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案1—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学案1—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学案1—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学案1—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的地理之“谜”。

2.了解“地理”一词的来源

3.知道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密切相关,

明确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过程】

一、认真阅读课文P2第二自然段,思考:

1.课文中列举的地理之“谜”,你能解答哪几个?

2.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请写出两个

二、阅读课文P2小资料,了解“地理”一词的来源:

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里面有“

”的文句。东汉思想家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谓之为文,地有谓之理”。“地理”一词的英文拼写是“”。

三、地理与日常生活

1.阅读课文,完成P3活动题1 图1-1为运动,应在地方开展,

图1-2为运动,应在地方开展。

2.你知道吗?我国北方人的主食以为主,而南方人的主食却以为主,

这种现象的产生,你知道原因吗?

3.你知道吗?我国有特色的民居:云南西双版纳有;内蒙古草原上有;

黄土高原上有。你知道这些特色民居产生的原因吗?

四、地理与生产建设

阅读课文P3第一自然段,了解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的影响和制约。

1.农业:农业生产必须。

①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你喜欢吃的水果有哪些?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吗?

2.工业: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和。

(思考)乳品加工厂靠近奶牛场,而服装厂靠近城镇,你能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吗?阅读P4“荷兰的风车”,了解荷兰风车的作用:。

3.完成P5活动题,第一题。

五、地理与风土人情

阅读课文P4,了解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思考))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白色长袍呢?。

请同学们举出更多的地理与文化艺术、地理与宗教语言、地理与体育活动、地理与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例子。

【课堂巩固】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现象与“地理”无关的是()

A 我们家乡冬冷夏热

B 长城以北的小麦要在春天播种

C 台风在浙江沿海登陆

D 孩子的相貌与父母有相似性

2.“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主要反映的是()与地理的关系

A. 生产建设

B. 日常生活

C. 风土人情

D. 交通旅游

3,“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反映的是( )与地理的关系。

A. 农业生产

B. 日常生活

C. 风土人情

D. 工业生产

4.“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主要反映的是自然地理中()对生活的影响。

A. 地形变化

B. 气候变化

C. 饮食文化

D. 服装差异

5.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正确的是()

A 干旱地区适宜种植水稻

B 乳产品加工厂要牛肉场

C 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

D 在山区可以发展水果种植业

6.在国际长跑中,一些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常常取得好成绩,是因为()

A 黑人身体素质好

B 当地交通不便,靠步行

C 生活在高原,无氧耐力强

D 国家贫穷,人们能吃苦耐劳

1 2 3 4 5 6

7.将下列相对应的选项连接起来:

泼水节阿拉伯

狂欢节日本

斗牛比赛因纽特人

冰屋傣族

和服巴西

驼队西班牙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3.1温度学案

3.1 温度 【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和摄氏温度,能估计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2、会表述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体温计与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温度计、摄氏温度 活动一:观察与描述 1、P47想想做想做。取口服液空瓶一只装满食用油,将细塑料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瓶中。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1)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如何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物体温度高低?其中运用了什么道理? (小瓶置入热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高,小瓶置入冷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低。) 2、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描述温度计的刻度特点、构造特点。 活动二:阅读回答。 1、阅读教材P48摄氏温度。回答并在整理:摄氏温度如何规定的? 2、先阅读P48小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二、温度计使用 活动三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和。 2、下图是使用温度计的测量温度的一些正确或错误的方法,请按照正确的做法D、F测出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并记录 E错误 F正确 G错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D正确

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中要稍等一会儿,待时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视线 三、体温计 观察体温计的结构,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填入下表中 名称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 相同点 不同点 教材P52动手动脑学物理 【检测】 1.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较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B.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不同 C.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D.冰的温度一定是0℃ 2.如图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测量的范围是35~42℃ B.体温计能准确到0.1℃是因为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某人的体温是38℃,属于正常体温 D.体温计上缩口的作用是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4.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某电视台气象播音员说:“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张红同学说:“这不完整”。你认为正确、完整的预报应是。 5.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 制成的。 (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 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 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6.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2)(3)(4)所示,其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说课稿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说课稿教材分析地位及内容:这节课是中学第一堂地理课,是开宗明义的第一课,意义重大。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上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以及今后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这节课应尽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期盼心里。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本节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解开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2、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难点:使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那个的密切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许多地理知识,但是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那么,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本节课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并且是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只是密切相关,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过程与方法本节是中学的第一堂地理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采用愉快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亲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努力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现象来认识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知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明白学习地理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想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2、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发现隐藏其中的地理信息,初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归纳总结教学法: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并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演示教学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解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生命为什么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繁衍?人类怎样认识和改变着她?她的变化将会给人类到来怎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和探索她的奥秘吧!用与短文相匹配的生动画面,引入地理课的教学,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愉快教学的初步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板书: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板书:一、解开地理之“谜” 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思考讨论。完成教材P2活动题。3、教师总结、转成。利用丰富的地理材料和地理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板书:二、地理与日常生活1、展示“天气预报”图片,让学生说说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展示“修建房屋”图片,让学生说说修建房屋要用到的地理知识。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进行小结,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教材P3的活动题。3、教师对本小节总结并转承。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好地理能提高生活的适应能力板书:三、地理与生产建设1、先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的相关条件,再要求学生观看多媒体图片,然后请学生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观看图片,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地理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再通过学生讨论、举例来加深印象。2、课堂活动:阅读教材P4“荷兰的风车”,了解荷兰人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通过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讨论又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板书:四、地理与风土人情分别展示民族服饰、民居、体育运动几组图片让学生辨析。学生通过读图辨析,合作学习,能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教材P5活动第1、2题1、分组分别讨论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关系,因各组讨论的主体不同,答案也可以不同。最后教师总结答案。2、分两组分辨代表贝贝和玲玲解释其兴趣活动不同的原因。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常识性和知识性学科,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信心。课堂小结:教师在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难度较大,主要是如何处理收集来的各种资料,让它们很好地体现在教学当中,既不堆积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都是刚刚正式接触地理,对地理的学习存在较大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方案一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

弱电解质的电离 【学习目标】 1. 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2.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3. 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4. 了解电离常数的概念、表达式和意义。 【学习过程】 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类。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等。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根据离解成离子的程度大小分为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它们的区别关键在于电离程度的大小,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某强电解质溶液浓度很小,那么它的导电能力就很弱,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带电荷多少;②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无关:某些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盐(如AgCl 、BaSO 4等)溶解度很小,但溶于水的部分却是完全电离的,它们仍属于强电解质。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电离平衡状态。

(2)特征:和化学平衡一样,在弱电解质溶液里,也存在着电离平衡,该平衡除了具备化学平衡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点是: ①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②分子、离子共存,这完全不同于强电解质。 ③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都是微弱的。一般来说,分子已电离的极少,绝大多数以分子形式存在。如0.1 mol·L -1 的CH 3COOH 溶液中,c (H + )大约在1×10-3 mol·L -1 左右。 ④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逐步减弱。如H 2CO 3的电离常数:K 1=4.4×10-7 ,K 2=4.7×10 -11 。 (4)影响因素: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和分子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当影响电离平衡状态的条件如温度、浓度等改变时,电离平衡就会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化为新条件下新的电离平衡状态。 3.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由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写离子方程式时用“”符号。如: NH·H 2O NH 4+ +OH - 、 CH 3COOH CH 3COO - + H + (2)多元弱酸分步.. 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H 2CO 3 H + + HCO 3-、HCO 3 - H + + CO 3 2- (3)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似,但常用一步.... 电离表示。如:Mg(OH)2 Mg 2+ +2OH - 4.电离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相似,在弱电解质溶液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常数,叫做电离常数。 (1)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CH 3COOH CH 3COO — + H + NH 3·H 2O NH 4+ +OH — ①电离常数K 越小,则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电解质就越弱。例如,298K 时醋酸、碳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_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课堂练习: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 A、脂肪 B、固醇 C、磷脂 D、维生素D 2.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一组元素是: A、C H O B、 C H P C、C H O P D、 C H O N P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 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靶细胞上的受体物质接受激素,完成信息交流。 B、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 C、白细胞完成对侵入人体病菌的吞噬。 D、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5.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 A.纤维素和果胶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磷脂和蛋白质 D.核酸和果胶 6、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共60分,每空10分)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脂质、、;其中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功能越复杂的细胞,细胞膜中该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 (3)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破裂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7、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点及习题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点及习 题湘教版 知识点 1.服饰与地理,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x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

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集体备课教案纸 教学内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型新授课 主备教师来源学科网ZXXK]备课时间2020-8-27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学习地理的体会,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熟悉身边的地理环境,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对 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具地理图册,ppt课件。来源学§科§网Z§X§X§K] 学前三问: 二次备课 地理学科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地理? 怎么样去学地理? 设问设答,解释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举手发言。 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 1.一些世界上单未解之谜就与地理有关。你能说出来哪些? 或者你有什么猜测,仍然让学生举手发言。然后表达自己的 看法,可能是什么原因,要从地理知识的角度去讲。但是也 不能确定,可以和学生说以后在地理这条路上走得比较远, 或者说以后人类科技可以调查出来,我们才能有答案,要有 一个严谨的学科态度。 2.未解之谜对于我们来说尚且遥远,那么在我们身边的地理 现象有哪些?举手发言,然后选取一些来通过地理的相关学 科知识来进行解答。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意识到 地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联 系。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4476165.html,]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解开之“谜” 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来源:学#科#网Z#X#X#K] 风土人情 教后感来源学§科§网Z§X§X§K]本节课是学生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节课,地理作为不中考的科目,如何让学生认真去学习地理?俗话说“先入为主”。因此,第一节非常重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敏捷的思维,抓住学生的视觉、听觉,教师通过生活中丰富的近期的照片、刚发生的大家所关注的时事大事、生活实例营造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课堂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拓展学习空间,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生存能力。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年级:七年级科目:地理单元: 1.1

第三章 第一节 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道河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导学案 编号 10 日期班级组号姓名编制人陈红学科主任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授课教师:六道河中学—陈红学 教学目标1、说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和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教学难点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准备时间9.14 实际时间 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 教学用具或课件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2分钟) 1、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刺激,逃避刺激。 2、单细胞生物大多生活在,有的营生活。 3、有些单细胞生物没有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属于等生物;有些单细胞生物有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属于生物。 4、草履虫对污水有作用,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危害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态。 二、自主探究: 1、3分钟时间通读课本P42—P45,同时划出其中的重点。 2、根据所学的内容4分钟时间找出下列各题答案(只记忆,不填写):(3分钟时间记忆,2分钟对子组互考,3分钟 3、4号准备上板) 1、一株植物体上所有的根的总和叫做。白菜的根系和区别明显,是直根系;麦的根系主根不明显,主要由组成,是须根系。 2、植物的和都是茎,茎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和。茎上着生叶和芽的部位叫做,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做。 3、一片完全叶包括、和三部分。植物的叶片上分布着许多叶脉,交叉成网的,称;互相平行的,称。 4、花与植物的有关。 花的类型花冠颜色气味花粉粒特点传粉者常见的花风媒花 虫媒花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参与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 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学案

水循环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2.结合常见案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影响 2. 写出图中①~⑨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含义,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3.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针对练习】 1. 在上图示意的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参与改造和干预影响最多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图中组成海陆间循环的组合是( ) A.A→B B.A→C→D→E C.F→D→G D.I→D→G 3.图中如果表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读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水循环( ) A.①的水量比③大 B.②的水量比④小 C.③和④的水量相同 D.②和⑥的水量相同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7~8题。 7.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环节中的() A.水汽输送B.下渗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8.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结合下面材料,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影响。 材料一江河奔流不息,最终注入大海。但是为什么大海上的水没有增多?公元5世纪,《宋书·天文志》中记载: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消耗,使得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讨论:水循环是取之不尽的吗? 水循环使得陆地的淡水资源得以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运用所学知识,就此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材料二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流域来源于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了防止水害,两岸大堤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针对练习】 9. 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 使全球水资源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B. 使淡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C. 使地球表面总体趋于起伏不平 D. 促进全球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10.下列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转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一,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它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但它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它对地表太阳能起到传输作用,但不能起吸收和转化的作用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地理(湘教版)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安排上是围绕着什么是地理以及地理学什么这两个主线进行的。通过与我们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图片及文字,来引发学生对地理的思考。也体现出新课标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由于这节课是中学地理的开篇,其作用不可忽视,因为这节课上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热情,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理是什么。 2、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地理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觉效果上感知地理。 2、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的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的关系,培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期盼心理”。 四、教法学法 我们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面对地理将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整节教学的中,将联系实际,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举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长江、黄河的水滚滚东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景观图、大兴安岭与三江平原的景观图 (教师说明)为什么长江、黄河的水滚滚东流一年中为什么有四季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平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由此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揭开地理之“谜” (多媒体)展示新疆哈密瓜、葡萄两种水果图片 (设问)为什么我国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设问)你们还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呢举例出来 (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的探讨身边的地理知识,引起他们的兴趣。 (教师说明)关于地理现象和问题有很多,当我们的认识还不足以解释这些地理现象和问题时,这些现象与问题就成为了地理之谜。怎样解开地理之谜呢其实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地学习地理,丰富知识,我们就有可能解开自己曾经认为的地理之谜。 (学生齐读)阅读部分的“地理”一词来历。 (设计意图)这样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也有利于培养团体意识。 (承转)通过对地理之谜的了解,从这些地理问题与现象中可以看出,地理是研究我们人类生活环境以及人和环境互相关系的学科。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并存在各个方面。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学习地理,它究竟学什么,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三方面入手。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多媒体)沙特阿拉伯的旅店、日本人爱吃鱼、国际长跑赛道、杭州丝绸 (教师说明)这些衣、食、住、行的现象与地理是分不开的,如沙特阿拉伯的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人文景观。日本爱吃鱼与他们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联系密切。在长跑比赛中,来自东非高原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是因为非洲的东部是高原地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桑树的生长。这四幅图形象的阐述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