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以清华简《厚父》为例

赵平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字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一时代,文字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文字也未经强有力的人为规范,因而文字资料反映了更真实、更生动的面貌,是研究历史文字的最佳原始资料。

《厚父》作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一篇,共13支简,是一篇失传已久的《尚书》文献,内容十分珍贵重要。①其图版、释文、注释等信息将发表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预计2015年上半年出版。

和其他清华简文献一样,《厚父》出土于战国楚地,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书写年代下限在战国中晚期之际。②其文字形态纷繁复杂,是研究战国文字的绝佳样本。

本文将以《厚父》为例,展示先秦古书的书写面貌,并通过书写面貌探寻文本的特点,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立先秦古书文本研究的另类模式。

一、《厚父》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

《厚父》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但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判定不是楚文字,但难以归入某一具体的区域文字。如:

禹作(简1),与楚文字写法不同,而与齐、晋、秦相同,不从土。

事作(简2),与楚文字上作告或加撇划的写法不同,而与晋、齐、燕文字相同。

后作(简4)。战国时期楚文字表示“后”这个词,均写作“句”。上博简《缁衣》12、《唐虞之道》3等齐系风格的文字以及燕系文字和部分晋系文字作“后”。

皇作(简8),与楚文字不类,见于晋系文字(如侯马盟书318)和齐系文字(如陈簋)。③

湛作(简13),右边所从“甚”与郭店简《语丛四》25、《唐虞之道》25以及《说

文》古文甚写法相同,也与私官鼎偏旁写法相同,具有晋、齐文字的特点。④此外,一部分可以明确判定为三晋文字。如:

《厚父》夏作(简2,简3、简4近似)。这类写法也见于清华简《筮法》,有学者

已指出字的左下方从“又”,是由“止”讹变而来的。⑤我们则认为,这类写法的“又”当来源于西周金文(伯夏父鼎)、(仲夏父鬲)中的手形。即是说,、在演

变过程中,保留手形的演变为,保留右下羡符的演变为(鄂君启车节)。之

类写法则是或的讹变。这种写法见于晋系文字,作(私库啬夫镶金银泡

饰)、(玺汇3989)、(玺汇3990)、(玺汇2723)等形,左右不拘,“又”下或加饰笔。

《厚父》慎作(简7,简10近似)。战国时期慎字有四种写法:第一种从心真声,

作,见于秦文字;第二种从火日声,作,⑥见于齐文字;第三种作、

等形,见于晋系文字;第四种结构最为复杂,作、、、等形,见于楚文

字。《厚父》慎字与晋系文字相类,来源于西周金文、。字的上部为“椹櫍”之“櫍”的初文,从斤(锛)⑦从象形櫍,讹变为斦,后来成为質的声符字。⑧《厚父》慎字上

部所从,与金文近似,其左边是把裂变的“櫍”叠置在一起。

《厚父》敬作(简9,简13近似)。战国时期敬一般作、、,变体作

,省体作。省体仅见于晋系文字。

《厚父》夕作(简3),不同于其它系,与(中山王方壶)、(玺汇1723)等晋系文字写法相同。

《厚父》嚴作(简3)。其中“敢”的写法更接近三晋文字(如中山王圆壶),而与齐、楚、燕相差较远。

《厚父》盘作(简4),上半所从“舟”旁与晋系文字写法相似(如玺汇9640),而与楚、齐文字风格不同。

《厚父》邦作(简5)。楚文字一般左形右声,齐文字两种写法都有,但往往于“丰”下加一横划,只有晋系文字和《厚父》写法完全相同。

《厚父》友作(简11),与晋系文字(如侯马盟书300)相同,而与齐、楚文字稍异。

《厚父》高作(简12),字上从“口”,与其他系不同,与晋系文字二十九年高都

令戈相同。

另外,《厚父》简8“皇天之政工”,借“工”为“功”,也仅见于晋系文字。

由于《厚父》中有明确的晋系文字元素,那些非楚系、既见于晋系又见于其他系的文字很可能也应当视为晋系文字,是受晋系文字影响所致。

通常所说的晋系文字包括赵、韩、魏、中山、两周(东周和西周)、郑、卫。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其封国中征集到《尚书》,河间旧为赵邑,证明《尚书》在晋地确曾流传。《厚父》保有明显的晋系文字元素,说明它的底本原来可能是晋系文字写本。

二、《厚父》中保留了一些突出的古体特征

《厚父》作(简7),其右旁隹形的写法与同篇其他隹形的写法不同。同篇其他隹形的写法属于战国文字的写法,《厚父》属于早期文字的写法。

《厚父》宪作(简8),和西周金文结构相同,不从“心”,到春秋时期才出现了从心的写法。

《厚父》闻作(简1,简3近似),与清华简《筮法》(简13)写法相同,与《金滕》(简10)、《芮良夫毖》(简3)、《楚居》(简13)写法相

似。上部从,下部从,战国文字比较罕见。当时闻字一般写作、之

形,昏、耳两个部件有时互易,和《说文》所收古文相同。⑨和一般战国文字比起来,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谈谈战国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现象 ——以清华简《厚父》为例 赵平安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字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这一时代,文字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文字也未经强有力的人为规范,因而文字资料反映了更真实、更生动的面貌,是研究历史文字的最佳原始资料。 《厚父》作为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一篇,共13支简,是一篇失传已久的《尚书》文献,内容十分珍贵重要。①其图版、释文、注释等信息将发表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预计2015年上半年出版。 和其他清华简文献一样,《厚父》出土于战国楚地,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书写年代下限在战国中晚期之际。②其文字形态纷繁复杂,是研究战国文字的绝佳样本。 本文将以《厚父》为例,展示先秦古书的书写面貌,并通过书写面貌探寻文本的特点,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建立先秦古书文本研究的另类模式。 一、《厚父》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 《厚父》主体用楚文字书写,但保留了明显的非楚文字特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可以判定不是楚文字,但难以归入某一具体的区域文字。如: 禹作(简1),与楚文字写法不同,而与齐、晋、秦相同,不从土。 事作(简2),与楚文字上作告或加撇划的写法不同,而与晋、齐、燕文字相同。 后作(简4)。战国时期楚文字表示“后”这个词,均写作“句”。上博简《缁衣》12、《唐虞之道》3等齐系风格的文字以及燕系文字和部分晋系文字作“后”。 皇作(简8),与楚文字不类,见于晋系文字(如侯马盟书318)和齐系文字(如陈簋)。③ 湛作(简13),右边所从“甚”与郭店简《语丛四》25、《唐虞之道》25以及《说 文》古文甚写法相同,也与私官鼎偏旁写法相同,具有晋、齐文字的特点。④此外,一部分可以明确判定为三晋文字。如: 《厚父》夏作(简2,简3、简4近似)。这类写法也见于清华简《筮法》,有学者

秦朝文字统一

秦朝文字的统一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下令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秦朝时期各国文字 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秦朝是我国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其中文字的统一对政治经济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下令“书同文”,由丞相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它各种异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字材料之一是简牍,现在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简牍都属于战国时期,发现者只有楚国文字简牍和秦国文字简牍,此时的简牍文字是作为随葬品埋入墓葬的,楚国简牍主要有包山楚简,简的意义大,传世文献在传抄中发生有色或无色的修改。 序号出土地及名称简牍数内容墓葬 年代 出土 时间 著录资料 1 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楚 简 简24枚遣策战国1973 2 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墓 楚简 简148枚古书、遣策战国1957 《信阳楚墓》 3 湖北江陵天星观1号墓 楚简 简70枚占卜、遣策战国1978 4 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楚 简 简207枚占卜战国1965 《望山楚简》 5 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简简66枚遣策战国196 6 《望山楚简》 6 湖北江陵秦家嘴1号墓 楚简 简7枚祈祷战国1986-87 7 湖北江陵秦家嘴13号 墓楚简 简18枚占卜战国1986-87 8 湖北江陵秦家嘴99号 墓楚简 简16枚占卜、遣策战国1987 9 湖北江陵九店56号墓 楚简 简146枚日书、遣策战国1981 《九店楚简》 10 湖北江陵九店621号墓 楚简 简88枚古书战国1981-89 《九店楚简》 11 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 墓楚简 简4557枚古书战国1987 12 湖南德山夕阳坡2号墓 楚简 简2枚文书战国1983 13 湖南临澧九里1号墓楚 简 简100枚遣策战国1980 14 河南新蔡葛陵1001号 墓楚简简1571枚占卜、遣策战国1994 《新蔡楚墓 竹简》 15 湖北枣阳九联墩2号墓 楚简 简1000余枚图案战国2002 16 湖北江陵鸡公山48号 墓楚简 不明遣策战国1991 17 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楚 简 简1枚名楬战国1982 18 湖北江陵雨台山21号 墓楚竹律管 竹律管4枚音律名战国1986 19 湖北江陵砖瓦厂370号 墓楚简 简6枚司法文书战国1992 20 湖南长沙五里牌406号简38枚遣策战国1951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文化 材料1011 前一段时间简单的读了一下史记,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此简述一下我所看到的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夏商周,很多中国的神祗都在此时诞生,祝融、共工、姜太公、哪吒等等。而在战国时期以后,就是秦汉,封建专制社会。春秋战国即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也发生了大量的故事,涌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也出现了很多成语、歇后语。 在社会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春秋时候,人们开始赞同家族的传承,而不是贤能的品德。故而出现了很多贵族家族统治,每个贵族家中又有很多食客为其效忠的现象。这段时期连年战乱、政权更迭,导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文化教育渐渐由没落的贵族普及到人民之中,激发了民间思想的发展,故而出现了百家齐鸣的文化氛围。在百家齐鸣之中大量的思想相互碰撞、融合,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变化也很大,不再是一生只效忠于一个贵族,更多的是良禽择佳木而栖,朝秦暮楚的现象十分多见,这也是源于各诸侯国多年斗争。到了秦朝末年,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打破了贵族的统治制度。 因为教育的平民化,在这一时期文学也是一大亮点,《诗经》、屈原、诸子散文,很多作品传唱至今。这段时期的文人,几乎精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很多方面,所谓有识之士,人们对知识的向往也在此时逐渐浓厚。 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的发展也很大,中国玉文化崛起于此时。玉石、木雕、服饰、青铜器、音乐,因为中央集权的慢慢产生,统治者拥有更多的财富来支持艺术的发展,很多国宝级青铜器由此产生,贵族们也更多的用这些艺术产物来显示自己的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字用研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字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以下簡稱上博九)的問世,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關注,掀起了楚簡文字研究的熱潮。就其竹簡内容而言,涉及到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學者們在竹簡編聯、文字釋讀等諸多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然而對通假字或異體字進行全面考察的卻不多見。本文以此爲突破口,試圖通過梳理上博九中的通假字、異體字,進一步分析其用字現象,從而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楚簡文字的使用規律。 本篇論文共包括三章:第一章爲緒論部分,主要對本文的选题缘由、材料範圍、研究目的、研究意義、寫作思路、文章結構等作簡要介紹,回顧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字用學研究方面的相關成果。第二章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上博九中的異體字,根據異體字所屬性質的不同,做了分類:(1)因形體簡化而形成的異體字;(2) 因形體繁化而形成的異體字;(3)因義符、聲符替換而形成的異體字;(4)因結構性質不同而形成的異體字;(5)因受類化影響而形成的異體字;(6)因偏旁易位或變 動而形成的異體字。 第三章對通假字的定義、確定標準在總體上做了一些交代,並根據“本字”與“借字”之間的聲韻關係加以分類:(1)雙聲疊韻通假,即聲母和韻部完全相同;(2)雙聲通假,即聲母相同而韻部不同;(3)疊韻通假,即韻部相同而聲母不 同;(4)聲韻相近通假,聲母和韻部雖不同,但有通轉、旁轉、對轉等關係,或屬於同一聲系。結語部分對文章的總體内容做一個高度的概括,以總說異體字和通假字的特點為主,從整體上把握上博九中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形體變化規律。 最後再淺談幾點個人的看法,以及在整理材料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論文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 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战国时期的故事300字,希望能够帮到你! 战国时期的故事篇一:名士荆轲舍生刺秦王秦王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练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荆轲当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ā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

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于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于期,跟樊于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于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于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年才十三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一)总述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论 (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论 (三)《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 总述: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生产力发展,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一)政治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放松了对知识分子的约束。 (二)经济因素 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最高峰打下了良好物质基础。 启示:文化发展繁荣需要两个大的因素:一是具备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条件;二是需要发达的生产力水平。 二、主要的文论内容

(一)儒家文论 概要: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且成为显学。其标志是以孔子为先师,孟子思想为后继,以“仁”、“乐”为其思想体系。其文学理论是“教”、“用诗”,文化要义是以诗“教化”,对后世的创作影响甚深。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伟大的思,教,政。主要文论思想是“仁”,其文论主要表现是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批评。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述: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2.涉略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附补记) 赵平安[搜索該作者其他文章] 战国时期有一个写作下列诸形的字: 释法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释宫、释邑、释序、大邑的专字等四种。[1]可以说各有各的依据。因为它的某些写法(如K和G、H之类)确实很像宫和序,它和邑的形体、用法也似乎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些释法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它的各种写法中最流行的是A、B之类,和宫、序相似的写法只是偶而为之,并不具有代表性;它和邑的用法实际上有较严格的区分,和邑相似的形体,来源并不相同(详后);至于说它是大邑的专字,字形上根本无从证明。(补记:新蔡葛陵简甲三:275号中有“大邑”、“中邑”和“小邑”,甲三:348简有“大宛”,可以证明大邑专字说是错误的。)因此有必要重新考虑它的释读。 我们认为这个字应当释为宛。论证如下: 《侯马盟书》诅咒类一0五:三有字作 L 整理者隶作惌,解释说: 惌——借为冤字,音渊(yuan),冤屈的意思。《说文》以为惌是怨的古体字。《一切经音义》:“怨,屈也。”《诗·都人士》注:“苑,犹屈也。”《说文》:“冤,屈也。”故惌字

可与冤字通用。[2] 诅辞“不卑众人惌死”就是“不俾众人冤死”,文义顺畅,足见整理者的释读正确可从。有人把惌改释为悒[3]或[4],实际是没有必要的。 新近发表的上博藏战国楚竹简《缁衣》第六简和第十二简有下面一组字: 整理者隶作命或令,[5]完全是依样画葫芦的产物。在今本《缁衣》中,与之相对应的字都写作“怨”,因而也有学者直接把它隶作怨。但李零先生有不同意见,他指出:“怨”,……都是假“宛”字为之,其写法,可参看《说文》卷十下、《汗简》40页正、《古文四声韵》卷四第19页背和40页正的古文“怨”,不是“命”或“令”字。[6] 李说正确。《汗简》、《古文四声韵》和《说文》古文怨都是从心从宛省,应隶作惌,通怨。(补记:冯胜君先生在《释战国文字中的“怨”》中认为上博《缁衣》M、N、O都应释为夗,其中M是在N、O上加声符O(圆),目的是为了和令区别开来。持这一看法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解释,一是较早出现的侯马盟书L所从上部没有一横画,二是具有重要区别标志的M形反而不如简体普及。冯文发表于《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曾侯乙墓竹简第12号有一个被释作邻的字,作 P 之形。这个字简文用为地名,释邻讲不通。联系上博简中N和O的写法,应改释为。《战国策·西周策》“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章载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五]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知楚有宛地,即宛之增累字。简文“连东臣所驭政车”即“宛连敖东臣所驭政车”。[7] N、O和P所从宛同《汗简》、《古文四声韵》以及《说文》古文怨所从宛结构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 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宗 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 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 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 《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 一种,系甜酒。 《诗经·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从以騂牡享于祖考。" 《诗经·双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黄流,即 用来参和郁金香酿成的酒,郁金黄如金色,故该酒亦称黄流。 《礼记·曲礼》:"水曰清涤酒曰清酌。"水指元酒,水 可灌濯,故称清涤。清酌,经过澄清的酒。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 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开盛会而饮之酒。

《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怀古之意,系君专 饮之酒。春秋时分国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他们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 《礼记·乡饮酒义》:"尊有元酒,教民不忘本也。" 《仪礼·大射仪》:"又尊于大侯之乏东北两壶献酒。"献,应读作沙,沙酒是在五齐之上的一种酒。 《春秋纬·酒》:"酒者乳也,王者法酒旗以布政施天乳 以哺人。麦阴也,黍阳也,先渍麯而投黍是阳得阴而沸,故以麯 酿黍为酒。" 《素问·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场液及醪醴 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 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 故能至坚也"意思是,风调雨顺天地之和,加上土地高下适宜,才 能有稻子的好收成。然后才能化稻米之津为酒。

战国文字学习参考书目

戰國文字學習參考書目 (以下為馮勝君先生授課筆記,其所述意見不代表筆者觀點) A、工具書 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1,中華書局,1998年,北京。 備注:此書的特點是按韻編排,每韻下按聲紐排列,如對古音較熟悉的話,查找比較方便,相對當時來説,收字較多。不足之處在於手工摹寫有失真之處,引用時需核對原始著錄。因成書相對較早,郭店簡等大批材料未及收入。 2、湯餘惠等:《戰國文字編》2,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福州。 備注:此書收字整體上來説不如《戰國古文字典》,另外字形有修補,很多字形因此面目全非,釋字方面的問題也不少。 3、*容庚:《金文編》3,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 電子版有臺灣黃沛榮編 4、嚴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長春。 5、李守奎:《楚文字編》4,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上海。 是作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目前第一部戰國文字的分域文字編,楚文字收集較全,能夠反映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 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5,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武漢。 戰國楚系簡帛文字收集較全,包括一些尚未公開發表的資料。 7、華東師大:《戰國楚文字檢索系統》。 使用尚方便,有原篆,但釋字水準不高。 8、*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6,中華書局,1993年,北京。 9、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7,文物出版社,1994年,北京。 10、*張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編》8,中華書局,1981年,北京。 11、*羅福頤:《古璽文編》9,中華書局,1981年,北京。 是與《古璽彚編》10相配合的,釋字文字較多,可參看吳振武先生《〈古玺文编〉校訂》,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2、張頷:《古幣文編》11,中華書局,1986年,北京。 吳良寶先生正在做新的古幣文編,在釋字上肯定有很大進步,尚未見。 13、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徵》12,中華書局,1991年,北京。 釋字水準不高。 14、張光裕、曹錦炎:《東周鳥篆文字編》13,翰墨軒,1994年,香港。 1H121-61 H273 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2H121 T239 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3K877.3 R262C 閔行四樓圖書借閱區;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4H121 L417 2003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5K877.53 T291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 6K877.9 Z242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7H121 Z364S閔行工具書庫;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8H121 Z364閔行五樓參考閱覽區;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9K877.63 L921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10J292.42 G562閔行四樓圖書借閱區(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1.12) 11K875.64 Z353閔行四樓圖書借閱區;中山北路社會科學開架書庫;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12K877.93 G244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 13本校無此書。但有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以圖、摹真為載體,研究了秦至漢初文字八體之一的“鳥蟲書”,內容有鳥蟲書的構形、吳國器、越國器等,可資觀覽。現藏閔行一樓保存本閱覽區H121 C212 1999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导读:【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它属于私撰史。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另处还有小说家。但班固的概括也未尽全面,当时颇为活跃的兵家,就未列入。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概括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文,又称诸子散文;一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它记述战争的著名篇章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是一部以叙事为中心的历史著作。 《战国策》又称《国策》,还有《短长》《事语》《长书》和《修

书》等异名。它是秦汉间人篡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又称《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言谈行事主要记录在《论语》里,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里有一段向为人传诵的`精彩文字是《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内容是记述孔子与几个学生谈各自志向的,其中他所赞赏的是曾皙的志趣。 《庄子》一书的作者是庄周,他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书中。《庄子》著名的寓言有《庖丁解牛》《触蛮之争》等。 《孟子》中的著名寓言有《揠苗助长》《月攘一鸡》《奕秋诲奕》等。 《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是保存寓言最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常识】 1.文学常识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2.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3.文学常识中的文化常识 4.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5.中考关于语文的文化常识 6.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关于春秋战国的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本文是关于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篇一:苏秦合纵联六国 战国七雄中,就数秦国最强盛。楚、齐、魏、赵、燕、韩六国诸侯联合起来,用“合纵”的办法结成南北联盟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西边的秦国,用“连横”的办法结成东西联盟来保存自己呢?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批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洛阳人苏秦,他主张合纵;另一个是魏国人张仪,他主张连横。他们俩是同学。 苏秦在洛阳时想去见周天子,只恨没有人向周天子推荐。他知道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他跑到秦国去劝秦惠文王用连横的办法,把六国一个一个地消灭。不想他等了一年多,盘缠花光了,衣服破了,秦惠文王也没有用他。他只好回老家去研究兵法,再作打算。他非常用功,念书十分刻苦。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刺得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精神可来了,他接着又念下去。民间还传说,苏秦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吊住自己的头发,如果他脑袋一往案头上扑,那根绳子就把他揪住。这么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工夫,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和军事力量,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 一年多以后,苏秦到燕国见燕文公,对他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挡住秦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您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主公用我的计策,先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燕国才能安稳。” 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就给他准备了礼物和车马,请他去和赵国联络。 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如今秦国最注目的就是赵国。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要是秦国去打韩国和魏国,韩国、

战国文字通论

战国文字通论 详细描述: 何琳仪,男, 1943年8月生,汉族,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计有专著10部,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亦有较高的学术水平。2007年3月31日去世。享年64岁。人物履历编辑 何琳仪 何琳仪 1943年8月生。 196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古文字方向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此后,先后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在安徽大学时期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7年3月31日去世。享年64岁。 学术生涯编辑 何琳仪教授,古文字学家,江西九江人,196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70年代末开始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攻读古文字方向研究生课程,1981年获硕士学位,历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讲师、副教授,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何琳仪著作 何琳仪著作 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专著有10余部之多,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即《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这三部书是先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同时也代表了当代战国文字研究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发表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古史地理等诸多领域。 何先生是卓有成就的古文字学家,尤其在战国文字研究领域造诣颇深,所著《战国文字通论》是第一部战国古文字通论性著作,已成为海内外古文字学者案头必备工具书之一。战国文字研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独立分支。随着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实际工作迫切要求有关研究成果的传布与普及。何先生的大作应时而作,对战国文字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战国文字通论》不仅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战国文字作了科学的五系划分,而且全面论述了《说文》、三体石经、《汗简》和《古文四声韵》中古文的来源及其与战国古文的关系,举证翔实,评说允当,拓宽了战国文字研究以至整个古文字研究使用对勘资料的路径。书中还总结了各区系文字的风格特点、战国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提出了战国文字释读的方法,观察至细,分析入微,归纳精准。所有这些,在当时乃至于现在都对战国文字研究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此外,书中处处凝结着何先生对战国文字具体材料研究的辛勤汗水:如释江苏盱眙南窖庄出土铜壶中“重金某某”的后两字为“络镶”、指出赵国相邦春平侯等铍“左右伐器”之伐器犹言兵器、申述中山王方壶之“”为绝字、分析“主”“示”形体演变之迹,等等,均为不刊之论。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引言 远古的文明,失落的宝藏,神秘莫测的古墓,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吸引观众的眼球,现在世界上正兴起一股古墓经济,美国的商业大片《盗墓迷城》,《夺宝奇兵》无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无比灿烂的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春秋战国,体味诸子百家。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时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体现在文化的交互更迭中。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思想的海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汲取的传统

文化精髓与核心,及其借鉴之处。“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2.文学的宝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科技的盛世: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艺术的殿堂: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知识结构 要点 一、老子和孔子 1.道家创始人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儒家创始人孔子①“仁”的学说②对教育的贡献③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战国文字

第三章战国文字 第一节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 一战国文字的内容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1,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 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的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大鼎、中山胤嗣圆壶,是白狄别种鲜虞国君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的德行。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 (令) (狄),石库工 (师)臣,冶山。”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除此以外,战国的铜器铭文还出现在量器和符节上,如“商鞅方升”、“郢大府量”、“新郪虎符”、“鄂君启节”等。 1或确定在前481年(《春秋》终年)、前468年(周贞王元年)及前403年(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 编写:谢小波审校:吴秋一、基本特征: 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 二、社会发展变化一览表

三、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转型意义的变化 1、政治领域: 2、经济领域: 工商官营局面的打破 3、文化思想教育领域: 四、巩固与检测:

1、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 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2、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 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 )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 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3、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西汉二牛一人的犁耕。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 图一图二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4、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 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5、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问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 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6、《墨子》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尽力)乎耕稼时艺,多聚菽粟而不敢倦者,何也?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材料表明战国时期 A.各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战乱导致农业生产的破坏 C.农民积极性大为提高 D.农民遭受残酷剥削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①促进井田制 瓦解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③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④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 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9、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 C.连续性D.脆弱性

第五章 战国文字1

第五章战国文字 第一节战国文字的内容及研究概况 一战国文字的内容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文字。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上限一般确定在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确定在前481年(《春秋》终年)、前468年(周贞王元年),及前403年(三家分晋)。下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221年。研究战国文字主要依靠的是战国时期的材料,除此以外,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字以及秦统一后的文字也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参考资料。 战国文字的种类繁多,不象商周文字那样单一,因此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是商代的代表文字,把金文看作是西周、春秋时代的代表文字,但却不好把某一种文字看作是战国时期的代表文字。已出土的战国文字有铜器铭文、石器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简帛文字、陶文以及盟书等。这些文字的名称有些是从书写材料的角度提出来的,如铜器铭文、石器文字、简帛文字和陶文,有些则是从书写内容和用途的角度提出的,如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和盟书等。 (一)铜器铭文 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和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内容大体相同。作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 的羌编钟,记述作者跟随韩君征秦讨齐,受到韩君的封赏。这种风习至战国中期仍保留在个别器物中。1978年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音不详)大鼎、方壶、中山胤嗣妾子圆壶,是白狄别种鲜 虞国君及其嗣子所作,时代在前309年或前308年之后。二器记述齐王破燕,燕国君臣易位的事件,同时颂赞了老臣相邦貝用(音不详)的德行。鼎铭长469字,洋洋洒洒,充满了儒家的说教色彩。 圆壶铭文中山王方壶铭文(1)

中山王大鼎及铭文 从战国中期开始,出现了一种“物勒工名”式的铭文。所谓“物勒工名”,就是在器物上勒刻作器官吏、工匠的名字,以保证器物的质量,如有不合格者,便于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如三十二年邺令戈铭:“卅二年,业(邺)(令)(狄),左库工币(师)臣,冶山。”邺令是邺(今河北磁县)地之长官,是此戈的监造者,“狄”是其名。“工师”属工官之长,是主持造戈的人。“库”是制造、保管兵器的地方。“冶”即冶铸工匠,是器物的真正制造者,“山”是其名字。 在战国时期的铜铭文中,最发达的是兵器铭文,占的比重很大,这与当时的战争形势有关。除此以外,战国的铜器铭文还出现在量器和符节上,如“商鞅方升”、“郢大府量”、“新郪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鄂君启节”等。 商鞅方升 郢大府量 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是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1,经济方面: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形成。 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和耕牛的使用,兴修水利,农田施肥,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日趋活泼。 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影响:1)土的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的主,自耕农。 2,政治方面: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生产力发展。 2)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 3)途径:变法。 4)措施:(1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制。(2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 (3以中央集权来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方面:诸侯争战,战争频繁.---为改革提供动力——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人才储备,思想基础。 链接 春秋-管仲变法(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覆田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公元前445年魏武文侯任李悝变法:(1尽地力之教(2平籴法(3制定《法经》——李悝的《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 楚悼王任吴起变法,齐国韩国赵国也陆续变法。 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②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③措施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④性质相同:都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⑤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各国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各国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时期。 不同点: ①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是在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因此提出了诸如“什伍连坐”“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封疆”等更加明确、更加深刻、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制”“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今天改革的启示 首先,改革要等到时机成熟,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而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以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其次,变法或改革都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治为辅助。由于变法或改革的受众是广大的民众,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由于变法或改革不

战国文字中“=”符研究

战国文字中“=”符类考 魏红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战国时期文字形体纷繁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给今人在释读这一时期的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战国文字中的“=”符,学者多已有论述。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符在战国文字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做一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窥探这一纷乱文字现象之一隅。 关键词:战国文字;“=”符;辅助性笔画;装饰性笔画;文字笔画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文字形体纷繁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给今人在释读这一时期的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战国文字中的“=”符,学者多已有论述。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符在战国文字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做一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窥探这一纷乱文字现象之一隅。 一、辅助性笔画 这一说法乃借自汤余惠先生《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但在内容性质上与其有所不 同。所谓辅助性笔画,是指古人在书写文字时通过添加“=”来提示帮助阅读者阅读。具体又可分为:1、表重文 重文,有些学者称之为借字,“是指一个独立形体用借字符号或不用借字符号重复一次记录功能的写词方法。[2]”在这里,我们仍然依据传统称为“重文”。根据有没有使用重文符号,可把重文分作两类。 而没用使用重文符号的重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具体可参阅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和《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两篇文章。至于重文符号“=”,大致产生于甲骨文晚期。如《殷墟粹编》第二六五片:“王受又=,囗其用”,郭沫若、裘锡圭等人认为“又= ”中“=”为重 文符号,当读为“有祐”。又如商代晚期的小子卣“乙子=令小子先以人于堇”,裘锡圭先生认为“子 ”中“=”也为重文符号,“应读为‘乙子(巳),子令……’”[3]。但这种重文符号在甲骨文时期用例很= 少,多为不加任何记号而直接将重文省去。西周金文对重文符号的使用有所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则大量使用,所有的重文都添加“=”符来表示重文。这标志着汉字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根据重文的读法,可将其细分为两类: 1)连读,即单音语素的重复。如: 穆=鲁辟,应读为“穆穆鲁辟”。(梁十九年鼎) 麀鹿速=,君子之求,应读为“麀鹿速速,君子之求”。(《石鼓文·车工》) 惮=业=,应读为“惮惮业业”。(中山王错鼎) 梦=墨=,应读为“梦梦墨墨”。(长沙帛书) 吴人并=人修教备信,应读为“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中山王错鼎) 吞则=则神=则下=则定=则固=则明=……,应读为“吞则,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 固则萌,萌……(行气玉铭) 2)回读,即把加重文符号“=”的字作为一个整体单位重复一次,它既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