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琵琶行_并序

6琵琶行_并序

导入新课

请欣赏:《琵琶行》朗诵(视频)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悲剧美;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题目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白居易

白居易草堂

琵琶在隋唐(581——618)之前,是对抱弹拨器的统称,向前弹出称琵,向后挑进称琶。今天的曲项琵琶起源于波斯,约公元六世纪中叶时传入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由唐代的木拨弹奏,逐渐改良为手指弹奏,具有丰富的表现色彩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整体感知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5.第五节: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课文讲解

1.本文开篇有一段小序,请问这段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

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

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

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

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

诗,人物和

故事更加形

象感人,更

好地抒情达

意,给人以

更深的感情

共鸣。

3.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浔阳江

头夜送客”,

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

点、人物和事

件;再用“枫

叶获花秋瑟瑟”

渲染出一种悲

凉的气氛,为

全诗定下了基

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4.描写诗人心情的动词有哪些?

“寻”“问”“移

”“邀”“添”“

回”“呼”“唤”

等一系列动词,生

动地表现了诗人的

欣喜之情和急欲相

见的迫切心情。

5.哪句话描写出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情?

千呼万呼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忆江南》微课教案

《忆江南》微课教案 岚皋县城关镇六口小学杨长梅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第十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词,默写《忆江南》。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迟暮岁月写下一首名作《忆江南》,带我们去领略了他回忆中的江南。 二、了解词和词牌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如《忆江南》,《清平乐》,《如梦令》等。“忆江南”就是词牌名。 三、诗人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多反映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比较有名的有《长歌行》《卖炭翁》《琵琶行》等。在诗歌史上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四、《忆江南》写作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他在洛阳香山脚下,深情地遥望江南。他多想重回江南啊!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终未成行。他只能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因此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这是其中的一首。 五、范读,欣赏江南图片 “江南”在地域上相当于浙江、江苏南部、上海等地。江南文化,一种细腻绵长的文化代表,白墙青瓦,小桥流水,烟波画船,这些都是典型的江南画面。 六、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白居易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

优质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熟练的背诵全诗,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习诗人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来表达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是如何来描写音乐来表达情感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 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导入:《琵琶行》(板书) 师:作者和文体介绍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

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师:检查预习,注意积累下列词语,并标注在书上。 钿( ..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ang 迁谪zh?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 呕哑ōu yā嘲哳 ..zhāo zhā幽咽.ya 铁骑. jì红绡.xiāo 贾.人gǔ捻niǎn 湓.浦p?n 渚.(zh?)清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师:我们前面学过有关“序”的知识,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细读小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小序的文言知识) 生读, 师:现在大家放声朗诵,看看诗中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6琵琶行(并序)

课时作业6 琵琶行(并序) [基础演练] 1.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lìng)人欣喜万籁.(lài)俱寂几.(jī)不可再闻 B.箫.(xiāo)声清丽雨声萧.(xiāo)萧凄凉肃.(sù)杀 C.花团锦簇.(cù) 钿.(tián)头银篦.(bì) 虾蟆 ..(xiámá)陵下 D.群卉.(huì)争艳一曲红绡.(xiāo) 商人重.(zhòng)利 解析:C.“钿”读diàn,“虾蟆”读há ma。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闲。 B.东船西房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寻声见其人,有妇艳如雪。 D.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解析:A.闲—弦,B.房—舫,C.艳—颜。 答案:D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此,指示代词) C.琵琶声停欲语.迟 (说话,回答,动词) D.今夜闻君琵琶语. (语言,名词) 解析:“语”是曲调,名词。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 ..鞍马稀 ..刀枪鸣 B.门前冷落 C.整顿 ..声 ..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 解析:A.“突出”,突然发出;C.“整顿”,整理;D.“向前”,刚才。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些人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偏见,以为民乐只是下里巴人 ....茶余饭后弹弹唱唱的东西,远不如西洋古典音乐有品位。 B.世人评说吴作人的画“笔落惊风雨,画成泣鬼神”,其笔墨传情,已达出神入化 ....之

微课文言文官职升迁文言术语

官职升迁文言术语 大家好! 欢迎来到上蔡苏豫中学微型课堂,我是语文老师李保定!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一个话题官职升迁文言术语。 在我们所学习的高中文言文课文和高考文言文选段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类词语。 这是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重庆卷)选段统计。 语文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段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并且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这占到了70%剩下的30%^,又以政论类为主。换句话讲,在考试中,要么直接写政治人物,要么间接写政治人物。 在人物传记中,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官职变动的“专业术语”有如下几类: 授官、罢官、升职、降职、调动、兼职以及辞职这些。 今天,我们首先讲解其中两类一一授官和罢官。

是授官封:任命,授职。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赏:任命,授职。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赏双眼花翎。 征:任命,授职。主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任命,授职。主要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察、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除:任命,授职。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拜:任命,授职。 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任命,授职。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起:任命,授职。 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二是罢官。罢、黜:解除官职。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wan)、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普一》、削、免:罢免。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褫、夺、革:削除。 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职 升:升官 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程鸟、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迁:一般指提升。 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可直接编辑使用).docx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2、学习、欣赏作者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预习题: 1、借助《名师一号》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名师一号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 1 齐读小序 2 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 3 发言明确 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究竟是什么样的音乐引起了作者共鸣,为什么他听后会产生共鸣?我们先随着白居易的生花妙笔一起去欣赏一下琵琶女的弹奏。 四、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初步了解琵琶女形象。 (一)鉴赏第一段 1、一生读第一段 2、具体分析: 时间秋天的夜晚地点浔阳江头环境萧瑟 事件设酒送客心境寂寥凄凉 (注意:“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凄凉的心境。) 2、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渲染凄凉的氛围,奠定全诗的基调,为琵琶女的出现设伏,做好铺垫。 3、齐读第一段,体会凄凉。

6 琵琶行(并序)

6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2.熟记名句,丰富积累。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二、水平培养目标 1.训练朗读水平。 2.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2.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增强感性理解。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活动】 学生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领略品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协助学生记诵等作用)。 四、鉴赏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 这个小伙子就是白居易。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代表作《琵琶行》) 初步感知: 《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 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找个同学来读一读,应该用什么样感情来读?读出她的伤心的境遇和凄凉的情感,同时也要读出对她的同情之意。 具体描述一下琵琶女的情况:家庭遭遇变故。时光流逝,色衰爱弛、门前冷落、委身商人、孤独寂寞,独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候怎么样的生活?艳盖群芳,艺压京城,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沪教版

琵琶行 教学目标: ⑴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⑵ 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度热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⑶ 作者为何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 ⑷ 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⑴ 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 ⑵ 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⑶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自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伤感故事。(板书标题和作者) 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打击给白居易造成的创伤极深,到江州后一年便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适逢琵琶女,听

到她那富有感情的琵琶声,了解她悲凉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与之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并为之而作《琵琶行》。 经过大家的预习,都已经知道了在小序中讲述了作者和琵琶女的伤心事,以及《琵琶行》的由来。那么,大家先读一读正文,看看本文,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问:大家看完之后,觉得本文有几个主人公? 答:两个。作者和琵琶女。 本文既然有两个主人公,我们就根据这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路线来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 问:第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答:作者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 问:那么,从这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枫叶、送客、惨别等等情况可以看出。) 答:凄凉。 在“醉不成欢”的饯别宴上,突然听到传来的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答:解释意思,听到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 作者在听到琵琶声后便“忘归”了,那他做了些什么?我们来看看第二段。前六句讲述了什么内容? 答:作者邀请琵琶女相见的经过。 非常好,作者在听到迷人的琵琶声后便迫不及待地邀请了琵琶女相见,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见了作者之后呢,她在干什么? 答:开始弹奏。 对,非常正确。琵琶女便开始“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为作者弹奏琵琶曲了。弹奏完就弹奏完了吗?观众有没有给出什么反映?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琵琶行并序》历来为高中课本之保留篇目,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诗文,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 湓浦( ) 铮铮然( ) 贾人( ) 钿头(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xx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 “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琵琶行》微型课教学设计

《琵琶行》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把握作品主旨 2、理解作者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3、4、5段,了解琵琶女的经历,体悟其与诗人相似的遭遇,从而解读主旨,把握作品情感。 教学难点:1、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解读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一、导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一起,于是世上便流传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什么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今天继续学习白居易遭贬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作《琵琶行》 二、品读 请读课文第4—6段3 1、诗歌中塑造了那几个人物?(琵琶女诗人板书) 2、上节课我们品读文中的音乐描写,三次音乐的摹写、多变的描写技法, 让我们了解了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技艺,同时在乐音中也似乎听出了琵 琶女心酸的故事。那么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这共 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诗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板书) 3、除了琵琶曲,还有什么?请同学速读第5段,从文中找出解答上面问题 的句子。(音乐经历板书) 4、⑴“我问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找出句子后,思考“此语” 指什么? ⑵请同学细读第4段,解答上一问题。并谈谈你从本段了解到了什么? 琵琶女的经历侧重介绍什么时段,表现在哪些方面?今昔有何差异,运 用了什么写法?(京城名妓沦落江湖;少年得意老年失意;门庭若市门 可罗雀;过去欢乐今日心酸……) 5、“我问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诗人由此又叹息什么呢?邀请同学诵读第5段。诗人由琵琶女想到自己,不禁伤感,本段又侧重于什么时段?和上段比较,有什么不同? 学生探讨:侧重描述诗人遭贬后的凄惨处境。(谪居病卧孤苦寂寞无乐无乐) 6、由听闻琵琶曲、自叙经历,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有何变化? (泪红阑干青衫已湿板书:泪) 7、再读,体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 三、悟(探究主旨的意蕴)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答案仅供参考哦,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 湓浦( ) 铮铮然( ) 贾人( ) 钿头(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 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

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2009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

明月微课教案21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人明月情怀的文化渊源,积累月亮的其他名称。 2.赏析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总结这一意象背后丰富的思想感情。 3.体会古典诗歌的意象美,激发古代诗歌的阅读兴趣。 重点:古代文人墨客的明月情怀的文化渊源 难点:不同情景中月亮意象的内涵 课时安排:9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月亮成为诗人笔下钟情的意象,似乎古代文人都有着很深的明月情怀,这是为什么呢?“明月”意象又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赏那轮多情的明月。 二月亮的雅称 1因传说得名:“银兔”、“玉兔”、“蟾兔”、“金蟾”、“银蟾”、“玉蟾”、“蟾宫”、 “蟾蜍”“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嫦娥”、 “姮娥”、“素娥” 2 依形色得名:“金轮”“玉轮”“冰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飞镜”“玉壶”“玉璧” “银钩”“玉钩”“玉弓” 3 其他:还有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与“太阳”相对,称“太阴” 从时间上看:“新月” “朔月”,“满月”“望月” 三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探源 1.中国月文化源远流长。 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动之一。据有关专家考证,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至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节日里有祭月、

拜月、赏月、吃月饼之俗。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2.月光凄清,最易引人感怀。 月光虽明亮,但与太阳的光辉相比,她仍然显得有些清幽,不像太阳那样让人感到温暖,有时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凄清、悲凉。 因此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月为古今你我共享,最易寄相思。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月亮多代表相思。尽管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尤其是月圆之夜,因为古代通讯技术的落后,人们只能将这份相思托明月带去。因此产生了很多月下名篇。。 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看着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借明月抒发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思念。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因明月起思乡,借明月托相思。 4.月圆月缺,引人哲思。 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象,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如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又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琵琶行》教案6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长篇叙事史诗,主要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要粗知一些格律,并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本诗中更要鉴赏对音乐的描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前面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已经对古诗格律有初步了解,能够初步读出诗的格律美,并能初步体味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的】 A.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B.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比喻描写音乐和借景抒情的写法。C.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 【教学重点】 A.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特别是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点明题旨。 C.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 本课中将采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方案(方正多媒体电子教室),通过教师机把制作的课件下发让学生先自己去学习欣赏古诗,随后通过教学广播演示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和内容】 〖教学实施〗 运行多媒体课件《琵琶行》伴随着琵琶演奏曲,以此诗就势引出琵琶行。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作家作品〗

小学教育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 微课《什么是侧面描写》

微课说明 微课题:《什么是侧面描写》 微课使用软件: Camtasia Studio 微课制作时间: 2017年10月10日 微课设计内容: 导入: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形象。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一、概念: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描绘环境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二、描写方法: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汉乐府《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文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罗敷的美丽。真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以对面写正面。如鲁迅《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

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 如:为了彰显革命者的光辉形象,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三、主要形式: (1)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以侧面烘托为辅。 这是侧面描写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正面描摹时,或以人物映衬,或用环境烘托,或通过事物加以点染。 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详细地从正面描写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的情景,但文中有关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事是通过顾客交代的,属于侧面描写,这种侧面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非常自然、巧妙。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2)不宜正面描写的,用侧面描写加以渲染。 侧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的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的妙点。 例:鲁迅小说《药》 文中对夏瑜的描写,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论完成的。一方面固然是鲁迅先生很难从正面去描写夏瑜,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夏瑜形象是以革命者秋瑾为原型的,鲁迅对当时革命者情况的了解也很有限,正面描写可能有一定难度,而且即使写成也很难在当时的环境

(完整版)琵琶行原文及注释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2)秋,送客湓(pén)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铮(3)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4)。年长色衰,委身(5)为贾(gǔ)人(6)妇。遂命酒,使快(7)弹数曲。曲罢悯(mǐn)然(8),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9)憔悴,转徙(xǐ)于江湖间。予出官(10)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11)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2)。命曰《琵琶行》。 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1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4)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1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16)弦弦掩抑声声思(第四声),似诉平生不得志。(17)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18)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nícháng)》后《六幺[2]》。(19)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20)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jiān)关莺语花底滑,幽咽(yè)泉流冰下难。(2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4)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25)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háma)陵下住。(26)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27)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8)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xiāo)不知数。(29)钿(diàn)头银篦(bì)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3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31)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32)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3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3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唧唧。(3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zhé)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难为听。(36)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37)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38)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39)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0)[3]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高中语文获奖公开课《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 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谪 zh?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迸bang 虾蟆hámá钿diàn 呕哑ōuyā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说课讲解词

《将进酒》教学设计说课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诗酒书豪情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诵读赏析》。 李白的生命中洒满了酒的芬芳: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而这都不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将进酒》,一起来走进李白的诗酒人生。 《将进酒》选自高教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属于李白抒发个人情感的巅峰之作,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我的教学对象是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尽管诗歌体验丰富,但入境不深,悟情尚浅。如何带领这样一群学生走进《将进酒》,体会李白内心的情感变化呢? 依据教学大纲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以任务驱动法为教学主线,通过翻转课堂、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将多种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以诗歌诵读为主线,以“赏-窥-悟”为筋脉,从课前延伸至课中并拓展至课后。 课前,学生观看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然后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利用平台上的诵读软件进行试读,诵读结束后保存上传至学习平台,同时学习微课《浅谈<将进酒>的朗诵技巧》为进一步的诗歌赏析做必要的铺垫。 进入到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首先导入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师生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个环节,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探讨诗歌的朗诵技巧。 教师播放学生上传的朗诵音频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优缺点。学生的朗诵比较流畅,但语言过于平淡,情感的处理缺少变化,个别同学还有读错字音的情况。教师适时地开始处理课文中字词的读音和梳理文意。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又引导学生探讨李白在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在疏通字词和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平台上的诵读软件欣赏名家范读,然后再次朗诵《将进酒》,反复体会诗歌的情感处理方式。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根据课前任务,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别上台展示他们依据自己体会的李白的情感所做的电子相册。循

(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练习6 琵琶行并序

6琵琶行并序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浔.阳(xún)枫.叶(fēng) 瑟.瑟(sè) 迁谪.(zhé) B.憔悴.(cuì) 霓裳.(shā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C.虾.蟆(xiā) 暂.歇(zàn) 乍.破(zhà) 转徙.(xǐ) D.冷涩.(shè) 裂帛.(bó) 湓.江(pén) 银篦.(bì) 思路解析:B项,“裳”应读“cháng”;C项,“虾”应读“há”;D项,“涩”应读“sè”。 答案:A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等闲”与“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等闲”一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B.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等闲 ..之辈 D.不可等闲 ..视之 思路解析:B项与题干中的“等闲”是“随随便便”的意思;A、C、D三项的“等闲”都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答案:B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思路解析:B项,都是副词,才。A项,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C项,形容词,轻轻地/动词,轻视。D项,动词,哭泣/名词,眼泪。 答案: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与歌、引、谣、吟、曲无严格区别。这种体裁的音节、格律 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古体。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至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 C.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抒情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七律《钱塘湖春行》等。 D.白居易的诗歌,不单《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人皆知,《长恨歌》《琵琶行》也众口传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说。 思路解析:C项,《长恨歌》《琵琶行》是长篇叙事诗。 答案:C 5.根据提示填空。 (1)白居易《琵琶行》中表现诗人与琵琶女共同的身世之悲的句子 是:“,!” (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叙写了割麦者的辛苦劳碌和拾麦者的辛酸苦楚,而作为朝中官 员的自己却“,”。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 下层人民的同情和自身的愧疚。 (3)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 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 是:“,。” (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的诗句 是:“,。” 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3)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 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