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5.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的识记。(明确识记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起关键作用)

26.意义识记: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

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27.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28.倒摄抑制:后续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29.表象: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

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眼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30.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

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31.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32.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

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33.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性和本质特性的反映。

34.变式: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

法。(变式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非本质属性;另一种是变化本质特征,而某些非本质特征保持不变。)

35.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

问题的解决。

36.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

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37.言语: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

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38.语言: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39.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

式,与外部言语不同,它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语。(隐蔽性、简略性)

40.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41.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

目的的心理活动。

42.意志行为:由意志支配各种行为。

43.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44.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45.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46.兴趣: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47.气质: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48.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49.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50.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

能力。

51.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须的能力。

二、简答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行为;心理活动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由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机体处于觉醒状态;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4.条件反射抑制的类型

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5.高级神经活动的主要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6.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异: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是明确的、是被动的,强化只与刺激有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是不明确的、是主动的,强化与反应有关同:都是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N联系的过程

7.两类信号类型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8.反映的基本形式

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生物的反映形式;心理的反映形式

9.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

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10.*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劳动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劳动、语言]

11.人类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觉知功能;意识的能动性功能(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的前进性);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

12.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注意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征,既非独立的心理过程,也不能脱离心理过程而存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3.注意的生理机制

定向反射与刺激(注意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心与注意(注意是大脑皮层整合的结果)

14. 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毫无联系,同时进行则困难。

15.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成反比。

16. 韦伯定律的含义

在一定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

17. 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嗅觉;味觉;内部感觉(运动觉;

平衡觉;内脏觉)

18. 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

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19.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0. 知觉的特性

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

21. 深度知觉的线索

单眼线索(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阴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结构极差、相对大小、相对位置);生理线索(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

22. 运动知觉的几种形式

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23. 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2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所揭示的遗忘规律

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到达某一时间点后几乎不再遗忘,表明了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规律: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25. 记忆子系统各自的特点

感觉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直接编码(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进行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②图像记忆保持1秒左右,声像记忆不超过4秒(进入感觉记忆的信

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③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决定

短时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听觉编码

②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不超过一分钟.

③短时记忆的容量(记忆广度)有限,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系统:①编码方式为语义编码②保持一分钟以上,时间长久③容量无限26. 表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7. 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想象材料来自客观现实、想象的原因来自客观现实。

28. 想象的种类

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随意想象(有意想象)

29. 思维的基本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30.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①学生过去的经验②学生的认知能力③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④变式

⑤下定义⑥概念体系

31. 发散思维及其特征

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特征:独创性、灵活性、流畅性。

32. 言语的功能

①交际功能②思维功能③调节功能④创造功能

33. 言语的种类及其特点

种类:①对话言语②独白言语③书面言语④对话言语

特点:①目的性②开放性③规则性④离散性⑤社会性和个体性

34. 言语的中枢机制

①布洛卡区②威尔尼克区③角回④言语信息处理的神经模型

⑤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与言语活动

35.表情的种类: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36.情绪情感的分类

①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②与接近实物有关的情绪情感:惊奇和兴趣、厌恶

③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害羞、骄傲与自罪

④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爱、恨

37.情绪的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38.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②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③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9.动机冲突的形式

①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②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

③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④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40.试述个性的基本特性

①个性的整体性②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③个性的独特性④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41.马斯洛需要层次性: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个体在某一时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43.兴趣发展的阶段

①有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一阶段和最初水平,带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弥散性。②乐趣是

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和中等水平,带有专一性、自发性和一定程度的坚持性。

③志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三阶段和高级水平,乐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与个人的崇高

理想和远大目标相联系。带有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

44.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

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体验的强度、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知觉的

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

45.巴普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这两个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6.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主要特型:

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型);

强而平衡、灵活的类型(活泼型);

强而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

弱型(抑制型)。

47.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①气质类型无绝对的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好处和短

处)

②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分析自己的气质)

③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要是个人气质适应职业活动客观要求;选拔人才时应考虑人

的气质特征)

48.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影响性格的动态;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速度;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符合社会实践要求。

49.个性的特质理论

性格的特质论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

①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知觉方面(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记忆材料的方法(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

思维的类型(动作思维型、形象思维型、抽象思维型)

②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不同组合来保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量的方法,故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观察这些研究对象 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双生子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其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来研究先天和环境教育发生作用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本我:基本机能,寻求机体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的需要 超我:人格的法官,人格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道德原则 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心理生物性紊乱的情况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载体,其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一个基因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式: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同化:格式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能够被纳入到现有格式中 顺应:为了更好的加工外在刺激,个体对格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自传式记忆: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所能够直接领导的下属人员是由一定限度 的,超过一定限度,领导者就不能做到具体、有效的领导。一个领导者所能有效地领导的下属人员数,称为有效管理幅度。 2.权变理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3.领导:见纸上。 4.控制:是组织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为了确保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5.组织文化:见纸上。 6.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予以鼓励、肯定、奖赏,使之更加频繁地发生并不断强化。 7.德尔斐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就调查问题组织专家小组, 通过背对背地向小组成员书面征询意见,并多次归纳与反馈,最后形成 集中且具有权威性意见的定性预测方法。 8.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9.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指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 10.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2] 11.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首先提出。他认为,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保健因素)往往由外界环境引起,如,公司政策、行为管理和监督方式、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等,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激励因素),如,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负有较大的责任等。 简答题: 1.所有的计划工作方法:见 2.沟通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它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阀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发生变化所需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觉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的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

周三多第二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doc

周三多第二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1 一、名词解释。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所谓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孔茨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并且有意识地瞄准,有效地和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双因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举例说明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活动情景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概括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的教育活动情景。 作用:一、建构教育活动情境:就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只有在一种开 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中,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聪明才智,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个性,发展健康的体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二、监控教育活动情境:1.以物质情境及媒介。2.以幼儿群体为媒介,利用幼儿之 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教育目标。3.以教师自身为媒介,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幼儿。4.实行教师角色转换。 三、调节教育活动情境:1.调整物质情境。2.调节教育活动情境气氛。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现象的科学。【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 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三.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 育意义的课题,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学习有何特点,】

1. 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势和方法。 2. 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3. 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的参与。 4. 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 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 2. 动作日益丰富和精通起来,言语也逐渐发展起来。 3. 象征性游戏中以角色游戏最为典型。 4. 幼儿游戏中,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 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研究方法。 2. 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 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 法。 3. 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 料的收集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 测量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有关资料的数据资料并加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管理学-周三多(第五版)管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名词解释。 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 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得1:信息的收益较高,而其获得成本也更高 2: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收益和获取成本进行预先估计,即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及调整过程。 量本利分析法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通过考察产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组织层级---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层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成为组织层级。

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未来发展的要求。 所谓权变的组织设计是指以系统动态的观点来思考和设计组织,它要求把组织看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式组织系统。 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双因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为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理论。 授权就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利或职权授予下级。 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心理学手打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 2人格: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8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9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0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13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也有人称之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14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15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6系列位置效应:就是指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17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18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9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20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他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2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2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2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4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25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们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 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7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8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管理学原理2名词解释及简答.

管理学原理 名词解释 管理突破: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人才生命周期:人才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主管人员培训应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霍桑实验: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强化: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零期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 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为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直线职权:指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涡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沟通: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 社会责任: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控制工作:指管理者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重新拟订标准,对下发工作成交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或非财务数字来表明预期结果。 1.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五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愿景和使命陈述,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最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战术性计划将战略计划付诸实施。 2.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3.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