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4487397.html,

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作者:李福林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7期

摘要分析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72-01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经123°45′30″~124°53′,北纬42°49′~43°46′,幅员面积4 209 km2。年平均≥10 ℃的有效积温为3 046 ℃,无霜期平均为150 d,年日照时数2 700 h,年降雨量570 mm;降雨多集中于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以上。春季干旱多风,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夏季温热多雨,有利于作物玉米的生长发育。因此,明显反应出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特征。农业是梨树县的支柱产业,玉米是梨树县栽培的主要粮食作物。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和粮食产量水平始终位居全省最前列。近年来,随着农业基础地位的逐步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梨树县产出的玉米不仅成色好而且籽粒饱满、成熟度高。因此,素有世界第二条“黄金玉米带”之称和“玉米之乡”之美誉。但是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给当地粮食高产稳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但是近些年来,由于玉米播种面积的比例过大,以及市场玉米品种比较混乱等原因,使得玉米大斑病危害程度有升高的趋势,尤其是2012年玉米大斑病的重度发生给当地粮食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此,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对2012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并对病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希望引起科技工作者和相关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以警示今后的推广工作。

1 发生原因

1.1 玉米大斑病的菌源

多数农民把自用秸秆留足后剩余的堆积在田间地头,每年秋收后田间的沟渠风吹蓄满的玉米叶片更是无人问津,致使病原菌得到了积累。玉米大斑病是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地面和玉米秸秆垛上的病部越冬,在自然条件下大斑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可以存活1~2年[1]。玉米收获后,残体上仍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并可萌发,直到6—7月,除了秸秆垛内的病叶产生的孢子少且不能释放外,表面叶片内的菌丝,仍能产生大量孢子。因此,村庄附近玉米秸垛、地头堆积的秸秆、沟渠内的带有病残组织的枯枝落叶以及使用带菌种子等都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同时对大田后期的侵染也有一定作用。

1.2 玉米品种抗性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