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放大镜下的晶体重点知识

放大镜下的晶体重点知识

放大镜下的晶体重点知识
放大镜下的晶体重点知识

放大镜下的晶体

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一样,都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立方体、金字塔、针……。许多岩石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一、填空。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3、许多岩石是由(晶体)集合而成。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1、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2、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

4、有的晶体很大,有的晶体很小。(√)

5、所有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缓慢地生长。(×)

6、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7、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8、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9、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2、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3、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

4、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

5、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6、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就不是晶体。(×)

7、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也不是晶体。(×)

8、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10、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二、选择题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 B )。

A、固体

B、晶体

C、立体

2、海水蒸发得到盐的( A )

A、晶体

B、液体

C、气体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的(B )组成。

A、粒子

B、晶体

C、矿体

4、白糖的晶体形状是( A )

A、立方体

B、圆柱体

C、伞状

填空

1、像食盐这样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组成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研究表明,昆虫的( C )就是他们的“鼻子”。

A、复眼

B、口器 C 、触角

2、雪花晶体形状是( C )的。

A、四边形

B、三角形

C、六边形

3、下列物体中,不具备放大功能的( A )

A、金属球

B、透明的玻璃球

C、装上水的圆柱形烧杯

1、冰也能制成放大物体的放大镜。(√)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3、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放大镜镜面面积越大,放大的倍数也就越大。(×)

5、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6、晶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有规则的。(√)

7、透过球形透明体去观察物体,被观察物体的放大的倍数是很大的(√)

8、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晶体的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 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2.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说课稿

放大镜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习题 教科版(含答案)

教科版六下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习题 一、判断题 1.可以根据味道来区分盐和糖。() 2.食盐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玻璃球外形也有规则,也是晶体。() 3.有的晶体很大,有的晶体很小。() 4.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5.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6.所有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缓慢地生长。() 7.自然界中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者由晶体组成。() 8.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9.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10.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 11.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12.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13.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1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些晶体的形状有规则,有些没有规则。() 二、填空题 15.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 16.制作一个大的晶体,可以用(____)或(____)。 17.我们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如(____)、(____)、(____)、(____)等。 1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一簇簇的(____)。 19.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物质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_。 20.制造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物质称为________。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22.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集合而成的,显微镜下的花岗岩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矿物的晶体。 23.花岗岩中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晶体。 2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25.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____________),味精的晶体是(___________)。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反思 鸣矣河小学田静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 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 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 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 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

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 教师韩燕 一、说教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在引领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人们按照物质内部的结构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什么是晶体?晶体一般是固体形态,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具有规则的外形,这样的物质就是晶体。我们吃的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冬天玻璃窗户上结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也是晶体。自然界的许多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许多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在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晶体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但绝大多数物质的晶体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 X 光才能看到。 二、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我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让他们主动猜想、实验、观察、交流,以教师为主导,提供给学生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平台,使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方法入手: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 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及全班汇报、交流,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科版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

_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一)教案_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微小世界”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但教学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对晶体是陌生的,但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很广泛的用途。本课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走进了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迷住,从此热情关注,这对拓展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是有意义的。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初识晶体。 第二部分:自制晶体。 第三部分: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及其用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见识周围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了解晶体的用途。 2.能力目标: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并用图 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在欣赏各种晶体的

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放大镜1个、白糖1包、食盐1包、碱面1包、玻璃片3片、烧杯3个、滴管3个、实验记录单。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上节课我们借助放大镜探索了昆虫王国的奥秘,那么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些什么呢?看来同学们对科学探究非常的感兴趣,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微小世界,探索科学奥秘,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有可能获得这个值得研究的奖杯,怎么样?有信心吗? 上课! [设计意图:以谈话形式开始,轻松进入学习状态,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首先我们一起观察一段录像(出示课件)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个物质是什么?(板书:晶体)谁能描述一下这些晶体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出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开始经历探究过程。 这些晶体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板书: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板书:放大镜下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CAI的优势,创设情境。借助“CAI”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学生很快就会被奇妙的晶体世界所吸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说课稿

1放大镜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教材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学情分析: 1、学生经过几年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活 泼好动,喜欢质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 2、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较差,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碱面、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 生分别观察糖、味精、盐、碱面,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镜下发生的变化?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碱面、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碱面、味精这四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小学四年级科学《岩石的组成》说课

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的组成》说课稿幽兰镇中心小学xx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已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并通过课文资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有着差异,从而引发学生对岩石的组分——矿物的关注,为下面的两节观察矿物特性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科学概念: 1、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2、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3、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以及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2、资料了解一下矿物的形态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观察花岗岩,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难点:观察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形态、并把它们和三种矿物晶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面: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教学方法是“引探—合作”教学,并同时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获得信息、经历过程。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和预设,打算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谈话导入;观察花岗岩;观察研究物;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来展开。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你想过没有,不同的岩石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岩石的组成。板书课题。 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探求新知的欲望,自然地引申到新课的教学中。 (二)观察xx 教师为学生每组提供一块岩石,问:认识这是什么岩石吗?学生辨认这块岩石是花岗岩。 教师提问:请你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看看组成花岗岩的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放大镜下的晶体重点知识

放大镜下的晶体 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一样,都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立方体、金字塔、针……。许多岩石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一、填空。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合而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 3、许多岩石是由(晶体)集合而成。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组成。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降低温度)。 1、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2、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 4、有的晶体很大,有的晶体很小。(√) 5、所有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缓慢地生长。(×) 6、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7、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8、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9、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2、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 3、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 4、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 5、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6、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就不是晶体。(×) 7、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也不是晶体。(×) 8、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10、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二、选择题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 B )。 A、固体 B、晶体 C、立体 2、海水蒸发得到盐的( A ) A、晶体 B、液体 C、气体 3、许多岩石是由矿物的(B )组成。 A、粒子 B、晶体 C、矿体 4、白糖的晶体形状是( A ) A、立方体 B、圆柱体 C、伞状 填空 1、像食盐这样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组成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研究表明,昆虫的( C )就是他们的“鼻子”。 A、复眼 B、口器 C 、触角 2、雪花晶体形状是( C )的。 A、四边形 B、三角形 C、六边形 3、下列物体中,不具备放大功能的( A ) A、金属球 B、透明的玻璃球 C、装上水的圆柱形烧杯 1、冰也能制成放大物体的放大镜。(√) 2、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 3、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放大镜镜面面积越大,放大的倍数也就越大。(×) 5、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6、晶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有规则的。(√) 7、透过球形透明体去观察物体,被观察物体的放大的倍数是很大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优质课教案说课稿附教学反思

《放大镜》 广西南宁衡阳路小学罗睿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3、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1、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2、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二、【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塑料片、塑料盖、椭圆形玻璃片、观察用的纸巾、布片、图片等各一教师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放大镜发明之后,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块四、总结延 微雕石块上的文字就是微雕工匠使用放大镜雕刻而成的。 伸 2、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 更微小的东西? 1、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人们开始使用观察工具不断 3、交流想法。探索身边世界,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奥秘。希望通过今天以及今后的学习,能激起同学们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去发现生命世界更 多的奥秘。 六、【板书设计】 1、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 放大图像→看清细节 七、【记录表】 教学内容:1、放大镜 记录员: 时间: 班级: 小组: 学校: 一、教学目标我知道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是怎么样的?人类在探究微小世界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让我们一起走 进“微小世界”第一课的学习,来了解其中的故事吧! 二、探究活动进行时 1、探究活动一:寻找放大的工具试一试,哪些物品能放大物品的图像?把你们的发现汇报记录员,即时记录下)以文字为观察对象,(1 来。 ⑤椭圆形玻璃片③塑料片 ④塑料盖 ①装了水的塑料瓶 ②玻璃片 我们的发现 我们的探究结果能起放大作用的物品都具有如下共同 特点:能放大图像的物品 没有放大功能的物品 (2)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品和放大镜,它们的共同点是 2、探究活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分别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比较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除了能把图像放大外,还可以观察到哪些细节?请把发现描述或画出来。 我们的观察对象是: 我们的新发现: (2)两个放大镜的观察效果相同吗?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更大?请把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下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五、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等。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身边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还有一个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吗?如果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说一说你们眼中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是什么样的? 学生:这些物体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白糖、盐、碱面、味精这四种物质的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表上。 3、关于晶体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我们在烹调时使用的白糖、冰糖、食盐、味精等等都是晶体,只不过这些晶体是人工合成的。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3课时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途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小学四年级科学《岩石的组成》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的组成》说课稿 幽兰镇中心小学万军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已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并通过课文资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有着差异,从而引发学生对岩石的组分——矿物的关注,为下面的两节观察矿物特性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科学概念: 1、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2、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3、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以及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2、资料了解一下矿物的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观察花岗岩,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难点:观察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形态、并把它们和三种矿物晶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面: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教学方法是“引探—合作”教学,并同时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获得信息、经历过程。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和预设,打算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谈话导入;观察花岗岩;观察研究物;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来展开。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你想过没有,不同的岩石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岩石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教 案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

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通知单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实验名称 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规范操作要点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备注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

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实验通知单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实验名称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规范操作要点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11放大镜 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Z_xx_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138597.html,][来源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Z_xx_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138597.html,]来源[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来 :Z*xx*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138597.html,]源(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