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整理:罗平一中吴勃林

上阕写景

师:好,同学们,我们先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背诵一下。

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好了,背诵完了,我们来品品字词。

PPT展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电视剧开篇主题曲的歌词,同时也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开篇,它来自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同一个意思。是不是一个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

师:是的,它就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风流人物”就是?

生:一个“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有才能的人;能够建功立业有非凡才华的人。

师:有才华,有才能,“英雄人物”。按照杨慎《临江仙》的说法,我认为大家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所以说呢,这首词实际上写的是有才华的,有丰功伟绩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停顿)什么人物?

生:“英雄人物”。

师:好了,苏轼就写得就很一般了,故意的在这里炫耀自己的词,他应该用“英雄人物”。不就是有才能的,有才华的人物吗?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物吗?他非得写成“风流人物”,就是非得用一个冷僻的词来代替一个在口头上常见的词。所以说,咱们给它换成“英雄人物”。而且换成“英雄人物”它也和韵呀,“yīng xióng”,“fēng liú”,可以不可以换?

生:不可以。

师:我觉得是能换啊,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咱们刚才说了半天,“英雄人物”就是有才能的,有丰功伟绩的,杰出的人物啊。为什么不能换啊?

生:因为我认为“英雄人物”在才能方面可能没有“风流人物”表现的好。

师:“风流人物”还是比“英雄人物”更有才能,就是说从“英雄”里边选出更杰出的人物他叫“风流人物”,是吗?“风流人物”高于“英雄人物”,是这样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

师:我觉得一样,都差不多,很难说谁高于谁。因为你说了半天,说不出哪个方面高了,只是说他比他高,说不出具体的道理,这个我不服气。(向另一位同学提问)你觉得该换不该换?

生:不应该换。

师:不应该换,那说出具体的道理来。

生:我认为“风流人物”比“英雄人物”更有韵味。

师:韵味?怎么个韵味了?解释清楚。

生:“英雄”这个词感觉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都是比较平凡的人,而“风流”呢,感觉上就是比较亲切一点吧。

师:也就是说呢一个离得比较近,应该就是反过来了。“英雄”呢超越了“风流”,它是比“风流”更遥远的,更伟大的,更崇高的。而“风流人物”呢就在我们身边,可亲的,可敬的,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好了,听到了吧,这是一种理解。再说,能换不能换?能换,为什么能换?不能换,为什么不能换?请举手。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风流”应该是一种潇洒,他更倜傥,更有帅气。这里的“风流人物”他指的是周瑜,我认为周瑜非常帅。就像历史上的朱元璋,他就不能称为“风流人物”,我认为他没有周瑜帅。

(全场欢笑)

师:就是比较潇洒,比较俊美,比较好看,比较酷,比较帅,是这个意思吧?哎,这说得很具体了。刚才的两位孩子,听明白了吗?这就很具体的说出了一定的道理来了。所以说,我有一点服气了。就是从比较潇洒,俊美,酷这个角度,“英雄”呢好像就是看不出潇洒外表的那种帅气来。大家再说,不要再重复了。

生:老师我认为“风流人物”从思想上看,很洒脱,没有什么拘束,很自由。如果说“英雄”的话(停顿)

师:“风流人物”他就比较洒脱,他就比较自由。那么,“英雄”呢好像还是讲一定的规矩。是这样吗?(对之前回答“风流”超越“英雄”的同学发问)刚才呢,你在那里说“风流”呢超越“英雄”。你能说具体一点吗?刚才他说从思想的自由,帅和酷上,已经是超越“英雄”了。你还能说出别的来吗?

生:我认为“风流人物”,外表上潇洒,然后,思想飘逸。而且“风流”这个词语感觉比“英雄”,反正是一种感觉上,比较好一点。

师:我最怕的就是“感觉上”,很笼统。而且呢,大家大脑当中有一个陷阱,大家的回答呢都按照定本去。“风流”是教材上的,是原本的,我们不能动的,又是苏轼的,这个不能换。但是,这个考虑等于没动脑。想方设法的说课本好,说原文好,想方设法的说苏轼好,我感觉就是好,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这还是等于没回答。哎,刚才已经说出来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就是他的外表,内在的就是他的精神。

生:老师,我觉得“英雄”他仅仅是一种气概,而“风流”强调的更是一种气质。

师:所谓气概呢。比方说,大家可以看战场上打仗,它需要气质还是需要气概?

生:气概。

师:瞪着眼,看着敌人,拿着枪对着(动作),这是用气质呢还是用气概?

生:气概。

师:杀,很果敢,很勇猛。这是用气概,这是“英雄”。“风流”呢,是一种气质。气质是一种哪里的?(指胸口)

生:内在的。

师:“风流人物”会不会是那种外表很威猛,很高大的?

生:不是。

师:那么威猛高大的是谁呢?“英雄”还是“风流”呢?

生:“英雄”。

师:也就是说呢,要是考虑力量的话,气概的话,是哪一个方面?

生:“英雄”。

师:如果考虑智慧,精神,俊美的话,是哪一个方面?

生:“风流”。

师:那么从“勇”这个字来说,是“英雄”呢还是“风流”?

生:“英雄”。

师:与“勇”相对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智。

师:从“智”这个角度来看,是“英雄”呢还是“风流”?

生:“风流”。

师:也就是说“风流”更朝着“智”,那他有没有“勇”的一面?

生:有。

师:咱用一个成语来说,他有“智”有“勇”。这叫?

生:智勇双全。

师: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

师:好了,刚才呢,我们说他(风流人物)的精神,自由,他的内在的气质,他的超越“英雄”就是在他的智慧上,在他的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在他的内在上。他不光是外在的一种体型,外在的一种气概,“冲啊”、“杀啊”,他更多的是靠大脑的智慧。这叫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这回具体了吧?

生:我认为老师的解释很具体。

师:你再重复下。

生:“风流”从外表上,风流倜傥,洒脱;从精神上,他的思想更为飘逸,智慧,更有智谋;并且,(“风流人物”)勇气与智慧并存,才能非凡;从勇猛上,“风流”可能比“英雄”弱一点,但是“风流”他更适合于有才能又有勇气的“英雄”。

师:好了,这回基本说清楚了。咱再考虑一下周瑜,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所以他是“风流”?

生:老师我认为,“羽扇纶巾”说明周瑜是一个儒生,“英雄”有一点鲁莽的意思。周瑜他风流倜傥,又是一个儒生,又有勇有谋,所以我认为应该用“风流”更好。

师: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文官,但是同时他又能够指挥打仗。那他外边会穿铠甲吗?(停顿)他可以穿,但是你们看词里写的他穿铠甲吗?

生:不穿。

师:而且,据说周瑜能够弹琴、谱曲,知道吗?

生:这个不知道。

师:那有谁了解周瑜更多一点?

(学生无回应)

师:他能够在战场的指挥部里面运筹帷幄,控制战场的局面,咱用一个词来说,他有没有文的一面?刚才咱们说他弹琴、谱曲是文的一面,然后呢?

生:而且他能够指挥战斗,从容破敌。

师:咱用一个成语来说?

生:文韬武略。

师:他有勇有谋,文韬武略,文武兼备。好了,那么我们用“英雄”换“风

流”能不能换?

生:不能。

师:哎,你看,我们高考不就是这么吗?落实到字词,让我们细细去抠。

好,看全词,这里边的核心人物是谁啊?

生:周瑜。

师:周瑜的风流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

生:“风流”不太常见,而“英雄”在说话中常会说到。这样,用”风流”给我们一种陌生的美感。

师:这很难说,在宋代是“英雄”常见呢,还是“风流”常见呢?我们很难把握。我们这个时代说“英雄”多,但是这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时代。你考虑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很切实的依据。

生:老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周瑜当年娶了吴国的两大美女之一,这应该算是非常风流了吧?

师:他考虑这个思路就对了。也就是寻思一下,这个“英雄”在爱情方面跟“风流人物”相比,谁更胜一筹?

生:“风流人物”。

师:胜在哪里呢?

生:生活方面、感情方面。

师:你得说具体了。生活方面怎么样?感情方面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风流人物”)在感情方面更得志一些。

师:也就是说女性更倾向于热爱“风流人物”,是吗?

生:是的。

师:女性更倾向于热爱“风流人物”,是因为“风流人物”对女性的心思懂得的更细腻一些。而“英雄人物”呢,“冲啊”,“杀啊”,跟“风流”比,他的心思是粗糙的。大家可以问女孩子,她是愿意嫁给张飞呢,还是?

(全场欢笑)

师:好,换一个,嫁给关公,还是嫁给周瑜这样的人?

生:周瑜。

师:他文武双全,不是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很细腻,很有智慧,儒雅,更能赢得女孩子的芳心。周瑜他既懂得打仗,同时又懂得爱情,咱用一个成语来说,叫什么?

生:柔情似水。

师:柔情似水只有一个方面。刚才是文武,智勇,这里怎么就一个方面了?

生:刚柔并济。(掌声)

师:给她点掌声。再咀嚼这个词语(“风流”),它能不能换成“英雄”啊?

生:不能。

师:“英雄”和“风流”的区别,用三个成语来说。第一个是?

生:智勇双全。

师:第二个是?

生:文韬武略。

师:第三个是?

生:刚柔并济。

师:周瑜属于“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呀?

生:“风流人物”。

师:苏轼要做“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呀?

生:“风流人物”。

师:好了,接着还是咀嚼词语,杨慎的《临江仙》写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是高一重呢还是低一重呢?

生:低一重。

师:低一重,他的比不过苏轼,他理解的比较单薄了。苏轼是比较宏阔的,比较丰富的,比较深厚的。

好了,我们再看“周郎”,这很容易解决了。这里用个“周瑜”行不行呢?“三国周瑜赤壁”,可以吗?要说出具体的理由,不能说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苏轼就是这么写的。

生:如果说这里换成“周瑜”的话,就给人感觉很生硬,而“周郎”(停顿)师:这个不行,“很生硬”不具体。咱再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不能换成“周瑜”,因为“郎”是一个官名,是军中的职位。还有“周郎”可以陈述周瑜的年轻。

师:哎,“郎”是“儿郎”的意思。显示他年龄长还是年龄轻呀?

生:年龄轻,年轻有为。

师:年轻有为,年轻潇洒。同学们,听明白了吧?回答的时候不是凭感觉,不是说“我感觉”、“很生硬”,要说出具体的道理。好,一个是官,一个是年轻。“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唱),这个“郎”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啊?

生:年龄小。

师:对,是年轻,年龄小。还有,我们想一下,此时此刻,他(周瑜)似乎是刚刚结婚。那叫什么?

生:新郎。

师:哎,新郎官。“郎”有三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用“周瑜”是不对的,用“周郎”是很正确的。你记住一句话,写对了,写准了,写实了,那不一定是文学的。我们写得俏皮一点,拐一个弯,换一个词。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两个意思。(这里)“郎”有三个意思,新郎,官名,年轻,这就很好了。

“乱石穿空”,想一想这里,苏轼为什么强调乱石?考虑一下,咱们高中生要说出道理。一般呢,我们很避讳这个词,我们说参差,斑驳。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乱?

生:我觉得“乱”字可以写出山的样子,山石的陡峭。

师:也就是,山是整齐点好看还是乱一点好看?

生:乱一点好看。

师:参差的,乱一点好看,高高低低的。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乱石”“惊涛”都是写环境的恶劣,它反面的衬托周瑜的器宇不凡。

师:乱,一片乱局。动乱的年代,动乱的历史,有人运筹帷幄,把乱局平定了,统一了,和平了,建功立业了。不错,给点鼓励。(掌声)周瑜在这个乱局里,平定这个战乱。还有没有其他意思?

生:我认为他在这里用乱跟他的心境有关。

师:谁的心境?

生:苏轼的心境。因为苏轼处于这一时期时,非常的不得志,因此他内心非常的乱,所以他用乱。

师:嗯,苏轼说自己呢,心里千头万绪,个人局面乱,三次被贬。他(周瑜)在乱世,我(苏轼)在乱局。这个考虑很有意思。还有吗?

生:我认为“乱”应该是形容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三国时期战乱频繁,这样更能突出周瑜的风流。

师:嗯,这个我们已经说了,这个重复了。你们看,周瑜指挥的是一场战争,战争是什么的?

生:乱的。

师:战争是乱的,从战争的角度去想。苏轼写的这个“乱石”是战场,战场上是没有秩序的,杂乱无章的。为什么用“乱”呢?四个意思。第一个是山石本来的样子,第二个是历史的动乱局面,第三个是作者心绪乱,第四个是战争、战场乱。

大家再来看这个“惊涛”,“惊”字,(黑板上书写“惊”的繁体字“驚”)大家看这个“惊”和什么有关呢?

生:马。

师:具体的解释“惊涛”呢,就是像惊马一样的涛水。这里的“惊涛”写出了什么?写的是一般的水景吗?

生:我认为,“惊涛”写出了当时战场、局势的惊心动魄。

师:“千堆雪”是写雪呀还是写水?

生:写水。

师:这个怎么翻译呀?

生:像雪一样的浪花。

师:从“乱石”、“惊涛”到“千堆雪”,这三个有没有声音?

生:有。

师:哪个是声音?

生:“惊涛”。

师:有没有色彩?

生:有。

师:“千堆雪”。这就叫?

生:有声有色。

师:有没有形状?

生:有,“乱石”。

师:这叫有形有声,有声有色。再有时间再继续考证,课下再继续挖掘。这首词的上阕呢就是写景,一句话来说就是“像山像海”。还有这个景是由远及近呢还是由近及远呢?

生:由远及近。(犹豫)

师:哪是远?

生:大江是远。

师:大江推近到了故垒;千古推近到了三国;最后推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这是谁呀?

生:周瑜。

师:由千古到三国,由三国又到了一时,这是由远及近。有宏观,有微观,推近到一个人的身上进行特写。

下阕写人

师:好,我们再来思考下一个问题。苏轼词用错了,不是“初嫁”而是“出嫁”。你不要以为苏轼就全是对的,咱们客观来评价,我的道理是什么呢?小乔不是刚刚嫁给周瑜,小乔在这个时候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不是小乔了,而是老乔了。所以,准确的说是“小乔出嫁”。再一个呢,苏轼根本用不着写小乔,他写小乔干嘛呢?周瑜正在指挥赤壁大战,战争跟男人有关还是跟女人有关?

PPT展示“小乔出嫁”

生:男人。

师: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跟女人无关。你不要说,女人也得当卫生员呀,女人也得纳鞋底子,做衣裳,做饭啊。其实这个都是相当相当辅助的。所以说,写战争应该突出男人,突出周瑜,突出男子汉,冲啊,杀啊。只有蹩脚的导演,编剧和作者、作家和词人才写女人,写爱情,为啥呢?因为他不会写战争啊,不会写男子汉,只能是“战争不够,爱情来凑”(全场欢笑),“男人不够,女性来凑”。所以说呢,用女性来写战争,这个坏头谁开的?

生:苏轼。

师:我要写这个战争不写爱情,你不愿意读啊,为了吸引眼球,所以说,苏轼开了一个恶劣的风气。我认为我说的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老师你说的是不正确的,美女配英雄,宝剑赠英雄。再有就是苏轼用夸张的手法——小乔的初嫁,来衬托周瑜的那种英姿焕发。

师:嗯,两个问题全回答了。周瑜是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啊?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周瑜是风流人物。英雄需要美女来衬托他的勇猛的气概,更别说是风流人物了。同学说初嫁是夸张,这是夸张吗?好像说的不是太准确。

生:是的。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苏轼写的“小乔初嫁了”,是说小乔当初嫁的时候。而你换成“小乔出嫁”只是一个动作,苏轼的“小乔初嫁”写了动作和时间。他(苏轼)说“小乔初嫁”的时候,周瑜是雄姿英发的,感觉外形很强壮,后面他(苏轼)写“羽扇纶巾”,一下形象就有一个颠覆。他(苏轼)写“小乔初嫁”是一个对比,用小乔当初嫁给他(周瑜)的时候的形象和他(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形象进行对比。

师:他的意思你们是否听明白了吗?我给大家重复一下。他说韩老师你偷换了一个词语,“初”不是“刚刚”的意思,你解释为“刚刚”是错误的,苏轼这里的“初”是“当初、当年”。当初嫁给他(周瑜)的时候——十年前,周瑜正好是雄姿英发——新郎官,年轻力壮的。这位同学他指出我的错误,我的模糊,故意迷惑大家,他的判断非常准确。是不是应该鼓励一下?(掌声)但是呢,这种解释也不对啊,赤壁之战时候的周瑜也是雄姿英发的,这个“初”还是要解释为“刚刚”,苏轼有这个意思含在里边。我们这么考虑,小乔刚嫁给周瑜,周瑜还是新郎官,小乔也正好是貌美的时候,苏轼有没有这么个意思?

生:有啊。

师:有的话,那该怎么理解?也就是说我这个“初”没有理解错,正好小乔刚刚嫁给周瑜。这不是更好?

生:为什么你要这么说?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正确。

师:韩老师说错了,还不承认错误,是吗?好了,你们再想想,是按我的这

种角度解释好呢,还是按当初来解释,符合历史事实好呢?

生:我认为解释为“刚刚”嫁给了周瑜更好。当时,小乔“刚刚”嫁给了周瑜,他们正是新婚时期,周瑜就去打仗,体现了周瑜护家卫国,顾全大局的气质。

师:好了,这就给我找出了一点理由来了。这个理由很好,舍小家,为大家,就好像《荷花淀》里边,水生去打仗,他的妻子十分的支持他。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角度呢?

生:我觉得理解为“刚刚”的话,更能表现出周瑜的年轻有为。周瑜他风流倜傥,而且打仗非常厉害,说明他是一个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好男人。

(全场欢笑)

师:有没有道理啊?

生:有。

师:哎,这个时候(苏轼)更强调他(周瑜)的年轻和潇洒。只是问题有一个我们解决不了,那就是要符合历史事实。刚才,我把你们带到沟里去了——必须符合历史事实。那我们学的是历史啊,还是文学?

生:文学。

师:那文学是必须完全按照历史还是允许虚构一点?

生:允许。

师:好,我们解释为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本来还应沉浸在蜜月中,结果,周瑜就打仗去了。这样解释是不是就更有文学的效果了?

生:是。

师:年轻潇洒,有美女陪衬风流人物,是不是这首词就更有内涵了?

生:是的。

师:好了。刚才韩老师用历史事实去迷惑你们,让你们忘了一点,文学欣赏和历史事实是不同的。你看《三国演义》这本书跟《三国志》的区别在哪里?

生:《三国演义》是小说,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去衬托,而《三国志》是写实的历史,它有板有眼的遵照历史。

师:也就是说文学需不需要去虚构呢?

生:需要。

师:虚构是不是虚假?

生:不是。

师:文学通过艺术达到历史的真实。这里的“初”解释为刚刚好还是当初好呢?

生:刚刚好。

师:正沉浸在度蜜月的时候,美女衬风流人物,英俊潇洒,指挥赤壁大战,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更接近周瑜这个人物的灵魂。

“遥想公瑾当年”说成是“遥想周郎当年”不是更好吗?后面是初嫁啊。“周郎”他更加的潇洒,年轻。

生:不好,因为周瑜当时已经是有些成熟了。

师:有些成熟了,还有吗?

生:朋友之间不都是称字的吗?古代的人有名有字,亲密朋友之间都是称字的,比如说李白——字太白,他的朋友都叫他太白。所以,这里苏轼是用一种比较亲密的口吻来称呼周瑜。

师:应该说,苏轼在这里比较尊敬他(周瑜),崇拜他,崇敬他,这时候还能叫他周郎吗?苏轼离着周瑜已经七百来年了,“遥想公瑾当年”,这是对前辈

的一种崇敬、恭敬、尊敬。

所以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战争不够,爱情来凑”这一说法对不对?

生:不对。

师:这首词,写了一个“风流人物”是周瑜,苏轼是想做“风流人物”。那苏轼做成“风流人物”了吗?

PPT展示“周瑜真是风流人物,苏轼欲做风流人物。”

生:没做成。

师:哎,刚才我们说了,苏轼他人生的乱局,他想做“风流人物”而不得。这首词的下阕写的是人物——风流。

好,咱们再来背诵一下全诗。

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奋还是感伤?

师:现在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通过变语序就能得到(答案)。这首词呢,是感奋的还是感伤的?

生:我认为这首词是感奋的。因为它的上阕是写壮景,周瑜他年轻得志,苏轼用词上阕的壮景来衬托出他的豪情。

师:壮景和豪情,说得很好。

生:周瑜有孙策的认可,他年轻有为,但苏轼又有谁呢?

师:嗯,苏轼的运比较差,没有伯乐。所以说它是感伤的。

生:我认为也是感伤的。虽然这篇词写的都是壮景,但是,我认为这是壮景衬哀情。苏轼可能在想,“周瑜这小子也太爽了吧,人生这么多好事都被他占尽了,有美女,打仗又赢,还帅,还有伯乐,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为什么我苏轼就不能做这样的风流人物呢?”(掌声)

师:还有发言的吗?

生:老师,我认为这首词理解为感奋还是感伤跟个人的心态有关。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读这首词,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有的人能读出感奋来,有的人能读出感伤来,是吗?

生:是的。

师:一个激昂的人,积极的人,顺境的人,读它就读出感奋来;一个在逆境里的人,各方面都不得志的人,可能就读出感伤来,是吗?

生:是。

师:很有道理,这就是“接受美学”了,与读者的心境有关系。

好的,这首词到底是感奋还是感伤呢?我们回到词来看。先看看结尾,它是感奋还是感伤啊?

生:感伤。

师:前边的一片壮景,一片豪情,最终呢,“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不是现在说的很积极的,很激昂的中国梦。这个梦,它是强调了梦的什么特点呢?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它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再一个就是梦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

生:短暂的。

师:它很快就破灭。虚幻和短暂。从词的结尾,我们来看。也就是说,前边的所有的壮景、豪情,最后都怎么了?

生:成了一场梦。

师:由此,我们来看它是感伤的还是感奋的?

生:感伤。

师:从总体上看,这首词是感伤的。如果这里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再往下边看。苏轼这时四十多岁,年华老去,“多情应笑我”,这是笑我多情啊。四十多岁的人,在逆境里该不该多情啊?

生:该。

师:四十多岁的人在逆境里还做梦,还多情?

生:不该。

师:实际上是不该的,要考虑一下到底该不该。

生:我觉得人生必须要有梦啊。

师:但是,这个时候,苏轼在前边说了一个“笑”,应笑我多情,把自己的多情否了。当然,这个“多情”还有其他的解释。“多情”呢有人解释成“多情人”,是个名词,周瑜是个“多情人”,“风流人物”。这个“多情人”在笑苏轼多情。这是感伤,有道理了吧?

其实吧,词的前边就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告诉我们说,是壮景是豪情。是吗?我觉得就不是。其实这句话,你不仔细咀嚼,你就会被苏轼忽悠了。比较“大江东去”的“去”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来”,哪个是一种壮景?是一种激昂?

生:来。

师:“来”是一种响亮还是一种沉郁?

生:响亮。

师:“去”是一种响亮还是一种沉郁?

生:沉郁。

师:理解过来了吧?我再变一下。“江再大也”?

生:去也。

师:嗯,落花流水去也。江那么大它都走了,显得很悲伤。江再大,也东去。江大乎?东去也!再看。

PPT展示“人物“风流”乎?“浪淘尽”也!”

“人物“风流”乎?“千古”也!”

这怎么会是壮景呢?这是感奋还是感伤呢?

生:感伤。

师:所以说,这是一篇感伤主意的作品。感伤是核心,感奋是外表;感伤其里,感奋其表。这样的话,我们会解读诗词了吧?孩子们,解读文本就是这样,奥秘在这呢。

字字连珠

师:咱们再来看“字字连珠”。看看这首词里边,犯了一个写词的最大的忌讳,什么忌讳呢?重复的字太多。先说用了三次的,是什么?

生:江、人。

师:苏轼为什么犯这样的大忌呢?苏轼可是一个写词的最高手。

生:为了强调。

师:是的,但还应注意,苏轼有内心的潜意识在词里边。我们来看这三个“江”字。我们作为读者,看到“大江东去”的时候,想到的是宇宙的时间还是空间?

生:时间。

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江水是诠释时间的。

再看下一个,“江山如画”,你想到的是时间还是空间?

生:空间。

师:苏轼无意识的把江都写透了,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最后呢,苏轼写“还酹江月”,谁喝酒呢?

生:苏轼。

师:“大江东去”、“江山如画”、“还酹江月”,把这三个句子放在一块你会发现,时间是长久的,永恒的,还是短暂的?

(学生无回应)

师:时间会不会断?

生:不会。

师:空间有没有开头?有没有结尾?

生:没有。

师:好了,第一句就是无始无终的时间;第二句就是无边无际的空间,也是无比灿烂的空间,江山如画,四季,春夏秋冬,雨天,晴天,早晨,黄昏,这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这就是空间。无边无际的美,但是,最后呢?都变成什么了?(停顿)无始无终的时间,无边无际的空间。我们人是短暂的还是永恒的?

生:短暂的。

师:我们的人生有限,只能凭吊、叹惋,只能“还酹江月”。

最后,我们再背一遍《念奴娇·赤壁怀古》。

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美丽的小兴安岭优秀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宋老师带上耳麦后有什么不同了啊? 生1:我觉得宋老师的声音又大一些了。 师:噢,声音大了,一会声音还会更大。(众笑) 生2:我觉得这个地方(好像)更隆重了。 师:恩,人多了是吧!(老师做出赞同的动作) 师:那这样呢,大家看啊(老师做出一个模特秀的姿势,众笑,生大笑)。什么感觉? 生:宋老师变帅了!(生笑) 师:宋老师变帅了,可是大家看我的眼神没有变。那么帅的一个帅哥,大家应该用什么样的眼神看我呢?(众人不住地发出笑声) 生1:应该用尊敬的眼神。 师:哇,尊敬我。 生2:应该用羡慕的眼神。 师:啊,羡慕我长得帅,你长得也很漂亮。(众笑) 生3:应该用崇拜的眼神!(声音大了许多) 师:哇,有人崇拜我啊!(众大笑) 生4:我和他一样。(笑声更大) 师:谢谢,大家欣赏我一下就行了,好不好! 生:(共同)好。 师:欣赏的眼神会吗? 生:(共同)会。 (老师用欣赏的眼神与学生对视) 师:孩子们,既然大家很欣赏我,我想和大家要一件礼物好吗? 生:(共同)恩,好。(声音小) 师:看,坏了,要东西就都不说话了。 好不好? 生:(共同)好!(声音大了) 师:大家不用担心,我要的这件礼物啊非常简单,大家随身携带,人人都有。如果你愿意做,一天可以做N次,可以送给我N个。想知道什么礼物吗? 生同:想! (老师故作沉思状) 师:给我一个微笑好吗? 生同:好(轻松地送出微笑给老师)。 (老师环视。) 师:哎,非常感谢大家!好,我们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它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23 《美丽的小兴安岭》。齐读课题,预备起。 生同:23 《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能不能读得美一些?! 生同:能。(再次齐读课题)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

背影优秀课堂实录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背影》课堂实录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 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 生(齐答):母爱。 师:对,它歌颂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篇歌颂父爱的散文,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无限真情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学生甲:一共出现四次,分别是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概括得也很全面。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 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他读的很有感情,但语速稍微快了些。 师:那你能试着为大家读一下吗?注意放慢语速,感情再饱满些。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学生丙(读) 读完,学生丁(评价):他读的很好,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下面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给出答案,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准确、最全面。 (同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旁听、点拨) 三、赏背影 学生停止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从而体现了父子深情。 师:恩,你能说出这一句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吗? 学生1:攀、缩、倾,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我的老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两位重要的老师,他们不仅给我们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生的影响,以至于我们一辈子都忘怀不已。大作家就曾经饱含深情留下了忆恩师的《我的老师》,让认识这位可亲。看老师写作者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组概括老师的特点。(温柔而美丽。) 2、文章围绕“温柔而美丽”,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吗?。 3、在同学们的合作之下,我们把七件事分别作了概括。如果我把难度增大一点,要求用小标题概括,例如,第一件事可以用“假发怒”概括,你会吗? 师小结:同学们概括的很好,本文记叙了7件难忘的事情(课件展示七件事)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师:我们知道,在记叙类文章中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刚刚我们概括出了本文所写的七件事,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人物和事件中蕴含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读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我对蔡老师是怎样的感情,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得到?先自己思考,之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听。 (学生自己思考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先展示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表述:我从__________中,读出蔡老师是个_______的人。 预设一: 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我们笑了,她也笑了。 师:我们玩一下换词游戏,把“落”换成“抽”,把“敲”换成“砸”,有什

《背影》教学设计(一等奖)

背影 依安县第二中学崔海龙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地把握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3、感悟父爱的伟大无言,学会理解父爱,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感悟父爱的伟大无言,学会理解父爱,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ppt上出示罗中立的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同时插入背景音乐《父亲》,渲染课堂气氛。在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在音乐深沉的旋律陶冶中,教师深情地絮语式地导入:有人说,“父亲就像是一本书,年幼的儿女常常读不懂父爱;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后,再重新打开这本书,才能读懂那无言的父爱。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是啊,那粗糙黝黑的皮肤,那深如沟壑的皱纹,那深邃坚定的目光不正是父爱的真实写照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朱自清先生的脚步,感悟他笔下那位父亲对儿子伟大而无言的爱。走进新课《背影》。 [设计意图:图片形象直观,而且《父亲》这幅油画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旋律深沉的背景音乐的渲染和烘托,营造了一个寂静深沉的课堂氛围,从而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当中。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深入思考的欲望,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一了良好的情

感基调,达到了蓄情蓄势的效果。] 二、交流预习,游戏积分 1、学生组内领读字词,交流作者生平资料。 2、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并计小组得分。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出示简明扼要的作者简介。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小组选举代表,代表本组“参战”,听写字词,师生共评,得分记入各自的小组积分榜。 [设计意图: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使得预习环节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享,在展示中提升语言表达和思辨的能力,进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游戏积分奖励制度的引进。一方面,高效地完成了预习效果的检测,为新课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形当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研读共品,播放视频 首先,播放《父亲》的视频朗读,让学生静静观看和倾听,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然后,课文视频朗读结束后,提出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这篇文章中,成功地描写了“父爱”这个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勾画出文章中父亲的哪些言行能够表现出“父爱”? 第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方法和要点:

我的老师公开课教案

《我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和掌握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2、理解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感受文中真挚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写人记事文章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你记得作者和蔡老师之间哪一件令人难忘的事?这些事在对象与详略上有区别吗? (引导学生概括事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蔡老师假装发怒;老师教我们跳舞;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老师教我们读诗;我们看老师写字——前五件事略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们发生的事情。老师排除我和同学小纠纷;我梦里寻师——后两件事详写,写的是蔡老师与我之间发生的事,详写是为了表现我与他的感情。 三、分析人物 假如让你们小组给蔡老师颁发荣誉证书,你们会在荣誉证书上写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最的老师”的光荣称号授予蔡老师,并说明授予这个称号的理由。 预设:1、最温柔美丽的老师,从“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看出来。 师: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不是真打? 轻轻、笑、好像、石板边上。 师:这里的“迎”换成“挡”好不好,请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区别?(如果是我送你糖,是礼物,你会用迎,但这里落下来的是教鞭,学生为什么还要“迎”呢?表现了师生之间融洽和睦的感情。) 2、最具教学特色的老师,从用唱歌的音调教我们读诗、学生效仿老师写字两件事看得出来。 3、最爱学生的老师。如教鞭落下的细节。 4、最慈爱、公平的老师。从她排除我和同学纠纷这件事看得出来。 师:她是怎么排除纠纷的呢? 批评了我的“反对派”,还写信劝慰我。 师:她为什么要批评“反对派”? 因为那些小“反对派”们在我耳边喊“哎呦呦……” 师:请同学们齐读“哎呦呦……”这句话,听听看哪些词语会特别刺耳? “哎哟哟”、“回不来”、“炮子儿”等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叫《品质》,作者是谁? 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 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生2:店面的变化。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但物是人非了。 生4:店面招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师:从上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生意越来越清淡;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三,他们最后离开了世界。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 生:(齐声)饿死的。 师:你们真的相信是饿死的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他哥哥的死是从格斯拉口中得知,“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可见,他哥哥是抑郁而死。格斯拉的死是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的,“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留到最后。下面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他们命运的变化?请同学们从原文找出依据。 生1:是靴子的品质。小说多处写到他所做的靴子非常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我心中的老师》课堂实录共5页

我心中的老师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重点。 1、画像导入。 老师今天想画一个人,这个人小朋友们一定见过。她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班主任的半身像作品)小朋友们认出她是谁了吗?老师画得像不像?你觉得哪里画得最像?(指名说)她有一头长长的头发,眼睛圆鼓鼓的,鼻子挺大。这些都是她的特点,老师把她的特点都画出来了,所以小朋友们才觉得这么像。(板书:特点) 2、拼图画、找特点 师:您们看看刘老师的头部有什么特点啊?我们先一起来拼个图吧,相信通过拼图,你们一定能找到我的特点。 出示几组图片:各种脸型、发型、眼睛、鼻子、嘴巴。你能照着刘老师的样子从这几组图片中各挑选一张,把我的头部特写拼出来吗?谁来试一试?学生一边拼老师一边描述并板书:刘老师的脸是长长的(板书:脸型),刘老师的头发是长发(板书:发型),我长着一双圆圆的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板书:五官)。长脸、小鼻子、短发、大眼睛,这些都是我的特点。他拼得像不像?给他鼓鼓掌! 3、揭示课题。 你们的老师又是什么样,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画画心中的老师。(揭示课题:我心中的老师) 二、讲授新知,尝试练习。 1、回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师:你最喜欢哪一位老师啊?你为什么喜欢他?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从脸型、头发、五官、身材这些角度去回忆。)他的脸形是什么样子的?头发怎么样?五官又是什么样子的?(三名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喜欢教师的主要特征。)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模仿动作,帮助回忆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吗?刘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谁看出来了?(指名说)你最喜欢的老师又有什么习惯性动作呢?(指名说)(板书:动作)你能学一学他的动作吗?(两名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你们太有才了,学的真像。 小结:看来小朋友们都很善于观察,发现了老师们这么多的特点,你们口中的老师我虽然不认识,但听了你对他们特征的介绍和模仿,他们的形象仿佛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 四、师生合作,共同示范。 现在我想亲手来表现大家心中的老师,可我没有见过他,就请你们当我的眼睛,当我的助手,帮我找到他的特征,好吗? 我们来画哪一位老师?我们来画一下数学老师吧。她长着一张什么样的脸?头发是什么样子的?(师画脸型和发型)脸上的五官请一位小朋友来帮老师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五官)我们可以把这位老师的头画大一些,就画一张头像,也可以给他画个上身画成半身像,或者加上腿画成全身像。这位老师在干什么呢?(师画动作)老师喜欢穿什么样子的衣服啊?(学生给老师的服装涂上颜色) 这位老师是教什么学科的呢?怎样才能让别人知道呢?(指名说)对,我们还得画上背景。(板书:背景)引导学生添加能反映学科特点的背景。如美术老师可以加一些调色盘,体育老师可以在他胸前挂上哨子,音乐老师可以画上音符。

优秀小学教师课堂教师实录与评议

优秀小学教师课堂教师 实录与评议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思考与探索评价是一门艺术,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对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现状的思考 回首课堂,曾经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仍依稀可见,也有许多尴尬的瞬间令人深思。很多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评价泛滥,甚至出现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滥施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不适时机和不分对象的程式化评价现象等等,造成了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一)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课堂上,有的教师的评价过于枯燥,评价流于形式。动不动就是“你真了不起、非常好!”;有的过分的夸张,整节课重复着“棒!很棒!你真是太棒了!”有的针对性不强,“你读得很好!”可到底好在哪儿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而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而有些课堂则完全相反,一堂课上评价形式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除了有语言评价,还有物质评价,有奖励小红花的,有奖励智慧星的......还有多媒体评价等,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课

音乐公开课教案我当老师

音乐公开课教案《钟》 杨屯中心小学:张彩燕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在钟表店里里》 2.唱《钟》 二、教学目标: 1.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时间的宝贵,懂得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2.能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钟》,能听辨出“×-”、“××××”等简单节奏。 3.听赏乐曲《在钟表店里》,能听出作品中对比较明显的不同段落的差别。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演唱歌曲《钟》。 2. 难点:用“当—”、“嘀嗒嘀嗒”表现歌曲。 四、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在钟表店里》 1.情景导入 师:美妙的上课钟声响起,我们开始上课了。小朋友坐得真端正,我相信大家今天一定表现得很棒!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出示谜语)生;回答钟。现在教室里静悄悄的,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关于钟的音乐。听完,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音乐声中你仿佛来到了哪里?(播放《在钟表店里》)

生:钟声。我仿佛来到了钟表店里。 2.简介乐曲管弦乐曲《钟》 3.说说你们还见过什么特别的钟表?老师这里也有不少钟表(出示各类钟表。你能模仿钟表走动吗?(集体模仿)4.分段欣赏。 (1).听第一部分。 师:这段音乐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开心快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节奏很欢快)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达欢快高兴的心情呢?(红色) 那你会用怎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拍手) (2)听第二段。 说说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为什么?(速度变慢,曲调优美)你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呢?师总结:这段音乐就象工人们停下来安静地听听钟声。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感受融入简单的律动中。 (3).听第三段。 这部分音乐我们熟悉吗?对,就是和我们听过的第一部分很相似,所以用什么颜色? 5.完整欣赏乐曲,用动作表现。 (二)歌曲《钟》 1.初听歌曲《钟》,说说歌曲唱了什么? 2.教唱。师一句一句教。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绍兴上虞区丰惠中学刘建松 上午忽悠完,晚上整理好。 大致框架说明:橱窗中三次出现的靴子变化和描述技巧,解读背后的人物的变化。奇怪之匠→坚守之士→艺术之神,最后归结为“底层的光芒”。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小说叫——(单刀直入,简简单单,靴匠的人生就是单纯) 生:品质 师:标题简简单单,但故事不简单,人物更不简单。作者是—— 生:高尔斯华绥(如何引出作者) 师:这位作者也并不简单,出身英国上流社会,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词中,评委特别肯定这位作家的“描述的卓越艺术”。(有意识的强调这篇小说的特色,在文本解读中,这是一条线索,先静悄悄的埋在这里,有预谋)在诺贝尔获奖时,高尔斯华绥特地提到了他的这一篇《品质》,虽然只是短篇,但在作家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那这篇小说到底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老师可适当

补充,强调死亡和悲剧。)(简要的叙述情节,似乎是小说的不可回避的环节,这不是一篇情节制胜的小说,可淡化情节,侧重于描述的技巧,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 师:《品质》通过对靴子的描述,呈现了一位靴匠传奇而沉浮的一生。浓缩一下,就是靴子和一个人的遭遇,或者说两者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们以靴子为突破口,来解读靴子背后的人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怎样点化,提升,又要自然引到教学内容。) 师:作家有意识的为大家呈现了橱窗里三处有意味的靴子,你能发现吗?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学生寻找,划出)(老师特地强调“橱窗”了,是让学生的阅读取向有一定的限制,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这些篇幅相对较长的文本,提问应尽量指向明确,直逼要害。也是教学的窘迫,阿弥陀佛。)(学生找出具体出现靴子的几处重要的段落,最后归纳集中在三段。) 42页、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46页、“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48 页、“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读一读,加深印象)师:分析三个段落背后的靴匠人生。

语文A版《我的老师》优质课课堂实录完美版

我的老师(课堂实录) 魏巍 授课者:叶美华记录:柳叶 课堂导入: (图) 师: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 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汶川民主中心小学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教学楼轰然倒塌……青春定格在26岁。 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还有,丢下一岁半孩子,为救学生的严蓉等等…… (点评: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们的心,而老师在这次地震中做出的举动,更是让全国人民所感动、所敬佩,老师的伟大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由课外走进课内,并且联系实际,关心时事。) 师:刚才听了老师的这些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老师为了学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师真伟大。 师:是啊,老师在生命危急的情况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真的很伟大。作家魏巍,他的心中也有一位伟大的老师,并为他写下了一篇文章《我的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生朗读课文。 (掌声) 师:掌声说明了陈烨同学读的非常好?有谁来做个评价?

生1:我觉得很有感情,把老师说的话语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语气读的很生动,比如,“哎呦呦,你爹回不来了呦,他吃了炮子儿罗”。读的是抑扬顿挫。 生3:整个人的身心都融入了。 师:有无不足的呢? 生:在文中好几处,字读错了。 师:(点头)观察非常的仔细,同学们以后要多加注意。 你觉得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关心学生的人, 生2:是个很和蔼的人,很伟大的人。 …… 师:文中讲述了几件事? 生:三件、四件/五件 师:用最简洁的话语来概括。 生1:真戏假做。 生2:男扮女装。 师:抓住重点字词。 生1:教跳舞。 生2:看蜂吃蜜。 生3:教诵诗。 生4:模仿秀/写字。 师:仿写字

2020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合集

2020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合集 a(“title”); 在每天40分钟的课堂里,难免有些部分学生会感觉课堂是非常无聊的,那就是课堂没有活跃的气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实录,希望可以提供给广大的教师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教学实录一 1.播放《闪闪的红星》主题曲,大屏幕呈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鲜活画面。 (播放动画:画面上有河水中航行的船只,天上飞行的飞机,岸边有房屋、树木等,远处是初升的太阳。) 师:画面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师:平时,大家都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能举几个例子吗?先说静止的物体吧! 师:运动的物体呢? 师评价。生:岸边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 生:飞行的飞机,航行的船只是运动的 生:教室里的钢琴、教室里的墙、桌子、椅子…… 生:行驶着的汽车、骑着的自行车、转动的地球、跳动的心脏、走动的钟和手表、航行的轮船…… 生:还有风也是运动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能够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借用 让学生观察那些物体是运动的,那些物体是静止的 1.师:例子举得很好!不仅固体会运动,气体也会运动!事情真的就那么简单吗?让我们再看一段电梯运行的录像。 师: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电梯里的红衣男孩,他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呢? 师:有不同意见吗? 2. 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呢? 师:分析的相当到位,非常好。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的位置改变了?让我们再看一段录像:正在行驶的车内,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你是怎么发现的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然后观察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是否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再做出判断。这个被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我们通常称它为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什么样的? 师:如果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我们就说此研究对象是怎样的? 师:回忆刚才观光电梯的问题,以电梯外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改变了,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师:以电梯内的人为参照物,男孩的位置没有改变,男孩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师(播放列车运行的情景):火车从学生身边开过,小孩坐在火车里观察坐在一旁的大人和窗外的树木,请你确定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并判断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玩具汽车,两个同学一组,玩一玩,并分析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感知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导语:《》是的一篇纪实性,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份的《周刊》上,它的发表使朱自清声誉鹊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的高年级学生看到从“工”字厅走出的朱自清,会情不自禁地向一年级新生介绍说:“瞧,他就是写《背影》的朱自清!”那时,朱自清因为他的《背影》而成了清华园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背影》究竟写了什么,何以有如此魅力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背影》这一课。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不懂的字词。 (读完课文,师生共同完成如下工作:) 生字:交卸(xiè) 奔丧(sāng ) 差使(chāi ) 琐屑(xiè) 颓唐(tuí ) 蹒跚(pán shān ) 踌躇(chóu chú ) 生词:祸不单行——不幸的事连续发生。亏空——欠人钱物。 发之于外——把情绪表现出来。妥贴——合适,恰当。 师:我们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拦路虎”。那么,让我们再来通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一: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哪一次? 生:本文四个地方写到“背影”,第一段写难忘“背影”,第六段两次写“背影”,结尾一段追忆“背影”,其中重点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师:问题二: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用了哪些动词?请在书上划出来,大声朗读并体会这些的作用。

生:在书上划出“戴”、“穿”、“探”、“爬”、“攀”、“倾”等动词。 ——这些动词逼真地刻画出父亲的“背影”形象。 师:问题三:课文中第二、三段写祖母去世及父亲失业的文字是多余记述吗? 生1:不多余。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是为刻画父亲爱子情深的形象作铺垫。父亲在精神打击、经济据的双重困境中,对儿子照顾还那样细心,这就更使儿子感动。 生2:作者写这两段并不是有意要作铺垫,只是客观地记述当时的事实罢了。这两段是后面“车站送别”的背景和原因,必须写。要是没有父子同时奔丧回家,同时起身北上,哪来的“浦口送别”?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本文的二、三段或许不是作者刻意为之,只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写上了。但客观上对送别场面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问题四:你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文路吗? 生:开头先点出“背影”;中间再回忆几年前父亲送我的前因后果,并仔细描画出送别时父亲的“背影”;最后又回到现实,叙述写作的起因,追忆父亲的.“背影”。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把课文的文路用图表示出来: 父亲爬铁道时的背影 家境困顿父亲混入人群中的背影父亲来信 难忘“背影” 再现“背影” 结语:这节课我们主要扫除了阅读障碍,理清了文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为此,请大家课后完成下面的作业: 《背影》这一课里写的事情发生在1917年,这正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请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或历史教材,查找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资料,了解那一时期青年人反抗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从“重复叙述”切入,对课文思想内容做深度解。

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9棉花姑娘》教学实录精品课堂实录小学优秀公开课

19棉花姑娘课堂实录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我知道我们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们,个个都是猜字谜高手;我们马上来猜字谜,知道答案的小朋友先不要说出来,举手示意就可以,留给其他小朋友思考的时间。 师:下面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了,猜一植物【出示谜语】“像云不是云,地上开白花,像雪不是雪,越冷大家越爱它。” 生:是蒲公英。 师:想一想,冬天会有蒲公英吗? 生:是雪花。 师:我们来看谜语的第三句──“像雪不是雪”,所以它不是雪花。 生:是玫瑰花。 师:越冷我们大家越爱白色的玫瑰花吗?有点与众不同。老师再给三秒钟,看谁能猜出来。 生:是棉花糖。 师:看来你冬天很喜欢吃棉花糖。这个答案有点接近了,不过它不是一种食品。再想一想,我们怕冷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很多就是它做,它是什么呢? 生:是棉花。 2.简介棉花,引入课题。

师:【出示棉花图片】第一张是棉花成熟时的样子,第二张是棉花的花盛开时的样子,第三张是棉花的花快要结果时候的样子。好看吗? 生:好看! 师:棉花是一种农作物,可是课文中却把它当作人来写,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板书课题“棉花姑娘”】。老师没标拼音,谁能叫出她的名字? 生:【两位同学读课题】。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第30课《棉花姑娘》。 师:提示读音:“花”我们平时读一声,比如“花园”“花朵”,但在“棉花”这个词里读轻声。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师:“姑娘”这两个字都是这一课要认的字,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都是女字旁。 师:谁能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字的。 生:“姑”是女字旁加一个“古”,“娘”是女字旁加“良”。 师:这两个字都是女字旁,所以姑娘就是女孩子的意思。我们班就有好多小姑娘,对吗? 生:对。师:“娘”本来读二声,但在“姑娘”这个词里面读轻声。【板书注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棉花姑娘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读课文。棉花姑娘给我们带来两个提示:第一,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第二,用铅笔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宝宝。

《我的老师》公开课评价意见2篇

x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一课,体现了丰厚的语文功底,语言富有感染力,教学中既有创新,又求真务实。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宜。目标的制定,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较为全面、具体适宜。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了语文科和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清晰、合理。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教学环节紧凑、科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作性。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恰当。 三、教学方法、策略恰当得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适当,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朗读课文时面对全体学生,注重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分析,老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了,另外教师还选择了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课文主旨,从而让学生会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突破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 四、教学效果良好,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x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评课稿 x老师的这堂课能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个维度进行教学。x老师年轻、有活力,教态自然亲切。这节课以激情导入,并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起立抢答,老师从海燕的图片介绍带学生走进课文,用范读录音去感染学生。微笑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和鼓励,也同样让课堂气氛融洽活跃。教学环节紧凑,看得出来老师准备得相当充分,时间的掌控也很好。老师还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提醒记好课堂笔记。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学生对暴风雨的理解指导很深入。整堂课老师设计的环节非常清晰,环环相扣,有梯度,内容充实饱满。板书简洁漂亮又很实用,将全文的主要信息浓缩在了简洁的板书里,既体现了文本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也表现出了文章运用的对比、象征手法,便于学生从全局把握课文并形成总的印象。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效果好;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实效性较强,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骆驼祥子之高妈公开课课堂实录

《骆驼祥子》之《高妈》课堂实录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调查,在你们平时出行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呢(学生众口不一,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展示幻灯片1)那么,我们能否想象,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生活,靠着两条腿,一身力气,为全家撑起半个天空,那就是人力车夫。(展示幻灯片2和3)。 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小说,我们以前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胡适先生的《人力车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提起祥子,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候我们曾经学过《骆驼祥子》的片段描写,那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祥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展示幻灯片4和5) 二:教学过程 作为主人公的祥子频繁登场,而在他的周围还有许多鲜活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骆驼祥子》之高妈,让我们感受经典文学带来无穷的魅力。 (板书-高妈) 那么,同学们不禁疑惑,高妈是谁 通过课前的预习,我想请同学们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高妈是谁请围绕高妈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高妈是曹宅的女佣。 情节概述:祥子欲购车,高妈支妙招 高妈劝放钱,祥子迟疑看 存钱怕被骗,揣怀更安全 起会买车好,祥子不贪占 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情节发展则推动人物性格的形成,但塑造人物形象才是小说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本片段描写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高妈和祥子(展示幻灯片6) 请同学们打开探究案,看探究一题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作者描绘高妈这一艺术形象,主要运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课文7、13、16段让同学们自行找出有关高妈的语句。 运用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方法。高妈在《骆驼祥子》中虽不是主要人物,却绝对是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不知道她的身材是高是矮,脸型是长是圆,但从其语气、语调、语速,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描绘其浅易、生动的语言。比如,向祥子传授放债经验的一段,高妈多用反问句、感叹句,仿佛借债人就在面前请求她老人家宽限几天似的。她称祥子认死理儿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管心中无数而乱放债叫"海里摸锅",又叫"放秃尾巴鹰";乘负债认发薪之日上门讨债则叫"堵窝掏"--堵、窝、掏。多利索! 精明、热心、泼辣(板书)

2018-2019年海伦·凯勒《我的老师》word课堂实录

领略朗读的艺术,听《海伦·凯勒》有感 精读第二部分:海伦学盲文 过渡:就在这样让全家都非常悲伤的时候,沙丽文老师走近了海伦。那么她的到来给了海伦什么呢?请同学自由的读文章第二部分,边读边画,沙丽文老师怎样指导海伦学习的?海伦又是怎样学盲文的? 生读课文 生1: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师:谁能来说说此时海伦的表现和感受? 生:海伦那看不见事物的眼睛仿佛闪烁着光芒,那是水映入了她的眼睛,那是喜悦的光芒,那是希望的光芒。 生:海伦激动的尖叫起来,但是没有能听懂她在叫什么。我想沙丽文老师能够听懂,她在惊呼:多么清凉的水啊!我能感觉到水了!我会拼写水了! 师:沙丽文老师的一次偶然举动,点燃了海伦心中希望的火花,激起了孩子对生活的信心,我们可以看出沙丽文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同时也能感受到海轮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反思】 1、朗读中充实文章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传记,文章简单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海伦的经历。要想让孩子走进海伦,必须让孩子们充分地阅读文本,读出文章所没有提及的内容。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实文章的内容。由概括的语言展开想象,并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丰富海轮的经历。 2、朗读中饱满人物的形象 既然是一篇传记性文章,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读懂海伦的品质,从文章地叙述中体会海伦的精神,感悟海伦的人生经历。并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显示一个充满血肉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的词句来认识海伦。在阅读“海伦学盲文”一段时,抓住了“喜悦”和“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等词语,让学生去想象,海伦是怎样刻苦学习,想象海伦所要经历的无限困难。这本是无法体会的,真的很难。教学中发现一点,孩子无法去体会海伦的那种痛苦,所有的感悟来源于“文本”,这就显得十分苍白。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不断地想象,虽然有点效果,但是不明显。其根本原因想是对学生对海伦的事迹了解不够。 3、朗读中提升自生的素养 阅读本文,除了要认识到海伦这样一个人,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孩子们能从海伦身上学到点精神。但是精神地提升,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但是精神的提升也正是这一朝一夕的熏陶而实现的。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去感悟海伦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一次次地去朗读课题,每读一段之后,就让孩子们去读一下课题,记住这个名字,感悟这个名字汇总所蕴涵的坚强,刻苦,自信和对人生的热爱! 《海伦·凯勒》教学实录片断 一、词语突破。 请同学板书“有声有色”。 师:在我们看来,世界是有声有色的,都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你的脑海里浮现哪些词语?生:鸟语花香 生:泉水叮咚 生:莺歌燕舞 生:欢声笑语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一匹出色的马》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一匹出色的马》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引导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一匹出色的马”的真正含义,找出文中描写爸爸巧妙解决问题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爸爸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要体谅家人。 4、通过妹妹前后的对比,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道理。【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通过朗读体会妹妹前后的变化,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1.课件出示谜面: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师:你们猜,它是谁? 生:马师贴马字, 师:它什么样子呢?(出示马图)生自由说师:给马加一个量词,一()马? 生:一匹马师贴:一匹马 师:马为我们拉车做很多事,你能在这里加上一个词语表扬一下它吗? 生:出色的。师贴:出色的 师:真棒!马宝宝很出色,我们班的小朋友更出色!请大家夸一夸马宝宝!齐读课题。我们要学的课文中也有一匹出色的马,不过它没有高大的身躯,灵活的四肢,这匹马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认读字词: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借助拼音自由读指名读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 师:词语我们都认识了,可还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单独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一起来喊出他们的名字。(拾骑跨) 师: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字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引导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来识记这三个字。多种方法认读“郊”,组词:郊外 春天到了,郊外的景色很美,让我们和作者一家到郊外走走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能体现春天美丽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 三、品读感悟,随文识字 (一)研读美丽景色。 1、你觉得春天美丽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预设以下环节。 2、细读品味。 师: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有关春天景色的句子?

小学美术《我的老师》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我的老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人的脸型、体型等不同特征,能抓住 老师的特征运用线条、色彩进行创作。 2、学会描绘老师的方法。 3、通过创作活动,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人的脸型、体型等特征,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 绘画创作。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1、你看过其中哪一部动画片? 2、动画片里的都有共同的角色是什么? 3、说一说你喜欢哪部动画片里的老师?说说原因 这些动画片里的老师或者可爱,或者神通广大,或者风趣幽默,正所谓艺术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传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陪伴我们经历喜怒哀乐,这就是我们亲爱的老师(板书课题:我的老师)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喜欢你们的老师吗?分享一个你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吧。 2、听了你们的讲述老师可以感受到你和老师之间深深的爱,我

们对老师的爱还可以通过画笔表达出来,很多著名的画家他们都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自己的恩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A 画家刘文西画出了对恩师的深深敬爱之情,画中的吴作人老师神态严肃,手拿书籍,能够感觉到他对艺术的不断追求。B 画家杨之光笔下的恩师徐悲鸿手拿画笔,面带微笑,是画家成才路上的伯乐、领路人。 3、看了这些画家笔下的老师,你是不是也想画一画自己的老师呢?如果让你来画,你能把心中尊敬的老师准确的表现出来么?会遇到哪些问题呢?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些画人物画要注意的问题,相信了解了这些知识后你在画的时候肯定会得心应手。 4、讲解怎样抓住特征去绘画人物。 A.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的面部特征: 脸型:人的脸型各不相同,咱们现在看一下我们班的这几 位老师的脸型个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图片讲解)。 五官差异:(出示多媒体图片)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张老师,请同学们说一下张老师那一处五官最漂亮?(生:大大的眼睛)说到眼睛我们再来看一下相老师的眼睛。(生:眼睛较小) 看图片:两位演员孙红雷、姚晨,问:两人的五官有何特点?我们来看他们的漫画肖像作品是否抓住了这些特点来表现。(多媒体出示图片) 服装、发型特点:人的独特的发型衣着会成为他的标志。(鲁迅的发型,卓别林的帽子,阿拉法特的头巾,爱因斯坦的发型) 三、教师示范:老师画一位老师,大家猜一猜我画的是哪位老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