通用,仅在发声、音区、唱法上有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属于特定角色行当通用。如南梆子从梆子演变而来,仅旦角、小生唱,曲调委婉绮丽,适于表达细腻、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导板、原板。娃娃调(西皮、二黄都有),主要由小生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锣及其他杂腔、小调,为丑角、花旦专用。

欣赏京剧的心得与体会

欣赏京剧的心得与体会

————————————————————————————————作者:————————————————————————————————日期: 2

3 浅谈欣赏京剧的心得与体会 ------魏锡流 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京剧汇集和融合了各地方剧种的艺术精华,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成为我国近世纪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剧种。我国戏曲从宋代后期产生开始,经历了南宋戏与元杂剧、明昆曲的两次高潮,又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变发展,可以说至京剧的产生,形成了我国戏曲及戏曲音乐历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1、 京剧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 1、 胚胎期:京剧唱腔其本身来源是多元化的,它集南北腔调之大成,而形成为近代以来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被称为皮黄戏。即说明它的腔调主要成份就是西皮和二黄腔调。这两种腔调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西皮出自**的西琴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西秦腔的扩散大概分为两路:一路走的是黄河以北、由西向东的路线。帮现在一般认为西秦腔最早演变成的梆子支系。如:河南梆子、**梆子、山东梆子等。形成我国北方戏曲最大宗的梆子腔系统;另一路是从**向南,进入四川后向江南地区和南方诸省扩散。在湖北的秦腔衍变为湖广调,这就是西皮腔。它是湖北艺人的创造,当时也称楚调。 京剧中的二黄腔是来自于徽剧中的二黄调。关于二黄调的起源说法颇多,但其地域大致不出湖北、**等省。有人说是产生于湖北的**、黄岗,故称二黄;又有人说是出自于**的安庆地区,安庆旧有**腔,后名石牌腔,即吹腔。由于用竹制的两笛伴奏而称二黄;另外还有人认为是出自江西的**腔,由于语音之讹而称二黄。总之,认为出自湖北之东、**之南、江西之北等地区。 京剧形成之前京城已有京腔在演唱,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魏长生率领的秦腔班子自四川入京,使京腔繁盛的局面改观,秦腔在京城风靡一时,之后由于清朝廷认为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一度被禁止演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值乾隆帝八十寿辰,北京城里正准备盛大庆典,**的徽籍大盐商江鹤亭组织了一个名叫三庆班的徽戏班子,由当时著名的表演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当时的祝寿演出规模十分盛大,在繁华街区每隔百步就设一个戏台,弦歌高唱、鼓乐阵阵;南腔北调荟萃争艳,吸引了众多戏众。第一次进京的三庆班崭露头角,引人注目。三庆班集中了众多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艺人,其中领班高朗亭最为出色,分当时处仅16岁,技艺精湛,以男子之身饰演旦角,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和女子无异。不但没有半分勉强,反而更加富有韵味。观众对他的表演大加赞赏。三庆班也因此大出风头。继三庆班之后,徽籍戏班陆续进京,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他们和三庆班一起被称为四大徽班。从此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序幕。由于短短几天徽调的崛起,致使大量的京腔、秦腔赏加入徽班,于是期空调也就渐渐地被融合进徽调之中,形成以徽、秦两调为主的合流局面。虽未能以二黄调独当一面,但实际上已经以二黄调的名义兼唱其他的腔调。因此现在论及京剧的产生,均以在二黄调基础上兼收并蓄了昆腔、梆子腔、吹腔、罗罗、拔子以及其他的一些民间小调而逐步形成的。然而那时徽、秦合流的二黄调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京剧腔调,只能说是京剧腔调的胚胎。 2、 发育生长期:经过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的衍变发展,道光中期湖北楚调的进京,促成徽汉的合流,进一步强化了以后京剧中二黄与西皮两调的结合,成为京剧胚胎发育的关键期。此时西皮与二黄被称为皮黄戏。道光后期,京师梨园的风气为之一变,以生角为主,当以生腔为主后,马上就出现了程长庚的徽派、余三胜的汉派、张二奎的京派。此三人被称为三杰。这三位演员在皮黄戏过渡到京剧的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著名老生赏余三胜。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念白上他以自己的汉调语音为基础,吸收了京音、徽音语言因素,创造了一种既能使京城观众听得懂又非常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声调。这种新颖的戏剧用语后来被称为湖广音。湖广音的戏剧用语把我国千百年来汉语的声调等特点加以充分的展示,并把它推向极致!可以说后来我国几乎所有戏曲、曲艺中均被广泛吸收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余三胜还把这种语音用于演唱上,使腔调唱词的四声分明,曲调也更为抑扬顿

京剧声腔术语

京剧声腔术语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4337298.html,京剧网(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2)本嗓同“假嗓”。 (3)大嗓同“真嗓”。 (4)真声同“真嗓”。 (5)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京剧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声音的刚柔力度有所不同。(6)小嗓同“假嗓”。 (7)二本嗓同“假嗓”。 (8)假声同“假嗓”。 (9)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纯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带左者。另外,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10)吊嗓亦作调嗓。京剧演员的练唱方法,也是演员唱功锻炼的步骤之一。演员每天除喊嗓、念白外,还须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声练唱戏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调门,然后适当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11)调嗓同“吊嗓”。 (12)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13)丹田音京剧声乐名词。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14)响堂同“丹田音”。 (15)云遮月京剧声乐名词。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谭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属于这一类型。 (16)塌中京剧声乐名词。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17)脑后音京剧发生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

裘派京剧唱腔特点

裘派京剧唱腔特点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它在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综合、融化、丰富、提高,形成了一个博大而精深的艺术体系,被尊称为“国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裘派京剧唱腔特点,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博采众长成就了裘派舞台艺术的魁力 我们对艺术的学习,通常有几种方式:一方面包括对前人的继承和改造;一方面对他人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一方面还包括向生活寻求艺术答案和真谛,体味京剧“三昧”。裘先生在学习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上,也是从这几个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 裘先生曾为金少山配演过架子花脸、二路花脸等,还经常与袁世海等人偷看周信芳先生的麒派老生戏,不仅广为寻求适合自己条件之路,而且用心领悟各种表演风格的成功之处。他通过演着架子学铜锤,通过闯荡上海等地,做底包、当配角,戏路更宽了;它通过对麒派演唱风格的分析,领悟到舞台表演要“抓”人,就必须把这一道汤做出特色、做出诱人的味道,必须从演唱上表现出力度;从动作设计方面体现出棱角;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上根据剧情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丰沛的感情,要形成起伏,要有较强的节奏感,不能让人感觉到整个是一碗没有味道的白开水。所以,裘派的产生,是裘先生父子吸取了金派的演唱技巧及郝、侯等派的表演艺术,融合其他门类的表演技巧,发扬了自身特色,最终形成了铜锤和架子花脸融为一体的风格。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舞台人物的神与内、气与内,乃至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规范的;演员的精神就在于与舞台人物的内心相碰撞,进发出强烈的感染力。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到,裘派艺术的审美意识的树立,实际上是经历了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通过广收博采,艺术水平便会有长足的进

第三讲 京剧的唱腔艺术

第三讲京剧的唱腔艺术 孙毓敏 对任何剧种来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唱腔所树立的音乐形象也是最动人的,所以京剧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唱腔是排在第一位的。 京剧的唱腔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一说 京剧唱念的音韵。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语言,因此历来是“字同形,书同文,但语不同音”。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方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戏曲,也就是地方戏。据说在80年代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全国竟有317个剧种。虽然剧种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剧种的唱腔都是以方言的语调特点形成的。有位语言专家说,地方戏曲的唱腔就是把方言的语调拉长了,这个说法我认为是话糙理不糙。 那么京剧一定是北京的方言吧?不对。由于京剧是从湖北的楚调(在明、清两代湖北一带称湖广)与安徽的徽调演变而来的,所以京剧的唱腔和念白是在湖广与安徽的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们今天听京剧和汉剧与徽剧的唱腔与念白有些相似却又不完全相似。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京剧是徽调与楚调演员在北京相互融合后形成的,为适应北京的观众,所以不可避免地溶入了京音。就好象是湖北人说北京话。声调是湖广的,许多字音却是北京的。湖广人听得懂,北京人也听得明白。由于湖广音和长江以南的川、湘、云、贵等地方方言都属于北方语系,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够接受京剧,这也就为京剧走向全国,成为我们的国剧奠定了基础。最典型的就是京剧老生的唱腔和念白。例如《打渔杀家》的萧恩上场唱的西皮散板“父女打鱼在江下”一句,按北京语音的四声应该是“去上上阳去阴去”(也就是“仄仄仄平仄平仄”),唱出来不是评剧味,也许就是京韵大鼓的味道了。按京剧的语音四声则是“上阳阴阳上阴去”(也就是“仄平平平仄平仄”),只有这样才能唱出京剧的韵味。有人说“打”怎么能唱“搭”呢?如果您到湖北武汉听听当地人说话就会发现答案:因为京剧是“以字生腔”,又是从湖北方言戏(楚调)发展而来的,所以京剧的唱念基本旋律就是从湖北方言语调演变来的,用我们内行的说法就是湖广音。我为什么要先讲清楚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常说京剧的唱念讲究“字正 腔圆”,然而我们千万不要用北京话或者普通话去规范京剧的“字正腔圆”。如果那样去要求我们的京剧演员非找麻烦不可。 既然我们知道了京剧的音韵,也就明白了京剧唱的不是北京的“京腔京韵”,也就明白了京剧的唱腔为什么与今天湖北的汉剧和安徽的徽剧的西皮二黄腔那么相似,甚至有的京剧,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京剧演员还直接唱起了徽剧的高拨子。下面我们就开始介绍一

京剧——声调及其在唱腔中的用法

中国艺术招生网>>戏剧>>戏剧专业 >>京剧——声调及其在唱腔中的用法 京剧——声调及其在唱腔中的用法 2007-4-2 10:52:48 声调又称字调,是构成字音四大要素(字头、字腹、字尾、字调)的重要因素,而且声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京剧唱腔遵循的是曲调与字调的统一,曲调的高低升降与字调的阴阳上去这四声走向基本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就会形成“倒字”。京剧唱腔的设计是按“以字行腔”的规则,也就是按照字的四声调、调向的变化来安排唱腔的旋律的。因而,字音的四声是唱腔旋律走向的依据。字音的声调不同,旋律也就会有差异。京剧演唱者必须懂得这个原理,遵循这个规则,按每个字的声调来行腔,才能做到“字正”。有人讲,抽掉京剧声调,即是抽掉了京剧的灵魂。京剧声调是湖广音、北京音、中州韵等方面语调的综合,“如果把京剧里韵白和唱腔中的具复杂性的上声和湖广音的去声完全抽掉,而代之以京音,就会变成曲剧或评剧”。“京剧中的韵白和唱腔与口语化京音的主要矛盾在声调,所谓‘字正腔圆’,声调的重要性远大于‘尖团字’、‘上口字’,尖团、上口不涉及行腔的设计”。这些京剧界行家的讲话,非常简单明了地点出了声调在京剧唱念中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京剧演唱者没有四声声调意识或不重视声调的重要性,那他无论如何努力,也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字正腔圆”。 故然,由于京剧唱腔特别是经典的传统唱腔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唱腔设计者的精心安排,以及艺术家们的反复磨合、修正,一般不会出现“倒字”。但问题不仅仅在于有否倒字,关键在于不讲四声会使整段唱缺乏生气、韵味,变成“无调字”,听起来起伏不明,层次不清,变成了歌曲的唱法,这是非常有害的。 下面从旦角“西皮慢板”句首唱腔来说明这个问题,用同一个旋律填不同唱词,效果会如何: 我们各取《洛神》、《西施》、《太真外传》【西皮慢板】中一句的句首:“过南岗”、“西施女”、“一家人”“高力士”。这四个词组的唱腔设计各不相同,但如果都用“过南岗”的唱腔唱,“西施女”、“一家人”、“高力士”三组词唱起来一定会感到有些别扭,“西”字像“齐”音,“家”字像“夹”音,即阴平字好像变成了阳平字;而“高”字像“搞”音。原因在于“过”和“南”字调与曲调走向基本一致,因而显得比较协调;而其余三组词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字调与曲调的走向不一致,因而显得较为别扭。 再举人们非常熟悉的唱腔来作比较说明。《女起解》【流水】唱段中有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太真传》【流水】唱段中有一句“太真杨氏玉环名”。如果把这两句的唱腔对调一下,就会觉得很别扭。阴平的“苏”变成了阳平的“俗”;去声的“太”变成了高唱的“胎”。 京剧演唱讲究四声是区别于歌曲唱法的重要特征。歌曲设计时一般不讲四声,因而它可以多段不同的唱词反复使用同一个旋律,比如电影《上甘岭》插曲中“一条大河波浪宽,……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姑娘好像花一样,……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好山好水好地方,……迎接它的有猎枪”这三组词用的就是同一个旋律。而京剧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尤其是一些流行歌曲,歌唱近乎说话,撇开情感因素,一个曲调随便填什么词都行,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字调和曲调走向的一致。许多歌唱家唱不好京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字音声调还起着区别字义、辨别语意的作用,演唱者如果搞错声调,非但不能正确表达唱词、话白的内容、含意,甚至会引起误解。比如“戏剧”和“喜剧”、“人名”和“任命”、“打

京剧期末考试

1、京剧:融歌舞为一炉,以剧本为载体唱腔为主体表演为中心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 形成的三个阶段 1)徽班进京(1790):三庆(傻子成亲)、四喜、和春、春台2)出现三鼎甲(前):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3)徽汉合流 2、京剧十三辙:1、发花辙(a)2、梭波辙 3、乜斜(miē xié)辙 4、衣期辙 5、姑苏辙 6、怀来辙 7、灰堆辙 8、遥条辙 9、由求辙(斗)10、言前辙如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 11、人辰辙(en)如《空城计》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12、江阳辙(shang)13、中东辙 3、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4、流派形成条件:1)有自己特有艺术个性2)有传承3)要有自己的代表作 5、梅兰芳代表作: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黛玉葬花。 6、京剧念白四大类:韵白(小生、老生、老旦、青衣、花脸)、京白(花旦、彩旦、小丑、太监)、方言白、风搅雪 7、前四大须生(老生):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8、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9.昆曲京剧对比: 昆曲:昆曲是联曲体 京剧:唱念做打,用昆曲的曲调,京剧是板腔体 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10.花衫:王瑶卿(创始人)将青衣、花旦、刀马旦三者加以综合运用,唱念做打并重,这类旦角类型被称作花衫 11、四大皇后 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胡碧云 12、京腔由弋阳腔和燕北腔相结合形成 13窦尔敦——花三块瓦,三块瓦-----马谡 14.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15.1876年京剧第一次出现在上海申报 16.京剧为什么是国粹:京剧是戏曲艺术体系中集大成于一身的代表剧种,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17、京剧特性 1虚拟性 以虚拟实 以假定的作为实有的2程式性3 综合性 三四人代千军万马,七八步跑完万里千山 18.中国历史上首次留下优人记载 第一次较为接近了角色的涵义:优孟衣冠

七年级《京剧的念白》案例评析

案例评析 初中《京剧的念白》课例评析 本课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自行设计开发的北京市“京剧进课堂”试点校的初中一年级校本,教师运用自编的“定场白”和《金玉奴》与《失街亭》两个段子中的“念白”,作为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梨园彩虹》的拓展内容,对“京白与韵白”进行分析和学习。 京剧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而京剧念白是京剧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主城部分,它渗透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京剧内容中,是中小学生学习国粹京剧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技能;俗话说:“千斤话白四两唱”,足以说明京剧念白的重要性,不了解京剧的念白,将会影响学生对京剧的理解、审美和实践,因此,本课校本课程的创造性的设计和开发是非常必要、及时和恰当的,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设计将京剧的念白(京白、韵白)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了解京剧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指导学生对京剧“念白”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体味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纵观整个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创造性的特点值得借鉴: 一、各根据教学的人文特点和地域特点进行选材 针对该校学生为北京地区城镇级农村初中校学生,京剧对他们来 说并不陌生,加之京剧进课堂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对京剧是我国的国剧的了解,使得学生学习京剧的积极性逐渐高涨;另外,北京学生对北京方言非常熟悉,教师就首先选择了京剧《苏三起解》路途中苏三与解差韵白和京白的典型对话,学生很容易上口,从中又能了解另一念白种类“方言白”;此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初步体会到了京剧艺术的韵味和魅力。 二、有趣的师生互动环节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 课堂教学以体验为基本方式,主要设计了: 1.导入环节的“问候”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自创的“开场白”创设一定的 教学情境,学生感受、领会、体验; 2.新授课阶段采用自主体验与模仿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用自己 的语言尝试体验念白与欣赏教师示范表演、观看视频片段、学生模仿体验等步骤,掌握“念白”的特点; 3.拓展延伸阶段采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表演“念 白”,教师从中进行客串,体验京剧“念白”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京剧唱腔的基本知识

京剧唱腔的基本知识 导读: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 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中。板式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以及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降低四度(即京胡由“52”定弦变为“15”定弦)是反二黄。与二黄相较,降低了调门,扩展了音区,曲调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强,更适于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相同。另有四平调,也叫“二黄平板”,由吹腔演变而来。板式只有原板、慢板两种,但曲调灵活,能适应不同句式,可表现多种感情。不论委婉缠绵、轻松明快或沉郁苍凉,都可使用吹腔,旋律与四平调相近,伴奏用笛子。原是曲牌体,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唱腔中伴有过门。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板。高拨子,亦称“拨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用弹拨乐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曲调昂扬激越,适合于表现悲愤的情绪。以上诸腔为各行角色所通用,仅在发声、音区、唱法上有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属于特定角色行当通用。如南梆子从梆子演变而来,仅旦角、小生唱,曲调委婉绮丽,适于表达细腻、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导板、原板。娃娃调(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