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权下的多规合一_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_王吉勇

分权下的多规合一_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_王吉勇

分权下的多规合一_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_王吉勇
分权下的多规合一_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_王吉勇

分权下的多规合一

———深圳新区发展历程与规划思考

王吉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31)

【摘要】以分权化为切入点,聚焦于从分权到新区成立、发展的逻辑演变,思考城市规划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及未来的路径选择。首先对分权下的深圳新区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分权化、新区发展及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思考,提出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引导和综合性实施两种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认为新型功能区的出现将是深圳城市治理和空间优化的主要空间平台,并为“多规合一”编制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平台,而基于“多规合一”的综合发展规划将成为引导新型功能区发展的主要路径。最后,从组织机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三个方面对新区综合发展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分权化;多规合一;新型功能区;综合发展规划;深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分权化(Decentralization)是指因公共职能将权力和责任从中央政府向下一级或准独立自主的政府组织或私人部门的转移[1],其核心是体制、制度的调整。分权化通过在政府垂直和水平之间以及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投资、规划、建设、管理等权力和责任转移,实现对城乡发展的引导与干预。在空间层面,主要以行政区划变更的方式对城乡边界及城市内部空间进行扩容、分解、重组,具体表现为区域整合、撤县设(县)市、撤市(县)设区等方式,其中以新区(新城)为目标的行政区划变更将成为影响空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在2011年国务院、民政部及9个省政府做出的30项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中,有18项属“撤县设区”、5项属“区界扩大”,城市内部行政区边界调整占总数的76%①。

当前关于分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分权、政府管理、社区治理、公司监管等领域,部分城市规划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分权化对都市发展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如从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入手,对分权化和中国都市区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区域发展的阶段和趋势进行划分、判断[2];从政府间分权和市场性分权两种模式入手,探讨分权化对都市区空间结构和规划的影响[3];以城市规划领域的权力调整为核心,探讨规划的总体分权和局部分权[4],然而以新区(新城)为对象对分权下的新区发展与新区规划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尝试以分权化为切入点,以深圳新区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对从分权化到新区成立、发展的逻辑演变进行分析,思考分权化、新区发展及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城市规划的作用机制以及新区规划的路径选择。

1分权视角下的新区发展历程及特征

通过权力下放即中央行政分权在推动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成为深圳从小渔村演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制度基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特区到当前转型期下的新型功能区,作为分权化的空间体现———新区,在深圳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笔者以涉及分权化的标志性事件为时间节点,分析分权化与新区之间的关系,将深圳新区发展历程分为特区成立、撤县设区和特区一体化三个阶段(图1)。

图1深圳标志性分权事件与新区发展历程

1.1改革开放初期(1979 1992):经济特区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在行政

分权的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接轨,通过权力下放即行政分权推行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

[5]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经

济特区本身就是国家级的一个新区。从1979年建市到1992年宝安县撤县为宝安区和龙岗区,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及发展获得了密集的国家权力垂直下放和转移,如1979年设为地区一级省辖市,1980年设置为经济特区,

1987年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市、授予特区立法权和住房制度改革等。这些分权事件在推动深圳经济高速起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对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基本确立了带状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布局,规划了东步、上步、福田、

沙河、南头等五个城市组团,对前海填海区进行规划预留等。1.2

快速增长期(1992 2005):撤县改区

在经济高速增长推动下,特区内建设用地很快被大规模开发建设填满,

并且随着特区经济的外溢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与位于“二线关”的布吉、新安、西乡等地区连成一片(图2)。这一时期经济特区和宝安县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日益强烈,土地资源成为影响特区高速扩张和原始资本积累的制约瓶颈。如同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通过行政区划变更实现空间扩容一样,

1992年国家决定撤消宝安县建制设立宝安、龙岗两个市辖区标志着中央再次向经济特区分权。行政区划变更使经济特区的可控土地资源扩大了仅4倍,为保持深圳经济高速发展和土地成本比较优势、提高全市域城市化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此时特区外已经开始呈现出快速外延式粗放发展态势(图2),且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远

远高于特区内③

,但也出现用地效益低、城市配套严

重不足、大量违法建设出现等问题,特区内外“二元结构”特征逐步加剧。1.3

特区一体化(2005 2012):新型功能区2005年,深圳实现全市域城市化。城市边界和空间结构的基本固化使城市空间本身难以出现根本性调整与变化,深圳已无法向其他城市一样走“区域整合”、“撤县设区”的传统扩张式发展道路。有限的新增用地导致城市土地规模和成本优势基本消失,内部空间资源的重组与提升成为深圳空间拓展的主要路径,然而实现这一路径的根本动力需要体制、制度的再次创新,即深圳需再次获得国家、省层面的分权。2009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深圳获得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首要任务的六项改革试验权,其中“探索城市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改革”对城市内部行政区划的调整与重构具有重大影响,也成为激活既有空间价值与潜力的重要触媒。

图21990 2005年深圳建设用地演变过程②

与传统行政区划不同,在新一轮行政区划变更中,深圳以增设新型功能区的方式体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型功能区充分发挥了深圳在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试验权,具有行

政区和功能区两大特征④

在绕过需国家批准才能设立行政区的体制性约束同时,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管理效率,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制度平台。在2007年光明新区成立基础上,

2010年和2011年相继成立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三个新型功能区和前海“特区”,拉开了深圳从大区制向小区制发展的新型功能区时代,也从市县分治的“1+1”结构、特区内外分割的“4+2”结构演变为由六大行政区、

四个功能区和一个前海“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组成的特区一体化下的“6+4

+1”空间结构(图3)。

图3深圳行政区划结构演变

2分权化、新区与城市规划的辩证思考

从实行改革开放、特区成立到特区一体化、新

型功能区建设,

分权化是深圳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变的上层推动力,与市场、社会等基层力量共同推进了城市高速发展。笔者试图寻找深圳新区演变过程中分权化、新区与城市规划的逻辑关系,并对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2.1

逻辑关系的构建

由于政府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分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实质是分权化过程中形成的

各种发展制度或治理制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

这种影响在空间上主要反映为行政区划的变更。从国家到地方的垂直分权过程来看,国家和省政府主要通过撤县设区、

撤县设市等行政区划变更方式影响城市边界的调整。在城市内部则更多的表现为城市管理权力的水平或垂直转移,引发内部空间边界的调整或重组,如深圳新型功能区的出现。地方政府在审批、财政、政策制定等方面获得更广泛权利的同时,在以土地资源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推动下,迫切需要以调整规划或重新编制各项规划的方式从法律和程序上认可这种空间分权。由此,诸如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获得了编制或修编的机会。其中从城市规划对行政区划变更的作用来看,区域规划、

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等宏观规划主要对撤县(市)设区、撤县设(县级)市两种行政区划进行引导或落实。在城市内部,则以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新区(新城

)规划等方式对新区或新城的成立进行引导或落实(图4)。

图4分权、新区与规划的逻辑关系

将这种逻辑关系放到深圳新区发展历程来看,经济特区、撤县设区、前海新区成立等空间调整是在国家层面的一种分权即中央权力的下放,城市规划体现为对城市发展和新区成立的一种前瞻性的规划引导与预留,

如86总规对特区内空间组织的引导,96总规对特区外空间发展的统筹,深圳2030对前海的战略研判和规划预留。从光明新区到龙华新区的成立则代表了在中央分权下的一种城市内部水平和垂直的分权,城市规划主要以分区层面的分区规划为主,在规划编制形式上经历了从传统分区规划到综合发展规划的演变,并越来越注重对各

类规划的同步组织、同时编制和同批审批(图5)。2.2

城市规划的作用

基于前文分析,将规划编制启动时间与新区成立时间进行对比(图5),

判断城市规划对城市、新区成立及发展的影响,

并将规划的作用分为战略型规划引导和综合型规划落实两种类型。2.2.1

战略型规划引导

从新区发展历程来看,在特区成立初期和快速增长时期深圳行政区划变更的动力主要来自从中央政府到深圳的垂直权利下放和流动,如特区成立、宝安县撤县设区、特区扩容等。由于政策效应、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土地资源有余等因素,这一时期城市处于一种快速扩张发展模式,

仅用十多年时间就从经济特区逐步蔓延到整个市域(图2)。为有效控制和引导这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城市规划通过空间结构、功能布局、战略节点、预留弹性、超前配置等手段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进行提前布局和引导。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控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实践平台,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表现出很强的先导、

主导和统筹作用,对后来的城市发展和规划编制起到了“定调”的作用。例如,86总规首次提出多中心组团式带状结构,在极大的适应了当时深圳高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深圳规划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地位。96总规首次将城市规划区拓展到全市域,在86总规基础上将特区组团带状结构进一步完善为轴带结合、梯度推进的全市组团结构,适宜了宝安县撤县设区后城市高速增长时期的空间拓展需求,基本确立了深圳城市发展的骨架,

也为后来特区外新城发展埋下来伏笔。作为国内首个法定性战略规划,深圳2030前瞻性的提出西部滨海地区在深圳未来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为国家级新区前海深港现代

服务业合作区的成立进行了规划预判和预留(图6)。

图5深圳新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时间关系

图6深圳战略型规划引导

2.2.2综合型规划实施

随着2005年深圳完成全市域城市化,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影响下,深圳基本结束了以大规模扩张式发展的传统增长路径,进入以存量优化为主要手段的转型发展阶段,特别是2009年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获准使特区一体化和精细化城市管理成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分权化也从国家层面的垂直分权转向城市内部权利的水平转移和分散,呈现出权利和决策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特征,这种权利和责任的下移成为新型功能区产生的制度基础。新区管理机构在获得一定权力的同时,重新修编或编制各类规划成为引导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深圳相继出现了坪山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前海新区综合规划、龙华新区综合发展规划等新型分区层面的规划类型。相比传统分区规划过分注重规划的技术性,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不仅是行政区划变更下分权化的空间投影,更强调了规划的综合性和实施性,在规划思路和内容上强调多专业、多部门、多领域合作,注重由物质空间规划向引导、调控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转变,强调城市规划的公共

政策属性(图7)。

图7前海综合规划团队分工示意⑤

3基于多规合一的新区规划路径

高速增长、边界固化、增量有限等因素促使深圳已经进入到以存量挖潜、效益提升为主的精细化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也使全市层面的总体规划难以再像“86总规”、“96总规”或“2030发展策略”一样提出具有“革命性”的结构布局和空间引导。精细化城市治理模式要求城市规划由关注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转向综合型公共政策的制定,新型功能区规划、发展单元规划、更新单元规划等规划形式的出现正是体现了深圳城市规划对城市转型的最新应对。笔者认为新型功能区将成为深圳组团、网络化城市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的重要空间载体,有必要对其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路径进行探讨。

3.1规划组织: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组织机制

长期以来,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规划通常只关注自身领域的发展和组织,由于规划目标、工作职责、编制重点的不同导致在规划组织上经常出现各自委托、各自编制、各自实施的“规划分治”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在综合作用上的共同发挥[6]。深圳新型功能区的成立在为各类规划的编制提供重要实践平台的同时,也为实现“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提供了体制保障和制度平台。为充分体现新型功能区在行政管理上的精简、高效特征,新区规划组织可以采取工作坊的形式,通过集合咨询专家、编制团队、管理方及其他参与主体建立“多规”联动编制的组织模式,统一组织、协调各规划的委托、编制、咨询、协商、实施等环节,对涉及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关键问题、核心战略等前期内容进行共同研讨、共同决策,为各规划的分头编制奠定

“共同纲领”。通过构建“一张图”基础数据平台、信息沟通平台、统一用地分类和工作流程的技术应

用平台,

实现数据、信息、协作

、技术等融合(图8)。图8基于多规合一的规划组织模式

3.2规划编制:探索多规合一的综合发展规划编制模式

多规合一涉及社会经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等不同领域的专业规划,现行体制下,与城市发展相关的规划主要有3个,分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7]

。三个规划在编制的期限、范围、重点、方法各

有不同,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侧重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行各业发展的分类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实施自上而下的刚性控制;城乡总体规划工作重点大都在城市建设区范围内,更加关注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需求,强调功能结构的合理、资源布局的均衡、空间发展的有序等

[6]

从深圳新区规划历程来看,

2010年以后的新区规划基本上都采用了综合发展规划或综合规划(前

海)的编制模式⑥

这种模式实际就是多规合一的一种体现(图7),其产生的制度基础是分权化和新区机构的成立。鉴于此类新区将成为深圳城市发展与空间重构的主要手段,笔者尝试建立基于多规合一的新区综合发展规划编制模式,实现各规划在编制范围、期限、内容、成果的合一。在规划范围上,由于深圳已经实现全市域城市化,各规划应以新区行政区为边界,以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城市规划利用弹性边界进行功能调整。在规划期限上,综合发展规划分三个层次的期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新区总体规划为远期15-20年规划期限,以近期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近期5年规划期限。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在城市规划进行年度落实。在规划内容上,首先以二调数据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卫星影像图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转换标准,形成现状用地评判;其次,借助工作坊机制在规划编制前期对涉及地区发展的核心性前期内容进行共同研判并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确定综合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产业经济、社会管理等内容,以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共同确定空间管制分区、增长边界、用地规模,城市规划侧重地区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等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侧重耕地保护、生态清退等内容,

交通、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提供相应专

项支撑。综合发展规划编制路线见图9所示。

图9

综合发展规划编制路线

3.3规划实施: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平台以近期启动地区和重大项目为核心,建立近期

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双平台。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搭建5年规划实施平台,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年度投资计划、近规年度实施计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构建综合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平台,

保证

年度资金、项目安排与空间发展的相协调,强化政府公共投资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建立“多规”联合审批制度,实行多部门联合审查,在各部门规划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编制共同的项目库,以项目库以及用地为主构建规划实施管理监督平台,实时监测各类规划实施情况。

4结语

深圳“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⑦,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成为支撑深圳下一个30年高效、稳定发展的源动力。土地资源的有限、城市边界的固化、空间结构的定型迫使深圳城市发展由粗放式增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存量提升,城市内部垂直与水平间权力、责任的转移和调整成为城市空间转型的制度基础与动力,其空间手段表现为内部各辖区行政区划的变更,即由相对均衡化的大区制逐步向精细化的小区制过渡。新型功能区的出现是对城市转型、空间转型和管理转型的最新探索,是深圳由市县分治的“1+1”结构、特区内外分割的“4+2”结构向特区一体化的“6+4+1”结构演变的核心空间单元,也是城市治理模式由“二级政府四级管理”向“一级政府三级管理”转变的重要空间治理平台。

面对城市内部再分权和行政区划调整,城市规划聚焦点也从全市层面的结构性引导逐渐向新区、单元及社区层面的综合性实施转变,其中新型功能区规划将成为深圳组团式空间结构进一步深化和调整的主要手段。通过回顾分权化、新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及规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基于“多规合一”的综合发展规划将成为新型功能区未来的主要规划路径,也是全市层面最重要的规划形式。在规划组织上,新区综合发展规划应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工作坊组织模式;在规划编制上,应以“三规合一”为平台整合相关规划,并在规划编制的期限、范围、内容等方面相互协调;在规划实施上,应建立以近期启动地区和重大项目为核心的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双平台。△

【注释】

①来源于中国行政区划网(http://www.xzqh.org)关于2011年中国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的统计数据。

②来源于《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

③1992年撤县设区后,“九五”期间宝安区用地增幅为90%,翻了近

一倍,龙岗区增幅也达到45%。

④功能区不是一级政府,而相当于市政府的一个管理局,管理架构

上没有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GDP仍然计入原来所在的大区。

具有“招商引资、产业布局”等职能,带有功能区的特点;另一方面,兼具“行政和社会事务管理”等政府职能,带有行政区特点。

⑤来源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

⑥综合发展规划不是在规划体系中新设一种规划类型,而是以“三

规”为手段整合相关规划,协调各部门责权利,形成指导新区发展的纲领性、实施性公共政策。

⑦来源于温家宝总理在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讲话。

【参考文献】

[1]Litvack Jennie,Jessica Seddon.Decentralization Briefing Notes [R].World Bank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The World

Bank,1999.

[2]罗震东.分权与碎化———中国都市区域发展的阶段与趋势[J].城市规划,2007(11):64-70.

[3]朱勍,胡德.分权化过程对都市区空间结构和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学刊,2011(3):81-86.

[4]李亮.试论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分权与集权[C]//和谐城市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1760-1764.

[5]Qian Yingyi,Barry R.Weingast.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J].Journal of Policy

Reform,1996(1):149-185.

[6]姚凯.“资源紧约束”条件下两规的有序衔接———基于上海“两规合一”工作的探索和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10(3):

26-31.

[7]王唯山.“三规”关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重点的转移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9(5):14-19.

作者简介:王吉勇(1982-),男,硕士,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

收稿日期:2012-09-23

(下转第48页)

[5]孙洪茹.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及其路线优化的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5.

[6]鞠颂东,徐杰.物流网络理论及其研究意义和方法[J].中国流通经济,2007(8):10-13

[7]王之泰.物流园区发展与创新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9(5):4-6

[8]韩晓龙.水果物流网络及节点布局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9]刘明菲,周梦华.农业物流园服务能力的区域差异性与模式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0-34[10]张云彬,常瑞甫.区域农业园区体系规划的内容与评价体系———以昆明市域农业园区体系规划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87-192

作者简介:龚梦(1986-),女,湖北省孝感市人,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物流规划、农产

品流通与贸易。

祁春节(1965-),男,湖北省黄冈市人,教授、博

士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农产品国际

贸易、园艺经济与贸易等。

收稿日期:2012-10-03

Design on Logistics Network and Nodes Layout of Cities in Jiansu Province

GONG Meng,QI Chunjie

【Abstract】Design on logistics network and nodes layout of cities which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It can not only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achieve economies of scale,but als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and raise city's competitiveness.The thesis will take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al model of logistics network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give the specific layout of the logistics network node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The result shows that Nanjing,Wuxi and Suzhou are cities of logistic park.Changzhou,Nantong,Yangzhou,Taizhou and Yancheng are cities of logistics centre.Zhenjiang,Xuzhou,Lianyungang,Huai'an and Suqian are cities of distribution centr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basic layout,further specific layout can be planned according to location indicators,in order to improv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China.

【Keywords】City's Logistics;Logistics Network;Layout Design;City Plan

(上接第29页)

Decentr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

Development Stagesand Trend of Metropolitan Area in China

WANG Jiyong

【Abstract】With decentraliz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ogic evolution from decentralization to new district established,and thinks about urban planning's role and future path.Firstly,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Shenzhen new zoning,ponder the relationship of decentralization,new area development and urban planning,then it proposes two kinds of urban planning's mode:strategic guidance and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New functional area will become the main space platform of Shenzhen urban governance and space optimization,and provide a good implementation platform for multi-planning united,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ning will become a major planning path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unctional areas.Finally,this paper make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rom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Keywords】Decentralization;Multi-Planning United;New Functional Area;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ning;Shenzhen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自选你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城市,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城市化的现状及城市的职能、空间体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居民的素质较高,观念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1982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年) 1984年的西丽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意义1500字 “伟大的国家应当参与伟大的事业,而‘一带一路’计划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美国前副国务卿、基辛格咨询公司 副主席罗伯特·霍马茨这样评价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计划。 在霍马茨看来,“一带一路”计划的提出,不仅有中国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还折射出中国对自身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相互联系和 相互影响的深刻理解。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学院教授鲍泰利同样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我认为中国有能力为全球范围提供 公共产品。而‘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已经为促进中亚、西亚发展提 供了一个重要的新视角。这是中国为促进亚洲邻国、中东和北非地 区发展的一个倡议,”他说。 3月28日,中国公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有了 纲领性文件。 “《愿景与行动》是全面、全方位、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勾勒出的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蓝图,更是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方向,”别 尔格尔说,“这份规划如果顺利实施,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完善 全球金融秩序。” “一带一路”战略将通过贸易和投资来促进资本向沿线区域流动,而联动激活的全球商业活动更将大大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 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反响积极。

两千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尽管多次经历血与火的洗礼,但驼铃声声,舟楫相望,丝绸之路从未完全中断。尽管古代交通和技术条件远逊于今,但商人、智者、学子、使节排除艰难险阻,跨越万水千山,以极大的毅力和勇气开辟和经营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有大有小,但都因丝绸之路受益匪浅。进入21世纪,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丝绸之路展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今天,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面临新老挑战和不进则退的压力。如何巩固亚洲和平发展局面,进一步凝聚亚洲国家共识和力量,实现整体振兴,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课题。“一带一路”倡议在此背景下提出恰逢其时。 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有力促进了亚洲的和平发展。但需要看到的是,亚洲区域合作与欧洲和北美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亚洲各个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联系不紧密,对深化区域合作构成不小的阻碍。“一带一路”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各次区域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区域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建立和健全亚洲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和资金流向正酝酿深刻变化,亚欧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挖掘域内和本国的内需潜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一带一路”建设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改善区域内和各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内陆国家和各国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各国之间削减贸易投资成本与壁垒。 “一带一路”,新时期中国外交特别是周边外交的亮点。繁荣共进的美好未来,值得本地区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期待。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重要支撑,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蕴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深圳发展历程

自选你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城市,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城市化的现状及城市的职能、空间体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居民的素质较高,观念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1982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年) 1984年的西丽 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1985)画面左下角为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1985年的笋岗路 1988年的翠园住宅区 深圳体育馆落成93年 94年7月,广深高速公路全线试通车

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中煤南方能源有限公司王有华 一、城市更新概况 的城市更新最早始于2004年,当时叫旧村改造,2009年后称为城市更新,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综合整治、改变功能、拆除重建等措施,达到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消除安全隐患之目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一)城市更新的必然性 1.土地资源稀缺 据2011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市国土面积为1993平方千米,除去农用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外,建设用地面积已达934平方千米,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7%,接近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能突破50%的红线。预计到2020年,可新增建设用地仅为42平方千米,既无外扩的空间,也无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的可能,唯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人口密度大 建市之初,规划人口为600万,据市出租屋综管办统计,截止2011年10月底,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口1280万人,户籍人口274 万人,全市实际居住人口已超过1500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市配套滞后,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拓展空间,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质量。 3.产业升级快 过去许多单纯的工业用地或厂房,基本上都是为配套早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经过产业转型和升级,已不适应当前以金融、高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参与城市更新改造,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释放土地最大价值。 4.历史遗留问题多 1992年之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随着大量移民及务工人员的涌入,的房屋租赁需求急剧攀升。村级股份公司及村民违规加建、抢建房屋现象屡禁不止,虽然经过1992年、2004年两次农村城市化改造,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均已转为国有土地,但城中村房屋的

第一篇第四章 信息传递工具的历史

第四章信息传递工具的历史 第一节信息传递历史 信息的传递历史,百度百科这样说的: 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信息传递速度慢、不精确。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信息传递速度相对快一些、距离远相对就慢、且费用高。 现代:电报、电话。速度快、信息传递单一,以文字和语言为主。 当代: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语言、声音、文字、图像都可以传递,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碍。 第二节传递信息的发明 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也是信息传递的发明史,一路走来,人类发明了很多思想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一、书信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 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都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书信的特征: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在没有邮政以前,长途通讯的主要方法包括有:驿送、信鸽、信狗等。驿送是由专门负责的人员,乘坐马匹,接力将书信送到目的地。建立一个可靠及快速的驿送系统需要十分高昂的成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道路网,然后配备合适的驿站设施。在交通不便的地区更是不可行。使用信鸽通讯可靠性甚低,而且受天气、路径所限。 英国于19世纪前期在主要城市设置邮政机构,采用邮票形式作为邮资(寄递费用)已付的凭证,收集大众各种书信及邮件,集中在一起,通过汽车、火车、轮船运输工具运送到其他的邮政机构,并由其派送,这是现代邮政的开始。现代邮政极大提高了书信交往的时间。 二、电报 电报(telegram)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

深圳前海新区

深圳前海新区 .地理位置:前海地区位于深圳南山半岛西部,伶仃洋东侧,珠江口东岸,包括南头半岛西部、宝安中心区. .外部交通:“海、陆、空、铁”各种战略性交通资源云集前海。这里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两大空港;未来,厦深铁路和机荷高速将在前海附近跨越珠江口延伸至珠江东岸;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南坪快速路、海滨大道等高快速公路穿过该区域;穗莞深城际线、深港机场连接线、深圳地铁1号线、地铁5号线、前海枢纽站等铁路、地铁交通设施将在这里与整个珠三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内部交通;前海综合规划提出多模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各类交通形式协调发展。规划各类轨道线路12条,总长约53公里,轨道网络密度3.5公里/帄方公里,各等级规划道路总长度约180公里,路网密度约12公里/帄方公里。规划布设“六横三纵”共27.3公里的公交专用道网络,布设16处、总面积约3帄方公里的公交场站,倡导与轨道站点和建筑一体化建设。同时,建设独立完善的慢行体系,包括自行车道系统和步行系统。 .占地面积14.92平方公里,可开发土地为10平方公里,处于构建珠三角国际大都市圈至关重要的“香港-深圳-广州”一线的重要位置上。 .机构设置:由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管理 发展方向: .前海由深港两地合作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承担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珠三角地区产

业升级引领区等四个方面的功能,重点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四大产业领域,前海合作区将构建「三区两带」的城市规划结构。一是商务中心片区。位于双界河以南、海滨大道以北,借鉴世界先进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国际化管理的经验,重点发展金融、信息、贸易、会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吸引企业总部集聚发展,打造集中展示深港都会区形象的核心区;二是保税港片区。位于铲湾路以南,以前海湾保税港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供应链管理、创新金融等服务业;三是综合发展片区。位于海滨大道以南、铲湾路以北,承接商务中心片区、保税港片区的功能拓展,实现与商务中心片区、保税港片区的协调发展,成为集聚性强、功能复合的综合型产业发展区;四是滨海休闲带。位于听海路以西的滨海地区,大力推进环前海湾滨海生活岸线建设,打造集生态性、景观性、文化性为一体的高品质滨海公共活动区。前海合作区将在空间规划中构建生态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城区。 .前海将走出于中环、曼哈顿不同的发展路子,发展有别于“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和“其他专业服务”等属于1.0版现代服务业,而“科技创新服务”、“高技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信息内容服务”以及高端人才服务等2.0版的现代服务业。 “清洁能源”计划.利用前海的滨海资源,建设将突出「前海水城」理念。据悉,未来前海合作区将实现100%的污水收集率和彻底的雨污分流,并将采取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保障水安全,创建节水型城区。 政策优惠: .在国家立法机关指导下,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开展先行先试的探索性立法,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商事法律环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法治机构,引进民间商事调解机构,加强深港司法合作。

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研究报告

深圳房地产业的发展 □尤福永我国房地产业现状从发展历程上看,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的状况基本相同,其共性表现主要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性,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起大落,房地产金融体制亦尚处在探索中的不完善阶段。尤其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在阶段上,同美国有特别相似之处。1993年底,深圳因“圈地运动”和“炒地皮过热”出现了商品房价格偏高、空置率上升,从而导致房地产市场迅速下滑,而且连续4年直至近期仍呈萎缩疲软之态势。无独有偶,美国1929年房地产市场因股市骤然下跌也曾出现过连续4年持续低迷濒临崩溃的形势,两地情况非常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方面商品住房大量积压滞销,而另一方面缺房户无力购买的供求畸型现象。美国当时由于房地产业已开始走向衰落而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在这个时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并通过金融机构的重组和房地产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才使美国房地产业于20世纪30年代

后期开始逐渐复苏,随之社会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有所好转。 实践证明,房地产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出路,而且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加速城市国际化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构建新型房地产金融体制的可行性 (一)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和深圳商品房空置依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全国6624万平方米,深圳328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的比率都在70%以上,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坦率地讲,由于供过于求,商品房积压严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发经营性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造成银行回笼资金困难,周期运转不畅,负担沉重。这种连锁式的不良反应,使得资源和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因而严重地阻碍了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是我国现行的房地产金融体制还不够成熟,体系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购房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的融资渠道或资金来源受房地产

深圳发展史

深圳发展史 36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但对于深圳这座城市“36”却有着不一样的代表意义。 从一个边陲小镇变身为屹然矗立在祖国南方的新兴现代都会,深圳的高速成长和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截至201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从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政策开始,就意味着深圳这座中国南部的海滨城市的崛起。根据当年广东省向中央提出的一份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在广东和福建省设立四个经济特区。那么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对象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深圳相关资料。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经济特区定义: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实行特殊的管理方法,实施优惠待遇,建立高效能的领导体制,提供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从而达到扩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繁荣本地和附近地区的经济,促进设区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议案,由此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成立。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壮大,原先的行政区已渐不适宜深圳市宝安区、龙岗区两个市辖区。两个新区于1993年1月正式挂牌办公。目前深圳下设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和宝龙、龙岗六个区,其中宝安、龙岗两区位于特区外,其余四个区在特区内。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79—1985年的初创阶段、1986—1992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1993年以后的成熟阶段。 特区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一开始就把法治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举例来说,1980年,深圳只有3名律师和一个法律顾问处。20多年前,深圳向全国招聘了100名法制干部。如今的深圳有律师事务所514家,执业律师8000多人,法治环境日臻完善。 特区改革发展,有破有立。早期打破传统体制藩篱,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而今,深圳更重破立并举,“立”字当先,率先打造“一流法治城市”便是“立”的重要内涵。在深圳,法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111001112 隆皓原深圳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大讲堂谈“深圳城市规划30年”,全面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30年的进程和教训,强调以后必须控制好建设用地。 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至今。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 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

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深圳城市更新情况调研报告 中煤南方能源有限公司王有华 一、深圳城市更新概况 深圳的城市更新最早始于2004年,当时叫旧村改造,2009年后称为城市更新,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综合整治、改变功能、拆除重建等措施,达到改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消除安全隐患之目的,深圳城市发展已进入到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一)城市更新的必然性 1.土地资源稀缺 据2011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深圳市国土面积为1993平方千米,除去农用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外,建设用地面积已达934平方千米,占全部国土面积的47%,接近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用地总规模不能突破50%的红线。预计到2020年,深圳可新增建设用地仅为42平方千米,既无外扩的空间,也无大幅度增加建设用地的可能,唯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人口密度大 深圳建市之初,规划人口为600万,据深圳市出租屋综管办统计,截止2011年10月底,深圳登记在册的非户籍人口1280万人,户籍人口274 万人,全市实际居住人口已超过1500万,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市配套滞后,迫切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拓展空间,完

善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城市质量。 3.产业升级快 深圳过去许多单纯的工业用地或厂房,基本上都是为配套早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制造业的,经过产业转型和升级,已不适应当前以金融、高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参与城市更新改造,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释放土地最大价值。 4.历史遗留问题多 1992年之后,深圳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随着大量移民及务工人员的涌入,深圳的房屋租赁需求急剧攀升。村级股份公司及村民违规加建、抢建房屋现象屡禁不止,虽然经过1992年、2004年两次农村城市化改造,全市农村集体土地均已转为国有土地,但城中村房屋的确权问题一直是困扰城中村改造的核心问题。截至2013年底,深圳历史遗留违法建筑有38万栋,建筑面积约4亿平方米,约占深圳市总建筑面积50%,通过城市更新部分可以理清产权。 (二)城市更新政策性文件 2004年,深圳市颁布《深圳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拉开了旧改序幕;2009年陆续颁布《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以及一系列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其中一条规定旧改项目允许原业主自改或以合作的方式改造,土地可以以协议的方式出让,无须招拍挂,这意味着列入旧改的项目无需先完成国家的征收、储备、招拍挂出让的程序,直接由权利人自主协商一致,申报审批,然后确定开发主体便可实施,极大缩减了旧改的时间要求;2012年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更新发展。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 ——“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组长、组员1、组员2、组员3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B1x0x班 摘要:自人类文明起源以来,对于人们传输信息就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从以语言为主,通过人力、马力、烽火等原始手段传输信息的方式,到以文字、邮政、印刷等方式更广地传输信息的方式,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通过电报、电话、广播等方式传输信息,再到现代的信息时代,除了语言之外,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多媒体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利用电流、电磁波、声波、光波等多种传输介质实现多样化信息的传输。信息传输技术爆炸式的推动了信息交流,同时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更加便捷的“访问世界”。通过数据通信、传真,可视电话、可视图文等服务形式,将大量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其它科学技术、生活、市场、金融、体育、娱乐、医疗等信息以联机方式存放,用户可有选择地获取信息。当这样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同家庭信息系统相连接,就彻底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方式,进而也改变了社会的教育模式。现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对于未来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成为趋势。光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传输介质,光势必会在未来信息传输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硅光子技术超高效率、超低耗能也是看点之一。 关键词:数据通信;发展史;数据传输方式;未来趋势 一、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史 (一)、原始时代信息传输技术 原始时代没有文字,原始人通过一些辅助的东西或简单的图画来表述信息。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离家狩猎,在屋子旁边钉下几根带有横杆的木橛,一根表示要过一昼夜才回来,两根表示两昼夜。还有“结绳记事”,根据绳子上打结的个数和绳子的颜色来记录容易忘记的事情。 (二)、古代信息传输技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信息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时信息传输技术的一大变革。

通信的发展历程.

《通信原理》课程专题报告 题目:通信的发展历程 项目组成员: 任课教师: 成绩:

一、通信的起源 通信一直陪伴着人类的发展。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换。“烽火狼烟,快马加鞭。”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的通信技术,如:烽火,飞鸽传书,邮译通信等。通信在中国的古代也流传出了很多故事如:烽火传军情,烽火戏诸侯,一骑红尘妃子笑等等。在其他国家,通信的方式亦多彩多样,如长跑,灯塔,通信塔,旗语,信猴等等。不能忘记的是马拉松也是由通信的方式转变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交通警的指挥手语、航海中的旗语等不过是古老通信方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些信息传递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视觉与听觉。 二、通信技术的革新 随着人类生活及社交圈的不断扩大,视觉和听觉上的信息交换以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革新出依赖于其他方式的通信方式成为了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部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这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后来人类创造出了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脱离了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1、有线通信的产生与发展(举例)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开启了人类通信的新纪元,这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 (1)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图2.1 (2)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最全版

(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二〇壹〇年十二月九日 目录 前言4 壹、总体战略5 (壹)指导思想5 (二)工作方针6 (三)总体目标7 二、发展任务10 (四)高等教育10 (五)职业教育13 (六)高中教育14 (七)义务教育16 (八)学前教育17 (九)特殊教育19 (十)终身教育19

三、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1 (十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21 (十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3 (十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4 (十四)办学体制改革25 (十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6 (十六)教育投资体制改革27 (十七)教育开放体制改革28 四、保障措施30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30 (十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31 (二十)加大教育投入33 (二十壹)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35 (二十二)增强教育科研创新服务能力36 (二十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教38 (二十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38 (二十五)强化教育督导39 五、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40 (二十六)重点工程40 (二十七)改革试验43 实施45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决定意义,对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实力日益增强,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深圳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质,支持深圳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再创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肩负着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的历史使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从根本上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都凸显了提高市

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并购方案设计及税务筹划

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并购方案设计及税务筹划 目录 一、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并购的套路型方案设计 二、交易方案设计及税筹分析 (一)方案一:拆迁/搬迁安置补偿 (二)方案二:股权转让 (三)方案三:资产转让 (四)方案四:以不动产出资入股后转让股权 (五)方案五:企业分立后转让股权 (六)方案六:企业合并(合并目标企业) (七)方案七:境外股权转让 三、操作模式及税费对比 笔者按 为响应小伙伴们的呼声,西政房地产人俱乐部专家人才库第七期的培训专题将暂定为《深圳城市更新项目并购税务筹划及房地产开发建设全程的核心税筹要点》(分享课程时间为2017年10月份,具体时间请关注本公众号后续通知),以呼应上月《广东省“三旧”改造税收指引》(粤地税发〔2017〕68号)的出台(注:该文件不适用于深圳地区)。根据小

伙伴的提议,笔者特在课前就本公众号“西政资本”有关城市更新项目的交易方案设计及税务筹划进行整体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实操参考。 一、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并购的套路型方案设计 城市更新或旧改属于政策性搬迁的范畴,除增值税的缴纳存在地方差异外,被拆迁方在满足政策性搬迁的前提下需缴纳的税费最少,也即税收优惠最多,因此拆迁安置补偿一般都会成为获取更新项目的首选方式。尽管如此,因拆补方式无法直接对房地产权取得控制权,因此产证的抵押、注销或公章、证照、产证的监管自然就成为了必要的风控措施。 与被拆迁方在满足政策性搬迁的情况下可直接免缴土地增值税不同,其他的交易方式一般都需考虑通过交易方式的调整或者操作模式的变通进行合理筹划。实务中,如转让方的配合意向较高,则以企业分立的方式剥离资产至新分立的公司后转让股权可成为首选,以避开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缴纳。除此之外,以土地或房产出资入股后转让股权业可以避开土地增值税的缴纳,因此在交易模式方面也可以成为不错的备选。 笔者曾多次被同行问及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的优劣,其实就实务而言,两者因项目而异,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从并购和后期开发的联动来看,资产并购很多时候可能会明显优于股权并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完成更新改造后因历史成本的差异对土地增值税汇算清缴造成的重大影响。当然,就交易方式本身而言,因股权转让不涉及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缴纳,因此在并购的交易时点上仍旧有一定的优势。(备注:股权转让涉及土地增值税缴纳的先例仅为个案批复,如国税函【2000】687号文) 值得一提的是,因改革开放对外资的引入,珠三角地区存在大量的外资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持有物业资产的情形。在该背景下,如转让方(例如外商投资企业)或转让方的境外母公司具备转让条件,则收购方可考虑以收购该外商投资企业股权或其境外母公司股权的方式完成本次交易,以避开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缴纳。

深圳城市更新(旧改)项目拓展评价指引

深圳城市更新(旧改)项目拓展 评价指引(试行版) 编制_ _ 日期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 日期 修订记录 1.目的 1.1.本指引旨在规范深圳地区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前期评价及筛选工作,提高对城市更新(旧 改)项目评价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1.2.本指引针对深圳城市更新(旧改)项目拓展提出评价要点及评价体系,保障城市更新(旧改) 项目拓展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化。 2.适用范围 本指引适用深圳地区城市更新(旧改)项目前期拓展工作,用于项目的评价及筛选。 3.术语与定义 3.1.城市更新:是指依据《深圳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11号)规定的主 体对特定城市建成区(包括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内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区域,根据城市规划和法定程序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的活动:3.1.1.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完善; 3.1.2.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1.3.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资源、能源利用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影响城 市规划实施; 3.1. 4.依法或者经市政府批准应当进行城市更新的其他情形。 3.2.法定图则:是指由深圳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对分 区内各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的详细规定。法定图则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后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3.3.土地征转 3.3.1.土地征用: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 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3.3.2.农地转用:指将农地改变用作住宅用地、工厂用地、公共用地等非农用地。农地转用为建设 用地,必须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依法按程序逐级报批,先转用后征用,可同时报批。 3.4.两规:指《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违法私房若干规定》及《深圳经济特区处理历史遗留 生产经营性违法建筑若干规定》。 3.5.非农建设用地:是指为了保障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 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规划国土部门核准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留使用的土地。 3.6.旧(老)屋村用地:是指市政府《关于发布〈深圳市宝安、龙岗区规划、国土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深府[1993]283号,以下简称《通知》)实施前已经形成且现状仍为原农村旧(祖)

人类信息传递发展史

人类信息传递发展史 追溯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历程,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古代,有:驿传、烽火传递、跑步传递、鸿雁传书、漂流瓶、张榜公告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保平安”——《入京逢使》,便是信息驿传的方式真实写照。 到了近代,人类信息传递领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电报、电话、救信号SOS等数字媒介成为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就变得多种多样了。以BP机、移动电话、收音机为代表的无线通信,以电脑、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通讯传输,以及以书籍、报纸为代表的纸张传媒。 为了满足新新人类更直观,更立体的即时传输信息,出现了直播这种新型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以往所有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直播呈现出更强的优势。 优势一,实时性。直播意味着立即、马上,一方发起直播,另一方就能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可以说是零延时。 优势二,互动性。直播软件基本上都标配点赞、弹幕、分享等互动功能,实现观看者与之间信息的传递。 优势三,内容可以被快速保留下来。直播软件的录播功能,可以将每一次直播完整的录制下来。而大众所使用的一拍直播能发起直播、分享直播、观看直播,在微信上使用同时,大部分都是在熟人之间的直播行为。如分隔两地的家人、朋友之间可以实时分享各自的近况(旅游、学习、交友),这样即便不能常伴左右,双方也足以得到情感的慰藉。同时将直播分享到朋友圈,远方久未联系的朋友也能看到此时的你在干什么,还能用弹幕、点赞的方式与你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再则,借助微信熟人社交圈的天然优势,实现私密直播,可以保护直播的内容不被陌生人

观看,录播功能,还可以将每一次直播视频保存下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