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论坛综述

2010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论坛综述

2010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论坛综述
2010留美经济学会会长论坛综述

2010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论坛会议综述 No.22 2011-01-19

2010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论坛会议综述

李坤望秦海英熊纳微

首届留美经济学会(CES--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会长论坛于2010年12月10日至11日在南开大学省身楼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国家外专局、哈佛大学、美国西东大学、普渡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美国三一学院、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二十多个单位的会议代表三十多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长论坛的召开时纪念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成立25周年。在过去的24任CES会长中,有19位出席了论坛。论坛开幕式由现任CES会长王艳灵博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主持。开幕式上,王艳灵会长还对3位CES特殊贡献者,25位CES会长和15位CES杰出会员授予了纪念品。吴敬琏教授作为特邀嘉宾,田国强博士作为CES会长代表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吴敬琏教授在开幕式上以“经济学如何为中国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亟需经济学者理论的知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这与中国的经济科学的进展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改革没有完善到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转型还没有实现这个严峻现实。这与经济学理论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相关联的。除了自身理论研究不足以外,中国文化中轻视甚至抵触理论思维,盲从经验主义的传统思想导致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经济理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障碍重重。所以我国应当着力改善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成果,也就是去行政化本位的科研和教育体系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博士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改革与CES的历史使命”的主题演讲。在他看来,中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创造出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不外是推行了放开和开放的松绑放权型改革,使之满足了经济体制良好运行的四个先决条件,即承认个人利益,给人们更多的经济自由,实行分散化决策以及引入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类激励体制。而在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内外部阻力和摩擦产生了改革的负面效应。由此造成了许多理论和现实中诸多深层次的混淆、误区和错误的观点,如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以及一味崇尚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经济理论。这些思想只会加剧现有问题。

所以他强调中国经济需要从“道、势、术”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以道为则,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考虑国内外现实发展环境;注意谋略,标本兼治。特别地,他指出,中国经济深层根本问题在于深层次制度障碍未破除等原因所导致的“三重三轻”的不科学发展观,即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民富,重发展轻服务。因而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建立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则,实现无为而治和科学发展。最后,他表示CES的成员应当随时保持一种使命感,一种独立性以及一种责

任心,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接着,本次论坛共召开了6场圆桌会议,与会代表们就“三农”问题与城市化,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劳动、社保与公共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等五大专题以及“中国模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政策建议。

一、“三农”问题与城市化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主要关注农民的自立化,土地制度以及城市规划布局等问题。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博士深层次地剖析了城市化的目的以及作用。他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的滞后,而城市化的滞后源于中国的制度尤其是城市户口制度和农村的土地制度的设计违反了基本的经济规律。经济的发展要求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我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化的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导致的农产品在GDP中所占比值的下降,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就要求绝大多数农民的彻底离开农村,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城市化的推进,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上海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教授文贯中博士表示十分同意海闻博士的分析,并以尊重还是漠视农民的“自由进退”权利这一切入点讨论了三农问题和城市化,认为保障农民自由进退权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他问道,为什么中国的城乡割裂和二元结构迟迟难以打破,城乡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不平等呢?尽管最近几年政府已经取消农业税、对粮农给予各种补助,另外农村教育已由县级财政支撑,但是由于长期来回避农业中最根本的土地制度的改革,城乡之间的差别仍在日益扩大。

文贯中认为,历史上,自由进退原则曾被严重违反。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大跃进时代搞强制性公社食堂,连农民的口粮也被强制性集体化,其恶果是造成了“大饥荒”。最后,在饿死几千万农民,产量大幅下滑的事实面前,1961年年中毛泽东被迫允许农民有退出食堂

的自由。毛泽东的指示传达后,几乎所有农民立即选择退出,在食堂仓库门前排起长队,把自己的那份口粮领回来。尽管那年的口粮远远低于1958、1959年,甚至比1961的水平还低,饥荒却立即结束,说明自愿原则,特别是允许口粮私有化的至关重要性。

但是,1961年农民仍然没有获得从强制性集体生产中退出的权利,因而全国被迫蒙受食品的普遍匮乏达20多年。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竟然要冒着被关、被杀的危险,写下血书,以偷偷摸摸的方式才能从这种强制性集体生产中退出,私下实行包产到户。到了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偷偷实行包产到户,农业产量显著上升的事实面前,中央终于允许农民自己决定,保留还是退出公社,事实上给了农民合法退出强制性集体生产的自由。除了华西村和南街村外,农民一律选择了退出,结果出现了全国农产品全面丰富,政府得以废除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制

度。

强制性的公社集体生产虽然遭到农民的遗弃,它的最重要的经济制度—强制性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却仍被保留下来。要了解现在的三农问题为何越来越严峻,就要对现行的强制性和歧视性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进行批判,尽早废除。从经济学上来看,生产的三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必须自由流动,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和要素所有者自身收入的极大。现在允许劳动和资本基本自由流动,因而农民的打工收入大幅提高,民营资本也十分活跃,创造了最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第三大要素,也就是土地,却由于强制性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存在,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根据规定,农地在农用的时候才是农民的,转为非农用地时一律要由国家垄断征用,征收。这就意味着农民没有权利和自由带着自己的生产资料从农业当中退出进入其他行业,所有的非农用地都要变成国有。这样,中国就形成一个畸形的由国家全面垄断土地要素的局面,因此中国的土地市场必然是严重扭曲的。地王不断出现,地价节节升高,带动房价居高不下,城市化成本越来越高,完全脱离国情。土地使用效率极低,在城市面积极大扩张的同时,用户口和房价排斥农民进城定居。新的建成区往往高楼林立,道路宽广,却没有人气,无法支撑服务业,因而死气沉沉。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低于世界5-2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农民进城只能打工不能定居不,城市难以真正吸收农村人口,造成农村人口的普遍隐性失业。

城市土地如果不是由市场来配置,往往造出来的城市就会光有房子没有人,所谓化地不化人。全世界的城市化的历史表明,都是先有人,已有的建成区里面挤满了人,产生对新住房的需求,城市才逐渐向外扩张。由市场来配置土地,面对不同的收入群体,就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住房和租房。而现在的城市化是由决策者来决定的,主要面对海归、白领、洋人等,农

民是绝不在他们的视野范围内的,因而很多新区只有房子,不见人影。这样没有人气的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而且只要农村人口的绝大部分没有被城市吸纳,根深蒂固的“三农问题”也就

永远无法解决。

文贯中最后指出,1961年由于允许农民自由退出强制性的公社食堂,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饥荒;1980年代初由于允许农民退出强制性的集体生产,结束了中国社会几十年的食品匮乏。可见自由进退原则的威力。如果允许农民自由退出目前的强制性和歧视性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迎来的一定是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城乡二元体制的最后崩溃,和全国收入和财富在城乡之间的更平等的分享。在急需提升内需的今天,这正是中国最需要、最迫切的制度改革。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爱民博士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几个步骤,并以成都市为例,阐述了城乡统筹的做法。她指出:农民进入城市发展工业从而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赢,这本应该是一个自发而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由于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出现了许多矛盾,如农民进城之后没有相应的工作和保障。因此中国走的是一条独特的城市化道路:从计划经济年代完全的二元经济结构,到小城镇战略,再到城乡统筹。在城乡统筹中,“成都模式”极具借鉴参考意义。这一模式具体表现在“三个集中”:人口的集中,土地的集中以及工业的集中。成都的城市化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层是中心城市,第二圈层是周边城镇,第三圈层是偏远地区。通过整体改革(如去部分租赁和允许扭转土地承包权)和针对不同圈层因地制宜等一系列措施,成都市实现了将城市带入农村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值得借鉴和推

广。

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经济系教授宋顺锋博士通过对两个交通悖论进行分析和求解,结合国外实践与中国具体实情,提出应当在中国实施拥挤收费的看法。在讲演中,他指出:中国近年来小汽车发展呈现出“三高四低”的特点,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堵、事故多发等诸多弊病。基于Downs-Thomson悖论和Braess悖论的结论,可以得知仅仅增加交通供给往往会使城市交通陷入“交通拥挤-扩建道路-私人交通增多-公交需求减少-交通更加拥挤”的恶性循环。当没有政府干预,通行者可以自行决策通勤与否时,均衡点上社会边际成本高于社会边际价值。这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失灵的问题。此时,政府增加一个等于失衡成本加上外部成本的交通拥挤收费便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国外采取这一措施的地区,如伦敦、新加坡、斯德哥尔摩以及美国,基本上都取得了成功。此外,中国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色,如对隐私权的不敏感性和交通规划的一统性也说明了该政策的可行性。最后,他总结到,中国应当从以“交通供给”为主转变为“供需结合”为主,实施拥挤费是必要和可行的。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张晓波博士就中国特有的工业化进程-集群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创造非农的就业机会,将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根据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发展金融业是工业化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在中国,没有金融改革开放依旧很成功。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大部分都是由私有化,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带动的。在该过程中,中国进行了生产组织的创新,将原本集中型大规模的流水线作业分解,各自形成集群,从而降低了资本准入门槛。此外,由聚集的方式带来的信任增加促进了得非正式的借贷,从而使得中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成为可能。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王红博士就农业方面的粮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可再生能源问题进行了讲演。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她指出我国正面临着来自需求压力、资源压力、环境压力、人力资源流失等多方面挑战。并相应提出了科技投资提高农作物单产、动物的饲料转化率,改进生产管理结构,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功能,以及改进存储、流通环节的效率等政策。对于食品安全,她认为生产者/消费者对于添加剂的信息高度不对称,违规成本小,国际信誉低等问题使得我国食品安全质量下降,并提议国家加强监控,尤其是允许非政府机构参与监控,并加强对农业科技生产的领导。最后,针对可在生能源的问题,她提出政府要在给予农民何种程度利用耕地的自由上把握好一个度,控制可耕地的分配。

二、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会代表就这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论

述。

美国西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管理系主任尹尊声博士通过分析一系列数据,对“中国制造”的效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几年中,中国采取了一个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策略。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总体上是利用了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优势,而不是仅仅资源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中国的出口模式还是符合经济学要素禀赋的构成所决定的比较优式来发展的,在利用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产品生产过程分工的同时,导致了中国制造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而没有产生对资源型产品和低端技术产品的出口的依赖。随着制造技术的提升和中、高端的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增加,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要素禀赋构成的提升,进

而推动了中国国际竞争能力。

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金融与商业经济系教授陈百助博士通过分析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出口成本,对人民币在未来能否升值进行了预测。他指出:中国传统行业的竞争力,一个是受到货币升值的影响;另外一个是假如货币的汇率不升值,它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劳动力成

本的影响。所以,人民币汇率和它均衡汇率之间的差距会在大约10年到15年消失。假如中国会保持类似的经济增长的话,那劳工成本大概在2018年的时候会接近台湾的水平。那时,由于劳工成本太高,对于企业来说,还不如将工厂搬到西部去。但是这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

作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采用更多资本密集型的方法。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王艳灵博士对中国出口产品从1985年到2008年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她把样本的24年根据中国主要贸易政策导向分为了4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出口产品结构在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比较。她在Balassa (1965) 的显性比较优势分析法基础上,采用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分析法,计算出中国出口产品每年在SIC(第二版本)4位数层面上分布密度。在每一个主要贸易政策实施的开始和结束年,她都发现,从总体上讲,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出口的产品数量在增加,而且在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中,其分布密度也较高。因此,中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而且这一趋势在增强。她还就人民币汇率浮动比较大的年份就产品出口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汇率变动本身对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并不像媒体所想象的那样,而且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统一。在1993-1994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对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且显性比较优势比较大的产品,人民币贬值提高了它们的显性比较优势,而对于没有显性比较优势的产品,或者显性比较优势值虽然是正但比较低的,人民币贬值的作用并不明显或者降低了它们的分布密度。但是在2006-2008人民币逐渐升值时期,对具有显性比较优势,且显性比较优势比较大的产品,人民币升值也提高了它们的显性比

较优势。

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经济学教授和资深研究员陆丁博士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转变”为题发表了讲话。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导向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于众多学者反复强调“中国模式”的特殊性,他认为,使得中国能够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都能用现代发展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中国固然有一些特殊有利的条件,但是这些特殊有利的条件未必是特殊体制的结果。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经济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部分体制因素,如人力资本的超前发展,资源环境的透支以及由集中发生的人口红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红利已经耗尽,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严重以及外部国际经济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增长方式如今面临着一个必然转折点。根据国际经济学中的Balassa-Samuelson理论,出口行业生产力提高必然带动国内整体的劳动工资上升,使得人民币的实质汇率升高。所以中国必将从一个出口导向型高增长的经济向贸易平衡型的中速增长方式转变。这就是今后十到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博士就中国30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策略进行了评价,并从消费储蓄的角度分析了当今的国际贸易失衡的原因。他认为,中国一直向技术产业不断升级的转型是成功的,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他指出:在非比较优势的贸易产业升级过程中,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来跟进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要通过积累大量外汇储备来进口技术和产业升级。现在流行的伯南克的说法,以为国际贸易失衡是因为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中国的过度储蓄,对中国的评价是错误的。中国之所以能产业升级,恰恰是因为中国赚来的钱没有拿去消费而是用来投资和技术更新。他还提出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代化悖论:技术革命越发展,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速度越快,创造的就业越少于被消费掉的就业,导致创造就业的问题上,世界各国“看不见的手”越来越不起作用,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的负担。所以中国应当认清形势,产业升级也要考虑产业生态的多样平衡。高端产业利润高风险大,低端产业利润低但市场大,两者可以互补。不能学日本放弃低端产业,面对金融危机,衰退

比美国还大。

三、劳动、社保与公共财政

劳动、社保与公共财政等基本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石十分重要的,也是学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与会代表们就此各自发表了看法。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博士就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它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通过社会保障所发挥的作用这一议题作了报告。在讲话中,他指出:中国目前就医较贵的现状是由供需之间矛盾太突出而导致的。我国的医疗需求具有刚性。老龄化、收入增长、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医疗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且我国计划经济行政化对市场的封锁十分严重,导致了医疗服务供应的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金融保险市场,利用金融手段破解风险问题,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突破制度上的因素,让民营的力量,社会的资本能够进入到医疗服务领域,帮助推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一个惠及全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仅是惠及百姓的医疗服务,更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经济学教授候维忠博士就人口的流动和老龄化问题进行了演讲。他提出:中国现在濒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原因是79年开始实行的一胎化政策等。一胎化政策带来了诸多弊病,如我国目前的男女比例额已经严重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必然性,而户口问题是我国人口流动的最大限制因素。目前中国人口处于黄金时期。但是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严重,预期的正面效应不断下降,这

对人口流动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外,老龄化的严重也将使得社会的医疗成本上升。照目前趋势,到2050的时,中国80岁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总计回达到3220亿万美元。巨额医疗成本的社

会保障资金会形成严重的问题。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博士围绕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讲演,分析了教育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他指出:中国整体的人力资本和人均人力资本增长都非常快,在不发达地区无论整体还是人均都比发达地区要少。人力资本的效用、产出在不同的省呈现不同的趋势。教育和人力资本成本总量之间是相关系数很大的。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的产出在不发到地区反而较高;相对说来,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在发达地区甚至边际产出会相对高一些。要减少区域化的不平衡,第一是要增加对不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第二是要使劳动力市场流动机制完善,使人力资本自然流向要素边际产出高的地区。最后一点就是鼓励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到不发达地区。虽然这个政策看上去容易,而且国家也是这样做的,

但实际推行下去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财政学系主任林双林博士通过对比中外税收思想和制度改革,就中国税制改革进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税制改革是经济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思想轻徭薄赋,并且强调国家垄断,偏向于征隐形税。这与斯密所强调的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的原则是不同的。在过去三十年中,世界范围内的税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本积累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因此主张采取的是降低税收以及采用单一平均的税率。而我国的税收改革思路则不同。在我国,增值税占税收的比例最高,企业所得税次之,而个人所得税比例极小,个人财产税和遗产税缺位。这样的安排使得我国税收在维护在促进增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收入分配方面力度较小。最后他指出,我国的税制改革应该是结构性的,应该降低企业税负以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应该设立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以调

节收入和财富再分配。

美国俄亥俄立托列多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张欣博士通过总结对比国外发展经验,尤其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国内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土地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农民工深层工资和进程打工的机会成本的双重上涨,这就使得企业朝劳动力充沛的、土地价格想对比较低的地方转移。中国的内陆地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接了沿海大城市的许多产业。对比美国,中国内陆地区有着诸如地理的优势,土地成本优势以及体制优势,因此转移的难度不会太大。在转移中,我们要打破铁饭碗和终身固定制,要减少干预、保护竞争,与市场经济接轨,提供社会保障,减轻企业负担,宁进勿退,要保护

好知识产权。

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经济学教授徐滇庆博士围绕中国民营银行改革、中美贸易间的顺差之谜以及国际视野下的房价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简要回顾了历史上的银行改革的历程,指出虽然广州和深圳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那是以巨额债务以及赤字作为代价的,并不能广泛推广至全国。接着他谈到了所谓的“顺差之谜”,指出中美巨大的贸易顺差当中百分之四十四的产权是美国人。美国指责我国操纵汇率是依据在错误的数据算法之上的。在计算实际的贸易顺差时应当要区分资金流和物流,将竞争性投入产出表转化成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谈及中国的房价问题时,他指出房价极易受到国际资金流的货币效应影响。目前来自欧洲的资金流已经广泛带动台北和香港的房价全面上升,中国所面临的上升压力是非常大的。

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博士则从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谈起,分析了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意义。在讲话中,他提到了金融风暴后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作证时的讲话,指出金融市场不能完全放任自由。从美国的经验看来,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监管,不能完全以我们的国有资本国家金融业为重,应该以消费者、投资人、储户的利益为重。以达到保护弱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注意对银行领导人的监督。因为银行领导人的收入是没有办法追溯的,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薪水。所以必须要设置一个回溯的责任。

五、中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改革是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就此,与

会代表们各抒己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博士就中国经济改革的特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仅仅用市场化改革来刻画中国的改革特征是不完全的。还有其他两点更为重要第一、开放和封闭的不同,因此混合经济的开放竞争比全盘私有的产权结构更重要,所以中国转型的起点不是私有化不是自由化,而是改革开放。第二,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向世界学习,并不是只向美国学习,但是中国的发展战略是自己决定的,不是西方主导的,才避免了东欧全盘输入西方体制导致的去工业化和依赖经济。此外,他以科斯讲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为例,等价于生命世界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科斯认为制度演化会收敛到最佳的制度安排,而和初始条件无关。这种演化等同于优化的观点,提出历史和科学的依据。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博士就中国改革的方向发表了自己的讲

演。他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达到的。理想的市场是必要条件,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成功。美国的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原因不是在与市场本身的错误,而是由于它违背了市场的规律。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如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和有限的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民主法治说明理性政府要尊重民意,并受到必要的约束。公平正义与经济学中的公平定理相契合,也就是必须让所有的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任何一个改革或制度安排要为老百姓接受,必须有一个参与性约束条件。诚信友爱则可理解成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激励机制。此外他还指出中国改革成功的五大原因为:市场化改革、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外开放、竞争以及渐进式的改革。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博士就中国市场机制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国进民退是非以及市场的效用的判断,应当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判断。我们国家已经明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发挥调节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有文件具体表述的。很多关于市场机制的问题是误解,实际上不是市场机制造成的,而是市场机制不彻底所造成的。我国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市场经济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我们制度最大的挑战,是允许每一个人有公平发展和竞争的机会。政府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但在微观方面不应该干预太多。干预太多就造成腐败,从而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吴敬琏教授以其切身参与改革的经验发表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起基础作用。当制度之间的区别在于到底是政府起基础作用还是市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所以不能够以理想化的状态作为标准来评论市场经济的好坏。当市场经济从一个原始的状态进入现代的状态一定要有第三方制法。所以需要宪政法治。中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基本的推动力量就是市场化改革。产权以及私有权的界定非常重要,但是它是包含在市场化里面的。关于政府干预,他指出我国政府目前是个强有力的政府,其优势在于聚集资源的能力,可以将资源用到政府想用的地方。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模式,政府应当适当逐步减少

干预。

六、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学者们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热门问题。与会代表们就此议题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

CES现任会长王艳灵博士就中国模式讨论进行了一个引述式的发言。她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总结为“权威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调节下的市场经济

模式”或者是“国家资本主义”。80年代自由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思想以及“华盛顿”共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应用的失败也为中国模式概念的产生奠定了条件。世界上一些发张中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道路时,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张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经验。但是,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医疗保障,教育等。而且中国的改革极具自身特色,但是是否能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别的国家效仿的榜样有待研究。从另一层面讲,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的做法是在不断改变的,中国的经验能否称之为“模

式”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博士就中国经济改革的特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仅仅用市场化改革来刻画中国的改革特征是不完全的。还有其他两点更为重要第一、开放和封闭的不同,因此混合经济的开放竞争比全盘私有的产权结构更重要,所以中国转型的起点不是私有化不是自由化,而是改革开放。第二,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向世界学习,并不是只向美国学习,但是中国的发展战略是自己决定的,不是西方主导的,才避免了东欧全盘输入西方体制导致的去工业化和依赖经济。此外,他以科斯讲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为例,等价于生命世界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科斯认为制度演化会收敛到最佳的制度安排,而和初始条件无关。这种演

化等同于优化的观点,提出历史和科学的依据。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博士就中国改革的方向发表了自己的讲演。他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达到的。理想的市场是必要条件,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成功。美国的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原因不是在与市场本身的错误,而是由于它违背了市场的规律。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如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和有限的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民主法治说明理性政府要尊重民意,并受到必要的约束。公平正义与经济学中的公平定理相契合,也就是必须让所有的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任何一个改革或制度安排要为老百姓接受,必须有一个参与性约束条件。诚信友爱则可理解成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激励机制。此外他还指出中国改革成功的五大原因为:市场化改革、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外开放、竞争以及渐进式的改革。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博士就中国市场机制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国进民退是非以及市场的效用的判断,应当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判断。我们国家已经明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发挥调节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有文件具体表述的。很多关于市场机制的问题是误解,实际上不是市场机制造成的,而是市场机制不彻底所造成的。我国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市场经济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我们制度最大的挑战,是允许每一个人有

公平发展和竞争的机会。政府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但在微观方面不应该干预太多。干预太多就造成腐败,从而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吴敬琏教授以其切身参与改革的经验发表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起基础作用。当制度之间的区别在于到底是政府起基础作用还是市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所以不能够以理想化的状态作为标准来评论市场经济的好坏。当市场经济从一个原始的状态进入现代的状态一定要有第三方制法。所以需要宪政法治。中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基本的推动力量就是市场化改革。产权以及私有权的界定非常重要,但是它是包含在市场化里面的。关于政府干预,他指出我国政府目前是个强有力的政府,其优势在于聚集资源的能力,可以将资源用到政府想用的地方。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模式,政府应当适当逐步减少

干预。

六、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学者们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热门问题。与会代表们就此议题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

CES现任会长王艳灵博士就中国模式讨论进行了一个引述式的发言。她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总结为“权威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或者是“国家资本主义”。80年代自由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思想以及“华盛顿”共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应用的失败也为中国模式概念的产生奠定了条件。世界上一些发张中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道路时,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张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经验。但是,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医疗保障,教育等。而且中国的改革极具自身特色,但是是否能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别的国家效仿的榜样有待研究。从另一层面讲,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的做法是在不断改变的,中国的经验能否称之为“模

式”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博士就中国经济改革的特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仅仅用市场化改革来刻画中国的改革特征是不完全的。还有其他两点更为重要第一、开放和封闭的不同,因此混合经济的开放竞争比全盘私有的产权结构更重要,所以中国转型的起点不是私有化不是自由化,而是改革开放。第二,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向世界学习,并不是只向美国学习,但是中国的发展战略是自己决定的,不是西方主导的,才避免了东欧全盘输入西方体制导致的去工业化和依赖经济。此外,他以科斯讲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为例,等价于生命世界不

消耗能量的永动机,科斯认为制度演化会收敛到最佳的制度安排,而和初始条件无关。这种演化等同于优化的观点,提出历史和科学的依据。30年的发展是超过现在理论的发展范围的。中国道路在发展史上堪称奇迹,不能被新古典理论完全解释,当然目前中国模式还在变化,远远没有定型。和华盛顿共识相比,中国的经验大约有9条,分别是:先增长,后改革;双轨制改革兼顾稳定与创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确的分工,地方先试验,中央后推广,大大降低转型风险;中国老百姓的思维变化从埋怨客观到寻找能人;混合经济的平衡发展以兼顾创新,稳定,和发展;中国式的权力制衡模式不是西方式的许诺竞争,而是中国式的业绩竞争;建立了政府、企业、和社会间的协调而非制衡关系;政府引导规划市场,而不是政府被市场的利益集团所驱动,以及珍惜机遇,能者为胜的决策思想。这些特点超越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和东亚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从而使中国企业可以和跨国公司竞争,而非东欧国企与银行几乎全盘为跨国公司兼并,东欧国家对抗金融危机的能力还不如东南亚国家。观察俄国与美国的法制案例,法制程序完全可能使垄断资本掠夺社会财富合法化,而非保护产业创新和社会改善。我们不能抽象地强调市场和法治,而是要具体研究打造怎样的市场和法制,保护谁,抑制谁?追求的是少

数还是多数,短期还是长期的利益?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博士就中国改革的方向发表了自己的讲演。他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来达到的。理想的市场是必要条件,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成功。美国的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原因不是在与市场本身的错误,而是由于它违背了市场的规律。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如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和有限的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民主法治说明理性政府要尊重民意,并受到必要的约束。公平正义与经济学中的公平定理相契合,也就是必须让所有的人有一个公平竞争的起点。任何一个改革或制度安排要为老百姓接受,必须有一个参与性约束条件。诚信友爱则可理解成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激励机制。此外他还指出中国改革成功的五大原因为:市场化改革、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外开放、竞争以及渐进式的改革。

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博士就中国市场机制改革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国进民退是非以及市场的效用的判断,应当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判断。我们国家已经明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市场发挥调节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有文件具体表述的。很多关于市场机制的问题是误解,实际上不是市场机制造成的,而是市场机制不彻底所造成的。我国主要的问题还是在市场经济机制没有发挥作用,我们制度最大的挑战,是允许每一个人有公平发展和竞争的机会。政府应该发挥它的作用,但在微观方面不应该干预太多。干预太多就

造成腐败,从而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保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吴敬琏教授以其切身参与改革的经验发表了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他指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起基础作用。当制度之间的区别在于到底是政府起基础作用还是市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也没有纯粹的计划经济。所以不能够以理想化的状态作为标准来评论市场经济的好坏。当市场经济从一个原始的状态进入现代的状态一定要有第三方制法。所以需要宪政法治。中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基本的推动力量就是市场化改革。产权以及私有权的界定非常重要,但是它是包含在市场化里面的。关于政府干预,他指出我国政府目前是个强有力的政府,其优势在于聚集资源的能力,可以将资源用到政府想用的地方。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保持持续增长的模式,政府应当适当逐步减少

干预。

六、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学者们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热门问题。与会代表们就此议题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

CES现任会长王艳灵博士就中国模式讨论进行了一个引述式的发言。她认为:中国经济可以总结为“权威的市场经济”也就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或者是“国家资本主义”。80年代自由经济、民主和法制的思想以及“华盛顿”共识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应用的失败也为中国模式概念的产生奠定了条件。世界上一些发张中国家在寻求经济发展道路时,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张为他们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经验。但是,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医疗保障,教育等。而且中国的改革极具自身特色,但是是否能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别的国家效仿的榜样有待研究。从另一层面讲,中国经济发展多年的做法是在不断改变的,中国的经验能否称之为“模

式”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平博士认为:中国过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博士认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路径,经济和政治体制,这种“模式”不是成熟,不具有稳定性和模仿性,因而不能称之为模式。他对“富民才能强国的”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指出:制度的改革需要满足参与性和激励相容的约束条件。要强国首先要富国。富国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富民。要富民需赋予私权,给予人民经济自由,自由产权以及生存权。此外,要有私权必限公权,政府必须发挥作用保障老百姓的私权,这样才能让市场有效。目前中国的制度设计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最重

要实现科学发展,遵循稳定压倒一切,充满活力,地方政府的竞争以及开放的发展逻辑。

美国西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管理系主任尹尊声博士认为:西方经济理论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其本身也在发展变化中,它并不是一个能适用于全球经济的终极模式。在讨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辩论中,经常提到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和与之相对的所谓的“北京共识”。应当看到华盛顿共识并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经济增长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出现之后正在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对过去30年中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学进行反思。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北京共识”虽然并没有形成一个模式,但强调不应排除适合对亚洲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的有别于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在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不应忽视政府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自由市场经济和政

府的干预是缺一不可的。

文贯中博士认为:所谓模式,应该是可以复制的,可以操作的。例如,华盛顿共识共有十条,每一条都是可操作的,可复制的,对希望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每一条也是正确的。事实上,其中的每一条都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最终目标,包括汇率改革在内。华盛顿共识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出这十条实行的先后次序,有些国家同时实行这十条,结果效果不好,说明先后次序的重要性。中国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由于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别国难以模仿和复制,最多对像北朝鲜、古巴和越南这样实行中央计划的国家有借鉴意义。所以,还是用经验来称呼自己的改革、开放路径比较妥当。经验再特殊,再没有普遍性,只要自己确实经历过,

就可以称为经验。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采取渐近的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取得极大的成就。回顾中国之所以取得极大的成就,可以说具备了国内国外的几乎一切条件,需要改的只是本国的政策和制度。中国灵活地实行了华盛顿共识十条的某些部分,例如,国内开放自由市场,逐渐放弃中央计划,允许劳动和资本自由流动,对大量的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对外开放,欢迎外资,推行自由贸易,但对汇率和资本账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则迟迟未照华盛顿共识所推荐的去做,避免了外部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但是从中长远来说,中国承诺人民币的币值由市

场决定,并承诺完全开放资本账户。

要指出的是,中国成功崛起所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当年英国崛起时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不可同日而语。英国当年必须用武力征服全世界,并用武力推行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各种规则。现在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全面开放,接受自由贸易的世界。世界市场是现成的,连自由贸易所需的制度,规则和仲裁机构都是现成的。中国固然巧妙地利用了这些条件,但是,同从无到有地创造

这些条件的英国等国相比,中国是一个坐享其成的幸运儿。

中国累积的问题也很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改革不彻底,这些问题越来越恶化,特别在要素配置问题上,政府过于干涉,使要素市场难以发育,难以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这些问题只能靠进

一步的经济改革,特别是政治改革才能化解。

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爱民博士认为:中国的模式一个是渐进式改革,另一个是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中国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有稳定,红利,发展是硬道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是政府放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主导进入和退场的机制。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下一步政府应当致力解决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保证

可持续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马君潞教授认为:中国所走的道路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中国从80年代开始建立了的双轨制改革是在一方没有伤害另一方的情况下的改革,效果很好。但在90年代产生了一定问题,所以要进行渐进式改革。90年代以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政府主导、混合经济、财政分权的特征。除了体制上的特征以外,中国还注重开放。这些举措带来了改革的巨大成功。下一阶段,政府主导模式不应该有太大的变化,应当从政府主导模式过渡到政府引导模式,政府自己改良自己,用进废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吴敬琏教授认为:在讨论任何一个经济理论之前应当界定清楚讨论的范围和概念,否则意义不大。中国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模式,因为模式是稳定的基本的特征,其形成至少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目前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实是被定义为政府的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控制。其所强调的集中配置资源从源头来说属于东亚模式,并不为中国所特有。中国渐进式改革方法形成了双重体制并存的机制,现在这一模式需要进一步前进。在将来到底是发展成为以法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还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偏向计划主义性质的经济目前没有定论。但是现在的倾向是政府权力变大,这是不利的。

我所了解的中国经济状况

北京,一个所谓的一线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它有着很高意义上的代表性。北京的发展影响着中国。然而,中国不只是只有北京一个一线城市,还有上海、广州等地。这些城市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影响着中国整体的发展,它们是“领头羊”。 中国的二线城市最多,我们可以用“大众化”这个词来比喻。因此,这些二线城市的发展则是中国整体发展的基础,它们是“后盾”。 中国的三线城市的数量尽比一线城市多一点,但有限,多为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它们发展的缓慢,而且达不到人们的预期效果,它们是“成绩中后生”。四线城市则为“成绩后等生” 我国的发展是:“领头羊”凭借着坚强的“后盾”拉着“成绩落后生”牵着“成绩后等生”向前进。 我国根据: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来划分出我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每一线还要分强、中、弱三等。然而,在城市中还有区县,区县下还有乡镇,乡镇下还有村庄。这些各自还要分强、中、弱三等。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国家自身来说是有利也有弊的。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经济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会出现是必然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慢劣的循环。我所谓的“慢劣”是:慢——改变、执行政策缓慢,这使部分发展缓慢的地区的人民自身的各种思想、文化、知识意识得不到良好的、显著地提高,从而达不到能正确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政策,这往往会导致政策实施的缓慢,甚至实施的停滞;劣——环境、条件、措施、待遇恶劣,这使人们不愿意去那些欠发展的地区从事各种工作,因此这些地区的各种领域的发展会减慢,从而导致欠发展地区的环境、条件、措施、待遇等出现越来越差的现象。 政治、经济、文化这三种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发展是一棵大树,人民是树的根基;政治则是树的主树干;经济和文化是树的枝干。其余方面的发展则是这棵树的枝叶。一棵树不能缺少根干枝叶,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则说明这棵树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同理,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我国为了缩小自身的发展差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有一些措施是不完整的,他们只能在局部的环境中加以实施,然而那些不完整措施只占少部分,这是必然的,因为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当下社会中,我国的政治局面在相比的条件下是稳定的,经济的发展不是非常稳定的。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都是处在时时刻刻的变化之中,他没有固定的方向、规律和模式,因此经常出现财政危机现象,进而更有可能的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 不管是哪个国家,人民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穷人都是比富人多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很注重民生,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民生,在部分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民生是需要重视的头等大事,但又是处理起来最困难、最麻烦的。

美国女孩镜头下的中国留学生真实留美生活

美国女孩镜头下的中国留学生真实留美生活 假如你是当爹妈的,并不特别富有,挣钱也挺辛苦,但每年硬掏出二三十万元,供孩子到美国念大学。突然有一天,你从网上看到一些照片,正是你家孩子在美国那边,整日生活在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打打麻将之类的生活照,你会做何反应?你会情何以堪? 不久前,门户网站发了一组摄影报道,内容是正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拍照片的是一个美国女孩——黛西·霍尔多夫,在俄亥俄大学念视觉传播专业的研究生。黛西说,自己只是想拍出一个美国学生眼里中国留学生平日生活的样子。 “我想传达出这样一个感觉:他们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压力,因为父母为了让他们来留学花了大笔钱,也希望他们能顺利毕业。他们被期待着,期待着将来回到中国,能有一个大好前途。但眼下,他们却要被迫学习鼓励追求自我的异国文化,并因此搞得支离破碎。” 黛西拍的照片在中国发表后,反响之剧,让她难以理解。原文跟帖有数千条,多达7万的网友参与其中。而美国那边,俄亥俄大学里的华人学生社区更是炸了窝。曾跟黛西关系密切、甚至热情地教她打麻将的中国朋友,其中有些人现在跟她闹掰了。 这些中国学生,不远万里地跑到一个美国小镇上,究竟是为了什么? 黛西从小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本科也是在当地读的。旧金山是一个种族多元化的地方,人的面孔五颜六色。在她的印象里,这里的人30%是亚裔,而其中又以华人居多。 “每天,我推开家门走出去,都能看到一张张中国人的脸。”黛西说。 俄亥俄大学是在美国中北部的一个小镇子上,此地以白人为主,街上很少能看到亚洲人。可是,令黛西惊讶的是,当她第一次走进俄亥俄大学时,校园里竟然到处都能看到中国学生。 “怎么回事,这所大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她好奇地跟周围人打听。别人说,以前不这样,中国学生很少,只是最近几年突然多起来的。 6年间,俄亥俄大学的中国本科生数量差不多激增了35倍,2004年只有17人,而2010年则多达603名。现在,在俄大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中,81%来自中国。 黛西又进一步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俄大对中国学生进行扩招,并与中国的留学中介机构加强了合作。学校留学生录取部的一位高级助理告诉她,自打与中国的中介机构联手后,“这些机构协助学校做宣传、搞录取,帮助学生完成申请手续,中国学生增长了70%。” 对这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中国同学,美国学生跟他们接触甚少,了解不多。许多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来自那些校园里十分抢眼的富人。前些时候,该校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的故事,说他如何开着昂贵的跑车,天天泡酒吧,跟美国人打得火热。后来因为他驾车出了事,不得不退学。 “这是不对的!”黛西认为,这个学生的事只是一个极端个案。“这篇很有煽动性的文章,让美国人对中国学生有了一种偏见,或者说刻板印象。”

工商管理专业课外阅读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课外指导性阅读书目 (一)管理类著作: 1、《经理人员的职能》 [美]巴纳德 2、《管理实践》[美]彼得?德鲁克著 3、《有效的管理者》[美] 彼得?德鲁克著屠端华译 4、《管理行为》[美]赫伯特?西蒙著杨跞等译 5、《追求卓越》[美]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著龙向 东等译 6、《第五项修炼》 [美]彼德?圣吉著郭进隆译 7、[美]约翰?科特《变革的力量》 8、[美]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 9、[美]里贾纳?E?赫获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 10、[英]罗布?戈菲等《人员管理》 11、[英]理查得?科克《80/20法则》 12、[中]梁能《公司治理结构》

汇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学者与国内知名专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 13、[美]彼得?德鲁克《旁观者》 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 14、[美] 罗伯特.F.哈特利《管理得与失》 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案例,MBA阅读参考书。 15、[英]查尔斯?汉迪《超越确定性》 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与诙谐的文笔展示了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 16、[美]小乔治?斯托尔克《企业成长战略》 八个不同的例子揭示了不同的成长战略 17、[美]彼得?德鲁克《未来的管理》 未来管理者的阅读书籍 18、[美]彼得?德鲁克等《公司绩效测评》 一个公司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它对公司无形资产的测评能力。

19、[美]彼得?杜拉克《杜拉克论管理》 杜拉克(德鲁克)几十年来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精选 20、[美]加里?哈默《战略柔性》 哈默关于管理战略的重要代表作 21、[英]索尔《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的生存取决于核心竞争力 22、[美]亨利?明茨伯格《领导》 关于管理者、领导者的八篇名家论文 23、[美]赫塞尔本《未来的领导》 24、[日]今井正明《现场改善》 改善是最明确、最简单、最迅捷通向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之路 (二)财务管理相关: 1、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8 2、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立信会计出版社

中国留美幼童信息和名单

螁中国留美幼童资料

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1],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螅留美幼童被洋化 膃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再穿长袍马褂,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更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接触了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进而对认同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先进理念。他们与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所有这些新变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视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蚀留美幼童遭召回 肇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赓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袆这群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回国后即遭到社会谴责,当时1881年9月29日《申报》写到:

聿留美幼童对晚清的建树 螇回国后的留美学生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历经了1884年中法海战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国捐躯。直到20世纪初,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朝廷重臣,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蚄留美幼童名录 薄名单如下: 葿留美幼童名录 批次 人 数 人名年龄籍贯其他 第一批38 ? ?蔡绍基 14 广东香山 ?

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输入

中国的资本输出与输入 徐滇庆耿健*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0年7月6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5161604.html, 内容摘要 资本输出并不是富国的专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中,资本流入和流出同时存在。随着国民收入上升,流出资本量逐渐增加。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对外投资迅速上升是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有必要研究中国的资本输出的特殊规律,制订相关的国家政策,给予各种必要的政策支持。 港台企业在国内的投资基本上不具备传统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的三种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这些企业发展得非常快。这说明,除了传统的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之外还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投资方式。投资的竞争力取决于投资企业的比较优势和开拓市场的可能性。 对外投资并不一定需要发生实际资金的流动。正如许多文献中所阐述的那样,外国直接投资也并不一定需要资金从资本充裕国家流向资本稀缺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向中国的投资和实际资金流动方向基本一致,来自于港台的投资和实际资金流向基本相反。从一些案例来看,资本输出和实际资金流向相反的要比流向一致的经济效益更好。 如果我们按照出口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将世界各国排个队,在这个排列中比较靠近的那些国家最容易互相合作。这也许可以称为跨国投资的“快半拍”准则。中国资本输出的最佳地区应当是那些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中国仅仅差半拍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说来,东欧和中亚各国比较符合这一条件。特别是在那些尚且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里,中国的对外投资既可以在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开展,发挥了劳动力价格低廉,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在下游环节突破,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家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的营销能力。 中国的产业升级过程完全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沿海的夕阳产业不仅可以向内地转移,也可以向那些发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国的地区转移。在国内由东向西扩散的同时走出国门,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向一切能够开拓市场的地区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应当在今后有计划地扶植民营企业,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中国未来的资本输出的主力军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营企业。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5.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8.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11.土地利用规划:对过去土地利用经验的系统总结,并用于指导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设想,也包括对已利用土地的合理调整及挖掘土地潜力的措施。 18.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24.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5.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采用行政的、经济的和规划计划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28.土地抵押权:指土地受押人对于土地抵押人不移转占有并继续使用收益而提供担保的土地,在债务不能履行时可将土地的拍卖价款作为受清偿的担保物权。 30.无偿无限期使用:是指国家机关、学校等从国家得到土地时不支付地价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交纳地租,或者土地使用费,也没有定具体明确的土地使用期限。 34.地租:是指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36.收益还原法:是将土地的纯收益按一定的还原利率资本化,在一定的贴现利率下,土地未来纯收益的贴现值总和。 42.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作为征税对象,凭借政治权力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的、强制的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一定的交通条件。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6.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深入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一套节约用地的机制。(7)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 7.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1)国家应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2)制定土地利用规划。(3)改革土地使用制度。(4)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5)税收对于实现土地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之导师简介以及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内部资料+最后押题三套卷+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点评=3000 元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学之导师简介以及要求 一、导师简介 学科带头人与导师:赵国庆、韩松、杨斌、江艇 二、要求 1、能否跨专业报考:可以跨专业报考 2、是否要求必须拿到学位证:否 3、要求工作经验:否 4、其他要求: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如果出现没有遇到的名词解释,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名词解释,则尽量把相关的能够想到的有条理的放上去,把最有把握的放在第一部分,不要拘泥于以上的答案框架。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 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 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简析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定义。 第二,区别 第三,联系 第四,总结。 4.危机应对 当遇到自己没有见过,或者复习时遗漏的死角。这个时候不要惊慌。只要你平时认真复习了,基本你不会的,别人也基本如此。首先要有这个自信。其次,无限的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有条理的全部列出来,把困难抛给改卷老师。

中国留美人数增幅下降.doc

中国留美人数增幅下降 相信大家都知道,国内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留学生去往美国留学,不过近年来中国留美人数增幅有所下降。下面我们就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简称IIE)13日发表202X年“门户开放”(Open Door)报告,统计显示,在美国际学生总人数尽管再度突破百万达108万,但仅比去年成长3.4%,为过去七年来增加比率最低的一年。此外,中国生以350755人仍高居各国之冠,但增加比率仅6.8%,写下2006年至今的最低纪录。 报告指出,所有国际学生在202X/202X学年,为美国带进369亿元(美元,下同)的经济效益,其中中国学生贡献了125.5亿元。 新报告显示美国国际生源成长式微,其中又以新生减少最为明显,这也是12年来,第一次出现国际新生减少的情形。据统计,202X/17学年美国大学共减少了一万名国际新生,约有45%的美国大学都出现国际新生减少的情形。 IIE会长顾德曼(Allan E. Goodman)表示,这种现象是对美国大学招生部门与策略发出的“警讯”,他认为,“上学花费高、校园安全受关注、申请过程复杂”,都影响了学生选择到美国留学的决定。 此外,美国政治气候的变化,及其他国家积极争取国际学生的激烈竞争,也被认为是造成202X年到美国留学生人数,不如往年增势惊人的因素。

新生减少,而美国整体国际生人数依旧比去年同期增加,主要是留学生毕业后,继续选择申请“留学生实习延长”(OPT)留在美国的人数上扬,因此维持了国际生数的涨势。 35万多名的中国留学生中,有40.7%是就读大学,36.6%攻读研究所,另有5.6%是研习其他项目。而OPT的中国生比率,从去年同期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7.1%。 根据纪录,在美的中国留学生,从2007/2008学年开始,进入双位数的人数激长,到2009/2010学年,增幅一度飙升到将近30%,从 2015/202X学年起,中国生人数的增加幅度,跌回到个位数8.1%,今年则再度回落到6.8%,比起生源增幅冠军印度(12 .3%)几乎落后一倍。 新的统计中,学生来源减少最多的国家为沙特阿拉伯、巴西,报告分析,大幅度的学生减少赴美就读,主要与这两个国家的国家奖学金制度有所改变相关。 国际生最多的前十名大学,依序为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的东北大学、亚利桑纳大学、香槟伊利诺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德州大学、宾州州立大学。 拥有最多国际学生的州别,前五名依序为加州、纽约州、德州、麻州、伊利诺伊州。最多国际生的都会区,前五名则分别为纽约市、洛杉矶、波士顿、芝加哥、达拉斯。 香槟伊大发言人卡勒(Robin Kaler)表示,过去一年来美国国际学生及移民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大学对于国际新生生源都产生忧虑,还好UIUC今年仍招收到1100多名国际新生,使校园留学生人数累积到11198位,其中约一半学生来自中国。

清华大学经管金融硕士导师履历介绍

清华大学经管金融硕士导师履历介 绍 李稻葵 金融系弗里曼讲席教授 CV下载 办公室舜德楼128 个人简介 研究成果 研究项目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MansfieldFreemanChairProfessor),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讲授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等。 他负责的学术研究项目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子课题——“经济学”部分;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清华大学科研院的中国经济与大国发展战略研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系列);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加入WTO后的经济发展战略:跨国经济计量比较研究。目前他正在从事的项目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 他发表的著作有《逼出来的大国崛起》、《国外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进展报告2009》、《国外高校社会科学研究进展报告2008》、《大国发展战略》、《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中国经济学2005》。期刊论文有《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二次房改”的财政基础分析》、《明代GDP及结构试探》、《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下降分析》、《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V型反弹,资产泡沫与新宏观分析框架——金融危机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宽财政,紧货币——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分析》、《美元M2紧缩诱发世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内外因论及其检验》、《货币政策须对冲市场情绪:理论模型和政策模拟》、《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最新金融学理论前沿-2006-2007国外金融学研究文献综述》、《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新格局的政策分析》、《双轨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为何偏好FDI?》、《Thesoftbudgetconstraintofbanks》、《FDI与自主研发能力》、《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TheSoftBudgetConstraintofBanks》、《中国非国有企业研究文献综述》、《InstitutionalEntrepreneurs》、《PoliticalConditionsforReform:ChinaVS.EasternEuropeRevisited》。 李稻葵1989年5月担任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项目顾问;1992年8月1999

2020中国将成留美“大户”

2020中国将成留美“大户” 有关专家提醒——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美式教育 近两年赴美留学人数持续上升,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将超过 印度,成为赴美留学国际学生最大的输出国。同时,美国正在不断 扩大对中国留学生的招收范围。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留学生把美国当成了首选目的国,竞争日趋白热化,申请者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留学方案,千万不要盲目跟风。 赴美签证条件日益放宽 赴美签证时,令申请者最挠头的就是“如何过面试关”,很多条件相当不错的学生都因临场发挥失常准备不够充分,被拦在了赴美 求学的道路上。 鑫泉留学咨询部部长郭敏告诉记者:“眼下美国签证面试时,只 要申请者能够阐述清楚自己的真实留学目的,就能够顺利拿到签证。”从沈阳各中介机构反映的情况看,目前签证官对于学生语言 方面的要求相对放宽,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苛刻。 金吉列留学美国部顾问陈晗认为,美国政府在今年将要放宽发放签证政策。这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大量中国留学生赴美,两国民间的交流能够进一步加深,从而为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打下坚 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社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教育产业 也需要大量留学生来支撑教育市场的稳定。所以从以上两点我们不 难看出未来的留美申请成功率和签证通过率将会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2010年中国学生将会成为美国各校追逐的焦点。 奖学金和名校申请竞争加剧 由于美国学校的教育资源最终还是有限的,所以随着中国学生申 请人数的节节攀升,竞争将会呈现白热化。

陈晗表示,目前在美国院校申请时,名校的申请、奖学金的申请、热门专业的申请依然面临挑战。 郭敏建议准备赴美的学生,首先应该把必要的语言考试的成绩提高上来,其次学好各门在校课程,再次还要时刻把握美国大学的招生 信息,最后还要提高生活自立能力。如有条件的话,最好先找一个专 业可靠地留学大公司咨询。 美式教育更适合兴趣广泛的学生 美式教育与中国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提倡以启发学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为主,赴美留学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或工作上 最大的优势是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能够主动并灵活地运 用各种资源完成任务,这种能力将会是未来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对来说,学习能力一般,动手能力差的学生,选择留学美国是一种考验,而兴趣广泛、团队意识强的学生更加适合留学美国。 “宽进严出”、“学分转移”……美国高校教育制度,可以让有潜 质的同学都有发展的机会。 另外,由于美国文凭含金量很高而且美国又是移民国家,所以无论学生日后留在美国或者回国发展,留美的历程都是职场上的优势和人 生的亮点。

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为何不回国

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为何不回国 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为何不回国【点评】本 文标题中所指的科学与工程(Science and Engineering)其实不仅包括理工科,也包括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作者后来提到了这一点。 尽管本文的标题用了“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 为何不回国”,但文章仅仅指出了“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不回国”这个事实,当然,这个事 实本身会引起读者对“为何”作出思考和讨论。六成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为何不回国乔磊 中国留美攻读科学和工程的博士生有两大特点,一是人数多,2002年美国招收攻读科学或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有7850人,其中中国留学生2139 人,约占美国攻读此类博士学位外国留学生的27%,人数排在第一位。二是毕业后回国的比例低,2002年在美国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 研究生,2007年回国的比例是8%,仍留在美国的比例是92%。远远高于世界各国此类学生毕业后回国比例38%、留

在美国62%的比例。 近几年,由于美国经济不好、就业难再加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和对留学人员回国后各种待遇的提高,中国留美理工博士毕业后回国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一直没有全面而准确的统计数字。美国学者通过一些抽样调查出的结论是,大部分毕业生有意愿回国,但留在美国的人数仍在60%以上。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韩国,留美攻读科学和工程的博士生5年后回国的比例是59%,留在美国的比例是41%。台湾此类博士毕业生毕业5年后回到台湾的比例57%,留在美国的比例是43%。日本此类博士毕业生毕业5年后回到日本的比例67%,留在美国的比例是33%。 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2010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统计了2002年毕业于美国大学的所有攻读科学和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5年后也就是2007年有多少人依然留在美国的情况。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尽管2000年后中国经济进入大发展阶段,国家对科学和工程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政府各部门也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但在2002年毕业于美国各

中国十大经济学家

据悉,张五常教授继续名列首位,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排列第二,而备受争议的郎咸平教授位居第三。林毅夫、邹恒甫、吴敬琏、张维迎、李稻葵、陈志武、田国强等七位教授也名列十强榜。值得关注的是,除吴敬琏外,其余9位经济学家均毕业于欧美名校。 张五常:张五常,新浪专栏作者,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8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授。1982年返港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至2000年退休。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分别于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2006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东。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郎咸平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2004年,郎咸平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林毅夫:工作简历: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 邹恒甫: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武汉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美国哈佛大学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我国数量经济学会第十二期理事会成员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成员2016年1月17日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理事长: 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 常务副理事长: 李富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李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乃静山东财经大学王文举首都经贸大学 王成璋西南交通大学王维国东北财经大学 朱平芳上海社科院华仁海南京财经大学 李宏彬清华大学李雪松中国社会科学院 何伦志新疆大学张卫国山东社科院 张屹山吉林大学张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宗益西南财经大学张晓峒南开大学 陈年红淮南师范学院陈荣达浙江财大 陈畴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胡日东华侨大学 徐晓光深圳大学唐绍祥宁波大学 黄茂兴福建师范大学葛新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董纪昌中国科学院魏龙武汉理工大学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树才辽宁大学马薇天津财经大学王少平华中科技大学王仁祥武汉理工大学王立勇中央财大王国成中国社科院王斌北信息科技大方颖厦门大学石磊云南财经大学卢方元郑州大学叶阿忠福州大学田新民首都经贸大学史代敏西南财经大学白万平贵州财院白仲林天津财经大学朱宪辰南京理工刘文革浙江工商大学刘扬中央财大 刘明陕西师范大学刘金全吉林大学刘树林对外经贸大学刘培德山东财经大学关忠良北京交通大学许冰浙江工商大学严明义西安交大李双杰北京工业大学李占风中南财经大学李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拉亚华侨大学李林曙国家开放大学李凯国家信息中心李斌东北财经大学杨俊重庆大学 肖强兰州财经大学吴和成南京航空航天吴振信北方工业大学

何诚颖国信证券博士后站汪浩瀚宁波大学沈坤荣南京大学 沈艳北大经研中心宋香荣新疆财大宋逢明清华大学 宋辉河北省统计局张世伟吉林大学张永林北京师大 张延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军涛东北财大张昕竹中国社科院张秋生北京交通大学张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焕明安徽财经大学陈守东吉林大学陈磊东北财经大学武义青河北经贸大学林秀梅吉林财经大学林晓言北京交大杭斌山西财大 欧阳志刚中南财大易荣华中国计量学院周亚虹上海财大 周先波中山大学周兵重庆工商周勇上海财经大学郑旭上海交大郑尊信深圳大学宗刚北京工业大学郎国放山东财经大学赵乐东河南财经大学赵国庆人民大学 赵昕海洋大学赵昕东华侨大学赵京兴中国社科院钟昌标宁波大学娄峰中国社科院夏季亭山东英才学院徐群广东技术师范殷克东中国海洋大学唐齐鸣华中科大 陶长琪江西财经大学黄涛北大光华梅国平江西师大 龚其国中国科学院彭国甫湘潭大学彭定赟武汉理工大学彭战中国社会科学院韩立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彪深圳大学 韩清上海社科院韩颖东北大学童光荣武汉大学 曾力生中国社科院曾宪初湖北经院谢识予复旦大学 蔡跃洲中国社科院樊明太中国社科院黎实西南财经大学潘勇河南财大魏晓平中国矿大 理事(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书平北方工大王正新浙江财大王庆石东北财大 王关义印刷学院王凯伟湘潭大学王周伟上海师范 王建国北京信息科大王雪标东北财大王朝晖宁波大学 王群勇南开大学龙如银中国矿大卢宗辉国信证券博士后站朴哲范浙江财大吕光明北师大朱喜安中南财大 刘永萍石河子大学刘伟云南财大刘晓平青海大学 许健中国科学院孙立坚复旦大学孙锐华侨大学 苏梽芳华侨大学杜宽旗南京理工李旭旦广东技术师院 李兴绪云南财大李军军福建师大李国荣吉林财经大学 李国锋山东财经大学李春涛中南财大李猛深圳大学 李道军新疆财大杨少锋广东技术师院杨东亮吉林大学 杨继生华中科技大学肖庆宪上海理工肖智重庆大学 吴相波福州大学吴超林华南师大邹凯湘潭大学 邹璇重庆工商大学邹薇武汉大学张无畏楚雄师范 张业圳福建师大张庆君天津财大张许颖人口与社发院 张铁山北方工业大学张蜀林北方工大张骥骧南京航空航天 陈清福建师大林寿富福建师范大学易行健广东外语外贸 金志龙兰州商学院周新苗宁波大学郑挺国厦门大学 项后军浙江财大赵坚国家开放大学赵琳山东英才学院

华罗庚: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

朋友们: 不一一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我有千言万语,但愧无生花之笔来一一地表达出来。但我敢说,这信中充满着真挚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由衷心吐出来的。 坦白地说,这信中所说的是我这一年来思想战斗的结果。讲到决心归国的理由,有些是独自冷静思索的果实,有些是和朋友们谈话和通信所得的结论。朋友们,如果你们有同样的苦闷,这封信可以做你们决策的参考;如果你们还没有这种感觉,也请细读一遍,由此可以知道这种苦闷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让我先从大处说起。现在的世界很明显地分为两个营垒:一个是为大众谋福利的,另一个是专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打算利益的,前者是站在正义方面,有真理根据的;后者是充满着矛盾的。一面是与被压迫民族为朋友的,另一面是把所谓“文明”建筑在不幸者身上的。所以凡是世界上的公民都应当有所抉择:为人类的幸福,应当抉择在真理的光明的一面,应当选择在为多数人利益的一面。 朋友们如果细细地想一想,我们身受过移民律的限制,肤色的歧视,哪一件不是替我们规定了一个圈子。当然,有些所谓“杰出”的个人,已经跳出了这圈子,已经得到特别“恩典”,“准许”“归化”了的,但如果扪心一想,我们的同胞们都在被人欺凌,被人歧视,如因个人的被“赏识”,便沾沾沾自喜,这是何种心肝!同时,很老实的说吧,现在他们正想利用这些“人杰”。 也许有人要说,他们的社会有“民主”和“自由”,这是我们所应当爱好的。但我说诸位,不要被“字面”迷惑了,当然被字面迷惑也不是从今日开始。 我们细细想想资本家握有一切的工具——无线电、报纸、杂志、电影,他说一句话的力量当然不是我们一句话所可以比拟的;等于在人家锣鼓喧天的场合下,我们在古琴独奏。固然我们都有“自由”,但我敢断言,在手酸弦断之下,人家再也不会听到你古琴的妙音。在经济不平等的情况下,谈“民主”是自欺欺人;谈“自由” 是自找枷锁。人类的真自由、真民主,仅可能在真平等中得之;没有平等的社会的所谓“自由”、“民主”,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我们再来细心分析一下:我们怎样出国的?也许以为当然靠了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才能考试获选出国的,靠了自己的本领和技能,才可能在这儿立足的。因之,也许可以得到一结论:我们在这儿的享受,是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这儿的地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但据我看来,这是并不尽然的,何以故?谁给我们的特殊学习机会,而使得我们大学毕业?谁给我们所必需的外汇,因之可以出国学习。还不是我们胼手胝足的同胞吗?还不是我们千辛万苦的父母吗?受了同胞们的血汗栽培,成为人材之后,不为他们服务,这如何可以谓之公平?如何可以谓之合理?朋友们,我们不能过河拆桥,我们应当认清:我们既然得到了优越的权利,我们就应当尽我们应尽的义务,尤其是聪明能干的朋友们,我们应当负担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前巨大的人民的任务!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新生的祖国,怎样在伟大胜利基础上继续迈进!今年元旦新华社的《新年献词》告诉我们说:一九四九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击破了中外反动派的和平攻势,扫清了中国大陆上的国民党匪帮……,解放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赢得了战争的基本胜利。这一年,全国民主力量的代表人物举行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国家根本大法共同纲领,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这个政府不但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拥护,而且受到了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普遍欢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都迅速和我国建立平等友好的邦交。这一年,我们解放了和管理了全国的大城市和广大乡村,在这些地方迅速地建立了初步的革命秩序,镇压了反革命活动,并初步地发动和组织了劳动群众。在许多城市中已经召集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许多乡村中,

党政试题(经济类)

党政试题(经济类) 2014年10月 ——赵伯南一~选择题 1 2014年6月25日,2014中国资本高峰论坛在B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2 2014年6月21日,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高层论坛在A召开 A上海B北京C天津D苏州 3 2014年6月6日,第二届中国组织经济学研讨会在B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4 2014年6月6日,第三届中国轻工企业家高峰论坛B召开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5 2014年6月7日,“第十一届中国女经济学者学术研讨会”在B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6 2014年6月7日,《2014中国金融发展报告》成果发布会暨第七届中国金融与投资论坛在B召开A徐州B武汉C大连D广州 7 2014年6月7日,2014网络治理与商业模式创新研讨会在c召开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8 2014年6月7日,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在B召开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9 2014年6月9日,D发布《2014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 A北京大学B清华大学C南京大学D浙江大学 10 2014年6月9日,2014年C财政前沿论坛在上海召开 A上海大学B同济大学C上海财经大学D复旦大学 11 2014年6月9日,第五届地坛论坛在 B 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12 2014年6月10日,机制设计与产业组织国际研讨会在B 举办 A武汉B南昌C南京D深圳 13 2014年6月11日,2014(第十六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 D 召开

A武汉B南昌C南京D深圳 14 2014年6月11日,2014?上海企业法治论坛在 A 举办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15 2014年6月12日,第八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在 A 举行 A南京B南宁C合肥D石家庄 16 2014年6月13日,2014清华大学公司治理国际会议在B 召开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17 2014年6月13-14日,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在B 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18 2014年6月13-15日,2014正和岛岛邻大会在B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重庆 19 2014年6月14日,2014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在B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20 2014年6月14日,“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A举行 A广州B深圳C海南D郑州 21 2014年6月14日,第二届中国家族信托年会在A 举行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22 2014年6月14日,2014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在、B召开 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232014年6月14日,第九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在A举办 A济南B吉林C哈尔滨D南京 24 2014年6月15日,第五届C—鸿基世业财经论坛在北京举办 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中央财经大学D北京科技大学 252014年6月15日,第二届IMA管理会计学术论坛在D举办 A上海B北京C天津D广州 26 2014年6月15日,2014国企改革与财务管理高层论坛在D举行 A沈阳B合肥C南京D大连 27 2014年6月16日,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及非洲的结构转型”国际夏令营在B举办A上海B北京C天津D海南

相关文档