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分析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分析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分析

1、南海问题:中国南海问题无疑成为国际焦点。菲律宾向联合国海洋法仲裁委员会申请就南海问题作出裁决,将中国南海争端推向高潮。现在菲律宾总统候选人摆出强硬姿态,试图把中国南海问题作为自己竞选的政治筹码,以此来煽动国内的民族主义,提高自己的支持率。美国更是不遗余力,在中国南海地区加强军事巡逻,试图把国际社会的目光集中到中国南海地区。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经掌握在南海地区的主动权,除非中国主动退缩,否则,中国将牢牢控制中国南海地区的局面。

有人分析中国南海问题的时候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在南海地区应当表现出更加强硬的姿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南海周边国家乃至美国退缩。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外交部长在东南亚地区访问,争取东盟国家支持中国南海主张,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正在积极寻求通过外交途径缓和南海地区的局势。

我们的观点是,中国南海问题不仅是中美两国较量的主要战场,同时也是中国外交转型的重要试金石。中国和美国在南海地区的较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较量,美国派出航空母舰在中国南海地区行使所谓的“自由航行权”,无非是要挑动中国加大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投入,在这个地区搞军备竞赛。如果中国上当受骗,把主要资源用于加快南海地区的军事装备建设,那么,美国挑起军备竞赛的目的就会达到。中国不打算在中国南海地区部署重兵,中国也不会在中国南海地区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正在依靠自己强大的工程力量,加快南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中国南海地区岛礁成为中国的战略支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静制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遏制美国的军事扩张野心。

第二部分是外交较量,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美国试图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打进楔子,美国总统访问缅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美国试图通过加快东盟国家的民主转型步伐,在东南亚国家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对于东盟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乐观其成。中国既不会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促使东盟国家实现政治改革,中国也不会允许东盟国家在政治改革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混乱。中国在东盟国家民主政治转型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种积极不干预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利于调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交政策,也有利于东盟国家逐渐适应国际环境。中国外交部长访问东盟国家,一方面是希望了解东盟国家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东盟国家在处理中国南海问题上应当保持克制,不要试图借助于外部力量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可以这样说,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较量,美国明显处于“业余”状态。美国希望强化与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同盟关系,破坏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事实证明,部分东盟国家政治领袖已经真切地意识到,如果在中美两国之间合纵连横,那么,最终有可能会玩火自焚。正因为如此,一些东盟国家虽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但是,在外交上始终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这种平衡外交策略充分说明中美两国在南海地区的外交角力,美国并没有占到便宜。

第三种则是经贸较量。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唯一能出口的是他们的军事装备。美国试图以自己的军事装备出口,拉拢东南亚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此来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商业存在和军事存在。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菲律宾希望购买美国的先进装备,可是菲律宾的经济能力有限。新加坡是一个弹丸之地,不可能购买美国的大型军事装备,美国航空母舰和美国滨海战斗舰虽然长期停靠在东南亚国家的港口,但是,美国的军事存在并没有促进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如果中国南海地区局势日益紧张,那么,中国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不可能快速发展。中国有强大的人口优势和巨大的消费能力,只要中国南海地区基础设施完善,那么,不远的将来,中国南海将会成为中国的马尔代夫,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中国南海,到那个时候,中国游客不仅会促进中国南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带动周边国家包括文莱、马来西亚等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如果美国试图以军事武器出口为诱饵,迫使东盟一些国家继续与中国对抗,那么,最终必然

会损害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在中国南海地区与中国进行经济较量根本没有胜算的可能。

可以这样说,美国在中国南海地区挑起事端,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南海地区开发是中国对外开放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南海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战略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南海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中国强化与东南亚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中国在南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针对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当然更不是针对美国。现在美国自作多情,在中国南海问题上说三道四,甚至派出军舰在中国南海地区巡逻,这种不请自到的做法,说明美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战略的荒谬性。

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存在是为了保护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商业存在。由于美国在中国南海地区的商业存在有限,因此,美国在中国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是典型的得不偿失。中国不会在中国南海地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也不希望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强化自己的军事部署,因为那样做必然会拖延经济发展的步伐,必然会导致中国南海地区局势紧张。当前中国在南海地区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如果条件成熟,可以邀请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在中国南海地区开展经济合作。中国应当以自己的智慧,逐渐地化解中国南海地区的争端。中国应当以柔克刚,而不是硬碰硬,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彻底打乱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军事部署,因为只有这样,中国南海地区的局势才能逐渐恢复平静。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在莫斯科就中国南海地区的问题发表联合声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部分新闻媒体报道认为,印度已经承认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合法存在,印度主张通过协商方式解决中国南海问题。这是一种缺乏外交思维的表现。在中国南海问题上印度不可能支持中国的主张。印度外交部长之所以在莫斯科赞成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中国南海问题,与印度的战略利益有关。印度的战略方针是,鼓励美国在中国南海地区军事存在,以此来抗衡中国。但是,印度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找到解决中国南海地区主权争议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区稳定,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印度解决类似争端提供有益经验。

中国在处理中国南海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必须强调南海问题的地区性,尽可能地避免把中国南海地区变成国际主要大国参与解决的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软硬兼施,必须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逐渐地化解对抗中国的地区同盟。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中国外交部门正在积极与越南展开谈判,通过谈判解决中国南海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强化与马来西亚、文莱的传统友好关系,也是为解决中国南海问题作好铺垫。换句话说,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上既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又不能以拖待变,中国是世界大国,在处理中国南海问题上必须牢牢地把握主动权。换句话说,不管中国是否对外公布,中国必须制定解决南海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中国南海问题上牢牢把握主动权。

中国南海问题不会成为中国的历史包袱,但是,中国南海问题有可能会导致中国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必须控制节奏,必须在关键的时刻扭转被动局面。现在美国和菲律宾在中国南海问题上大肆炒作,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中国南海的主动权。中国应当主动设置政治议题,在处理中国南海问题上把握话语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美国和菲律宾在处理中国南海问题上必须充分考虑得失利弊。

2,中日关系影响中日关系的焦点问题日本是中国近邻,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热点问题。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摩擦不断,中日关系起伏不定。中日两国就像镜子内外的两个人,彼此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彼此都不满意对方,因而中日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个人认为,中日问题,其实也包括世界各国之间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国家利益问题;而国家利益问题的基础,是经济问题。

一、钓鱼岛问题

先从钓鱼岛问题说起。钓鱼岛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日之间最热闹的问题,彼此谁也不

让谁,争得不可开交。一个原本不被人注意的无人荒岛,因为在其海域发现了油气资源,一下子成为了日、台、大陆三方争抢的对象。经济利益是引发国际问题的最根本因素,国家主权之争只是表象,中国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大片领土争议上做过让步,难道那些就不是中国领土吗?只不过对这些领土的妥协能换回更大的国家利益。岛屿本身不大,但其带有很大面积的海洋经济专属区,这其中的经济利益就相当可观了。

对中国来说,钓鱼岛的战略意义要大于眼前的经济利益。钓鱼岛是所谓“第一岛链”上的一环,在地理战略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中国能够掌控钓鱼岛,就为中国打破海洋包围提供了突破口,因而中国政府不惜如此大动干戈在钓鱼岛问题上与日本争得面红耳赤。

但是日本为什么非要把钓鱼岛问题炒的沸沸扬扬呢?日本应该明白,就算是再强硬的态度,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在钓鱼岛主权上有妥协,大家都知道和平谈话是现在唯一的解决办法。何况东海等近海大陆架底下有的是油气,没有必要为这冰山一角如此大费周章。领土主权只是一方面原因,其中还有更深层的经济问题。

日本经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萎靡不振,长期的经济低迷使日本国内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日本政府正是借钓鱼岛之争来缓和国内矛盾,并煽动民族情绪以提升国民士气,以此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所以日本在只要不发生战争的前提下,大有把钓鱼岛问题炒热的动机,钓鱼岛越热闹,日本就越有利。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亚洲国家,同样是一点即着的民族情绪,中印对峙能以平和的方式解决,而钓鱼岛之争却吵地不可开交。

个人觉得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基本恰当的。中日两国就像两辆车发生了碰撞,车上下来两个男人互相指责,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却始终不见动手。中国没有必要为此和日本打上一架,先不说中国在军力上未必胜得过日本,就算是中国打赢了完全控制了钓鱼岛又能怎样,日本通过战争能够刺激经济缓解矛盾,中国只会打破现阶段仍然良好的经济环境,给本已放缓的经济雪上加霜。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中国只要安心发展经济,等国力强盛了这些领土争端问题都不是问题。看看日本在同中国、韩国的领土争议上那么强势,在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争议上什么时候敢说重话,国力的强弱决定了对话的姿态,而国力强弱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

二、历史问题

中国人讨厌日本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就像如果一个人打了你,对方非但不道歉,还态度极其恶劣地予以否认,你怎么可能原谅他?但是历史就摆在眼前,不是你想否认就能否认的,篡改教科书的行为最多只能欺骗日本人自己而已。德国同样在二战中犯下战争罪,但德国却能很好地反省自己,勃兰特的一跪让世界接受了德国的谢罪,德国的诚恳使世界原谅了德国,今天的德国重新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欧洲的核心。而日本的抵赖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非但没有得到中韩等国的认可,还使日本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僵化。

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它寻求成为世界大国的野心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早在明万历年间,统一了全日本的丰臣秀吉不可一世,扬言要在两年内迁都北京,自己坐镇宁波,然后征服印度。这与中国一贯主张的和平外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是当年的美苏,无非也是想要在世界称霸而已,日本区区一个岛国想的却是不断侵略占领他国,所以中韩等亚洲国家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复苏感到无比紧张和反感也理所应当。

日本竭力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不是说成了政治大国就能得到世界的认可,而是得到世界认可的国家才能成为政治大国。日本想要得到利益,却不愿承担战争责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实在是难以得到世界的认可,恐怕会成为日本未来发展中的一个严重的阻碍。

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是难以忘却的。我每次回家跟爷爷聊到抗日战争,这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每次都会像一个孩子一样无比激动,不停的留着眼泪。他说当年他还在上初中,老师讲到淞沪抗战日本对中国军民的杀戮,不禁痛苦流涕,整个班级都哭作一团。要让中国

人忘记日本侵略是不可能的,如果日本还是一如既往不承认历史,恐怕中日改善道路将艰辛坎坷。

日本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越是对它态度缓和,它就越发骄狂跋扈,而且能狂得没边。对于俄日北方四岛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刚一承认存在问题,日本人就开始强化自己的立场。本世纪初普京刚一承认1956年苏日联合公报有效并表示和平条约签署后可能向日本转交两个岛屿,东京就开始要求归还全部四个岛屿。中国古代国力强盛的时候,日本就表现得服服帖帖,遣使修好;一旦中国衰弱或者日本强大起来,就会发生像万历朝鲜战争、倭寇骚扰、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这样的事情。

所以个人认为,中国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中日历史问题,不应寄希望于日本承认历史和道歉,而是要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只有国力强大、经济与军事实力强大了,才有资格推行中国一贯主张的以德服人。中国一味采取单方面退让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加强经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在解决国际问题的时候才有发言权。

三、台湾问题

由于台湾曾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日本一直对台湾有着留恋之情。日本不希望台湾问题能够解决,两岸一旦统一,中国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日本就会受到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双重压力。所以日本希望维持台湾现状,不断在台湾问题上添油加醋,在大陆和台湾关系的摇摆之间寻求日本利益最大化。

而在台湾方面,台独势力在不断寻找对抗中国大陆的靠山,除了美国以外,日本也是很好的选择。台独势力希望借日本力量牵制大陆的想法与日本不谋而合,给日本插手台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台湾问题同样也是经济问题,日、台所追求的无非也是经济利益。日本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台湾施加影响,企图逐步控制台湾经济;台湾希望借助日本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只要大陆经济强大了,台湾方面自然就会向大陆倾斜,经济利益往往能有效地改变政治倾向。

四、美日同盟问题

日本之所以能在处理周边国家问题上那么强硬,与美国这个靠山有很大关系;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也离不开美国的影响。上世纪日本依靠美国的保护,一心发展经济,使之突飞猛进。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在东亚的代言人,将日本作为美在东亚战略中的前沿阵地,以维护美在亚太地区安全战略上的主导权,用以牵制亚洲其他正在崛起中的国家。

美国不希望中日关系和善,倘若世界上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联合,那美国恐怕在亚洲的势力将不复存在。所以美国希望中日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钓鱼岛争端中,只要不使局势动荡将其卷入其中,美国愿意看到中日不和,以日本牵制中国,为其重返亚太铺平道路。中日关系久久不能取得实质改善,美国在其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途中,其利益必定与美国发生矛盾。日本挑动中日矛盾、制造争端,是想利用“中国威胁论”诱使美国把注意力转向中国,而放松对其控制,以便获得更大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在中美的争端中寻求日本利益最大化。

五、琉球独立问题

琉球问题最近又被提上了桌面,虽然不是中日问题的焦点,但还是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琉球在二战后的归属确实令人遗憾,如果当时能够努力争取一下,就算是现在归于台湾或者独立也比归于日本要强。琉球时至今日与日本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琉球人在日本也没有被视为同日本本土居民完全一样。日本二战战败后曾对琉球居民实行大屠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屠杀琉球居民人数达26万,仅次于南京大屠杀。

琉球人的独立运动自琉球被日本吞并之日起,一百多年以来从未间断。上世纪七十年代。琉

球之所以同意归入日本,不过是因为美国在琉球实行的制度遭到了琉球人的抵制,琉球人想尽早脱离美国的控制而已。如果琉球确实能够独立,对中国来说绝不是坏事,至少第一岛链将不存在,钓鱼岛问题也将解决,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联系也有了阻隔。

但中国政府出面支持琉球独立,就好像外国势力支持藏独一样,将会面临棘手的问题,中国政府如果出手,等于给了别人一个支持藏独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反倒惹祸上身。而且琉球人也对中国不是很有好感,“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领导人松岛表示,中国提到琉球独立会让琉球人反感,因为中国当年没有阻止日本灭亡琉球。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起伏不定,而且这一状态也将持续下去。个人认为,所有的国际问题都是国家利益问题,而国家利益最核心最基础的经济利益。领土争议是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国际地位的提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军事力量的提升更是为了保护国家经济发展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甚是是历史问题争议,能够提升国民自信心和生产动力,同样服务于经济建设。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一切问题就像没有根基的树,虚空而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发展前途。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如果不能给国家带来利益,不能给人民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不会有任何收获。中日问题在一直以来都体现了这一点。

而中国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个人认为应当从经济角度出发,什么样的决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帮助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经济强大了,才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有能力保卫国土;人民衣食丰足了,才有心思去考虑文明礼节,才有文化的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提高国际地位,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动不动就想跟日本打一仗,这对于中国的崛起绝对没多少好处。我们要做的是在维护国家

3.你认为围绕钓鱼岛争端,中日会否发生战争,理由是什么?

个人觉得中日之间可能会外交关系恶化但不会到打仗的地步。①日本和中国实力都不弱一旦爆发战争或许会两败俱伤或许会引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也说不定,世界各国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②日本现在国内政治混乱不会在这种时候贸然发动战争,万一打起来国民不愿意再来个起义就乱套了③现在美国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付中国,所以也只会允许日本挑衅如果有什么大动作应该会制止④台湾现在只是蔡英文竞选成功并不表示台湾每个人都是台独,如果蔡英文不顺应民意被选下去可能性也很大,台湾问题现在还不知道会如何发展⑤世界现在暴恐,难民,局部战争有很多事需要解决,而且各国内政多多少少出了一点问题,在这种关头是不可能有战争的。

在国际社会的反恐实践活动中,对于“什么是恐怖主义”这个问题,首先属于人类的认识问题。这一问题在研究人类认识问题的哲学认识论有关理论中,应当属于人类的评价性认识范畴。由于评价性认识本身不同于事实性认识的特点,决定其认识结果的多样性。而认识上的差异必然造成行动上的区别,使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反恐实践活动不可抱过于乐观的想法。

首先,一些国家加强了反恐立法,建立和完善反恐机制。美国决定成立国土安全部,菲律宾制定10项具体反恐对策,印度尼西亚颁布反恐条例,俄罗斯下令大幅修改国家安全构想;其次,加强预警,提高国家抵御恐怖袭击能力。美、英、法等国家均加强了情报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恐怖预警系统,及时对恐怖袭击发出预警信号;再者,加紧搜捕在逃和隐藏的恐怖分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2002年在安全问题上达成了更广泛的共识,各国间的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反恐合作得到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协定》,决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建立常设地区反恐怖机构,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领导人反恐声明》,并承诺打击恐怖主义的融资活动;欧盟和俄罗斯首脑会议表示将继续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东盟首脑会议将反恐列入重要议程,并决定在吉隆坡建立反恐中心。与此同时,各国还加强了反恐军事合作。2002

年以来,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频繁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俄罗斯与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也多次举行反恐军事演习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举行了首次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联合军事演习。

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负责任大国,中国一贯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原则立场,进一步加大了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力度。中国政府认为,反恐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在双边和多边反恐合作上,中美建立了长期反恐合作机制,中俄成立了反恐工作组。中国还与巴基斯坦、印度建立了反恐合作机制,并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就反恐问题进行磋商。中国的立场和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2002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旨在分裂中国的恐怖主义势力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反恐斗争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应当看到,反恐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斗争。打击恐怖主义成功与否,重要条件之一是能否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国际恐怖活动复杂多变,反恐斗争难度很大。然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因此国际社会将会进一步加强反恐合作,为解决全球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而不懈努力。

4.中俄关系的主要成就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2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在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期间会晤后,时隔一天再度会面,成为6月北京盛夏备受关注的热点,吸引了两国和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今年恰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和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周年,普京总统此时访华自然有特殊重要意义。此访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日程紧凑,活动密集。普京总统带来了2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包括总统办公厅主任、政府第一副总理和3位副总理,以及俄国家石油公司、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等大企业负责人。两国元首活动持续5个多小时,围绕双边关系、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政治成果丰硕。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3个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全面总结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年来中俄关系发展成果,对下一步发展进行规划,系统阐述双方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一致看法和立场;两国元首《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重点阐述双方对当前全球战略稳定形势的看法,强调中俄强烈反对域外势力在东北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呼吁各国从更宽广视角看待战略稳定;中俄元首《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重点体现双方在信息网络空间的一致主张和加强合作的意愿举措。一次访问两国元首签署并发表3个重量级合作文件,在国际外交实践中也是不多见的,充分反映了当前中俄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双方立场的高度一致。

二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指引两国关系发展。《条约》全面总结了中俄关系发展经验,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两国世代友好的理念,成为指导中俄关系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正是在《条约》精神指引下,中俄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建立起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深化。《条约》也产生了积极的国际效应,促进了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此访期间,双方隆重举办《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大会,两国元首共同出席并致辞,呼吁广泛弘扬《条约》理念,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是务实合作展示强劲动力。两国元首商定将战略性大项目作为中俄务实合作重点方向,见证双方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签署30余份合作文件,涵盖经贸、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就联合研制远程宽体客机和重型直升机等战略性大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商定继续加快西线天然气、莫斯科—喀山高铁、核领域合作步伐。中方和欧亚经济委员会签署了关于正式启动经贸合作协议谈判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双方还将积极研究共同推动建立“欧亚伙伴关系”。这些成果

不仅有助于中俄深化合作和利益交融,提升两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地区一体化,提振世界对中俄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发展的信心。

四是人文交流更接地气。中俄成功举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和青年友好交流年,两国民众彼此更加了解,更加亲近。如今,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双方留学交流规模已达7万余人,中俄共建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顺利奠基。此访期间,双方启动中俄主流媒体边境口岸城市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商定重点办好今明两年的媒体交流年,为中俄关系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共同提升两国的国际舆论话语权。

五是国际协作纵深发展。此访期间,两国元首发表的3份联合声明中,国际合作内容丰富,分量重足,合作领域已突破传统范畴,向战略稳定、信息网络、外空、极地、海洋等新疆域延伸。两国外长签署并发表了中俄《关于促进国际法的声明》,这是双方首次专门就捍卫国际法、促进国际法治联合发声,标志着双方国际合作提升至新水平。两国元首还强调要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一步深入沟通协调,加大相互支持,将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更多国际合作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贡献更多中俄智慧和中俄方案。

元首交往对中俄关系发挥着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作用。普京总统此访是今年上半年中俄关系最重要的政治日程,将为双边关系和各领域合作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今年两国元首在G20

杭州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重要多边场合还将有多次会晤机会,相信两国关系一定会取得更多符合双方利益、符合世界期待的好成果。

10,你认为国际反恐的主要措施应该有哪些?

在国际社会的反恐实践活动中,对于“什么是恐怖主义”这个问题,首先属于人类的认识问题。这一问题在研究人类认识问题的哲学认识论有关理论中,应当属于人类的评价性认识范畴。由于评价性认识本身不同于事实性认识的特点,决定其认识结果的多样性。而认识上的差异必然造成行动上的区别,使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反恐实践活动不可抱过于乐观的想法。

首先,一些国家加强了反恐立法,建立和完善反恐机制。美国决定成立国土安全部,菲律宾制定10项具体反恐对策,印度尼西亚颁布反恐条例,俄罗斯下令大幅修改国家安全构想;其次,加强预警,提高国家抵御恐怖袭击能力。美、英、法等国家均加强了情报工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恐怖预警系统,及时对恐怖袭击发出预警信号;再者,加紧搜捕在逃和隐藏的恐怖分子,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之间,2002年在安全问题上达成了更广泛的共识,各国间的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反恐合作得到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协定》,决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建立常设地区反恐怖机构,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亚太经合组织第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领导人反恐声明》,并承诺打击恐怖主义的融资活动;欧盟和俄罗斯首脑会议表示将继续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东盟首脑会议将反恐列入重要议程,并决定在吉隆坡建立反恐中心。

与此同时,各国还加强了反恐军事合作。2002年以来,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频繁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俄罗斯与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也多次举行反恐军事演习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举行了首次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联合军事演习。

作为一个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负责任大国,中国一贯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原则立场,进一步加大了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力度。中国政府认为,反恐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在双边和多边反恐合作上,中美建立了长期反恐合作机制,中俄成立了反恐工作组。中国还与巴基斯坦、印度建立了反恐合作机制,并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就反恐问题进行磋商。中国的立场和努力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2002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旨在分裂中国的恐怖主义势力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反恐斗争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同时应当看到,反恐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斗争。打击恐怖主义成功与否,重要条件之一是能否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国际恐怖活动复杂多变,反恐斗争难度很大。

然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因此国际社会将会进一步加强反恐合作,为解决全球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而不懈努力。

5.中美应该怎样共同推动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习近平指出,中美要增强两国互信。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我们要积极拓展两国互利合作。要秉持共赢理念,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当前要着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取得积极成果,全力争取早日达成互利共赢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深化两国在气候变化、发展、网络、防扩散、两军、执法等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我们要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双方要努力解决或以务实和建设性的态度加以管控,只要双方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中美两国关系就能避免受到大的干扰。我们要就亚太事务加强沟通和合作。宽广的太平洋不应该成为各国博弈的竞技场,而应该成为大家包容合作的大平台。中国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始终致力于促进亚太和平、稳定、发展。中美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应该保持经常性对话,开展更多合作,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培育两国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都做地区繁荣稳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我们要厚植两国人民友谊。双方要为两国各界交往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便利,让中美友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4 第三讲大国典范的中俄关系

一、基础知识

1. 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中俄建交时间承继中苏建交时间。中苏建交时间是1949年10月2日。

2.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双方正式建设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在两国关系已经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

3.2001年7月,江泽民访问俄罗斯,同普京总统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条约形式巩固了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4.中俄两国通过《中苏国界东段协定》、《中俄国界西段协定》、《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三个文件,最终彻底解决了两国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5.上海合作组织是将中俄两国结合在一起的利益共同体。现在,其成员国有6个,观察员国有4个,对话伙伴国有2个。

6. 2011年6月15-18日,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此次访问是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之际举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7.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访问俄罗斯,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首个国家。

二、问答题

(一)中俄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

(1)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关系。双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的典范。

(2)中俄合作基础牢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相同和相似的看法,有共同利益基础。(3)中俄合作是全方位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有良好合作。

(4)中俄关系是平等互利双赢的。打破零和思维,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如何评价当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评价:

(1)主要成就:

(自己整理答案)

(2)牢固基础:

两国都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相互尊重各自的国家利益;

双方都赞成建立多极化的世界,反对世界单极化;

中俄关系中没有强烈的利益冲突和不可解决的问题。

(3)重要启示:

坚持政治互信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前提;扩大经贸合作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基础;倡导扩大交流是增进中俄人民相互理解的重要渠道;奉行睦邻友好、彼此尊重是发展中俄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四讲求同存异的中美关系

一、基础知识

1. 作为中美外交基石的三个联合公报:

(1)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双方关系正常化;

(2)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3)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

2.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美,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

3. 1985年7月,国家主席李先念访美,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美国。

4.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历经15年入世谈判而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截止2012年初,WTO共有156个成员。

5.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任时4次访华

6.2009年11月15-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此次访问,深化了“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7.胡锦涛于2011年1月18-22日访问美国。与奥巴马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8.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于2013年6月7-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

9.2013年9月6日,20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习近平与奥巴马会晤时谈中美亚太共同利益:合作面大于分歧点。

二、问答题

(一)如何分析点评当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成就与障碍?

(1)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成就(参考答案)

第一,中美关系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第二,中美关系越来越机制化,形成了领导人相互会晤机制。

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上高度相互依赖。

第四,美国对台湾政策有所变化,批评了台湾当局要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

第五,中美两国民间交流不断扩展,涉及商贸、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人员、旅游等诸多层面。

(2)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

(自己整理答案)

5.中美应该怎样共同推动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首先,我们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石之上。中方始终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要挑战甚至取代美国地位的战略意图,

而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共同维护和平,共同实现发展。我们注意到,美方近年来也反复表示不把中国视为威胁,无意遏制中国,乐见中国走向强大,保持稳定。这是对的。只要中美各自都能秉持上述战略取向并将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够建立起战略互信,不断夯实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第二,我们要大力促进务实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深厚的利益纽带之上。中美建交4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经贸关系不仅给两国各自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红利,也成为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始终破浪前行的压舱石。如今,中美贸易额已近5000亿美元,相互投资超过800亿美元,而且据中美交流基金会最新研究报告预测,10年后,也就是2022年,中美两国将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将达4500多亿美元,为美国创造超过250万个就业机会,赴美中国游客将从2012年的150万人增长到1000万人。这是中美两国学者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进程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第三,我们要积极加强人文交往,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国与国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当今时代,民意越来越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两国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人民相互友好,国家之间就友好,反之亦然。因此,能否成功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能否得到两国多数民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应鼓励和扩大两国各领域、各界别民众,包括家庭、社区、学校、民间团体等社会基层民众之间的相互往来,让他们增进相互了解和感情;我们应深化文化交流,使双方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实现彼此包容与融合。我们还应积极引导各自民意,让支持中美友好合作成为主流声音,不断壮大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

第四,我们要不断加强在国际地区热点及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更加紧密的共同责任之上。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维护地区和国际形势稳定、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有着越来越多的利益交集,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共同责任。中美如能携手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不仅符合国际社会对中美两国的期待,也理应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应有之义。中国已准备好与美国在地区和全球层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我们不是要搞所谓“两国共治”,而是优势互补,各擅所长,中国愿意承担与自身国力及国情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与美方一起,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中美在任何问题上都可以合作,尽管我们有时候立场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只要我们真正从两国共同利益出发,从地区与世界的稳定繁荣出发,中美间的立场一定能够越来越接近,中美战略互信也一定会不断得到深化。

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符合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利益。中方一贯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网络秩序、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事实上,中国也是黑客等网络攻击的受害者。维护网络安全,不能相互指责,而是要开展合作。中美已经召开首次网络工作组会议,开了个好头,我们要继续保持建设性对话,并且不断推进全球网络规则的制定和网络安全的保障。

第五,我们要重点加强亚太事务合作,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先从亚太地区做起。亚太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热点问题最多的地区,中美两国在亚太的利益交织最为密集,互动最为频繁。换句话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以也应该先从亚太开始。如果中美在亚太能够不冲突、不对抗,那么在其他地方就都可以和平相处;如果中美在亚太事务上能够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那么在其他问题上也可以开展合作。如何使亚太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试验田”呢?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中美在亚太要真正尊重和照顾对方的利益关切。中国尊重美国在亚太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利益,我们从未想过要把美国从亚太排挤出去,而是希望美国为维护亚太和平稳定发展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

同时,亚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希望美方也应尊重中国的利益与关切。全方位合作开辟前景。

二是中美应共同努力,争取在亚太热点问题的合作上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样既可以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战略合作积累经验,又能对外展示中美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能力和决心。比如朝核问题,中美在这个问题上已积累许多共识,坚定推进半岛无核化,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是双方承担的共同责任。昨天正值朝核问题“9?19”共同声明发布8周年,中方在北京举办了“六方会谈启动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中方认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的正确途径是坚持对话与谈判,六方会谈则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对话机制。各方应尽快回到“9?19”共同声明的立场上来,共同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必要条件。在这个问题上,美方立场至关重要。中方愿继续与美方保持沟通。

9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兴起的原因自2014年6月以来,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不断攻城略地,迅速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恐怖组织。该组织领导人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自封为哈里发,宣称对整个穆斯林世界拥有权威地位,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逊尼派伊斯兰政权,并为此制定了建国纲领。事实上,“伊斯兰国”已经在按照国家治理模式运转,在其占领区设立行政机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行政体系和社会管理制度,独立的财政管理体系,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其发展态势已远远超出外界预期,到目前为止,有核心武装人员三万人,占领了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在其控制的地盘上约有人口四百万。2015年5月,占领了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百多公里的拉马迪。

宗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异军突起不仅改变了中东原有政治版图,也在牵动世界神经。本想撤军的美国面对脱离剧本设计的中东,不得不“重返中东”,地区大国间对抗日益尖锐,早已是一团乱麻的中东教派纷争日趋激烈,新一波地区恐怖活动浪潮正在形成,“伊斯兰国”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生态变迁的一个节点。而它并非一天造就,其缘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历经长时间的积累和重大事件的催化。

长期因素:地缘政治复杂、文化霸权压制和国家认同缺失

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治和社会变迁与西方地缘政治扩张紧密相连。中东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扼守世界三洲五洋的交通枢纽,是“世界油库”,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这三个独一无二决定了中东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也正是中东的世界地缘要冲价值,使中东经历长久的太平盛世之后陷入无尽的战争和动荡中。当奥斯曼帝国在一战的炮火硝烟中土崩瓦解,西方社会迅速填补了政治真空,从此伊斯兰世界就完全处于西方社会的控制下,中东成为英、法、西、美等国的托管地或殖民地。中东国家几易其主,台前幕后都是大国的影子,中东的事务从来就不是由中东自行决定,这里只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新角色不断更替,而每一次更替必然带来更加激烈的地区动荡。今天中东的政治版图是殖民者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依据《赛克斯—皮科协定》划定的,这个以经纬度划出的中东政治版图是对民族、宗教、历史的无理切割。一方面,众多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民族被分割到不同国家,形成跨界民族和边界地区多民族杂居现象,如将库尔德人分别划给了伊朗、叙利亚、伊拉克和土耳其四个国家;另一方面,这种殖民分割造成中东民族国家的建构存在天然缺陷,政治发展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如将奥斯曼帝国中的摩苏尔、巴格达和巴士拉三个省捏合成今天的伊拉克,强迫库尔德人、逊尼派、什叶派生活在一个国度,而“伊斯兰国”正是利用边境划分的不合理,要把被切割的杂乱无章的国界按照历史重新整合,将分别划入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等黎凡特地区的逊尼派统一起来。任意划分的国界引起后来许多中东国家在水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的纠纷与摩擦,以及民族归属、领土争端、边界冲突等形形色色的矛盾和冲突,这样的状况在二战和冷战中被固化成型,直接导致当代中东地缘政治塑造严重滞后,并陷入恶性循环,相关国家内部政局起伏跌宕、国家间

流血冲突此起彼伏、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和平成为梦想。

中期因素:美国反恐战争和中东“民主化”改造

毫无疑问,“9·11”改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以反恐为由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国际恐怖主义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许多恐怖组织受到重创甚至销声匿迹。但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结束,中东恐怖主义开始迅速反弹,伊拉克及周边地区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分析“伊斯兰国”的发展脉络能够清晰看出伊拉克战争是其扩充成员的助推剂。而战后美国在中东的一系列政策激化了原本就盘根错节的矛盾。一方面,伊拉克内部的派别纷争、对立和冲突日益尖锐。历史上,伊拉克是一个什叶派为主的国家,但却是逊尼派长期掌握国家政权。战后,美国推翻了逊尼派强权萨达姆,推行美式民主,搞一人一票选举,什叶派将人口优势转化成权力优势,摆脱枷锁的什叶派对逊尼派一直采取打击报复政策,逊尼派完全被排除在伊拉克的政治进程之外。宁愿战死也不愿接受战后秩序的逊尼派在其聚集区不断发展反美反政府武装,使得包括“伊斯兰国”前身约旦人扎卡维领导的“统一圣战组织”在内的极端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伊拉克战争刺激了民众的伊斯兰教理念,伊斯兰极端主义进一步蔓延,美式民主将伊拉克打造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相互厮杀的屠宰场。另一方面,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战略态势。战前,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四大地缘政治力量基本维持中东的政治生态平衡,但战后不堪一击的平衡被打破。在中东,伊拉克是制衡伊朗的地区力量,而按照美国方式选举出的政权与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握手言和,没有了长期的对手,这对伊朗而言无疑如释重负,伊朗所主导的从波斯湾到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什叶派新月地带”悄然成形。所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美国的政策设计,结果也着实让美国尴尬:美国轻而易举地端掉塔利班、拿下伊拉克、灭掉萨达姆,却发现伊朗在中东的地缘位置凸显,什叶派的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扶摇直上。以沙特为代表的大多数逊尼派伊斯兰国家开始坐卧不安,这为极端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温床。什叶派与逊尼派两大教派的对抗日益成为中东地区的新态势,教派冲突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美国本想把伊拉克打造成中东的民主样板,结果在之前的高压统治下被遮盖的教派冲突、民族矛盾、地区失衡等问题却因伊拉克战争得到彻底释放,伊拉克有分崩离析的危险,伊拉克民众乃至阿拉伯世界同西方世界,尤其是同美国的对立公开化。美国的民主价值理念在伊拉克明显水土不服,西方民主的强行植入并未奏效,还把一个伊斯兰教世俗国家变成伊斯兰极端主义泛滥的地方。美国忽视了以伊斯兰教为主体文化的中东同西方文化氛围中的美国在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与基督教不同,伊斯兰教始终崇尚政教合一,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及其运作都一以贯之地统一于伊斯兰教的历史框架内,宗教神学干预世俗政权在历经沧桑后仍坚如磐石在社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政治文化结构。而且迄今为止,美国对中东输出的民主几乎都属于民主形式的东西,缺乏内涵基础或内涵完全不符的形式民主注定是会是变形的或短命的。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社会问题严重、贫富悬殊、腐败成风使民主在中东难有基础,民众反而更愿意加入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行列去寻求社会公正。

近期因素:美国“战略再平衡”和中东政治动荡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其中东政策的核心是战略收缩,从中东尽快脱身,特别在本·拉登被击毙后,美国加快了“亚太再平衡”的步伐。2011年从伊拉克全面撤军,缩小了反恐的范围,降低了反恐的烈度,美国的这一政策造成该地区某种意义上的安全空白,恐怖主义乘虚而入。而在此之前,“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被美军和伊拉克安全部队元气大伤,多名高官被杀,扎卡维也被击毙,2011年该组织已不足千人。美国战略收缩过犹不及,不仅使恐怖组织的压力骤减,为基地组织开辟了新的活动空间,而且使伊拉克再次走回危机阴影。美国在打碎了伊拉克原有国家机器的同时,却没能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新体制,又不负责任地把破罐子甩给了马利基政府,马利基政府执政不力,教派冲突全面升级。

紧接着,中东地区爆发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席卷多国的历史性大变局,专制强人纷纷走下历史舞台,中东政治变迁如过山车一般令人应接不暇。从内部来看,总结20世纪伊斯兰国家政治发展的规律:政治变迁必然带来政治伊斯兰势力走进权力斗争中心,在新政权确立之前,层出不穷的政治反对力量往往会借助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国家政治进程。此轮强人政权的终结使中东国家面临发展道路的抉择,各派势力为主导国家政治进程较量白热化,宗教极端势力粉墨登场,宗教政治运动抬头,为伊斯兰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外部来讲,功利主义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物质生活的空前发展,却忽视了人文发展,人的内心精神追求被抑制和漠视,这不可避免造成精神空虚、缺乏自省的信仰危机,于是便有了西方部分中产阶级放下舒适的生活而加入“伊斯兰国”。由于“伊斯兰国”加入便利、手法隐蔽、宣传有效吸引了欧美“圣战”分子主动搜寻入伙机会,这促使“伊斯兰国”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为了将动乱祸水引向叙利亚、伊朗等国,加大了对变局的干涉力度,多国强人的垮台使教派纷争沿着脆弱的边界在中东地区蔓延,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中东地缘政治版图加速崩溃。尤其是叙利亚内战的爆发加快了“伊斯兰国”的孵化进度,可以说,“伊斯兰国”出现在伊拉克,迅速崛起在叙利亚。“伊斯兰国”利用叙利亚局势持续恶化以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的两国逊尼派聚集区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迅速扩张,其奉行推翻巴沙尔政权的政策得到了西方国家和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的默许,并得到大量资助,使其在叙利亚战场上初具规模,不得不说“伊斯兰国”走到今天是西方国家和部分中东国家选择性“失明”的结果。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历来奉行“敌人的敌人是朋友”,惯用“借力打力”扮演“隔岸平衡手”角色以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美国总是在寻求新的制衡筹码,此次又试图借用“伊斯兰国”之手削弱伊朗和叙利亚,恰到好处打击自己的对手以保持地区优势,结果却事与愿违。随着扩张加速,“伊斯兰国”的政治野心也急剧膨胀,早已超出美国的利益底线。因此,“伊斯兰国”的崛起固然是阿拉伯国家治理失败的产物,但更是大国博弈特别是美国中东政策造成的直接恶果。

8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2000年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犹太教古经典就曾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献祭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诺亚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毁,有重建,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胜地。原来的犹太圣殿遗迹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枪战,对于每一方而言,对会不屑和不满于对方的到

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着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让。在阿克萨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巴勒斯坦其他墙别无二致。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犹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称为“哭墙”。许多犹太人就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方结束。结果是犹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犹太教的宗教导师)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

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穿过西墙右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三)总结

可见,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8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7当代美俄关系第一,美俄关系缺少并难以建立政治互信基础,这主要是由他们不同的全

球战略目标和相互排斥的国际地位的定位所决定的。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它的“硬力量”(经济、军事力量、资源的自足率)和“软力量”(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全球性普及程度、在国际多边机构中的作用等)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战争中显示出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随之急剧膨胀,并进一步推行强权政治,坚持“单极霸权稳定论”,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力图将21世纪变成“美国世纪”。同时,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领导者”的国际地位,还严防出现任何威胁其“霸主”地位的挑战者。而在美国盟友之外的国家中,有可能对美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国家只有俄罗斯。虽然它不再具有原苏联那样的实力地位,但伴随着近年来的经济迅速增长,其综合国力得到了迅猛提升,同时,它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俄罗斯不仅拥有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某种实力,而且具有反对世界霸权的政治立场。俄罗斯明确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美国建立“单极霸权”世界,并全力抵制美国对其势力范围进行渗透和扩张。由于美国和俄罗斯无论是在全球战略目标上,还是在国家战略利益方面都有着深刻矛盾和根本利害冲突,所以它们彼此之间,自然也就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而美俄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互不信任的国家关系。

第二,美俄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美国的“西式民主”和“俄式民主”格格不入。美国的“西式民主”是强调人权、崇尚个人自由及张扬个性的民主。美国民主政治基本原则为自治,自由的个人形成民主的社会;民主的社会支撑着自由的个人[7]。而俄罗斯

要实行的则是“主权民主”,即“按照本国人民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民主制度,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原则,自主走上民主之路。将依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及其他特点,独立决定确保实施自由和民主原则的方式。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并将自主地决定民主进程以及推进民主的条件”[8]。由此可见,“主权民主”强调的是主权和民主的一致性,尤其突出了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国情决定民主形式的重要性。

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却将“俄式民主”看成是普京总统在民主问题上的倒退,是有意识地在强化俄罗斯的中央集权,并由此认为普京是苏联人的最后一代,而不是后苏联的第一代[9]。美国甚至宣称“帝俄的幽灵正在回归”,并将普京政府合并联邦主体、建立联邦区、将地方领导人直选改为总统任命等强化国家领导体系的做法以及打击车臣分离分子的行动,统统说成是“打着民主的幌子搞专制”[10]。近年来,美俄在民主问题上的分歧和斗争,已成为影响他们双边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三,在军事领域,合作越来越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为了谋求全面、绝对的军事优势,一直在研制并加快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它先是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后又提出建立“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力量和全球防御系统,并加紧策划在中欧部署其反导导弹和雷达设施,以增强其监视和拦截俄罗斯全境的洲际导弹的能力。美国类似的种种军事举措,严重地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为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俄罗斯方面也积极研究破解之法,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实施导弹防御计划,尤其反对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另一方面,大力研发“能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远程导弹和“高精度杀伤性武器”,如“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伊斯坎德尔-M”短程战术导弹,并为战略火箭部队逐渐增加“白杨

-M”路基导弹的配备,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防空系统。由于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昔日维持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的基石已不复存在,所以美俄两国也随即失去了核裁军的基础和兴趣。

虽然美俄双方几年前曾签署过《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也只是就削减战略核弹头的数量限额达成一致,而在有关各方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成分和结构问题上仍存在严重的分歧。此外,美俄之间的主要军控条约,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将陆续失效。《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只剩下了两年的有效期,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也将于6年后到期。可是现在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俄愿意或有可能就新的裁军条约作出安排。他们面临的将是40年来首次出现没有限制和削减进攻性与防御性武器条约的局面。这意味着,美俄之间的军事关系正在并将继续趋向紧张。

第四,美俄既合作又斗争,在斗争中求合作。

众所周知,在邦交正常化的国家之间,不管亲与疏,通常在彼此交往中都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所不同的是,友邦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一般来说会少一些,而且不具有对抗性质,不难调和与化解;盟邦之间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在盟约框架下处理相互关系和共同关切的问题,多半都会以同一个声音对外,但各成员之间也不排除会产生意见分歧,不过,这种意见分歧在共同誓约的基础上很容易解决;既非盟邦又非友邦的国家之间,大多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或其他棘手的难题,因而矛盾和纷争往往也会比较多,且不容易实现缓和或解决。现今的美俄关系大致上就是属于这后一类。由于美国多年坚持实行“排俄”、“限俄”和“弱俄”政策,严重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所以必然引起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和抗争。在国家利益攸关的问题上,想妥协也难,因此近年来两国关系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不过,美俄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斗争的同时,也都意识到彼此进行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十分清楚,不管是解决双边关系中的问题,还是处理一些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都不能不同对方打交道,乃至需要对方的配合与合作。为此,美国和俄罗斯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加强环境保护以及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始终保持接触和对话,并试图以此尽量推进双方在相关领域里的合作。

美俄关系的上述特点,基本上可以透视出两国关系的实质,即近年来美俄关系总体上是处于

“冷淡”状态,但远非“冷战”;它们绝非是真正的“伙伴”,但也不完全是“对手”;双方是既斗争又合作,斗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因而它们基本上是属于对抗型的合作者,彼此所构建的关系也就是对抗型的合作关系。

二美俄关系的特点与实质

第一,美俄关系缺少并难以建立政治互信基础,这主要是由他们不同的全球战略目标和相互排斥的国际地位的定位所决定的。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它的“硬力量”和“软力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战争中显示出无可匹敌的军事实力,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也随之急剧膨胀,并进一步推行强权政治,坚持“单极霸权稳定论”,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力图将21世纪变成“美国世纪”。同时,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领导者”的国际地位,还严防出现任何威胁其“霸主”地位的挑战者。而在美国盟友之外的国家中,有可能对美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国家只有俄罗斯。虽然它不再具有苏联那样的实力地位,但伴随着近年来的经济迅速增长,其综合国力得到了迅猛提升,同时,它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俄罗斯不仅拥有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某种实力,而且具有反对世界霸权的政治立场。俄罗斯明确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美国建立“单极霸权”世界,并全力抵制美国对其势力范围进行渗透和扩张。

第二,美俄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美国的“西式民主”和“俄式民主”格格不入。美国的“西式民主”是强调人权、崇尚个人自由及张扬个性的民主。美国民主政治基本原则为自治,自由的个人形成民主的社会;民主的社会支撑着自由的个人。而俄罗斯要实行的则是“主权民主”,即“按照本国人民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民主制度,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原则,自主走上民主之路。将依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及其他特点,独立决定确保实施自由和民主原则的方式。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并将自主地决定民主进程以及推进民主的条件”。

第三,在军事领域,合作越来越困难,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为了谋求全面、绝对的军事优势。一直在研制并加快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步伐。它先是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后又提出建立“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力量和全球防御系统,并加紧策划在中欧部署其反导导弹和雷达设施,以增强其监视和拦截俄罗斯全境的洲际导弹的能力。美国类似的种种军事举措,严重地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为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俄罗斯方面也积极研究破解之法,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实施导弹防御计划,尤其反对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另一方面,大力研发“能穿透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的远程导弹和“高精度杀伤性武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防空系统。

第四,美俄既合作又斗争,在斗争中求合作。众所周知,在邦交正常化的国家之间,不管亲与疏,通常在彼此交往中都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所不同的是,友邦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一般来说会少一些,而且不具有对抗性质,不难调和与化解;盟邦之间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并在盟约框架下处理相互关系和共同关切的问题,多半都会以同一个声音对外,但各成员之间也不排除会产生意见分歧,不过,这种意见分歧在共同誓约的基础上很容易解决;既非盟邦又非友邦的国家之间,大多都存在着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或其他棘手的难题,因而矛盾和纷争往往也会比较多,且不容易实现缓和或解决。现今的美俄关系大致上就是属于这后一类。由于美国多年坚持实行“排俄”、“限俄”和“弱俄”政策,严重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生存和发展,所以必然引起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和抗争。在国家利益攸关的问题上,想妥协也难,因此近年来两国关系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不过,美俄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斗争的同时,也都意识到彼此进行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十分清楚,不管是解决双边关系中的问题,还是处理一些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都不能不同对方打交道,乃至需要对方的配合与合作。为此,美国和俄罗斯在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

散、加强环境保护以及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始终保持接触和对话,并试图以此尽量推进双方在相关领域里的合作。

美俄关系的上述特点,基本上可以透视出两国关系的实质,即近年来美俄关系总体上是处于“冷淡”状态,但远非“冷战”;它们绝非是真正的“伙伴”,但也不完全是“对手”;双方是既斗争又合作,斗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因而它们基本上是属于对抗型的合作者,彼此所构建的关系也就是对抗型的合作关系。

三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势

昨天的美俄关系史和今天的美俄关系现状,是分析和预测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和依据。也就是说,美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势,将取决于曾经和现在促使它们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否会发生变化,亦即这些因素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变将决定美俄之间关系的未来走向。

近年来,影响美俄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美俄在“人权”、“民主”及社会发展模式等问题上主张各异,存在着难以消弭的根本性分歧。(2)美俄有着严重的地缘战略利益冲突。北约经过几次东扩,已直逼俄罗斯西部边界,与此同时,美国还加紧策划建立围堵俄罗斯的乌克兰—高加索—里海的弧形地带,企图从俄罗斯西、南两面挤压它的地缘战略空间。于是,美俄之间也就由此产生了无法回避的地缘战略利益冲突。(3)在反恐问题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双重标准”,反对俄罗斯政府的车臣政策,美俄在车臣问题上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虽然美国在反恐初期曾表态支持俄政府解决车臣问题的立场,但不久后就出尔反尔,指责俄罗斯打击车臣分离主义势力的军事行动是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要求俄罗斯改变车臣政策。这种干涉俄罗斯内政、破坏其领土完整的做法,自然遭到了俄罗斯的坚决反对。美俄在车臣问题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4)美俄作为两个核大国,互为主要竞争对手。美国坚持实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谋取核武器的绝对优势,这对俄罗斯赖以保障自身安全的战略核力量构成了致命威胁。因此,俄罗斯坚决反对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尤其反对美国在欧洲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由于这一问题涉及美俄两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所以他们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轻易做出让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